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殡葬事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465233 上传时间:2025-07-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五”殡葬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十五五”殡葬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十五五”殡葬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十五五”殡葬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十五五”殡葬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十五五”殡葬事业发展规划第三节提升殡葬应急处置能力25第六章持续开展殡葬移风易俗25第一节加大宣传教育力度25第二节推广节地生态葬法26第三节倡导绿色祭祀理念26第四节发挥基层组织作用27第七章保障措施27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28第二节落实要素保障28第三节抓好队伍建设29第五节加强监测评估29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民政部门的支持指导下,把推进殡葬事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始终坚持“机制创新、群众受益、重点突出、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立足殡葬惠民政策、节地生态安葬、绿色环保祭祀,推进殡、葬、祭三位一体建设,促进殡葬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制度机制不断健全。建立了市政府牵头,12个市级部门和各乡镇参与

2、的市殡葬改革联席会议制度,作为协调解决跨部门协作重点难点问题的重要议事协调机制。一殡葬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十四五”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殡葬管理法规政策,持续推行全面火葬,大力实施节地生态安葬,培育绿色文明新风尚,殡葬改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到2025年,全市年均火化率持续保持100%。龙泉山公墓和农村公益性墓地均设立了面积小于1平方米的节地墓穴,龙泉山公墓还设立壁葬区,节地生态安葬率达40%。殡葬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十四五”期间,投入财政资金689万元,新建了市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为我市有效解决农村散埋乱葬问题,推广节地生态安葬的理念和方式奠定了基础。投入财政资金1220万元,在殡仪馆实施提档

3、升级改造项目。通过改造,市殡仪馆的治丧环境得到优化,殡仪服务能力和绿色环保标准得到提升。截止2025年,我市具有火化功能的殡仪馆1个,经营性公墓1个,农村公益性墓地2个。殡葬公益性质日益彰显。2019年修订出台了市惠民殡葬保障制度实施办法(试行),保障对象由原来的户籍且逝后在市殡仪馆火化的城乡居民,调整为市户籍居民、非市户籍的在市境内各学校(幼儿园)就读的学生、驻部队现役军人、非市户籍的军队离退休干部。补贴标准明显提高。实现在殡葬服务机构“一站式”结算办理手续,全市减免或补贴基本殡葬服务费用2.1万人,补贴资金1038万元。殡葬服务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全面规范殡葬服务和管理,殡葬管理做到服务流程

4、服务价格、服务内容“三公开”,努力营造合法公平、诚实信用、价格合理的殡葬服务环境。殡葬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快,1人在2025年第四届全省民政行业(公墓管理员)职业技能大赛中获优秀奖。移风易俗良好氛围逐步形成。强化殡葬政策和绿色文明殡葬理念宣传引导,在清明节、中元节等节日期间利用新闻媒体、Ied显示屏、横幅、标语等传播手段,倡导厚养薄葬、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文明祭祀等文明殡葬新风尚。“十四五”期间在殡仪馆、龙泉山公墓实现了香蜡、钱纸、花圈、鞭炮“零焚烧”,农村公益性公墓的文明祭扫程度得到较大提升。文明节俭、生态环保、移风易俗的殡葬新风尚正逐步形成。市安葬设施现状表序号名称地址类别建设规

5、模(亩)规划墓穴数量已建成墓穴数量己安葬墓穴数量1市龙泉山公墓连山镇龙泉村6组经营性公墓607000700068452三水镇公益性公墓三水镇国防村农村公益性公墓18.167000386215573金鱼镇上岑村公益性公墓上岑村农村公益性公墓18.550005804714金雁大同社区安葬点金雁大同社区集中安葬点408000800090005三水石观社区安葬点三水镇石观社区集中安葬点6.22235223518126三水光明村安葬占三水镇光明村8组集中安葬点2.332908290823427三水中心村安葬占三水镇中心村集中安葬点1.618618608三水友谊村安葬点三水镇友谊村10组集中安葬点25.4

