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还要注意贴近思维 论文.docx

上传人:田海滨 文档编号:427615 上传时间:2025-07-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贴近生活还要注意贴近思维 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贴近生活还要注意贴近思维 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贴近生活还要注意贴近思维 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贴近生活还要注意贴近思维 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贴近生活还要注意贴近思维 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贴近生活还要注意贴近思维摘要: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提出数学学习要从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的角度出 发,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有些设计只关注了贴近生 活,却没有关注是否贴近学生的思维。本文从四个方面入手,结合贴近生活又贴近 学生思维教学教学案例、教学学具和实践作业设计,旨在打造更高效的课堂。关键词:贴近生活,贴近思维,高效课堂。贴近生活,是课标精神的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 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 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材料 贴近学生生活,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

2、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探究活动。但应注意的 是,我们在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素材的同时,还要要考虑贴近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 发展。下面教学案例中,教师选取了学生人数的计算作为素材,教学三年级下册解 决问题。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应用连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班的学生恰好是30人,教师在安排学生座位时,有意安排成6列5排,其 中每两列挨着成一组。师:谁能算出我们班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生:30人。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师:用两步计算。生:235=30 人。在这个简短的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利用学生身边的座位与人数问题 作为学习素材,就是想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有两点教师却忽视了。其一是学生班级 的人

3、数用得着算吗? 一个班的学生整天生活在一起,还不知道有多少人吗?其二是 一排6个人,一眼就看出来了,还用得着列式计算吗?可见,这一过程设计虽然贴 近了学生生活,但却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把简单的问题用复杂的形式解决。我认为教学要贴近学生,也要注意贴近学生的思维,注意学生的思维发展程度, 让生活经验真实的为数学学习所用。下面结合我教学经历,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贴 近生活又贴近思维的教学案例一、善用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教学加法交换率时,教师先出示了一个玻璃罐子,3袋珠子,颜色分别是红、 黄、蓝三种,数量分别是7、4、6颗。师:按从前往后的顺序把3个袋子里的珠子放在玻璃罐子里,罐子里的珠子数 量可以

4、怎么列式?生:7+4+6=17 (颗)师:如果按从后往前的顺序把三袋珠子放进罐子里,罐子里珠子的数量又怎么 列式呢?生:6+4+7=17 (颗)师:放袋子的顺序会影响最后罐子里珠子的数量吗?你有什么发现?生:不会,两种算法的结果一样,和顺序无关。师:善思考的你知道为什么吗?生:不管是哪种顺序,都是把三种颜色的珠子合在一起,总数不变。师:这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或几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 的位置,和不变。简便计算一直是小学计算题中的难点,学生不易理解,经常混淆算法,出错率 较高,在以上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借鉴了学生生活中收纳物品的经验,知道不管用 什么顺序。只要把物品都收完,总数是不

5、会改变的。教师巧妙的把这个经验渗透到加法计 算中,学生容易理解加法交换律的算理,应用起来得心应手。像以上的生活经验,学生还有很多,教师如果能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数学知识 有效的结合起来,对提升课堂效果很有帮助。二、数形结合,化繁为简。乘法分配律时是所有简便计算中出错率最高的,学生往往难以理解相同那个乘 数的含义,不会运用公式解决问题。下面的教学案例是结合图形来理解乘法分配律, 通过直观的展示,让乘法分配律更容易理解。教师出示2个长方体方格图:师:图1有多少个小长方形?怎么列式?生:2个4,可以列式2x4=8师:图2有几个小正方体?怎么列式?生:3个4,可以列式3x4=12师:图1和图2 一共有多

6、少小长方体?=8+12=20师:你还有别的算法吗?师:老师还有一种算法,我们一起来看看(ppt演示将图1图2移动在一起)个43个42像这样2个4加上3个4 一共是5个4,可以列式为:=24+34=(2+3) 4=54=20以上教学案例是运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计算两个相同高度的长方形个数,可以 把两个长方形合成一个大长方形来计算,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2个4和3个4等于5 个4,从而完成乘法分配律公式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也符 合小学生学习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变,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形结合能把抽象的数学 思维变得直观,在小学数学阶段常有应用。三、自主选择,也要有的放矢在课堂上如何调动学

7、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有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这是老 师们常思考的问题,但是这些选择不是随意抛给学生,让学生天马行空的思考,而 是有导向性的,教师能预设学生的选择,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课堂任务,下面 两个案例通过学具,巧妙的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让学生在实践中提炼数学知识。案列: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时,教师给学生准备了三根一样长的纸 条,其中2根绿色,1根红色,课堂伊始,教师让学生把红色的纸条对折分成两根 长度一样的纸条,现在学生手里有绿色、红色纸条各2根,其中红色纸条的长度是 绿色纸条长度的一半。现在,老师让学生选择其中的3根纸条围一个三角形,学生 操作完成后,调查学生的选择,发现所有的学

