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湖北日报评论员程曼诗:从粮食安全高度治理餐饮浪费12 .凌锋:用法治制止“舌尖上的浪费”33 .毛建国: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44 .饶国军:节约粮食永不过时65 .山西日报评论员:将遏制“舌尖上的浪费”进行到底86 .南京日报评论员:舌尖浪费不可有,勤俭作风不能丢107 .人民日报评论员:在制止浪费上来一场“观念革命”128 .刘慧:弘扬节俭美德杜绝粮食浪费149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反对餐桌上的浪费应成为鹏城新风尚1610 .徐小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应多措并举1711 .周丹平:坚决杜绝舌尖上的浪费1912 .嘉兴日报评论记者汪莹:浪费粮食不能有危机意识不可无2113 .河
2、北日报副总编辑曹阳葵:杜绝“舌尖上的浪费”,需要“硬约束”也需要“软环境”2314 .林玄墨:杜绝餐饮浪费还需再推一把2415 .沈峰:遏制餐饮浪费要“两手抓”2616 .徐友才:制止餐饮浪费要“管得宽”2817 .山西日报评论员:以更有力举措制止餐饮浪费2918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制止餐饮浪费,机关食堂要当好表率3119 .唐山劳动日报评论员崔玉宝: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3320 .李英锋:让遏制餐饮浪费进入法治轨道3521 .汪国梁:从我做起,杜绝“舌尖上的浪费”3722 .王玉初:制止餐饮浪费必将成为新常态3923 .朱华:制止餐饮浪费人人责无旁贷4124 .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冯韵迪:制止餐饮浪费,是美德更是责任4225 .烟台日报评论员:狠刹餐饮浪费之风4426 .董峻:什么时候都不能浪费粮食4727 .广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桂署钦: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社会氛围4828 .李振中:对餐饮浪费坚决说不5029 .李志勇: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上走在前作表率5230 .毛建国:大力培育“消费不浪费”餐饮文化5431 .新华社评论员: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蔚然成风5632 .资深房地产研究人士李宇嘉:餐饮浪费掩映下的城镇化之变5833 .何勇海:旅游业“反浪费”刻不容缓6034 .齐志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6135 .唐佳丽:“供
4、给侧”不能缺位63从粮食安全高度治理餐饮浪费湖北日报评论员程曼诗(2020年8月12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触目惊心、令人痛心”的餐饮浪费现象,绝不是可以忽略的小事。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对于餐饮浪费现象,总书记用了八个字作评价:“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并强调,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十几亿人口
5、要吃饭,是中国最大的国情。粮食关乎国运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我国已经连续十几年粮食丰收,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即使春节后叠加物流、零售等行业人手紧张,中国的粮食价格依然保持总体平稳,市场运行快速恢复。但也要看到,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的影响还在持续,风险挑战在前,尤须警醒: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一段时间来,各地区各部门采取出台相关文件、开展“光盘行动”等措施,大力整治浪费之风,“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但以“盛宴”开始,以“剩宴”结束,这样的现象
6、仍然存在;在餐桌上,种类要尽可能丰富多样,特别是招待,浪费才叫体面,请客吃饭,恨不得一桌人点两桌菜才有面子,这样的风气并没有消散。过去很长时间,给餐饮浪费套上“紧箍”有各种方式,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站在粮食安全的高度,治理还要进一步加强。从“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到“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指向的是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有力的行动来承载。从吃饱饭到吃好坂,是人民群众生活极大的跨越,但好日子不是肆意挥霍的日子,不是铺张浪费的日子。一边是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增产粮食,一边是大量浪费粮食,任何人都没有这样挥霍的“资本”,也绝不是我们追求的“美好生活
7、触目惊心、令人痛心”的餐饮浪费现象,绝不是可以忽略的小事,而是关乎粮食之基是否牢固的大问题。“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不让“舌尖上的浪费”侵蚀来之不易的“仓縻实”,行动起来,厉行节约,同样是为粮食安全夯实根基。用法治制止“舌尖上的浪费”凌锋(2020年8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8、是儿童在蒙学阶段必读的诗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也成为治国理政者铭记的警言。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粮食产量屡创新高,我们不再为吃穿发愁,但是中国人几千年来艰苦朴素的传统绝对不能丢,居安思危的意识不能减。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全球粮食安全及短缺问题日益严峻。最近,联合国有关研究报告发出预警,今年共有25个国家面临严重饥饿风险。虽然我们不用为粮食担心,但在此时此刻,更应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更应牢记“一代一粥,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更要坚决抵制“舌尖上的浪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在全社会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发挥好餐饮服务行业“一线”的作用,
