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需要儿童融入幼儿园生活的支持策略研究”①课题方案.doc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5048253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殊需要儿童融入幼儿园生活的支持策略研究”①课题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特殊需要儿童融入幼儿园生活的支持策略研究”①课题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特殊需要儿童融入幼儿园生活的支持策略研究”①课题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特殊需要儿童融入幼儿园生活的支持策略研究”①课题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特殊需要儿童融入幼儿园生活的支持策略研究”①课题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特殊需要儿童融入幼儿园生活的支持策略研究”①课题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殊需要儿童融入幼儿园生活的支持策略研究”①课题方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特殊需要儿童融入幼儿园生活的支持策略研究”课题方案江苏省张家港市城北幼儿园课题组 许裕芳执笔一、课题的提出 人类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态度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不断转变,特殊教育价值观也发生了转变,“经历了人道主义人的发展人的平等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四个阶段。近几十年来,国际上“人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要求特殊教育要注重特殊需要儿童自身素质结构的优化,加强对特殊需要儿童个性的培养、潜能的发掘。因而,尊重差异,适应差异,利用差异,促进儿童主动而全面发展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随着素质教育不断的深入,如何使特殊需要儿童的个性和各方面才能都在其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问题,已经引起

2、广大特殊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对于特殊需要儿童,最终融入社会是我们的愿望,更是他们最好的归宿,要达到这一目标,教育是关键。特殊需要儿童因其生理上的特征,在启蒙时必须进行一些个别化教育,学龄前教育也无法回避一些个别化内容。贯彻正常化原则,即尽可能减少限制,尽量让特殊需要儿童与同龄正常儿童、主流社会文化保持联系,特殊需要儿童中大部分是轻度的,他们通过合理的教育能像一般人一样从事正常工作和生活,或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对于相对较少的中重度特殊需要儿童,经过适当的教育和训练,许多人也能成为半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或可以减轻他们对社会的依赖,从而减少照顾他们的经费。但是因为特殊需要儿童具有先天生理缺陷的特

3、质使其在成长过程中要承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所以他们的教育问题作为建设和谐社会、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与普通儿童相比,特殊需要儿童之间共性少、差异大,每个特殊需要儿童个体都有着与其他个体不同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别。因此,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如果完全照搬普通教育的模式是很难奏效的。特殊需要儿童个体发育程度的快慢、身心障碍的多少、学习困难的程度,决定了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必须根据残障儿童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和教学计划,并根据计划对这些孩子实施个别化教学,尽力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满足每个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需要,使每个特殊需要儿童的个性和潜能都

4、得到充分和谐的开发。开园至今,城北幼儿园每年都无条件的接纳社区内特殊需要儿童来园接受教育,至今共计有九名特殊需要儿童来园随班就读。他们之中,有智力障碍、有听力障碍、有视力障碍、有孤独症、有唐氏综合症等不同表现的幼儿,幼儿园秉承着“让每个幼儿享受同等的爱”之人性化教育理念,对这些特殊需要儿童无微不至的关怀。本学期,有一名轻度孤独症儿童和一名智力障碍儿童来园就读。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还发现,每年总会有部分非常好动的儿童,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在活动中影响到此课题系张家港市“十二五”教科规划立项课题 课题编号:1101075 课题组长:许裕芳 副组长:张晓燕 课题组核心成员:郑敏燕、何惠珍、朱

5、亚芬、陈燕、吴可嘉、孙丽霞正常的活动秩序,也需要老师付出特殊的关注,运用更合适的策略帮助他们建立注意力的分配,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细观我园特殊需要儿童以及部分临界特殊需要儿童(好动儿童)的教育,我们认为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由于幼儿园的课程和教学都是面向全体儿童预设的,无论从课程的实施还是课程的目标,都不适合这些儿童,因此,在活动中,这些儿童虽然得到了关注,却只是处于在生活方面的照料,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其次,由于特殊儿童的特殊发展特点,幼儿园活动中,他们或无心听讲,随心所欲,或发出各类怪声影响教学,或不参与活动,师幼沟通受阻。以致于影响整个活动的进程。再次,幼儿教师掌握的教学方法也适用于一般儿童

