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心得体会汇总(1).docx

上传人:田海滨 文档编号:468734 上传时间:2025-07-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心得体会汇总(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心得体会汇总(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心得体会汇总(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心得体会汇总(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心得体会汇总(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心得体会2022年12月13日,是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这个沉痛的日子,举国上下以各种形式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不管在哪、无论是谁,对苦难的经历感同身受,对和平的祈愿永不止息。国行公祭,祀我殓胞。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以来,对30万遇难同胞的深切缅怀和对那段灾难历史的深刻反思,正成为国人传承历史记忆的自觉追求,化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第九个国家公祭仪式上,凌厉的警报声将再次响彻这个城市上空,是哀悼更是警醒。“对历史闭上眼睛者看不到未来”。历史是一面镜子,折射过去,影响现代,也指向未来。在铭记历史中砥砺民族复兴的坚强信念,弘扬以爱

2、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只有充分了解历史真相,以史为鉴,才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地做和平的倡导者与捍卫者。临近公祭日,很多南京市民发现部分地铁站内多了一面“和平许愿墙”。人们纷纷驻足,郑重写下自己对和平的期许:“不要让橄榄枝从和平鸽的嘴中滑落”“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祖国昌盛,世界和平”声声呼唤,字字入心。今天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5周年纪念日,也是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据统计,今年以来又有X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去世,截至目前,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仅剩XX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

3、延续仇恨。”铭记,不只是民族的悲怆,还有落后必亡的训诫;纪念,从不为宣扬复仇的怨念,只为许下复兴的心愿:吾辈当自强。哀伤藏于心,实干强我邦!85年,历史的硝烟已然散去,现实的威胁却无时不在。殷鉴不远,后人当自警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淀进取精神和昂扬斗志。铭记历史,方能在沧海横流中积蓄砥砺前行的力量。作为年轻一代,我深刻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稳定发展是我们追求梦想的前提,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参与创造、自觉维护。“铛、铛、铛”每天早上八点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的和平大钟总是准时响起,首批入场的12名观众分两组撞响大钟13声,寓意牢记国耻、珍爱和平。每到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

4、公祭日这一天,江东门的钟声穿透力更强,一声声、一下下,回荡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南京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每年两次全城拉响警报的城市,一次九一八,一次国家公祭日。钟声和警报声汇聚到一起,成为当天整个国家的背景音,提醒人们勿忘国耻之荡、民族之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堪回首的屈辱史、受难史在1937年的冬天到达至暗时刻,30万同胞的苦难经历早已刻进国人的共同记忆。痛感是最好的“清醒剂”。就像人的躯体,有痛感才知道何处受了伤、何处最羸弱,进而对症下药、祛病固本。对历史的记忆也是如此,不能因为怕痛,就不去触碰;不能因为屈辱,就选择遗忘。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今天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

5、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困扰中国人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宣告历史性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即将开启。在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更加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砥砺前行、携手奋进。不忘曾经烽烟起,心中长鸣警钟声。江东门的钟声每一天都会准时响起,也将长久地警醒国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我们能在回望中告慰先辈:山河犹在,国泰民安,矢志奋斗,使命必达!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心得体会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40多天时间里30多万中国军民惨遭杀戮,此等兽行暴虐,旷世未闻。85年后的今天,是第9个南京大屠杀国

6、家公祭日。祭,是让我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南京沦陷后的六个星期内,平均每12秒就有一名同胞遇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一处展区上赫然写着“十二秒”。每隔12秒,就有一滴水从高空滴落,掉进一泓清泉,与此同时墙上亮起一盏印着遇难者遗像的灯,一个鲜活的生命在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陨落。列宁说,“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历史不容忘记,民族不会忘记,我们不能忘记。国家公祭,拉近了远去的硝烟,重温了民族的苦难,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是珍视和平,更是不忘屈辱。不忘南京之痛,缅怀华夏之祐,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反对篡改历史的立场坚定不移。祭,是让我们珍惜当下,蜂拥前进!现如今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

