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课件.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58500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318.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版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课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课标版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课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课标版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课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课标版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课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课标版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课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标版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课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版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课件.pdf(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单元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高考历史(课标专用)高考历史(课标专用) 考点考点清单清单 考点一 民主法制建设、考点一 民主法制建设、“一国两制一国两制”与外交成就与外交成就 一、民主法制走向健全一、民主法制走向健全 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文化大革命”后,党和人民认识到,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动乱, 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 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不久,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冤假错案。 (3)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 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2.民主制度的完善民主制度的完善 (1)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2)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 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改变了过去上 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各地在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 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创自吉 林省的“ 海选 ”制度。 二、二、“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的理论和实践 1.

3、“一国两制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伟大构想的提出 (1)背景: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就实现祖 国统一问题提出九条方针政策。 (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正式提出“ 一国两制 ”的构想。 (3)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 港、台湾实行 资本主义 制度。 (4)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 1997 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 1999 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4、(1)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 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20世纪80年代,逐渐放宽两岸通邮、通 航、通商的限制,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和经济文化交流等活动不断增加。 (2)达成“九二共识”:1992年,两会(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 均坚持 一个中国 原则”的重要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 史性突破。 (3)新发展: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祖国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 一行。2008年,两岸实现了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三、全方位外交三、全方位外交 1.背景背景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来,实

5、行改革开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2)反对 霸权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 2.表现表现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4)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 3.影响影响 (1)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 布局。 (2)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考点二 改革开放与辉煌成就考点二 改革开放与辉煌成就 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6、 1.伟大的历史转折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 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 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 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教材知识补遗教材知识补遗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人们要求平反冤假错 案,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是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提出“两个 凡是”的方针,继续坚持“

7、左”的错误。 邓小平复出后,提出要完整准确地对待毛泽东思想,支持关于真理标准 问题的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 是”的观点。1978年5月,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为 标志,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打破了“两 个凡是”的思想束缚。这次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 教条主义的局面,形成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内容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 包产到户 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在 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意义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 平均主义 弊端,极大调动了农

8、民 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内容: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 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 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 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 到快速发展。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姓 “资”姓“社”的标准等问题,提出搞好社

9、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基本框架。 (4)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5.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 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2)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已 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 的新目标迈进。 教材知识补遗教材知识补遗 1

10、.票证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在商品供应极为匮乏的年代,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 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 了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这些凭证通称“票证”。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票证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广大居民在低水平上对 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是一种保障城市居民基本平均分配短缺资源的方 式。但经济迅猛发展以后,票证制便成为制约因素。 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 低、国防力量薄弱 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现代化建设 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 范围内处于低潮 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

11、新和实践探索 特点单一公有制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 期计划经济逐步僵化,严重束缚了生产力 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最大限度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 正接轨,人民生活水平获得极大提高 2.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特区的创办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

12、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五大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海南 特点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 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 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作用特区成为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深圳 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特区具 有示范作用,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3.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把上海建成 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 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4.格局:形成经济特区、沿海

13、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 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 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三、社会变迁三、社会变迁 1.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启动“安居工程”,改善人民生活。 2.新中国铁路建设飞速发展,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 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3.在通讯方面,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 界第一位。 4.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被称为“第四媒介”,改变着人 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娱乐方式。 考点三考点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科技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

14、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科技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邓小平理论 1.伟大的转折伟大的转折 (1)1978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讲话,着重阐述毛泽东 实事求是的观点,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个 讲话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 言书。 (2)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揭开序幕,中国人民从此走 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 (2)1

15、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邓小平提出“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会议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后来被称为邓小平理论。 (3)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 解放生产力 、 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 国共产党章程。 (6)提出“ 一国两制 ”构想,解决国家统一问题。 3.意义:邓小平理论把

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 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伟大旗帜。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 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意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指导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科学发展观 1.核心:以人为本。 2.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3.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4.地位:2007年,在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进中国共产党章 程。2012年,在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

17、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 导思想。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背景:2012年,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2.主要内容: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 代课题,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 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等基本问题。 3.地位:2017年,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二、科技、文艺、教育二、科技、文艺、教育 1.科技: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三 个

18、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 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号”;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 因的研究。 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双百”方针得到进一步贯彻执行。 3.教育: 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邓小 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制定义务 教育法;实施“211工程”计划;启动“希望工程”。 1.“一国两制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的异同下的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的异同 (1)同: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 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 区域港澳地区设

19、立少数民族聚居地 自治程度高度的自治权一定的自治权 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解决的问题恢复行使港澳主权,推进实现两岸统一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 的愿望 2.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 外交受国际环境和国内局势的制约与影响,并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 展变化不断调整,新中国外交也是如此。 (2)异 时期国际、国内局势外交政策外交成就 新中 国成 立初 期 (1)美苏“冷战”,美国孤立新中 国;亚非国家纷纷独立 (2)新中国需要得到国际社会承 认 (1)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 大外交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侧重发展同苏联等社

20、会主义 国家的关系 (2)出席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世 纪70 年代 (1)世界局势发生变化,改善中美 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2)第三世界崛起 (3)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一条线,一大片”,改善 同西方国家的关系,积极 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 关系,应对苏联威胁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 (3)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 开放 后 (1)美苏两极格局逐步瓦解,世界 多极化趋势加强 (2)中国改革开放,需要稳定的国 际环境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 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 护世界和平,为改革开放 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 外

21、交活动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 活动,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原因内容结果 土地改革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 产力发展 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 农民土地所有制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 生产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 了道路 农业合作化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 发展的需要 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变为公有 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 党的主要领导人的主观认识 “一大二公”,合作社的规 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超越当时的农村生产力水平 ,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 性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总结了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 的经验教训,作出正

22、确决策 坚持土地公有制,改革经营 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 负盈亏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 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 的发展 背景所要解决的问题思想精髓重大作用 三民 主义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 国人提出的救国方案屡 屡碰壁,民族危机进一步 加深 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 权利 民权主义(核 心) 指导辛亥革命,推翻专制 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毛泽东 思想 1927年,民主革命遭遇了 严重挫折 民主革命道路及社会 主义改造和建设 实事求是,群 众路线,独立 自主 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命取得胜利;建立和建设 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 邓小平 理论 20世纪80年代,和平与发 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 样建设社会主义 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 指引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 “三个代 表”重要 思想 21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 济全球化趋势明显,综合 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 样建设党 实事求是,与 时俱进 引领中国社会迈向小康 4.分析比较20世纪以来中国思想界的四大理论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