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党课讲稿】在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摘要: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新的执政环境、执政挑战,大党独有难题也呈现出新特点、新表现。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中国共产党之为“大党”,不仅表现在大的规模、大的底蕴方面,更表现在大的目标、大的情怀等方面。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挑战、长期执政的难题、复杂国情的影响等,是导致独有难题的重要因素。解决大党独有难题,需要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制度建设、注重组织建设、强化纪律建设、坚持反腐倡廉。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所领导和开创的伟大事业,也对大党独有难题的大党之义、独有之因、破解之道进行了与
2、时俱进的深化和拓展。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大党独有难题;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保证。全面深化改革越是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越是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就越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与时俱进地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然而,要建设一个更加坚强有力的,能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当前既有着各种机遇和有利条件,也
3、面临着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对于后者而言,就包括中国共产党所面对的大党独有难题。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必须以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为前提和基础。作为党的建设领域的一个新概念、新命题,大党独有难题既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也具有一定的过程性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大党独有难题的生成基础、现实表现等不尽相同。改革开放后,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还是党的自身建设,都进入了历史发展新时期,面临着各种新环境、新挑战。在此情况下,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大党独有难题何以产生、何以解决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他深刻总结改革开放进程中
4、的经验教训,强调要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优良传统教育,使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得到提高。”2虽然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但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所进行的探索,蕴含着新时代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基本精神、原则、方法和路径等。事实上,邓小平既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总策划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对邓小平所领导和开创的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历史任务,系统研究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探索与贡献,不仅利于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也利于服务现实、指引实践。一
5、何为“大党”:明确大党之义明晰概念内涵、把握概念本质是进行理论研究的前提,也是推进实践创新的基础。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共产党是否为一个“大党”?其评判依据和标准有哪些?对此,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按照其相关重要论述,中国共产党之“大”,不仅表现在大的规模、大的底蕴方面,更表现在大的目标、大的情怀等方面。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相关重要思想,同时又为其注入了新内容、融入了新元素,从而使“大党”之义更加富有时代气息。(一)大的规模“大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无固定的、明确的内涵和界定。也就是说,何为大党是相对而言的。当然,这
6、并不意味着无法衡量和评判一个政党是否为大党。在众多的衡量标准、多元的评判体系中,一定的组织规模是大党的重要前提和必备条件。作为世界政党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大党既具有一般政党的普遍特征,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其中之一就是具有一定数量的党员和一定规模的组织。改革开放后,从时间维度来说,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有着一定建党史、全国范围内执政史的政党;从规模维度来说,中国共产党也已从原来的一个弱小政党成长为具有相当党员数量和组织规模的政党,“我们党现在已经是一个拥有三千九百万党员、领导着全国政权的大党”3(p.4)o这两个方面共同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已成为一个具有大的块头、大的规模的大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
7、领导并推动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大的块头、大的规模是一个重要的硬件条件。尤其是在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大国治国理政、执政掌权,在经济文化较为薄弱的基础上搞建设、促改革,大的块头、大的规模所蕴含和展现出的大的优势、大的力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成为中国共产党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跨越一个个急流险滩而不断前进的重要支撑。就党员数量与政党力量的关系而言,虽然党员数量多并不必然意味着政党的力量大、实力强,但这却是一个政党成为强而有力的大党的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之所以在世界政党政治舞台上分量重、影响广,块头大、体
8、格大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当前,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拥有9900多万名党员、517.6万个基层党组织的大党,其组织规模、组织体系不断壮大。“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J4(p.86)虽然如此,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历来更加重视党员质量而非党员数量,并没有因为党员数量的增多而放松和忽视对党员质量的把关,而是一直把提高党员质量置于党的建设的突出位置,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实现了党员量多且质高的双重提升。(二)大的底蕴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旨在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纲领、政治目标的政治组织。任何一个政党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根脉、文化
9、根基、社会基础之上的,脱离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政党是不存在的。质言之,任何政党的建立和发展都是以一定的理论底蕴、文化底蕴、精神底蕴等为依托的。这些底蕴之深厚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政党的生命力、影响力。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是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汲取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吮吸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汁液而成立和发展起来的政党,悠久的文明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共产党富有盎然生机和强大力量的根本所在。除此之外,具有科学的、深厚的理论底蕴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优势。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思想武器的政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为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理论源泉和思想基础。正
10、是在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才从一个弱小的政党成长为筋骨强壮、体格健硕的大党,百余年来饱经沧桑、历经磨难而依然生机勃勃、富有活力。邓小平指出:“我们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大党J5(p181)这里的“马克思主义”既是一个修饰语,也是一个限定词,更是一个“点睛之笔”,它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类型。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之“行”,是中国共产党“能”的根本支撑和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之“能”的核心和关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二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引和思想指南,中国共产党就难以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的大党。“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
