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谧籍贯及相关问题考论.doc.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5052381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皇甫谧籍贯及相关问题考论.do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皇甫谧籍贯及相关问题考论.do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皇甫谧籍贯及相关问题考论.doc.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皇甫谧籍贯及相关问题考论.doc.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皇甫谧籍贯及相关问题考论.doc.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皇甫谧籍贯及相关问题考论.doc.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皇甫谧籍贯及相关问题考论.doc.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皇甫谧籍贯及相关问题考论丁宏武(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 要:魏晋学者皇甫谧的籍贯归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其远祖定居安定朝那,曾祖迁居陕西邠、岐,自身又徙居河南新安。对他而言,“安定朝那”只是其姓望即宗族籍贯、姓氏所出,是其社会地位的象征,与其生前住地没有联系。 关键词: 皇甫谧;籍贯;安定朝那;甘肃灵台魏晋时期著名学者皇甫谧的籍贯问题,近年来成了学界尤其是甘、宁两省学者关注的焦点。经过反复讨论,西汉安定郡朝那县的大体位置、皇甫氏家族的迁徙变化以及东汉安定郡及其属县的沿革变迁等问题,已经有了比较令人满意的结论 参吴忠礼皇甫谧故里考,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张有

2、堂、杨宁国再谈皇甫谧籍贯兼与杜斗城、李并成教授商榷,固原师专学报2006年第5期;祝世林朝那皇甫氏家族的迁徙变化,中国皇甫谧研究全集,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11月;杜斗城皇甫谧籍贯之考证,光明日报2006年3月11日;张连举皇甫谧与安定和朝那,平凉日报2004年10月21日。但皇甫氏如何成为西州著姓、安定望族?后汉羌族叛乱时,皇甫氏家族究竟有没有内迁?皇甫谧生前究竟生活在何地?西魏大统元年为何要徙置朝那县于灵台?如何看待甘肃灵台及邻近各县的皇甫氏家族文化遗迹等问题,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一、皇甫氏成为安定望族的由来关于皇甫氏家族的渊源,唐代以来屡有记载。白居易唐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少保安定皇甫

3、公墓志铭并序云:“始封祖微子也,周克殷封于宋。九代至戴公,戴公之子曰皇父,因字命族,为皇父氏。至秦徙茂陵,改父为甫。及汉,迁安定朝那,其后为朝那人。” 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卷七十,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480页。元和姓纂卷五云:“(皇甫)子姓,宋戴公之子充石字皇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汉兴,改父为甫。后汉安定都尉皇甫携生稜,始居安定。稜子彪,有八子,号八祖。皇甫氏为著姓。”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9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72年(1983年)版,第605页。广韵上声“麌第九”亦云:“左传宋有皇父充石,宋之公族也。汉初有皇父鸾,自鲁徙居茂陵,改父为甫。后汉安定太守儁,始居安定朝那,代为西

4、州著姓。又徙居京兆。” 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2004年6月第3版,第263页。类似的记载,还见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辩证等。由此可见,皇甫氏本宋戴公之子充石之后,汉初皇父鸾自鲁徙居茂陵,改“皇父”为“皇甫”。后汉安定太守(一作“都尉”)皇甫儁始居安定朝那 元和姓纂所载“皇甫携”,广韵、通志俱作“皇甫儁”,今从后者。在皇甫氏家族成为安定郡望的过程中,皇甫儁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他曾任安定都尉、太守,始居安定朝那,而且子孙兴旺。自他开始,皇甫氏家族走上了兴旺发达之路。安定皇甫氏的进一步发展,与后汉皇甫规、皇甫嵩在平定羌乱、镇压黄巾过程中建立的丰功伟业有很大的关系。对此,前

5、人多有论述。但对皇甫氏家族在皇甫儁以后、皇甫规以前的发展情况,学界研究较少,故特予稽考发明。后汉书皇甫规传载,皇甫规“祖父棱,度辽将军;父旗,扶风都尉。”可见,皇甫规祖父,正是皇甫儁之子皇甫稜(棱与稜同)。据后汉书南匈奴传,汉和帝永元二年(90)春,以定襄太守皇甫棱行度辽将军,永元六年(94)春免。皇甫棱之事,后汉书所载仅此而已。其所任行度辽将军一职,始置于汉明帝永平八年(65),“以卫南单于众新降有二心者”(后汉书百官一)。此秩虽为“二千石”,却是当时负责监督保卫匈奴南单于部落的最高军事长官。皇甫规之父皇甫旗,后汉书所载也仅一事。西羌传云,汉安帝元初二年(115年)秋,征西将军司马钧督率右扶