6、,不了解特殊儿童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没法给这些孩子更好的发展保障,在评价时,也无法对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状况作出合理的评价。因此,我园拟从特殊特殊儿童融入幼儿园生活的支持性策略出发,探索支持特殊需要儿童融入幼儿园生活的环境、与特殊需要儿童师幼互动的策略、临界特殊需要儿童(好动、内向儿童)的支持性策略,努力寻找圆融互摄的途径,使特殊需要儿童获得受教育的权利,获得更好的发展的权利。二、概念的界定1特殊需要儿童:指儿童自身行为方式与别人的有所不同,带来某一方面有特别需求的儿童。不仅指明显的具有视力问题、听力问题、智力问题、学习障碍、知觉问题、多动症、孤独症等儿童,还指部分感觉运动统合失调、轻度多动等处于

7、临界行为特殊的儿童。 2. 融入:原义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这里指一种让特殊需要儿童进入幼儿园生活、学习,幼儿园尊重每个特殊需要儿童独特的发展状况和成长进程,儿童能在幼儿园提供的个性化教育策略的支持下融入集体生活,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身体、心理的适度发展。3支持策略:支持特殊需要儿童融入集体生活,获得发展保障的有效策略。4“特殊需要儿童融入幼儿园生活的支持策略”操作定义:充分尊重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水平,充分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个性需求,通过提供适合特殊需要儿童的机会,以活动室里的教育为切入点,创设适合的活动室环境,实行有效的师幼互动,以点对点的关注、小组融合、集体融合为途径,注重为特殊需

8、要儿童提供适合的表达与发展的机会与条件,从而因地制宜地帮助他们实现自身原有水平基础上的适宜发展。三、理论依据1依据国家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吸收了国际全纳教育思潮的一些先进理念;而且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对残疾人的权利尊重和公平待遇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义务教育法指出“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这一规定体现了全纳教育“儿童适应学校”向“学校适应儿童”的理念转变,是一个重大进步。我们在教育中也应该运用全纳教育的理念,不仅尊重弱势群体权利,而且要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适合他们需求的教育环境。2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 可持续发展

9、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强调尊重、和谐、可持续,是迎接生态文明时代的新的发展理念。促进受教育者健康发展、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的根本功能。可持续发展教育本质上是价值观念的教育,其核心是尊重,尊重全世界所有人的尊严和人权。“尊重”的本义是认同一切人有学习的权利,就是尊重所有儿童接受教育这一基本权利,尊重所有儿童融人社会不被排斥的权利,即不因为残疾、学习能力不足或学习成绩提高不快而受到歧视和排斥。可持续发展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使我们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我们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联系,这种理解是构建尊重的坚实基础,使全体儿童真正属于一个整体,不被人为地隔离。 “在隔离教育下,所谓正常

10、学生是一个群体,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是一个群体,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两套体系的分离,实际上是在通过群体间的互不干扰来谋求之间的秩序稳定。”这种秩序稳定的结果使我们看到,教育成了给人群分类的手段,使原本属于一体的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并不完整的群体中,他们只能适应自己所在的部分,难于理解、接纳“另外一部分”,导致整个儿童群体社会化进程带有明显的多样性缺失,尊重他人的意识薄弱。3教育公平理论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正的重要基础。由于教育特殊的社会功能,教育公平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入学机会平等和学习机会平等是审视教育公平的两个重要指标。入学机会平等是指人们接受学校教育权利的平等;学习机会

11、平等是指人们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接受:教育以达到特定教育程度的成功机会平等。这两个指标的真正实现,特别是第二个:指标的真正实现,是全纳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对人受教育权利的真正尊重与保障。教育公平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说到底,就是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教育。我国教育方针明确规定,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正。可见,学校以全纳教育的理念,接纳每个学生,特别是残疾学生,为他们在入学时和入学后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教育,对社会公平环境的优化与公平水准的提升、教育公平空间的扩大和

12、程度的提高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4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的。人类至少存在八种以上的智能,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了巨大而不同的重要作用。加德纳提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方式。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多元智能理论要求学校教育学生承认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异,学会尊重差异,只有对与自己不同的事物予以尊重,才能维系世界发展的多元。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突出了智能的多元性、文化性、个体性以及情景性,以全新的智能理念,为现行

13、的教育提供了一个评价学生的多元视角,引导我们重新审视以往的教育思维和教学策略。此理论在学校的运用,给目前教育的改革带来了很多的启示。三、研究目的1探索特殊需要儿童如何从个别化教育向正常化教育过渡的有效方式,在幼儿园个别化教育和正常化教育的衔接。2探索有利于特殊需要儿童融入融入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的原则、途径、方法,从新的视角把握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价值和作用,提升幼儿园环境对特殊儿童的支持教育效度。3探索支持特殊儿童融入幼儿园生活的环境、与特殊需要儿童师幼互动的策略、临界特殊需要儿童(好动、内向儿童)的支持性策略,提炼特殊儿童融入幼儿园生活的教育策略,尤其是师幼互动中的教师关注策略,优化教师教学方法,