11、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6(p.15)所以,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旗帜,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逐步成长为一个大党的百余年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不断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三)大的目标评判和衡量一个政党是否为大党,既要看其硬实力,也要看其软实力;既要看其显性因素,也要看其隐性因素。也就是说,一定的党员数量、组织规模是一个政党成为大党的重要条件,但是否具有大的使命担当、目标追求则是更为关键、更为重要的方面。一个具有宏大使命担当、高远目标追求的政党,才能具有稳定的、强劲的前进
12、动力,才能在推动社会发展、民族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党,这一初心使命是贯穿于其百余年发展历程中的主题主线。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一切努力,都是围绕这一初心使命而展开的。当然,这一初心使命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阶段性目标。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集中表现为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邓小平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J3(p.357)这一目标追求鲜明反映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代表着中国人民、中
13、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同时也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义力量,使其成为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在一定程度上都源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引导、驱动和激励。“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我们整个工作的重点转到建设四个现代化上来,把建设四个现代化作为几十年的奋斗目标。”3(p.22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有着大的目标、大的理想、大的追求,才能够凝聚人心、增进共识、汇聚力量,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核心政治力量。这种宏大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软实力,也是其“大的样子”的核心要义
14、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p.21)这既科学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蓝图,明晰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也是对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所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大的目标”的继承和发展。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从来不是一个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政党,而是一个志存高远、利谋千秋的政党,这也是成其为大党的重要因素。(四)大的情怀政党情怀是政党的内在属性,不同的政党因其阶级属性、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等不同,决定了其情怀的意涵、内容和表现等也各不相同。具有大的情怀,是一个大
15、党的内在要义之一。作为一个胸怀天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吸收和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兼济天下、和合大同的理念,一直以宽广的战略眼光关注着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并致力于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即是说,中国共产党不仅有着鲜明的人民立场、深厚的为民情怀,而且始终葆有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进步的世界情怀,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博大胸襟和崇高品格。中国共产党“大的情怀”具有深厚的文化基因和思想基础,成为其一以贯之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在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应该对人类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16、更大的担当。为此,他认为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和壮大自身的力量,从而使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中更有话语权和影响力,”到实现了四个现代化,国民经济发展了,我们对人类特别是对第三世界的贡献可能会多一点”5(p.112)o事实上,中国不仅始终是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倡导者、推动者,而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取得突出成就,还日益成为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引领者、贡献者,并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不仅推动了社会进步、民族发展,而且致力于泽被天下、惠及世界,实现自身发展与人
17、类共同发展的有机统一。“我们将始终把自身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新贡献。”8正是这种放眼世界的格局、开放包容的精神和海纳百川的气魄,造就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非凡的大党形象、大党风范、大党气派。二何以“独有”:剖析独有之因大党独有难题并非凭空生成的,而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直接因素与间接因素等。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历史性转变和全方位变革,是大党独有难题形成的重要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40多年来,这种历史性转变和全方位变革虽然在一定范围、一些方面有所
18、变化、有所发展,但总体上依然是大党独有难题的重要成因。(一)改革开放的考验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人民群众依然贫穷,温饱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为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以及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本质而言,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觉醒、伟大革命,其艰巨性、复杂性并不亚于为夺取政权而进行的革命斗争。它不仅引起了国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深刻变革,而且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等深受影响和冲击。改革开放后,党的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一个在相对封闭条件下长期执
19、政的党,成为一个在改革开放条件下长期执政的党。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命运,极大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了国家综合国力,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同时,改革开放也给党的建设带来了巨大考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在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其他文明有益成果的过程中,一些错误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也混杂其中,导致社会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多样、复杂多变的特点。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一贯奉行文化渗透、文化侵略政策,使得享乐主义、个人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在国内四处蔓延、无孔不入。“开放以后,一些腐朽的东西也跟着进来了,中国的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丑恶的现象,如吸毒、嫖娼、经济犯
