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5018761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doc(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 设计方案的确定1.1 概述 在化工、制药、食品、生物等生产过程中进行着大量的蒸发操作。蒸发操作的主要目的是浓缩溶液、纯溶剂的制取和回收,工业上通常采用加热的方式使大量溶剂汽化。为充分利用热能,生产商普遍采用多效蒸发。蒸发装置的设计任务是:确定蒸发过程的操作条件、蒸发器型式及蒸发流程的选择;进行蒸发过程工艺计算,确定加热蒸汽的用量、蒸发器的传热面积及结构尺寸等。蒸发作为化工产品工艺制造过程中的一个单元操作,有多种不同的设备、不同的流程与不用的操作方式。它们均具有各自不同的技术特性及经济性、适用性。设计者应根据满足工艺条件要求和提高经济效益两大原则,结

2、合实际进行综合考虑,确定较为先进的蒸发方案。1.2 蒸发操作条件的确定 蒸发操作条件的确定主要指蒸发器加热蒸汽压强、冷凝器操作压强的选定。正确选择蒸发过程的操作条件,对保证产品质量和降低能耗极为重要。1.2.1 加热蒸汽压强的确定原则 通常被蒸发的溶液有一个允许的最高温度,若超过此温度物料就会变质、破坏或分解,这是确定加热蒸汽压强的一个依据。应使操作在低于最大温度范围内进行,可以采用加压蒸发、常压蒸发或真空蒸发。 蒸发是一个消耗大量加热蒸汽而又产生大量二次蒸汽的过程。从节能的观点出发,应充分利用二次蒸汽作为后续蒸发过程或其他加热用的热源,即要求蒸发装置能够提供温度较高的二次蒸汽。这样既可以减少

3、锅炉产生蒸汽的消耗量,又可以减少末效进入冷凝器的二次蒸汽量,提高蒸汽的利用率。因此,能够采用较高温度的饱和蒸汽作为加热蒸汽式有利的,但通常所用的饱和蒸汽温度不超过180,超过时相应的压强就很高,这将增加加热的设备费用和操作费用。一般的加热蒸汽压强在300800kPa范围之内。 本次设计任务中,加热蒸汽设计压强取650kPa。1.2.2 冷凝器操作压强的确定原则 若一效采用较高压强的加热蒸汽,则末效可采用常压或加压蒸发,此时末效产生的二次蒸汽具有较高的温度,可以全部利用。而且各效操作温度高时,溶液粘度低,传热效果好。若一效加热蒸汽压强低,末效应采用真空操作,此时各效二次蒸汽温度低,进入冷凝器冷凝

4、需消耗大量冷却水,而且溶液粘度大、传热差。但对于那些热敏性物料的蒸发,为充分利用热源还是经常采用真空蒸发的。对混合式冷凝器,其最大的真空度取决于冷凝器内的水温和真空装置的性能。通常冷凝器的最大真空度为8090kPa。 本次设计任务中,冷凝器设计绝压取25kPa。1.3 蒸发器的类型及选择 在化工、制药、食品、生物等生产中,大多数蒸发器都是利用饱和水蒸气作为加热介质,因而蒸发器中热交换的一侧是饱和水蒸气冷凝,另一侧是溶液的沸腾,所以传热的关键在于料液沸腾的一侧。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物料的蒸发浓缩,出现了各种不同结构型式的蒸发器,而且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其结构在不断改进。工业中常用的间壁式换热蒸发器,

5、按溶液在蒸发器中的流动特点,可分为循环型(中央循环管式、悬筐式、外加热式、列文式、强制循环式等)和非循环型(升膜式、降膜式、升-降膜式、刮板式等)两大类型。 由于单程型蒸发器适用于处理热敏性材料,本次设计任务中料液为NaOH水溶液,不是热敏性物料,故选用循环型蒸发器。 面对种类繁多的蒸发器,在结构和操作上必须有利于蒸发过程的进行,为此在选用时应考虑以下原则: 1.尽量保证蒸发过程具有较大的传热系数,满足生产工艺过程的要求; 2.生产能力大,能完善分离液沫,尽量减缓传热壁面上污垢的生成; 3.结构简单,操作维修和清洗方便,造价低,适用寿命长; 4.能适应所蒸发物料的一些特殊工艺特性(如粘性、起泡

