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小抄.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5065250 上传时间:2020-01-3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小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小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小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小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小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小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小抄.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3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名词解释六艺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学在官府是我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为:礼不下庶人、政教合一、官师不分。在这种体制下,学校教育被官府垄断,民间无学校教育可言。稷下学宫是战国时齐国文化教育的中心,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从性质上说,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方提供条件和设施的私学联合体。其办学特色有四:不治而议、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管理规范。稷下学宫

2、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六学二馆:唐代教育体系完备,在中央设立国子监,下辖“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之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都是儒学,书学、算学、律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二馆”即崇文馆和弘文馆,是集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三舍法:宋代熙宁四年,在太学实施三舍法。所谓“三舍法”,就是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生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三舍法的实行强化了学校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太学的学业与入士作官直接挂钩,从而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有利于加强学校教学,并使学校课业与考试更加规范化。监生历事:

3、明洪武五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监生历事之制。历事即“历练政事”,是实习官吏的制度。凡在监十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实习吏事,并考察其勤惰。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历部备案待选,仍令继续历事,遇到官缺,依次补用。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它是中国最早的文艺专业学校。鸿都门学的学习内容是辞赋、尺牍、书法、绘画等。学生全部由州郡荐举或三公辟召而来,相当于察举正式科目出身,入学享有俸禄,相当于正式吏员,而且他们的待遇高于太学生。西汉统治者兴鸿都门学的目的是造就一支新的士人队伍作为自己的统治基础。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文艺专业学校,鸿都门

4、学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文翁兴学 西汉蜀郡太守文翁采取委托培养的方式,选拔一些人才送到长安进行培养,而后返回蜀郡,兴办教育事业。中国古代教育史称之为文翁兴学。学田 拨充学田是在物质条件上为地方学校的维持提供保障的一项措施。由朝廷拨给学田始于北宋乾兴元年(1022),熙宁兴学期间,朝廷又召令给各地州学拨充学田,学田即属学校所有的田产。学田除由政府拨给,也有由地方官绅捐赠,或由学校筹款购置。苏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执教时所创立的一套完备的教学方法。胡瑷以“明体达用”为宗旨,打破只读儒家经典的单一学习模式,实行分斋教学。经义斋仍以学习儒经为主,治事斋则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目。学生

5、治一事,兼一事,相当于现在的主辅科兼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宽,注重实用。讲会 “讲会”是书院的重大教学研究活动,不仅有本院教师讲学,也聘请社会名流或其他书院的学者到本院参讲。书院的这种门户开放风格,大大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发展,也开阔了学生视野,深化了教学。次相授业 是私学大师实行的一种逐次传递学业的方式,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可以二传、三传乃至更多。次相授业使一个教师可以通过逐次相传的方式教授众多弟子。“三、百、千” 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简称。“三、百、千”是以识字为主的综合性蒙养教材,这类教材以识字教学为主,同时传授一些知识和道理。九品中正制

6、“九品中正”是魏晋南北朝时的选士制度,选官事宜主要由各级中正官主持。中正的职权是对本籍贯士人的“品”(家世)、“状”(才德)予以评价,按三等九级定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逐级上报到司徒,司徒咨吏部待用,按品级高低,授予相应的官位。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它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清规戒律:题目都出自“四书”或“五经”的文字,是阐述经文义理的作文;写作宗旨是“代圣人立言”,即必须以圣人的口气训释,而不得以作者的身份去发挥;文体要求严格,文章开始部分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正文部分分为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两两比偶,构成八股,最后以大结为全文

7、的结束语。八股文是封建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发展到顶点的产物。京师同文馆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创建于1862年,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隶属于清政府建立的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1867年以后京师同文馆陆续增设近代学科。1901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成为大学堂的译学馆。京师大学堂 1898年百日维新时,京师大学堂正式建立。这是清政府主办的第一所新式普通学校,它以高等教育为龙头,附设中小学。建学目的就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京师大学堂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是最高学府与教育管理机关合一的机构,为在全国确立近代新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后,改

8、名为北京大学。南洋公学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筹办南洋公学。先是设师范院一所,聘任梅溪书院主讲张焕伦为总教习,这是中国有专门师范教育的开始。南洋公学是中国最早包含大、中、小学和师范学校的教育机构。民国时,改建为上海交通大学。庚款兴学 这是由列强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是西方列强调整对中国策略的一个重要手段。退还庚款的总倡导者是美国,随后其他列强也退还部分赔款,以这笔资金建立“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在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浪潮下,更加重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的趋向。民国元年教育方针 于1912年9月2日由教育部颁布实行,其内容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

