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落日》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321941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落日》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品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落日》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品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落日》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精品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落日》教案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精品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落日》教案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落日》教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落日》教案设计.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课堂新坐标】高中语文 1.1 落日教案 语文版必修1【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侧记的相关知识。2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3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4尝试写新闻。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2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2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四、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尝试完成课后习题。2了解作者

2、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抗日民族战争中,在中华民族的危急时刻,中国人民继承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用自己的坚韧意志和血肉之躯创造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抗战精神。诞生于硝烟炮火中的抗战精神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之一。在抗战精神的激励下,中国人民取得了近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一次伟大胜利,雪洗了民族屈辱的历史,争取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谱写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记录这一伟大时刻的新闻落日。二、作者介绍朱启平,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上举行的日本向联合国投降的签字仪式中三名中国记者之一,老新闻人严秀(曾彦修)赞许说:朱启平的新闻

3、通讯之所以值得长久保存,关键在于两个字:眼光。三、文体介绍新闻侧记,又叫特写,凡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用横的写法加以扩大描述和精雕细刻,并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能充分地看到每一个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这样的通讯品种,从体裁上说就是特写。特写亦是一种写作的结构形式,一种写作的笔法,它可用来表达不同的内容,如借助这种结构形式来写人物的,称为人物特写。为了加深对新闻特写的理解和记忆,我们可以用新闻特写与新闻速写来比较。新闻速写简称速写,又叫巡礼、鸟瞰,

4、它与特写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竖着写或纵着写,而特写则是横着写。这就好比我们水利工作者进行河道测量时,在对河道顺水流方向测量、绘制河床纵断面图的同时,还要垂直于水流方向测量、绘制河床横断面图,前者好比是速写,而后者好比是特写。怎样写好新闻特写?要写好新闻特写,需注意如下两点:(1)要报道出现场所见所闻的新人新事。这个“现场”不是一般临场所见景象,而是记者采访中“捕捉”到的,往往是稍纵即逝的有特点和特殊意义的精彩“镜头”。新闻特写要求作者进入现场采访,没有现场所见所闻,就写不出精彩的新闻特写。当然新闻特写也可用适量背景材料。(2)选择材料集中,突出高潮部分。新闻特写的材料,不论报道一人或一事,都不

5、是从头到尾细细写来,而是抓住重点,突出重点,突出其最精彩最有特征的部位。没有重点,也就没有特写。新闻特写的重点材料,往往是事情发展的关键所在,或情节展开的高潮部分。新闻特写的材料要求高度集中,一般不写新人新事的发展、变化和成长过程,而是写一个精彩的片段、精彩的场面或精彩的表演、动作等。四、解题本文为何用落日为题?有何深意?这里有象征意义,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今天终于在世界人民面前低头签字投降,如同日落西山一样;日本侵略者当年侵略他国,其以“旭日东升”自喻的国旗,令人望而生恶,今天,它的“坠落”不仅大快人心,且透出作者的嘲讽之意。五、内容分析1本文结构如何划分?依据签字的经过,可分成三部分:

6、第一部分:“代表到来”,写“签字”的环境、场面布设,以及人物的面貌和言行举止。第二部分:“仪式开始”,签字的经过。第三部分:“投降书脏了”,签字后的余波。2哪部分是重点?前后有何关联?重点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为其作了铺垫,呈渐进式,第三部分是其延续,又给人一波即平一波又起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3本文使用小标题有何作用?作者像是在用一个个生动、感人的镜头来展现签字的过程,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晰,每个片段既有机相连,又自成体系。4美国国旗的来历和“白马故事”多余吗?选材应围绕中心。美国国旗的来历和“白马故事”看似貌不相干,实则写出了日本投降后,胜利者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豪,英武和威严,这些和“落日”相互

7、对应,密不可分。5文中除了顺叙外,还用了什么顺序?有什么作用?插叙。如“重光葵一腿之失”“九一八”等。充实内容,联系历史,感动人心。六、艺术手法分析(一)细节描写: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环境和人物),体会其妙处。(讨论)1环境(1)开头第3段“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舰着新衣、国旗飘扬、摩托欢歌,营造出欢乐喜庆的氛围,烘托出胜利者心中的喜悦。