6、风仲光、安定太守杜恢、北地太守盛包、京兆虎牙都尉耿溥、右扶风都尉皇甫旗等,北击零昌于丁奚城,仲光、皇甫旗等乘胜深入,中羌伏击,皆战殁。此年皇甫规仅十三岁。皇甫旗之子见于史料记载者,尚有皇甫规之兄、皇甫嵩之父皇甫节,官至雁门太守。不难看出,自皇甫儁以来,安定皇甫氏累世效命边郡,出任武职。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习兵尚武、崇尚事功之家风 景蜀慧魏晋政局与皇甫谧之废疾,文刊文史第五十五辑,中华书局,2001年7月版。此后,经皇甫规、皇甫嵩叔侄两代的努力进取,安定皇甫氏不仅有了成为西州望族的政治基础,而且也有了跻身于衣冠世族的好名声。晋代史臣华峤,称其父华表(光禄大夫)每言其祖华歆(魏太尉)云:“时人说皇

7、甫嵩之不伐,汝豫之战,归功朱儁,张角之捷,本之于卢植,收名敛策,而己不有焉”(后汉书嵩传引)。平原华歆祖孙三代,魏晋时期位望通显,堪称衣冠士族的代表,其称誉皇甫嵩如此,足以说明安定皇甫氏已经被中原世族认可接纳。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盛行,“魏定安定皇甫在乙门”(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十五)。这一时期,皇甫氏成员虽然在事功方面无人超过皇甫规、皇甫嵩,但是皇甫嵩曾孙皇甫谧,“沉静寡欲”,“修身笃学”,在学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所撰帝王世纪年历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等,并重于世。门人挚虞、张轨、牛综、席纯等,也都为晋世名臣(晋书皇甫谧传)。正因为他名高望重,所以西晋建国之初,朝廷屡次征召;时人张华

8、、左思、卫权等也视其为“西州高士”、“西州之逸士”(世说新语文学第四晋书左思传)。皇甫谧在学术文化方面的成就和影响,使安定皇甫氏的社会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正是他的出现,使皇甫氏成员在“西州豪杰”的基础上,又赢得了“西州高士”的美誉。皇甫谧之后,虽然皇甫氏家族鲜见声名显赫之人,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安定皇甫氏仍为世人所重。后赵石虎时,镇远王擢表雍、秦二州望族,皇甫氏列十七姓之首(晋书石季龙载记);前燕、前秦时,皇甫真为慕容暐所重,其兄皇甫典、从子奋、覆等,又为苻坚所用,并显关西(晋书慕容暐载记);西魏、北周时,宇文氏称霸关中,皇甫璠以西州著姓,预参勋业(周书皇甫璠传);“唐贞观所定泾州安定郡

9、六姓,其一曰皇甫”(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十五);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三录泾州安定郡四姓,皇甫亦居其一。这些记载说明,在东晋南北朝乃至唐宋时期,皇甫氏家族一直保持着安定郡望的地位,长盛不衰。二、后汉羌族叛乱与皇甫氏家族之内迁皇甫氏家族所居之安定郡,原属北地,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始单独置立。此地北连塞外,西接陇右,南临关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载汉文帝十四年冬(前166年),匈奴“攻朝那塞,杀北地都尉卬”(史记孝文本纪)。迫于匈奴寇边侵扰之患,晁错献徙民实边之策,文帝从之(汉书晁错传)。随着这一政策的实施,边塞人口大增。于是,汉武帝于元鼎三年析北地置安定,郡治高平,领朝那等二

