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五科技创新及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Wu言-1-一、总则-2-(一)规划依据-2-(二)规划范围2-(三)规划期限2-二、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回顾-3-(一)发展成就3-1 .工业经济实力稳步提升-3-2 .工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4-3 .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4-4 .信息化建设步伐持续加快-5-5 .工业园区建设稳中向好-5-6 .引进工业项目取得突破-6-(二)存在问题-6-1 .工业经济总量小-6-2 .产业结构层次低-7-3 .要素保障困难多-8-4 .环境优化任务重-8-5 .两化融合有待提升-8-三、“十五五”面临的机遇和利B战-10-(一)发展机遇101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企
2、业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10-2 .各级发展战略为工业产业升级提供了政策支持-10-3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序衔接为工业发展提供后发优势-10-4 .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11-5 .交通运输条件的跨越式发展增强了的区位优势-U-6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业结构转变指明了方向-12-(二)面临挑战12-1 .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12-2 .招商引项的融资困难-12-3 .生态环境的底线约束-13-四、总体要求-14-()指导思想-14-(二)基本原则-14-(三)总体思路-15-(四)发展目标-15-五、工业体系构建与布局-19-()工业体系构建-19-(二)工业空间布局
3、19-(三)重点产业链发展思路20L特色制造产业-20-2 .生物医药产业-23-3 .电子信息产业-27-4 .绿色能源产业-29-5 .新型建材产业-32-6 .生态绿色食品产业-32-7 .民族轻纺产业-39-六、主要任务-39-(一)加快园区发展-39-1 .推进园区融合发展-39-2 .提高园区承载能力-39-3 .加快完善智造基础-44-(二)推进产业招商-44-1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44-2 .促进产业深度对接-44-3 .探索“飞地经济”模式-45-(三)构建优势链条-45-1 .拉长拓宽产业链条-45-2 .构建产业集聚发展-46-3 .全面推进智能制造-46-(四)突出
4、生态发展49-1 .推进工业低碳发展-49-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49-3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50-(五)促进质量提升50-1 .实施企业管理提升计划-50-2 .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50-3 .实施产品质量提升计划-51-(六)推动融合发展51-1 .打造“两业”融合发展示范区-51-2 .培育“两化”融合发展新业态-52-3 .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53-七、保障措施-54-(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54-(二)推动体制改革创新-54-(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49-(四)营造创新发展环境55-(五)强化人才支撑体系56-(六)优先产业用地保障56-(七)用好各级帮扶政策57-前
5、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自主创新的主阵地、信息化的主方向。“十五五”期间,是我县基本建成现代化的窗口期,是加快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县加快工业与信息化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县积极适应发展新形势,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县域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实现“两化融合”,做强工业经济。编制县科技创新及工业和信息化“十五五”发展规划,旨在指导未来五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行动纲领,为科技创新、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编制其他规划的提供重要依据,服务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总则(一)
6、规划依据(二)规划范围本规划的范围为:县行政区划现辖21个乡镇(街道。(三)规划期限规划时期为2026-2030年,并展望2035年。二、“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回顾(一)发展成就1.工业经济实力稳步提升近五年来,全县工业经济保持稳步增长势头,效益稳步提高。2019年全县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23.8亿元,是2015年的1.75倍,年均增长11.7%,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2.98亿元,比2016年增长25.9%,年均增长8.。;规模工业增加值7.16亿元,年均增9.2%,较2016年增长30.0%;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家,较之2016年的29家增加了13家;除农副食品加工、化工行业、医药制造业、中