9、加强学校教育中节俭观念的培养,强化家长“身体力行”的家庭教育功能。更为长远的是,要运用法治方式,解决好餐饮浪费这个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可以参考公共场合控烟、垃圾分类处理等有关法规,加强立法,把道德上约束转化为法律上的责任,明确各个主体、各个行业在制止餐饮浪费中的定位和角色。另一方面,继续依法打击公款消费中的铺张浪费现象,让公务人员在勤俭节约中作出表率。同时,加强监管,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并加以制度化、法治化,营造节约光荣的良好氛围,让“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让“舌尖上的浪费”销声匿迹。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毛建国(2020年8月12日)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
10、痛心!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粮食安全都是基础工程。虽然我们已经告别“食不果腹”之虞,但并不表示粮食安全可以抛诸脑后。日前,联合国发布2020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指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影响,多数弱势群体的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很可能进一步恶化;因疫情带来的粮食危机,将导致全球数以亿计人饿死,甚至
11、比死于新冠肺炎的人数更多。据前些年的有关数据统计,2017年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食物浪费量在1700万吨至1800万吨,相当于倒掉3000万人至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而2018年,全国餐饮业食物浪费量为93克每人每餐,浪费率为11.7%。这些数字令我们羞惭之余,更须惊醒,节约粮食,遏制餐饮浪费正当时。遏制浪费现象,需要打组合拳,采取有效措施,尤需加强立法,强化监管。特别要在饭店、食堂等重点餐饮领域,规范餐饮行为,惩罚浪费行为。比如,针对婚丧嫁娶大排筵宴,单位大规模聚餐的现象,可以通过限制桌数、限制价格来实现。消费趋势的变化,反映的是消费理念变化。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
12、的氛围,形成健康的消费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让“一粥一板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对浪费粮食的人进行严厉批评、道德谴责,让“光盘”行动成时尚,视浪费粮食为可耻,让舌尖节俭成心尖美德。餐饮市场则要加大呼吁力度,并且少制造障碍,多创造条件。“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先贤的态度,代表着中华民族朴素而广泛的社会认知。鉴于劳作之不易,收成之不测,更要节字当先、俭字当行。强调节约粮食,不仅是为了夯实粮食安全的基础,还是为了涵养社会主流价值观。节约粮食永不过时饶国军(2020年8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
13、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约粮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家家户户的传统。小时候,家里收割稻子后,大人们会带着孩子去捡拾掉在田里的稻穗。捡完稻穗之后,才会放鸡、鸭去啄食掉在田里的稻粒。吃饭时,如果有假粒掉在桌子上,大人们会让我们捡起来吃掉。在大人们的言传身教中,我们从小就知道粮食的珍贵,早已将节约变成了习惯。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年轻人却不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浪费粮食的情况时有发生,剩板习以为常,
14、倒掉也不觉可惜,觉得浪费粮食不是什么大事。殊不知:节约粮食永不过时!之所以今天仍要强调节约粮食,是因为它是尊重劳动的体现,也是勤俭持家的好习惯,更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具体行动。“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不节,则常不足。”节约粮食看起来只是个人的小事,但乘以14亿人口,就是天大的国事。粮食总产量有限,人人都浪费,就会动摇国家安全的根基;相反,人人都节约,就是在“增加”粮食,能够让我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历史上,不少灾荒之年因为缺粮少粮,饿殍遍地。在吃饭问题上,我们要居安思危,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温饱不忘饥寒,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要让节约粮食成为人人自觉的行动,就要进
15、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让每个人都成为节约粮食的坚定践行者。每个人要从自身做起,在家吃保要合理定量,坚持“光盘”;在外吃饭要不讲排场,合理点菜,不贪丰求盛,同时要养成剩菜打包的习惯,不让盛宴变“剩”宴,造成舌尖上的浪费。当然,节约粮食不能光靠自觉,还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不少国家都出台了节约粮食、严惩浪费的法律法规。如日本颁布食品再生法,规定浪费食品是违法行为;意大利出台反食品浪费法,通过奖惩举措减少人们的食品浪费;法国出台了反浪费食物法,抵制浪费食物行为。虽然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但因缺少相关法律配套和强制性措施,一直难
