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课件:第5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27631 上传时间:2020-01-14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4.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课件:第5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课件:第5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课件:第5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课件:第5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课件:第5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课件:第5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课件:第5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本单元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精耕细作的农业占主导,手工业和商业是其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主要表现】 (1)农业: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精耕细作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历史悠久、门类齐全、工艺精湛,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发展十分缓慢。 (3)商业: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兴起和繁荣。城市

2、、“市”和商人等商业元素不断发展。古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4)经济政策:土地制度经历了氏族公社所有、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基本政策,它与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严重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第5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考纲考情分析,主干知识整合,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点即时演练,考纲考情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树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

3、,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抓主干,2.耕作技术 (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 。 (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赵过推行 。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3.耕作制度 (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 ,汉朝修建了漕渠、白渠、龙首渠

4、等著名水利工程。 (2)灌溉工具: 用于灌溉,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 。,垄作法,代田法,战国时期修建了都江堰,曹魏时改制的翻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5.经营方式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 所有,实行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 确立;农业收益的增加;政府为保证财源、扶植小农经济。 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地位: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传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关系到古代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安危。 (3)田庄经营: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 。,国家,封建土地私有制,男耕女织,

5、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采用集体耕作形式,二、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1)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过程,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3.特征 (1)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 (2)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4)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转移。,4.影响 (1)对海外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

6、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 (2)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3)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4)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5)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6)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

7、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7)对风俗习惯的影响:如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唐中期北方饮茶之风盛行等。,三、古代的土地制度 1.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 。 (2)夏、商、西周时期: ,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方式:公元前594年,鲁国进行税制改革,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氏族公社所有,井田制,2.土地兼并 (1)原因:在 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8、(2)危害: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 (3)措施 ,限制土地买卖。 ,两极分化更为激烈。 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政府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税。清前期人地矛盾突出,政府为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百姓生计,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封建土地私有制,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3.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过程 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 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宋代:

9、,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 ,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租为主。 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3)影响: ,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订立契约,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四、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官营手工业 1.历程: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西汉时最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官办。 2.特点:由 ,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 。 3.表现 (1)冶金业 原始社会晚期

10、: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 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 两汉:高炉炼铁及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南北朝:发明灌钢法等,技术长期领先世界。,政府直接经营,产品大多精美,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2)制瓷业 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至唐朝: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时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朝: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 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 商朝:已有织机。 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西汉:长安设东西织室,规模达数千工人。 唐朝: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织锦吸收了花

11、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官府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二)民间手工业 1.生产特点 (1)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来 。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3)田庄手工业:由田庄经营,涉及纺织、农具、兵器修造等,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2.发展历程 (1)早期状况: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 (2)隋唐时期: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3)宋元时期: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 (4)明清时期: 。

12、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 性质的生产关系。,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民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资本主义,(三)手工业的特点 1.历史悠久、领先世界、远销海内外。 2.技术不断进步。 3.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长期并存。 4.规模不断扩大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5.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6.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的相应变化。 7.农业与手工业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制约。 (四)手工业的影响 1.西汉:中国丝绸通过“ ”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称誉。 2.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

13、: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丝绸之路,重理解 1.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3)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 (4)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是我国封建农业的主要特色。 (5)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6)历史地位:农业在封建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7)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转移的发展过程。 (8)与政府关系:一方面国家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

14、方面农业也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3.中国古代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的措施 (1)强调以农立国,视农业为“本业”,战国秦国商鞅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被历代统治者沿用。 (2)奖励耕织,劝课农桑,鼓励生产。 (3)保证农民一定的土地。如三国时推行屯田制、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等。 (4)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轻徭薄赋。多在王朝开始之初,有为君主身上表现突出,如汉初、唐初和明初。 (5)重视兴修水利,治理水患,如都江堰、郑国渠,王景治理黄河、王安石变法中的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6)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改革赋税制度,如汉初多年不收田租,唐朝的“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康熙的“

15、更名田”、雍正的“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但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4.租佃契约关系的特征 (1)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 (2)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魏晋隋唐时期的部曲、佃户都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宋代时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 (3)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 (4)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在经

16、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用权和使用权分离。,5.唐代至清代“匠户”的演变,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问题】 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经济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家庭本位观念产生的原因及该观念的影响。 【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注意限制条件是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经济的角度分析。 (2)定时空,找关联:春秋战国以后,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 (3)提信息,找关键:说明家庭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具有自给自足性。 说明家庭生产具有封闭性,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原因:古代经

