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客至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一、学习重点(一)作者及背景1 .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与李商隐、杜牧的“小李杜”区分,又合称“大李杜”)。诗作约1400余首留存,对后世古典诗歌影响深远。2 .背景:此诗创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天,杜甫五十岁,在成都草堂定居。当时,他在友人严武帮助下生活暂时安定。诗题下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客”指崔明府,“相过”即探望、相访,是老朋友偶然过访,杜甫欣喜之余写下此诗。(二)诗歌体裁客至是典型的律诗。律诗共八句,每句七字为七律。其偶数句押韵
2、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诗歌内容理解L首联:“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营造出开阔的意境,暗示环境清幽宜人。“但见”即只见,言下之意是只见群鸥天天来访,难见亲友到来,流露出诗人在闲逸江村中的寂寥心情,以乐景写哀情,为后文喜客心情做铺垫。“群鸥”意象,在古人笔下常是与世无争、没有心机的隐者伴侣,“群鸥日日来”既点明环境清幽僻静,也体现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与世无争,同时反映亲友云散、交游冷落的现状。3 .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这一联运用互文手法,意思是花径不曾因为迎客打扫过,今天才为您打扫;蓬门不曾为迎客打开过,今天才为
3、您打开。从户外景色转入院中的情景,弓I出“客至”,用与客人谈话口吻,增强生活实感,表现诗人对客人到来的期待和见到老友的激动喜悦心情,也体现诗人与客人交情深厚。4 .颈联:“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酷”。通过细节描写,实写待客情景,因离集市远,菜肴简单,家境贫寒,只有隔年陈酒招待客人。从中能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体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兴奋欢快中又有歉疚之感。5 .尾联:“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运用细节描写,诗人邀请邻翁与客人一起喝酒,把席间气氛推向更热烈高潮。虽未直接写与客人的欢乐,但通过邀邻这一行为,侧面表现诗人因友人到来内心无比兴奋,以及乡村生
4、活中邻里间淳朴的关系,充满浓厚生活气息。(四)情感脉络行文按照盼客-迎客-待客-邀邻的顺序展开。情感上,从首联的闲适孤寂,到颔联的喜出望外,再到颈联的真诚歉疚,最后尾联的兴奋率真,情感基调是“喜”,展现诗人丰富而真挚的情感变化。(五)艺术特色L结构严谨: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空间上从外到内、由大到小,时间上写迎客、待客全过程,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且前两句的孤独与后文接待客人的欢乐形成对比。2 .细节传神:如邀邻对饮的细节,细腻逼真,充满生活气息,生动展现诗人的兴奋和主客间的融洽。3 .语言质朴:全诗平白如话,用家常话语,却能真切表达情感,富有感染力。二、学习难点(一)诗歌修辞
5、手法的理解1 .对仗: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如“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对“蓬门”,名词相对;“不曾”对“今始”,副词相对;“缘客扫”对“为君开”,动宾结构相对。通过对仗,使诗歌在形式上整齐对称,节奏明快,具有韵律美,同时也能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意境。学生理解时,需注意不仅要从词性、结构等形式上分析,更要体会对仗所营造的艺术效果。2 .互文:颔联运用了互文手法。互文是一种修辞手法,上下文各有交错省却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学生理解互文手法有一定难度,需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如单独理解“花径不曾缘客扫”,会认为花径之前从未因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蓬门今天才为客人打开,似乎客
6、人首次来访。但结合互文,应理解为花径和蓬门之前都不曾因迎客打扫、开启,今天才为客人打扫、打开,更能体现诗人对此次客人来访的重视与喜悦。(二)深层文化背景的解读1 .“邻翁”体现的乡村邻里文化:在古代乡村社会,邻里关系较为紧密。邀请邻翁一同饮酒,体现乡村淳朴的民风民俗,大家之间关系融洽、亲密无间。这种文化现象背后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社交方式和生活状态。学生需了解古代乡村生活模式,才能更好理解诗人邀邻翁对饮这一行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诗人对这种乡村邻里文化的喜爱与融入。2 .“蓬门”等体现的文人生活与心态:“蓬门”指用蓬草编成的门,显示出居所的简陋。在古代文人笔下,常通过对居所简陋的描写,展现自己安
7、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精神追求。杜甫虽生活贫困,但在简陋草堂中接待友人,自得其乐,以朴素的生活和真挚的情感对待友人,这与古代文人重视精神交流、轻视物质享受的文化传统相关。学生缺乏对古代文人生活与心态的了解,理解时需教师弓I导补充相关文化知识。()情感体验与共鸣诗歌中诗人的情感丰富而细腻,从开篇的孤寂,到客人来访的喜悦,再到待客时的歉疚,最后邀邻共饮的兴奋。学生要完全体会这些情感变化有一定难度。一方面,学生生活环境与杜甫所处时代差异巨大,难以直接感受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另一方面,诗歌语言凝练,情感表达含蓄。例如,首联中诗人的孤寂通过“但见群鸥日日来”委婉表达,学生需深入品味诗句,结合背景知识