16、以落地。要遏制粮食浪费,就必须完善法律法规,建立起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长效机制,使节约粮食成为每个人生活的常态。将遏制“舌尖上的浪费”进行到底山西日报评论员(2020年8月13日)“一粥一保,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敬天惜粮、勤俭节约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人们生活的日渐富裕,食物的极大丰富,“舌尖上的浪费”却无所不在。节用裕民、节俭兴国,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必须驰而不息、久久为功。“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
17、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何以触目惊心?何以令人痛心?我们且看一组数据。2018年,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披露,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大型聚会浪费达38%,学生盒保有1/3被扔掉。初步测算,2015年中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在1700万至1800万吨之间,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再看看身边的生活现象,餐厨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名目繁多的聚会“盛宴”常常变“剩宴”,某些网络吃播秀误导观众、浪费严重。早在多年前,一生都在为中国人的饭碗奋斗的“杂交水
18、稻之父”袁隆平就曾指出,国家应严惩“餐桌上的浪费”。他心疼地说:“我们的水稻产量,每亩提高10斤、5斤都是很难的,提高了单产之后,却浪费了。”“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多年来,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声音和行动自上而下从未停止。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近年来,全社会掀起的“光盘行动”蔚然成风,从酒楼食肆到学生食堂再到家庭餐桌,“光盘”不仅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也成为一种俭以养德的生活态度。在我省运城市,3000多个行政村均已成立红白理事会,本着移风易俗、勤俭节约的原则,对每次席面的桌数、每桌板菜的价格都定了标准。尽管如此,随着大众消费势头越来越强劲,
19、仍有一些地方餐饮浪费严重,其中,大型餐馆、游客群体、学生群体等仍是餐饮食物浪费的“重灾区”。“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浪费陋习败坏的不仅是社会风气,而且可能产生全局性的危害。“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丰收不是浪费的理由,我们必须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我国人口多、基数大,每人浪费一点,就会是惊人的量,对我国粮食生产带来较大压力。”这些忧患意识、风险意识无不令人警醒。我国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态势,当永远铭记“丰年不忘饥苦,富岁当思节约”的训诫。天下事,做于细,成于严。反对餐桌浪费是一项永不过时
20、的系统工程,如何进一步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习近平总书记也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同时要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具体而言,要在刚性约束和柔性治理方面多管齐下,立法部门要尽快完善惩治浪费的法律体系,餐饮企业、职工食堂、学校餐厅,要立刻行动起来,尽到引导责任;社区、学校、家庭,要从“心”出发,把勤俭节约的理念渗透到孩子成长教育的点点滴滴当中。“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全省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将遏制“舌尖上的浪费”进行到底。舌尖浪费不可有,勤俭作风不能丢南京日报评论员(2020年8月
21、13日)“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开展“光盘行动”到印发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提出杜绝公务活动用餐浪费、推进单位食堂节俭用餐等,一系列政策和行动大力整治浪费之风,“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全党全社会厉行节约的良好风尚正在形成。但也应看到,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企事业机关和学校食堂、大型餐馆、公
22、务聚餐、游客群体等仍是餐饮浪费的重灾区。2013年至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在1700万至1800万吨之间,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这些数据提醒我们,遏制餐饮浪费迫在眉睫、任重道远。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给我们敲响警钟,对粮食安全始终要有危机意识,节约粮食这根弦必须时刻绷紧。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此时,我们更应该有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正如总书记强调的那样,“艰苦奋斗