6、性、热敏性、结垢性、腐蚀性等)。 中央蒸发器结构紧凑、制造方便、操作可靠,故在工业上应用广泛,有所谓“标准蒸发器”之称。 综合上述条件考虑,本次设计任务中,选用中央循环管式蒸发器。1.4 多效蒸发效数的确定 在流程设计时首先应考虑采用单效还是多效蒸发,为充分利用热能,生产中一般采用多效蒸发。因为在多效蒸发中,将前一效的二次蒸汽作为后一效的加热蒸汽加以利用,可节省生蒸汽的耗量。但也不是效数越多越好,效数受经济上和技术上的因素限制。 经济上的限制是指效数超过一定时经济上不合算。多效蒸发中,随着效数的增加,总蒸发量相同时所需生蒸汽量减少,使操作费用降低。但随着效数的增加,设备费用成倍增长,而所节省的

7、生蒸汽量越来越少,所以无限制的增减效数已无实际意义,最适宜的效数应使设备费和操作费二者之和最小。 技术上的限制是指效数过多,蒸发操作将难以进行。一般工业生产中加热蒸汽压强和冷凝操作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一定操作条件下,蒸发器的理论总传热温度差为一定值。在效数过多时,由于各效温度差损失之和的增加,使总的有效传热温度差减小。当分配大各效的有效传热温度差减小到无法保证操作呈正常沸腾状态时,蒸发操作将无法进行下去。 因此基于上述因素考虑,实际的多效蒸发过程效数并不多。为了保证传热的正常进行,各效的有效传热温度差不能小于610。通常对于电解质溶液,如NaOH、NH4OH等水溶液,由于其沸点升高较大,

8、采用23效;对于非电解质溶液、有机溶液等,其沸点升高较小,可取46效。但真正适宜的效数,需通过最优化的方法加以确定。 综上,本次设计任务中,采用3效蒸发。1.5 多效蒸发流程的选择 多效蒸发的操作流程根据加热蒸汽与料液的流向不同,可分为并流、逆流、平流及错流四种。 并流法亦称顺流法,指料液和蒸汽呈同向流动的蒸发过程。因各效间有较大的压强差,料液能自动从前效进入后效,可省去输送物料泵;前效的温度高于后效,料液从前效进入后效时呈过热状态,可以产生自蒸发;并流法结构紧凑、操作简便、应用广泛。但由于后效较前效的温度低、浓度大,因而逐效料液的粘度增加,导致传热系数下降。因而并流法操作通常适用于溶液粘度随

9、浓度变化不大的料液蒸发。 逆流法是指料液与蒸汽呈逆向流动的蒸发过程。随着料液浓度的提高,其温度相应提高,使料液粘度增加较小,各效的传热系数相差不大,故可生产较高浓度的浓缩液。因而逆流法操作适用于溶液粘度随浓度变化大的料液的蒸发,但由于逆流操作需设置效间料液输送泵,动力消耗较大,操作也比较复杂。此外,对浓缩液在高温时易分解的料液,不宜采用此流程。 平流法是指各效都加入新鲜料液,同时又都引出浓缩液,而蒸汽自前向后流动的蒸发过程。此法除可用于有大量结晶析出的料液蒸发外,还可用于同时浓缩两种以上的不同水溶液。 错流法亦称混流法,它是并、逆流的结合。其特点是兼有并、逆流的优点而避免其缺点,但操作过程复杂

