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全球交往实践中的东亚文化价值观.pdf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5048389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528.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全球交往实践中的东亚文化价值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精品】全球交往实践中的东亚文化价值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精品】全球交往实践中的东亚文化价值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精品】全球交往实践中的东亚文化价值观.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全球交往实践中的东亚文化价值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全球交往实践中的东亚文化价值观.pdf(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 007 年 9 月 第 15卷第5 期 河南社会科学 HENAN S OC I AL S C I E NC ES S e P . , 2 (X)7 Vo l . 1 5 Nos 全球交往实践中的东亚文化价值观 孙伟平 ( 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 北京1 00732) 摘要: 东亚文化价值观是东亚人民 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价值信念、 价值理想、 价值标准和价值取 向的综合体系。 在全球化背景下, 新型东亚文化价值观的创建及其作用的发挥, 必须通过东亚区 域的自 我整 合、 调整来进行。东亚社会必须作为“ 主体” , 在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 往互动中, 通过宽容、 民主的协 商、

2、对话和合作, 共同参与全球普遍价值的建设。 关键词: 全球化; 东亚; 价值观; 东 亚文化价值观; 普遍价值 中图分类号: B 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 007 一 g o s x ( 2 007 ) D S 一 0 13 4 一 。 东亚文化价值观是东亚( 中国、 韩国和朝鲜、 日 本) 人民在全球化时代更存在着进行区域文化整合的必要性和紧迫 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价值信念、 价值理想、 价值标准和性。 应该承认, 东亚诸国诸地区在历史与现实中, 存在着大 价值取向的综合体系。 东亚文化价值观与历史上的“ 汉字文量的差异和矛盾, 甚至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 然而, 东 化圈” 、

3、 “ 儒家文化圈” 相联系, 与西方文化价值观以冲突和亚社会同时存在着大量的共性和共同利益, 特别是在文化 竞争为特质相比, 它以群体优先、 和谐中庸等为特色。 在全球价值观方面。 例如, 中韩日 文化基本同源, 同属于“ 汉字文化 化浪潮席卷世界的情况下, 东亚文化价值观如何一方面保持圈” 、 “ 儒教文化圈” , 有着大致相似的文化传统、 文化结构、 开放态势, 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和现代化的要求, 通过“ 综合文化心理积淀、 文化价值观念以及文化思维方式。 在全球化 创新” , 保持和发扬精华性的内涵, 促进东亚取得新的发展, 、 时代,东亚悠久的传统文化面临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巨大冲 另一方

4、面坚持和维护东亚文化价值观的独特性, 与“ 全盘西击。 西方基督教文化对儒道释文化传统的蚕食, 特别是对于 化论” 和西方文化霸权抗争, 为世界文化的丰富性、 多样性和年轻一代的渗透与争夺, 使东亚传统文化倍感压力。 同属东 全球普遍价值的形成作出贡献,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而现亚的中韩日 共同肩负着维护、 彰显东亚传统文化的重任。 因 实的重大课题。 而全球化时代的基本特质决定了东亚文化价此, 基于相邻的地缘特点、 相似的文化背景、 相近的文化利 值观的创建及其作用的发挥, 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和条件下益、 共同的文化使命, 东亚诸国、 诸地区之间具有良好的文 分散地进行, 而只能在东亚各国、

5、 各地区以及与世界其他国化合作的基础, 有必要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进行新 家和地区的交往互动中, 包括与全球普遍价值建设的互动过的文化整合, 协调相互之间的行动, 共同建设既具有全球视 程中, 通过宽容、 民主的协商、 对话和合作进行。野和人类整体精神, 又符合东亚文化传统、 具有东亚特色的 一、 东亚文化价值观的区域自 我整合文化价值观 。 东亚 文化价值观不是东亚 某一个国 家或地区的 价值其 次, 作为 一 种区 域 性 文 化 价 值观, 东 亚 文 化价 值观 在 观, 而是东亚区域的“ 普遍价值” , 其当代形态有赖于东亚 整合、 创建过程中, 必须对自 己的时空观进行调整

