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本科中国文化概观简答论述题大全小抄.doc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5066679 上传时间:2020-01-3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本科中国文化概观简答论述题大全小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电大本科中国文化概观简答论述题大全小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电大本科中国文化概观简答论述题大全小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电大本科中国文化概观简答论述题大全小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电大本科中国文化概观简答论述题大全小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大本科中国文化概观简答论述题大全小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本科中国文化概观简答论述题大全小抄.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业好文档简答题1、龙的形象说明了什么?p2答题要点: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龙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而是各部落初民原始图腾的混合物。在众多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上,已经出现龙的形象,但不同地区的龙,其形象并不相同,有的似龟,有的如鹿,有的似猪,显然它们都是不同氏族图腾之物。而最初龙的形象的多样化,也昭示着最初氏族文化的各异。但是,这多元的文化在后来的发展中,又是向心的,而不是彼此分散的。2、西周时期,从哪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神本文化转向人本文化?p4答题要点:这种文化转变,可以从几个方面看出来。第一,从当时青铜器的制式和纹样看出。第二,从卜筮之法看出。第三,从社会风尚看出。第四,从周代的宗法制度

2、可以看出。3、“百家”学派共同的文化特征是什么?p12答题要点:诸子百家虽然形态各异,但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概之有三:其一,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都是六经。其二,从总的哲学观点上看,各家都奉行道一元论之说。其三,各家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指归,那就是治道。4、从现代人的目光看来,礼的积极影响是什么?答题要点:礼为每一个社会成员规定了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它规定每个社会成员在获得一份生活资料的同时,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将责任和义务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为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奠定基础。P275、简要概括秦汉时期出现中华文化大一统的局面的原因。p71答题要点:第一,学术原因。战国末期,各家学说已呈趋于融合之势。第

3、二,政治原因。秦王朝在极短的时间里,统一六国,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为文化的一统,准备了政治上的条件。第三,从文化形态上讲,秦朝是法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期。6、为什么说“孝”在现代社会里还有提倡的必要?p87答题要点:孝是儒学伦理中重要的内容,它具体规范了封建时代子女必须对父母及其他长辈履行的义务。“孝”作为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还是应该提倡的,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如此。“孝”作为传统美德,在维护亲情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是值得大力提倡的。7、中国酒文化的特征有哪些方面?p98答题要点:(1)酒文化与原始宗教和政治统治结合起来;(2)理性化特征;(3)士文化特色。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4、融合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p128答题要点:第一是在融合道教、佛教的基础上产生了区别于先秦及两汉经学的玄学。第二是民族文化的融合,即周边少数民族与汉文化间的胡汉文化融合。9、我国文化南移的三大过程是什么?p150答题要点:南宋以来,文化中心的南移,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第一是学术中心的南移。第二是政治人物的南人化。第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10、中国画的两大特色是什么?p188答题要点:(1)写意是中国画最主要的特色;(2)散点构图是中国画的另一特色。11、试述中国茶文化的独特特征?p192答题要点:(1)中国茶文化的地域特性。从地域上讲,可以将茶归于南方亚文化圈。南方多山,终年云雾缭绕,有所谓的“

5、瘴气”,是茶生长的优良环境,江南水乡也因其四季分明而称为茶叶生长得天独厚的条件。(2)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除具有地域特性之外,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群体,就是文士、清客。从某种程度讲,茶体现着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自古以来,茶成了名士高人的随身必备之物,进而称为他们的象征。12、市民意识全面成熟主要表现和意义是什么?p240答题要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其一,社会风尚。其二,价值观念。其三,市民文学。市民文化的发达,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代士人文化成为一种显态文化,其意义是相当巨大的。它不仅为我国民主意识的普及作了准备,而且还为东西文化精神的汇融埋下了伏笔。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6、”的著名命题,正是以市民意识的全面成熟为前提的。清代的开启民智运动,甚至今天的民主意识,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根源。13、对于西学,中国知识分子有哪几种态度?p243答题要点:在对待西学的态度上,中国知识分子迅速发生分裂。一部分人为西学所吸引,意识到吸收西方文化有利于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因而主张全面接受西学。这批人的代表是礼部尚书徐光启等。另一部分知识分子则完全相反,他们严“夷夏之防”,主张禁绝西学。还有一部分人以比较科学的态度对待西学,其代表人物是方以智。方以智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对待西学,对其内容进行谨慎而细致的清理和辩识,吸取其优点,而摒弃其伪妄。14、晚明科学精神有哪些方面的重要意义?p246答