7、成药生产、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生产负增长外,其他行业增速均实现正增长。工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率(%)图12015-2019年县规模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率255O20152016201720182019龙山县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图220152019年县规模工业对GDP贡献率2 .工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16年以来深入企业现场摸排投资项目,积极引导企业扩大投入,2019年工业实现总投资35亿元,同比增长95%2016-2025年完善园区道路及配套设施,累计完成总投资30亿元,新建标准厂房26万平米;先后实施了工业集中区宝塔园区一期、二期建设,重点推进了洗洛联盟220KV变电站、农车昶光食品加工、惹
8、巴拉矿泉水等一大批工业投资重点项目;2018年建成总装机35M肌年发电量l1167万KWh的落水洞电站。乌酒业公司年产150OT白酒项目,已完成土地平整和规划设计。3 .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推动实施“百合绿色高效种植技术及深加工关键技术应用与示范”“县特色中药材种植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中药材加工与高产培育技术创新研究与推广”等国家、省、州科技项目建设。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0.928亿元,较2016分别增长300%,科学研究项目数从2016年的4项增加到2025年的9项;2019年度成功创建省农业科技园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4459万元,高新技术产值6.39亿元,全县有高新技术企业6家
9、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家、省级科普示范基地3个、合作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特色产业链1个。4 .信息化建设步伐持续加快智慧城市、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等一大批信息化项目加快落地实施,信息化步伐呈加快趋势。2016-2019年来累计投资达2.7亿余元,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善。截至2019年底,无线基站达到1828个,其中4G以下基站457个,4G基站1371个,无线信号已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100覆盖,在397个村委会、学校、卫生所等重点场所及周边村民集中居住区域,4G信号已实现100%的有效覆盖,仅有部分边远小组因山体阻挡、常住人口过少等原因尚未覆盖。5 .工业园区建设稳中向好“十四五”期
10、间,沿用工业集中区自建厂房引企入园政策,累计引进入园项目12家,其中宏图服饰、冠美美发用品公司等8家企业已投产使用,深圳潮途科技有限公司已签订租赁合同正在装修。2016-2025年累计完成园区建设投资额达24.41亿元、累计新建标准厂房达26万平米。到2025年,全面完成工业园区内1.0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政府投资及企业自建20.67万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厂房。6 .引进工业项目取得突破引进冠美、恒澎、美生宝、潮途等一大批企业,实现工业招商和承接产业转移新突破,2016-2025年累计签约项目12个、签约金额7.2亿元、累计引进企业数34个;2025年园区完成工业招商投资总额0.92亿元,
11、较2016年增加350%,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落地项目4个。意向签约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年产30万吨预拌砂浆等2个项目,其中正在重点包装的有乌白酒精深加工、县中国中医产业园、县民族工艺品生产加工等项目。(二)存在问题1 .工业经济总量小“十四五”期间,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州6.76左右,比全县GDP占全州GDP比重(13.63)低6.87个百分点左右(图3)o全县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全州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06个百分点左右(图4)o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0.247亿元,仅占全州规模工业利润总额的8.9%,全州排名第五位,规模工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12、不强,推进工业化进程任重道远。8.508.007.507.006.506.005.50龙山工业增加值占全州的比重(%)龙山GDP占全州的比重(%)图32015-2019年县工业增加值占全州比重与GDP占全州比重25龙山县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氤率全州工业对经济贡恕率图42015-2019年县与州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2 .产业结构层次低园区边建设、边运营,双线作战,导致园区服务能力不足,同时主导产业尚未真正形成,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占主导地位,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低,缺少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园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力量较弱。3 .要素保障困难多工业用地资源紧缺,土地供
13、需矛盾日益突出,园区规模扩展空间受限,且园区单位面积产出偏低,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工业可用地指标压缩,园区发展受到了较大程度的限制。相关人才引进政策的激励效果较弱,导致政府和企业难以吸引并留住人才,高技术、高学历人才比较缺乏,尤其是信息化人才、技术型人才或者学科带头人在就业或创业的意愿不高。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仍然突出,企业的发展资金“瓶颈”难以突破,企业发展受到制约。4 .环境优化任务重管理体制不健全,特别是产业规划引领、政策可操作性细化、浓郁重商氛围、工业企业帮扶制度落实和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加强。“放管服”改革仍未完全落实,服务流程优化不够、一体化平台应用不充分等问题比较突出,“只进一扇