20、罪等J3(p.379)一些党员干部也受到影响,致使党内出现了理想衰退、信念动摇、精神迷失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可以说,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是全方位的,党的建设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是复杂化的,由此也衍生出了一些特定的难题,如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等。“社会多样化发展使人们思想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这必然增加党内统一思想的难度,我们党是一个大党,统一思想历来不易。”9(p.7)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它具有战略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当前,在坚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前提下
21、需要更加高度重视各种影响党的建设的因素。(二)市场经济的挑战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也从一个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政党,转变为一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政党。虽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同为发展经济的不同方式、手段,并且各有优势和不足,但相比之下,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效率更高,在市场机制调节方面速度更快,因而更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实行的重大创举。然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领导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其长期执政过程中面对的一
22、大挑战。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也是利弊共存,“这几年生产是上去了,但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流毒还没有减少到可能的最低限度,甚至解放后绝迹已久的一些坏事也在复活”3(pp.143-144)o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等优势,但也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同时易于滋生和助长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错误观念和不良思潮,导致社会风气的恶化、社会道德的滑坡、社会价值观的扭曲等,使党的执政难度和风险有所增大。质言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多样、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各种需求更加多层,从而导致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团结一致、协调行动等更为不易。”在发展社会
23、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腐朽没落的思想观念、市场等价交换原则很容易向党内侵蚀。:9(p.171)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执政掌权过程中就会面对一些特殊性挑战、独特性难题,且它们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步产生、日益显现。面对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这一全新课题,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就成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考验也由此成为党面临的“四大考验”之一。虽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1,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党所面临的市场经济考验也会愈来愈大。(三)长期执政的难题巩固执政地位,维护执政安全,实现长期执政
24、是任何一个执政党的内在追求和固有夙愿。然而,一个政党的执政地位并非恒定不变、能够自然而然地保持下去。相反,政党的执政资源越多,抵御各种诱惑就越难;政党的执政时间越长,面临的执政考验就越大。因为对于一个政党而言,其越是居于执政地位、掌握执政资源,就越易于出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心态,滋生骄傲自满、不思进取的情绪,甚至可能出现腐化堕落、蜕化变质的情况。也就是说,执政时间越长、执政历史越久,就越需要有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苏共、印度国大党、印尼专业集团党等世界上的一些大党老党纷纷丧失执政地位甚至解体覆亡的惨痛教训已充分说明,一个政党的执政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如果不及时
25、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敢于、不善于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任何一个政党都难以实现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系统分析了党所面临的复杂环境和存在的各种执政挑战,认为作为一个具有一定执政经验的大党,中国共产党不能因其成就大、贡献大而居功自傲、麻痹大意,而应警惕和防范各种危及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因素,“我们国家大,党的历史很长,建国也已经有三十八年,因此好多习惯势力不能低估”3(p.249)o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新的执政环境、执政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应对各种执政考验、谋求长期执政,是其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由于我们党的执政党的地位,我们的一些同志很容易沾染上主观主义
26、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习气J5(p.205)这些不良习气不仅影响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而且会消解党的执政基础、影响党的执政安全,是党长期执政路上的“拦路虎”和“绊脚石二时至今日,作为一个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能否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盛必虑衰的警醒,统筹发展和安全,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是一个关系其生命力、战斗力的根本问题。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国共产党要实现长期执政,就必须高度警惕和防范因执政时间长、执政成就大而易于出现的各种问题、滋生的各种风险。“我们党长期执政,党员干部中容易出现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态。”9(p.182)所以说,实现长期执政是导致大党独有
27、难题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重要动力。(四)复杂国情的影响大党独有难题固然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过程中所面对的一大难题,但是,“治大党”并非大党独有难题形成的唯一维度,“治大国”也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正是因为“治大党”与“治大国”的交织叠加,才使中国共产党面对的大党独有难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独特性。如果只关注了“治大党”而忽视了“治大国”,那么对大党独有难题的认识和把握无疑是片面的、偏颇的。因为,任何一个政党的生存发展都不可能脱离一定的现实基础和基本国情,都必须依托于一定的客观实际情况。质言之,在任何一个国家内,国情与党情都不可截然分离,国情决定着党情,党情反映着国情,党情与
28、国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与互动。在邓小平看来,大党独有难题的生成,既源于中国共产党的自身情况,也源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就后者而言,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国中执政掌权的,这固然有着办大事、成伟业的突出优势,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特有的困难和挑战。尤其是中国人口众多、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然与其他国家有着较大的不同。如此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人民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并在较短时期内取得现代化建设的突出成就,改变中国在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落后者、追赶者的地位,需要持之以恒、代代相继地进行艰苦奋斗。“我们人口多,国家大,基础又很薄弱
29、办事困难很多”3(p.213),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推动发展是在一个复杂的国情、薄弱的基础、落后的起点上进行的,是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所取得的突出的执政绩效、执政成就是极为不易的。当前,虽然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有了很大改观,但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带领14亿多人口走向现代化的使命任务没有变。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指出:“大党大国,既是我们办大事、建伟业的优势,也使我们治党治国面对很多独有难题J10在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大国中进行现代化建设,其艰巨性、挑战性是
