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赏诗画诗境,悟诗情诗蕴摘要: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诵读古诗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古诗词这种文体的特点,通过有效的方法,引领学生走进诗词,体会诗词的语言、情感、意境,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染。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联系背景,紧扣诗眼,想象诗画,反复吟诵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诵读古诗词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同于一般现代文的文体,古诗词语言凝练、意蕴深厚,在极具节奏美和音韵美的语言当中,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志向或好恶,融合了时代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当时当地的心境。所以,每首诗词都有它独特的味道、丰溢
2、的情感和深沉的意蕴。而古诗词教学就是引领学生品尝诗味,体会情感,感悟诗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要根据诗词的特点,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带着学生穿越时空,走进诗词,走进诗人或词人的内心,在或激昂,或呢喃,或唯美,或朴实的语言中沐浴诗词的美,得到情感的滋润和思想的升华。一、联系背景,初尝诗味古人云:“文发于心,文如其人。”古诗词亦是如此。每一首诗词必定是时代特色,作者个性、际遇、心境、思想的浓缩呈现,投射着诗人的情感,寄托着诗人的志向。而且古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与我们现代人大不相同,所以,要把作品投放到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中,再融入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心境去理解。这样才能准确理解诗词内容
3、把握情感基调,与诗人产生共鸣。以虞美人为例,它是李煜的绝命之词,作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是时李煜幽囚汴京已近三年。也就是说,李煜的亡国之愁之悔之恨,在近三年的幽禁中已达到顶点,所以才会不顾一切地,大胆地抒发这种亡国之恨,亡国之痛。基于这样的了解,学生就能把握词作的情感基调,自然而然地品尝到“春花秋月”里难了的愁绪,“往事”里对故国的无限思念与眷恋,以及“了堪“又这几个词中所传达出来的这位亡国之君的无奈、茫然、痛苦和悔恨,再读到最后一句,那奔腾的愁绪便也流入学生的心里,在学生的心中汹涌澎湃了。二、紧扣诗眼,细品诗情一首诗词短则几十个字,长则也不过百来个字,所以古诗词是高度浓缩,几经
4、锤炼的语言精华,其中的诗眼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一字传神的效果。抓住诗眼,即是抓住了诗的脉搏,以诗眼的品味,带动全篇的感悟,定能走入诗人内心,体会诗人情感。诗眼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如虞美人的词眼是“愁”,渔歌子的诗眼是不须归,行路难的诗眼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虞美人来说,教师要高屋建令瓦,在通读诗文后,就把这个“愁”字提取出来,通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的比喻理解李煜的愁是深沉悠远、奔腾翻涌、无穷无尽的,那什么样的愁会如春水般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呢?教师以这个纲领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接下来的品读感悟,学生的学习就有了目的和抓手,再抓住每一
5、句的关键词去体会、感悟,便能深刻地体会到这亡国之愁里有悔,有恨,还有绝望。三、想象诗画,深入诗境苏轼盛赞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王维的诗已达到了诗画相融的境界。其实,在诗词的长河中,许多诗词都有如一幅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画面。因此在教学这些诗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表达,在脑海中想象画面,营造诗情画意、情景相融的意境,领会古诗“言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的画中之意,言中之情的特点【1】O这样才能临其境,闻其声,见其人,感其情,达到与作者同频共振,在美妙的意境里尽情徜徉的境界。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就是描绘了一幅花团锦簇,彩蝶飞舞,娇莺歌唱的美丽画面。在通读
6、全诗后,我引导学生再次细读,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景物特点,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脑海中勾勒画面,接着用自己的话把画面描绘出来。于是这首诗在孩子们的笔下,呈现出一幅幅或明媚艳丽,或热闹有趣的风格各异、意趣盎然的美妙画面。这样的想象和描绘,其实是对诗词的创作式解读,呈现出由语言到画面,又由画面到语言的创作过程。所以,引领孩子在想象的王国里纵横驰骋,不仅是对诗词意境的再现,更是对诗词的个性化解读,不仅感受到诗人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也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四、反复吟诵,感悟诗蕴古诗词是极具节奏美和音韵美的语言艺术,美学家朱光潜曾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
7、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朱老先生的精辟阐述,是在告诉我们,学习古诗词的其中一个途径就是朗诵,也是解读、品味、感悟之后的最终表达。学生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能够再次感受诗词的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表达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也传达了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2】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词中,“不须归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为何不须归”,又如何领会“不须归”里的情感和精神,就需要反复吟诵,细细品味。当读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蹶鱼肥时,学生想象到的是一幅意境高远、恬淡
8、自然的田园风光,原来诗人是为美景而不归,于是自然而然吟咏出对美景的留恋;当教师出示写作背景,张志和是因朝廷混乱、官场腐败而坚决辞官时,学生便感受到张志和身上清正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和污的高尚情操。再读这首诗,留恋中又多出了归隐田园的志向和决心;当读到青磐笠,绿蓑衣,斜风细雨时,学生又体会到他归隐生活的自由自在和闲情逸致,于是再读不须归时,又多出了一份悠然自得、无拘无束的闲适雅趣。孩子们就是在这样入情入境地朗读中,品味了诗词抑扬顿挫的音韵美,品析了诗词有声有色的画面美,感悟了诗词意蕴深远的意境美。也进一步获得了美的浸润和熏陶。”书田菽粟皆真味,心地芝兰有异香。被诗词长久浸润的孩子,心灵、情感必定是美好而纯洁的。所以,教师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学生和诗词之间搭建一座又一座通往古诗意蕴的桥梁,带动学生发掘和体味诗词的美,感受诗词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参考文献:【1】洪胜,深入解读,在诵读中品味、积累,新课程小学语文名师说课,2017.072蒋瑾,诗情画意授古诗,学周刊,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