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制度发展.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592152 上传时间:2019-11-1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30.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制度发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制度发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制度发展.pdf(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时 代 学校教育发展教育内容教育目的 夏1 设有“序”这种学校,起初是 教射的场所,后来发展成为奴 隶 主 贵 族 一 切 公 共 活 动 的 场 所,也是奴隶主贵族教育弟子 的场所。 2 不仅国都有学校,地方也设有 学校。 1 统治者重视军事教练 2 宗教教育 3 人伦道德教育 1 要把本阶级的成 员及其后代培养成 为 能 射 善 战 的 武 士。 2 要培养奴隶主贵 族的武士 商1 对贵族子弟有集中进行教育的 场所。 2 教育设施比较完备,邻近的诸 侯国也送子弟前来游学。 3 已建立大学,大学作为祭祀场 所之一。 4 有“庠”的设置。 5 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

2、 育 要 求 , 实 际 划 分 了 教 育 阶 段。 6 地方也有学校。 1 思想政治教育:极力提倡宗教迷信,把本族的祖先作 为至高无上的神,尊神和效祖实际就成为同一回事; 把“孝”作为思想教育的中心内容;学习统治经验对 未来的统治者是需要的。 2 军事教育 :射箭是军事教练的重要内容。 3 礼乐教育:礼乐教育中,乐教尤显重要,“以乐造 士”是殷人教育的特点。 1 商代学校由奴隶 主国家管理,受教 育是奴隶主阶级的 特权,其目的是培 养尊神重孝勇敢善 战的未来统治者。 4 书数教育:阅读和书写是教案的要求,读、写两者结 合进行,写字要经过长期练习,这是教案方法;在数 学上已采用十进位法。 2

3、 使贵族子弟能适 应自己生活范围内 各 方 面 计 算 的 需 要。 西 周 1 家庭教育1 在家庭中,从小就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 育,按儿童年龄的发展提出不同要求,家庭教育的过 程有较明显的计划性。 奴隶主阶级根据维 护贵族专政的政治 需要来确定的教育 目的,是要把贵族 子弟培养成为具有 贵族政治道德思想 和军事技能的未来 统治者。 2 小学教育2 小学的教育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 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的基本训练。 3 大学教育3 大学的教案,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学大艺,履 大节。大学的教案,以具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 进行教案活动。

4、4 乡学4 乡学实行定期的考察和推荐,把贤能者选送司徒,经 司徒在择优选送至国学。 5 六艺教育5 不论是国学或是乡学,不论是小学或是大学,都是以 “六艺”为基本学科,即礼乐,射御,书数。 春 秋 1 官学衰退1 春秋时代的贵族因存在着以原伯鲁为典型的思想而趋 于没落;王权衰落,礼制破坏,一切不能按照旧制度 办了;出现了“文化下移”的现象。 1 为适应新经济、 新政治需要的而兴 起 2 私学兴起2 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传授各学派的政治 观点,道德思想,以至新的知识,技能 3 孔丘的教育思想3 孔丘继承三代教育思想遗产、六艺教育传统。诗、 书、礼乐的文化素养,私学教育 2 培养德才兼备

5、的 君子 战 国 时 期 1 养士之风盛行 促 进 私 学 的 大 发 展;为战国诸子百 家 争 鸣 创 造 了 条 件。 2 百家争鸣 子思、孟轲一派继承孔丘“仁学”思想,提出充 分肯定人的主观作用的教育思想; 荀况一派提出“礼治”主张,确认封建等级制度 的天经地义,并提出“性恶论”; 墨家主张消弭社会等级,强调社会实利,在教育上信 奉经验与实践,讲究思维训练,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知 识的价值; 老子主张“无为”、“自然”; 法家主张凭借实力和暴力得到统一,反对德化,主张 法治,强化君权。 影响当时社会变革 的进行,并对后世 人们的思想学术活 动产生影响 3 私学发展 儒、墨、道、法家四家私学影

6、响最深。 儒家私学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 墨家私学传授生产和科学知识,同时带有宗教色 彩; 道家私学教育实践,思想异常活跃,以独特的思 维方式去分析社会和文化教育; 法家私学重“耕战”主张“燔诗书而明法令”。 4 稷下学官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资议作用,容 纳百家,学术自由。 初创的目的是为了 “招致贤人” 秦1 统一文字使汉朝走向统一, 规范化,定性化过 程。 2 严禁私学 焚书坑儒为加强中央集权的 君主专制政治的需 要 3 吏师制度 教育内容仅限于法令使 人 成 为 知 法 守 法,服从统治的顺 民。 汉1 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 的汉初文教政策 初汉统治者以道家的“清净无为