8、(2)关于乐队“白马故事”:“乐队不断奏乐,将领们不断到来”。“代表到来”:“八点半,乐声大起,一位军官宣布,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八时五十分,乐声又响彻上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到”,“不久,一位美国军官领先,日本人随后,乐队寂然”。欢快的乐声只为胜利者而奏起,属于侵略者的只有沉默,而这沉默也是对侵略者的无声抗议和冷漠。(3)关于“九点十八分”“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这里或许是巧合,或许是有意安排,但作者巧妙抓住了这一点来借题发挥,追溯

9、历史,确实打动人心。(4)代表到来“全舰静悄悄一无声息,只有高悬的旗帜传来被海风吹拂的微微的猎猎声”。以静衬动,烘托出庄严、肃穆的氛围。(5)群机蔽空“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隆隆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鲜明的对比,一边是窘态毕露灰溜溜逃跑的敌人,一边是胜利者的雄姿。2人物(1)神态人物的“笑”在文中多次闪现:“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这时

10、他正笑吟吟地站在出入口,和登舰的高级将领们一个个握手寒暄”,“都是美国高级将领,他们满脸欢喜,说说笑笑”,“一时间,中国话、英国话、发音语调略有不同的美国英语以及法国话、荷兰话、俄国话,起伏交流,笑声不绝”,“军舰上层传来一声轻快的笑声,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其中一个正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在又说又笑”。笑是内心的喜悦,是胜利者的骄傲,是对侵略者的蔑视与嘲笑。(2)外貌“第一个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他穿着一身洁净的哔叽军服,左胸上两行勋绶”,“只见中国代表身穿深灰黄军服;英国代表穿全身白色的短袖、短裤制服,并穿着长袜;苏联代表中的陆军身穿淡绿棕色制服,裤管上还镶有长长的红条,海军则穿海蓝色制

11、服;法国代表本来穿着雨衣,携一根手杖,这时也卸衣去杖,露出一身淡黄咔叽制服;澳大利亚代表的军帽上还围有红边”“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在前,臂上挂着手杖,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路来一跷一拐,登梯时有人扶他”。胜利者盛装而来,可见对这一时刻的重视;侵略者肢体残缺,害人之人也在害着本人。(3)动作“麦克阿瑟读到最后,昂首向日本代表团说”,“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除帽放在桌上,斜身入椅,倚杖椅边”,“他签字时没有入坐,右手除手套,立着欠身执笔签字”。昔日趾高气昂的侵略者,现在在胜利者面前毫无地位,真是莫大的讽刺。(二)无论是消息、通讯、特写,还是演讲文学,一般都不出现记者的身份“我”,而本文不只出现

12、了“我”,而且不断写出“我”的感受,以至评述。这样写会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现场感和真实感是新闻侧记尤为注重的。“我”出现在文中,成为整个事件的亲历人、见证人。这样,将“我”于当时当地所见、所闻、所感与报道融为一体,不仅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反而更增强了真实性。七、作业就开篇所提及的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一事,结合日本在二战中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亚洲人民带来伤害的有关资料,写一篇小评论。【期刊拔萃】解读落日的新闻历史眼光周岳“新闻”是历史的当下,历史是昨日的“新闻”。从这个意义上讲,读新闻,也是在读历史。落日这篇通讯,报道了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战舰

13、上,中国和其他反法西斯同盟国接受日本投降仪式的重大历史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八年抗战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东京湾“密苏里”号舰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朱启平是在场的三名中国记者之一。他现场采写了通讯落日,登载于1945年9月4日大公报。该文一发表,即传诵一时,被公认为是当时同题材报道中的“状元之作”。老新闻人严秀(曾彦修)先生1997年看到朱启平新闻通讯选,再读此文时,曾发自内心地赞许说,朱启平的新闻通讯之所以长久保存,关键在于两个字:眼光敏锐的“新闻”历史眼光。该文以富有深意的“落日”为题,就体现了这种敏锐的“新闻”历史眼光:多行不义必自毙,曾经不可一世地自称为“日出之国”的日本

14、侵略者今天终于“日落”了在世界人民面前低头签字投降了。真是大快人心。该文是一篇通讯,从写作方法看,又可称特写。凡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予以精雕细刻,或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形象地表现出来,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这样的通讯品种,也可以说是特写。该文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来选材、构思、写作的。其主体按时间顺序组合材料,每个时间段侧重表现某一方面的内容,除开头部分外,作品皆用小标题概括本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总起。交代新闻来源,揭示事件意义,初步勾描了现场。第1段,交代了新闻事件发生