14、门”的愿景还有一段路要走。5 .两化融合有待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力度有待加强。截至2019年底,全县共有76家中小企业上云,仅占全州上云企业总数的14.3%上云企业排名全州靠后。部分企业对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或信息技术应用仍处于初级或局部应用,或侧重于企业经营的某个方面,企业信息化投入占比相对较小,没有实现信息化对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的改造,难以发挥信息化管理的最大效能。三、“十五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发展机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我国正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15、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为工业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我县的道地中药材、百合、蔬菜、三薯、桔橙、油茶、茶叶等特色食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土家织锦、手工艺品等民族特色商品市场空间巨大。2 .各级发展战略为工业产业升级提供了政策支持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亚投行成立、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给制造业带来的新机遇,州属“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同时是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再开发、自贸区建设、武陵山区经济协作示范区、乡村振兴、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少数民族地区发
16、展等战略叠加区,我县作为州域北部重点经济区,多种政策扶持与独特的区位优势碰撞有益于经济发展效益倍增。3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序衔接为工业发展提供后发优势国家出台一系列扶贫开发支持政策,省委、省政府把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将在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和优惠政策、专项投入、财税金融、精准扶贫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的支持力度。有序衔接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在引进大批国内龙头企业时比肩周边更有优势,为促进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支撑,为进一步改善县域基础设施状况,加快工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4 .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的深度融合,工业企业生产效率进一步
17、提高,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预测市场需求,提高工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县随着高铁新城、工业集中区、冷链物流园的建设,已步入新型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及重大项目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将促使数字技术在城管、交通、安全、环保、教育、医疗、社区和家庭等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5 .交通运输条件的跨越式发展增强了的区位优势截至“十四五”末,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000余公里,初步形成了“1条铁路、1条高速、3条连接线、4条二级路”的综合交通网络格局。2019年12月6日黔张常铁路正式开通运营,2025年底实现机场校飞工作,龙凤通用机场、G5515张南高速段(桑植-)高速公路建设,2026年张吉怀高铁将建成通车。随
18、着高铁、机场的通车通航,标志着即将进入高铁和航空时代。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一体化交通网络逐步形成,交通不再是吸引龙头企业入驻的障碍,将进入扩大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黄金期。6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业结构转变指明了方向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央密集部署推进“新基建”,大力发展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可以此为契机,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改善工业结构找准发展方向。(二)面临挑战1 .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近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难度