17、济生产以家庭为单位。 影响:有利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化拓展】 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3)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 (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5)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影响 (1)政治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基础。 (2)经济上: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3)文化上: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稳定和延

18、续。,【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以前明清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该问要求回答特点并分析原因。 (2)定时空,找关联:19世纪以前的明清时期,正是中国转型的时期,其经济阶段特点是既有新生产因素出现,同时旧有经济又发展到顶峰、占据主导地位。 (3)提信息,找关键:体现江南手工业技术领先、发展速度快。 体现煤铁、工具制造在经济中所占比重不高。 体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发展受阻碍。 【答案】 特点:纺织、谷物加工等领域技术领先,但是煤铁、工具制造等行业所占比重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原因: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和发展;人口

19、的增长;传统技术的积累;煤铁资源的匮乏;扩大再生产资金的短缺;小农经济的制约;重农抑商观念和政策的抑制。,【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市镇的特征,并说明其影响。 【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该问要求回答特征并说明影响。 (2)定时空,找关联: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江南经济发展迅速,大量市镇出现并有不同的行业分工专业性市场。 (3)提信息,找关键:数量多,网络化分布。 体现市镇疏密得当是周边村落的商业联系的纽带。 体现经济功能的增强提升其政治地位。 体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 特征:数量多,网络化分布;分布疏密适当;是周边村落的商业联系的纽带;经济功能的增强提升其政治

20、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有利于产生新的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推动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促进市民文化的发展。,高考教材连线 透析高考教材补缺,角度一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 【典例1】 (2015全国卷,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试题分析】 在题干的设计上以吕氏春秋上农对农耕之利的解释为新情景,脱离了学生所熟悉

21、的考查小农经济形成条件的一般思路,考查农业收益的增加与小农经济的关系。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A项正确;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B项错误。农业收益的增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不是原因,C项错误。农业收益增加是推动土地兼并的主要动力,因此,农业收益的增加促进了土地兼并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大土地所有制,D项错误。 答案:A,角度二 小农经济的特点 【典例2】 (2016海南卷,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22、”。这表明( )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试题分析】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齐民要术是公元6世纪黄河流域生产经验的总结,题干中所说的“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强调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在单位面积上精耕细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正符合精耕细作的内涵,故A项是正确选项。精耕细作是农业生产技术,不能遏止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排除B项。精耕细作是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而产生的,其特点就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故C项排除。从题干与所学知识可知,

23、耕作模式并未改变,故D项排除。 答案:A,【教材补缺】 精耕细作的概念及其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1.精耕细作的概念: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角度三 经济重心的南移

24、 【典例3】 (2017全国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试题分析】 材料强调唐朝中期与北朝时期相比,北方城市由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到自身饮茶之风盛行的变化。A项说法错在“南茶开始北运”;B项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唐中期,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南方饮食习惯影响了北方,所以才有“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

25、”的局面,故C项正确;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故D项错误。 答案:C,角度四 汉代的庄园经济 【典例4】 (2016全国卷,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试题分析】 汉代个体农户“五口之家”包括男女老少,男耕女织,显然与画面所显示的情形不合,故可排除A;精耕细作在汉代以牛耕、铁制农具为主要特征,画面显然也不能反映,故可排除B;土地公有制在汉代早已不存在,故可排除C。符合题意的答案只能是D。 答案:D,【教材补缺】 中国古代庄园经济 1

26、.土地来源:古代中国的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大土地私有制。 2.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园,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 3.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 4.管理形式:中国古代庄园主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一种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没有司法管辖权,唐代以后庄园主对庄园劳动者的

27、人身控制进一步削弱。,角度五 宋代土地政策的调整 【典例5】 (2016全国卷,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试题分析】 宋代租佃制比较普遍,地主和佃农签订一年或几年的租佃契约,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其主要原因有: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土地的商品化程度更高;宋朝政权为了取得地主阶级的支持,把唐以前打击、抑制兼并的政策改变为“不抑兼并”和保护地主阶级土地私有权的政策,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起来。也就是说,宋代的土地政策有重大调整。据此

28、可知,A项可排除,B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城市吸纳人口的能力更强,失地农民可以进入城市择业的空间更大了。农村租佃制发展与城市坊市制崩溃基本上是两条线,不构成大的因果关系,如果说有因果关系,那也是失地农民进城可能加速坊市制的崩溃,租佃制发展与坊市制崩溃的共同原因是宋代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C项可排除。 租佃制发展较快,不是政府管理失控的结果,而是政府管理政策调整的结果,除了土地政策的调整,对租佃制也进行了规范,宋律规定,租佃契约到期,租佃关系结束,农民可以另租土地,地主可以另佃。契约未到期,禁止佃户逃离,也不允许地主私自处置佃农,不得随意撤佃

