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参考.doc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5022821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171 大小:8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五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参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1页
教科版五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参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1页
教科版五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参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1页
教科版五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参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1页
教科版五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参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五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参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五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参考.doc(1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编写说明本书是为配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科版)(以下简称教科版课标语文教科书)的实际教学而编写的教师教学辅助用书。全书根据教科版课标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主题单元构建方式编写,包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编写说明和八个主题单元、八篇选读课文的教学指导,共十部分。一、编写目的编写本书主要是为了便于教师对教科书的理解、把握和教学的具体操作。全书从教材编写意图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具体应用的角度对阅读课文、能说会写、语文七色光等部分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明确指出了每部分内容、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剖析了课文的难点、重点,提供了一些拓展延伸资料和新颖的教学理念、教学

2、方法,帮助教师解决在实际教学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与困难,以提高教学效率。二、编写体例本书的编写参照了教科版课标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编写体例,以主题单元的方式进行构建。在每个单元的开头部分都作了简要说明,介绍单元主题、单元构成及教学注意事项,便于教师对整个单元教学的理解和把握。每个主题单元由阅读、能说会写和语文七色光三个部分组成。对这三个部分都安排了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在部分课文或语文学习活动(能说会写、语文七色光)后还安排了相关的资料或者听记材料。教材说明是对一篇课文或者某一项语文学习活动的具体说明和分析,其中阅读课文的教材说明要比语文学习活动的更为具体一些。教材说明包括:解题、结构分析、语

3、意理解、写作特点四部分。解题是对课文题目的剖析和拓展延伸,介绍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资料。结构分析是根据课文内容、段落之间的关系对课文进行段落划分并归纳段意。语意理解是对课文中重要语句或段落的具体理解与分析,是由结构分析中的“面”延伸到语境语意的“点”的过程,语意理解有利于帮助教师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写作特点主要介绍课文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教学建议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时间和操作要点五部分。其中教学目标指出了本课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重点、难点指出了本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教学准备是对教师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建议;教学时间是对本课教学课时安排的要求;操作

4、要点是具体的教学操作建议,其中包括:读书指导、积累内化、迁移练习、实践活动等部分。资料是对课文内容的相关链接。听记材料是某些语文七色光后听记活动的文本材料。在八个主题单元之外,本书还对八篇选读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剖析,对选读课文的教学进行了指导。三、使用建议为了便于教师具体操作,本书提供了较具体的教学建议、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参考,但是不能硬搬照抄,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要灵活使用。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科书,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设计出更理想、更优化的教学过程,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书提供了一些人文、地理、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相关资料,供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参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科版)五年级下册介绍语文五年级下册教科书按整套教材编写体例,采用主题单元方式构建而成。每个单元分“阅读”、“能说会写”和“语文七色光”三个板块。其中阅读分为“主体课文”与“快乐读书屋”;“能说会写”包括“口语交际”与“习作”。这种编写体例使全书脉络清晰,布局合理,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为一体,实现了听说读写的整合,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的特点。全书整体结构如下图所示:本册教科书主题单元:阅读:主体课文、快乐读书屋能说会写:口语交际、习作语文七色光选读单元全书共8个单元。单元主题分为:质朴纯真、大海之歌、艺术家、祖国建设、互相

6、联系、城乡美景、感谢科学、介绍北京等。“阅读”板块编有主体课文16篇(每单元2篇);快乐读书屋16篇(每单元2篇);“能说会写”板块编有口语交际8次,习作8次;“语文七色光”8次。选读单元编进了8篇文章。现将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编写思路简介如下。一、单元主题及选文。1主题单元多元整合,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本册教科书采取主题单元多元整合的方式编写。8个主题单元中既有描绘祖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祖国建设”单元,又有从自然景观和传统文化方面着眼赞美祖国、赞美首都的“城乡美景”和“介绍北京”等单元;既有歌颂“质朴纯真”的人性美的单元主题,又有启发人观察、思考问题要能“互相联系”,深入地