6、335004523039三水高原村安葬点三水镇局原村15、16组集中安葬点5.13100434310南丰建新村南丰镇建新集中安葬点12.23500330318安葬点村12组11小汉团结村安葬点小汉团结村4、12、19组集中安葬点41.1759973857348612金轮镇东禅寺村安葬点金轮镇东禅寺村集中安葬点10.08200040027013高坪文河村安葬点高坪镇文河村集中安葬点1.649028028014高坪白里社区安葬点高坪镇白里村集中安葬点8.726901213121315汉洲街道青江墓园汉洲街道连江社区集中安葬点11050000500005000016三星堆镇长青墓园三星堆镇楠林村集中

7、安葬点6916593121141045817连山镇涌泉村安葬点连山镇涌泉村5、6组集中安葬点3617617391合计433.131148169407788789市骨灰存放设施现状表安葬点名称位置占地面积(m2)已建格位已安放骨灰盒的格位备注市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连山镇龙泉村6组1605建成后预计安装格位约1.7万个,可存放骨灰盒约2.6万个。0市农村散埋乱葬坟墓情况经初步统计,截止“十四五”末,全市共有农村散埋乱葬坟墓约22万个。第二节“十五五”时期面临形势“十五五”时期是我市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期,面临系列重大发展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深入推进成德同城化等重大战略,带来深化区域合作、改

8、善发展环境的机遇。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审视我市殡葬工作发展现状,面临形势仍然较为严峻。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我市殡葬工作方面仍然较为突出。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统计,2016年至2025年,市近5年年均死亡5230人,年均死亡率8.67%。全市现有违规建成的集中安葬点14个,已安葬墓穴约8.9万个,因影响城市形象和城市发展,面临二次搬迁问题。全市现有农村农村散埋乱葬坟墓约22万个。全市现有建成的合法安葬设施3个,市龙泉山公墓、三水镇公益性公墓、金鱼镇白鹤村公益性公墓,总规划墓穴约1.7万个,建成墓穴约1.14万个,已安葬墓穴约

9、0.9万个。其中龙泉山公墓用地范围内的墓穴即将售完,三水镇公益性公墓和金鱼镇白鹤村公益性公墓主要为本镇范围内的逝者提供安葬服务。现有安葬设施已远远不能满足全市集中安葬点约8.9万个骨灰盒搬迁安置、因项目建设和城市发展新发生的农村散葬骨灰盒搬迁和新的安葬服务需求。“十五五”时期,大力推进殡葬服务设施建设是解决我市殡葬工作突出矛盾的有力手段。近五年死亡人口数量表年份年末人口数死亡人数死亡率(%。)201661073348377.9201760370645857.6201860382357479.5201960050947838.02025599131620110.35殡葬改革工作需深化推进。节地生

10、态安葬方式需进一步推广,提高占比。缺少方便群众就近治丧的乡镇(街道)集中治丧场所,路口摆花圈、占用公共区域搭设灵堂现象还时有存在。一殡葬服务设施短板突出。市龙泉山公墓始建于1989年,占地约60亩,规划墓穴约7000个,建成墓穴约7000个,已安葬骨灰的墓穴约6800余个,剩余未安葬的墓穴只能满足不到一年的安葬需求。市殡仪馆占地面积约18亩,年火化能力7000具,年均火化量7012具,服务能力已超上限,且缺少方便群众悼念、接待、休息的治丧场所。方便群众就近治丧的乡镇集中治丧场所或社区白事馆几乎空白。公益性安葬设施供给严重不足。截止2025年底,全市仅有农村公益性公墓2处,占乡镇(街道)总数比例

11、仅为16.7%,远远满足不了农村地区群众去世后的安葬需求,导致农村散埋坟墓数量逐年增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影响乡村人居环境。我市因征地拆迁、新农村建设搬迁安置农村散葬坟墓而修建的集中安葬点14个,涉及9个乡镇(街道),总占地面积达336余亩,安葬墓穴约8.9万个。这些安葬点均未取得合法审批手续和用地手续,属于违规修建的殡葬设施,建设和管理都很不规范。汉州街道集中安葬点紧邻成都二绕、金雁街道集中安葬点紧邻高铁轨道、三星堆镇集中安葬点紧邻天府大道北延线,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和城市发展,面临安葬骨灰二次搬迁的状况。骨灰存放设施除龙泉山公墓公益性骨灰安放楼外,其余高坪镇石鼓寺、汉洲街道龙居寺、汉洲街道万福