7、题要点:晚明科学精神首先表现在这时的科学家已经开始自觉地在科技领域研究中运用近代的科学方法。这主要表现在数学科学性的深刻认识及应用和实证手段的广泛采纳两个方面。不可否认,晚明高涨的科学精神,是受西学影响的。这集中表现在徐光启等人对西学理论思维的接受和播扬。针对中国传统科学只讲其法,而不追究其所以然的缺陷,徐光启大力提倡西学穷究物理的精神。“超胜”的思想,直到今天,仍是我们甚至我们的后辈孜孜不倦追求的目的!15、新儒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p300答题要点:现代新儒学兴起的背景:世界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人们开始对西文物质文明的作用和价值产生怀疑,从魏源的“师夷长技”到胡适的“

8、全盘西化”都未能给人满意的答案。国内,“五四”狂飙突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存在着传统虚无主义的危险倾向,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成为有责任心的知识分子必须面对的现实。16、爱国的表现是什么?p325答题要点:爱国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首先表现在“天下为公”,在个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能主动牺牲个人的利益,以个体服从集体。其次,爱国还表现在为了祖国的富强而奋斗终生。再次,爱国还表现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保护。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爱国必须保护祖国不受侵犯,保持祖国领土的完整和人民生活的健康和愉快。论述题1、如何正确认识“中庸”这一哲学思想?p160答题要点:(1)中庸思想

9、表现在文化上,就是文化的亲和力,能求同存异,万流并包。(2)中庸的思想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不偏颇、不怨尤,入情尽理、内外兼顾。(3)中庸如同调和剂,消解了封建社会的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促成了其稳定与平和。(4)“中庸”文化,对中国的民族心理影响至为深重。在中庸的基础上形成了“官本位”文化,极大催发出中国人的主奴性。(5)中庸扼杀了个体的个性,由于中庸之道讲求传统的延续性和恒久性,因此,中庸往往跟保守密切相关。2、谈谈你对君子这一文化现象的看法。P162答题要点:(1)从文化特性上讲,中国古代的君子被界定为道德修养极高的人,君子必须表现出“谦谦”的风范;在封建法制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的时候,君子被看

10、成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以道德人格感召着社会成员,从而达到稳定封建统治的目的。(2)君子与“小人”的划分被“义”“利”之别,因此,在新的经济生活中,萌生出新的“君子”,他们有经济事例,以融通的观念看待义利,于关键食客,能舍利取义,在精神上与“君子”相通,却又具有时代气息。(3)今天我们谈到君子,不再指那种受过上等封建教育的谦谦君子,而更注重个体的人格魅力和出众的才华。3、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中“和”的精神?答题要点:(1)“和”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基因。特别是在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正因为有一种“和”的博大精神,所在才能对外来文化产生巨大的亲和

11、力,才会吸收、改造其他民族文化,使之称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时的“和”以显示汉文化的亲和力为主。(2)从全球一体化格局来看,“和”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交汇融通的大潮,任何一种古老的文化,想孤立于这大潮之外,已不可能,只有适应这一潮流,不断更新和改造,才会有光明的前途。不是如何排外或媚外,而是如何更好地发挥我们文化中“和”的传统。4、作为一个现代人,如何理解“情”字?p271答题要点:(1)简单地说,情就是人的思想感情。“发乎情、止乎礼”,被定为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2)先秦儒学将“情”与“礼”相对举,情的外延相当广泛,概指一切思想情感。但宋儒明“天理”“人欲”之辩,情

12、被界定为与人的本性相冲突的后天的欲望,于是“情”与“欲”合而为一。到了明清理学家的脑子里,情几乎是人欲的代名词了。(3)但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当正确理解“情”的涵义,我们反对禁欲主义,但也绝不主张打着“情”字招牌,行纵欲之实。5、如何理解中国发达的山水文化,其意义何在?p278答题要点:(1)从一开始山水就作为中国人灵感的源泉而存在。道家主张隐遁山林,儒家则追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融合无间。(2)对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古代中国人而言,自然山水的美景,不仅仅是其寄情抒怀的地方,而且还可以通过改造山水赋予其人文内涵。于是,文人雅士高道名僧,纷纷隐山遁山,给自然山水以人文特色。(3)将自然与人工融为

