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公路村道网调整规划(2022-2035)(征求意见稿)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项目建设项目要尽量向进村入户倾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补齐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短板,切实改善人民群众出行条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根据*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加快调整完善农村公路网规划的通知(甘交规划(2023267号)、*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关于印发*省农村公路网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的函(甘公函(2023)35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县道公路网规划(2022-2035年)的通知(定政办发(202452号)要求,编制了*县农村公路村道网调整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村
2、道网规划)。规划范围为*县行政区划界定范围,规划对象为农村公路村道,规划期限为2022年-2035年。一、规划基础2019年,按照省交通运输厅和市交通运输局要求,对全县村道网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全县有村道181条920.539公里。2023年,*省省道网规划调整后,全县省道公路网、县道公路网和乡道公路网布局发生了一定变化。随着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强县域行动加快推进,正在促进全县城乡空间规划、城镇格局和乡村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等发生变革,现对2019年版村道公路网规划进行调整完善。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
3、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建设“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为总体要求,按照功能明确、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原则,全面建成便捷、高效、安全、绿色”的村道公路网络。(二)基本原则1.服务全局。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补齐农村公路建设短板,不断提升村道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 .布局合理。以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中长期发展需求为基础,与人口分布、资源分布和产业布局相结合,加快村道建设。3 .衔接顺畅。注重村道公路网与国、省、县、乡公路网的衔接,进一步发挥综合运输效率。
4、4 .继承发展。注重规划新增路线和现有路线的优化、调整,统筹考虑路网形态及编号体系的延续,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5 .规模适度。充分考虑环境、土地、资金等因素,因地制宜进行村道路线优化调整和补充,合理确定农村公路村道网总体规模。6 .绿色发展。科学规划路线,尽可能减少耕地占用,避免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的破坏,严控穿越自然保护区、文物敏感区、生态脆弱区、环境敏感区、禁止开发区域等重点区域,做到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三)规划目标至203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衔接顺畅、结构优化、规模适度、服务优质、绿色高效”的村道公路网,路网整体技术等级和服务能力有效提高,路网转换更加便捷,农村出行条件明
5、显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提升,全面助推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三、规划实施方案(一)规划技术标准。原则上执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但受限路段可按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建设,具体建设技术标准在项目前期工作中确定。坚持安全、经济、适用、环保的理念,认真落实农村公路项目建设“七公开制度,坚持安防工程、防排水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严格质量控制,确保质量达标。(二)建设需求。截至2021年底,规划的170条948.29公里村道达到四级公路以上技术标准的约919.7公里,待建28.59公里,计划于2035年前全部建成。(三)实施安排。在全县2015个建制村
6、通畅工程的基础上,大力实施村道升级改造工程,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村道公路网建设。(四)建设目标。待条件成熟后,进一步提升村道的技术等级,增加高等级公路在村道里程中的比例。在规划期内,农村公路村道网中四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95%以上,进一步提升我县村道网络等级和通行能力。四、环境影响及对策(一)环境影响总体评价。村道公路技术标准较低,改造建设基本为既有路线的升级改造,占用土地等资源较少,规划产生的环境影响较小。本规划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将绿色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和原则,通过完善路网,提升运输效率,明确提出建设绿色公路要求,对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和交通强国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规划
7、实施可能会对部分区域环境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占用、生态影响和污染排放三个方面。一是规划路线可能占用一定的土地和生态资源;二是公路建设可能对公路周边区域生态空间产生一定影响;三是公路建设、运营产生的废气、污水、噪声可能对局部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声环境带来一定影响。(二)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一是从空间管控预防和减轻规划实施带来的环境影响和生态破坏。所有公路建设项目选址应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环境保护规划等要求。严格限制有损生态功能的建设活动。公路选线最大限度避让各类环境敏感目标。二是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充分利用原有
8、线路资源,采用先进节地技术和模式,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土地综合利用率,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和基本农田。推进环保耐久节能型材料的应用,推进废旧材料、设施设备、水资源循环利用等。三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环境质量底线管理。按照环境质量不断优化的基本原则,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衔接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管理要求,在建设和运营中加强生态保护、大气、水、土壤以及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强化环境风险防范措施。五、保障措施(一)强化规划指导,有序推进建设。坚决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依据规划目标和实施方案有计划、分步骤、科学有序地推进农村公路村道网建设。统筹安排项目前期工作,增强项目储备,对建设项目计划进行动态管理,确保
9、规划目标和重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加强对规划的动态跟踪调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适时修订和完善规划,不断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适应性。(二)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模式。深入推进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公路管理体制,明确事权、明晰责任,将公路建设目标任务纳入乡镇目标管理责任书,作为乡镇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任期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内容。同时,进一步创新公路建设管理模式,大力推广PPP、代建、设计施工总承包等建设模式。(三)拓宽投融资渠道,提供资金保障。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的新型交通投融资体制,扩大建设资金总量。一是争取国家提高项目资金补助比例,为项目建设提供稳定资金来
10、源。二是争取省级财政资金通过中央转移支付、预算安排、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加大对重点项目资金补助。三是发挥政府交通融资平台作用,保障公益性较强的公路项目建设资金的需求。四是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公路建设。(四)强化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加强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畜牧等部门的衔接,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等资源,在设计、建设中落实绿色、环保理念,降低公路建设对河流、山坡等的污染和破坏;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大新建农村公路绿化力度,项目开工前制定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加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最大限度保护生态资源。积极开展交通建设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科学规划路线,尽可能减少耕地占用,避免对
11、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的破坏,严控穿越自然保护区、文物敏感区、生态脆弱区、环境敏感区、禁止开发区域和城市建成区等重点区域,促进农村公路绿色发展。(五)严格监督管理,确保质量安全。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招投标、合同管理、工程监理等制度规定,规范项目勘察设计质量、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和交(竣)工验收工作。完善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机制,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进一步强化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切实提升农村公路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六)注重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统筹推进乡道、村道、自然村组道路建设,根据全县地域特点和城乡差异,分类制定发展目标和扶持政策,因地制宜谋划实施项目,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