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效率研究(马树才).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5062203 上传时间:2020-01-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效率研究(马树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0、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效率研究(马树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0、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效率研究(马树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0、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效率研究(马树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0、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效率研究(马树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效率研究(马树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效率研究(马树才).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效率研究马树才 马树才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民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统计学会、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张华新 张华新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摘要】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作为现代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国家实施就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调节政策的载体,在扩大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理论上认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职业咨询和岗位调节上富有效率,迄今为止,实证方面的研究结果却毁誉参半。通过引入搜寻匹配模型,旨在分析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对劳动力市场效率的改进,并以辽宁为例对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尽管不同群体对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评价

2、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总体满意。关键词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匹配模型 满意度指数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ublic Employment Service System in Liaoning Abstract: The public employment service (PES) emerged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as a result of concerns about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impact of unemployment. Although there is a growing bo

3、dy of research that stresses the effectiveness of counseling and monitoring activities of the PES, so far, empirical evidence here is mixed. In the search and matching models, the PES matches registered jobseekers with registered vacancy and increase the effectiveness of labor market. Using the meth

4、ods of survey, interview and statistics from local PES offices in Liaoning, we exploit the fact that although PES is satisfied integrally, there are obvious distinctions among different groups. Key Words: Public Employment Service(PES); Matching model; Index of Satisfaction一、导言公共就业服务体系(PES)是公共部门提供的公

5、益性就业服务,是现代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早在19世纪末,就出现在一些工业化国家里,早期的公共就业服务主要职能是职业介绍服务,同时也参与失业保险体制的改革。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建议成员国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二次大战后的25年间,很多国家建立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越来越多的国家依靠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作为政府就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调节政策的载体来解决失业问题。随着20世纪下半叶OECD国家率先推行用积极劳动力市场计划取代消极的、以收入支持为目的的劳动力市场计划,公共就业服务的功能也发生了变革。变革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变的更加灵活,从业人员持续工作的时间更短,工作变换更频繁。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是一

6、个重要原因,在发达国家,人口出现老龄化倾向,在发展中国家,青年的失业现象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需要承担更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效率;另一方面,它能为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群体提供专门的服务。我国早在80年代开始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雏形,发展到今天,我国的各城市和区县基本设立了综合性的公共就业服务场所,向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功能比较完善的一站式就业服务。到2005年底,全国县区以上公共职业介绍机构3860个,工作人员2.7万人。全国98%的街道和70%的乡镇设立了劳动保障工作机构,89%的社区配备了专

7、职的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街道、乡镇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共有17万人,在完善劳动力市场和解决长期失业问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主要是通过政府财政支持,为求职者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并为就业困难群众提供就业援助,主要由政府设立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具体组织实施,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培训和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当前,我国面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也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攻坚期,又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加速期,就业的压力非常集中,同时结构性就业矛盾较为突出,有人无岗、有岗无人的现象严重,大量劳动者缺少职业技能。因此,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政府引导,有利于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8、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同时,通过扩大公共职业培训体系的范围,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中存在的缺少职业技能等问题。总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将成为我国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效率的理论研究尽管各国已普遍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理论研究上,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效率的衡量标准上存在争议。因为在宏观研究中,需要考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外部性问题。这里的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行为对第三方的影响。从福利的角度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既存在正的外部性也存在负的外部性,正的外部性表现在公共部门给予求职者的补贴对雇主是有利的;负的外部性表现在减少了其他求职者的工作机

9、会。一些研究认为正的外部性大于负的外部性,但也有一些研究如Petrongolo和Pissarides(2001)的研究认为两个外部性是等价的,因此在福利上没有改进。从微观上看,国内外的大量的研究都证明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职业搜寻和就业岗位的调节上富有效率,Kluve(2006)对欧洲国家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效率进行了研究,采用满意度的方法衡量的结果显示与投入相比,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职业介绍、职业咨询和职业指导等方面富有效率。Millard、 Mortensen以及Pissarides(2000)的研究构建了一些模型来研究积极就业政策的影响,模型的基本思想是认为劳动力市场是双向匹配的过程,失业是由

