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青岛版《风的形成》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奥沙丽水 文档编号:461999 上传时间:2025-07-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青岛版《风的形成》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年级青岛版《风的形成》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年级青岛版《风的形成》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四年级青岛版《风的形成》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四年级青岛版《风的形成》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年级青岛版风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了解风的形成与温度差异、空气密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学会制作简单的风的形成演示模型。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经历探究风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知识在解释自然现象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用科学知识理解生活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探究风的形成原因,理解空气的流动是风产生的根源。掌握温度差异导致空气密度变化,从而引起空

2、气流动的原理。2 .教学难点理解空气密度变化与风形成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清晰地展示风的形成过程。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透明塑料瓶(大、小各一个)、蜡烛、蚊香、剪刀、小刀、橡皮泥、纸条、线香、火柴、透明胶等。2 .多媒体课件,包括风的视频(微风、狂风、龙卷风等不同场景)、空气流动与风形成的动画演示、自然界中风的形成场景(如海陆风、山谷风)的动画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播放一段风的视频,画面中有微风轻拂花朵、狂风掀起海浪、龙卷风肆虐大地等不同场景。提问学生:“同学们,在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风,风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然

3、现象,那你们知道风是怎么形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想法。3 .展示一些生活中风的影响的图片,如风吹动风车、帆船航行、晾晒的衣服随风飘动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一一风的形成。(二)讲授新课(20分钟)1 .感受风让学生用纸条在教室不同位置感受是否有风,引导学生思考:在没有风扇等外力的情况下,教室里为什么会有微风?这些风是从哪里来的?2 .风的形成原理讲解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空气流动的动画,讲解:空气是无处不在的,当空气流动时,就形成了风。进一步讲解:空气流动的原因往往与温度差异有关。当某个地方的空气受热时,它会膨胀,密度变小,就会上升;而周围较冷的空气密度大,就会流

4、过来补充,这样就形成了空气的流动,也就是风。结合动画演示温度不同的空气的流动情况,帮助学生理解空气密度变化与风形成的关系。(三)课堂活动(15分钟)1 .制作风的形成演示模型(小组活动)指导学生制作模型:在大塑料瓶的侧面用小刀开一个长方形的口,在小塑料瓶的底部用剪刀剪出一个圆形的孔。用橡皮泥将蜡烛固定在大塑料瓶的底部中央,点燃蜡烛。用透明胶将线香固定在小塑料瓶内,将小塑料瓶倒扣在大塑料瓶上,使小塑料瓶的孔对准蜡烛的火焰。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特别是使用刀具和蜡烛时要小心。2 .观察风的形成现象(小组活动)让学生观察线香的烟的流动方向,思考烟的流动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

5、分析:蜡烛燃烧使大塑料瓶内的空气受热上升,小塑料瓶内的冷空气就会从孔中流下来补充,从而形成了风,使线香的烟流动。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思考影响风的大小和方向的因素,并讨论如果改变蜡烛的位置或者开口的大小,风会有什么变化。(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自然界中风的形成实例分析介绍海陆风的形成:在白天,陆地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陆地上方的空气受热上升,海洋上的冷空气就会向陆地流动,形成海风;夜晚,陆地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海洋上的空气上升,陆地上的冷空气向海洋流动,形成陆风。讲解山谷风的形成:白天,山坡上的空气受热快,温度比山谷中的空气高,山坡上的空气上升,山谷中的冷空气就会向山坡流动,形成谷风;

6、夜晚,山坡上的空气降温快,温度比山谷中的空气低,山谷中的空气上升,山坡上的冷空气向山谷流动,形成山风。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海陆风、山谷风形成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自然现象中,风的形成和我们实验中的原理有什么相同之处?2 .风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讨论组织学生讨论风对人类生活的利弊。有利的方面如风力发电、帆船航行、调节气候等;不利的方面如台风、龙卷风等自然灾害会破坏房屋、庄稼等。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风的有利方面,减少风灾带来的危害。(五)课堂小结(5分钟)1.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空气流动是因为温度差异导致密度变化,制作风的形成演示模型的过程,以及

7、自然界中风的形成(海陆风、山谷风)和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 .强调科学知识在解释自然现象和指导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继续观察风的现象,思考风与其他自然现象的关系。六、板书设计风的形成一、风的本质空气流动二、风的形成原因温度差异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变小)、冷空气密度大空气流动(形成风)实验:塑料瓶、蜡烛、线香演示三、自然界中风的形成海陆风、山谷风四、风对人类的影响利(发电、航行、调节气候)弊(台风、龙卷风等灾害)七、教学反思在风的形成这堂课的教学中,通过生动的风的视频导入,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风形成原因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从让学生感受教室里的微风入手,引导他们思

8、考风的来源,这种贴近生活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探究中来。在讲解风的形成原理时,多媒体动画演示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将抽象的空气密度变化和流动过程直观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然而,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空气密度这一概念可能还是有些难以完全掌握,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简单的对比实验或实例来进一步加深他们的理解。小组制作风的形成演示模型的活动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通过亲手操作和观察,他们对风的形成原理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但在活动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个别小组在使用刀具和蜡烛时不够谨慎,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提醒我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验安全意识的培养,在实验前要更详细地强调安全注意事项。拓展延伸部分,学生对海陆风、山谷风等自然界中风的形成实例很感兴趣,通过动画演示和讲解,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其原理与课堂实验的相通之处。对于风对人类生活影响的讨论,学生们积极发言,展现出了对生活现象的关注。但在讨论如何利用风的有利方面和减少风灾危害时,学生的回答还比较局限,今后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查阅资料或开展专题讨论,拓宽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提高他们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