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3 专题13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6783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3 专题13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3 专题13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3 专题13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3 专题13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3 专题13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3 专题13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3 专题13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三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知识主线串联网络构建主题一大国间的博弈与国际局势变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基本结构(对应学生用书第69页)主题纵向贯通时期知识呈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实力增强,争夺世界霸权(2)表现国家领域美国苏联政治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北约组织华约组织德国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3)影响:一方面加剧世界紧张局势,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1)表现:欧洲、日本、第三世界国家、中国等(2)影响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得到尊重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2)表现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欧洲: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国际地位提高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俄罗斯: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特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

3、势加强主题考向探究考向一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1(2015全国卷)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美苏关系发展演变的史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根本利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瓦解。美国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企图称霸世界,苏联综合国力也空前提高,并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双方势均力敌,出现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在美苏对峙中,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再加上勃列日涅夫时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苏联经济

4、负担不断增长,后来经济发展进入停滞状态,戈尔巴乔夫改革时,经济不断下滑,而后政治改革失败,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正确。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两国的根本利益也不相同,A项表述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故B项错误。美苏双方的敌对意识没有淡化,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长期对苏联的“和平演变”,故D项错误。在素养立意的全国卷历史命题中,经常出现需要二重推导的选择题,思维力度更大,逻辑环节更多。很多题目除了需要理解概念,更需要合理推导,在历史情景中理解材料,并作出合理的推断。考向二以“史鉴功能”为抓手,隐性考查社

5、会热点问题2(2016全国卷)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D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二是美国新闻署资助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联系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史实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拉近这些国家与美国的关系,故选D项。A项和材料中到非洲国家演唱无关,故排除。美国黑人爵士乐演唱家的非洲巡演属于

6、文化活动,与展示美国经济实力无直接关系,故排除B项。C项与不结盟运动的时间不符,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故排除。美苏(俄)关系中冲突与合作的态势交替出现。由于乌克兰危机的发生,两国间冲突趋向激烈,这对国际格局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第2题就以此热点隐性切入,举了一例有关文化渗透争取中间地带的史实,明确美苏争霸的形式,除了我们熟悉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外,还有文化手段。主题深度剖析1毛泽东的“中间地带”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国际政治格局产生剧烈变动。1946年,毛泽东提出了“中间地带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不断发展这一理论,提出“两个中间地带”或者说

7、是“两个第三世界”。一个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个是“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个中间地带的国家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和干涉,反对美苏称霸世界。中间地带理论对改变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打破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与封锁,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2国际格局的变化与大国关系(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系。(2)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中苏关系紧张。(

8、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主题仿真模拟1(2017太原模拟)1946年初,美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写道:“宁肯要一个分裂的德国,至少让其西部成为对付极权主义势力的缓冲器,也不要一个势力范围直达北海的统一的德国。”这一言论()A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B导致了两个德国的形成C宣告了美苏关系的破裂D影响了战后国际格局D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故A项错误

9、;材料中“分裂德国”仅是乔治凯南的个人看法,不可能由个人看法导致两个德国的形成,故B项错误;“遏制共产主义”的提出宣告美苏同盟关系破裂,故C项错误;乔治凯南作为美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其主张影响着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以及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故D项正确。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杜鲁门总统认为美国的敌人被另外一个扩张极权主义敌人所取代,当时两位国务卿马歇尔和艾奇逊都非常赞同总统这一评估。同许多美国商人一样,杜鲁门总统得出了国家经济不会繁荣,除非世界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复兴这一结论。下列对美国为此采取的措施理解正确的是() 【导学号:96084067】A主要目的是帮助欧洲市场复兴经济B源于对苏联极权主义的不满

10、C是美国垄断资本家和商人驱使所致D具有政治和经济的双重目的D材料“杜鲁门总统认为美国的敌人被另外一个扩张极权主义敌人所取代”说明美国意图遏制共产主义;“杜鲁门总统得出了国家经济不会繁荣,除非世界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复兴这一结论”说明美国意图通过复兴欧洲市场以推动本国经济繁荣。A、B两项仅体现材料一层信息,比较片面,排除;C项仅体现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外政策的经济意图,比较片面,排除;D项符合题意。3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这说明()A美国不再谋求单边霸权主义B多极化趋势得

