1、获取报告请登录O报告提纲:1 .双循环内外共振,改革与开放先行2 .鼓励性生育政策或将推出,多层次养老体系建设加速3 .城镇化突出城市群作用,土地盘活释放要素潜力4 .金融体系改革地位提升,资本市场改革或为亮点5 .产业政策向市场化转型,1+3领域需要重点关注6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军队建设或迎来补偿式发展报告摘要:1、开拓外需与扩大内需共振,本轮扩大内需战略或以改革开放为主要抓手中美摩擦与疫情背景下出口有较大的下行风险,对冲方式包括开拓外需与扩大 内需两大方面: 开拓外需:一方面需通过出口转内销与多元化出口来缓解货物贸易顺差的 下降,另一方面需通过改革提高服务业供给进而缩减服务贸易逆差。
2、 扩大内需:短期可通过投资与消费的需求侧政策如专项债、消费券等托底 经济,但长期看需通过改革带动消费增长,收入分配机制改革或为未来 5-10年的工作重点。“十四五规划”或将重点阐述扩大内需战略,考虑到宏观杠杆率的风险,供给 侧方面的改革或为本轮扩大内需的重点: 扩大内需战略并非首次提出,1998-2002年的第一轮扩大内需中,国家 进行了包括机构改革、加入WTo等多项改革开放 政策,经济成功企 稳;2008-2012年的第二轮扩大内需以基建地产为抓手,经济虽然企稳但 宏观杠杆率也快速上升。 本轮扩大内需的初期,宏观杠杆率快速上升类似2008年。为防范风险, 参考1998年经验,供给侧的改革开放
3、或为重点。2、鼓励性生育政策或将推出,多层次养老体系建设加速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年龄结构问题,改善的关键在于增加生育: 中国大陆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在2010年达到峰值73.3%,此后持续下滑, 预计将在2025同落至68. 3%o 2019年出生人口 1465万人,生育率约为L 52。但2019年出生人口中二 孩数量比一孩已经达到了 1.41,中国台湾该比例的 长期均值约为 0. 72o参考中国台湾数据,我们修正了二孩放开的堆积效应,发现中国大陆长期的生育率已降至1.1左右,仅略高于韩国的1. 05,远低于日本的1. 43O生育限制全面放开或已近在眼前: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间点为2020年月1日,
4、普查结果预计在明年 初发布,或将成为未来人口政策制订的重要依据。 只是放开限制性生育政策效果并不理想,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印度都 曾经历过实施生育限制再到放开的过程。除了放 开限制后立即转为鼓励 生育的新加坡,其他国家生育率并未随着政策放开出现明显回升应对老龄化,在保障老龄人口收入的同时还应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 2019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数量达到1. 76亿人,老龄化率约为12. 6%o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5年老龄人口数量将达到 2.05亿人,老龄化率超过14.0%,正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通过国资划转社保和养老金入市缓解第一支柱的支付压力,同时加快发 展第二、第三支柱。 健
5、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 次养老服务体系,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3、城镇化突出城市群作用,土地盘活释放要素潜力“十三五”规划中,“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论述中国城 镇化思路,预计部分政策方向将继续贯彻: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化,健全常住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 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加大“城市病”防治力度,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 设。 坚持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完善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构建以市场为主 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一方面坚持深化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美丽宜居 乡村;另一方面继
6、续提升县域经济支撑能力。“十四五”规划预计将在均衡与发展中重新取舍: 城镇化率已超过60%,结构性的城镇化特征突出。预计将更加强调城市 群、都市圈战略,避免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的平均用力。基于“三个一 亿人”目标的“新生中小城市”、“特色小城镇”等或将不再是政策重 点。 核心城市群预计将成为投资发展重要抓手。除十三五提及的京津冀协同 发展外,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以及成 渝双城经济圈预计均将有 所部署,共同构成驱动中国发展的“组合发动机”。 考虑到边疆安全、产业链完整、开放与贸易调整等因素,新时代西部大 开发将获更多政策倾斜,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要素改革方面,除户籍改革持续推进外,预计土地要
7、素盘活将成为城乡 协同发展的重要看点,农地改革等有望加速。4、金融体系改革地位提升,资本市场改革或为亮点在金融领域,“十三五”规划着墨相对有限,主要强调丰富金融机构体系、健 全金融市场体系、改革金融监管框架: 丰富金融机构体系:商业性与政策性金融协调;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 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重视普惠金融。 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占比;健全利 率、汇率市场决定机制;丰富金融工具。 改革金融监管框架: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完善中央与地方金 融管理体制。内外压力之下,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内部来看,“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8、 的能力在未来仍需提升。 外部来看,金融开放背景下,必须打造富有竞争力的国内金融市场与金 融中介机构,以应对冲击和挑战。 2019年2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首提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这是未来金融领域工作的总纲领。金融体系对促进双循环格局形成具有独特作用,预计金融改革在“十四五” 规划中的地位将明显提升: 双循环格局下,需解决产业链和需求“两头在外”的状况,保障经济安 全。 在产业链上,金融的支持手段更为市场化,可为突破“卡脖子”环节提 供融资支持。在需求上,成熟的金融体系有助于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发挥好财富效 应。5、产业政策向市场化转型,1+3领域需要重点关注2020年5月公布的关于
9、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明 确指出,要推动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 性转型,加强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 协同: 普惠化:与选择性产业政策相对,指支持对象的选择标准更加公开公平, 凡是符合标准的企业即可获得支持; 功能性:指通过加强各种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社会效 率; 竞争性: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破 除垄断。普惠化转型不代表支持方向完全没有针对性,对于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卡脖子”技术,需要建立新型举国体制: 2020年5月,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要 求,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使 国家科研资源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单位。 2020年5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指出,“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 来产业,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要发挥新型举国体 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 2019年10月,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国家资源或将集中至核心零部件(元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 技术基础等“卡脖子”领域。报告节选:(O中信,杨帆)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