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蒲柳人家(节选)学习重点+难点+练习一、学习重点(一)把握人物形象1 .一丈青大娘:通过文中对她的外貌描写“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可看出她身体健壮;从“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以及她大闹运河滩,教训无礼纤夫的情节,能感受到她性格泼辣、爱打抱不平;她还会种地、撑船、打鱼,会扎针、拔罐子、接生,小村的人有个头疼脑热都找她,体现出她勤劳能干、善良热情。而且“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又突出了她对孙子极度溺爱的特点。2 .何大学问:从外貌“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可知他身材高大、长相威武;他好戴高帽
2、不三顾茅庐,他是不出山的”,体现出他有架子;他爱读书,“自从他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他也真在学问上下起功夫来了,腰里常常揣着个北京老二酉堂出版的唱本”,还敬重文庙,路遇文庙都要下马作揖、上香,表明他对学问的敬重;他还乐善好施,“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二)体会语言特色1 .文白相间:小说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例如“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其中“四六体”原指骈体文的四字句和六字句的连用,这里体现出一丈青大娘骂人的词语丰
3、富,有长有短,工整对偶,富有韵味和艺术感。2 .运用民间口语与俗语:采用了大量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灵动、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像农村风俗相关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大红肚兜、长命锁、洗三、百家衣”等表述;惯用语“好攀高枝儿”“砸碎了骨头也榨不出几两油来”“鼓着肚子充胖谚语和歇后语“人配衣裳马配鞍”“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还有口语与书面语结合的“何满子的爷爷,官讳已不可考。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那可真是叫得山响”,以及大量方言土语“打尖”“捌气”“梆”“腻歪”等,都增添了小说的幽默诙谐色彩和浓厚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三)理解小说主题这篇小说以2
4、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等人物的生活故事,展现了当地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热情地赞颂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正直热情的美好品质,以及他们之间肝胆相照、扶危济困、赤胆相见的高尚情操,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如日军入侵、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等。二、学习难点(一)分析小说的叙事手法1 .倒叙与插叙的运用: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开篇写中伏天“大晌午”何满子被拴在葡萄架下这一情节,设下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继续阅读,探究何满子被拴的原因。在叙述过程中,又灵活运用插叙,如为了说明一丈青大娘的厉害,插叙了她大闹运河滩的事件;在塑造何大学问这一人物形象时,插
5、叙了他外号的来历等。这些插叙使得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使叙事更加自由流畅,但对于学生来说,准确把握并理解这些叙事手法的作用有一定难度。2 .线索的把握:何满子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全文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串联起了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等众多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然而,学生可能难以清晰地梳理出何满子这条线索与其他人物、情节之间的紧密联系。(二)体会小说中蕴含的文化内涵1 .乡土文化: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乡土风俗,如“洗三”“百家衣”等,这些内容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当地独特的乡土文化。学生需要深入理解这些风俗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以及它们对展现小说主题、
6、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这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储备和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能力。2 .传统价值观:文中人物所展现出的正直、善良、仗义、尊老爱幼等品质,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体现。理解这些传统价值观如何在小说的人物和情节中得以体现,并思考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三、练习题(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名讳(hu)戏谑(ni)擀面杖(gan)B.捌气(dao)荣膺(yg)断壁残垣(yuan)C.剜肉(wan)腌月赞(八)呱呱坠地(gua)D.烟囱(cg)害臊(sao)拗不过(niu)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天怒人怨形影不离垂头丧