9、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一宗旨是蔡元培教育观念的体现,已基本剔除封建遗毒。学部 1905年12月,清政府效仿日本文部之成规,正式建立学部,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原国子监归并学部,教官一并裁撤。学部与政府各部并列,长官都称尚书,左、右侍郎为副长官。学部下设总务、专门、普通、实业、会计五司。设计教学法 是由杜威的学生克伯屈以“从做中学”的理论为出发点创立的。它的基本程序是“目的计划实施评价”。这种方法符合杜威“从做中学”的精神,学生在行动中求知,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和困难,靠自己思考解决问题。设计教学法成为师范学校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小先生制 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导

10、的教学方式方法,即采取大的教小的、会的教不会的,先学的教后学的,也即能者为师。留法勤工俭学 1915年6月,在法国的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创立了“勤工俭学会”。明确提出了以“勤于工作,俭于求学,以增加劳动者之知识为宗旨”。1916年春,中法两国人士在巴黎成立“华法教育会”,同时设立“留法勤工俭学学会”进行宣传,吸收有志青年到法国留学。勤工俭学活动不仅使留法的中国先进青年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也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民运动讲习所 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成立的培养农运干部的学校。讲习班采取短训班的形式,从1924年到1926年,在广州举办了六届,国民政府迁到武汉后,又在武汉办了第七届。讲习所有

11、课堂讲授、学生自学、集体讨论和调查研究等学习方式,共培养近1600名毕业生,为推动中国农民运动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苏维埃文化教育建设总方针 由毛泽东在1934年1月第二次苏区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提出,内容是:“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民办公助 是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一种办学形式。所谓“民办公助”就是由群众集资、出力自己办学,主要是家长和学生通过劳动来解决资金和人力问题,也采用集资、提取结余、开学田、组织文教合作社等方式来筹集办学资金,政府则给予方针上的指导、物质上的补助和

12、师资上的支援。“越名教而任自然”这是魏晋玄学重要代表人物嵇康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谓“越名教”就是否定和超越世俗的虚伪“名教”,“任自然”就是回归人性淳朴的自然状态。嵇康运用玄学思想猛烈地批评儒家名教,开拓了教育理论的新领域。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章句集注由朱熹编辑,内容包括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孟子集注7卷。明清统治者重视理学,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官定的必读注本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求放心 “求放心”是孟子对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表述。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所谓“放心”,指的就是人在后天所丧失了的善端,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善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

13、的善端。“教、养、取、任”这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的造就人才的四项纲领:“教”是培养人才。“养”是合理对待人才。“取”是选拔人才。“任”是任用人才。明人伦 这是孟子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的概括。“明人伦”就是指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所谓“人伦”,具体内涵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亦称为“五伦”,代表着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规范。“明人伦”成为后世正统儒家恪守的教育目的论。三纲五常 董仲舒把封建道德伦理概括为“三纲”“五常”,这成为封建道德教育的核心纲领。“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后者必须绝对服从于前者。“五常”即仁、义、

14、礼、智、信。反求诸己 “反求诸己”源于孔子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孟子作了具体阐发,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意即凡是在人际关系中出现问题,都应该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多反躬自省。-297三纲领八条目 是大学这篇讨论大学之道的教育论文中所提出的教育目标和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途径、步骤,朱熹将其概括为“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实现大学之道的三个目标。“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实现三个目标的八个步骤。虚壹而静 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荀子特别重

15、视学习态度的培养,他提出学习应该做到“虚壹而静”。“虚”即“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也就是虚心不抱成见;“壹”即“不以夫一害此一”,也就是专心致志;“静”即“不以梦剧乱知”,就是不能用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或者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豫、时、孙、摩” 我国古代教育名篇学记中所提出的四条教学原则。“豫”是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时”是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孙”是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摩”是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有教无类 孔子创办私学后,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对于教育对象,没有身份贵贱的要求或地域的限制。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