6、, 必须立足 各国及各地区之间的交往、 互动和合作。 在全球化时代, 东全球化时代, 树立全球视角和全球意识。 所谓全球视角、 全球 亚文化价值观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单纯的民族、国家界意识, 可从如下几方面加以说明: ( 1)从自 我出发思考问题, 限, 在东亚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 通过东亚区域的自 我是人的“ 习惯” 、 “ 惯性” , 但全球视角、 全球意识要求超越本 重新整合、 重新创建来实现。土文化的狭隘性, 从整体或全球出发, 注意国家间关系、 民族 首先, 东亚社会存在着区域文化整合的基础和可能性,间关系、 宗教间 关系, 以及地区间利益的协调, 进行理性的综 收稿日 期: 2

7、 (X)7 刁7 一 13 作者简 介: 孙伟平( 1 9 6 6 一) , 男, 湖南常德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所长助理, 哲学原理研究室主任, 博 士生导师, 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秘书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价值论。 1 3 4. 万方数据 合思考。 ( 2 ) 从自 我所处的角度、 用自己的眼睛看问题, 是人 之所限, 但全球视角、 全球意识要求, 应注意调整和拓展自己 的视角, 尝试从他者( 包括对手甚至敌对方 ) 的角度、 从所处 的各种关系特别是全球整体的角度看问题, 尝试立足于他者 的文化背景、 知识结构、 基本利益和需要, 学会运用他者的思 维方式看问题。 ( 3)

8、利己之心人皆有之, 利己几乎是人的“ 本 能” , 但全球视角、 全球意识要求, 在社会性行动中, 不应孤立 地待人处事, 也应该兼顾 “ 利他” , 将利己与利他相结合, 至 少不损人利己, 更不做损人不利己的事。 可见, 全球视角、 全 球意识要求强化“ 他者” 意识、 关系意识、 整体意识。 近代以 来, 东亚文化价值观、 儒家文化的定位大体都是本土化的, 试 图在西方文化强大的冲击力与渗透力之下, 以被动防御的状 态, 在东亚文化中“ 保住” 一席之地。 在他者” 文化强势的 情形下, 有些人甚至惯于以空洞的口 号、 说教来遮蔽理论上 的落伍和空虚,以曾经的辉煌来逃避现实中的尴尬与失落

9、,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全球主流文化价值观。 因此, 直面 现实, 勇敢地迎接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建构性地发展自己, 重 建东亚文化价值观新形态, 并在世界文化、 文明的大视野和 大格局中, 理智地进行自 我定位, 寻找自 己的角色, 争取自己 的地位, 发挥自 己的 作用, 是新时代的使命与当务之急。 再次, 东亚诸国、 诸地区必须适应全球化时代的要求, 努力率先实现社会转型、 文化转型, 为东亚文化价值观增添 新的内涵。 社会转型的要义在于, 建立先进的经济、 政治和 文化体制, 实现经济、 政治和文化的现代化。 只有真正确立 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体制, 坚持依法治国, 才可能实现和保 障

10、社会的现代化, 从而为文化价值观建设奠定基础。 而文化 转型则重在适应新时代、 现代化的要求, 对东亚文化进行改 造, 通过综合创新, 使其转变为现代意义的文化。 在文化转 型过程中, 东亚社会宜加强交流、 沟通与合作。 一方面, 对于 东亚传统文化中, 哪些是合理的、 对现代社会有意义的, 哪 些是“ 已死的传统” , 或阻碍前进步伐的“ 包袱” , 进行充分 研讨, 以积极的态度加以扬弃, 另一方面, 在坚持自 身文化 的基本特质的同时, 对于如何吸收、 消化世界先进的文化资 源, 特别是现代西方文化资源, 为我所用, 也应该进行审慎 的论证。 在此基础上, 通过交流与沟通, 共同探讨东亚