10、于非完全信息、流动成本和市场的异质性造成的。积极就业政策通过补贴增加了新创造工作合同的数量,同时也减少了劳动持续的时间,因此,研究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效果实际是研究两种情况下的净效率。研究认为在劳动力市场内,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主要是通过提高匹配过程的有效性来发挥作用的。因为从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来看就是要有效地填充空缺工作岗位,使求职者和空缺岗位的搜寻匹配过程更便利。我们通过分析劳动力市场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对就业的影响来验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净效率。采用搜寻匹配模型,在研究中假设存在两种情况,即存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情况和不存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情况。模型假定劳动力市场具有同质的劳动和完全信息两个条

11、件。正的失业与正的工作岗位并存,且通过雇用不能立即消除失业和工作空缺。假定规模报酬不变则匹配函数为:其中,M为匹配数,U为失业工人数,V为空缺工作岗位数,、为参数。假设即规模报酬不变。匹配函数代表雇主招募新工人,工人搜寻,以及雇主与工人相互评价的复杂过程。单位时间内失业工人找到工作的速率以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空缺岗位被填补的速率以p来表示,则可以表示为: ,假设在不存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情况下,匹配函数为,工人寻找工作的速率以表示,则 , 其中假设存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下匹配函数为,工人找到工作的速率为Q(E),则 , 其中从用人单位来看,在劳动力市场中,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对接受该体系服务的用人企

12、业提供免费的或优惠的服务,相当于对这些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补贴,这些补贴主要发生在匹配模型中的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签订雇佣合同时以及由此导致的培训成本。因此,补贴实际上弥补了部分成本。这是通过由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对求职者提供的就业培训实现的。如果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供的补贴大于企业的培训成本,则全部弥补了成本,反之,必须由匹配租金以外的其他资金来弥补。如果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有较高的效率,则相当于存在较高的补贴,空缺岗位的成本减少,则存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下的E大于不存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因此从微观上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工作岗位匹配与调节上富有效率。同时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减少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成本,有利

13、于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如图所示,匹配函数是一个严格单调的凹函数,工人单位时间生产的产量为A,保持工作需要花费的固定成本为C, r是利率,在一个有摩擦的市场,在现行工资水平下雇佣工人是有成本的,C固定时,由于PES的引入使找寻工人的成本下降,从而相当于使A上升到,相对于厂商找到一个工人后的利润上升,因此厂商数目增加并由此导致就业上升。 从求职者来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创造工作岗位的机会和求职者讨价还价的能力,从而增加了匹配模型中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获得的匹配租金,相当于用人单位提供更好的培训等服务,因此,用人单位采取的反应是延长工人在工作岗位上合同的时间,减少了空缺岗位的供给数量,有利于降低均衡

14、条件下的失业率水平。因此,从理论上来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有利于促进特定群体的就业水平并对降低均衡水平下的失业率有一定的作用。而在实践过程中,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取得成功的关键是该体系是否在提供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匹配中能够有效率,在本文的实证部分,通过对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对匹配过程的满意度的问卷分析进一步考察了这一效率。-C/r0V (A-C)/r(A-C)/r图1 搜寻与匹配模型中引入PES后的变化三、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效率的实证分析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效率可以通过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对匹配过程的满意度来考察。辽宁是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的试点省份,在衡量公共就业体系的效率问题时主要依据辽宁省2006年

15、的相关调查问卷和就业局提供的数据资料。调查的样本城市选择的是沈阳、抚顺、辽阳三市。主要是考虑大中小型城市均有代表,能代表辽宁省公共就业服务的基本情况。1.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满意度测度本文采用满意度作为衡量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效率的工具。满意度的概念最早由Cardoz(1965)提出,指一个人通过一种产品或服务获得的可感知的效果与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可以表示为:满意度= 式中,表示不同经济主体的满意情况。通过建立满意度衡量的指数体系可以对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满意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中采用利克特量表法(Likert Scales),把服务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