16、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术的格局,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距师 这是东汉杰出思想家王充对师生关系的论述。“距师”是指学术探究上,要与师保持距离。学生不能完全附和老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万木草堂 18911898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创办万木草堂,以培养具有革新思想和实用才干的人才。课程分为义理之学、考据之学、经世之学和文字之学四类,以求“兼通中西学说”。 康有为在万木草堂的教学,注重引西学以论证中学,既扩大了学生视野,也给予传统学术以新的比较研究特色。天演论是严复翻译英国人赫胥黎1891年出版的著作进化论与伦理学的译著。天演论首次把进化论的思想传播到中国,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

17、进化论观点,唤起国人救亡图存,从一个全新的理论角度凸显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对整个中国知识界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激励爱国志士奋发图强,在历史上有着重大的进步意义。“西学中源”说 这一文化观念萌生于徐光启、李之藻,首倡于熊明遇,经康熙皇帝和梅文鼎祖孙二人的阐扬,成为士大夫中很有影响的社会思潮。“西学中源”说最初是指西方的天文历法、算学源于中国,进而认为西学都是从传到西方的,后来在西方进一步发展,在中国反倒失传了,那么现在再把它学回来,也是符合儒家“礼失而求于野”的方针的。大职业教育主义 这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奠基者黄炎培在1925年所提出的教育观念。就是说办职业教育要“参与一切,有最大的度量容纳

18、一切”。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提出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升华,揭示了局限于职教办职教是办不好的,必须参与到社会运动中去,必须与整个教育界和职业界沟通协调。简答题作业一1.我国的学校是怎样产生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哪些?-3学校产生的最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人来学、有人来教;二是有的可学、有的可教;三是要有适合教学的载体和方式。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积累增多,这样就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去专门从事教和学。随着生产经验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教育内容逐渐丰富,那些难以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教育任务,必定要有专门的场所和机构来从事。特别是文字的产生,大大促进了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也改变了单纯以

19、口耳相传和行为仿效的最初教学形式,学校教育的产生于是成为了必然。我国最早的学校类型有两种:第一种是“成均”,第二种是“庠”。2.独尊儒术对教育的影响有哪些?-17一是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二是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但是独尊儒术也压抑了其他学术的发展,使教育内容单一化,不利于学术的多元发展和多种形式和规格的人才培养。3.简述北宋的三次兴学。-22北宋中叶,宋朝统治秩序已基本稳定,于是先后有三次兴学之举。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措施主要有:第一是州县立学;第二是振兴太学;第三是改革科举考试方法。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主要措施有:第一改革大学,在太学实施三舍

20、法;第二是加强地方官学建设;第三是举办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是州县普遍设学县学亦置小学,在各地方学校也实行三舍法。第二是扩建太学。第三是以学校取代科举取士。第四是兴办专门学校。4.汉代太学的主要制度有哪些?-32设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御定统一的经学教材。经学教学必须讲究师法家法,不得自行改动或客串到其他学派,门户之见极强。建立定期的考试制度。初时一岁一试,通过者委以官职,东汉时改为两年一考。考试的办法是策试,策试合格,按甲乙科授予不同的官职。不合格者继续学习,下次再考。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职。5.明清统治者对地方官学学生是怎样

21、加以笼络和控制的?-64明中叶后,只有府、州、县学生员(俗称秀才)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这就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地位,也使地方官学完全成为科举的预备场所。统治者对地方官学生员严加管制,明太祖向全国各地学校颁布禁例十二条,刻在卧碑上,其要点是严禁师生议论国是,干预地方政务。要求他们遵纪守法,尊师重道,潜心治学,以求得到朝廷重用。清代又颁行了新卧碑,共七条,内容与明代大同小异。康熙、雍正时又颁布“圣谕”,也主要是告戒训示读书人的。这些举措都着眼于从思想上和政治上控制知识分子。6.书院的管理有哪些特色?-77第一,书院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和藏书设施。第二,书院有健全的组织管理系统。第三,学生自治并参与书院的

22、管理工作。第四,书院有健全的规章制度。7.简述蒙学读书教学的通常程序?-89 蒙学的读书教学,往往是塾师先读,学童跟读,读若干遍后,就由学童自己读,塾师予以纠正。读熟后就背诵,一定要达到熟练地背诵无误,最终还要能默写。每日学新课之前,又必须将前面所读的书轮流背诵,称“温书”。学习告一阶段时要进行阶段复习,将所学的书全部理清,称为“理书”。8.科举考试的内容有过哪些主要演变?-99-101-105隋唐科举常科主要为明经、进士两科。明经即通晓儒家经典,考试过程为先贴经,然后问经义,然后答时务策;进士科最初只试策、帖经,后还要加试杂文两篇,即一诗一赋。宋代科举以进士为主,神宗时废除帖经、墨义、诗赋等