13、一体,且彼此借鉴,互相映发,如江南园林的建筑中体现出的融人文于自然之中的独特构造。总的来说,中国的山水文化追求着“天人合一”至高境界,与天堂媲美,也不逊色。6、试述中国古代龙凤的象征意义及其所特有的龙凤文化。P313答题要点:(1)从文化原型上进行溯源,龙凤都是远古初民部落的图腾,龙主要是中原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凤则为南方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后来炎黄二帝经过战争合并为一体,结成了炎黄部落联名为主体的华夏族,并形成了共同的图腾龙。(2)凤作为炎帝部落联盟的图腾,也是南方部落的图腾,为火鸟,行火德,龙飞于天,腾云驾雾,行水德,水火相克,可一旦交合,也就相生,标志着新纪元的开始。(3)上古时代,中国

14、人即形成了一阴一阳平等对立观念,以龙为阳,以凤为阴,龙凤相配,主要象征阴阳和合,因此,龙凤成了阴阳的象征。(4)从天来讲,阴阳和合意味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人类社会来讲,龙凤呈祥,也就标志着国运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龙凤对中国人的影响是至为深刻的,在至高无上的后宫,皇帝是真龙天子,娘娘则是凤。总而言之,龙凤文化在民间具有较皇室更为广泛的引申和象征意义。他们任何时候都象征着吉祥如意,表达着中国人对和平、团圆、幸福、美满生活的企盼和向往。7、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把握好义与利的辩证关系。P258答题要点:重义轻利,跟商品经济存在着水火不能相容的矛盾。这种观念至今还有着巨大的影响

15、。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在中国文化中表现出重利的亚文化特色,而在市场经济不够健全而传统文化意识却相对颇浓的内地,仍有着很浓的重义轻利的思想,这极大地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健全。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唯利是图,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显然与我们的伦理化文化背景相违背(这种背景就活生生地存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周围),背信弃义、为富不仁而被人指脊梁骨,就说明这种行为缺乏文化支撑,因而不能为群体所认同。但片面追求义而不取利,也是不现实的。“雷锋精神”之所以有别于雷锋的所作所为,我们对雷锋精神的认识也有着时代意义,就在于雷锋作为个体,其价值实现表现在对社会的奉献上,而他

16、对社会的奉献,又反作用于他自身,使之意识到了个体的存在。一句话,人是自然的人,但同时也具有社会属性。一味向社会索取而不对社会有所回报,在被社会抛弃的同时,他的人生价值也不可能实现。特别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物质相当丰富的今天,“老死不相往来”的自然经济已经消失,没有物质利益的追求,几乎可以说是不可想象的事。因此,这时最主要的就是如何深入认识利的内涵,如何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个体精神的愉悦、个体道德修养的提高结合起来,将私利意识与社会公德结合起来,恰到好处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矛盾才是1、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Culture”的区别在于:“文化”的本义是人身上雕有花纹的人,强调的是人类的

17、社会活动,侧重于精神领域;而“Culture”则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进而引申到社会领域和精神领域,它的本义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伦理道德等方面对世界文化的重大影响,但在近代我国科学技术落后于一些世界其他国家,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2、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自然条件:不同的地理环境,是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产生的内在物质基础。社会历史条件: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在于农业;中华民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包括宗法制度和专制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社会政治环境。3、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趋善求治的伦理政

18、治型文化:道德作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的纽带。总是与政治问题密不可分,成为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其突出表现则是“德政”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成熟的伦理文化之一。这一点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特点中把握:中国传统文化有各种表现形态,居中心地位的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以儒家伦理中心主义为出发点的信念。4、价值观念在文化中处于核心位置: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对自然、社会及理念等各种事物的认知和评判,逐渐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观念,诸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在各自的价值原则中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反映出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需要和不同人生追求。例如,儒家以“仁”为

19、思想核心,以“义”为价值判断标准,从而把人格完善作为儒家的基本价值追求,并体现了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主张以“居敬”、“穷理”的方法涵养心性。5、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尊崇,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这一精神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或者说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主要内容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庸尚和”。6、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孕育阶段