11、文化 价值观的新内涵, 实现东亚文化价值观的转型。 最后, 东亚社会必须着力唤醒区域意识, 加大区域文化 整合的力度, 通过交往、 沟通、 对话和合作, 尝试建立区域性 政府组织, 指导文化价值观的自 我调整, 探索新型的东亚文 化价值观。 目 前, 相比欧洲、 美洲以及阿拉伯、 东南亚等区域, 东亚的区域意识不够清醒, 许多人对东亚的意识与认同感不 强, 甚至存在一定的离心力和排斥心理; 受诸多因素影响, 区 域内政治、 经济与文化整合程度较弱, 进展比较缓慢。 目 前从 文化角度论, 应该在建立区域经济、 政治合作组织的基础上, 规划成立区域性文化组织, 以协调东亚文化交流与东亚文化 价值

12、观的建设。 如果设立统一的机构时机尚不成熟, 可以考 虑优先建立协调立场、 促进交流的对话和合作机制。 如果政 府主导的对话与合作机制进展缓慢, 学术机构、 大中学校、 民 间社团以及其他机构和个人, 可以自 觉先行, 尝试寻找新的 突破。 应该说, 在东亚的双边或多边文化交流、 合作方面, 无 论是政府层面, 还是民间层面, 目 前都渐趋活跃, 并已经做了 大量有成效的工作。 间接或直接的关于东亚文化价值观的国 际研讨也日 渐增多。 这种实际层面的踏实工作, 是今后探寻 东亚普遍价值的基础。 二、 作为主体参与全球普遍价值的建设 全球化是全球共同面对、 共同承担后果的事业, 是全球 各国和各

13、地区共有的责任、 权利和义务之所在。 公正的合理 的有秩序的全球化, 绝不能仅仅由某一个或某些强势国家和 地区、 社会共同体主导, 而其他主体只能接受“ 被化” 的命 运。 这种强加于人的全球化, 由于排除了理应参与的主体力 量, 因而只能是虚假的全球化。 而且, 由于“ 被化” 的主体存 在觉醒、 进而反抗的可能, 这种全球化是靠不住的, 总是存在 着风险、 变数。 在全球化进程中, 作为全球化基本内容之一的全球普遍 价值的建设, 也必须是全球各个民族国家、 各种价值主体特 别是各种文化价值观的代表共同的事情, 它必须由全球各种 社会力量参与讨论, 共同建设。 人为地将某些社会力量( 如弱

14、势宗教、 弱小民族、 边缘群体等) 排除在外, 剥夺其参与 “ 共 建” 的权利, 既不应该, 也不合理。 既然全球普遍价值依赖于全球各种社会力量的共建, 那 么, 在全球化过程中, 东亚作为世界重要的一极, 就不能作为 一个缺席者和旁观者, 不能仅仅作为“ 被化” 的受体而存在。 相反, 应该作为一支不可或缺的建设性力量, 作为 “ 共主体” 之一, 通过广泛交往, 主动参与世界的全球化过程, 参与全球 普遍价值的建设。 或者说, 要在“ 被化” 的同时, 也 “ 同化” 世 界, 包括 “ 同化” 西方; 更重要的, 要让全球化真正成为东亚 人 “ 自己化自己” 的一种运动, 成为东亚人自

15、己完善自己的 一个过程。 为了不仅成为“ 被化” 的受体, 也确保成为全球化的主 体参与者, 东亚人有必要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 在不可避免的全球化进程中, 经济全球化、 政治全 球化等会产生许多内在的要求, 某些观念层面的文化价值观 的普遍化也是大势所趋。 在此种情况下, 消极的无动于衷、 无 所作为的结果, 只可能是“ 被化” 。 与其消极地“ 被化” , 不如 转变观念, 调整心态, 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出击, 作为“ 共主 体” 之一, 利用东亚丰富的文化资源, 积极参与世界的全球化 进程, 参与普遍价值的形成过程, 在全球交往互动实践中, 与 世界各地区一道, 平等地、 互为主体地共同重