23、传统科目,改试经义。经义是论述儒经某一内容含义的小论文。明清科举的八股文就是从经义演化而来的。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为八股文,其正式称谓是制义或制艺。八股文题目都出自“四书”或“五经”的文字,写作宗旨是“代圣贤立言”,是阐述经文义理的作文。八股文是封建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发展到顶点的产物。论述题。1.私学是怎样兴起的?它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什么意义?参见教材8-12页 2.自汉代以后,学校体系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请予以概括。 汉代以后,学校体系逐渐形成。(1)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央国子学和太学并列,并先后创办律学、医学、书学等专门学校,地方上郡国学校教育制度建立。(2)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有“六学”

24、(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另有旁系,包括“二馆”(崇文馆、弘文馆)、医学、崇玄学等,地方上分别设立有府学、州学、县学、市学和镇学等真系,各府州还有医学和崇玄学等旁系。 (3)宋元时期:中央官学以太学、国子学为核心,另有律、算、书、医、画、武等专门学校。地方官学有州(府军监)学和县学两级。另外书院在北宋开始兴起,南宋开始形成书院教育基本传统,元代官学分为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及专业技术教育学校三种类型,书院出现官学化趋势。(4)明清时期:中央官学有国子学、武学、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琉球官学和算学等。地方官学普遍设置,府、州、县均设学校,乡村还有社学、义学等。明后期书

25、院复盛,清初书院被禁,后改为提倡,但已经完全官学化。清末民初开始教育改革,引入近代学制,逐渐形成健全的近代学校教育体系。3.书院的教学特点有哪些?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借鉴?特点:参见教材78-80页借鉴:要点:1.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与繁荣;2.人格熏陶,德行合一,强调亲身践履;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强调学习方法的掌握;以教学及学术研究为中心,行政色彩淡化 4.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如何?对当今教育可以有哪些借鉴?影响:参见教材100页借鉴:1.机会均等原则,实行广泛的招考报名制度公平对待每一位考生。2.保密原则,考试阅卷实行糊名制;2.定期考试,择优录取原则,不忧人才匮乏且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

26、社会稳定;3.规定各省录取人员比例,在相对公平的前提下增进地方对中央向心力;4.标准化原则;5.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业二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有什么主要特点?-114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打破了传统儒学教育一统天下的格局,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人文学科的教学,培养出了中国自己的第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新型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但这类新式学校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现在:(1)它在国家教育体制中尚无一席之地。这些新式学校都是申报朝廷批准后兴办的,当然不是私学,但却是以个案处理,零星举办,缺乏基础教育的根基,必然影响教育效益和质量。(2)教育范围局限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其他学科多为这两个方面的延伸。(3)从

27、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把持,带有半殖民地的强烈色彩。(4)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旧学基础的人才能入学,学校均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仍有祭孔典礼,讲究礼制,都是旧官学的传统,新式教育其实仅仅表现在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方面。简述科举制的废除及意义。-119-121-122封建传统教育运行的最大支撑机制就是科举制度,当近代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革时,它与旧的科举制度的矛盾必然激化。一方面,在深刻的民族危机和清王朝统治危机下,靠八股科举出身的旧式士大夫官僚缺乏应付能力;另一方面,新式学校虽然培养出一批有实学的人才,但由于学业不能与科举接轨,就没有做官的“正途”,

28、必然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也限制了新式学校的发展。所以,发展新教育必然要改革科举制度。1904年1月清政府正式颁布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新学制的建立意味着旧的科举制度已无存在的基础,清政府于是决定从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存在于中国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被废除。科举制度废除,意味着封建传统教育体系的彻底崩溃,旧式学校或消亡,或改制;而对新兴的近代教育事业来说,则意味着消除了最大的障碍,各地纷纷开始兴学。如何评价癸卵学制。-129-1301904年1月由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是中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带有明显的封建教育的烙印:第一,从学制