10、十一县(汉书地理志)。其中的朝那县,大致在今宁夏固原东南、甘肃平凉西北一带 张有堂、杨宁国再谈皇甫谧籍贯一文认为,西汉朝那县治在今宁夏彭阳县古城镇,并列举四证:朝那鼎、北征赋、朝那湫、古城遗址,结论可信。文刊固原师专学报2006年第5期。两汉之交,天下大乱,安定一带成了隗嚣与刘秀争雄的主战场。由于久经战火,人口大减。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并省四百余县”(后汉书光武帝纪),安定郡属县也由西汉的二十一县减至八县,郡治也由高平(今宁夏固原)移至临泾(今甘肃镇原县南),朝那县因有重要关塞,加之为端旬祠、湫渊祠故地所在(汉书地理志注),所以未被省废。皇甫儁携家定居之地,即为建武六年省并后的安定朝那

11、。正当皇甫氏家族开始兴旺发达的时候,战争的灾难再次降临安定。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原本归附东汉,散居安定、北地等郡县的降羌,由于“为吏人豪右所徭役,积以愁怨”,于是在先零别种滇零等人的领导下起兵造反。永初二年,“滇零等自称天子于北地,招集武都、参狼、上郡、西河诸杂种,众遂大盛”,于是“寇钞三辅,断陇道”,安定一带再次陷入战争的深渊。永初五年(111),“羌既转盛,而二千石、令、长多内郡人,并无守战意,皆争上徙郡县以避寇难,朝廷从之,遂移陇西徙襄武,安定徙美阳(今陕西武功一带),北地徙池阳,上郡徙衙。百姓恋土,不乐去旧,遂乃刈其禾稼,发彻室屋,夷营壁,破积聚。”(后汉书西羌传)这次迁徙,生逢

12、时乱的临泾人王符在所著潜夫论中也有记述:“五州残破,六郡削迹”(救边);“遣吏兵,发民禾稼,发彻屋室,夷其营壁,破其生业,强劫驱掠,与其内入”(实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这种情况下,皇甫氏不可能固守安定朝那,坐以待毙。皇甫氏的内迁,还有其他史料为证。其一,据后汉书西羌传及百官志五,汉安帝永初四年(110),“以羌犯法,三辅有陵园之守”,乃“置京兆虎牙都尉于长安,扶风都尉于雍,如西京三辅都尉故事”。皇甫规之父皇甫旗即在此时出任扶风都尉,其驻军之雍地,就在右扶风的岐山附近。其二,据后汉书皇甫规传,汉桓帝延熹四年秋(161),叛羌再寇关中,时任太山太守的皇甫规以自幼生长在邠、岐之间、熟悉关中地形

13、为理由,上疏朝廷,请求回三辅领兵平乱,其疏云:“臣生长邠、岐,年五十有九”;“臣穷居孤危之中,坐观郡将,已数十年矣。”皇甫规提到的“邠”,在栒邑县,即今陕西邠县一带,与甘肃灵台县接壤;“岐”即岐山,正在安定郡内迁后的郡治所在地美阳县(后汉书郡国一)。其三,西魏大统元年,宇文泰“以戎役屡兴,民吏劳弊,乃命所司斟酌今古,参考变通,可以益国利民便时适治者,为二十四条新制,奏魏帝行之”(周书文帝纪)。史载朝那县恰于此年徙置于灵台(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二),应当就是“斟酌今古,参考变通”后所定“二十四条新制”之一。这些史料表明,在东汉永初五年的大迁徙中,皇甫氏家族确实也随同郡县内迁到右扶风的邠、岐一带,内迁

14、后的朝那县,很可能就在今甘肃灵台一带 杜斗城皇甫谧籍贯之考证,光明日报2006年3月11日。此后,虽然在汉顺帝永建四年(129)九月,“复安定、北地、上郡归旧土”,但是在顺帝永和六年(141),东西羌再次大合,“于是复徙安定居扶风,北地居冯翊”(后汉书西羌传)。这种情形之下,皇甫氏也无迁返并固守安定朝那的可能。史载冲、质之间(145146),皇甫规举贤良方正,因忤逆梁冀,托疾免归,“遂以诗易教授,门徒三百余人,积十四年”(后汉书皇甫规传)。皇甫规教授门徒达十四年之久的地方,虽然史书不载,但绝对不是战乱频仍的安定朝那。结合他在延熹四年(161)的上疏,我们可以断定,皇甫规及家人自永初五年(111