7、足百人,他们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战争是何等残酷、和平是何等珍贵,而和平则是用无数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国破则家忘、国强则民安,没有国家的强盛就没有民族的幸福;落后就要挨打、强军才能安邦,要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我们在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同时,更要珍爱和平,砥砺奋进。如今的南京将“创新名城、美丽古都”作为发展愿景,新时代的我们也要以强烈的忧患警醒砥砺前行,以顽强的拼搏意志奋发图强,以炽热的家国情怀铸造钢铁长城。让世人知晓,中国人民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意志坚定不移。祭,是让我们矢志强国,奋斗青春!国家公祭日,祭的是国难沧桑史,祭的是民族独立奋斗史。国难当铭记,国人当自强。历史的目的是什么?梁启

8、超先生说,“简单一句话,历史的目的就是将过去的真事富裕新价值新意义,以供现代人之资鉴。在“两个百年”的新征程道路上,和平发展是主题,强大幸福是目标,“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作为新时代建设者和参与者,定当铭记历史,扛起责任,发愤图强,为强国强军不懈努力。任时光流逝,任时代变迁,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实现民族复兴的决心坚定不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心得体会每年的12月13日是我国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又称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或称国家公祭日。2022年12月13日是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早上7时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升国旗、下半旗仪式。上午10时,各界人士在侵华日军

9、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国家公祭仪式。车辆、船舶等停驶鸣笛致哀一分钟。2014年,中国政府定下了三个纪念日以铭记抗战历史: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而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悼念在1937年被日军屠杀的南京居民。当南京全城响起警笛,当南京市民驻足默哀,此刻的南京回到了1937年那个痛苦的时刻。数十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忘却不了当年的血腥,数十年过去了,死难的同胞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祭日。当年日军攻占南京,展开了一个多月的无耻暴行,屠杀无辜平民,烧杀抢掠,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万平民被无辜杀害,南京城被毁三分之一。我们现在接触

10、到的数字就让我们惊心,更不要说当年身临其境的遭遇。因此我们不能忘记,更忘记不了,我们记住的不是仇恨,而是弱肉强食的教训与警示。居安思危。我们离开那场硝烟己有一段时间了,现在的中国相比于那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今天的我们却没有资格挥霍青春与肆意妄为,因为身边的警报从未解除。远处的西方的敌对势力试图遏制中国的发展,近处的邻国也不断挑衅着中国的神经。日本右翼否认战争历史,钓鱼岛主权还未收复,越南、菲律宾侵犯我南海主权,美国的航母在亚太游弋。等等这些,都不容我们再次大意,先辈的魂更告诫我们需要防范。我们走的是和平路线,但不是屈辱的步伐,我们可以原谅犯错的人,却会给试图犯我之人最严厉的打击。习近平

11、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告慰所有在南京大屠杀惨案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不幸死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中英勇牺牲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斗争中英勇献身的同胞们:今天的中国,己经成为一个拥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表明了伟大的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表明

12、了生活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人民,没有因为国家三十年的安定繁荣就遗忘过去忘却国耻。相反伟大的中国人民始终警钟长鸣,以史为鉴,化悲痛为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邪不胜正是千古不变的至理。在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历史记忆中,既有抗日战争胜利的吐气扬眉,也有南京大屠杀灰色记忆的凝重沉淀。在今年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确定12月13日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在国家层面上第一次以最庄严隆重的形式,凝心聚力,追忆逝者,缅怀英灵,警醒生者,抚慰民心,诉求和平,这是中华民族民族民族意识的集中体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是主流,亚太稳定繁荣是大局,但国际政治向来有其残酷的一面。我们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一方面是凝聚人心,聚力发展,警钟长鸣,以实际行动,告慰死难同胞。中华民族正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另一方面,要彰显出中国在历史大是大非问题上的鲜明立场,告诫外国势力,今日的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繁荣昌盛的新中国,决不会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昭告国际社会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决心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尊严世界和平的决心坚定不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法学 > 国家法/宪法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