23、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过苦日子、紧日子的作风永远不能丢。餐饮浪费屡禁不止,在个体层面是缺乏节约意识和科学膳食观念,在社会层面则是氛围营造和机制建立的问题。我们要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要以立法建立刚性约束,培养市民良好的饮食习惯,并针对学生、游客等重点群体提出明确要求,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更要大力倡导绿色、节俭、适度的生活方式,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使节约粮食成为每个公
24、民的自觉行动。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让我们一起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作风,砥砺前行、创新实干,努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新篇章,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在制止浪费上来一场“观念革命”人民日报评论员(2020年8月13日)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对于餐饮浪费现象,他用了8个字作评价:“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他还引用了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表达痛心之情。制止浪费、厉行节约,刻不容缓。接下来该怎么做?习近平总书记在指示中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
25、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这两句话,为制止浪费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国大力弘扬的社会风尚。但是,这样的弘扬不能只停留在宣传口号上,缺少约束性;不能成为“运动式治理”,缺少长效性。想要真正刹住浪费之风,就必须推出更加深入的“硬核”举措,变道德约束为法治约束、变周期性治理为长期制度规范。往前看,我们在与浪费的交锋中,其实已经靠制度取得重要成果。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要指示下,在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整治下,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已经得到有效遏制。接下来,面对更加复杂的个人消费等情况,国家立法、建立监管队伍、明确责任主体的“组合拳”将更有效。环顾当下
26、无论是自助餐行业既有的“浪费罚款”规范,还是部分城市出台的“公共场所禁烟令”,都能够为制止浪费的制度化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参考。另一方面,制止浪费,宣传教育依旧必不可少。餐饮浪费,往往出于“要面子”“摆阔气”等心理,而倡导节约的人却常常被视为“小气”“斤斤计较”。制止浪费的背后,其实是要进行一场“观念革命”。让浪费者与节约者,在社会舆论和荣辱感上“攻守易势”。让“大气”“豪爽”等褒义词,与那些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人绝缘;让人们在主张节约时,可以抬头挺胸、理直气壮,不再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再往大里说,我们反对浪费的东西,不止是食物,还包括能源、资源及一切人类劳动成果。进行这场“观念革命”的最终目
27、的,是建立一个节约型社会。有一种声音认为,浪费可以促进消费,故而应予以认可。实则谬矣:用浪费“拉动”的消费,是向市场释放错误信号,极有可能推高要素价格、诱导市场生产“过剩产能”。一旦经济环境出现变化,让消费者“不再浪费”容易,让生产者重归“产销平衡”可就难了。这类似是而非的谬论还有不少,还需要更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以正视听。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干事业好比钉钉子。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制止浪费、构建节约型社会也是一样,需要我们发扬“钉钉子”精神,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从每个人做起,从这一餐做起。弘扬节俭美德杜绝粮食浪费刘慧(2020年8月13日)在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同时
28、也要高度重视节约粮食,把节约粮食放在与粮食生产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这需要全民行动起来,大力推动建立政府主导、需求牵引、全民参与、社会协调推进的节粮减损新机制,努力形成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科学健康的粮食流通方式和消费模式。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粮食是人类生存之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国不可一日无粮,家不可一日无米。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倍加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然而,让人忧心的是,我国粮食产后损失浪费严重,餐桌上的浪费尤为触目惊心。一方面,我国
29、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生产已经实现“十六连丰”,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多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今年夏粮再获丰收,为保障“米袋子”安全增强了底气。但是,我国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粮食增产面临的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粮食稳产增产难度日益增大,粮食将长期处于紧平衡。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后浪费严重。除了餐饮环节的浪费外,在储粮环节,有些地方农户因为储粮方法落后造成的损失高达8%;有些地方由于粮库仓储设施缺损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损耗;在流通环节,粮食物流企业仓储、物流、装卸、搬运等设施落后,粮食抛撒损失严重;在加工环节,粮食企业过度追求精加工,造成粮食加工成品率低。据有关科研单位和专家测算,仅