15、的时间、地点。点出自己是目击者,是事件的见证人。第2段,点出新闻事件的意义,表述这一历史事件留给自己的印象。第3段,事件的开始。初步勾描现场,渲染气氛。第二部分,“签字场所”,转入中心会场,时间仍然是受降仪式举行之前,着重写会场布置和人物,其中包括记者活动的情况。在平缓的场面描写中表现人们的心情。第三部分,“白马故事”,表现日本投降后,人们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第1段,白马故事的由来。第2段,转入中心会场,着重写会场的布置和人物,特别是记者的活动状况。第四部分,“代表到来”,写受降仪式双方代表来到会场的情景。第1、2段,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和盟军最高统帅到来。第3段,日本代表出场。第五部分,“仪式开

16、始”,整篇通讯的高潮部分。第1段,写麦克阿瑟宣读讲稿,命令日本代表签字。第2段,对日作战的盟国代表签字。第六部分,“投降书脏了”,通讯尾声,写了三个小插曲。第1段,借“投降书脏了”把日本代表嘲弄了一番。第2段,盟军的空军飞过“密苏里”号,以浩浩荡荡的声势,参加受降仪式。第35段,由一个年轻水兵的话引发的联想和思考。该文按受降签字仪式进程,抓住受降签字仪式中四个主要的具体场景“签字场所”“代表到来”“仪式开始”“投降书脏了”,分别予以具体描述。这四个主要的具体场景不是一般之临场所见,而是记者根据自己敏锐的“新闻”历史眼光,在采访中“捕捉”到的“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即最富有历史意义的珍贵“镜头”

17、。这个签字场所日后必定成为这段历史的物质见证,理应详细描述;参加受降仪式的各国代表日后肯定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他们是哪些人以及是怎样到来的,一定得详细记录;至于受降签字仪式的具体过程乃至其中的某些细节,更需详细记载。因此,该文对这四个主要场景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按重要程度,着重写了受降签字仪式过程中两个最重要的场景“代表到来”和“仪式开始”。文中在叙述仪式进程、描述现场情景中插以由历史而引发的感慨,更体现了这种敏锐的“新闻”历史眼光:“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如果就以1874年4月在美国支持下,日本借口琉球和台湾渔民间的一次冲突,悍然派兵

18、3000多人侵犯台湾,迫使清政府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以50万两白银赔款作为日军退出台湾的条件始,中华民族抗击日寇,不就整整抗击了70年!“这签字”,岂不正是“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今日之胜利怎不令人“永志不忘”!“重光一腿失于淞沪战后,一次在上海虹口阅兵时,被一位朝鲜志士尹奉吉投掷一枚炸弹炸断。梅津是前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著名的何梅协定日方签字人。”“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熟人,当年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曾几何时,现在在这里重逢了。”真是中国人民的“熟人”了,想当初,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屠杀中国人民是何等的惨无人道!而历史就是这样无情,我们在这里又相会了,怎不令人扬眉吐气!“全

19、体签字毕,麦克阿瑟和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十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又一次敏锐的“新闻”历史眼光的洞烛闪耀。由此,该文在“新闻”历史眼光关照下的立意、构思和写作有三点值得借鉴:第一,在材料的组合方面,以一个明晰的主题永志不忘贯穿全文。开头第二节“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永志不忘。

20、”予以点题,并以此统摄文中所有有助于表现中心的材料,最后篇末以“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照应升华;同时又以一条清晰的时间线索“天刚破晓八点多钟八点半八点五十分九时整九时十分九点十八分”贯穿全文,安排组织材料,使全文形成了一个有序的整体。第二,在构思上,除了抓住一般叙事作品常用的时间线索外,还抓住整体氛围设置这条线。氛围设置的线为“简单、庄严、肃穆”,在开头总写以后,下文就多方面加以渲染。具体分析可参见下列第三点。第三,写作上,最为明显的特点就在于对具体场景及人物的细节描写。1具体场景的描写。(1)对舰艇、海面情景的描写。开头第3段:先鸟瞰式地写出了舰面上人员密集的程度。然后分写主甲板上各类人员