20、:大体说来,新石器时代,我国南北各地就已存在各种古文化。这些古文化都属于中国早期的农垦文化。与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相适应,远古先民的观念文化形态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万物有灵观念是人类最早的宗教观念,龙凤崇拜、尚玉重德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新石器中晚期形成以崇龙尚玉为标志的统一宗教神权。自然崇拜的本质是自然力的人格化,而祖先崇拜的本质则是人类自身的神化。(2)形成阶段:从殷商起形成从尊神祭祖到敬天保民思想、周易八卦观念到战国后期易传与阴阳观念,其中春秋之际的儒道等学派分立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逐步理论化。(3)成熟阶段:秦帝国的产生与传统思想文化统一为儒家思想,

21、秦的“焚书坑儒”、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其具体表现。(4)变异更新阶段:魏晋玄学的兴起,“有晋中兴,玄风独振”。儒玄释道的交互影响与相互合流。(5)定型阶段: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6)终结阶段:西学东渐,明末清初西方近代文化的传人。7、中国传统哲学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它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对立统一、变化不息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创化过程,而且是人类道德精神与天道融合,不断升华的发展过程。中国哲学视生命的创造历程认为是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强调内外和谐、天人合一;认为人的道德理想高于一切,把哲学与政治伦理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注重个体道德意识的完善,强调人际关系的

22、和谐;注重客观辨证的认识世界,表现出了唯物而辨证的思维传统。8、宗教属于人的灵性世界和精神生活。宗教是一种长期的、普遍的社会现象。在我国历史上,曾经不同程度地流行过佛教、道教、回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其中尤以佛教、道教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最为深刻而重大。道教形成于中华大地,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9、在文化系统中,伦理道德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规范。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道德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不断的主题,崇尚道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特质之一。(1)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p164-165(2)中国伦理思想体系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即人伦、人

23、道、人性。中国人性思想的主要特点:p16710、行为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约定成俗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或行为模式。从一个侧面看,它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直接关联着社会上层建筑;从另一个侧面看,它又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主要表现为衣食住行、岁时节令、民族风情等。行为文化这种二重性特点,决定了它在整个文化系统中处于一个独特的中介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服饰主要是显示人们礼义观念的社会标志;最早的礼仪是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产生的。11、(1)诗经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p211(2)楚辞的艺术成就:p211(3)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p220-22112、在长达200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一直走在

24、世界前列,举凡天文、历法、医学、算术,以及数以百计的创造发明,不仅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而且还广延亚洲,远播世界,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进入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的浪潮,中国科技明显落后了。只要我们深沉反思,扬我所长,克我所短,又能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精华,我国就一定能再次腾飞于世界民族之林。13、中国历代建有宫、院、堂、馆等各种各样的教育机构,产生过无数的教育家和丰富多彩、极具价值的教育思想,形成了比较成熟、比较完备,且独具特色的一整套制度系统。中国传统教育中,官学与私学相互补充的教育体制,以道义人生为教育目标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形成、传播和发

25、展,对于培植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凝聚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大风大浪和兴衰变化而一直稳固的凝聚在一起,并一直保持着伟大民族的生机和活力,这一现象与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分不开的。(1)官学和私学的产生及作用。(2)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与终结。(3)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及其总体特征。14、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古代到16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先进的国家。长久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就不得向外辐射和传播,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自身发展中,又善于学习各种文化系统的长处,并加以消化和吸收,使自己不断丰富和发展。15、中国传

26、统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维系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持续发展,保存并光大了中华文明传统。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直区域性的民族文化,也存在着种种缺陷和不足,这些缺陷和不足,在历史上影响了我国文化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在近代中西文化的较量过程中,起到了严重制约、甚至是阻碍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进程的作用。充分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作用和辉煌成就,正视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和不足,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文明的发展前景,始终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界高度关注且一直认真探讨的重要问题。简答题2、简要概括秦汉时期出现中华文化大一统的局面的原因。第一,学术原因。战国末期,各家学说已呈趋于融合之势。第二,政治原因。秦王朝在极短的