19、将越来越大。鞋业、纺织服装、电子装配等中低端加工业已经大量转入东南亚,因区位条件相近、资源禀赋相似,县与周边各县产业发展方向趋同,产业的互补性较差、合作度较低,与周边县市区同质化竞争激烈。同时,自身竞争力较弱,县正处于工业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与工业和信息化发达地区相比不仅存在数量上的差距,结构层次、技术水平等质量上的差距更为明显。2 .招商引项的融资困难县内山地多,工业用地平整成本极高,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因此,在土地价格、税收、收费等优惠政策方面与周边县市相比没有突出优势,吸引投资的载体不大不强,招商引资难度很大。再加上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审批程序严格,企业信用担保推进缓慢,致使企业
20、融资困难,流动资金、项目资金十分紧张。3 .生态环境的底线约束以打造绿色为目标,要形成并保持生态品牌,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面临越来越高的生态环境门槛,作为欠发达地区,又迫切需要推进工业化,然而随着工业的加快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必然会随之增大,如何既加快工业发展又有效保护环境,需要我们在具体实践中找到契合点,使两者保持协调发展。四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省“三高”“四新”发展战略,落实州产业四区“1H2”发展计划,以构建优质工业产
21、业链条和提升园区经济发展质量为主线,大力实施县工业发展171,五年行动计划,打造通往西部陆海大通道,产业承接特色制造和机械电子信息产业重要节点城市,北生物医药和绿色生态食品产业基地,武陵山区民族特色轻工纺织产业集群。(二)基本原则坚持生态优先和新发展理念,充分利用资源和生态等特色优势,走符合实际的工业发展路子;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高质量发展,搭建工业发展平台,引导企业、项目入园建设发展,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项目建设带动,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水平;坚持两化两业融合,积极推动“两化(新型工
22、业化与信息化)两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协同发展。()总体思路以工业发展“1711”五年行动计划为着力点,以调整结构、两化融合为重点。以“壮大主导产业、扶持辅助产业、培育骨干企业、办好工业园区”为出发点,以产业开发区为统领,加快建设宝塔工业园、高铁产业园(长沙产业园),着力构建“一区两园”工业经济发展格局。按照“迈进5G、数字”建设要求,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抢抓机遇,着力构建5G网络基础设施,增强信息化的支撑能力,为我县智慧城市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等机遇,以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为契机,加大科技支持力度
23、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快推动产学研合作,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全产业链,实现工业“强筋壮骨”。(四)发展目标工业总量跨上台阶。力争到2030年,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实现工业税收5亿元;优势产业集聚度达到80%以上,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80%o工业结构大力优化。力争到2030年,加快构建7条优势工业产业链条,产业链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比重达到90%以上,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科技研发成绩显著。力争到2030年,全社会R&D强度达到1.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个、创新型企业8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个、各类企业研发机构8个
2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1以上,组织实施星火计划、农业科技和成果转化项目20项。绿色转型持续推进。力争到203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秘,重点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95%o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年均减少3%以上。发展载体不断夯实。力争到2030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达到50户以上,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以上,力争培育上市公司1户。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培育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省名牌产品6个,省著名商标6个。园区规划面积拓展到5平方公里,新增标准厂房60万平方米,新增入驻企业达到50家以
25、上,总产值达到80亿元以上。数字设施水平提升。力争到2030年,先进的5G技术基础设施基本形成,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达到2000G以上,互联网宽带接入实现城区300M入户、乡镇50M入户,接入率达到98%以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9以上,全县有线电视双向数字化率达100,城镇、行政村5G信号覆盖率达到100%。两化商业深度融合。两化两业加速融合,全面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大中型企业全面实现企业资源管理(ERP),网络营销及综合集成应用。表1县工业和信息化“十五五发展目标类别序号指标名称“十五五目标指标性质目标值(亿元)增长速