7、”作为政治指导思 想,在汉初实际流行的是一种改造过的道家学说,称 “黄老之学”。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先秦各家 的学说。 顺应汉初急需恢复 发展社会经济和人 民渴望从频繁战乱 中摆脱出来过安定 生活的客观要求。 2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 策 以“文事武备”的儒家学说为教育内容将“无为”的政治 转变成具有进取精 神的政治。 3 设置太学,鸿都门学和宫邸 学,地方官学,书馆和经馆 太学传授的知识是单一的儒家经典; 鸿都门学打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社会 生活所需要的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同 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书馆第一阶段主要进行识字教育,也传授一些 数学常识,第二

8、阶段虽然继续进行读写训练, 但重心已开始转移到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 和伦理道德上; 经馆从事转经学习,实际是一些著名学者聚徒 讲学的场所。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1 三国时期的学校教育包括太 学,地方学校,律学。 太学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维护统治服务 2 两晋时期的学校教育包括太 学 , 国 子 学 , 东 晋 的 中 央 官 学,两晋的地方学校以及十六 国的学校。 两晋官学的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学占据主导地位推进各民族的封建 化过程,加速各少 数民族提高文化水 平的提高 3 宋朝时官学出现过暂时的繁 荣,兴复过国子学,设立过总 明观。 设儒道文史四科 4 齐朝制立过国学,之后又兴复 过

9、国学,废除总明观后曾开学 士馆。 教案内容有周易左氏传公羊传谷梁 传孝经 5 梁朝的中央官学设有五馆,集 雅馆,国子学,士林馆,律学 五所。 都以五经为教授内容; 国子学的教案内容除汉晋人所注经典外,梁武帝本人 所著孝经义孔子正言等也置学官; 缓和士庶,三教之 间的矛盾 6 梁陈的专科教育主要是律学。 教案内容深受清谈玄学影响为以后教育繁荣奠 定基础 7 北魏时改国子学为中书学,抑 制私学发展,之后儒学又得到 重视,官学教育趋于衰弱。 以传授经学为主强调皇族教育 8 北齐唯置国子一学。表面上仍实行崇儒兴学政策,实际无教授之实。 9)北周废除了太学,设立了进 行文学教育的麒趾学以及一种 小学性质

10、的露门学,还设有专 门学校算学。 学习内容先六经后子史为粉饰太平 10 北朝注重州郡立学,地方官 学亦曾设置 以经学为主要教授内容加速封建化过程, 促进民族大融合, 推动历史前进。 隋 唐 时 期 1 隋朝在中央设立国子寺,创建 国子学,太学,四书门,书学 和算学。 国子学,太学和四书门以五经为主要教育内容; 书学教授汉字“六书”的构造原则和“八体”的不同 写法; 算学培养天文,历法,财务,工程等方面的专业计算 人才,以算学专书为主要学习内容。 2 唐朝初恢复国子学、太学和四 门学,地方州县学校也恢复招 生,为皇族及功臣子弟开办了 小学;将国子学改为国子监; 唐高宗时学校教育事业继续发 展,至

11、 武则天时则对教育制度进行频 繁变动,直至中宗复位开始修 葺 久废的学堂,广招学生,唐玄 宗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相应 的学校教育机构,还允许私人 办学;“安史之乱”后严重破 环了 包括传统的儒学经典,论语、尚书等著作; 还包括九章、海岛、孙子等;同时也包 括医学知识,本草、经脉;艺术类包括音乐 舞蹈等艺术;又涉及天文、历数、漏刻、兽医、书 法、经史等各方面知识。 3 私学一直是和官学相并存 官学学习内容为儒家的经学; 私学不局限于儒家经学,不受学术派别,学科,专业 等的限制,凡是社会所需的知识技术,都会有人要学 习有人会教授 官学为培养未来的 官僚后备人才; 私学为走入社会, 从事不同职业 4

