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6课三国鼎立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 .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封建军阀是()A.袁绍和曹操B,曹操和孙权C.曹操和刘备D,刘备和孙权2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关键因素是()A.兵力强大B.战术得当C.粮草充足D.后方稳定3 .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A.曹操和袁绍B,刘备和孙权C,曹操和孙权D,袁绍和刘备4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泗水之战5 .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采用的战术是()A.诱敌深入B.声东击西C.火攻D.水淹6 .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曹丕称帝D.孙权称帝7 .三国中,派卫温
2、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联系的是()A.魏国B.蜀国C.吴国D.东晋8 .三国时期,诸葛亮治蜀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发展经济B.改善民族关系C.派卫温到达夷洲D,兴修水利9 下列关于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A.封建国家分裂,不利于统一B.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魏蜀吴三国实现区域性统一,对推动当地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0 .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刘备称帝孙权称帝A.B.C.D.11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有()“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重视农业生产,组织军队和流亡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善于
3、用人,招揽各种人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A.B,C.D.12 .三国时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是()A.魏国B.蜀国C.吴国D.无法比较13 .下列人物中,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A.曹操B,刘备C,孙权D.诸葛亮14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等故事,与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最为相关()A.诸葛亮B.孙权C.曹操D.周瑜15 .下列战役中,属于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泗水之战A.B.C.D.二、材料分析题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材料二:“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
4、心不已。”一一曹操龟虽寿(1)材料一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景象?这种景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表达了曹操怎样的志向?为实现这一志向,曹操采取了哪些措施?(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曹操。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一一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材料二:“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1)材料一中的“周郎”指的是谁?材料二提到的是哪次战役?(2)这次战役发生在哪一年?交战双方分别是谁?结果如何
5、3)这次战役有什么重要意义?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国鼎立形势图材料二:三国时期,各国都重视发展经济。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1)根据材料一的三国鼎立形势图,写出A、B、C分别代表的政权名称及建立者和都城。(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国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三、简答题1 .简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异同点。2 .三国时期,各国为了增强实力,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3 .请你简要评价三
6、国鼎立这一历史时期。答案一、选择题1.A2.B3.A4.C5.C6.D7.C8.C9.D10.A11.D12.B13.A14.A15.D二、材料分析题1. (1)社会景象:东汉末年,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死亡,土地荒芜。原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长期的战乱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凋敝。(2)志向:统一全国。措施: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组织军队和流亡民众从事农业生产,采用屯田措施;用人上,唯才是举,招揽各种人才,军事上,通过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3)评价: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统一了北方,
7、结束了北方长期的战乱,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他推行的一些政策,如屯田制等,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也文学素养较高,其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但他性格多疑,为人奸诈,在战争中也有过屠城等残暴行为。总体而言,曹操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 (1)“周郎”指周瑜。战役:赤壁之战。(2)时间:208年。交战双方:曹操的曹军与孙权、刘备联军。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3)意义: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曹操退回北方,暂时无力南下,孙权在江东的统治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西川,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条件。3. (1)A代表魏国,
8、建立者是曹丕,都城是洛阳;B代表蜀国,建立者是刘备,都城是成者R;C代表吴国,建立者是孙权,都城是建业。(2)特点:各国都重视发展经济;经济发展各有特色,魏国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促进北方农业恢复发展;蜀国丝织业发达;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海上交通发展,加强了与台湾地区的联系。(3)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战乱频繁,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同时,三国鼎立时期,各国为增强实力,都重视发展经济,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国统治者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融合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种局部统一为后来西晋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三、简答题1 .相同点:都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战
9、役;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都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不同点:官渡之战发生在黄河流域,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曹操取胜后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发生在长江流域,交战双方是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孙刘联军取胜后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 .魏国:修建水利工程,重视农业生产;采用屯田制,组织军队和流民从事农业生产;“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人才,在政治上取得优势。蜀国:诸葛亮重视发展经济,兴修水利,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与台湾地区的联系;开发江东地区。3 .三国鼎立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战乱频繁,给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破坏。但在这一时期,各国为了增强自身实力,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局部地区的稳定。同时,各国之间的交流与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后来西晋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