30、农户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每年损失浪费的粮食,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保障粮食安全,在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节约粮食,把节约粮食放在与粮食生产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实际上,节粮减损是比提高粮食产量更为有效的措施。相比于增产,节约粮食相当于开发“无形良田”,实现“无地增产”,不仅节省了耕地和水资源,投入相对较小,保护生态环境,更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的当下,要减少粮食浪费,必须全民行动起来。要大力推动建立政府主导、需求牵引、全民参与、社会协调推进的节粮减损新机制,努力形成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科学健康的粮食流通方式和消费
31、模式。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树立合理的饮食观念,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我国餐饮环节浪费惊人,与社会上存在讲面子、讲排场的陋习有关。节约粮食,要从娃娃抓起,从餐桌抓起,从大学食堂和各个单位食堂抓起,从每一个家庭抓起,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文化。要建立长效机制,坚决遏制餐饮浪费行为,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要开展“光盘行动”等措施,大力整治浪费之风。要强化粮食安全国民教育,让每一个人都要认识到节约粮食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同时,要采取切实措施减少粮食储藏、流通、加工等环节的浪费。要建设一批专业化经营性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
32、清理、干燥、收储、加工、销售及其他延伸服务,切实解决农户粮食收获后“晒粮难、储粮难、销售难”等问题,引导和帮助农民做好粮食收获和储存,努力做到颗粒归仓。要发扬粮食仓储企业和流通企业“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科学储粮、节粮减损的能力和水平。粮食加工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倡导适度加工,不断提高成品粮转化率,提高原粮综合利用率,减少口粮资源损失。反对餐桌上的浪费应成为鹏城新风尚深圳特区报评论员(2020年8月13日)“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
33、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总书记的指示在深圳餐饮界和市民中引发强烈反响,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深圳在行动。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浪费,从来不是国人传统,勤俭节约才是中华美德。近年来,深圳开展“光盘行动”成效显著,吃不完就打包已经成为深圳人的餐桌“习惯”。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激励深圳人巩固既有的成果,牢固树立以勤俭为美的文明理念,以“打包”为荣,以浪费为耻,争做“光盘族”,如此,舌尖上的滋味才能更长久。反对餐饮浪费,公众人物要起良好带头作用。不久前,知名演员叶璇在网上自曝“曾在餐厅吃别人剩菜”上了热搜。咱们深圳人也要见贤思齐,身体力行反对浪费。餐饮行业也当为倡
34、导“文明就餐,杜绝浪费”的用餐文化提供便利,创造条件。日前,深圳市烹饪协会向全市餐饮行业和广大消费者发出了“五点倡议”,号召全社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氛围。号召各餐饮企业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推行“分餐制、公筷制、双筷制”;提供“半份、半价”“小份、适价”服务方式,倡导“光盘行动”,引导顾客适量点餐、合理消费、剩菜打包,杜绝浪费。全市各餐饮企业和广大消费者当积极响应倡议,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为深圳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社会氛围尽一份力。深圳是法治之城,节约粮食,反对浪费,除了加强自律、社会倡导之外,还当率先加强立法,从法治入手破
35、题。放眼世界,日本、意大利、法国等国家都出台了节约粮食、严惩浪费的法律法规。这些法规有的侧重奖励节约,有的侧重惩处浪费,深圳当广采博纳,去芜存菁,充分发挥特区立法权优势,制定出符合深圳城市特点的反浪费食物、食品的法规,助力“文明就餐,杜绝浪费”成为鹏城新风尚,同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国性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先行探索。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应多措并举徐小明(2020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采取出台相关文件、开展“光盘行动”等措施,大力整治浪费之风,“