12、 隋唐科举制的产生集中秀才,明经,进士等科,常科是基本的,制科作 为补充。 选拔实用人才,适 应 选 官 的 政 治 需 要。 宋 辽 金 元 时 期 1 宋初“三次兴学”,广设学 校;中央官学设有国子学、太 学、辟雍、小学,四门学、广 文馆,专科学校设有六所,还 有贵胄学校;地方也有官学。 由于宋朝确立了“兴文教”的政策,故尊孔崇儒,提 倡佛教。 专科学校设有武学、律学、医学、算学、书学、画 学,学习专门的知识。 培养比较高级的统 治人才; 造就某一方面有专 长的技术、管理人 才。 2 辽朝在皇都创置国子学;在地 方官学有府学、州学和县学; 曾创立“诸王文学馆”供贵族 子弟教育。 积极推行“

13、汉化”政策,主张儒、佛、道并举,但更 尊崇儒学 为了巩固政权,维 护统治,不断进行 社会变革,加速本 民 族 封 建 化 的 进 程,促进各民族和 民族文化的大融合 3 金朝中央官学设有国子监、太 学、女真国子学、女真小学、 女 真 太 学 ; 地 方 官 学 有 府 、 镇、州学,女真府、州学,地 方医学 尊崇儒学,还学习九经,十七史及老子荀子 扬子等书 4 元朝中央官学设有国子学,蒙 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地方 官学设有路学、小学、社学、 蒙古字学、医学、阴阳学 学习先学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 学中庸春秋,次及诗书礼记 周礼易 主要教授译成蒙古文的通鉴节要 普及蒙古文字,培 养懂得蒙古文的人

14、才 5 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 兴盛在宋朝,元朝对于书院采 取保护、提倡和加强控制的政 策。 宋朝各书院传授自己的学术主张 元朝书院传授内容主要是儒家经书和理学家的著作 为满足对大批治术 人才的需要;普及 文 化 教 育 , 传 播 理 学,培养人才 明 朝 1 中央官学设有国子监,其他中 央官学设有宗学,武学;地方 官学划分为儒学、专门学校和 社学三类。 国子监以孝弟、礼义、忠信、廉耻为之本,以六经、 诸史为之业;学习本朝律令;此外每月塑望还须习 射,每日还要习字200 字,以著名书法家的字帖为 法; 专门学校包括武学、医学和阴阳学,学习专门知识; 社学教儿童念书、看书、作文、记文、培养

15、儿童学习 习惯以及每日活动安排等,都有较具体的要求。 明朝学校教育的直 接目的是为了参加 科举考试,这样, 科举以学校教育为 基础,学校以科举 考试为目的,两者 紧密结合,共同为 当时的社会政治服 务。 2 明朝的书院发展经历了沉寂 勃兴禁毁的曲折过程。 讲学活动与政治斗争紧密联系 清 初 至 鸦 片 战 争 前 1 清初在中央和地方广兴学校, 严订学规 训士卧碑文对地方官学中学生的为人、求学及教 师的教案提出具体要求; 圣谕十六条对生员的思想、行为、学习、生活各 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圣谕广训 加强对学校的管理 和控制 2 清朝中央官学设有国子监,宗 学、觉罗学、八旗官学、景山 官学、咸安宫官

16、学、算学、俄 罗斯文馆;地方官学设有府、 州、县、卫学、社学、义学、 井学 国子监的教案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性 理、通鉴等书;还要学习清朝有关的诏、诰、 表、策论、判、每日临摹晋、唐名帖数百字,乾隆 时,还要诵习明清时期的所谓优秀时文; 宗学入学者年满10 岁以上者学习清(满)书,王、 公、将军及闲散宗室子弟十八岁以下,入学分习清、 汉书、兼骑射; 八旗官学等学校学习内容为满书、汉书、骑射; 地方官学学习四子书五经性理大全等 书,此外还学习卧碑文圣谕十六条大清 律等 对于人才培养和社 会 发 展 起 积 极 作 用。 3 清朝书院的发展经历两个不同 的时期,前期表现为从沉寂转 变为复苏,后期