7、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思考的单元主题。本册设计的8个主题单元,注重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质朴纯真”、“艺术家”、“互相联系”等单元从人性的纯真、人格的完美到观察、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都涉及人文精神范畴,而“大海之歌”、“艺术家”等单元则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2选篇内容为学生构建了一个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宽阔平台,给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感悟,进行体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册教科书围绕单元主题进行选篇。每篇课文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如修鞋姑娘和信箱里的花束赞美了质朴纯真的人性美;常香玉的“小气”与大方和摘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则是歌颂了当代我国著名的“人民艺术家”常香玉的德艺

8、双馨的高风亮节和杰出的工人阶级的代表王进喜忘我的拼搏精神。沧海日出和迷人的天山牧场则可以使学生在咀嚼文中优美词句的同时,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而烤鸭和颐和园等课文则可以让学生在了解首都北京深厚的人文积淀的同时,增加他们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情怀。本册教科书十分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了尽可能多的感悟、体验的机会。阅读课文后设计了一些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题。如“说一说沧海日出美在哪里,壮观在哪里。”“默读课文,讨论讨论泥人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亲人、朋友或老师对你有过什么评价?你是怎样看待这些评价的?”在“能说会写”中也设计了一些富于启发性的易于引起学生进行说话和写作兴趣的训练方式

9、。如在“祖国建设”单元内设计的习作题目是祖国建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在“城乡美景”单元内的习作题目是我最喜爱的景物,在“感谢科学”单元内的习作题目是如果发明有多好。3体现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选文内容力求与时代同步,培养学生质朴纯真的品格,赞美与人民共命运、在艺术方面追求无止境的人格,引导学生关心祖国与时代的命运,培养欣赏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兴趣。如常香玉的“小气”与大方大漠升起蘑菇云我爱大海北京话等。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关注祖国发展的成就,为祖国首都深厚的人文积淀感到自豪。如选入摘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烤鸭颐和园等。5选文切合高年段学生的心理兴趣特点。高年段的学生在心理上已由产生简单的感受,

10、上升到了富有情感、体验,追求独立人格和一定成就的阶段。课文信箱里的花束和“美极了”与“糟透了”就体现了这一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6突出文学色彩,注重选文题材、体裁和风格的多样性。本册教科书除选有一些记叙类的文章外,还选取了诗歌、科技说明文等体裁的文章。在记叙类的文章中,选有记事、写景、写人和历史故事等题材的文章。7精心选文,力求体现出本册教科书的新风貌。选文做到精挑细选,除选取了部分经典篇目外,还着力精选时文的精品篇目。这些时文精品篇目占本册诗文总量的2/3以上。新选篇目均经过悉心推敲,精心加工润色,使选文行文流畅,语言文字规范,具有较强的情感力量。二、”阅读”板块中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阅读”板

11、块的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主体课文后的学习活动;二是“快乐读书屋”中文前阅读的提示性导语。这两部分学习活动设计的主导思路是: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融合,拓宽学习渠道,开阔知识视野,发展思维。引导学生自觉地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1主体课文后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主体课文后的学习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内容:读、说、想、练活动,识字、写字活动,自选词语等活动。读、说、想、练活动,从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一是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活动;二是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和延伸的活动;三是语文知识技能的落实、掌握并运用的活动。这三个方面的活动因文而异

12、,尽量做到少而精,力求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活动,设计上着眼于引领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课文的精髓所在,鼓励和启迪学生进行个性化、创造性阅读。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和延伸的活动,大力着眼于架设起课内外沟通的桥梁,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锻炼他们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准确表达的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中的语文资源,进行联想和想象。语文知识技能运用的活动,以课文语言文字的呈现方式为重点,从课文中提炼应知应会的字词句和典型的语言现象,落实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训练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自选词语