14、促进特殊需要儿童的适度发展。四、研究内容1幼儿园内特殊需要儿童现状调查。了解幼儿园特殊需要儿童的类型和发展特点,了解临界特殊需要儿童的动作特点。2对特殊需要儿童的环境支持策略。(1)对特殊需要儿童在教学活动环境中支持策略。(2)教学活动中对特殊需要儿童空间位置的设置研究。包括座位形式、幼儿座位更换方式、师幼空间距离等;(3)适合特殊需要儿童的环境创设研究,目前我们创设有户外不平衡体验场、幼儿展示版、融合厅,活动室内各融合活动区(4)生活设施的摆放、生活规则的制订的对特殊儿童的适合性研究。3在教学活动中对特殊儿童适宜发展的支持性策略。(1)集体活动中教师设问的合理性策略研究。(2)对特殊需要儿童

15、的适合评价方式。(3)对特殊需要儿童的关注方式策略研究。(4)支持特殊需要儿童表现表达的策略研究。(5)对好动儿童的量表与定性分析研究。五、研究方法本课题将采用以下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开展研究工作。1调查研究法用于课题研究前测与后期阶段,通过对城北幼儿园在园就读儿童的情况调查,对特殊需要儿童发展水平的调查,了解到幼儿园特殊需要儿童的现状,为课题确立提供依据,为研究提供对比数据。2文献研究法用于课题研究前期。通过对特殊需要儿童融入教育理论、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特点的研究,了解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个性规律及目前特殊儿童融入幼儿园生活的研究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与理

16、论与行动上的借鉴。3行动研究法将此方法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通过对研究内容和步骤的分析论证,结合实践,寻找阶段研究中的得失问题,围绕问题以及对研究过程的评价,来对本课题方案进行新一轮的调整与完善,保证课题研究进度与研究内容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通过行动研究,积累(汇编论文、案例、录像)与及时推广阶段成果,在研究实施中,不断再评价,再发现,再调整。有效保证本课题的研究质量以及对实践工作的有效改进。4案例研究法面向教师的个案研究:及时记录特殊需要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类表现、教师营造的环境、对特殊需要儿童的关注等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对特殊需要儿童的适宜发展产生的影响,并寻找适宜的方法及策略,及时调整。

17、面向幼儿的个案研究:及时记录幼儿在园随班就读过程中的状态、行为、语言发展等因素,分析实施支持性策略对幼儿产生的影响,并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六、创新之处1示范性。本课题涉及的内容,为特殊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是推动支持特殊儿童融入幼儿园生活的重要举措,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2创新性。在幼教领域目前系统研究不多,所以这个选题本身就有创新之处。从问题出发把研究的切点和范围固定于支持性策略的研究上,这样的切点能真真切切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以本课题的切点有创新之处。3一体性。个别化教育和正常化教育相结合有利于特殊需要儿童和正常儿童的“一体化”,实现教育融合。特殊需要儿童随班就读

18、,能为他们提供最少受限制的社会环境,他们能和同龄的正常儿童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对促进他们和正常儿童一体化,实现教育融合,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很有好处。实现教育的融合,也是当今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只要有可能,所有儿童就应该一起学习,但必须了解儿童的不同需要,并通过灵活的课程、组织安排、教学策略、资源利用等来满足儿童的不同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儿童都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七、研究措施1教育理念的转变转变教师的观念,使他们学会用正确的眼光和正确词汇描汇特殊需要儿童,把每个特殊儿童都当成集体中的一份子,明确每个特殊需要的孩子首先是一个孩子,与其它孩子一样,在接受教育。坚信这些孩子有能力学习,同时,也正视到这

19、些孩子的特殊需要,为他们融入集体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和帮助。2育人环境的营造活动室要有效地利用空间资源,为自己班内的特殊儿童提供备用活动区,提供幼儿感兴趣、符合幼儿特点的操作材料,使置身于其中的幼儿得到身心的愉悦和发展。创设幼儿不同情绪状态下需要的空间,能淋漓尽致宣泄情感,或充分展示的自由天地,使幼儿具有归属感。3教学策略的研究加强师资培训,定期研讨“特殊儿童融入幼儿园生活”的教学策略,了解园内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状况和表现特点,着眼于特殊需要儿童的有效融入集体,在原有基础的适宜发展,在活动室中探索幼儿的情绪情感和表达需要,避免幼儿不能融入,促进特殊需要儿童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八、任务完成的可行性

