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为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动全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62030年)省“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市“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健康2030”规划纲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健康2030”规划纲要等,编制本规划。第一章规划背景和总体要求第一节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十四五”期间,大力推进健康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医药卫生服务体系进
2、一步完善,中医药加速振兴发展,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状况不断完善,全县人均预期寿命从2015年75岁提高到2025年76岁。截至2025年底,全县医疗卫生机构957个(其中国家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1所、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1所、二级甲等疾控中心1所、精神专科医院1所);编制床位3113张床,卫生人员0.2784万人。2015年2025年,每千人口(指常住人口,下同)执业(助理)医师数从L81人增长至2.3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从L68人增长至2.71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从1.28人增长至2.8人。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3、经受住了考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二、问题与挑战重大疾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新冠肺炎等新发传染病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流行地区寄生虫病、地方病防控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4%,糖尿病患病率为8.6%,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我县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县总人口2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基数大、占比高、增速快的特点。但我县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不健全,老年护理人员短缺,老年医疗、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家庭照料等基础性、辅助性、接续性医
4、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完善,难以有效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城镇化加速带来新挑战。我县城镇化率已达到40.6%,逐步从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转变。但我县当前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布局、结构、质量及城镇人口增速,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全县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优质医疗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优质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截止2025年底县域内仅有“三乙”综合医院1家。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医疗资源配置差异大,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依然较差,医疗仪器设备较落后,特别是部分乡镇卫生院配备
5、的检验和医学影像设备较低端,只能进行简单的常规辅助检查,不能较好地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医疗卫生人才短缺。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特别是高职称、高学历、高技术和妇产科、儿科医师严重缺乏,不能满足群众对优质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全县正高级职称卫生技术人员仅17人(0.9%)、副高级职称仅177人(9%),其中基层医疗机构副高级职称及以上仅41人。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空编率较高,2025年达19.3%;乡村医生队伍年龄偏大、诊疗水平不高,全县现有在岗乡村医生中50-60岁以上551人,占66%;60岁以上286人,占34%;30岁以下仅2人,且乡村医生招募困难,队伍青黄不接、后继
6、乏人。第二节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党的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有关卫生健康工作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健康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围绕服务基层,夯实“三个基石”,构建以县医院为龙头、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为支撑、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基层医疗卫生新格局;坚持预防为主,织密“三张网络”,构建横向到边、纵
7、向到底的预防、救治、应急防护网络;聚焦群众需求,强化“三期服务”,构建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治疗和临终关怀于一体的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推动县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为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系统整合。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的领导责任、投入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坚持系统整合,统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统筹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服务,强化全行业与属地管理,提升服务体系整体效能。坚持需求导向,提质扩能。适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增加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
8、建设,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坚持均衡布局,重心下沉。加快优质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城乡、区域、人群间资源配置和服务水平差距,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持续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坚持预防为主,平急结合。强化预防为主,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和投入力度,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强化重大疾病早期防控。立足平时需求,充分考虑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应对需要,完善设施设备标准,提高应急处置和快速转化能力。坚持改革创新,强化
9、支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综合医改试点建设,推进高水平专科联盟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加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人事薪酬等政策协同,充分发挥人才、科技、信息等支撑作用,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基本建成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力争实现以下具体目标: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成。县乡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更加完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显著提高,医防协同机制更加健全。以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监测
10、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全面建立,应急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大幅提升。疫情处置和公共卫生救治体系更加完善,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持续强化。建成能够有效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满足公共安全需要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优质均衡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推进县级医疗机构等级创建和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加快县域内优质医疗资源扩增和均衡布局,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补齐社区卫生服务短板。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加快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推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建设。完善以县中医医院为主体、乡镇卫生院为基础、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突出特色引领,形成一