15、)内迁以来,一直侨居于右扶风的邠、岐一带。汉桓帝延熹二年(159),梁冀被诛,年届花甲的皇甫规终于结束了长达十四年的“禁锢”生活,“公车特征规,拜太山太守”;延熹四年,三公举规为中郎将,持节平羌(同上)。自此开始,皇甫规、皇甫嵩前后相继,平羌乱,镇黄巾,官越做越大,迁返安定朝那的可能也越来越小。史载皇甫嵩平定黄巾之乱,以功封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今陕西兴平、武功一带)八千户;董卓构陷皇甫嵩,下狱论死,嵩子坚寿自长安赴洛阳救父(后汉书皇甫嵩传);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十五亦云:“汉安定郡嵩,生陵,始居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这些记载,都可说明皇甫嵩时,其家人已徙居陕西长安一带。综上所述,我们认

16、为:安定皇甫氏自汉安帝永初五年内迁以来,一直侨居于右扶风的邠、岐一带,此后由于仕宦及战乱等原因,遂散居各地,迁返原籍的可能微乎其微。但是,由于汉制边人不得擅自内移(汉书晁错传、后汉书张奂传),被迫毁弃家园、背井离乡的遭遇,使皇甫氏族人对故土抱有强烈的眷恋之情,特别是在门第森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皇甫氏安定望族的地位已经牢固确立,安定朝那或安定郡不仅成了皇甫氏成员赖以猎取政治特权、经济利益的根据地,而且也成了显示其社会地位的标志之一,所以在汉末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时期,皇甫氏成员虽然散居各地,但他们的籍贯基本上都是“安定朝那”或“安定”。正如清末民初学者胡孔福所言:“衣冠望族,桑梓情殷。汝南应劭,鲁

17、国孔融,地因人重,名以望传。虽迁徙靡常,寄寓他所,而称名所系,仍冠旧邦。庶邑居井里,以亡为有,实去名存。” 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58页。 三、皇甫谧生前住地稽考关于皇甫谧的家世与籍贯,晋书本传有明确记载:“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由此可见,皇甫谧的情况和上文的结论完全相符。虽然晋书本传称他为“安定朝那人”,但实际上他已“徙居新安”。新安其地,在今河南渑池一带,两汉三国时属弘农郡,西晋改属河南郡。介于长安和洛阳之间,一直为司隶校尉部或司州统辖。皇甫谧徙居新安一事,还有很多文献资料可资佐证。为说明问题,条列疏

18、证如下。御览卷七四三引玄晏春秋曰:“夏四月,予疟于河南。归于新安,不瘳。” 卷八八五引玄晏春秋曰:“新安寺有槐而鹊巢之,雄鸡夺而栖焉。”按:此两条所述之事均发生在新安。据晋书地理志上,司州河南郡统县十二,河南、新安并为属县,且毗邻接壤。河南县在新安东面,靠近洛阳。初学记卷二六等引玄晏春秋曰:“卫伦以郎应会于京师,过予而论及于味。”按:卫伦应会京师,乘便拜访皇甫谧,说明谧之居所必在洛阳附近。晋书皇甫谧传载,晋武帝泰始年间(265274),朝廷屡次征召,谧并因疾不起,“自表就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晋武帝咸宁年间(275280),“司隶校尉刘毅请谧为功曹,不应”。按:皇甫谧借书、晋武帝赐书以及刘

19、毅请谧为司州功曹诸事,都说明谧之居所在洛阳附近,因为刘毅在其辖区司州境内求贤合乎情理,而跨境到千里之外的雍州安定郡请皇甫谧不合常理。皇甫谧徙居之地新安,隐居之地宜阳,都在西晋司州境内。晋书张轨传载,张轨(安定乌氏人)“与同郡皇甫谧善,隐于宜阳女几山”。按:宜阳在后汉三国西晋时属弘农郡,位于洛水下游,新安南面。晋书左思传载,左思本齐国临淄人,因妹左芬入宫,移家京师。其三都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按:皇甫谧为三都赋作序之事,时人卫权三都赋略解序(见晋书左思传)及世说新语文学篇都有记载,说明绝非无稽之谈 关于此事的真实性,徐传武关于皇甫谧三都赋序的真实性