10、,控制困难,应用不多。 采用多效蒸发装置是节能的途径之一。此外,为了回收系统中的热量,应尽量利用低温热源,如蒸汽冷凝液的利用及二次蒸汽的压缩再利用等。 通过上述各种蒸发流程的比较,本次设计采用并流流程为最优方式。1.6 进料温度的选择 进蒸发器料液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蒸发器中的传热情况和蒸发器传热面积的大小,生产上通常为了节约蒸汽的用量和提高传热效果,在进蒸发器之前利用可回收的低温热源将料液预热到接近或者达到沸点的状态,一实现节能降耗。 此次设计方案中采用沸点进料的进料方式。1.7 最终方案总结 最终的方案确定为:加热蒸汽压强定为650kPa,冷凝器压强定为25kPa(绝压),蒸发器确定为中央

11、循环管式蒸发器,采用三效并流方式,进料方式为沸点进料。 第二章 三效并流蒸发过程的工艺计算 多效蒸发工艺计算的主要项目有:加热蒸汽消耗量,各效水分蒸发量及各效蒸发器的传热面积。计算的已知参数有:溶液的流量、温度和浓度,最终完成液的浓度,加热蒸汽的压强和冷凝器中的操作压强等。效数愈多,变量愈多,计算过程也愈复杂,但变量之间的关系仍然受物料衡算、热量衡算、传热速率方程以及相平衡方程式等基本关系支配。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在多效蒸发中,各效的操作压力依次降低,相应的,各效的加热蒸汽温度及溶液的沸点亦依次降低,本设计中采用试差法进行计算。 计算步骤如下: 根据工艺要求及溶液性质确定蒸发的操作条件、蒸

12、发形势、流程和效数。 根据生产经验数据,初步估计各效蒸发量和各效完成液的浓度。 根据经验假设蒸汽通过各效压强降相等,估计各效溶液沸点和有效总温差。 根据蒸发器的焓衡算,求各效的蒸发量和传热量。 根据传热速率方程计算各效的传热面积。2.1 各效蒸发量和完成液浓度的估算 本次设计条件是:设计一个连续操作的三效并流蒸发装置,将溶液浓度为12%的NaOH水溶液浓缩至30%。已知原料液量为47kt/a;沸点进料。加热介质采用650kPa(绝压)的饱和水蒸气,冷凝器操作压力为25kPa(绝压)。三效的传热系数分别为K1 =1800W/(m2),K2 =1200W/(m2), K3 =600W/(m2),原

13、料液比热容为3.77KJ/(Kg),各效蒸发器中液面高度为2mError! No bookmark name given.。各效加热蒸汽的冷凝液均在饱和温度下排出。假设各效转热面积相等,并忽略热损失。每年按300天计算,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原料液进料流量:蒸发过程中总蒸发量:并流加料蒸发,因有自蒸发现象,设W1:W2:W3=1:1.1:1.2又因为 W1+W2+W3=W则 W1=1064.47kg/h W2=1170.92kg/h W3=1277.364kg/h初估各效完成液的浓度:42.2 估算各效二次蒸汽温度Ti 为求各效溶液沸点,需假定各效的操作压强。加热蒸汽压强P1在前面已假定为50

14、0kPa(绝压),冷凝器中的操作压强Pn已假定为20kPa(绝压)。其它各效二次蒸汽的压强可按各效间蒸汽压强降相等的假设来确定。即各效加热蒸汽压强与二次蒸汽压强之差P为:故第i效二次蒸汽压强Pi为:所以 第效二次蒸汽压强 第效二次蒸汽压强 第效二次蒸汽压强 由各效的二次蒸汽压强查相应的二次蒸汽的温度和汽化热,见表2-1 表2-1 二次蒸汽的温度和汽化热 第效 第效 第效 二次蒸汽压强Pi (kPa) 340 180 20 二次蒸汽温度Ti () 137.7 116.6 60.1 二次蒸汽的汽化热(kJ/kg) 2155.46 2214.3 2354.9其中二次蒸汽温度即为下一效加热蒸汽温度,二