26、度()工业总量1工业总产值(亿元)10010发展性指标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亿元)41.3811.7发展性指标2工业增加值(亿元)20.9010发展性指标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11.129.2发展性指标3规模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0D30.5累计23.12个百分点发展性指标园区情况4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806发展性指标5已建成厂房面积(万m2)100/发展性指标工业结构6工业化率(%)30累计16.62个百分点发展性指标7非矿产产值占比(%)39.311.7发展性指标8工业税收贡献率(%)3.3323发展性指标9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2128.47发展性指标
27、1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15.9020发展性指标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9023.4发展性指标11专利申请数(件)2/发展性指标12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家)10/发展性指标信息化水平13全县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95累计15个百分点发展性指标14互联网宽带接入率(%)98累计10个百分点发展性指标155G信号覆盖率(%)100/发展性指标165G基站数量(个)1500/发展性指标17全县宽带和5G建设累计投资(亿元)3.57.8发展性指标绿色发展18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幅度(%)18/约束性指标19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85/约束性指标五、
28、工业体系构建与布局(一)工业体系构建坚持工业发展“17H”五年行动计划,加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构建以生物医药、新型建材为主导产业的高端化产业体系;集聚优化新兴产业,建设以特色制造、绿色能源、电子信息产业为辅助的新兴产业体系;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以生态绿色食品加工、民族轻纺产业为补充的传统产业,最终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结构优化、定位准确、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二)工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培育优势产业,构筑新兴产业链条,以产业开发区为统领,加快建设宝塔工业园,规划建设高铁产业园(长沙产业园),着力构建“一区两园”工业经济发展格局。“一区两园”:指产业开发区,
29、宝塔工业园、高铁产业园(长沙产业园),工业集中区规划总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宝塔园区调扩区至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绿色能源、特色制造、新型建材等产业;高铁园区规划建设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同时,充分发挥“一乡一品”产业优势,加快百合产业提档升级,将洗洛镇、石牌镇打造成百合特色工业小镇。图5县工业空间布局(三)重点产业链发展思路1 .特色制造产业(1)发展目标积极扶持特色制造企业,大力支持本地的农业机械制造、节能灶具制造、工业锅炉制造、生物智能制造等应用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加强与长沙市园区及龙头装备制造企业对接,以特色制造为重点,以高铁工业园(长沙产业园)为基地,加快特色制造业研
30、发中心和性能检测等平台建设,推动应用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引进培育规模以上特色制造企业5家以上,2030年实现产值15亿元以上。上游产业零部件制造工智能装备制造H科研智能装备服务衍生服务机械耕地机械播种机械收割农业运输维修技术培训租赁农业生产活动,并向林、牧市场发展F游市场智能装备服务业图6特色制造产业链(2)重点项目产业开发区宝塔工业园区内丘陵山地耕整作业机创新升级与产业化项目新建企业研发中心、标准厂房、生产车间、原料库房、成品库房等12640平米。占地面积7628.1平米,建筑占地面积4518.8平米,建筑密度59.2%,容积率1.497,绿化率11%o其中接待大厅200平米,研发中心40
31、0平米。新增研发生产设施购置200套(台),配套给排水、电力、绿化设施附属设施等。年产山地丘陵作业机1.5万台,年销售收入1.5亿元。县静脉产业园项目废旧金属回收利用项目:建设厂房5000平方米,年回收加工废旧金属11万吨。废旧塑料回收利用项目:建设厂房20000平方米,年产再生塑料制品2万吨。废旧橡胶回收利用项目:建设厂房20000平方米,建设废旧轮胎等橡胶制品裂解生产线15条。(3)发展措施着力搭建东西部装备制造桥梁。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民族区域自治、长江经济带、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省地区开发等政策福利,利用东西部交流节点、西南西北地区窗口位置重要优势,促进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装备制造互
32、动对接,利用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重要政策,加强与中联重科农机、环境等装备制造对接,搭建东西部装备制造业交互发展桥梁,形成特色装备制造业发展集群,完善特色装备制造上下游产业链条,逐步向“跟跑”东部“并跑”中部“领跑”西部转变。加大特色装备制造创新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究力度,点线面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装备制造产品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自主创新发展能力,支持吉程农机推进丘陵山地耕整作业机创新升级与产业化项目,新建企业研发中心、标准厂房、生产车间、原料库房、成品库房,新增研发生产设施,配套给排水、电力、绿化设施附属设施,力争实现年产山地丘陵作业机超1万台,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强化