13、”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积累词语,逐步养成自觉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的良好学习习惯。2“快乐读书屋”中的文前提示性导语的设计。“快乐读书屋”中的诗文选篇,是紧密围绕单元主题设计的,是对主体课文的补充和扩展。这样设计能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开阔他们的眼界,多方位地汲取语文的“营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我要读”的意愿;使学生养成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快乐读书屋”文前提示性导语的设计因文而异,有的是揭示主题,有的是激起兴趣,有的是设置悬念,有的是引领到课外。提示性导语力求起到引导学生加强理解、真情感悟和切身体验的作用。三、“能说会写”板块的设计“能说会写”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口

14、语交际和习作。1口语交际的设计。配合单元主题进行技能训练,本册教科书设计了8次口语交际活动。设计遵循情境、互动、应用、生活化的原则,强化口语的交际功能。口语交际活动的设计突出以下几个特点。(1)本册口语交际活动自成体系,体现“文语并重”的理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突出了口语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2)口语交际话题的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有趣,乐于参与和有话可说,从而收到口语交际活动的实效。(3)根据话题内容,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成为情境中的“角色”,以激发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积极性。(4)口语交际是听与说互动的

15、过程。设计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抓住对方说话内容的要点并迅速作出反应,应答交际的话题。(5)注重渗透口语交际中情感态度方面的规范,强调要有文明的态度和语言修养。(6)口语交际的设计还提出同学之间相互评价的要求,这有利于用语的规范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交流合作。2习作的设计。本册教科书围绕单元主题共设计了八次习作活动。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1)习作的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占有广泛的习作素材,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乐于动笔表达。(2)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习作活动。本册习

16、作的设计多是半命题或自主拟题的形式,要求比较宽松,有广阔的空间供学生充分展示习作的个性化和创造性。(3)重视习作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意义,引导学生通过习作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价值观。四、“语文七色光”活动的设计“语文七色光”是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的园地。内容设计上围绕单元主题,通过多途径的学习活动,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突出了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课内和课外的沟通,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训练和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七色光”设计成4个相对独立的栏目。栏目1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选用和本单元相

17、关的一些典型、规律性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通过练习认识和掌握这些语言现象和规律,培养语感,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栏目2是“日积月累”。它汇集了多种形式的语言材料,如成语、格言警句、古诗、谚语,扩充了学生接触语言材料的范围,以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自觉积累语言文字素材的良好习惯。栏目3是“知识窗”。这个栏目围绕单元主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相关的资料,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单元主题的理解,扩展视野,引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栏目4是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栏目,设有“开心一刻”、“窗外事”、“大家一起来”等几个小栏目。“开心一刻”旨在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感到愉悦,培养学生

18、幽默的智慧;“窗外事”、“大家一起来”是综合性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通过开发语文学习的资源,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沟通,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悟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团结合作、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精神。五、识字、写字的设计本册教科书仍然贯彻“在阅读中识字”的原则。在主体课文后列出应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快乐读书屋”中文后列出的汉字,只要求识记,不要求会写。随着学习过程的延续而逐步达到识和写的统一。识字和写字的原则仍为“多识少写”,鼓励学生运用识字的方法更多地增识汉字。本册共安排识字160个,要求会写的字147个。六、选读课文单元的设计本册教科书的选读课文单元编排

19、了8篇文章,目的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选读课文可以作为单元教学的补充阅读材料,可用于阅读欣赏,也可以用其中的一篇带多篇,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可指导学生略读选读课文,也可另外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第一单元本单元围绕主题“质朴纯真”编排,展现了古今中外对这一美好品质共同追崇的价值观,学后如沐春风,令人清新舒怀。从故事情节中把握,从人物形象中感受,从浸透着情感的关键词句中体会,应是本单元阅读教学的关键。“能说会写”栏目要求围绕单元主题真情表达、真诚倾吐,指导学生树立“吐真言,表真情”的写作态度,从课文中汲取作者表情达