11、批中医特色优势专科(专病),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其他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逐步完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进一步强化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不断扩大,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职业健康、心理和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康复医疗、血站等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表1主要发展指标类别序号主要指标2025现状2030年目标指标性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1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万人)3.27.0预期性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基础设施全覆盖预期性应急医疗救治体系3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下100100约束性同)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
12、例(%)4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诊室(门诊、哨点)比例(%)100100约束性床位和人力配置5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5.87.5预期性县办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784.8预期性6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张)0.91.0预期性7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322.48预期性8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2.713.3预期性9每千人口药师(士)数(人)0.20.3预期性10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2.83.5预期性11医护1:1.231:1.35预比期性12床人(卫生人员)比1:0.961:1.62预期性中医药服务体系13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13、0.850.92预期性14设立中医临床科室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的比例(%)100100约束性15设置中医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比例95100约束性(%)重点人群服务补短板16每千人口拥有三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0.84.5预期性17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90预期性健康水平18人均预期寿命(岁)76.578.3预期性19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岁)同比例提高预期性第二章优化布局和资源配置第一节优化布局一、资源布局基本要求县级公立医院原则上不再扩增规模,深入推动服务和保障能力的提高,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或
14、一定服务人口进行设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按照辖区常住人口数、服务范围、工作量等因素优化设置。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非公立医院。医院主要提供疾病诊治,特别是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突发事件医疗处置和救援以及健康教育等医疗卫生服务,并开展医学教育、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医学科学研究和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等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和诊所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
15、护理,接收医院转诊患者,向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患者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包括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县精神卫生保健院、县急救中心、采供血机构(市血站采血屋)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提供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院前急救、采供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出生缺陷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医学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等独立设置机构。三、推进卫生健康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提高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完善联防联控常态机制。支持医联体建设和跨
16、区办医。发展在线医疗,加入区域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体系。完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和双向转诊合作机制。统筹推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第二节资源配置一、床位配置合理配置床位。到2030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的预期性指标为7.5张左右,其中公立医院4.8张左右。合理控制公立医院单体规模。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使用率合理确定床位数量,提高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开展医养服务、家庭病床服务。可按照公立医院床位15%的比例设置公立专科医院。原则上县级综合医院单体规模床位数量以6001000张为宜,对超出规模标准的,要采取综合措施,逐步压缩床位。表2“十五五”期间医
17、疗机构编制床位配置表医疗机构现有编制床位数(张)计划新增床位(张)计戈U完成时间县人民医院7203002030年县中医医院4901602030年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0070县精神卫生保健院12070博爱医院50和信医院60蓝天医院50珑腾医院55亲和医院80上好医院100天颐新区医院100为民精康医院19县南塔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5县天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020县南塔街道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020县南塔街道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020县宝林镇中心卫生院55县大佛镇中心卫生院55OZ正翦监华音OZ题书工第股翦甲孚荷9Z题书工翦咖等昔9Z胤书王磬帛罩音OZ胤书正翦香蒯音9Z题书正物甲学音
18、66OOT题书工、小翦今事音OOT题书工、由翦黑殳百OZ题书正C,由翦鼎2音66OOT菊书五C,土物第濯音99题书正C,由崩隙回音生院县高寺镇凉水卫生院20县龙门镇卫生院20县回澜镇龙溪卫生院20县蟠龙镇卫生院20县良安镇全胜卫生院20县盛池镇卫生院20合计2792858优化床位结构。根据实际需求,科学测算、合理配置治疗性床位,增量或转型床位应向传染、重症、肿瘤、精神、康复、护理、中医等紧缺领域倾斜。到2030年,每万人口重症床位数达到1.0张,每万人口康复病床达到3.4张,每万人口精神科床位数达到8.0张,每万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10.0张。提升使用效率。优化床位与卫生人力配置比例,鼓
19、励医疗卫生机构成立住院服务中心,改进以科室为单位的资源管理方式,对床位和护士实行统筹调配。推动三级医院更加突出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逐步压缩一、二级手术比例。将预约诊疗、日间手术等服务常态化、制度化,提高床单元使用效率,控制医院平均住院日,三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控制在8.5天以内。强化综合评价。按照国家建立的医疗卫生机构床位综合评价体系,对县级医院床位数量、质量、结构、效率进行综合评价,推进县级医院优化配置床位资源。根据常住人口规模及密度、健康需求、床位与卫生人力配置结构、床位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实际状况,科学制定床位发展目标;根据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等指标合理确定医疗卫生床位分布。原则上,病