27、时间里,统一六国,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为文化的一统,准备了政治上的条件。第三,从文化形态上讲,秦朝是法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期。713、为什么说“孝”在现代社会里还有提倡的必要?孝是儒学伦理中重要的内容,它具体规范了封建时代子女必须对父母及其他长辈履行的义务。“孝”作为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还是应该提倡的,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如此。“孝”作为传统美德,在维护亲情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是值得大力提倡的。871、中国酒文化的特征有哪些方面?(1)酒文化与原始宗教和政治统治结合起来;(2)理性化特征;(3)士文化特色。98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128第一是在融合道教

28、、佛教的基础上产生了区别于先秦及两汉经学的玄学。第二是民族文化的融合,即周边少数民族与汉文化间的胡汉文化融合。3、我国文化南移的三大过程是什么?南宋以来,文化中心的南移,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第一是学术中心的南移。第二是政治人物的南人化。第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1504、中国画的两大特色是什么?(1)写意是中国画最主要的特色;(2)散点构图是中国画的另一特色。1885、试述中国茶文化的独特特征?(1)中国茶文化的地域特性。从地域上讲,可以将茶归于南方亚文化圈。南方多山,终年云雾缭绕,有所谓的“瘴气”,是茶生长的优良环境,江南水乡也因其四季分明而称为茶叶生长得天独厚的条件。(2)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29、除具有地域特性之外,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群体,就是文士、清客。从某种程度讲,茶体现着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自古以来,茶成了名士高人的随身必备之物,进而称为他们的象征。1926、市民意识全面成熟主要表现和意义是什么?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其一,社会风尚。其二,价值观念。其三,市民文学。市民文化的发达,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代士人文化成为一种显态文化,其意义是相当巨大的。它不仅为我国民主意识的普及作了准备,而且还为东西文化精神的汇融埋下了伏笔。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命题,正是以市民意识的全面成熟为前提的。清代的开启民智运动,甚至今天的民主意识,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根源。240中国

30、传统文化概观资料稿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是什么?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定义上百个,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于文化的理解。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人民在其历史的发展中形成的有利于该民族或地区人民生存、繁盛的物质和精神的生活方式。“文化”一词在中文,本是指以“人文”“化成天下”之意,意味着人以其所创造的各种器用、制度、语言、行为和观念等非自然的产物来对所谓“天下”、实即人所面对的整个世界施加影响,从而使“人”区别于物,并使世界在一定的层次和意义上符合人的目的和需要。在此意义上,文化也就是人类对自然和世界的“人化”。中国,古人称天下中央之国也。自从盘古开天地,普天之下,共分为九九八十一州,中国居其一

31、,名“赤县神州”。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三皇五帝到如今,由总称为“华”族的诸民族的文化汇聚而成的中国文化,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在这条宽广深厚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辈们创造了多姿多采、绚丽壮观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国文化,这里主要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主要的文化形态之一,是全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适应于中国社会在地理环境、经济结构、民族心理、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和特殊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终成形为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它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1840年鸦

32、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是以人为本。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与古希腊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印度佛教文化重视人与神的关系不同:中国文化侧重于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修养问题。二是儒道互补。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干,并形成互补之势。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国民精神等方面的影响至为深远。道家道教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科技、宗

33、教、医药、体育等领域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儒、道两家思想内涵虽然各不相同,但双方也存在暗合、融通之处,两者相辅相成,相映成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多方面的表现。比如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对立统一观念,古典美学中的以善为美,以和为美的审美情趣,古代文学中文以载道及崇尚自然的文论流派,民族性格中刚柔相济的品格等等,都是儒道互补在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具体体现。三是以和为贵。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特征,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最为典型,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

34、传统中,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关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和谐统一。儒、道两家都主张天人合一。且儒家更侧重于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如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四是实践理性。这主要体现一种重现世、重实践、重事实、重功效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它注重客观事实,注重历史经验,重视直觉顿悟和整体思维,满足于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思维方式。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注重身体力行,经世致用的行动哲学,尤重道德功利主义。深入人心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实践理性学术传统在实行中的积极效应。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大精髓中华文化是中

35、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蕴涵着优秀的传统,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内诸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迁徙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文明认同始终如一。而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其根本因素就是国家统一的理念渗透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人们一致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第二,为政治国理念上的民本要求。民本思想萌生于西周初年,当时的统治者在政治思想领域提出了“敬德保民”的命题。春秋时期,“重民轻神”、“恤民为德”成为较为普遍的思潮。儒家继承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秦汉以降,“重民爱民”成为历代

