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邹忌讽齐王纳谏学习重点+难点+练习一、学习重点(一)字词积累1.实词修:长,这里指身高。如“邹忌修八尺有余”。映丽:光艳美丽。“而形貌映丽”。朝:早晨。“朝服衣冠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朝见。皆朝于齐”。私:偏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王之蔽甚矣”。刺:指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谤讥:指责,议论。“能谤讥于市朝”注意,这里的“谤讥”在古代是中性词,与现在的“诽谤讥讽”意思不同。间:间或,偶然。“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满一年。“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1虚词之:助词“的”,如“齐国之美丽者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吾妻之美我者
2、代词,指这件事,如“暮寝而思之”。于:比,“皆以美于徐公对,向,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在,“能谤讥于市朝”。其:代词,他的,“其妻曰”。以:认为,“皆以美于徐公”,用,拿,“以刀劈狼首”(此处为拓展其他常见用法示例)。(二)句式理解1.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通过“者也”表判断,直接说明城北徐公是齐国美丽的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用“者,也”的结构,解释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L倒装句宾语前置:“忌不自信”,正常语序应为“忌不信自”,宾语“自”前置,强调邹忌对自己的不自信。状语后置:“能谤讥于市朝”,正常语序为“能于市朝谤讥”,“于市朝”这个状语后置,突出了进谏的场所。1省
3、略句“(邹忌)窥镜而自视”,省略主语邹忌,在文言文语境中,根据前文可知动作发出者是邹O“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省略了主语邹忌和宾语“客”,这样的省略使行文更加简洁流畅。()内容理解1情节梳理比美悟理:邹忌与徐公比美,经历了妻、妾、客的赞美,然而自己实际观察却发现不如徐公美,从而悟出了人们因为各种原因会不说实话的道理。讽谏齐王:邹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喻,将家事与国事进行类比,向齐王阐述了“王之蔽甚矣”的观点,委婉地劝谏齐王要广开言路,纳谏除弊。纳谏效果: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建议,下令奖赏进谏的人,齐国出现了“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到“时时而间进”再到“虽欲言,无可进者”的变化,最终“战胜于
4、朝廷”,国力增强,其他诸侯国纷纷前来朝拜。1人物形象分析邹忌:有自知之明,能通过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善于思考,能从生活小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善于劝谏,运用委婉含蓄的方式,以小见大,由家事推及国事,让齐王易于接受。齐威王:是一位开明的君主,能够虚心接受邹忌的劝谏,从善如流,并且能够果断地采取措施,颁布政令鼓励进谏,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改革决心。(四)写作特色1.设喻说理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生活小事设喻,把深刻的道理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家事与国事在“私”“畏”“有求”这几个方面存在相似性,由自己受蒙蔽的情况类比到齐王也会受到蒙蔽,这种方式使抽象的治国道理变得通俗易懂,易于被齐王接受,增强了说
5、服力。1.语言简洁生动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通过不同人物的语气、用词,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如妻的回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用反问句强烈地表达出妻子对邹忌的偏爱;妾的“徐公何能及君也”,语气较为平淡,体现出妾因畏惧而附和的心理;客的“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则是一种应酬式的回答,语气更加平淡。二、学习难点(一)理解邹忌讽谏的逻辑思路1类比推理过程邹忌首先明确自己在与徐公比美的事情上,妻子因为偏爱自己,妾因为畏惧自己,客人因为有求于自己,都给出了自己比徐公美的不实评价,自己因此受到了蒙蔽。然后他将这种情况与齐国的现状进行类比,齐威王身边的宫妇左右偏爱齐王,朝廷之
6、臣畏惧齐王,四境之内的人都有求于齐王,所以得出齐王也深受蒙蔽的结论。这一逻辑推理过程较为复杂,需要深入理解家事与国事之间的相似点以及类比推理的方法。L从个人经历到国家治理的升华邹忌巧妙地将自己生活中的感悟与国家治理联系起来,从自身受蒙蔽可能导致的对自身认知偏差,上升到齐王受蒙蔽会对国家治理产生负面影响的高度。这种从个人琐事到国家大事的跨越,体现了邹忌的远见卓识,也是理解文章的难点之一,需要学生能够把握作者通过日常生活现象揭示深刻治国理念的意图。(二)体会本文在劝谏艺术方面的价值及现实意义L劝谏艺术的独特之处本文中邹忌的劝谏艺术具有多方面独特之处。其一,委婉含蓄,不直接指出齐王的问题,而是通过讲
7、述自己的经历让齐王自己领悟,避免了直接进谏可能带来的冒犯,维护了齐王的尊严。其二,以小见大,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引出治国的大道理,使齐王更容易接受。其三,逻辑严密,通过清晰的类比推理,让齐王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境地。理解这些劝谏艺术的精妙之处,需要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研读,并结合历史背景和人际交往的常识进行思考。1.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向他人提出意见或建议时,也可以借鉴邹忌的劝谏方式。比如在与同学、朋友交流时,如果发现对方存在问题,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过于直接生硬,以免弓I起对方反感。可以从对方熟悉的小事说起,以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对方更容易接受。在与长辈、上级沟通时,