30、前所未有的,必然会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当然,大党独有难题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大党独有难题的成因并不完全一致。新时代以来,面对“两个大局”交织互动、相互激荡的时代背景,习近平除继承和深化了邓小平对大党独有难题上述四个方面的成因分析外,还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新的实践基础,运用系统思维、辩证思维等科学思维方式进行了新思考、新探索。例如,在一党执政条件下,如何有效进行自我监督,做到防腐戒奢、敬终如始等,仍是中国共产党面对的重要挑战。“这么大一个党,处在执政地位、掌控执政资源,很容易在执政业绩光环的照耀下陷入革别人命容易,革自己命难的境地。”n(p.578)
31、这也是大党独有难题的重要形成原因。三、何解“难题”:探索破解之道改革开放后,对于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面对的各种独有难题,邓小平强调要通过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予以解决。他所提出的“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3(p.314),“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3(p.39)等一系列重要论断、重要观点,既是邓小平党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蕴含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独特经验与智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充实拓展了中国共产党解决大党独有难题
32、的思想宝库,为党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继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一)根本前提:加强党的领导大党独有难题的话语主体是中国共产党,话语场域是党的建设范畴,解决大党独有难题自然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一实践主体。对于这些影响党的执政安全、危及党的长期执政的因素,只有通过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予以有效解决。如果党自身组织涣散、纪律松弛、软弱无力等,不仅难以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反而会使其愈演愈烈,甚至演变为膏肓之疾,酿成覆党之险。所以,党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首要主体,要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作为解决大党难题的战略之举、根本之策。邓小平强调:“怎样改善党的领导,这个重大问题摆在我
33、们的面前。不好好研究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坚持不了党的领导,提高不了党的威信。”5(p.271)党的领导地位的形成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结果。但是,党的领导地位的巩固、领导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面对各种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需要进一步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一个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根本问题,也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现实所需和逻辑必然。决定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1不仅如此,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还被明确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事实上,无论是解决
34、大党独有难题,还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其首要的、根本的都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改革开放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2(pp.5-6)当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由诸多环节、各个方面构成的。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发扬党内民主、健全党内制度、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等,不断提高了党的领导能力、领导水平,为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奠定了重要基础。总而言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既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根本前提,也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重要保障。(二)首要任务:推进制度建设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固然要靠党的
35、意志、能力和决心等,但归根到底要靠健全的、完善的制度。这是因为,同其他因素相比,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具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对于党的历史上的一些经验教训I,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遭受的挫折、走过的弯路等,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党内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是影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5(p.333)o如果不能有效、全面地解决制度问题,必然会影响党的执政地位、执政能力,也会制约大党独有难题的解决。因此,要把制度建设、制度改革置于党的建设
36、的重要位置。决定强调:“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J1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时代以来,我们从战略高度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党和国家制度改革,作出了依靠改革和制度建设党的重大决策,逐步建立起一套与我国社会政治生活相配套、与国家制度相衔接的党的制度体系,包括坚持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不断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等,从而推动了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自我完善与发展。高度重视党的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中固本正源的根本所在,有利于推进党的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当然,制度建设并非是一个阶段性任务,而是一直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之中。“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党的
37、各项建设之中,不断扎紧制度笼子J9(p.33)当前,制度建设已成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由与其他建设的“并列地位”调整为“贯穿地位”,进一步突出了其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可以说,坚持不懈推进制度建设、制度改革,为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三)固本之策:加强组织建设世界上的政党有着众多的类型,按照组织原则、组织方式等来说,大致可分为组织严密型、组织松散型等类型。具有严密的组织体系、过硬的干部队伍,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独特优势,也是其能够始终保持自身肌体健康、强健有力的重要法宝。可以说,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组织先进、严密、有力量是党不断攻
38、坚克难、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由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所共同构成的科学组织体系,这是党具有强大组织力、领导力的基础和保证。因此,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认为,正确的组织路线是以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为前提的,解决组织路线问题也就是解决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在他看来,组织路线的重点就是干部问题,为此必须善于大胆提拔、放手使用年轻干部,使那些信仰坚定、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能够脱颖而出、担当重任。只有打破论资排辈的陈规陋习,树立选贤任能的良好风尚,平稳顺利地实现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更新换代,才能使党始终保持旺盛生
39、机和蓬勃活力。”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J3(p380)为此,必须不断完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改革干部选拔和任用制度等,以为党的组织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决定也提出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任期制等1,这些都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加强组织建设的决心。新时代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工作,提出了“党的力量来源于组织”“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等一系列新论述、新观点,明确了新时代加强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在实