33、装备制造实体产业保障政策。依托周边职业教育,引进一批既能培育人才又能指导企业提制的制造业优秀人才,为实体制造产业注入力量与活力。加大承接中部东部产业转移力度,引进东部、中部先进的优质装备制造企业生产线,逐步引入核心生产技术与关键环节,提升装备制造产业链格局。提升现有特色装备制造产品质量形象,打造领先湘鄂渝边区的装备制造品牌,拓宽特色装备制造产品销路,形成装备影响力,进一步吸引长江经济带、成渝双城经济圈其他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在投资建分厂车间,形成装备制造业内部循环与外部销售的效益倍增。2 .生物医药产业(1)发展目标大力扶持本土药材企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中药材检验检测中心、中药材交易中心、工程技术
34、研究中心和研发交易等项目建设。积极挖掘里耶秦简中医药文化和土家古方古药,打造土家民族医药,叫响“土家药乡”品牌。力争引进生物制药龙头企业2-3家,培育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10家以上,实现地产国药准字号产品10个以上,2030年实现产值15亿元以上。图7生物医药产业链(2)重点项目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5亿元。引进中药饮片、中药制剂、中药材提取企业2-3家,建成GMP生产线10条,2026-2030建设公共中药材检测平台一个。2026-2035年集聚整合规模中药材加工企业3-5家,带动10万亩道地药材种植。道地中药材GMP加工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3800万元。2026-2030年完成项目
35、一期3万平方米厂房基本建设,2026-2035年新建3000平方米加工厂房和3000平方米仓储库房各1栋,购置200吨级药材加工设备机组两组。黄精精深加工项目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新建黄精提取物生产线、黄精多糖新药生产线、黄精干粉生产线、黄精茶生产线、黄精米酒生产线、黄精化妆品生产线、黄精盆栽生产线。配套种植基地、仓储、物流、检测等设施。开发黄精选育、繁育与人工种植技术,黄精提取物,黄精药渣处理技术。双沐药业中药材高效种植与绿色加工储藏生产线建设项目改扩建生产车间10000m2;新建研发中心3500m2;改进生产线4条;建设高效种植基地2000亩。(3)发展措施大力充实中药材道地属性。切实增
36、加中药材种植总量,丰富种植品种,将中药材产业培育成为州重点产业和县支柱产业之一,到2030年,中药材(不含百合)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其产值超过10亿元(不含百合),基本实现中药材产业总值(种植、精深加工、销售)超过20亿元,加工销售规模企业达10家以上,产值达10亿元以上,培育3-5个单品销售规模过5000万元的药材品种。大力实施“县特色中药材种植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等农业科技项目,通过产业的集聚、提升和创新,使县成为国内外知名、特色鲜明的现代中药材产业基地。切实促进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围绕道地药材前处理、生物提取中间体、中成药、中药衍生产品等方向转型升级发展,筹建“武陵山中药材创新研
37、究院”,建设“省中药材与土家药研究院”,加快国家中药材专家体系实验站建设,开展精致饮片加工、中药保健品、健康食品开发、配方颗粒生产、中成药大品种开发等综合利用。支持工业园区在生物医药上招大引强和强链补链,强力推进恒龙中药材产业园项目建设,适时向上申请授予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称号,将其建设成为中国最具土家民族特色的中药材产业园。积极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条,扶持双沐药业、恒龙中药材、鑫发中药材等本土药材企业转型提档升级发展。加快推进安徽松瑞制药有限公司中药制剂项目落地建设,实现生产国药准字号产品10个以上。大力促进中药材交易流通。建设武陵山区中药材交易中心,引进实力央企和战略投资商,推广干燥、质检、仓储
38、包装、结算、购销“六个统一”,共同探索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管理多模式边区中药材商品集散中心、信息发布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改造升级中药材传统线下中药材交易市场,把中药材交易市场打造成为内贸外贸融合、线下线上一体、全产业链的现代化大型中药材交易中心。建设县中药材产业信息网,链接知名中药材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在知名电商平台上建设中药材综合馆,加大中药材宣传推介力度。破解药品食品龙头企业招商困境。出台优惠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在中药配方和膳食饮片加工、中药制药、中药材市场交易、食品生产各环节,积极引进省内外规模以上中药大型龙头企业、中小型创新企业,促进发达地区资本、技术、市场等资源与中药材产区优势资
39、源有机结合。深化“放管服”改革力度,制定激励机制,鼓励营销企业或营销大户销售中药材及产品,招商引资建设县中药材初级加工、仓储、交易基地和中国O土家民族医药产业园。3 .电子信息产业(1)发展目标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经济圈等地的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引进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生产电子元器件、数字家庭产品、新型电子消费产品等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引进培育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10家以上,2030年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图8电子信息产业链(2)重点项目结合产业开发区调扩区,规划建设县高新电子信息产业园。县5G、6G网络项目项目总投资12.5亿元。2025-2030年预计投资2.5亿元,完成县主