36、王朝宣称的基本政治原则之一。这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维系社会相对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社会秩序建设上的和谐意愿。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阐发。比如,儒家提倡“中和”,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动,因势利导,合乎自然,海涵宽容,从而建立起自然和谐的治国秩序;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有序一体、道德与功利的和谐一致。第四,伦理关系处理上的仁义主张。仁义是中国古代处理人际关系、治理国家的基本理念,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一整套的伦理价值观念。这些观念可以用“仁

37、、义、礼、智、信”五个字来概括。以此为基础,确立了一系列解决和处理各种复杂社会关系、满足封建社会伦理基本需求、完成个人人格健全的道德规范。第五,事业追求态度上的自强精神。早在周易中,就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事业追求上的奋斗精神。孔子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提倡舍生取义,推崇大丈夫精神,这些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心理认同。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塑造了无数志士仁人的高尚人格,磨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第六,解决矛盾方式上的中庸选择。“中庸”就是合宜的分寸、合宜的“度”,恰到好处,收放恰宜。孔子提出“中庸”的概念。在孔子看来,凡事都必须做到不偏不倚,无过

38、无不及,不走极端。孔子把这种“中庸”之德定位为极高的道德境界与政治智慧,以之为人们处世接物的高明艺术。第七,个人理想追求上的“修齐治平”。礼记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儒家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当以修身为本。正心诚意的修养,个人道德的完善,是治家、治国、稳固天下的根本。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理想,影响了中国一代代的志士仁人,它也是古代读书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追求。第八,社会理想上追求“小康大同”。小康,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

39、”的理想社会模式。它相对于“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和追求。四、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互补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导,儒释道三家并存而多元互补的文化。在中国古典哲学研究中,就儒、道关系而言,一般持儒、道对立的观点:认为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哲学的主流,为入世哲学;道家哲学则为出世哲学,自价值观上两者就产生了根本性的对立。还有一种稍做变异的观点:儒道互补积极入世的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主体意识,而当其于现世中受到阻遏时,作为思想信仰的另一个极端,道家思想则为被现实淘汰了的竞争者们提供了心灵的归宿。一些怀着厌

40、世情绪的人,便以道家思想作为心理的安慰与寄托。诚然,儒、道哲学作为不同的哲学思想派系,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二者又同是中国古典哲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价值取向、审美境界、思维方式等方面,带有根本性的相同点。1、境界哲学的认同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境界哲学,无论是从哲学的思维模式,还是从哲学自身的价值取向等主要方面都无不体现出这一特征。在人格修炼上,孔子追求的是“无过亦无不及”的境界,老子则提出寻求“无尤”无过的人格准则。老子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形象比喻,提出“处下”、“不争”而“善利万物”的理想人格,指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认为圣人是为了“救人”、“救物”而出世,以致在现世中

41、达到“无弃人”、“无弃物”的境界;在“仁者爱人”、“克己复礼”这一纲领性命题的支配下,孔子也提出:“君子无所争”这两个关于圣人形象的描述,不谋而合。在价值追求方面,老子认为,由于天地之“不自生”而循自然之道,故乃长久。由此,他提出在人道上,亦应法天道,循其自然。孔子也恰好寻觅到了这一人生哲学的路径: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孔子看来,智者当然是现世中的聪明人,他们在动而似水的社会中进取、拼搏而获得个人的成功与欢愉,而仁者则是更高一筹,他能做到“处静”的境界,而获得“寿”长久的境界。这种价值观上的境界状态理解,真可谓殊途同归。另外,儒家信守“中庸”的思维方式

42、,支配其行为的准则是“无过而无不及”的恰到好处;老子“守中”命题的提出,恰好和儒家形成了遥相呼应。儒家认为,万物皆乃阴阳二气相“和”而生,即所谓的“和实生物”;老子指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一由和而达常、恒、长久的境界,自身逻辑体系严密,同时也再现了“中庸”的思维路线:“中庸”寻求和谐的社会,认为圣贤同于百姓;老子批评统治者称孤道寡而致失和,认为“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老子认为,圣人当具有“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人格形象。由此,他对理想人格做出了一系列的描述:“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算;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这与