12、寺、金轮镇兴隆寺骨灰堂,均属于非法殡葬设施。市域没有荒山脊地,公益性公墓建设选址难、用地难且上级补助十分有限,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殡葬公共服务的诉求。群众对殡葬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群众对殡葬服务的关注越来越高,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也越来越多。我市的殡仪馆不能提供守灵所需的住宿、餐饮、茶叙等配套服务,在开发能体现传统文化、蕴含慎终追远、彰显人文关怀的殡葬服务方面较为欠缺。殡葬信息化水平较为滞后。尚未建成全市统一的殡葬信息管理系统,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尖端信息技术应用较少,殡葬服务与“互联网+”融合,探索推广远程告别、网络祭扫等殡葬服务新模式,提升殡葬服务便捷化、智

13、能化水平不高。另外还有入墓安葬率偏低、殡葬市场秩序混乱、殡葬人才基础薄弱等殡葬方面突出问题。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殡葬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建设法治殡葬、惠民殡葬、绿色殡葬、人文殡葬、阳光殡葬,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完善基本殡葬服务制度,规范殡葬管理,加强宣传引导,提升殡葬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殡葬事业更好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服务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民政力量。第二节基本原则推动“十五五”时期市殡葬事业高质量发展,必

14、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注重惠民、保障基本。坚持深化殡葬改革与维护人民群众殡葬基本权益相结合,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发展原则,加快完善殡葬惠民政策,优先保障困难群众殡葬需求,减轻群众治丧负担,逐步推进基本殡葬服务普惠性、均等化。统筹兼顾,优化布局。以新发展理念统揽城乡殡葬事业发展,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水平、丧葬习俗和城镇发展实际,优化殡葬设施布局,补齐殡葬设施短板。积极推广节地生态葬法,大力倡导不占或少占土地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提高经营性公墓中节地生态安葬比例。依法行政,

15、规范管理。认真贯彻殡葬法规政策,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的工作机制,规范殡葬行业管理,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出发,创新监管手段和治理方式,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促进殡葬事业健康发展。移风易俗,绿色环保。倡导文明节俭殡葬新风尚,鼓励丧事简办、节地安葬、低碳祭扫。树立绿色殡葬理念,加大政策宣传和移风易俗推进力度,潜移默化影响群众自觉服从绿色殡葬改革大局。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经济发展、风俗观念等多方因素,研究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殡葬改革实现路径。本规划以省“十五五”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市“十五五”殡葬事业发展规划为指导,结合实际布局市“十五五”期间的殡葬

16、设施建设、提升殡葬服务水平、强化殡葬管理水平、推进殡葬移风易俗等。殡葬事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之一,本规划中的主要目标都将纳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三节主要目标到2030年,我市覆盖城乡居民的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殡葬服务公众满意度显著提高;殡葬服务市场规范有序,农村散埋乱葬现象得到有效改善;展望到2035年,殡葬制度体系、服务体系、治理体系、文化体系配套健全、协调发展,覆盖城乡居民的公益性安葬设施基本建成,文明节俭治丧、绿色生态安葬的现代殡葬新风尚基本形成。“十五五”市殡葬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序号指标名称2025年达到值2030年目标值属性1

17、殡仪馆火化机尾气排放达标率()100100约束性2公益性骨灰堂数量01必然性3公益性安葬设施数量2三3预期性4节地生态安葬率()4050预期性第三章加快推进殡葬设施建设第一节完善殡仪服务设施建设统筹考虑我市现有人口规模和未来人口增长趋势,围绕新型城镇化发展和我市及周边县(市、区)群众的殡仪服务需求,着眼社会长远发展和殡葬改革目标,加大争资争项力度,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力争扩建市殡仪馆,为群众提供遗体接运、遗体冷藏、遗体火化以及守灵所需的住宿、餐饮、接待等殡仪服务。十五五”时期,拟实施市殡仪馆扩建项目项目名称性质占地面积建设内容建成后预计成效市殡仪馆扩建项目扩建约20亩新建业务大厅、遗体