40、践层面,习近平对如何加强组织队伍建设、组织体系建设等进行了战略部署。“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要健全党的组织体系,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匡正用人导向,净化用人风气,坚决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J13(p.122)此外,习近平还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强调构建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着重提高组织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等。这为推动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四)关键环节:强化纪律建设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一个前提条件即是党自身必须坚强有力,有能力化解困难、解决难题。严明的纪律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其具有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依托。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
41、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重要保证。只有党的各级组织、全体党员都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才能确保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一致和行动上的统一,才能保证全党团结如钢、坚硬似铁。拥有铁一般的纪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优良传统和精神风范,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后,党的执政任务更为艰巨、执政挑战更为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党内纪律松弛、纪律观念淡薄,就会严重削弱党的力量、消解党的根基,使党沦为各行其是的“私人俱乐部”,或是来去自由的“大车店”,这样一来就更难以应对包括大党独有难题在内的各种风险挑战。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反复强调,严明的纪律
42、严格的规矩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要前提,“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3(p.IlDo党的纪律具有政治性、强制性和严肃性等特点,内含刚性约束力,发挥着“带电的高压线”的重要作用。决定强调:“建立经常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纪律教育机制,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综合发挥党的纪律教育约束、保障激励作用。”1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明确提出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并将加强纪律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我们这么大一个政党,靠什么来管好自己的队伍?靠什么来战胜风险挑战?除了正确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外,必须靠严明规范和纪律”14(p.5)o严明的纪律是实现党的集中统一
43、领导的重要条件,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基础,因此,党员干部必须提高自己的组织纪律性,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的纪律,把遵守党的纪律作为一种政治自觉、一份政治使命。不仅如此,习近平还强调党员干部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要以严密政治纪律为重点,“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14(p.13)o当前,正在全党开展的党纪学习教育,就是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五)重要抓手:坚持反腐倡廉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纯洁性,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余年而依然富有生机、葆有活力的重要原因,也是其成长为一个强大政党的重要前提。作为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一直把为
44、民谋利、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使命。然而,随着环境的变化、成员精神的懈怠等,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不仅削弱了党的力量、损害了党的形象、败坏了党的声誉,而且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破坏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正因为腐败现象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所以反腐败就成为一项具有极端重要性、紧迫性的工作。如果放任党内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就会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危及党的执政安全,也会使党更加难以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对我们来说,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3(p.313)然而,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
45、多维度的,包括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制度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这就决定了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也就是说,反腐败斗争关键是要在“常”“长”上下功夫,注重经常抓、长期抓、持续抓,使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决定强调:“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1中国共产党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实现长期执政,就必须坚定不移、旗帜鲜明地反腐倡廉、拒腐防变。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提出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腐败是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坚决防治腐败是党自我革命必须长期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15(p.134)o在此基
46、础上,新时代以来我们形成了更坚定的反腐决心、建立了更严密的反腐制度和机制、创新了法治化反腐方式,也取得了显著的反腐成就。习近平关于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反腐败思想,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为新时代反腐败斗争提供了方向引领,同时也蕴含着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重要思路、方法和启示。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2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4-08-23.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十九大以来重
47、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8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一一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3-03-16.9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0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七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22,(23)
48、1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2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3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4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6.15习近平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ImprovingthePartySLeadershipinAddressingthespecialChallengesthataLargePartyLiketheCPCFaces一FromtheperspectiveofXiJinpmgSlnheritanceandDevelopmentofDengXiaopmgSRelatedKeyThoughtsAbstract:Afterthereformandopeningup,theCommunistPartyofChinafacedanewrulingenvironmentandnewgovernancechallenges.ThespecialchallengesfacedbyalargepartyliketheCPcalsoexhibitednewcharacteristicsandmamfestations.TheChineseco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