36、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但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一粥一版,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如何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好传统,巩固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呢?加强立法,强化监管。厉行节约,是中华民族的好传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等诗句更是脍炙人口。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改革开放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针对仍然存在的餐饮浪费等现象和行为,必须用立法的形式加以约束,形成严厉的惩戒机制,引导全社会形成厉行节约的良好风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曾以立法的形式反对粮食浪费,值得借鉴。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37、近年来,包括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在内的各地区各部门,纷纷采取出台相关文件、开展“光盘行动”等措施,大力整治浪费之风,取得了良好成效。对于经过实践检验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及时总结,进一步完善,形成长效机制,确保此项工作更上一层楼。政府有倡导,部门有措施,社会有共识,人民有愿望,整治“舌尖上的浪费”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成效。加强宣传教育,培养节约习惯。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的“十六连丰”。但丰收不是可以浪费的理由。“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况且,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没有粮食安全的危机意识,明天美好生活的大厦就没有根基。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
38、从学校、社区、家庭等方面全面入手,切实培养节约习惯,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意识。目前,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越是居安,越要思危。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发展壮大的保证,也是再创辉煌的基石。勤俭节约等好传统是我们的“传家宝,永远不能丢。坚决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周丹平(2020年8月13日)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求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据新华社8月11日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然而
39、放眼我们身边,有的板店客人离开时,餐桌剩下不少饭菜,有的单位食堂,垃圾桶里常常倒满剩饭剩菜,不少家庭倒掉剩菜剩饭几成常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机构对北京、上海、成都、拉萨4个城市366家餐馆进行的实地调研发现,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93克/人/餐,浪费率为IL7%。据测算,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食物浪费量每年约为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其中,大型餐馆、游客群体、商务聚餐等是餐饮食物浪费的“重灾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对食物的敬畏,但为何从中央到地方三令五申,食物浪费现象仍屡禁不止?原因在于一些人出于
40、虚荣心,爱面子、讲排场、比阔气,婚宴接待、商务宴请一味追求“上档次”,往往“只点贵的,不选对的”,认为“多点菜才能显示热情”。有的人缺乏节约意识,总觉得“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对粮食浪费行为不以为意,甚至认为市场经济需要超前消费,小农经济才会搞勤俭节约。而约束性措施和惩戒机制的缺乏,也导致对浪费行为难以及时、有效制止。我国人口多、基数大,14亿人每人节俭一点,汇聚起来,将是多么巨大的财富;每人浪费一点,积累起来,又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是弘扬敬天惜粮、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也是涵养崇俭抑奢社会风尚的必然选择。每个人都清除浪费陋习,在一点一滴处节俭,必能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
41、费”的时代新风尚,让艰苦奋斗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我们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对于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大意义。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从中长期看我国的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确保粮食安全,重要的一点就是持续治理餐饮浪费问题,将“光盘行动”进行到底,夯实粮食安全的基础,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节俭和浪费的态度,折射出其价值标准和文明程度,昭示着这个国
42、家和民族的发展前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让节粮爱粮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必能以节俭标注社会文明的新刻度,续写民族美德的新篇章。浪费粮食不能有危机意识不可无嘉兴日报评论记者汪莹(2020年8月14日)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为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8月12日,文明城市嘉兴向全体市民发出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倡议书,号召大家从我做起,切实培养节约习惯