20、床使用率低于75%、平均住院日高于9天的公立综合医院,需合理控制床位数量,不再新增床位。二、人力配置公共卫生人员配置。到2030年,专业公共卫生人员数增长到0.15万。每万人口配备11.5名卫生监督员、1名妇幼保健人员。加强心理和精神卫生人才配置,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不低于4名,每10万人口精神科注册护士数不低于8.68名。加强康复卫生人才配置,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数不低于6人,每10万人口康复治疗师数不低于10人。疾控健教所、急救中心等其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根据工作量和任务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鼓励配备1名以上公共卫生医师,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原则上至少配备
21、1名公共卫生医师。医疗机构人员配置。提高医生配置水平,大幅提高护士配置水平,重点向基层倾斜。到2030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48人(其中中医类别0.9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3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5人,每千人口药师(士)数增长到0.3人。合理设置医、护、药、技、管等不同类别岗位。承担临床教学、医学科研、支援基层、援外医疗、应急救援等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应适当增加人员配置。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配备。三、技术配置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按照机构类别和等级要求,聚焦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和主要健康问题,分类分级进行技术配置。按照“建高地、补短板、强弱项”的
22、原则,统筹规划我县临床重点专科数量、结构、布局,强化心脑血管、肿瘤、重症、普外、呼吸、儿科、老年医学、麻醉、影像、精神、传染病、康复等临床专科建设。推广内镜介入等微创手术和MDT、中西医结合等新诊疗模式,不断提升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建设区域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诊疗服务体系,提高病例组合指数(CMI)值、微创手术占比和四级手术占比。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强化中医药技术推广应用。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管理与控制制度,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事中事后监管,严格执行禁止及限制类技术清单制度,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评估。四、设备配置综合考虑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23、与承受能力、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与等级要求、医学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等,坚持资源共享与阶梯配置,引导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合理配置适宜设备。大型医用设备实行分级分类规划配置,甲类大型医用设备按照国家规划进行配置,乙类大型医用设备按照省级统筹规划数量进行配置和布局。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配置和更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验室检验检测、救治、卫生应急和信息化设施设备。承担重大传染病救治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要加强体外膜肺氧合设备(ECMO),移动断层扫描(CT)机、移动手术室、呼吸机、监护仪、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配置,完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仪等检验检测仪
24、器配置,提高快速检测和诊治水平。根据县域常住人口的300%估算人口基数,按照每3万人口1辆救护车的标准配备救护车。五、信息资源配置加快数字健康发展,推进5G、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卫生健康行业融合应用。强化卫生健康信息标准应用,推进全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规范“上云”。加快医疗机构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资料等信息共享互认。第三章加快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第一节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骨干,以医疗机构为依托,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重大疾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
25、置、综合干预等能力。一、强化现代化疾控体系建设加强体系建设。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三级乙等标准基础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明确职责定位。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要求,履行监测预警、检验检测、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人群健康状况监测与调查、综合干预与评价、信息管理与发布、健康教育与促进、技术管理与指导等职能。二、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强化能力建设。构建资源联动、统一质控、信息共享的公共卫生实验室检测网络,支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配备1个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水平实验室。加强队伍建设。按规定核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编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的比例不低于85%,卫生技
26、术人员不得低于70%,合理增加职业健康等工程技术人员比例。提高信息化水平。完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预防接种单位信息系统升级。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化建设,推动建立智慧化多点触发疾病监测预警系统。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开展属地人群健康全生命周期监测与评估。三、创新医防协同机制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公立医疗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科等直接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的科室,并配备具备相应资质的人员,负责统筹协调本机构疾病报告、就诊者和家属健康教育等工作,协助开展疾病调查和标本采集等工作。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管理服务职
27、责,接受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对传染病防控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公共卫生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编制的比例不得低于25%O加强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深度协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探索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制度,在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专兼职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辖区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主体开展相关技能培训、技术指导等,探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参与医疗联合体工作,推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县域医共体协同建设发展。按规定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政策。第二节健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求,
28、完善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体,以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为哨点,以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一、加强全域监测和智能预警优化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强化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协同,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增强传染病报告信息时效性和敏感性。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强化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药店等哨点作用。依托公共卫生、动物疫病、口岸检疫、食品安全等系统,健全网络直报、医疗机构报告、医务人员直接报告、科研发现报告、群众个人报告、舆情监测等多渠道信息综合监