21、的活动情况:“陆战队士兵”“身穿咔叽制服”“持枪肃立”“密密簇簇”地“排列”着,庄严肃穆;“水兵”对这场仪式格外重视,身着“洁白、折痕犹在”的“军衣”,满心欢愉;“军官”们工作忙碌,“往来互相招呼”,心情舒畅。接着写战舰和海面上的情景。密苏里号威武雄壮,“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显示出了盟军的威慑力量;“海面上”“灰云四罩,海风轻拂”,“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营造出欢乐喜庆的氛围,烘托了胜利者心中的喜悦。(2)对签字场所的描写。第四节对签字场所的描写极其细致,几近说明:先以签字桌为中心,从签字桌的选定、装点和置放的状况写到其他物品的安排

22、;再写参加签字仪式的各种人员的安排;接着写自己所在地“我站在一座在二十厘米口径的机关枪上临时搭起的木台上,离开签字桌约两三丈远。”最后写“在主甲板的右前方、紧靠舷梯出入口的地方”排列着水兵乐队和陆战队荣誉仪仗队、一小队精神饱满、体格强壮的水兵。具体展示了签字仪式的现场,也把开头第二节中说到的“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的特点给具象化了。(3)对于乐队的描写。“乐队不断奏乐,将领们不断到来。”“八点半,乐声大起,一位军官宣布,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八时五十分,乐声又响彻上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到。”这欢快的乐声只为胜利者奏起,渲染了欢庆的气氛,而“不久,一位美国军官领先,日本人随后乐队寂然

23、”,则是对侵略者的无声抗议和漠视。(4)对旗帜、舰队的描写。八时五十分,麦克阿瑟将军来到仪式现场,“舰上升起他的五星将旗,和尼米兹的将旗并列”,渲染了庄严肃穆的环境气氛。当日本代表到场“和联合国代表团隔桌对立”时,“全舰静悄悄一无声息,只有高悬的旗帜传来被海风吹拂的微微的猎猎声”,以有声衬无声,再次烘托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当“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一边是窘态毕露灰溜溜逃跑的敌人,一边是胜利者的雄姿,对比鲜明,胜利的喜悦与自豪溢于言表。2人物细节的描写。(1)对人物神态的描写。人物的“笑”在文中多次

24、闪现:“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都是美国高级将领,他们满脸欢喜,说说笑笑”,“一时间,中国话、英国话、发音语调略有不同的美国英语以及法国话、荷兰话、俄国话,起伏交流,笑声不绝”,“军舰上层传来一声轻快的笑声,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其中一个正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在又说又笑”。笑是内心的喜悦,是胜利者的自豪,又是对侵略者的蔑视与嘲笑。(2)对人物外貌的描写。“第一个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他穿着一身洁净的哔叽军服,左胸上两行勋绶”。然后描写各国代表。而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则是“臂上挂着手杖,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路来一跷一拐,登梯时有人扶他”。胜利者盛装而来,可见对这一时刻的重视

25、;侵略者肢体残缺,害人之人也在害着自己。又是一组鲜明的对照。(3)对人物动作的描写。“麦克阿瑟执讲稿在手,极清晰、极庄严、一个字一个字对着扩音机宣读。”并“昂首向日本代表团说”签完字后,回到扩音器前说:“美利坚合众国代表现在签字。”麦克阿瑟接着又宣布:“中华民国代表现在签字。”“徐永昌步至桌前,由王之陪同签字。”与此形成鲜明对照是“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除帽放在桌上,斜身入椅,倚杖椅边”,“他签字时没有入座,右手除手套,立着欠身执笔签字”。昔日趾高气昂的侵略者,如今在胜利者面前毫无地位,真是莫大的讽刺。同时,为强调报道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客观性,该文的采写视角采用了第一人称。篇首说“我在日本

26、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距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我是在七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密苏里号的”;文中说“我站在一座在二十厘米口径的机关枪上临时搭起的木台上,离开签字桌约两三丈远”“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在这样一块小地方聚集这么多的高级军官”“我急急翘首望去,只见”文末说“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二十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第一人称的采写视角贯穿全文,强化了现场采访报道的真实感。作者在“第一时间”里记下了上述具有历史意义的珍贵的瞬间,在立意、构思和写作上充分体现了作为一名成熟的记者应有的“新闻”历史眼光。(选自文学教育,2009年9期)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