43、坚决杜绝餐饮浪费行为。粮食安全事关国运民生,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经合组织近期发布的报告称,新冠病毒大流行可能会对全球粮食市场产生“历史性冲击”;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也预计,今年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数量可能由1.35亿增至2.65亿。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严峻的时候,国内食品供应也保持了良好运转,但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仍在持续给我们敲响警钟。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特殊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体现了一种深刻的危机意识: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推动实现节用裕民、节俭兴国。必须看到,尽管十八大以
44、来,各地采取出台相关文件、开展“光盘行动”等措施,大力整治浪费之风,“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但以“盛宴”开始,以“剩宴”结束,这样的现象仍然存在。站在粮食安全高度,重申“浪费可耻、节约为荣”,就是继续拧紧公众节约粮食之弦,让节约粮食化为一种永久的风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努力,我们逐渐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好”的转变,但这片土地上每天有14亿人要吃饭,这是必须直面的基本国情。守住耕地红线、利用科技促进粮食增产之外,每个人也要自觉对“舌尖上的浪费”说不。如果你是餐饮从业人员,你会不会在餐桌上
45、摆好“光盘行动”的标识,向顾客推荐“半份、半价”“小份、适价”的点餐方式,并主动提供打包服务?如果你是普通食客,你愿不愿意成为“光盘行动”的参与者,坚持每餐“吃多少点多少,吃不了就打包”,用行动抵制铺张浪费?只有每一个人时刻对粮食安全保持危机意识,养成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习惯,个体力量方能汇聚成流,夯实14亿人的粮食安全底座,增强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的定力。而最终,这将惠及每一个中国人。少数人靠自觉,多数人靠制度。让文明节俭蔚然成风,除了依靠道德自觉,更需制度约束。期待文明倡议之后,奖惩机制立起来,浪费现象倒下去,以文明树新风,以制度促治理,最大限度杜绝餐饮浪费行为。杜绝“舌尖上的浪费”,需要“
46、硬约束”也需要“软环境”河北日报副总编辑曹阳葵(2020年8月14日)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求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大力整治浪费之风,“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但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一些人在酒店用餐时,经常“一桌菜剩下一大半”;有的喜庆宴席往往“盛宴,变“剩宴,;在一些网红吃播节目中,“大胃王”吃
47、了吐、吐了吃反复上演;在一些单位、学校的食堂,餐饮浪费现象惊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双管齐下:一是强化“硬约束”,解决“敢不敢”的问题;二是打造“软环境”,解决“能不能”的问题。强化“硬约束”,就是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严格执法。今年1月,江苏出台粮食流通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部门应当加强爱粮节粮宣传教育;7月,重庆推动立法推行文明用餐,禁止浪费食物这样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打造“软环境”,既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形成人人珍惜粮食的氛围,又要创造各种条件,为“光盘行动”提供便利。在许多地方,餐饮企业推出了小份菜、半份菜,还给顾客提供精美的“打包盒”;在武汉,市餐饮协会近日号召餐饮企业推行N
48、I点餐模式;在秦皇岛开发区,有企业推出了早板套餐,把各种菜拼在一个盘子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让节粮爱粮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必能以节俭来标注社会文明的新刻度。杜绝餐饮浪费还需再推一把林玄墨(2020年8月14日)“文明餐桌”的养成离不开日积月累、尺寸之功。自2013年开展制止餐饮浪费行动以来,“舌尖上的浪费”现象得到明显改观。但需要注意的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因时因势、重新审视餐饮浪费问题,并作出有力反应,同样成为当下最重要的课题。首先,强化倡导必不可少。文明需要春风化雨般的涵养润泽,这是共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部署开展相关行动,这是一个重要途径。如可以结合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推动餐饮节约理念进家庭、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等等,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其次,无规矩不成方圆。以餐饮浪费来说,吃不完打包算是规矩吗?目前来看,还不算。在一些消费者眼里,勤俭节约是好习惯、是美德,但不打包似乎也不算失德,而是花钱消费、食物“任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