20、分析(一)条件保障:1制度保障。课题研究按照具体的制度严格执行,一是课题参与者必须遵守幼儿园课题研究制度,二是课题参与者必须遵守幼儿园教科研活动常规的基本要求。2经费保障。课题研究有设立专门的经费予以保障,课题参与者享受幼儿园教科研奖励机制中的每一项规定,幼儿园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科研成果奖励;幼儿园确立科研经费优先考虑原则,尽量满足科研需要;课题立项后,根据课题预算经费,园部对经费进行审核,拨出专用经费;鼓励教师学历进修,按标准进行报销。为课题研究核心人员每月增加补助津贴,以激励成员的研究积极性。3时间保障。为保证课题的研究质量,课题研究小组每月第一周召开课题研究例会,反馈阶段研究情况,提出月工

21、作计划;幼儿园文书档案中每周列出教科室具体工作提交周班子例会讨论;每周一教师例会上提出课题研究要求;课题核心人员分别负责各年级组的研究进程,保证年级组各阶段课题研究计划的落实。4资料保障。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等各条线的课题研究资料分别定点到人,由教科室人员分别与年级组挂钩,保证每阶段、每年级组的资料反馈到位、分析到位,保证资料的质量与数量。5理论保障。定期请顾问组成员给予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定期聘请幼儿园课程研究专家给予课题实施建议;定期由教科室负责收集课题研究理论信息下发给教师,指导课题研究顺利开展。(二)人员保障。本课题副组长张晓燕老师,是张家港市教坛新秀,参与过江苏省规划立项课题的研

22、究,有多篇论文在市级以上杂志发表,科研意识强,对课题研究方法的运用有着独到的经验。课题组核心成员郑敏燕、朱亚芬老师也都是张家港市教坛新秀,经过多次课题研究方面的学习与培训,有着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其他六位课题核心成员,都为园内骨干教师。所有成员均在十五、十一五期间担任过省、市级课题并顺利结题,组内成员围绕课题在新课程幼教博览苏州教育实践与研究等刊物上分别发表文章,并在各级教科研活动中观点鲜明、观念先进,成绩显著,擅长于课题资料的积累、经验的分享、研究的合作等。(三)前期准备。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展开,主要搜集了学校家庭特殊需要儿童智力开发方案、特殊儿童游戏化活动60例、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23、等书籍,并将书籍中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进行了分类、整理。已完成“幼儿行为教师评定问卷”的制作,正在进行科学的评测和分析。九、研究步骤第一阶段(2011.4-2011.12)(1)开展幼儿园特殊需要儿童现状调查,形成调查报告。(2)撰写课题研究方案。(3)申请立项,开题论证。(4)培训课题组成员。第二阶段(2012.1-2014.10)(1)探索幼儿园特殊需要儿童适宜的支持环境,创设有利于他们融入和发展的环境。(2)收集幼儿园特殊需要儿童发展案倒,形成特殊需要儿童案例集。(3)探索幼儿园特殊儿童融入幼儿园生活的有效策略,形成论文集。(4)探索幼儿园特殊儿童融入幼儿园生活的有效策略,制作录像光盘

24、。第三阶段(2014.11-2015.6)(1)总结经验、汇编相关研究成果。(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3)邀请专家组对本课题进行结题论证。(4)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十、课题研究人员(一)课题组:组长:许裕芳 副组长:张晓燕主要人员:郑敏燕、何惠珍、朱亚芬、陈燕、吴可嘉、孙丽霞十一、预期研究成果1“特殊需要儿童融入幼儿园生活的支持策略研究”结题报告。2“特殊儿童发展”个案集。录用特殊需要儿童个别化发展案例,用叙事形式记录并进行分析。3“特殊儿童融入幼儿园生活的环境创设、倾斜式关注案例等”光盘。直观展示为特殊需要儿童创设的环境以及师幼互动案例。4特殊儿童融入幼儿园生活的支持性策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1 冯志坚主编:幼儿生理卫生与健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亚强、剑飞编著:孩子的安全岛,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3米伦斯凯著、战果译:家庭遗传顾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4郑晓边著:幼儿异常发展与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5李艳芳、李立明主编:实用特殊需要预防,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6其他:儿童的异常心理(段淑贞著)、如何帮助情绪困扰的孩子(郑信雄著)、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调适(沈洪编著)、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徐芬编著)、学习困难儿童指导手册(陈文德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业管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