20、意的方法。“语文七色光”栏目安排有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积累、扩展、阅读、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教学中应注意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导练、导学相结合。建议本单元教材教学时间为910课时。1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材说明解题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顽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在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他为此杰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了下来。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格舍己救人。这篇小说,表面上看像一泓静静的秋水,水面上却拂过一丝透骨的寒意。读着它,就像乘着一叶小舟从秋水上划过。但是,当我们

21、弃舟上岸,再来顾盼这秋水时,才发现在它的底层,奔涌着一股股汹涌的波涛,这涛声撞击着你的心弦,拍打着你的肺腑。贝尔曼,这位在美术园地辛勤耕耘了几十载却一无所获的老艺术家,凭着他博大的爱心,用他的生命为代价,完成了一幅不朽的杰作。通过对这篇小说的情节讨论、形象分析,我们对贝尔曼也怀有深深的敬意,苏艾的细心关怀又使我们感到一阵阵暖意,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贝尔曼用生命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又应该如何回答呢?结构分析本文写的是年轻画家琼珊在老画家贝尔曼与同伴苏艾的照料下,战胜病魔的故事。作者对于体现主题的主人公贝尔曼的描写并不多,甚至连最感人的贝尔曼画叶子的镜头都没写。但我们仍可以强烈感受到贝尔曼老人

22、火一样的热情和舍己为人的精神。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本文按故事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3自然段),开端部分,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第10自然段),发展部分,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第13自然段),高潮部分,写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燃生的欲望。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结局部分,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语意理解“外面见到的只是一个空荡荡、阴沉沉的院子,一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纠结的根已经枯萎,攀在半墙上。”作者用悲凉

23、的笔调描写了窗外的常春藤,它经受了怒号的北风,倾泻的雨水,在漫漫的长夜中,一点点被剥蚀。以此来暗示对这凄风苦雨的世界已不再抱任何希望的琼珊的生命之火,也在一点点微弱下去,病情越来越重。“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琼珊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听了琼珊的事,他没有说什么,只是担心地凝视着窗外风雨中的常春藤。”生活在下层的贫苦之人自身能够生存下去都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很多人都自顾不暇,但是贝尔曼老人却把自己当

24、成了琼珊的保护神,当他听到琼珊的病情后,心中也许已经有了打算。“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由此可以推测出老贝尔曼在画叶子的时候连雨具都没有用,一个“透”字表现了他是多么急切地去为琼珊画上那片“生命之叶”,生怕在此期间琼珊会出什么事。如果准备充分的话,贝尔曼也许不会死,以此看出,贝尔曼是一个多么可敬的老人。“后来,他们在那棵常春藤下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别处挪来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和了黄色和绿色的颜料。”作者没有实写老贝尔曼画藤叶,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

25、六米多高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那是贝尔曼先生的杰作那晚最后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一片常春藤叶子。它原本就不是一片叶子,也算不上一幅画,可它却超越了叶子和画的含义:它像一位神医,治愈了琼珊的肺炎,给了她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它又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贝尔曼老人的善良心灵,反射出伟大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光芒。比期待了多年的杰作更有价值。写作特点首先,是精简文字。在故事的开头,看似闲笔的描写实际定义了整个故事的方向,并为故事中所有人物的出身背景,作出了最恰当的交代。作者没有一上来就交代一个突兀的故事背景;每个人物上场,都单独介绍

26、一下他们的长相和出身等等。这样类似说明书的写法,很难达成结构上的一致性。更不可能很快地构造出故事的整体感觉。短篇创作,尤其讲究气氛的烘托和感觉的传递。其次,是叙述的简练。最后的常春藤叶中,人物本身的描写非常少。这在现在作者的实践中,并非没有类似的情况。但出发点,恐怕截然不同。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简练,并不影响两个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相对于两个生命与一个孤独的朋友来说,长相与穿着都可以完全忽略。但如果将这种忽略视为一种定式,则可能适得其反。再比如故事中情节的推进呈现明显的单一线索,环环相扣,没有安排刻意的曲折和暗线。即使是故事最后,老画家死于肺炎,欧亨利也没有故作神秘,而是让两个生者直接面对这个事