29、测体系,建立完善新发未知传染病多点触发预警机制,构建全域监测、全程追踪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体系。二、提升应急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升级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加强紧急事务跨部门共享,实现风险研判、专业决策、应急处置一体化管理,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应急响应机制,确定不同级别响应的启动标准和流程。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和定期演练机制。动态修订专项预案和保障预案,完善物资储备与保障等子预案,构建分层分类、高效实用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针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
30、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建立全社会定期演练机制,加强针对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突发事件应急培训和实战演练。第三节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强化急救中心、传染病救治机构以及依托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的紧急医学救援站点建设,增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患者转运和集中救治能力。一、优化急救体系加快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建设及人才培养,促进院前医疗急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提升院前医疗急救车辆配置水平,加强对急救车辆的标准化管理,健全急救车辆和车载设备更新报废机制,进一步提升车辆和装备的综合性能。完善院前院内医疗急救衔接机制
31、加强急诊学科建设,强化院前院内协同,规范交接工作流程。加强院内急救管理,不断完善并落实院内急救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实行首诊负责制,落实分诊措施,引导急诊患者合理分流,确保病人从救护车到急诊室的安全快速转移,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二、完善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完善县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统筹县规划布局,加强传染病服务能力建设。依托县域头部医院规划布局建设相对独立的感染楼或感染性疾病病区。原则上,在疫情发生时能迅速开放的传染病病床数不低于80张。按照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标准,加强呼吸、创伤、感染、急诊、重症、检验、麻醉等专科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在相对独立的区域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和留观室。基
32、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立标准化的发热门诊,一般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标准化的发热诊室(哨点),设置可转换的应急物理隔离区和隔离病房(观察室),配备必要的消毒产品、防护物资并做好储备,强化传染病防控知识、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具备监测、筛查、隔离观察、转诊和随访管理能力。三、加强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分级分类的卫生应急队伍,融合医疗、防控、检测、管理等多专业,促进卫生应急队伍功能由单一向综合发展。加强县级突发事件防控队伍建设,建立1支基层综合应急分队。加强与应急管理部门和消防救援机构的联勤联训,提高灾害事故现场医学救援处置
33、能力。第四节健全中医药应急防控救治体系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完善中医药应急机制,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应急救援体系,提升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更好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一、完善中医药应急机制将中医药纳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领导、调度机制和中医药第一时间介入、全程参与的应急响应机制。将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制定重大传染病中医诊疗方案、技术指南和操作规程,推广中医药群体防治方案和防治技术,健全中西医结合救治和联合会诊制度。二、提升重大疫情中医药防控能力县中医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发挥重大传染性疾病监测哨
34、点功能。强化乡村、社区疫情中医药防控,推广行之有效的基层中医药防治方案。三、加强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急诊急救能力建设,规范急诊急救标准、流程,建立多学科协作救治机制。强化中医应急专家团队建设,加强急诊急救设备配备和中医药急诊急救知识培训,探索总结中医急诊急救临床新技术、新方法,完善中医急诊临床诊疗方案,提升中医医院急诊急救能力。中医医院设立应急救援分队,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专栏1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程疾病防控救治能力建设:加强县域传染病病区建设。中医药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建设: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肺病科等建设,规范设置发热门诊。第
35、四章强化优质均衡的医疗服务体系第一节筑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构建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为支撑,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基层医疗卫生新格局,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一、完善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将医疗卫生服务融入城镇化发展战略,优化调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原则上在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或每3万一10万居民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推动被撤并为街道的乡镇所辖卫生院调整转型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照社区医院基本标准(试行),全面推进社区医院建设,20%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为社区医院。二、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36、政府在每个乡镇办好1所达标卫生院。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标准建设3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根据乡镇卫生院服务范围和村级人口分布特点,调整优化行政村卫生室的设置,原则上每个行政村办好1所达标村卫生室。常住人口较少、交通半径大的地区,可通过加强巡回医疗、上级机构驻村服务、发展移动智慧医疗等方式,提高群众就医可及性。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以急诊急救、全科医疗、儿科及儿童保健、老年保健、康复、护理、中医药、口腔保健等服务为重点,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门诊、住院服务和传染病防控能力。在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社区医院、中心卫生院等布局和建设10个左右基层临床特色科室。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
37、行”活动,到2030年,服务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的机构逐步达到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推荐标准。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由县级医院牵头,以其他若干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为成员单位,成立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医院和县中医医院医共体总医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行县乡一体化管理。到2030制定并完善三张权责清单,统筹推进县域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每个牵头医院与县域外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建立的多种形式医联体不少于35个。医共体内部设立管理机构,实现扁平化管理,常态化开展工作。建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财务管理组织,设立总会计师。建设覆盖全县所有县级和基层医疗卫生机