29、看,延续时间过长,总计30年之久。第二,从课程设置看,传统的中国经学教育内容仍占很大比重。第三,从学校设置看,按地方行政级别规定办学级别,套用了传统的办学体制。第四,从学校管理看,保留着旧教育的各项制度。第五,仍没有女子教育的位置。尽管癸卯学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从性质上说,它毕竟属于近代新学制的范畴,它具有完整的、上下衔接的学校体系,学习近代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规定统一的学习年限,实施班级授课制,编制了专门的教科书,这些都与封建传统教育有本质的区别。癸卯学制的颁布结束了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体制,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新文化运动在文教方面有哪些主要成果?-134-135新文化

30、运动中在文教方面的最大推动,就是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白话文的推行不仅推动了文学革命,而且使口语和书面语一致,从而大大减轻了学习阅读和写作的负担,为真正在民众中普及教育创造了一个基本条件。1920年,教育部规定从一二年级开始使用白话文教材,到1922年,除语文课文中的文言文课文外,所有的文言文教科书停止使用。推行国语也是新文化运动中的重大成果。推广全国通行的语言,不仅有利于不同地方人士的交流,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规范性。新文化运动还推动了男女平等教育的确立。实施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的动机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失败的原因何在?-150大学院和大学区的设置,旨在改变以往教育行政官僚化,克服教育行政流

31、为文簿案牍形式的缺陷,并加强学术研究与教育行政的联系。实施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主要措施:以大学院为全国最高学术和教育机关,与此同时,把全国分为若干大学区,每区设国立大学一所,大学校长兼管区内教育行政及学术事业。每区设评议会为审议机关,设研究院为学术机关,设高等教育处、普通教育处、扩充教育处,分掌各类教育行政。大学院制实施一年之后便不得不废止又恢复了教育部,究其原因在于:行政管理与教育研究的运作毕竟有较大的区别,本想使行政机关学术化,反而使学术衙门化,结果与初衷相反。另外,这个体制是以中心大学为核心,容易忽视其他学校及其类别教育的利益和需求,造成诸多矛盾。1922年学制在高等教育领域有哪些创新?-

32、1621922年新学制取消了大学预科,从而使大学可以集中进行专业教学,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水平。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体制是如何构成的?其中为什么会有明确的主次之分?-229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革命战争的需要,革命根据地创立了一个完全新型的教育体制,它包括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部分。这三类教育又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在整个教育体制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现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未来干部的培养。因为成人受到教育后,其效果能立即体现到革命和生产中去。而干部又是一切工作的领导和骨干,重要性更加显著,尤其是现职干部的培训,更具有突出的迫切性。

33、由此可见,革命根据地教育重在实效上,强调立竿见影,这是当时严酷的战争环境的需要。论述题1.概述近代教育形成的主要历程,你从中悟出哪些道理?历程: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开始举办教会学校;太平天国对旧教育造成巨大冲击;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近代教育兴起,各种近代专业技术学校相继创办;戊戌变法时期中国近代教育进入全面改革阶段,近代教育制度兴起,但尚未成体系;清末新政:废除科举,中国近代教育体系形成可以看出,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时与我国经济近代化和政治近代化同步的,是经济、政治近代化的结果,同时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受到列强先进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中国近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又反过来推

34、动中国经济、政治近代化的进程。(P108-125) 2.评述1922年学制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背景:五四前后,一些教育社团积极倡导学制改革,1920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两届年会均讨论学制改革,1921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孟禄来华讲学,同年,广州召开的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七届年会以学制改革为主要议题,并提出了改革提案,征求全国意见,由此学制改革的热潮迅速遍及全国.1922年9月,北洋政府召开全国学制会议,最后教育部于1922年11月以大总统名义颁布实行. 内容:其一是作为指导原则的“七项标准”,其二是“六三三”分段的学校系统,其三是四项附则。戌学制的颁布,结束了辛亥革命以后教育上的混乱

35、状态,反映了“五四”以来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堪称这一时期教育改革的综合成果。较之壬子?癸丑学制,这一学制具有以下进步性:其一,它缩短了小学年限,改7年为6年,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六三三”分段的学校系统,也基本上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其二,延长了中学年限,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的水平,同时将中学分为两段,设立三年制综合高中,既增加了办学的灵活性,又有利于中学的普及。其三,取消了大学预科,使大学不再负担普通教育的任务,有利于大学集中力量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其四,在中学开始便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可使学生有较大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之需。历史地位: 该学制较