27、实,然后故事戛然而止。换言之,所谓叙述的简练,无非是不要节外生枝。作者始终牢记自己想要表达的真正主题,然后反复推敲、删节故事中的文字。最后,话不能说尽。欧亨利最著名的写作特点,就是峰回路转的结尾。作者并没有利用自己“天神”的权力,直接去左右人物的命运。作者只是很平淡,或者说,很冷静地让整个场景和状态,永久地停留在了那个刹那,再没有任何解释或者延伸。剩下的,就全部交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很多情况下,现在的作者都非常愿意自己跳出来说道理,甚至将自己的观点直接通过人物之口说出来。至于为了营造气氛或者达成某种作者需要的目的,随意摆布人物命运和行为,就更是司空见惯。在短篇的创作中,这种现象的直接表现就是人物

28、和情节的变化突兀和生硬的说教。而欧亨利式的结尾恰恰就避免了这样的事情发生,更在平淡的结尾中烘托出意境,即所谓的平凡中见伟大。教学建议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3.体会破折号的不同作用,积累喜欢的词句。4.能够独立认识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教学难、重点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2.较深入地认识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准备1.课文挂图。2.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整理欧亨利的资料。教学时间建议本课教学23课时。操作要点1读书指导。课后的习题

29、分别涉及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方法和语言文字训练等方面,可将它们列为几个小专题来组织教学。(1)揭题导课。出示课题,让学生联系生活积累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常春藤,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题猜想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2)整体感知。本环节要完成以下教学目标:自主学习,读通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梗概。让学生独立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独立认识生字和辨读多音字。(独立识字,独立练读,是高年段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应养成的习惯。这样,有助于学生减少干扰,潜心读书,凝神思考;有助于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和读书节奏;有助于学生课外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3)围绕习题,确定专题。专题一:围绕课后第1题。(朗读课

30、文。课文是通过什么事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质朴情感的,你找到了吗?谈谈自己的感受。)专题分析:“朗读课文”是思考问题、倾吐感受的前提;找出“什么事”需要把握课文的故事梗概;“感受”是一种内心体验,不仅仅是说出,更重要的是引起内心的情感触动。方法提示:在学生读通课文(不读错、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回读,停顿恰当,朗读通畅而有节奏感)的基础上,可先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展开讨论:究竟是什么事,通过词句说说是怎样表现人与人之间的质朴情感的。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阅历谈感受,也可以通过旁注眉批来抒写自己的读书感受。专题二:围绕课后第2题。(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目呢?谈谈你的理解。)专题

31、分析:读书要有审题的意识,要让学生体会到通过审题可以较快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方法提示:在熟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把握课文主旨的基础上,尽量先让学生来谈自己的理解。专题三:围绕课后第3题。(课文中的破折号比较多,找一找,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专题分析:这项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读来体会破折号的表达效果。建议:教师先把破折号的用法讲解一下,再举例子说明。2积累内化。自选词句,由学生独立完成。简单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也可以连词成段,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看谁选用的词语最多、最恰当。3识字写字。(1)认读生字。(2)指导书写7个生字。按照“观察重点示范练写评议”的程序指导学生自主书

32、写。(要注重写字教学。指导学生用硬笔书写楷书时,要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汉字的书写要避免简单枯燥地反复练写,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写字上升到欣赏、塑造汉字的形体美,体会汉字内涵的意韵美的境界。)资料欧亨利(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大师之一。1862年9月11日,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欧亨利(Henry)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一个小镇。父亲是医生。15岁在叔父的药房里当学徒。5年后去得克萨斯州一个牧场放牛。1884年后做过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和银行出纳员。1896年,银行发现缺少一小笔款子,欧亨利因涉嫌被传讯。他却取道新奥尔良去拉丁美洲避难。1