20、有论,文刊社科纵横1999年第6期。据后汉书郡国五,东汉安定郡在洛阳西千七百里,郡治临泾。魏晋承其置。若皇甫谧生活在安定朝那,则距洛阳千余里之遥,左思一介书生,去安定拜访皇甫谧的可能性不大,这也说明皇甫谧晚年仍生活在洛阳附近。华阳国志卷十一后贤志载,犍为武阳人李密,“著述理论,论中和仁义、儒学道化之事,凡十篇。安东将军胡罴与皇甫士安深善之。又与士安论夷、齐,及司马文中、杜超宗、郄令先、文广休等议论往返,言经训诂,众人服其理趣”。按:李密能与皇甫谧“议论往返”,说明两人居所必相距不远。据晋书李密传,李密曾任河内温令(今河南温县一带),与河南新安相距甚近,二人往返论学之事,应该就发生在这一时期。这

21、又说明皇甫谧晚年就生活在洛阳附近。总之,玄晏春秋佚文和晋书华阳国志等的记载表明,皇甫谧生前活动的中心就在司州河南新安一带,与雍州安定朝那没有联系。这说明晋书本传关于皇甫谧“徙居新安”的记载完全属实,皇甫谧生前就生活在司州河南新安一带。皇甫谧晚年有没有返回安定朝那?从现存史料看,也决不可能。首先,皇甫谧虽自幼“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叔父有子既冠,谧年四十丧所生后母,遂还本宗”(晋书本传),但皇甫谧“还本宗”,主要是身份的变更,而不是返回原籍,他“还本宗”后仍与父兄居住在一起 安正发皇甫谧生平有关问题考述,固原师专学报2006年第5期。晋书本传引其让征聘表即云:“于今困劣,救命呼噏,父兄见出,妻

22、息长诀。”其释劝论亦云:“宗人父兄及我僚类,咸以为天下大庆,万姓赖之。”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六引其语亦云:“当吾之困也,举家知亲,皆以见分别,赖亡兄士元,披方得三黄汤方,合使吾服,大下即瘥。自此常以救急也。”这些资料表明,和皇甫谧一起徙居新安的,不仅有他的叔父叔母,而且还有他的宗人父兄。在此情况下,安定朝那对他来说,既无所系,亦无所托,故不可能在晚年返回原籍。其次,据晋书本传载,泰始初年皇甫谧上疏武帝,以“久婴笃疾”、“躯半不仁”、“四肢酸重”、“不任进路”、“惧毙命路隅”等为理由辞让征聘,所以他决不可能在晚年出尔反尔、长途跋涉千余里而迁返安定原籍。皇甫谧死后有没有返葬原籍?从现存史料看,也不

23、可能。据晋书本传载,谧晚年因久病不愈,“惧夭陨不期”,所以做笃终一篇,论葬送之制,并从容安排后事,他说:“吾欲朝死夕葬,夕死朝葬”;“平生之物,皆无自随,唯赍孝经一卷,示不忘孝道”;“土与地平,还其故草,使生其上,无种树木、削除,使生迹无处,自求不知”;“若亡有前后,不得移祔(移祔即合葬)”;“古不崇墓,智也;今之封树,愚也。若不从此,是戮尸地下,死而重伤,魂而有灵,则冤悲没世,长为恨鬼”。不难看出,关于自己的丧事,皇甫谧在一切从简的前提下,重点强调了速葬、不封不树、不求合葬等遗愿。他还告诫子孙:“死誓难违,幸无改焉!”史载“子童灵、方回等遵其遗命”。如此,我们可以断定:皇甫谧去世之后,必然安

24、葬在河南新安(今渑池)一带,绝不可能千里迢迢返葬安定原籍,也不可能有高大的坟冢留存至今。四、关于甘肃灵台皇甫氏文化遗迹的几点说明皇甫谧生前徙居于河南新安一带,死后又就地安葬,未返安定原籍。永嘉丧乱,其子皇甫方回等“避乱荆州”,没有回归安定故里(晋书皇甫方回传)。那么,为何自北宋元丰九域志以来,在甘肃灵台县的历代方志中不断有皇甫士安读书台、皇甫士安冢之类的记载?西魏大统元年(535),为何要徙置汉安定朝那城于灵台东朝那镇(今甘肃灵台境内)?笔者认为,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弄清下列历史问题。(一)东汉羌族大乱以后,甘肃灵台及其邻县泾川等地逐渐成为安定皇甫氏家族新的活动中心,所以西魏大统元年徙置安