16、”、“不满意”、“很不满意”5个量级。每个量级对应量化为2、1、0、-1、-2。数值越高,满意度越高,反之亦然。在研究中,选择的调查方法是非随机抽样调查中的配额抽样方法(Quota Sampling)。这种方法是指调查总体按某种属性进行分层(分类),从分层后的次总体中主观地选取一定数额的调查对象。这种方法强调了样本结构特性,保证了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这种方法简便易行,节省费用,能够很快确定样本单位,并且使样本不会偏重于某一层,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在研究中,将公共就业服务按内容分为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培训、就业岗位开发四个方面。同时,为了反映公共就业服务中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及其存在的问题,

17、增加了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的内容。在各个服务上设置政策宣传、服务流程、课程内容与需求满足、授课方式、授课教师水平、授课教师态度、培训班期限长短、就业培训服务的效果等8个考核指标。由于获得的资料不是通过严格意义上的随机抽样调查得到的,且调查总体的分布状态和参数未知,因此采用了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Nonparametric test)。上机操作结果经整理得到(见表1):表1求职者对公共服务体系的满意度情况求职者用工单位就业服务机构职业介绍服务0.670.970.94职业指导服务0.791.001.09就业培训服务0.780.861.08就业岗位开发服务0.730.921.04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实践0

18、.490.780.70上表数值是对政策宣传、服务内容与需求满足等多项目标的满意度调查的结果,由于篇幅所限,上述数据经整理,汇总得出上表数值。 2.不同群体满意度差别的检验为检验不同群体在满意度上是否有显著差别,在研究中选择了Kruskal-Wallis检验。由于满意度指标属于定序尺度变量,可以用Kruskal-Wallis检验考察不同群体的满意度的差别。零假设是k个样本来自同一总体或来自一些就平均值而言相同的总体。选取的P值(p-value)为0.05,即当p0.05,就拒绝零假设,认定不同群体的满意度有显著差别;否则就接受零假设,认为不同群体之间的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别。Kruskal-Wall

19、is检验显示不同群体对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满意度的差别,在职业介绍服务上,设置了政策宣传、服务内容与需求满足、服务方式、服务流程、服务态度、获得岗位空缺信息的渠道、供求信息的质量、供求信息的发布载体、供求信息的发布方式、职业介绍服务的效果等10项调查指标,以人员类型为分组变量,使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显示,不同群体对职业介绍服务的各项内容的满意度有显著的差异,而各个问题的满意度高低基本一致,即满意度最高的是新成长失业青年,其次是其他失业人员、下岗失业的4050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满意度最低的都是就业转失业人员。求职者、用工单位和服务机构的满意度差别检验也使用Kruskal-Wal

20、lis检验。结果显示,在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服务方面,对两种服务的满意度差别类似,均表现为在“政策宣传”方面,求职者、用工单位和服务机构的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别。在其他各项上,求职者的满意度较低,而用工单位和服务机构的满意度较高,并且除“服务内容与需求满足”外的项目上,用工单位与服务机构之间的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异。在就业培训服务方面,在“政策宣传”方面,求职者、用工单位及服务机构的满意度是一致的;在其他项目上,服务机构的满意最高,而求职者的满意度最低;但在“服务流程”、“课程内容与需求满足”、“授课教师态度”、“培训班期限长短”、“就业培训服务的效果”上,求职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的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别,而用

21、工单位与服务机构之间的满意度有显著的差别;在“授课教师水平”上,求职者与用工单位的满意度存在显著的差别,而用工单位与服务机构之间没有显著差别。在就业岗位开发服务方面,在“政策宣传”方面没有显著差别;在其他项目上满意度有显著的差别,特别是求职者与服务机构之间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别;在“服务方式”、“服务流程”、“服务态度”、“公益性岗位开发服务效果”、“劳务派遣服务效果”、“扶持自谋职业与创业效果”、“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效果”上,用工单位与服务机构的满意度没有显著的差别;而在“服务态度”、“公益性岗位开发服务效果”上,求职者与用工单位的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别。在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方面,求职者、用工单位及