33、897年,回国探望妻子,因而被捕,判处5年徒刑。在狱中曾担任药剂师,并开始以欧亨利为笔名写作短篇小说,于麦克吕尔杂志发表。1901年,因“行为良好”提前获释,来到纽约专事写作。欧亨利创作的短篇小说共有300多篇,收入白菜与国王(1904)、 四百万(1906)、 西部之心(1907)、 市声(1908)、滚石(1913)等集子,其中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为最著名。他把那儿的街道、小饭馆、破旧的公寓的气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他曾以骗子的生活为题材,写了不少短篇小说。作者企图表明道貌岸然的上流社会里,有不少人就是高级的骗子,成功的骗子。欧亨利对社会与人生的观察和分

34、析并不深刻,有些作品比较浅薄,但他一生困顿,常与失意落魄的小人物同甘共苦,又能以别出心裁的艺术手法表现他们复杂的感情。因此,他最出色的短篇小说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都可列入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中。从艺术手法上看,欧亨利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于哲理的戏剧性场景,用漫画般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特点。作品情节的发展较快,在结尾时突然出现一个意料不到的结局,使读者惊愕之余,不能不承认故事合情合理,进而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他的文字生动活泼,善于利用双关语、讹音、谐音和旧典新意,妙趣横生。他还以准确的细节描写,制造与再现气氛。特别是大都会夜生活的气氛。2古诗三首教

35、材说明过 故 人 庄解题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田园诗,描写了唐代诗人孟浩然去探望老友,主客把酒话家常的生动场面,表现了农家生活的恬静闲适和农家待客的质朴情感。“过”是探望、拜访的意思,“故人”就是老朋友。结构分析诗歌由“邀”到“至”到“望”到“约”,一路写去,自然流畅。在内容上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前两句),写老友的盛情邀请。第二部分(中间四句),写和老友置身农家田园,把酒畅谈的情景。第三部分(后两句),写相约重阳节还来欣赏菊花。语意理解“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具:准备;鸡黍:杀鸡煮黄米饭。老友杀鸡煮黄米饭,准备好了农家饭,邀请我到他的田园去做客。这一开头就像一则日记娓娓道来,故人“邀”

36、,我“至”,文字上毫不渲染,简单而随意,正体现了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的质朴情谊。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这种“鸡黍”宴,直至今天,仍然是中国农村一种亲切的招待方式。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实而自然,但对于下面诗句将要展开的生活场景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合:围起来,这里是环绕的意思;郭: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墙。村外绿树环绕,城外有青山斜立。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般清新愉悦的感受。上句漫收近景,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

37、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村庄坐落平处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单一孤僻。“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户;圃:种植菜蔬、花草、瓜果的园子;桑麻:以桑树和麻类植物泛指农作物收成。打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一边举杯畅饮,一边谈论农事。从这两句中可以领略到浓郁的农村风情和劳动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田地里的泥土香,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有了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融为一体,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就:近,这里指欣

38、赏。等到重阳节那天,再来观赏菊花。在临行时主客相约重阳节时再来田园观赏菊花。主人热情的相待,客人率真的表示,做客的愉快,主客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充分表达了主客间的不虚情做作和真挚的情谊。写作特点语言平白,感情纯朴,在平淡中蕴含深厚的情感。全诗语言平白如话,既不用典,又不生涩,读起来令人感到纯朴、自然而又真挚,一种古道热肠的友情跃然纸上,传诵不衰。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诗人表现得极富诗意。每个句子都似不见雕琢锤炼的痕迹,但正是于这种平白自然中透出语言运用的功力。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现出一片清新的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