25、定朝那于灵台,并有大量文化遗迹存留至今。如前所论,皇甫氏家族本定居于安定朝那,汉安帝永初五年(111),羌族大乱,安定、北地等四郡内迁,皇甫规及家人被迫徙居右扶风境内的邠、岐一带。其中的“邠”,在今陕西邠县一带,与甘肃灵台接壤;“岐”即陕西岐山,也距灵台很近。此后,虽然皇甫氏家族的部分成员因仕宦、战乱而徙居他地,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邠、岐、灵台一带仍然是皇甫氏家族的集聚地区。晋书皇甫重传载,安定朝那人皇甫商为长沙王司马乂参军,成都王司马颖与河间王司马顒起兵共攻长沙王乂,乂屡败,“乃使商间行赍帝手诏,使游楷(顒之同党)尽罢兵,令重(皇甫重)进军讨顒。商行过长安,至新平,遇其从甥,从甥素憎商,以告

26、顒,顒捕得商,杀之。”不难看出,皇甫商是奉命密至长安,以扰乱河间王司马顒在关中的统治,所以其潜往藏身之地必然首选皇甫氏族人聚居地带,而西晋时的新平郡,辖漆、汾邑两县(晋书地理志上),其中的漆县即今陕西邠县一带,正是后汉皇甫规及其族人徙居之处。这说明在西晋时期,陕西邠县一带仍然是皇甫氏族人的集聚地区。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连年战乱,安定、扶风一带成了少数民族政权互相争夺的主战场。在这种情况下,滞留于邠、岐一带的皇甫氏成员,只有退居偏远险地,以宗族乡里为单位结坞自保。今甘肃灵台的东朝那镇一带,正是这样一个屯聚自保的理想之地。灵台学者史可晖在古朝那城考析一文中说:“今灵台朝那古城址坐北向南,半山半塬,

27、占地约08平方公里。北依塬面葫芦形腰弦处筑城墙,南以半山坡凸兀起的城头岭为中轴,沿左右两个地势相似的山湾呈扇形向南扩延,东西山湾中部,各有水泉三眼,水源旺盛,甘甜可口。城东南有柳扇梁向西,西南有皇甫岭向东,如两臂环抱,当地人称二神护城。” 史可晖古朝那城考析,刊灵台文史(内部资料)第2辑。平凉学者张新民在皇甫谧故里展新容一文中也说:“朝那海拔1500米,是灵台最高的地方,干旱缺水也是困扰群众的一个难题。” 张新民皇甫谧故里展新容,刊皇甫谧研究(内部资料)第3辑。虽然宁夏学者张有堂等以灵台朝那古城面积狭小、交通不便、地高缺水等为理由,怀疑此地在历史上曾容纳过显赫一时的皇甫氏家族 张有堂、杨宁国再

28、谈皇甫谧籍贯兼与杜斗城、李并成教授商榷,固原师专学报2006年第5期。,但是这些地理条件方面的不足,又何尝不是屯聚避乱的有利条件?值得一提的是,在今甘肃泾川县,也有很多关于皇甫氏家族的传说和遗迹。泾川学者张怀群在泾川灵台地缘与皇甫氏遗产一文中说:“泾川朝那沟、朝那庙、朝那城,其实都在一地,即今县城东吴家水泉沟一带。沟原名朝那沟,沟内有香水泉,这条沟沟口在县城,水入泾水,沿沟向南经过太平乡,可达黑河川,过了黑河,上南塬,即是灵台朝那镇,这应是东汉泾川朝那、灵台朝那沿山脉、水路向南或向北迁徙的自然走向,必然地缘。” 张怀群泾川灵台地缘与皇甫氏遗产,见中国皇甫谧研究全集,第121页。从中可见,泾川朝

29、那城和灵台朝那镇相距很近,由此地向东南延伸,即与陕西邠县接壤。皇甫氏家族为避战乱,由邠、岐一带退居西北面的灵台、泾川,显然合情合理。关于灵台县境的东朝那,王仲荦先生在北周地理志卷一有详细考述,并且明确指出:“此朝那,后魏所侨置者。” 王仲荦北周地理志,中华书局,1980年8月,第80页。但是因何故而侨置于灵台,王先生没有具体论述。笔者认为,这次侨置主要与皇甫氏家族有关。如前所论,安定皇甫氏自汉安帝永初五年(111)随郡内迁以来,一直侨居于与灵台毗邻接壤的陕西邠、岐一带。以后为了躲避战乱,逐渐向西北山区发展,在南北朝时遂以今灵台及泾川等地为活动中心。正是基于这种事实,西魏大统元年,宇文泰果断废除