43、孔子提倡的“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的人格概括并无本质上的区别。2、思维方式的趋同老子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因此,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命题。而儒家所尊崇的“天人合一”,也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以解释自然的思考方法去解释社会。老子认为,“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由此,人要长寿、社会要长治久安,亦当仿行此自然之“无为”之治。孔子曾言:“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其意思很明确:孔子赞颂大舜能够惜民、爱民、于民因势而利导之,顺其自然;于社会、人事不枉加之人为、权力的干涉。因此百姓因其自然而安,社会依其

44、自然而久。故此,孔子赞扬道:“大哉!舜乎!唯其能法天而矣。”由此我们认为,孔儒与老道既然有着思维方式上的认同的基础,那么,其后之合流也就自然而然了,而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两者对立的根据。3、价值取向的趋同儒家重民为其哲学基点,孔子曾提出“泛爱众”、“富而后教”等理论观点,视民为国之本;老子认为,成圣的目的在于济世救民,“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显然,两者具有一个相同的思考基点。在人的观念上,儒家认为人与天地并立为三;老子恰又提出人与自然并举,摒弃传统的人为自然的奴隶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他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又是一个极为明显的趋同。在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方面如

45、战争问题,老子反对战争,认为,“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孔子赞扬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因而他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通过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儒与老子哲学思想在价值取向上的趋同性,可谓英雄所见略同。那么儒、道合流的渊源何在呢?老子主张尊重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顺其自然、避免过分的人为干扰,“无为而无不为”。孔子首倡儒学,虽是提倡积极有为的创造与进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但其前提仍是尊重规律,反对妄为。可以说,自哲学建立的思维基础方面,两者就结下了缘分,这就为其哲学的建立及其发展方向上的趋同,奠定了基础。在评判人的价值方面,道家似乎追求出世,但实质上,老子哲学是

46、从反面肯定人的价值:面对现实的矛盾和弊端采取批判、否定的态度,而否定的目的,恰是在于为了寻找新的出路,创造一个新的现实。所谓“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基于自然哲学尊重自然的哲学逻辑思考下的不妄为。前面已讲过,孔子亦提出过“无为”的观点,他赞颂大舜“无为而治”,难道也是宣扬大舜出世吗?任何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方法必然是多元的,儒、道只是从两个不同路径寻找答案。东方哲学作为一个大源,孔、老之学共为这一大源中的涓涓细流。在源头上,二者是一致的。随着生活、时代环境的改变及其观察问题的角度的不同,二者各有其长。但由于对社会现实的认识,理解上的认同,两者又不能不自然地在某些方面、某些时候走到了一起。对于孔

47、儒与老道的合流与趋同,现实及历史中华民族文化的大源已为其提供了前提条件。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第一,重振国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国家和谐,世界和谐。此有待国人和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目前国学热已基本上遍布了全球。第二,学习传统文化对于提升国人道德水准,维持良好的时代秩序,建设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这方面的魅力正在日益显示。第三,重振国学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实现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意义巨大。在国际上,实行大中华文化圈、大中华经济圈,民族文化是极其重要的。第四,重振国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国家软实力,增强国际影响的意义重大。联想集团一位副总裁的感触可谓发人深省:联想现在已经走

48、向了国际的道路,我们和世界上著名企业家在一起谈天,差别不在于技术、科学,而是文化。西方企业家对自己的文化了如指掌,而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知道得很少。当西方企业家了解了这种状况后,对中国的企业家十分鄙视,认为我们根本没有资格参加国际性的会议、制定规则,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文化都很陌生,又怎么对世界的文化作贡献?附: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和局限性相对于世界上其他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在内在精神上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形成其精神特质,同时也具有明显的缺陷和局限性。在政治制度层面,中国文化的传统是中央集权和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占主导地位,而尊君重民是中国社会政治哲学的中心思想,这是与儒学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里占主导地位相联系的,是儒学君权至上的思想的反映。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中国文化以伦理为中心。中国文化以人伦关系为基本,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贤臣忠等等,追求群体互助,同西方世界的“个人本位”和“自我中心”很不相同。中国文化追求和谐,“和”即对立统一,允许各种不同的事物并存,但彼此和谐,和而不同,宇宙、社会、人生都讲究和谐。中国人把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称为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讲究仁义礼智信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中国传统社会里,国家家族化、家族政治化,而沟通这种政治关系和家族关系的纽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绩效管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