18、存放厅、火化车间、停车场、集悼念、接待、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悼念厅、绿化景观工程等,购置火化炉、尾气处理设备等设施设备。该项目建设后将提升殡仪馆火化能力和殡仪服务水平,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悼念环境,解决占用城镇社区公共区域治丧的问题。“十五五”时期,拟实施火化设备更新及环保改造数量单位现有火化设备及环保尾气处理设备数量“十五五”期间拟更新改造数量更新改造完成后年均增加火化能力(具)市殡仪馆844000第二节积极推进经营性公墓建设统筹考虑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安葬需求,按照节约土地、园林化、兼顾公益等原则,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积极推进市龙泉山公墓改扩建项目。确保节地生态安葬区域不少于墓葬规划面积的

19、50%,绿化标准达到90%,努力将墓区建设成规范化、园林式墓区。规划城市公益性墓区,低偿面向群众销售。“十五五”时期,拟实施市龙泉山公墓改扩建项目项目名称性质占地面积建设内容建成后预计成效市龙泉山公墓改扩建项目改扩建约252亩总占地约252亩,其中改造区域约25亩,扩建区域约227亩。分期进行开发建设,建设内容包括:建设普通墓葬区、节地生态墓葬区(树葬、花葬、草坪葬、壁葬等)、革命烈士墓葬区及爱心捐赠墓葬区等各类墓区、大门、接待大厅、落葬仪式厅、服务驿站、道路管网、祭祀广场、停车场、景观绿化及其他配套设施。预计可建成墓穴/格位约12万余个,满足及周边地区群众的安葬需求。第三节加快城乡公益性安葬

20、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市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装修装饰工程,力争在2026年底前完工并投入使用。在龙泉山公墓扩建范围内建设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型公益性安葬区域,根据实际需求,规划建设骨灰堂、骨灰塔、骨灰墙等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加快推进农村公益性安葬设施(含公益性墓地、骨灰堂等)建设,助力实施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加强农村公益性安葬设施新样态研究,融入农村古朴风貌和本地人文历史元素,将现代元素与原生态有机结合,努力建设文明、生态、和谐、安宁的示范墓区。加强对农村原有墓地和集中埋葬点的资源整合、改造提升,引导集中规范安葬,采取深埋、不留坟头、设卧碑等绿色生态葬法。2030年底前,全市规划建成不少于1处城

21、乡公益性安葬设施;到2035年底前,实现城乡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县、乡、村三级保障范围全覆盖。“十五五”时期,拟建成的城乡公益性骨灰堂名称性质建筑面积存放骨灰盒数量建成时间建成后预计成效市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新建3210m2约2.6万个2026年底预计可安装格位约1.7万个,存放骨灰盒约2.6万个。对我市推动殡葬改革、宣传推广节地生态安葬理念具有促进作用。市汉州街道公益性骨灰堂建设项目新建5000m2约4万个2030年底预计可安装格位约2.6万个,存放骨灰盒约4万个。可有效解决龙居寺存放骨灰、集中安葬点安葬骨灰的搬迁安置和新安葬问题,对我市推动殡葬改革、宣传推广节地生态安葬理念具有促进作用。市高

22、坪镇公益性骨灰堂建设项目新建3000m2约2.5万个2030年底预计可安装格位约L6万个,存放骨灰盒约2.5万个。可有效解决石鼓寺存放骨灰的搬迁安置和新安葬问题,对我市推动殡葬改革、宣传推广节地生态安葬理念具有促进作用。十五五”时期,拟建设农村公益性安葬设施点位名称规划面积计划建成时间建成后预计成效连山镇公益性公墓约19亩2026年底预计可建成墓穴约5000个连山镇龙泉村公益性公墓约20亩2030年底前预计可建成墓穴约5000个到2035年底前,拟建设农村公益性安葬设施点位名称规划面积建成后预计成效市公益性生命纪念园约800亩(分期开发建设)预计可建成墓穴/格位约30万个,用于解决我市集中安葬