30、朝那旧县,在灵台侨置东朝那。这种“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的做法,不仅照顾了皇甫氏家族聚居于灵台一带的客观事实,而且继续保持了皇甫氏与安定朝那之间的固有联系,确为“益国利民便时适治”的两全之举。据文献记载,西魏大统年间,宇文泰还曾侨置蔚、朔、燕、恒、云、显等六州,以安置迁徙于关右的北魏六镇人士 王仲荦东西魏北齐北周侨置六州考略,文史第五辑。丁宏武 男,文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魏六朝文学及文化研究。 通信地址: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730070联系电话:13993134627电子信箱:。这也从侧面说明,西魏侨置东朝那,就是为了安置早已徙离故居的皇甫氏族人

31、及其故旧乡邻。总之,西魏大统元年侨置朝那于灵台,是宇文泰针对皇甫氏及其乡邻聚居灵台的客观现实所做的必要调整。而这种调整,客观上又成了皇甫氏家族徙离原籍、侨居他乡的有力证据。(二)唐宋以后,皇甫谧在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使他成了灵台皇甫氏后人的主要纪念对象,于是出现了很多关于皇甫谧的文化遗迹和民间传说。由于皇甫谧生前居于河南新安一带,死后又就地安葬,未返安定故里,所以,宋代以来灵台方志关于皇甫谧遗迹的记载,应该都是后人附会之说。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与徙居灵台的皇甫氏后人对皇甫谧的崇拜和纪念有关。如前所论,安定皇甫氏自后汉皇甫规、皇甫嵩以来,名冠西州,堪称望族。在注重门第的魏晋时期,皇甫谧虽“独守寒素

32、”,终身不仕,但在学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且培养出了张轨、挚虞等西晋名臣。所著针灸甲乙经,更是惠泽百代,功盖千秋。他的高名,不仅使西晋初年朝廷对他屡召不已,而且也使不少名士与他过从甚密。因为他的存在,安定皇甫氏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衣冠士族、西州高门。岁月无情,当历史的长河将皇甫氏家族曾有的地位和荣耀渐渐冲刷殆尽的时候,皇甫氏后人这才发现,不管皇甫规、皇甫嵩等人如何功高盖世,但那一切都如同过眼烟云。惟独布衣学者皇甫谧,以他不朽的学术成就,仍使皇甫氏后人倍感荣耀。于是,生活在甘肃灵台一带的皇甫氏后人,便想方设法纪念这位祖先中的“名士”。在这里,不仅有了皇甫士安冢、皇甫书室、皇甫读书台,而且还有他曾

33、经耕耘稼穑过的“皇家坪”,生活过的“皇家湾”,这些虽不是历史的真实,却体现着真实的情感。但无论如何,传说终归是传说,无法改变皇甫谧生活于新安、长眠于新安的历史事实。结语皇甫谧的籍贯归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问题。就文献记载看,后汉皇甫儁定居安定朝那,始为安定朝那人氏。其后羌族大乱,皇甫氏随郡内迁,自此籍贯与住地名实不符。汉末魏晋时期,皇甫规、皇甫嵩、皇甫谧等人累世进取,遂名冠西州,卒成望族,于是皇甫氏与安定朝那之间形成固定的联系,“虽迁徙靡常,寄寓他所,而称名所系,仍冠旧邦”。就徙离故居的皇甫氏成员而言,“安定朝那”仅仅指其姓望即宗族籍贯、姓氏所出,是其社会地位的象征,与生前住地并无联系。皇甫谧远祖定居安定朝那,曾祖迁居陕西邠、岐,自身又徙居河南新安。关于其籍贯的表述,只能借鉴晋书本传的说法,概括为“祖籍安定朝那,徙居河南新安”。(本文经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所霍旭东、赵逵夫二位先生审订,谨致谢忱。)注释: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业管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