16、建世界的新价 值观。 只有这样, 才能使全球普遍价值体现东亚社会的利益 和需要, 与东亚的文化传统产生互动。 正因为此, 东亚各民族国家和地区、 各个民族和宗教、 各 种利益集团、 各种文化团体、 相关的政治家和专家学者等, 不 应被动地等待“ 邀请” , 而后参与全球化的过程, 参与全球伦 理、 普遍价值的制定, 也不应等待西方提出方案, 而后再发表 意见, 要求做有限的修改和补充, 而应该主动地在交往中展 开讨论, 主动地与包括西方在内的世界各价值主体进行平等 的对话, 建设性地制定全球伦理、 普遍价值形成的程序, 寻求 全球伦理、 普遍价值所应该包含的具体内容。 其次, 在具体的建设方略

17、上, 东亚社会应该坚持自己的 “ 主体性” , 应该根据东亚社会的经济发展、 社会制度、 文化 1 3 5 . 万方数据 传统等方面的特点和情况, 趋利避害、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在这里, 特别需要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对外开放之间 保持适当的张力, 在维系东亚文化特色、 维护东亚文化的自 主权和与国际文化接轨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 一方面, 要坚 持和发扬东亚的优良 文化传统, 以之为基础, 建设具有东亚 特色的文化。 “ 全盘西化论”不仅会使东亚忘记对世界文化 的责任和义务, 造成崇洋媚外、 缺乏自 尊心和自 信心的殖民 心态, 而且也必将损害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另一方 面, 必须坚定

18、地坚持对世界开放, 加强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 沟通与合作, 主动地融人到世界经济、 政治、 文化一体化中 去, 主动参与世界文化之全球化进程。 对外开放与保持文化 的传统特色, 表面上看起来互相矛盾, 但本质上却是一致的, 即 都是为了 实现东亚文化的现代化, 为了 实现东亚文化价值 观的综合创新。 只有在两极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 才能在不 断的实践、 创造中, 使东亚文化价值观保持正确的方向。 再次, 在全球文化交往、 对话与合作中, 将东亚转型、 重 建中的文化辐射世界, 以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 以自己具体 的文化建设行动, 积极宣传与弘扬东亚文化价值观, 为维护 世界的文化生态平衡, 为普

19、遍价值、 普世伦理等的寻求, 为世 界文化转型、 为新的世界文化建设, 作出东亚的独特贡献。 毋庸讳言, 在目 前的全球化进程中, 西方文化价值观居 于强势地位, 而作为特殊价值的东亚文化价值观则处于相对 的“ 边缘” 。 由于经济、 政治、 军事等因素的影响, 更由于语 言、 交流、 文化心理以及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原因, 东亚文化 价值观并没有为世界特别是为西方世界充分、真正领会。 甚 至, 由于文明的隔阂和有意无意的妖魔化等原因, 东亚文化 价值观在当今世界受到了许多曲 解甚至别有用心的歪曲。 实 际上, 东亚文化价值观具有自 己的特质, 其价值绝不容低估。 东亚文化虽然异质于西方文化,

20、但却包含着悠久的传统、 丰 富的内涵以及西方文化所缺乏的诸多宝贵资源。 在东亚与世 界的交往过程中,已经有不少文化资源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典型的, 东亚历史上自 古以来就渴望“ 世界大同” , 建设一个 具有普遍共识的世界, 这可以视为普遍价值、 全球伦理之源。 在具体的全球伦理内 涵的探索过程中, 儒家的“ 己所不欲, 勿 施于人” 、 “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 就与基督教的相 关思想一道, 作为“ 道德金律” 而被广泛接受。 特别是, 东亚 文化以和谐、 中庸、 包容为特征, 在西方各种矛盾和冲突突显 的后现代时期, 在全球多样化的文化价值彰显自己, 同时各 种文化冲突明朗化