22、服务机构在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方面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用工单位的满意度最高,求职者的满意度最低;用工单位与服务机构之间的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异。 四、结论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下规律,不同群体对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效率的满意度存在差别,其中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满意度最高,用工单位满意度次之,求职者的满意度较低。各主体对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内各种服务的满意度存在差异,对职业指导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就业培训、就业岗位开发、职业介绍,对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的满意度最低。另外在评价内容上,“政策宣传”的满意度最高。分析原因,不同群体对满意度的评价标准不同。服务机构以既定的政策框架为依据,而求职者以自身的需求

23、为标准。从整体来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上令人满意,求职者、用人单位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满意度在0.491.09之间(满意度的衡量值为-22),整体上较为满意。而2006年求职者中职业介绍成功率超过了50%,也验证了服务效率较高。可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发挥了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的积极作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参考文献1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2006-2007年:中国就业报告R,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重要文献选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国际劳工局

24、:世界就业报告R,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4范随、艾伦汉森、戴维普瑞斯:变化中的劳动力市场:公共就业服务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6曾仕鹏:从客户满意到客户忠诚- 浅谈政府人才市场客户服务方略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四期。7Deutscher Bundestag (2001), Entwurf eines Gesetztes zur Reform der arbeitsmarktpolitischen Instrumente Job-AQTIV-Gesetz , Bundestagsdrucks

25、ache 14/6944, 8Berlin.Millard, S.P., D.T. Mortensen (1997), The Unemployment and Welfare Effects of Labour Market Policy: AComparison of the USA and the UK, in: D.J. Snower, G. De la Dehesa (eds.), Unemployment Policy,Cambridge, 545-572.9Mortensen, D.T., C.A. Pissarides (1994), Job Creation and Job

26、Destruction in the Theory of Unemployment,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 66, 397-415.10Mortensen, D.T., C.A. Pissarides (1999), New Developments in Models of Search in the Labour Market, in: O.Ashenfelter, D. Card (eds.), Handbook of Labour Economics, Vol. 3B, Amsterdam, 2567-2627.11OECD (1996),

27、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ctive labour market policies. OECD, Paris.Petrongolo, B., C.A. Pissarides (2001), Looking into the Black Box: A Survey of the Matching Function, 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 34, 390-431.12Burgess, S., C. Propper, M. Ratto and E. Tominey (2004), Incentives in th

28、e Public Sector:Evidence from a Government Agency, CMPO Working Paper, 04/103.13Donk, L. van, and J. de Koning (2005), Mediation Services and the Outflow from Short-termUnemployment: Average and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Public Employment Services, SEORWorking Paper 2005/3, Rotterdam.14Koning, J. de

29、 (2004), The reform of the Dutch Public Employment Service, paper for theOECD-conference Innovations in labour market reform, Oktober 23/24th, 2003 in Lissabon.Broersma, L. and J.C. Van Ours (1998), Job searchers, job matches and the elasticity ofmatching, Labour Economics, 6(1), 77-93.15Kluve, J. (

30、2006). The Effectiveness of European Active Labor Market Policy, IZA DiscussionPaper, No.2018.16Martin, J.P. (2000). What works among Active Labour Market Policies: Evidence from OECDcountries experiences, OECD Economic Studies, No.30, 2000/1.17Petrongolo, B. and C. A. Pissarides (2001). Looking Into the Black-Box: A Survey of theMatching Func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9, 390-431. 作者信息:马树才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统计学系主任、教授,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民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统计学会、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通讯:辽宁大学经济学院106信箱(邮码:110036)电话:024-86852240、E:张华新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通讯:辽宁大学经济学院106信箱(邮码:110036)联系电话: 02486789155 13109850636E: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绩效管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