15、次蒸汽汽化热即为下一效加热蒸汽的汽化热。2.3 各效传热温度差的计算 各效传热温度差计算式为: =Ti-1-ti 其中Ti-1为前一效二次蒸汽温度,ti为第i效溶液沸点,其计算式为:ti=Ti+式中:Ti第i效二次蒸汽温度,为第i效温度差损失。 各效总的温度差损失为: 其中: 为溶液沸点升高引起的温度差损失 为液层静压效应引起的温度差损失 为蒸汽流动中的阻力和热损失而引起的温度差损失对于NaOH溶液水溶液可采用杜林经验式计算:tA=ktw+m=tA-tw上两式中: tA一定压强下水溶液的沸点, tw对应压强下水的沸点, k和m常数, k=1+0.142x m=150.75x2-2.17x X溶

16、液浓度,质量分率具体计算如下: 第效传热温度差: 第效传热温度差: 第效传热温度差: 2.3.1 由于溶液蒸汽压下降引起的温度差损失 第效 第效 第效 2.3.2 由于蒸发器中溶液静压强引起的温度差损失 某些蒸发器操作时,蒸发器内部需要维持一定的液位,因而溶液内部压强将大于液面上方的压强,致使溶液的实际沸腾温度较液面高,二者之差即为因溶液静压强引起的温度差损失。 为简便计算溶液内部沸点升高按液面与底部的平均压强Pm下水的沸点和二次蒸汽压强下水的沸点差估算。平均压强按静力学方程式计算: 则 式中: 蒸发器中液面与底部的平均压强, 对应下水的沸点, 二次蒸汽的压强, 对应压强下水的沸点, 溶液的平

17、均密度, L蒸发器操作时的液面高度, 各浓度下溶液密度见下表浓 度%14.9321.934密 度115612341361 则对应下水的沸点为: 由于蒸发器中溶液静压强引起的温度差损失:第效: 第效: 第效: 汇总 对应的水的温度及对应的水的沸点第一效第二效第三效对应的水的温度()138.9118.9970.56对应的水的沸点()137.7116.660.1()1.222.3910.462.3.3 由于管道流动阻力产生的压强降所引起的温度差损失 在多数蒸发中,各效二次蒸汽从上一效的蒸发室流动到下一效加热室时,由于管道阻力使其压强降低,致使蒸汽的饱和温度相应降低,由此引起的温度差损失即为。根据经验

18、,通常取。2.3.4 各效料液的温度和有效总温差 第效: 第效: 第效: 总的温度差损失: 第效沸点为: 第效沸点为: 第效沸点为: 2.4 各效蒸发量和传热量的计算2.4.1 各效蒸发量的计算 根据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得公式其中: 第i效的加热蒸汽量,kg/h; 为第i效加热蒸汽的汽化热,kJ/kg; 为原料液的比热,kJ/(kg ); 为水的比热,kJ/(kg ); 分别为第i效及第i-1效溶液的沸点,; 为第i效的热利用系数,对NaOH水溶液蒸发,各效的热利用系数为: 各效二次蒸汽的汽化潜热 生蒸汽 151.7 137.7 116.660.1(kJ/kg)2113.2 2152.6 221

19、4.3 2354.9第效: (1)第效: (2)第效: (3)又因为 (4) 联立式(1)、(2)、(3)、(4)解得: 2.4.2 各效传热量的计算设各效传热面积相等,即 第效: 第效: 第效: 误差为: 误差较大,故因调整各效的有效温度差,重复上述步骤。2.5 温差的重新分配与试差的计算2.5.1 温差的重新分配 平均传热面积: 代入数据计算得: 重新分配各效的有效温差为: 2.5.2 试差运算 各效蒸发量取上次计算值: 由各效蒸汽量求各效溶液浓度 计算各效溶液的沸点 因冷凝器压力和末效完成液的组成,二次蒸汽压保持不变,故第三效溶液沸点和二次蒸汽压保持不变,各种温度差损失为定值,均与上次计