21、、 普遍化、 经常化的今天, 这可以成为一支 自 我约束、 倡导和谐、 推动合作、 致力发展的和平力量, 可以 为解决形形色色的文化价值冲突乃至文明的冲突作出自己 独特的理论和实践贡献。 三、 在交往实践中共建普遍价值 迄今为止, 无论是东亚文化价值观还是全球普遍价值的 形成, 并没有现成的方法、 固定的模式。 乐观地说, 它还刚刚 起步, 尚在最初的摸索中。 由于东亚诸国以及全球的文明和 文化发展并不均衡, 且各种文化价值观都正处于转型时期, 都需要依据全球化时代的要求进行转型或重建, 因而, 那种 在既有的文化价值观中, 简单地寻找“ 共识” 的做法, 哪怕是 寻找“ 底线” 共同点的做法

22、, 意义有限, 也难以成功。 1 3 6. 由于东亚文化价值观或全球普遍价值的实质内容目 前 尚 难真正确立, 也许, 对于形成东亚文化价值观或全球普遍 价值的程序上的全球化, 应该优先于实质内容上的全球化加 以考虑。 民主、 公正、 合理的程序虽然还不是实质性的普遍价 值, 也不能保证普遍价值实质内容的形成, 但它至少可以保 证不会南辕北辙, 至少可以阻止强势主体包办代替, 至少可 以防止以某些国家和地区落后为由, 剥夺其权利。 如果形成 了民主、 公正、 合理的程序, 普遍价值是可能逐渐逼近的。 从程序的角度论, 目 前东亚或世界上处理双边或多边问 题, 包括全球问 题的一些公认的、 基本

23、的思路和方式, 如平等 交往、 互相尊重和宽容、 对话与合作等, 都是寻求达致普遍价 值的有效思路和 方式。r ( 一) 交往是形成普遮价值的基础 交往诚然与封闭自 守绝缘, 但也不仅仅是吸收与引进的 单向流程, 实际上, 它是一种双向的交流、 互动。 在全球化时 代, 世界日 益发展成为一个 “ 地球村” , 相互之间的联系、 依 存空前加强。 在这种条件下, 东亚各国如果没有开放式的建 设态度, 闭关锁国, 因循守旧, 夜郎自 大, 那么将既缺乏创造 的 动 力 一 也 不 可 能 找 到 创 建 的 资 源 和 灵 感 。 同 样 , 奴 颜 脾 膝 , 崇洋媚外, 全盘西化, 也没有出

24、路。 仅仅吸收和引用, 既不可 能真正自 立, 更不可能真正自 强, 因此, 东亚文化价值观的出 路在于, 敢于以我为主, 通过不断创新, 实现自 我完善和发 展, 并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放到世界文化的竞技场上, 通过 参与竞争, 实现择优汰劣, 并为世界文化作出贡献。 交往的目的是理解和沟通, 是对话与合作。 值得注意的 是, 在迈向全球化时代之时, 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 沟通、 对 话与合作, 并没有随着技术的进步、 交往的增多、 依存关系的 增强而取得突破。 相反, 人们越是交往频繁, 越是相互依存, 反而越是相互隔绝、 相互提防, 越来越陌生。 因此, 在平等的 交往实践活动中, 加强各

25、价值主体之间心灵的沟通, 增加非 功利的合作, 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难题。 如果交往仅仅出于迫 不得已的形势要求, 如果交往仅仅只服从于功利的目的, 那 么, 交往越密切, 矛盾与冲突也可能越频繁。 而如果能够从全 球化时代的要求出发, 本着和平共存、 仁爱互助的精神, 共同 面对各种全球性问题, “ 用心” 创造人类美好未来, 那么, 这 种交往实践就会成为共建东亚文化价值观、 全球普遍价值的 坚实基础。 ( 二) 互 相羊重、 宽 容是全 球普遍价值形成的 前提 尊重是东亚或世界上各个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逐渐 形成的基本伦理共识。它包括自 尊和相互尊重两个方面。 只 有自 尊, 才能自 立、