39、话,却能表现心境与环境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出对村庄和故人的依恋。这些诗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田园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为一体。客至解题这首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据黄鹤黄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讲,这首诗是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50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当时,杜甫历尽颠沛流离,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活,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这首至情至性的记事诗,表现出诗人纯朴好客的性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其具体情况不详。杜甫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明府,唐人对县令的尊称。相过,即探

40、望、相访。结构分析本诗从结构上看,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描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全诗衔接自然,浑然一体。第一部分(前两联),写迎客。日常生活的孤独与客人到来的欢乐形成对比,突出了迎客之喜悦。第二部分(后两联),写待客。因饭菜不够丰盛的歉意和邀邻助兴的提议,体现了情感之质朴。语意理解“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草堂的南北,春水漫漫,只见鸥鸟天天成群而至。首联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描绘出草堂周边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浩荡之感。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诗人闲逸的生活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舍,

41、自称其家为舍,这里指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春水,指流经草堂的浣花溪。“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草遍地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用蓬草编成的门,因为你的到来,今天才打开。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缘客扫,为了迎客而打扫,古人常以打扫门庭表示欢迎客人;蓬门,蓬草编成的门。“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因为居住在偏僻之地,距街市较远,交通不便,所以买不到更多的菜肴,宴席不够丰盛;家境贫寒,没酿新酒,只能拿味薄的隔年陈酒来招待客人。诗人舍弃了其他情节,专取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

42、着意描画。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盘飧,盘中的菜肴,飧,本指熟食,这里泛指菜;兼味,一种菜肴叫味,两种以上叫兼味;旧醅,隔年的陈酒,“醅”,未经过滤的酒。古人好饮新酒,所以诗人因“只旧醅”待客而感到歉疚。“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客人肯不肯与邻家的老翁相对而饮?如果肯的话,“我”就隔着篱笆召唤他过来,一起喝尽这最后的几杯。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锋一转。无须事先约请,可随意召饮,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直率淳朴的绝弃虚伪矫饰的情意。写作特点情景交融,情深意浓。本诗一二句写户外景

43、色:屋舍绿水环绕,碧波荡漾,群鸥翔集,寂寥幽静。三四句写寂寞之中,佳客临门,喜出望外。五六句写远离街市,住所偏僻家境清贫,酒薄菜淡,但主客之间情谊真挚,气氛融洽。最末两句写邀邻助兴。全诗以浓郁的生活气息,朴实纯真的情感,组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游 山 西 村解题这首别开生面的诗篇,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一年前,陆游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任上罢官归乡。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相当复杂,苦闷与激愤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

44、“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怀,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情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结构分析全诗以游村为线索,将秀美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乡村习俗有机结合,表现了优美的意境。第一部分(前两句),写诗人游村来到农家,主人盛情待客。第二部分(中间四句),写游村中看到和感受到的乡村优美风光和淳朴乡情民风。第三部分(后两句),写诗人游村的感受。语意理解“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初看觉得起句平淡,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着力。然而,诗人从这里着笔,写自己游村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的写景抒情作了铺垫。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米

45、酒,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有着名酒般的醇美;豚,小猪,这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于描写难状之景及对仗的工巧,而且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漫步山村而周围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路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中见到的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视觉与心理感受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清新动人而又神奇瑰丽的画面。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意蕴深远,仿佛信手拈来,然又出人意料,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

46、的赞誉,流传不衰。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更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奋发进取,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春社,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即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当这一天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响彻云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事丰收。这个简朴的古代风俗,在今天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

47、无时夜叩门。”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都给诗人留下了美好而难忘的印象。今后怎么样呢?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结尾用笔婉转,诗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如果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会拄着手杖随时前来敲门叙谈。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叩门”与首句“农家”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写作特点立意新巧,于白描手法中见意蕴。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只用白描手法,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段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受到热情款待,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古朴民风,末写游村之感。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乡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教学建议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知道三首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3认识课后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知道三首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商业贸易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