8、生都选择了用2根绿色、1根红色纸条 来围三角形。老师追问:为什么不能选择2根红色和1根绿色?并让学生动手试一试,结果发现用2根红色和1根绿色只能摆成等于号的样子 才能让三边首尾相连,不能拱起来组成三角形。通过这个简单的选择和老师的追问, 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 三边。以上是数学名师刘德武的教学片断,刘老师的课堂常常出现一些设计巧妙的学 具:比如他授课锐角钝角时,设计了活动角,让学生直观的感受锐角、钝角、 平角、周角的形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他在讲授找规律一课时,通过精美的课 件,结合学生生活的常见的物品,学生很容易理解规律如何一组一组出现。好的学

9、 具是有效课堂的利器,将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同过学具,化抽象为直观,让学 生轻易解决,同时学具的应用也让学生摒除了不切实际的想法,避免走入死胡同, 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又通过学具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设定了选择的导向 性,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思考,扎实掌握知识点,只有充分准备的课堂,教 师才能在从容淡定中激起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四、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 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现在数学教学应重在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

10、程、探索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利用现实生活学数学,同时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真 正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案例1: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是小学数学排列组合问题中的组合部分 的内容,主要内容是两顶帽子和三条裤子有多少种搭配,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感受符号化思想和有序思考的意识,这节课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培养有着非常重要 的意义。在设计这节课时,教师跳出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选择了旅游这个主题, 从世界最大的野生杏林的美图欣赏开始,在旅途中设计了出行方式的搭配,食物的 搭配、路线的搭配、购买特产的搭配问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11、引导学生帮助旅 行者解决各种搭配问题,仿佛置身于愉快的旅途中,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积极思 考,提出形式多样的解决办法,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在最后的全课总结环节,学生 得出了精辟的总结:合理搭配,有序思考”,这8个字点明了本节课的主题,相信 这节课学生不仅学会了搭配,还学会从搭配的角度观察生活,并解决生活中的搭配 问题。这是一节高效的课堂。案例2:社会实践作业,我校每学年都会安排一次社会实践作业,有剪纸、摆摊、 制作模型等,三年级时,通过老师集中讨论,安排的数学实践作业是我家的地 标,是在学生学了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8个方位后,要求 学生制作从学校回家的地图,形式不限。收上来的

12、作业,给了老师惊喜,学生的作 品很精美,一看就是用心之作。大部分学生选择用橡皮泥、纸盒做的实景图,少部 分学生用画图的形式,每一份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像一件件艺术品,欣赏这些作品, 就像是俯瞰家乡的城市的角落,由于作品太多,展示橱窗放满后,又摆满了大厅, 引得全校学生都来参观。这次的社会实践作业取得空前的成功,是所有实践作业中 质量最高好、参与人数最高的,这份实践作业之所以受学生欢迎,还是因为制作作 品的过程就是重现每天放学回家的路程,在学习方位知识后每天放学不仅看路上景 物,还会关注方位,把每天看到的景物结合所学的知识,通过作品展示给给大家, 也是在介绍自己的家,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形式,难度

13、不高,操作性强,独一无二 也是吸引力之一。关于贴近学生思维,小学数学名师吴正宪老师的课堂给我很多的启发,吴老师 的课堂不太常规,学生可以自由的站上讲台,课堂中老师和学生常常平等的探讨问 题,如果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发生分歧,老师会把不同的意见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站 到自己支持的观点下,教师引导双方出来论证,说服对方,或者被对方说服,在辩 证前老师强调学生有随时改变观点的权利,课堂就像是辩论赛现场,每个学生都在 积极思考,不同的是,学生通过自己或者同学的论述调整自己的观点,最终统一结 论。这样的课堂让我我耳目一新,触动颇大,我想做吴老师的学生是一件幸福的事。 回顾反思,我认为吴老师的课堂之所以行云流水

14、广受师生的好评,是她有着对教 材深度的解读,结合对学生学习思维的精准定位,再通过适合学生心理的方式来引 导学生思考,课堂效果当然能事半功倍。我也曾尝试模仿吴老师的课堂,发现她的课堂模式最重要的部分是老教师的引 导,贴合学生思维的引导语,是有效课堂的催化剂,有效的引导才能掌控课堂节奏, 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一名优秀的教师,会探索学生的生活经 验、结合学生认知范围,提炼数学知识,并应用到生活中去,最终让学生学会会从 数学的角度来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 不仅要贴近生活,善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还要贴近学生思维,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 范围,进行合理引导,才能更高效的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数学知识,从而让课堂更 高效。参考文献:范桂炉:回贴近生活实际,发展数学能力J.国商品与质量,2010, S3: 74-75.00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2008年06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吴正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一一师生互动共同创建有效课堂,2010年06月/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4教视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