20、算结果相同,即 又因为 所以 则对应的压强 故 同理 则 故 溶液各浓度下的密度 21684 浓度%15.220.833.0密度(g/cm3)1.166351.22571.3695第效沸点: 第效沸点: 第效沸点: 总换热温差 各效加热蒸汽用量及各效的蒸发量的计算 第效: (1)第效: (kJ/kg) (2)第效: (kJ/kg) (3) (4)联立式(1)、(2)、(3)、(4) 解得: 各效的传热面积: 误差为计算结果合理,取平均传热面积 故 计算结果汇总如下: 效数 第效 第效 第效 完成液浓度 0.152 0.206 0.34 蒸汽流量 1290.97 1263.68 1309.42

21、转热面积 63.54 64.707 62.79 第3章 蒸发器的主要结构工艺尺寸的设计 下面以中央循环管式蒸发器为例说明着呢高发期主要节后尺寸的设计计算方法。 中央循环管式蒸发器的主要结构尺寸包括:加热室和分离室的直径和高度;加热管与中央循环管的规格、长度及在管板上的排列方式。这些尺寸的确定取决于工艺计算结果,主要是传热面积。3.1加热管的选择和管数的初步估计 蒸发器的加热管通常选用252.5mm、382.5mm、573.5mm等几种规格的无缝钢管。一般为加热管的长度为0.2-6.0m。由于对工厂等综合因素的考虑,本设计选用管长为L=3m, 382.5mm 的无缝钢管。初步估计所需的管子数 式

22、中:为蒸发器的传热面积,; 为加热管的外径,; 为加热管的长度,。3.2 循环管直径的选择 循环管的截面积是根据使循环阻力尽量减少的原则来考虑的。中央循环管式蒸发器的循环管截面积可取加热管总截面积的40%-100%。加热管的总截面积可按计算,循环管内径表示,则 因而 代入数据计算得 所以本设计选取循环管,管长与加热管管长相同为3。3.3 加热室直径及加热管数目的确定 加热室的内径取决于加热管和循环管的规格、数目及在管板上的排列方式。加热管在管板上的排列方式又三角形、正方形、同心圆等,目前以三角形排列居多。管心距t为相邻两管中心线之间的距离,t一般为加热管外径的1.251.5倍。目前在换热器设计

23、中,管心距的数值已经标准化,制药管子规格确定,相应的管心距则为确定值见下表。 表 加热管外径19253857 管心距25324870 加热室内径和加热管数采用做图法来确定,具体做法是:先计算管束中心线上管束,管子按正三角形排列时:;管子按正方形排列时:,式中:n总加热管数. 初估加热管内径用。然后用容器公称直径,试选一内径作为加热室内径,并以此内径和循环管外径作同心圆,在同心圆的环隙中,按加热管的排列方式和管心距作图。作图所得管数n必须大于初估值,如不满足,应另选一设备内径,重新作图,直至适合为止。壳体内径的标准尺寸列于下表中,以供参考。 壳体标准 壳体内径mm 400-700 800-100

24、0 1100-1500 1600-2000最小壁厚mm8101214 正三角形排列初步估算加热室内径,n取185 取 则 3.4 分离室直径与高度的确定 分离室的直径和高度取决于分离室的体积,而分离室的体积又与二次蒸汽流量及蒸发体积的强度有关。 分离室体积的计算: 式中:; 第效 第效 第效 221.7786 134.2553 20 1.2419 0.7763 0.13067则: 第效: 第效: 第效: 故取 取最大分离室体积计算分离室高度与直径, 取H=2D 则 所以 对中央循环管,其分离室高度不小于,以保证足够的雾沫分离高度。分离室直径也不能太小,否则二次蒸汽流速过大将导致雾沫夹带现象严重

25、。所以取,分离室直径3.5 接管尺寸的确定3.5.1溶液的进出口管 对并流三效蒸发,第一效溶液流量最大,若各效设备尺寸一致的话,根据第一效溶液流量确定接管。溶液的适宜流速按强制流动(u=1-3m/s)考虑,设计上进出口直径可取为一致。 则 适宜流速选u=1 m/s 所以选用规格管3.5.2溶加热蒸汽与二次蒸汽接管 若各效尺寸一致,则二次蒸汽体积流量应取各效中最大者或取平均值,饱和蒸汽适宜流速可取。此次设计中,二次蒸汽体积流量取各效的平均值,饱和蒸汽的流速取u=40m/s。 则 故 故选用的规格管。3.5.3 冷凝水出口管 冷凝水的排出量属于自然流动(u=0.8-1.8m/s),接管尺寸应由各效