23、点的骨灰、农村散葬骨灰的搬迁安置和新安葬需求。现有农村公益性墓地和集中安葬点规划布局序号名称现状占地面积(亩)规划形式规划扩建面积(亩)备注1三水镇公益性公墓18.16暂时保持现状根据市高新区发展规划确定具体扩建时间和规模2金鱼镇白鹤村公益性公墓18.5保持现状3汉洲街道青江墓园(集中安葬点)110搬迁安置搬迁至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和公益性生命纪念园4金雁街道大同社区集中安葬点40搬迁安置搬迁至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和公益性生命纪念园5三星堆镇长青墓园(集中安葬点)69搬迁安置搬迁至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和公益性生命纪念园6三水镇石观社区集中安葬点6.2搬迁安置根据市高新区发展规划搬迁至三水镇公益性公墓

24、7三水镇光明社区集中安葬点2.33搬迁安置根据市高新区发展规划搬迁至三水镇公益性公墓8三水镇中心村集中安葬点1.6搬迁安置2026年搬迁至三水镇公益性公墓9三水镇友谊村集中安葬点25.43搬迁安置搬迁至三水镇公益性公墓10三水镇高原村集中安葬点5.13搬迁安置搬迁至三水镇公益性公墓11南丰镇建新村集中安葬点12.23搬迁安置搬迁至市公益性生命纪念园12小汉镇团结村集中安葬点41.17搬迁安置搬迁至市公益性生命纪念园13金轮镇东禅寺村集中安葬点10.08搬迁安置搬迁至市公益性生命纪念园14高坪镇文河村集中安葬点1.6搬迁安置搬迁至市公益性生命纪念园15高坪镇白里社区集中安葬点8.7搬迁安置搬迁至

25、市公益性生命纪念园16连山镇涌泉村集中安葬点3搬迁安置搬迁至连山镇公益性公墓合计373.13第四节试点建设公益性集中治丧场所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利用镇村两项改革后的闲置用房或合理选址建设公益性集中治丧场所,或者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等适当场所,搭建服务平台,方便当地群众就近开展治丧活动。引入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或开发公益性岗位,积极参与公益性殡葬服务管理,构建城乡社区、集中治丧场所、公益性安葬设施三方联动机制,为广大群众提供全流程公益化服务。加强公益性集中治丧场所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健全制度机制,完善硬件设施配套,拓宽服务内容,不断满足群众悼念、守灵等治丧期间多样化需求。“十五五”时期,规划试

26、点建设公益性集中治丧场所点位试点乡镇具体地址小汉镇市殡仪馆内在“十五五”期间有序推进殡葬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我市殡葬服务水平,化解殡葬工作主要矛盾。市殡仪馆扩建完工后,预计可增加火化设备4套,年火化能力将达到1.1万具,较“十四五”火化能力0.7万具增加57%,同时可向群众提供集悼念、接待、住宿、餐饮为一体的悼念场所,解决占用城镇公共区域治丧的问题。市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投入使用后,可存放骨灰盒约2.6万个;龙泉山公墓改扩建项目完工后,预计可建成墓穴(含传统墓葬、壁葬、树葬、草坪葬、花坛葬、格位等)约12万余个;连山公益性公墓预计可建成约0.5万个墓穴;市公益性生命纪念园预计可建成约30万个墓