11、到一定的认可C经济全球化推动大国间合作D单方面制裁给美国带来灾难B两极格局结束后,谋求单边霸权主义一直是美国的对外政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说明美国不得不认可多极化趋势,并作出一些妥协,故B项正确;C项应是导致材料现象的原因,非现象本身,排除;D项仅体现材料最后一句话,表述比较片面。4(2017海口调研)有学者认为:“新冷战是在新的国际格局背景下,美俄两国围绕国家利益、势力范围而展开的遏制与反遏制、对抗和对峙的局势。”“乌克兰危机就是美俄新冷战局势最终确立的一个标志。”据此可推知,“新冷战”()A以欧洲为双方的争夺焦点B对全

12、球格局产生了影响C是区域国际的强权对抗D不涉及美俄以外的国家C据材料“新冷战是在新的国际格局背景下,美俄两国围绕国家利益、势力范围而展开的遏制与反遏制、对抗和对峙的局势”得不出以欧洲为双方的争夺焦点,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关于“新冷战”的影响的信息,故B项错误;据材料“新冷战是在新的国际格局背景下,美俄两国围绕国家利益、势力范围而展开的遏制与反遏制、对抗和对峙的局势”可推知,“新冷战”就是区域国际的强权对抗,故C项正确;据材料“乌克兰危机就是美俄新冷战局势最终确立的一个标志”可知D项不符合题意。主题二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应学生用书第70页)主题纵向贯通时期知识呈现制度化、

13、体系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过程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有了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2)影响确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区域化、集团化(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盟:1993年成立,欧洲政治经济

14、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是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化组织;提高了欧洲的国际政治地位;有利于推动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2)北美自由贸易区: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贸易集团;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3)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促进了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全球化、规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1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原因:科技发展(物质基础和推动力);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技术手段);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推动者);两极格局结束(消除障碍);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有利条件)(2)评价对世界: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加剧

15、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3)存在的问题它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加剧了全球化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加深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了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2世界贸易组织(1)背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关贸总协定难以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2)成立: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标志着规范化、法制化的

16、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3)中国加入:中国于2001年底加入。对中国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主题考向探究考向一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1(2014全国卷)下图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A冷战结束 B华约解体C北约东扩 D欧盟扩大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旗帜是欧盟的旗帜。欧盟成立于1993年,A、B两项的时间均在此之前,而图中的欧盟旗帜与北约无关,排除C项。通过文字材料、图片(如欧盟旗帜所蕴含的欧洲一体化)等多种素材创设情境,对主干知识进行多维度的考查,这种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归纳、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考向二以“多元情境”为载体,突出考查

17、历史思维能力和史学研究方法2(2016全国卷)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A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的最终目的是要控制欧洲,进而遏制苏联。因为美国深刻认识到,没有任何一个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国家能抵挡得住苏联,而美国远在美洲,故而通过马歇尔计划让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对抗苏联,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排除;欧洲此前已出现对峙,排除C项;美苏冷战导致德

18、国分裂,排除D项。3(2015全国卷)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A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68年”“1981年”。从材料中世界银行1968年与1981年的贷款项目与贷款总额对比,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世界银行的宗旨之一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或帮助,故选A项。B项不是导致题干所述变化的原因;C项与史实不符;世界贸易组织于1995年才成立,排除D项。在素

19、养立意的全国卷历史命题中,实现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等能力的综合考查。这类试题题干材料在书外,考生只有在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考向三以“史鉴功能”为抓手,隐性考查社会热点问题4(2017全国卷)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D区域经济集团从

20、封闭走向开放A七国集团原为西方国家的经济组织,后来发展为二十国集团,与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有直接关系,说明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所以A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一开始出现就涉及贸易金融领域,所以B项错误。亚非拉国家本身就是世界体系的组成部分,所以C项错误。七国集团不是区域经济集团组织,所以D项错误。5(2016全国卷)推动表中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成立时间名称1955国际茶叶委员会1960石油输出国组织1962可可生产者联盟1970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C

21、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B题干表格中成立的国际组织基本上属于原料生产组织,其成员大都属于新兴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应对当时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它们建立了自己的行业组织,主张维护自己的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联合对抗不合理的经济秩序,故选B项。新兴国家的崛起被视为2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现象,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新兴国家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进程,推动了现有国际经济体系的变革的调整。全国卷常创设新情境隐性考查该热点问题。考向四以“家国情怀”为宗旨,强化考查历史价值观6(2014全

22、国卷)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把握欧元对欧洲乃至整个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欧元的问世,只是有助于解决欧盟部分国家的贸易壁垒问题,并不能消除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排除B项;D项错在“领导地位”。A项彰显欧元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C项反映了欧元的使用促进欧盟对外贸易的发展;A、C两项相比,欧元对推动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作用更大些,故选择A项。7(201