36、为彻底地摆脱了封建传统教育的束缚,表现了教育重心的下移,总体来讲比较简明,又给各方留有伸缩余地,总体构架适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所以后来除个别地方有所调整外,基本结构一直维持至今。(参见教材135-137页) 3.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对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有什么启示?改革措施:1.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方针,延揽各方人才;2.调整系科结构;3.改革教学制度,实施选科制;4.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教授治校;5.提高学生品德水平和活动能力;6.首招女生进入大学学习。启示:1.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与繁荣;2.教授治校,以教学及学术研究为中心,行政色彩淡化;3.高校应当“学”、“术”分明,

37、明确自身定位,找准发展与主攻方向;4.以学生为中心,实施选科制(学分制)。(参见教材159-162页) 4.阐述近代中小学教育课程变革的要点,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什么启示?变革要点:1.教会中小学校:第一类为宗教课,第二类为传统中文和经学课,第三类是近代科学文化课,重视外语教学;2.清末维新时期国人自办中小学,低年级以英语、数学为主,高年级兼学各国史鉴,地舆和格物,同时讲读经史之学等;3.癸卯学制中的初小主课为读经讲经,另有修身、中国文字、算术、史地,格致,体操等,高小增加图画课;中学课程增加外语,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理财等,1909年后分文科和实科;4.民初,小学课程废除读经讲经,加

38、强各科教学,特别是有助于提高人文素质和生活能力的唱歌,手工,缝纫等课程,中取消文实分科,自然学科比重上升,为女生开设缝纫和家事、园艺,免修军事体操;5.1922年学制采用633学制,小学的卫生、历史、公民和地理合称社会科,增加自然园艺科,唱歌改音乐,体操改体育,中学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6.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初小课程包括公民训练、国语、常识、工作、唱游,高小增加公民知识、历史、地理 三科,初中为公民、国文、英语、历史、地理、算学、自然、卫生、图画、音乐、体育、劳作,高中历史分为本国历史和外国历史、地理分为本国地理和外国地理,增加军训和论理二科,高三酌情增设各种简易职业课。启示:教育内容的变化取决

39、于政治和经济情况的发展变化,并为后两者服务。具体而言,近代中小学教育值得借鉴的地方有:1.中学阶段重视外语教学;2.重视生计教育和职业教育;3.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学生个性培养等。(P167-178)启示部分言之成理即可。5.近代高等师范学校在独立设置和纳入普通高校之间是怎样转变的?这对当前师范教育改革有何启示?转变过程:1.1902年最早于京师大学堂内设师范馆,高等师范附属于高等学堂;2.1908年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成立,我国高等师范学校开始独立设置;3.民初将优级师范学堂改称高等师范学校,全国划分为六大师范区,每区设一高等师范学校;4.1922年学制改革中,高师与普通大学合并或改建为普通大学,

40、只有北京高师改称国立北京师范大学,仍一直保留师范主体,因与国情不合,削弱了师范教育;5.抗战时期,1938年通过师范学院章程,决定师范学院单独设立或于大学中设置,对发展师范教育有一定促进作用。 启示:1.高师教育是一国教育发展的根基,只能加强,不能削弱;2.高师与普通大学历史上的每次分合对高师教育影响都很大,目前又有取消独立设置的趋势,不论是合是分,国家应当及早出台相关完整配套政策,努力促进高等师范教育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启示部分言之成理即可。 (P190-200) 6.阐述乡村教育运动兴起的背景和主要实施情况,其中有哪些经验和措施值得借鉴?背景:乡村教育运动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

41、代中期,中国教育改革的重心逐渐由城市转入乡村,进步教育人士认识到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农民占着中国人口绝大多数,中国的发展,包括教育改革归根结底需要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才能最终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所以乡村教育运动的产生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或者说是推广近代教育体制,同时改良农村社会,以实现救国理想的必然之举. 实施情况:中华职教社和黄炎培比较重视培养农民的生产技能,改善农民生活状况;陶行知重视普及基本文化及将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平教会和晏阳初主要是想总体改变农村的落后状况;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则着眼于农村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善,和强化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都有一定的成就,但仅靠乡村教育,是不可能根本改善

42、农村面貌的,本身的推广也有限. 借鉴:“乡村教育运动”具有实施主体民间性、教育对象全民化和教育内容适用性的特点。它对当今农村教育改革的借鉴和启示在于:民间力量应该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的对象应该包括以成人为主体的农村社会的全体成员;农村教育的内容必须适合当前农民多元化的教育需求。(P205-208) 启示部分言之成理即可。 7.革命根据地教育有哪些主要特色?你认为当今应该如何继承发扬?特点:1.紧密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2.新型的教育体制,革命根据地教育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部分,三类教育还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整个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