17、表现为在积极 提倡的同时,加强了控制。 以讲求理学为主; 以学习制艺为主; 以学习“经世致用”之学为主 以博习经世词章为主 兴贤育才 为了应科举 鸦 片 战 争 时 期 1 清末时期官学教育有名无实教育内容实际上都没有超出传统儒学的范畴。 2 太平天国时期教堂兼学校;设 有育才书院,育才馆和义学 太平天国时期教育内容主要是在“拜上帝教”的名义 下,以宗教教义的形式组织起来的,把政治思想,道 德教育融汇到宗教教育与宣传之中。 对传统教育体系产 生重大的冲击,具 有近代教育的因素 为与各宗主国的政 治、经济甚至军事 目的紧密联系,带 有强烈殖民性质。 3 早期教会学校的出现有的教会学校兼采中英文教

18、科书,教授学生阅读、写 作、算术、地理及其他科学知识,学校还提供圣 经课程,并给予指导和帮助;有的设计课程广泛, 包括天文学、历史、地理、算术、代数、几何、初等 机械学、生理学等各种学科 洋 务 运 动 时 期 1 外国语(“方言”)学堂 2 军事(“武备”)学堂 3 技术实业学堂 洋务学堂的教案内容以所谓的“西文”与“西艺”为 主,课程包括外语、数学、格致、化学等一般性课程 以及和各自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 培养洋务活动所需 要的翻译、外交、 工程技术、水路军 事等多方面的专门 人才。 4 设立京师同文馆 5 设立福建船政学堂 6 洋务留学教育 各国语言(英文、法文、俄文、德文);汉文、外

19、 文、算学、绘画、军事、炮法等;分管轮、驾驶、分 马步、枪炮、营造;地舆图说、数学、天象测量、驾 驶诸法、化学格物;航海知识;研习兵法、阵地、地 利、测量、绘图等 鸦片战争有,中外 交 涉 活 动 日 渐 纷 繁,为了培养多方 面的外交人才,适 应 当 时 社 会 的 需 求。 维 新 运 动 到 清 末 新 政 时 期 1 早期改良派主张全面学习西 学,改革科举制度,建立近代 学制,倡导女子教育。 早期改良派将西学分为天学、地学、人学三部分,包 括西方的自然、工艺和社会科学; 提出效仿西方学制设立小学、中学、大学的三级学制 系统,实行分科教育,分文、武科两大类,文科类有 六科:文学、政事、言

20、语、格致、艺学、杂学;武科 类只有陆军和海军两科。 师夷长技以制夷; 培养多种类型、多 种层次的人才; 2 维新派建立了万木草堂,湖南 时务学堂,北洋西学堂与南洋 公学,经正女学;兴办教会。 1 维新派所设的万木草堂的教案内容虽沿用了义理、考 据、经世和文学之学等传统提法,但包括了西方哲 学、万国史学、地理学、数学、格致原理学、中国政 治沿革得失、政治应用学、群学等学科内容; 2 女校课程分中西两大类,中文课程授中国传统女性读 物如女校经、女论语、女诫等;西学课 程有英文、算术、地理、体操等。 用和平的方式进行 自上而下的改良, 建立君主立宪的政 治体制; 改变教育,培养新 式人才。 3 百日

21、维新时设立京师大学堂; 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 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分溥通学和专门学两大类,溥通学即基础 课程,包括经学、理学、掌故学、诸子学、逐级算 学、初级格致学、初级政治学、初级地和学、文学、 体操等10 门;专门学分高等数学、高等格致学、高等 政 治 学 ( 包 括 法 律 学 ) 、 高 等 地 理 学 ( 包 括 测 绘 学)、农学、矿学、工程学、商学、兵学、卫生学 (包括医学)宫10 门。 促进西学的传播, 对封建传统教育产 生了强大冲击。 4 留学教育的勃兴 学习日本语言文字、外交知识和历史、地理、数学、 物理等科目 充实了新式学堂的 师资,壮大实业技 术人才的队伍,广 泛

22、传播资本主义思 想观念,促成辛亥 革命的爆发,影响 中国近代社会的变 革。 民 国 成 立 初 期 1 教育部的成立 保障政体变更之际 普通教育的顺利过 渡和稳定发展 2 教育方针的确立 以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引导体 育和智育。 力求使教育的发展 符合民主共和的精 神。 3 课程标准小学的课程为修身、国文、算术、游戏、体操、视地 方情形可加设图画、手工、唱歌、裁缝(女子);高 等小学课程为修身、国文、算术、中华历史地理、博 物理化、图画、手工、体操(兼游戏)等; 中学课程为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 学、博物等; 师范学校的课程分为修身、教育、国文、习字、英 语、历史