7、气脖然大怒B.礼贤下士眉开眼笑枯躁乏味崇山峻岭C.天伦之乐断壁残垣勾魂索命莺啼燕嘴D.云山雾罩言谈举指腰缠万贯识文断字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驻村扶贫工作队妙手回春,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建设新农村。B.在一些国家对新冠疫苗望眼欲穿之际,中国已有多款自主研发的新冠疫苗获批上市。C.刘备身边一人头戴宝蓝朝珠,两肋插刀,好是气派,胯下战马更是衬托出其人相貌堂堂,威风凛凛。D.在学校组织的中秋晚会上,老师和同学们欢聚一堂,吃月饼,赏月色,共享天伦之乐。(二)阅读理解阅读选段,回答问题。自从他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他也真在学问上下起功夫来了。过去,他好
8、听书,也会说书;在荣膺这个尊称之后,当真看起书来。他腰里常常揣着个北京老二酉堂出版的唱本,投宿住店,歇脚打尖,他就把唱本掏出来,咿咿哦哦地嘟念。遇上生字儿,不耻下问,而且舍得掏学费;谁教他一字一句,他能请这位白吃一顿酒饭。既然人称大学问,那就要打扮得斯文模样儿,于是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人们看见,在长城内外崇山峻岭的古驿道上,这位身穿长衫的何大学问,骑一匹光背儿马,左肩挂一只书囊,右肩扛一杆一丈八尺的大鞭,那形象是既威风凛凛又滑稽可笑。而且,路遇文庙,他都要下马,作个大揖,上一股高香。本来,孔夫子门前早已冷落,小城镇的文庙十有八九坍塌破败,只剩下断壁残垣,埋没于蓬蒿荆棘之中,成为鸟兽栖聚
9、之地;他这一作揖,一烧香,只吓得麻雀满天飞叫,野兔望影而逃。夜深人静睡不着觉的时候,何大学问也常常感到阵阵悲凉。自家祖宗八辈儿,穷得房无一间,地无一垄,都是睁眼瞎。自个儿跳跳了大半辈子,已经年过花甲,不过挣下三间泥棚茅舍,八亩河滩洼地;虽然被人尊称大学问,可从没进过学堂一天,斗大的字认不得三筐,而且只会念不会写。儿子天生文质,也只念了三年私塾,就不得不到书铺学徒。看来,何家要出个真正大学问,只有指望孙子何满子了。可是,掂量一下自己这点儿财力,供他念完小学,已经是鼓着肚子充胖;而中学大学的门槛九丈九尺高,没有白花花的银洋砌台阶,怎么能高攀得上?自己已经老迈年高,砸碎了骨头也榨不出几两油来;难道孙
10、儿到头来也要落得个赶马或是学徒的命运?L课文的线索人物是和是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2 .选文第1段中第一句话的作用是_。3 .何满子的爷爷被尊称为何大学问,那么他是不是真有大学问?(结合原文回答)4:他也真在学问上下起功夫来了”,这里的“真”应如何理解?5.请概括选段的语言特点。()拓展探究L小说中描绘的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2.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的形象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价值?请谈谈你的看法。四、答案(一)基础知识LD解析:A项中“戏谑”的“谑”应读xue;B项中“荣膺”的“膺”应读yTng;C项中“呱呱坠地”
11、的“呱”应读guo2.C解析:A项中“脖然大怒”应为“勃然大怒”;B项中“枯躁乏味”应为“枯燥乏味”;D项中“言谈举指”应为“言谈举止”。3.B解析:A项中“妙手回春”一般用于称赞医生医术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此处用来形容扶贫工作队不恰当;C项中“两肋插刀”意思是两边肋骨插上刀,表示不怕死,比喻承担极大的牺牲,不能用来形容人的装扮;D项中“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老师和同学不属于家庭成员,不能用“天伦之乐”。(二)阅读理解1 .何满子;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2 .总领全段,弓I出下文何大学问在学问上下功夫的具体表现。3 .他并不是真有大学问。从原文“从没进过学堂一天,斗大的字认不得
12、三筐,而且只会念不会写”可以看出他文化水平并不高,只是因为好听书、会说书,被人尊称为何大学问后,才开始在学问上努力,如看书、遇到生字不耻下问等,但实际上他离真正的“大学问”还有很大差距。4真”在这里强调何大学问在被尊称为“大学问”后,确实有了实际行动,开始认真地去追求学问,努力改变自己没有文化的现状,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称呼上。5 .选段语言具有文白相间、生动形象、幽默诙谐的特点。如“咿咿哦哦地嘟念”“作个大揖,上一股高香”等体现了文白相间;“骑一匹光背儿马,左肩挂一只书囊,右肩扛一杆一丈八尺的大鞭,那形象是既威风凛凛又滑稽可笑”“只吓得麻雀满天飞叫,野兔望影而逃”等描写生动形象且幽默诙谐。(
13、)拓展探究1 .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百姓生活贫困但又充满温情与正义的社会现实。从文中“日本鬼子把咱们中国大卸八块啦”等语句可看出日军入侵,社会动荡不安.何家祖宗八辈穷,何大学问辛苦大半辈子也只挣下三间泥棚茅舍和八亩河滩洼地,体现了百姓生活贫困;而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等人物身上所展现出的正直、善良、仗义等品质,以及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又体现出在艰难生活中人们之间的温情与正义。2 .有价值。一丈青大娘的泼辣、爱打抱不平,何大学问的正直、仗义、对学问的敬重等品质,在当今社会依然是值得倡导和弘扬的。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需要人们勇敢地站出来维护正义、帮助他人的情况,他们身上的这些品质能够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营造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