26、自 信、 自 强, 作为主体参与全球普遍价值 的建设。 相互尊重是主体基本的道德修养。 只有相互尊重, 才 可能有交往、 对话、 学习、 合作的基础。 尊重可以产生信任, 信 任可以使人互相敞开心扉, 寻找共识, 寻求合作的可能。 参与 全球化进程的主体都是平等的, 尊重他人不是对他人的恩 赐, 而是他人的权利; 要求他人的尊重也不是要求施舍, 而是 他人起码的道德呈现。 相互尊重要求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各个 主体, 都不能以真理的化身自 居, 自以为是, 飞扬跋息, 对他 人横加指责, 高高在上地随意提出要求。 因为, 任何一方事实 上都不可能是真理的化身,相互尊重和相互学习是必要的、 万方数据

27、 经常的、 可以制度化的, 否则, 以霸权主义、 强权政治之类威 胁他人, 干涉他人, 就不可能有全球的和睦, 不可能有全球伦 理的实现。 尊重自 然是延伸性的要求, 是全球化时代的新课 题。 尊重必伴随着宽容。 宽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 一种谦和的 美德。 宽容是倾听的前提, 是对话、 学习、 欣赏、 合作的前提。 那 种自 私、 蝙狭、 刻薄、 居高临下的态度, 是形成普遍价值的大敌。 从普遍价值的视角考虑,当然不同文化形态之间基础性的一 致、 同一最好不过, 然而, 这与现实中多元文化并存的距离太 大。 因而, 容忍差异, “ 和而不同” , 兼容并包, 也不失为明智的 选择。 只有承认差

28、异, 宽容差异, 才能互相欣赏, 互相吸取所长; 只有倡导多元、 宽容精神, 才能探索多元文化相通、 一致的共 识; 只有在差异、 宽容的基础上, 才谈得到真正的 对话与合作。 甚至, 尊重、 宽容也是东亚文化价值观和全球普遍价值的基本 内容。 ( 三) 坚 持对话, 在对话中寻求共识 “ 关于规范和道德命令的 证明只能产生于真正的对话协 商, 而不能产生于 独白 式的 理论论证。 ” 雏 古希腊, 苏格拉底 曾经创造了著名的对话方法。这种方法以其穷根究底的方 式, 以其震撼灵魂的力量, 使人彻底地理性地求真、 向善。 在 今天, 这种方法依然有其不朽的力量。 只有放弃某些人为所 有人立法的立

29、场和态度, 才能令隔膜重重、 互相提防的各价 值主体敞开心扉, 互相理解; 只有通过真诚、 广泛、 深入的对 话, 才能彰显各方的文化传统、 信念信仰、 利益需要, 将普遍 价值的追寻变为实质性的行动。 在实际操作上, 对话并不仅仅是双方或多方各自的表达 和陈述。 真正的对话必须符合如下条件: 首先, 对话必须有共 同的意愿, 能够形成共同的话题; 并且当话题较多时, 能够就 其排列顺序达成大致相同的序列。 其次, 对话各方须具备一 定的资格和资本, 包括经济、 政治、 军事、 宗教以及文化方面 的资源。 如果在对话双方中, 一方处于绝对劣势, 那么, 该方 往往只能祈求处于强势的一方“ 实行

30、民主” , 或仁慈地施予、 给予。 再次, 对话必须确立一些基本的对话规则。 对话各方必 须相互尊重、 宽容, 只有互相尊重, 互相宽容, 才可能认真倾 听, 将对话引向深人; 对话必须平等地进行, 任何一方都不能 自 恃权威, 以真理的化身自 居, 压服他人。 最后, 对话需要一 定的意愿、 能力与技巧。 相互依存的人们之间如何提升对话 的意愿、 能力与技巧, 如何加强沟通, 寻求共存合作之道, 是 当代面临的一个普遍性课题。 ( 四) 以合作的态度和方式, 探索 普遏价值的实 质内 容 既然东亚价值观是东亚地区共同的价值观, 全球普遍价 值是全球的价值共识, 那么, 相关各方基于交往、 尊