26、加热蒸汽量较大者确定。本次设计中取u=1.4m/s。 则 故选用的规格管。 第四章 蒸发器装置的辅助设备的设计 蒸发装置的设备主要包括汽液分离器和蒸汽冷凝设备,还需要真空泵,疏水器等辅助设备。4.1气液分离器 蒸发操作时,二次蒸汽中夹带大量液体,虽在分离室得到了初步分离,但是为了防止有用的产品损失或污染冷凝液体,还需设置器液分离设备,以使雾沫中的液体凝聚与二次蒸汽分离,故气液分离器又称除沫器。其类型较多,在分离室顶部设置的有简易式,惯性式及网式除沫器等,在蒸发器外部设置的有折流式,旋流式及离心式除沫器等。 惯性式除沫器是利用带有液滴的二次蒸汽在突然改变方向时,液滴因惯性作用而与蒸汽分离。它的结

27、构简单。因此,本次试验采用惯性式除沫器。 惯性式除沫器主要尺寸的计算: 式中: 4.2 蒸汽冷凝器 冷凝器的主要作用是用冷凝水将二次蒸汽冷凝。冷凝器分为直接接触式冷凝器和间壁式冷凝器;直接接触式冷凝器包括多孔板式,水帘式,填充塔式及水喷射式等。 各种型式蒸汽冷凝器的性能比较如下表:项目型式多层多孔板式单层多孔板式水帘式填充塔式水喷射式水气接触面积大较小较大大最大压强降1067-2000Pa小,可不计1333-3333Pa较小大塔径范围大小均可不宜过大二次蒸汽量结构与要求较简单简单较简单,安装有一定要求简单不简单,加工有一定要求水量较大较大较大较大最大其它孔易堵塞适于腐蚀性蒸汽 综合考虑各种设备

28、的性能,本设计选用水喷射式冷凝器。4.3 冷凝器的设计计算4.3.1 工作水量的计算 对以冷凝为主的水喷射式冷凝器,其冷却水用量决定于被冷凝蒸汽的热焓,冷却水的进出口温度,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取 则 4.3.2 喷射器结构尺寸计算喷嘴数及喷嘴直径: 通过一个喷嘴的水流速度为:式中:工作水通过喷嘴的压强差,pa,即工作水进口压强与混合室压强之差 水的密度, 流量系数,可取 喷嘴直径,在水质清洁时可取mm,一般取即可。选定后,喷嘴个数n确定为: 本次设计中,进口压强与混合室压强分别取320kpa和20kpa,代入数据有: 文氏管喉部直径: 式中: 工作水通过喷嘴的压强差, 代入数据: 水喷射器

29、其它各部尺寸为: 文氏管喉部长度 文氏管收缩口直径 文氏管收缩段长度 文氏管收缩角度 文氏管扩散段直径 文氏管扩散段长度 文氏管扩散段角度 进水管直径与进蒸汽管直径可按一般原则计算,但管内水流速不宜太高,否则电耗增大,取较好;蒸汽流速随真空度不同而变化,当真空度在73-95时,其最大流速为不等。4.3.3 射流长度的确定 喷射水的射流长度,是指喷嘴出口处到聚焦点的水柱长度。该水柱长度愈长,蒸汽室就要愈高。实践证明,射流长度以不出现散流为度,即设计水喷射冷凝器时,既要考虑到有利于热交换,又要照顾到不凝性气体的排除能力。通常从换热观点要求射流长度越长接触面积越大;但过长则射流速度大大减缓,必将严重