40、城区及重点景区136个5G站点的建设(含里耶景区)。2025年计划完成30个站点的建设(含太平山景区),年末实现政府企事业单位集中区、高铁和城郊工业区网络基本覆盖;2026年计划完成75个站址建设,到10月底实现主城区和里耶景区的基本覆盖;2022年完成31个站址建设,达到城区连续覆盖。2023年下半年开始向农村集镇及周边延伸建设,2030年实现100的乡镇集镇和50以上行敬村的5G网络覆盖。2026-2035年投资10亿元,全面升级改造县域网点建设,实现重点区域6G网络覆盖。(3)发展措施推动两化”融合发展。重点推动电子电器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培育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人
41、工智能+电子信息”为代表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软件产业,推进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家电制造、显示屏制造业、消费类电子产品,积极扶持原材料和零组件、关键元器件,推动电子信息类产业快速发展,促使其成为县产业新一轮增长点。强化自主研发创新驱动。发挥西部大开发、武陵山片区、承接产业转移等多项政策优势,强化政策引导,确保政策落实;强化企业主体意识,主动对接省内知名院校,打造一批行业创新创造创业中心;强化主导产业科技研发应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掌握主导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瓶颈。突出龙头企业优质项目引领作用。深化推广“龙头企业一重大项目一产业配套一产业基地”发展方向,加快培育一
42、批规模效益突出、技术水平先进、上下游辐射力强、行业影响显著的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新型显示、原材料和零组件、核心元器件产业链等重大核心项目建设,快速布局产业链关键配套环节;立足人才、技术、资本、土地等资源禀赋,面向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环渤海四大经济圈地区,乘湘南产业转移东风,从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引进一批优势电子信息产业项目。4 .绿色能源产业(1)发展目标重点扶持新能源科技企业,以“二次组合CID盖帽”、“电池组PACK”为核心,大力发展锂电池绿色能源产业。重点培育和引进相关锂电池上下游产品的研发,积极推进水电、光能、风力发电等项目建设,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积极支持锂电池制造、新能源等优势企业延伸
43、产业链条。引进培育规模以上绿色能源企业10家以上,2030年实现产值30亿元以上。(2)发展方向与产业链图9绿色能源产业链(2)重点项目恒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二次组合CID盖帽及电池组PACK生产和销售及锂电池科技研发中心项目。建设CID组合帽全自动生产线20套PACK项目组建规划日产(48V15Ah电池组)5000组生产线、2000平方米锂电池科技研发中心,配套安装产品研发、检测、生产设备,总投资17000万元。县LNG储气调峰站、配气站设施项目新建储气调峰站、门站、配气站、加气站合建站,600立方米,总投资8000万元。县节能改造工程项目对全县重点用能企业、高耗能企业进行节能升级改造,改造
44、后使能耗降低30以上;对县内重点用能单位,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节能改造,使用节能新型节能产品,改造后使能耗降低20%以上。县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四桩八头120千瓦直流快充(含变压器、土建、人工、线路等)30套。在石羔、华塘、民安、里耶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等。(3)发展措施培育锂电池龙头企业,孵化新能源产业新动力。建立锂电池研发中心,探索锂电产业发展新路径。以恒澎新能源等重点企业,强化其市场占有份额和出口份额,争取成为带动县新能源锂电池行业乃至州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在企业内建立“研发工作室”,吸引高技术人才进入,推进光伏原辅材的制备技术,培育非晶
45、硅、化合物和染料敏化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等制备技术的发展,发展一批具有“研发一生产一销售”的新能源企业,引导形成产业簇群。积极引商联强,涌入新能源产业发展新动能。紧盯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立足动力电池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核心关键材料,积极引进一批具有自身自主知识产权的企高端业落户,形成锂电池配套材料产业集群,进而充分发挥技术密集型企业相互竞争与合作而产生的整体产业竞争力,提升新能源产业的地区竞争力,强化省内行业龙头企业进行合作交流,加大与高等院校(中南大学、大学、吉首大学等)人才引进力度,着力为绿色能源产业注入新动能。扩容清洁能源,持续增加全县光伏和风力发电站开发规模。加快光伏设备制造产能升
46、级,充分发挥光伏发电发展方式灵活性等优势,全力推动光伏发电与城乡建筑、乡村振兴、农业、交通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推进风电就地就近开发,特别在广大农村对接国家能源局的“千乡万村驭风计划”,在田间地头、村前屋后、乡间路等零散土地上安装合适功率的风电机组。实施绿色发展,推动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能源革命,拓展农村清洁能源供给渠道,全面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能源转型的战路目标,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依托良好自然资源,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和生物质发电,努力打造请洁能源产业研发基地。在产业园区、城市新区、新兴旅游小镇等推进分布式能源生产、接入、消费一体化,建设以智能电网为基础的智能电力系统,有效对接油气管网、电动交通网络,推动形成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5 .新型建材产业(1)发展目标以水泥、预拌砂浆、涂料、玻璃、环保建材砖、装配式预制构件为重点,推动建筑工业化、绿色化的快速发展。支持现有建材企业转型升级,优化商混搅拌站布局,全面推广预拌混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