27、穴。各安葬设施预计共可提供约45.1万个墓穴/格位(含“十五五”和长远规划),是“十四五”安葬设施规划总量1.7万个的26.5倍,将有效解决集中安葬点安葬的骨灰和宗教场所安放的骨灰搬迁安置、农村散葬骨灰的搬迁安置和新安葬需求等问题。第四章努力提升殡葬服务水平第一节完善绿色惠民殡葬政策强化殡葬服务惠民公益属性,持续实施绿色惠民殡葬政策,采取减免费用或提供补贴的方式,为实行遗体火化的逝者家庭提供政策范围内的基本殡葬服务,补齐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短板,鼓励群众采取绿色低碳节地的生态安葬方式,落实政府对基本殡葬服务的兜底保障职责。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动态调整和上级相关部门的安排部署,将更多基础性、常用性丧

28、葬服务用品或项目纳入基本殡葬服务项目清单。有序推进绿色惠民殡葬政策提标、增项、扩面,更大力度地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第二节开展殡葬服务进社区试点依托社会工作服务站点和社区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殡葬服务进社区”项目试点。通过引入社会组织或社工机构承接项目,面向群众开展殡葬法规政策宣传、殡葬服务信息供给、协助居民办理丧事等便民服务,解决群众与殡葬服务机构之间的沟通断层,实现殡葬服务供需有效对接。加强试点经验的总结提炼,探索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方式、健全考评制度,努力健全“政府推动、社区运作、机构参与、群众受益”的社区殡葬服务

29、网络。第三节优化殡葬服务内容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丰富殡葬服务内容,简化服务流程,创新开展网上服务、“一站式”服务、个性化服务等多种方便群众的服务样式。进一步完善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一次办结制,规范服务窗口工作,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树立殡葬服务良好形象。积极参与推广“身后事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强民政、卫生健康、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大数据中心、金融机构等部门的协作,推动常用便民服务部门联办。第五章提升殡葬管理能力第一节加强殡葬规范化管理加强殡葬服务机构管理,全面落实收费公示、明码标价和信息公开公示制度,保证中低价位殡葬服务和用品足量提供,不得限制自带合法丧葬

30、用品。严格执行公墓管理规定,公墓出售墓(格)位必须签订使用合同。指导龙泉山公墓做好年检工作,做好公墓墓价监督工作,避免出现墓价过高现象。建立完善群众自主评价服务体系和服务机构黑名单管理制度。联合相关部门加强殡葬中介服务和丧葬用品市场监管,规范殡仪服务收费,坚决查处侵害服务对象权益行为。严禁殡葬中介机构违规开展直接接触遗体的殡葬服务。农村公益性墓地(骨灰堂)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第二节加强殡葬信息化建设提升殡葬业务办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广条形码、二维码、RFID等可识别技术在遗体追溯、墓位管理、流程管理方面的应用,提升殡葬数据的采集、应用效率,提高殡葬业

31、务监管能力。努力构建殡葬服务信息平台,为群众提供在线选购、网上预约、网上支付等殡葬在线服务,提高殡葬在线服务能力。健全部门协同机制,整合民政、公安、卫生健康等部门数据,建立死亡人口信息库,实现殡葬信息互通共享。第三节提升殡葬应急处置能力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遗体应急处置方案,明确指挥体系、应急响应、应急准备、组织实施、保障措施等重点内容。加强重大突发事件遗体应急处置演练,不断提升应急处置实战能力。第六章持续开展殡葬移风易俗第一节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宣传资料等传统渠道和新媒体、新媒介,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殡葬法规制度、惠民措施、移风易俗宣传,引导群众树立慎终追远、厚养薄葬、孝老

32、爱亲、绿色生态理念。紧扣时代特征,开发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宣传节目,做好“仁孝绿色殡葬平安清明公益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潜移默化引导群众形成真心支持改革、主动参与改革的行动自觉。第二节推广节地生态葬法积极倡导不占或少占土地的节地生态骨灰安葬方式,推广骨灰楼、骨灰廊、骨灰堂、骨灰墙等节地立体的骨灰安葬方式。提倡墓碑小型化、生态化、微型化,最大限度降低墓穴硬化面积,鼓励家庭成员采用合葬方式提高单个墓位使用率。积极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生态葬式葬法,使用可降解容器或直接将骨灰藏纳土中,不设硬质墓穴和墓碑。倡导骨灰撒散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第三节倡导绿色祭祀理念