23、、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 经济、图画、手工、农业、乐歌、体操,女子师范免 农业、加家、事园、艺缝纫课 新 文 化 运 动 和 大 革 命 时 期 1 袁世凯上台开始遵孔复古逆流推崇孔孟之道 2 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教育抨击 新文化运动下的学校教育推行白话文和国文,中学开 始实行选课制,准许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前提下,依 个人兴趣、特长和需要自行选择选秀科目。 促 进 教 育 观 念 转 变,推动教育改革 3 新文化运动时平民教育、工读 教育、职业教育、实用主义教 育、勤工俭学、科学教育国家 主义教育思潮 中国公学中学部开设了文、理、商、师范等科。选修 设有工、商、农等科,还有的学校设立

24、了实验室、科 学馆。 4 教会教育的进一步的发展 教会学校以发展教徒为鹄的,念念不忘对学生进行宗 教教义灌输,强迫学生参加各种宗教活动,是对学生 思想和信仰自由的粗暴干涉。 破除封建统治者独 占教育的局面,使 普通平民百姓享有 教育权利,获得知 识,改变现状。 5 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干部学 校 自修大学规定设文、法两科。文科设:中国文学、西 洋文学、英文、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 历史学、地理学、新闻学、哲学;法科设:法律学、 经济学、政治学等课程。 提高工农政治觉悟 和文化水平 国 民 政 府 时 期 1“党化教育”的实施和废止 教育的“革命化”“民众化”“科学化”“社会化”造 就

25、 各 种 专 门 人 才,使学生走出学 校都能做好党的工 作。 2“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颁行 发扬民族精神,实现民主政治,完成社会革命 3“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 针 改定教育制度及教材;训练各种专门技术人员;训练 青年能服务于战区及农村 为战时教育做出了 指导性原则。 4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与废教育独立于政党和教会 为改官僚化为学术 5“戊辰学制”的颁行 使不识字儿童与成 年 人 受 到 一 定 教 育,为提高民族文 化程度 6 实行幼儿、初等、中等、高 等教育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学习体育、科 学基础、艺术兴趣、理、工、商、农、医等学 科。文学院设中国文学、外国语文、哲学、历

26、 史学等系;理学院设数学、物理学、化学、生 物学、地质学、地理学、心理学等系;教育学 院仍设教育原理、教育心理、教育方法等系。 7 国民政府对学校教育实行严格 管理 南京国民政府为统一规范全国公私立大学的培养工 作,规定了问、理、法、医、农、工、商、师范8 个 院校的共同必修科目、分系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表 中 国 共 产 党 领 导 下 的 革 命 根 据 地 1 苏维埃根据地的教育一切服务 于 战 争 , 因 陋 就 简 , 因 地 制 宜,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地办 教育。围绕着干部教育、成人 教育和儿童教育的三条主线。 扫除文盲; 在职干部教育以政治、军事指挥技术和文化教育为 主要内容; 干

27、部学校下设土地、国民经济、财政、工农检 察、内务、劳动、司法等专业并学习政治文化 知识、艺术理论、创作和剧团工作等 为了提高红军和广 大群众的文化与觉 悟,巩固和发展新 生的革命政权; 2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干部 教育和民众教育都取得了显著 的成绩。其中,党在当时提出 的教育方针中的重要的一条即 “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 二”。干部教育是抗日民主根 据地教育的重心。围绕干部学 校,社会教育和普通教育。 不一概排除国外教育,而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行政学院设行政 、司法、财经、教育四系,文艺学院 设戏剧、音乐、美术、文学四系,自然科学院设工 学、农学、化学三系; 普通课程小学设国语 、算

28、术、常识、美术、音乐、劳 作、体育,高小增加政治、自然、历史、地理 适时的根据当时各 阶段的实际需要制 定的教育方针,带 来教育发展的兴盛 时期。 3)解放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对 学 制 作 出 明 确 规 定 : 小 学 六 年,四二分段;中学六年,三 三分段;高中可视地方情形实 行分科制。并要求加重文化课 的比重,还对学校管理、教案 方法、教师待遇等作了相应的 规定。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 是 解 放 区 教 育 另 一 方 面 的 特 点。 中学文化课,政治课,师范学校文化课,业务课为适应建设需要, 在现有基础上加以 改 革 , 充 实 新 内 容,加强社交活动 学前 4 班 倪海静 1110011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