29、。佃户欠租,官府要以强力帮助地主索取。D项可排除。 答案:B,【教材补缺】 宋代的土地政策 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直接导致的是农民身份的变化和职业的流动,或者因职业需要和地区发展不平衡而导致地区流动。宋代商品经济活跃,城乡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失去土地的农民再就业或者到其他地区再就业提供了有利的机会。农民转而从事手工业、商业或被迫租种地主的土地成为佃农。,角度六 手工业制作技术的中西交流 【典例6】 (2014海南卷,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

30、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试题分析】 本题立意通过“胡锦”等输入的具体历史现象,揭示中外文化交流互动的日益深入。“胡锦”生产方式的传入可能影响中国丝织业的发展技艺,但是,不可能改变唐代的社会生活,A项说法过于夸大,错误。“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说明唐代中后期手工业技术因中外技术交流而得到发展,而不是衰落,B项错误。取长补短是经济交流的产物,外来丝织技术有可取之处并不等于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越唐朝,从整体上看,唐朝的丝织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领先的,C项错误。输入“胡锦”并在内地生产,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D项正确。 答案:D,考点即时演练

31、实战演练夯实基础,1.(2018广东深圳模拟)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这一制度( ) A.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 B.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 C.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D.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解析:B 战国时期,随着各国变法的进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确立。材料中“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的做法,有利于土地流转,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故B项正确。财产继承属于宗法制下的一项权利,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无法说明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故A项错误;这一制度与促进工商业发

32、展无关,故C项错误;这一制度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2.(2017湖南十校调研)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这反映了当时豪强地主经济( ) A.已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B.具有综合性经营的特点 C.破坏了自然经济自给性 D.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解析:B 后汉书只是描述了东汉时庄园经济的存在,没有说明其在社会中所占的份额,故A项错误;通过“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可知庄园里面各种经济模式都存在,故B项正确;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本身就是自然

33、经济的一个典型现象,故C项错误;这种自给性庄园对对外交往是不利的,不会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故D项错误。,3.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出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的现象。这反映了( ) A.南北经济交往密切 B.经济南移趋势明显 C.饮食文化日益丰富 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 解析:B 南北经济交往密切与材料中仅强调江南一带变化不符,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得出唐宋时期南方经济获得发展,土地利用率极大提高,进而出现在饮食方面的变化,故答案为B项;饮食文化日益丰富仅为材料现象而非本质,故排除C项;耕作技术提高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34、D项。,4.(2018山西太原期末)明清时期,由于小农经营的制约、人口的增多、经营规模的缩小、农牧矛盾的发展等因素,牛耕的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型(投入大量劳动力)”的轨道上滑行。这表明明清时期( ) A.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停滞或下降 B.国家在大力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断松弛 D.找到了彻底解决人地矛盾的办法 解析:A 据材料中明清时期人口的增多、农牧矛盾的发展等因素,使牛耕较前代减少,而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这直接影响到农业技术的提升,促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停滞或下降,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重农抑商,故B项错误;“投入大量劳动力”说明对

35、农民人身控制加强,故C项错误;找到了彻底解决人地矛盾的办法说法过于绝对化,故D项错误。,5.(2017湖北武汉调研)如图是近年出土的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史称汉废帝)墓葬中的两枚印章。除此之外,还出土了数量惊人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牍。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依然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 B.从墓葬的规格可见当时王国问题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C.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工匠之手 D.该墓葬的竹简、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和佛教思想精髓,解析:C 图中文物字体属于篆体,但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是书写更为方便的

36、隶书,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已经解决,对中央集权威胁不复存在,故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因此题干中这些精美器皿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工匠之手,故C 项正确;佛教是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当时还没有相关记载,故D项错误。,6.(2017四川成都联考)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冶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这些记载可用于解释当时中国制造业( ) 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实现流水作业 C.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 D.瓷器质量提高 解析:C 手工工场和生产中雇佣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材料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不能用以解释中国制造业在生产中实现流水作业,故B项错误;据材料“20道工序”“22种制瓷业工种”可知,瓷器生产过程中的专业分工,反映了中国制造业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故C项正确;瓷器生产过程中出现专业分工,不能用以解释瓷器质量提高,故D项错误。,点击进入 巩固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