33、大力开展绿色祭祀宣传,积极倡导鼓励献花植树、踏青遥祭、居家缅怀、网络祭扫等绿色低碳祭祀形式。禁止在殡葬服务机构、林区等区域祭祀时燃放烟花爆竹、焚香烧纸,努力争创“无烟陵园在春节、清明节、中元节等祭祀高峰期,开展“鲜花换纸钱”“丝带寄哀思”“思念墙”等公益活动,为群众文明绿色祭祀创造条件。大力倡导、推广网络祭祀,加强网络祭祀平台建设,优化完善创建网上纪念馆、逝者生平事迹、上传影像资料、发表纪念文章、在线祭拜留言等祭祀功能,拓展更多便民功能,不断提高网络祭祀的互动性、人性化和温情感。第四节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红白理事会、乡风文明理事会、老年协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结合实际修

34、订完善村规民约和村(居)民自治章程,将文明节俭治丧等殡葬移风易俗相关内容纳入其中,营造反对大操大办、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等丧葬陋习的浓厚氛围。做细做深做实群众工作,积极引导群众到殡仪馆、集中治丧场所和社区白事馆开展治丧活动,减少和杜绝乱搭灵堂、燃放鞭炮、抛洒冥币、高音哀乐等占道扰民行为。强化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带动群众自觉参与文明低碳祭祀,推动丧葬礼俗改革,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风文明。第七章保障措施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道)要把殡葬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与乡村振兴战略、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工作有效衔接。加强殡葬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推动建

35、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的殡葬工作机制。发挥好殡葬工作议事协调机构作用,建立完善问题会商、协同推进、讲评通报机制,推动凝聚强大工作合力,有效解决殡葬领域重难点问题。民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主动沟通联络,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有效落实。第二节落实要素保障财政部门要将殡葬事业发展相关经费纳入预算予以保障,民政部门和镇(街道)加大多渠道资金筹措力度。积极将“十五五”规划殡葬重点建设项目纳入国家和省重大项目库、当地基本建设规划和年度财政预算,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福彩公益金和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切实发挥好资金效益。强化殡葬用地保障,

36、主动对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保证按规定预留殡葬建设用地,有效保障殡葬设施建设用地需求。积极探索林地、草地与墓地复合利用,有效解决殡葬项目用地保障难和邻避问题。第三节抓好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开放灵活的用人机制,进一步拓宽用人渠道。加强与院校的合作,通过政策宣讲、校园招聘、提供实习岗位等方式,吸引殡葬专业毕业生积极投身到殡葬事业。建立健全殡葬专业人才培训机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自主培训与委托培训相补充的方式,鼓励殡葬职工自主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培训和考试,不断提升殡葬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加大对一线殡葬职工的关心关爱,提高殡葬岗位吸引力。加大对殡葬行业先进典型的树立和宣传,增进全社会对殡葬行业

37、及从业者的理解与尊重,提高殡葬行业荣誉感。第四节加强监测评估民政部门要强化殡葬工作主体责任,参照省市两级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殡葬事业发展规划或行动计划。要加强对规划中主要指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的分解落实,逐年推进规划中各项工作顺利实施。要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管控工作,建立健全风险评估、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舆情动态监测和管控机制,确保殡葬工作中的各类突发事件能够得到及时预判、有效处置。民政部门要主动与相关部门协作,加强舆情处置情况通报,主动发声,正面、及时、准确回应群众关切,引导网络舆论走向,加大网络舆情信息巡视巡查,及时处置负面信息,防止恶意炒作。进一步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化解和舆情应对工作机制以及部门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加强矛盾排查跟踪问效,压实工作责任,确保矛盾纠纷和负面舆情早排查、早解决。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监测,科学开展中期、终期评估,监测评估中发现进展滞后或实施不了的情况,或因国家有关部委、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有关政策要求,以及规划实施的现实条件发生重大改变,而确需对本规划进行调整时,要及时向上级民政部门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