38、构的应用程序接口(APl)服务中心,检查检验结果共享平台,AI临床辅助决策平台,人财物共管系统。逐步实现行政、人事、财务、业务、后勤服务、用药目录、信息系统等统筹管理,推进县乡村卫生健康服务一体化,逐步实现服务质量同质化,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水平。第二节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强公立医院主体地位,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一、建设高质量县域医疗龙头以合作办医为契机,围绕急危重症
39、救治、慢性病防治、肿瘤防治等临床需求,积极参与由市第一人民医院牵头的市级区域医疗中心、由市妇幼保健院牵头的生殖不孕不育中心、产前诊断中心和新生儿缺陷筛查诊疗中心,以名院、名科、名医带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将县级公立医院打造成特色突出、疗效显著、示范明显的特色医院,满足人民群众优质高效的临床服务需求,着力解决患者跨区域就医问题。二、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支持医疗机构创等升级,到“十五五”末县人民医院深入推进三级甲等医院创建,推动县优质医疗资源带动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三、发挥县级医院在县域医共体中的龙头作用深入推进以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为龙头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逐步
40、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的服务、责任、利益、管理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逐步实现行政、人事、财务、业务、后勤服务、用药目录、信息系统等统筹管理,推进县乡村卫生健康服务一体化,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水平。四、推动临床重点专科群建设加强肿瘤、呼吸、消化、心血管、妇产、康复、口腔等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力争建设省、市、县临床重点专科1个、2个、5个以上。加强学科建设促进成果转化,持续提升公立医院重点学科(专科)影响力。持续提升医疗质量,二级以上公立医院50%出院患者按照临床路径管理。加大对中医医院支持力度,遴选建设一批省、市级中医优势重点专科,探索开展中医经典病房建设。五、提高群众就医满意度100
41、三级公立医院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50%三级公立医院提供检查检验集中预约服务,70%三级公立医院推行诊间(床旁)结算,推行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同级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实施“便利老年人日常就医”行动,85%综合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成老年友善医院。推动公立医院”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推动预约诊疗、远程医疗、多学科诊疗、日间医疗服务等医疗服务领域制度建设,鼓励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逐步扩大日间手术病种范围,三级公立医院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达10%o发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开展上门护理、居家护理等延续护理服务。开设合理用药咨询或药物治疗管理门诊,到
42、十五五”末实现二级公立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评估全覆盖。第三节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高端服务和康复医疗、老年护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是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和独立设置机构规范发展优先支持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和妇产、儿科、精神、肿瘤、眼科、口腔、骨科、医疗美容、中医、康复、护理、医养结合、体检等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社会办医向高端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参加远程医疗协作网,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在应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鼓励
43、商业保险机构结合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特点积极开发多样化、个性化健康保险产品。支持举办连锁化、集团化的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安宁疗护等独立设置机构。二、促进诊所发展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备案制管理,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鼓励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且经注册后在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满5年的医师按规定全职或兼职开办诊所。鼓励符合条件的全科医师或加注全科医师执业范围的专科医师全职或兼职开办全科诊所。鼓励将诊所纳入医联体建设。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诊所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三、促进公立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协调发展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与政府办医疗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学科
44、建设、人才培养等合作,按照平等自愿原则组建专科联盟。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可以自愿加入公立医院牵头组建的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综合力量或专科服务能力较强的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也可牵头组建。第四节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一、强化防治结合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传染病防控等项目,优化服务内涵,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衔接,为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培养1一2名具备医、防、管等能力的复合型骨干人才,提升慢病医防融合能力。鼓励妇幼保健机构整合预防保健和临床医疗服务,提高防治结合水平。完善医疗卫生机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
45、教育。二、完善平急结合完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平急结合方案,完善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和人员调集等机制。健全应急状态下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关机制,保障急危重症患者、需要维持定期治疗的患者以及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立健全面向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的流行病学、传染病、医院感染等风险警觉意识教育和临床救治培训制度,提高设施、设备、人员“平急”转化能力。加强医疗机构相关救治设备和应急物资配置。三、推进分级诊疗健全分级诊疗工作机制,加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倾斜力度,畅通绿色转诊通道,完善双向转诊机制,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
46、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规范有序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健全科学管理制度和利益引导机制。积极推动二三级医院专科医生为基层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提供支持,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平台、全科医生为核心、全科专科有效联动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四、促进学科协作针对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等,建立病例讨论和联合查房制度,推动多学科联合诊疗。鼓励将麻醉、检验、影像、病理、药学等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多学科诊疗团队,探索心脏中心、神经中心、肿瘤中心等综合学科发展模式。持续推进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等急诊急救领域新型服务模式建设,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鼓励医疗机构设置服务协调员,在患者诊疗过程中予以指导协助和跟踪管理,推行“一站式”服务。专栏2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建设2个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服务水平的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第五章建设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构建以中医医院为引领,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