43、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后继干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结构和重心所在,正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决定的,其出发点是速见成效,立竿见影;3.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政治活动紧密结合;4 多种形式的办学途径;5 教学制度和方式的改革,主要是缩短学制,教学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如小先生制的广泛应用等借鉴:从历史的角度看,革命根据地教育有效地培养了革命干部,广泛地教育了工农群众,提高了他们的政治和文化素质,无论是在支援革命取得全国胜利,还是在教育上的极大普及性和改革力度,它的成效都是毋庸质疑的。从现实的角度看,革命根据地教育的方针、原则并没有过时,例如强调为现实斗争

44、服务,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动群众,多种形式办学等等,它的许多经验措施至今也仍然是有生命力的,特别是在成人教育、农村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值得我们继续发扬。启示部分言之成理即可。 (P228-232)作业三简述颜之推关于家庭教育的主要观点。-243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撰写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颜氏家训,颜氏家训在家庭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他反对父母对子女“无教而有爱”的溺爱,结果是害了孩子,父母一定要严慈有度。他高度重视早期教育,引用孔子“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话,强调要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他指出儿童时的“精神专利”,易于学习特别是背诵经典。他还强调要使子弟掌握

45、一技之长,以为立身之本。道家和法家是怎样从不同立场否定传统教育的?-255-256道家反对儒家的“有为”即提倡各种道德规范和政治教化的人为措施,为此,老子提出“绝学无忧”的主张。认为学习的效果是不断增益,增益越多对人越有害;而修道的效果是不断减损,即消除那些不良的知识、虚伪僵化的道德即各种追求名利的世俗欲望,达到清心寡欲,顺其自然,也就是达到“无为”的境界,也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了。这样,道家实际上持教育有害论。法家推崇法治,主张教育无用论,认为只有刑法可以使人弃恶从良,因此法家大力提倡“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简述学记中“大成”的阶段性教育目标。-277学记中有一个九年“大成”的教育方案。学生每

46、年入学,每两年为一个学习阶段,有明确的目标:第一年考察“离经辨志”,即能够断句分章的阅读和明确学习志向。第三年考察“敬业乐群”,即学习态度认真和乐于群体活动。第五年考察“博习亲师”,即学习的广博度和对师长的亲和度。第七年考察“论学取友”,即讨论学问的分析能力和正确选择学友,此时可谓“小成”。然后是融会贯通,巩固深化,到第九年,达到“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不可逆转)”,也就是“大成”。概述韩愈关于“先王之教”的基本内容。-288韩愈所谓“先王之教”总的宗旨就是仁义道德:“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义道德贯穿在一切事物之中。具体体现在文字上是诗书易春秋

47、;体现在治国方法上的是礼、乐、刑、政;体现在实施对象上的是士、农、工、贾(商);体现在关系和地位上的是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兄)弟、夫妇,另外还体现在服饰、居室、饮食等方面。总的来说,就是有关个人修养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规范王夫之是怎样论述“理”和“欲”的关系的?-303王夫之反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不承认有脱离人欲的天理,认为天理就在人欲之中。在如何对待欲望的问题上,一方面,他不主张一概禁欲,认为正当、合理的欲求是应该予以满足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人的“自爱之心”;另一方面,他也不赞成纵欲,认为应该对欲望加以引导,有所节制。要以儒家的推己及人之道来处理欲和理的关系,即所谓“

48、推其私而私皆公,节其欲而欲皆理”。孔子关于启发式教育有怎样的论述?-320孔子首次精辟地表述了启发性原则,他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当学生有了想彻底搞清楚所学内容的迫切愿望时,教师予以指导、点拨,才是最有效的。同时应该使学生积极联想。深化和扩充所学到的知识。在孔子看来,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精神是至关重要的。荀子是如何推崇教师的崇高地位和主导作用的?对为师提出了哪些条件?-335荀子将“礼”视为治国之本,而教师的社会角色正是传授和推行“礼”。他说:“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因此只有重视教育,尊重教师,才能有效地推行礼制,从而规范社会行为,使国家兴盛。因此,荀子将教师的地位推崇到极高。教师的地位既然如此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绩效管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