23、3全国卷)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A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分析欧共体成立的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一些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联系日益紧密,产生加强经济联合的要求,但影响西欧经济联合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历史上的多次战争导致西欧国家间宿怨较深,尤其是法、德两国,因此法国首倡的“舒曼计划”的意图就是以经济合作化解政治矛盾与宿怨,实现地区永久和平,以有利于西欧经济发展。由此分析

24、可知,直接原因为战争重创的影响,故选A项。全国卷对本讲知识所蕴含的历史价值进行了充分挖掘。如通过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欧洲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考查,认识当今国际社会国家间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树立国际意识,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感等。主题深度剖析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在政治、经济领域对世界霸权的谋取(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关贸总协定:1947年,在美国的倡导下,关贸总协定成立,有利于美国占领世界市场。(2)马歇尔计划:19

25、48年,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使美国控制了西欧各国。(3)北约: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这是一个反对苏联及东欧国家的政治、军事集团,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4)联合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暂时操纵了联合国,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5)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主导地位。2多角度透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1)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是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世界各国都不可能离开这一进程而获得独立发展。(2)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超越国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促进全球经济不

26、断增长的方式。在这一进程中,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市场这个纽带,逐步推动国内市场向全球市场过渡,最终形成具有规范各经济实体经济行为的全球统一规则,并建立起全球经济运行机制,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全球产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加速全球经济的增长。(3)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之所以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新一轮浪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选择。(4)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世界各国利益再分配的过程。世界各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都力争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它们各自所获得的收益也大不相同。发达国家是全球经济的“

27、中心”和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收益较少,有些国家甚至只能受到损害。所以,我们可以将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理解为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主题仿真模拟1(2017抚顺模拟)下表反映了美国的官方黄金持有量和对外美元债务变化情况(单位:10亿美元)年份世界官方黄金持有量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外国银行持有的未偿付的对美国的美元债权195133522989196838710.9385据此可知() 【导学号:96084068】A美国金融霸主地位发生根本动摇B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瓦解C世界对美元信心有所下降D美元失去在国际货币中的中心地位C19511968年美国黄金持有量虽有下降,但仍占有较大比

28、重,故美国金融霸主地位没有发生根本动摇,故A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瓦解是在1973年,故B项错误;外国银行持有的未偿付的对美国的美元债权增多,由此可知美国外债增多,会影响各国对美元的信心,故C项正确;从材料时间和表中信息可知当时美元仍是世界最主要货币,故D项错误。220世纪50年代后期,一些成员国大量进口美国的廉价煤以及法德通过运输补贴影响煤炭价格等等,因此戴高乐称之为患了“营养不良”的慢性病。这说明()A欧洲联合损害了国家利益B欧洲企图摆脱美国的控制C美国通过出口煤炭控制西欧D超国家和民族利益之间的矛盾D材料中提到的成员国据时间可知是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是欧洲出现的第一个拥有超

29、国家权限的机构,成员国的政府第一次放弃了各自的部分主权,并将这些主权的行使交给一个独立于成员国的高级机构。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后期,一些成员国大量进口美国的廉价煤以及法德通过运输补贴影响煤炭价格等等,因此戴高乐称之为患了营养不良的慢性病”可以得出超国家和民族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一结论,故D项正确。3有英国学者指出:美国霸权已经衰落,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世界未来的多极化格局仍不明朗,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地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这表明()A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主导了全球化B政治冲突均与各国经济利益有关C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D多极化趋势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C材

30、料未涉及全球化的主导权,故A项错误;“均与”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地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可知,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从而减少政治冲突,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经济全球化的作用,未体现多极化的作用,故D项错误。4(2017黄山质检)2016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十五个年头,根据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的规定,授权世贸组织成员使用第三国即“替代国”价格或成本计算倾销幅度的非市场经济条款将于2016年12月11日到期终止。但是,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仍然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说明()A世贸组织致力于抑制国际贸易中的强权政治B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并未建立起来C发达国家违反世贸组织的协商一致原则D建立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任重道远D美、日、欧这些反对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做法,正是国际贸易中强权政治的体现,但材料中并没有提及世贸组织的抑制,故A项错误;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早在21世纪初就已基本建立起来,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协商一致”原则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美、日、欧的这些在国际贸易中的反华措施,从根本上暴露了他们的行为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经济领域中的体现,也从侧面显示了建立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任重而道远,故D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