8、这种委婉含蓄、以小见大的劝谏方式更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问题的解决。理解这篇文章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需要学生能够将文言文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三、练习题(一)字词解释1 .邹忌修八尺有余()2 .朝服衣冠()3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4 .王之蔽甚矣()5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6 .能谤讥于市朝()7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8 .期年之后()(二)句子翻译1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3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4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5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6 .能谤讥于市朝,闻
9、寡人之耳者,受下赏。7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8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内容理解1 .邹忌与徐公比美,最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他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2 .邹忌是怎样把家事和国事联系起来进行讽谏的?3 .齐王接受邹忌的劝谏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4 .从文中可以看出邹忌和齐威王各是怎样的人?(四)拓展探究1 .邹忌的劝谏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2 .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你是一位管理者,你从齐威王纳谏的故事中能得到哪些关于管理方面的启示?3 .除了邹忌的劝谏方式,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上有名的劝谏故事?请简要介绍其中一个,并分析其劝谏成
10、功的原因。四、答案(一)字词解释1 .长,这里指身高2 .早晨;穿戴3 .偏爱4 .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5 .指责6 .指责,议论,公共场所7 .间或,偶然8 .满一年(二)句子翻译1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2 .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3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说。4 .由此看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很深了。5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6 .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7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8 .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
11、什么可说的了。()内容理解1 .结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他通过自己与徐公实际对比,发现自己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却都夸赞自己比徐公美,从而思考得出他们夸赞自己的原因。2 .邹忌将自己与徐公比美中妻私、妾畏、客求而使自己受蒙蔽的情况,类比到齐王身上,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所以齐王也深受蒙蔽,以此来讽谏齐王。3 .措施: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效果: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
12、朝于齐,实现了“战胜于朝廷”。4 .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善于劝谏,是一位有责任感、有智慧的贤臣。齐威王:是一位开明、善于纳谏、勇于改革的君主。(四)拓展探究1 .启示:在人际交往中,说话要注意对象、方式方法,要委婉含蓄,充分尊重对方,使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例如,当同学在学习方法上存在问题时,不要直接批评指责,而是可以先分享自己类似的经历,然后委婉地提出建议,这样同学更容易接受。2 .启示:作为管理者,要善于倾听下属的意见,保持谦虚的态度,认识到自己可能存在不足。要广开言路,鼓励下属积极提出不同看法和建议,并且对于合理的建议要能够及时采纳并付诸行动,这样有助于团队或组织的良好发展。3 .示例:魏征劝谏唐太宗。魏征常常直言进谏,以国家兴衰为出发点,言辞恳切。他劝谏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他自身忠诚正直,一心为国,其出发点让唐太宗认可;二是他对国家大事有深刻的见解,提出的建议具有可行性;三是唐太宗本身是一位开明的君主,能够认识到魏征谏言的价值,有容人之量。(其他如触龙说赵太后等故事也可,介绍和分析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