30、影响排除不凝性气体的能力,以致无法获得预期的真空度。喷射冷凝器的射流长度与喷嘴直径关系大致如下: 喷嘴直径,mm 喷射水流长度,mm 第五章 设计结果汇总5.1操作条件设计 本设计选用500kPa(绝压)的加热蒸汽,冷凝器绝压选用20kPa.因考虑蒸发料液的粘度、设备的操作费和处理量等主要因素,本设计选用中央循环管式蒸发器。因NaOH水溶液随蒸发的进行沸点升高较大,影响传热,经综合考虑,本设计选三效蒸发。考虑氢氧化钠物性及操作条件,本设计选并流操作。5.2工艺计算结果汇总表 第效 第效 第效 溶液沸点 131.79 120.62 96.48 完成液浓度% 15.2 20.6 34 蒸汽流量kg

31、/h 1290.896 1263.684 1309.420 转热面积 63.54 64.71 62.79蒸发器尺寸加热管长度3m循环管内径加热管管径加热管数目202根加热室内径分离室直径分离室高度接管尺寸溶液进出口管加热蒸汽二次蒸汽接管冷凝水出口管气液分离器除沫器外壳直径除沫器总高度除沫器内管顶部与器顶距离二次蒸汽管径除沫器内管直径外罩管直径蒸汽冷凝器喷嘴个数2喷嘴直径文氏管喉管长文氏管收缩口直径文氏管收缩段长度文氏管收缩角度文氏管扩散段直径文氏管扩散段长度文氏管扩散段角度 第六章 课程设计的评述 课程设计锻炼了我们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通过各种所需工艺的计算,既提高了自身的动手能力,也强化了我

32、们在化工原理中极其重要的单元操作计算的能力,同时让我们意识到课程设计不仅仅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总结、检验,同时更是对自身各方面能力的一种提高方式。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刻体会到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都应该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充实自己,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在此次设计过程中,通过查阅各种资料,计算各种数据,与同学交流讨论,向老师请教,虽然过程艰辛,但确实收获颇丰。整个设计过程中不仅学到很多知识,也培养了我独立工作、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树立了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会对自己以后的工作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有意义的影响。经历过数次繁琐的计算过程后

33、终于得出正确答案的那份喜悦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一直陪伴我,会在我遇到任何困难时都激励我,使我确信只要自己努力付出了一定会有收获。人不得全、事不得圆,虽然这次设计任务中可能还存在某些不足,但我确实尽职、尽心、尽力的做了,我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学习,不断的完善自己,争取在日后的每一次类似任务中更加趋于完美。参考文献1 夏清. 陈长贵等. 化工原理(上册). 修订版.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2 时钧等. 化学工程手册. 第二版.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3 蒋维钧等. 化工原理. 上册.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4 刘杰等.化学化工物性数据手册(无机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

34、02.35 高俊,高智等.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6 柴诚敬,张国亮.化工流体流动与传热.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67 柴诚敬,贾绍义.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北京: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68 柴诚敬,贾绍义. 化工原理.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 谢 辞 在本次为期两周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反复计算、与同学的讨论交流以及老师随时的帮助,最终完成了本次设计任务。虽然整个过程不算轻松,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各方面对我帮助,我觉得基本达到了老师的要求。 我认为做任何事重要的是享受过程,结果其次。这次课程设计最大的收获就是树立了我独立完成任务的信心,以及明白了学习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所以,首先我要感谢学校给我们这次独特的锻炼机会,既强化了我们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又锻炼了我们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同时也希望学校以后多提供类似的锻炼机会,加强我们专业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其次我要感谢张红霞老师,感谢张老师整个课程设计过程对我们耐心的讲解和帮助,是张老师每天不辞辛苦的跟班儿,才使得我们课设任务能够尽快完成,其实张老师比我们更辛苦,再次感谢张老师,您辛苦了!最后感谢一下我身边的每一位同学,感谢大家对我的帮助,与你们谈论交流的过程中我学到很多,也是你们最细微的帮助使我避免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从而避免了繁琐的返算过程,谢谢你们的帮助。 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商业贸易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