31、重、 沟通、 学习、 对话之上的合作就是基本的必要的程序。 哈贝马斯指 出: “ 只要交往参与者没有建立起相互承认的关系, 并接受对 方的视角, 一同用他者的眼光来审视自 己的传统, 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那么, 就不可能出现建立在信念基础上的共识。 ” 川 为此, 必须反对任何意义上的中心主义和霸权主义, 反对一 切包办代替和强加于人。 在当今, 特别要警惕以“ 西方化” 、 “ 美国化” 来代替全球化, 将西方或美国的现代化模式蛮横 地定于一尊, 将西方或美国的价值观强行推广为全球普遍价 值。 应该说, 目 前全球在建立观察和处理全球问题、 谋求人 类共同发展的合作方式方面, 已经取得了

32、不少共识和实际成 果。 冲破传统的国界, 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广泛 拓展国际交往与合作, 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 而东亚区 域合作尽管已经提上日 程, 但实际上落后于世界上其他地 区, 如东亚区域意识不够成熟, 整合程度较弱, 甚至存在一定 的离心因素。 由于东亚区域的地缘特征、 文化传统、 发展的差 异和互补性等, 至少在政治经济、 文化价值观方面存在合作 共建的基础和需要。 东亚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对于东亚文化 价值观的认同、 互动也具有一定成效。 今后, 以国家、 地区而 不仅仅是个别、 私下的方式行动, 共同整合、 创建新型的东亚 文化价值观, 促进东亚文化价值观在世界的

33、推广, 为全球普 遍价值作出贡献, 是可以开展, 也大有可为的事业。 总之, 只有通过广泛而深人的交往和对话, 才能彰显各 价值主体的文化传统、 信念信仰、 利益需要、 风俗习惯、 生活 方式; 只有在相互尊重和宽容的基础上, 通过有效的沟通与 合作, 才能将全球普遍价值的共建变为实质性的行动。 值得 欣慰的是, 目 前无论是世界还是东亚, 关于文化价值观的交 往、 对话与合作正在成为共识, 不断付诸有成效的行动。 例 如, 针对塞缪尔 亨廷顿提出“ 文明的冲突” 冈 , 1 995 年3 月, 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邀请伊斯兰教学者和印度教学者, 在马 来西亚等地共同主持了一个 “ 回儒对话”

34、主题研讨会。 会议 试图在被亨廷顿称为有一条 “ 血淋淋的边界线” 的伊斯兰教 文明与儒教文明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 并以此证明: 把握全 球文明间关系的主范式不一定是冲突, 而是“ 交往、 对话与合 作” 。 这次对话取得了引人注目 的成功, 表明回儒文明之间存 在不少共识, 对抗并非最佳选项。 它同时也启迪人们, 以儒学 价值观为核心、 倡导中 庸和谐与多元合作的东亚文化价值 观, 在世界文明新格局的构建中具有重要的建设性的意义。 注释: 参见孙伟平: 全球化与中国 丈化的建设方 略 兼谈中 韩文化合作的基础、 内洒与前景 , 载转国中国学会 国际 中国学 研究 第8 拜。 参见五 公 梦 n H 的 e 、 冲 肠 耐。 冲 “ c 恤ne ss耐 。 爪 爪 以 此 以 初 e A c t 勿 n , TheM I Tp r e ss , 1 9 90, p .6 8 . 参考文献: 【 1 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 M. 上海: 上海人民出 版社, 2 0 0 2 . 121塞缪尔 亨廷顿. 丈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Ml. 北京: 新华出 版社. 1 998. 责任编辑吕学文 ( E 一 m a i l :d 习 i s h i 一 h u s o h u , c o m) 1 3 7. 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业管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