8、发挥想象,设身处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真正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四)诗歌整体结构的把握要理解诗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首联的环境描写为后文客人到来做铺垫,颔联从户外到院内,自然弓I出客人,颈联的待客情景是对客人到来的进一步展开,尾联邀邻对饮将氛围推向高潮。各联之间层层递进,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抒情结构。学生在把握时,容易孤立地理解每一句诗,而忽略整体结构。教师需引导学生梳理诗歌脉络,分析每联在整体中的作用,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结构和内容。三、练习(一)基础知识L下列对客至中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但见群鸥日日来”中“但”是“只”的意思B. “花径不曾缘
9、客扫”中“缘”是“因为”的意思C. “盘飨市远无兼味”中“兼味”指两种以上的菜肴D.啃与邻翁相对饮”中“肯”是“肯定”的意思2.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B.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C.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酷D.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B.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客至符合这一要求。C.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排律,客至属于近体诗中的七律。D.古体诗在唐代以前就已存在,唐代及以后诗
10、人不再创作古体诗。(二)理解性默写1 .客至中描写居处周围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环境清幽的句子是:,。2 .诗中表现诗人对客人到来的期待,以及见到老友时激动喜悦心情的句子是:,。3 .体现诗人因家贫,只能用简单的菜肴和隔年陈酒招待客人的句子是:,。4 .展现诗人邀请邻翁与客人一同饮酒,将席间气氛推向高潮的句子是:,。()诗歌鉴赏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酷。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了一幅春水环绕、群鸥飞翔的画面,营造出宁静、清幽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闲适的基调。
11、B.颔联运用互文手法,写出诗人平时很少有客人来访,今日为迎接客人特意打扫花径、打开蓬门。C.颈联中“无兼味”只旧酷”,表现出诗人因家贫无法用丰盛的酒菜招待客人的愧疚与无奈。D.尾联诗人邀请邻翁一起饮酒,通过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主客之间融洽欢乐的场景。2 .请从意象和情感角度赏析首联“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3 .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四、答案(一)基础知识1 D(“肯”在这里是“能否允许”的意思)2 .C(正确划分应为: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酷)3 .D(唐代及以后诗人也创作古体诗,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12、二)理解性默写1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2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3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酷4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诗歌鉴赏1 .C(颈联虽有因家贫酒菜简单的歉疚,但更多的是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并非无奈。)2 .意象角度:选取了“春水”“群鸥”两个意象。“春水”环绕居所,写出环境的清幽宜人,“皆”字描绘出春江水势涨溢、江波浩渺的开阔景象。“群鸥”在古人笔下常是与世无争的隐者伴侣,“日日来”既点明环境清幽僻静,也体现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情感角度:“但见”一词,言下之意是只见群鸥天天来访,难见亲友到来,流露出诗人在闲逸江村中的寂寥心情,以乐景写哀情,为后文喜客心情做铺垫。3 .诗歌开篇“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通过环境描写和“但见”一词,流露出诗人闲适孤寂之情。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从户外到院内,以互文手法,表现出诗人对客人到来的期待和见到老友时的喜出望外。颈联“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酷”,通过待客细节,体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又因酒菜简单而有真诚的歉疚之感。尾联“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诗人邀请邻翁与客人一同饮酒,将席间气氛推向高潮,侧面表现出诗人因友人到来内心无比兴奋,情感基调由孤寂转为喜悦、兴奋,生动展现诗人丰富而真挚的情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