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5088146 上传时间:2020-02-0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哈六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014-11-3)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5个选择题,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的右边“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右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位置。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A八卦只用于计算季节和时间 B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C八卦代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D八卦与农耕文明相关2. “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之威德。”历史的

2、实践证明,这种想法是A书生之见,荒诞无稽 B不合时宜,难以实践C切合时情,迎合帝王 D敌人阴谋,离间君臣3中国传统工艺常常出现失传现象。如蜀锦某些制作工艺在古代就已失传。中国古代传统工艺失传的原因最有可能是因为A国家对技术传承重视不够 B传统制作工艺难教难学C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D市场缺乏对传统工艺品的需求4. 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B分散的自然经济C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D王室日益腐败5桑弘羊说:“今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

3、路也。”材料反映了西汉政府“盐铁官营”的主要目的是与商人争盐铁之利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打击地方分裂势力提供廉价铁制农具ABCD61973年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的“中贩共侍约”木牍记载:“口口(年)三月辛卯中贩:(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相与为贩,约人贩钱二百,约二。会钱备,不备勿与同贩,即贩直行共侍(持)。非前谒。病,不行者罚日卅”这张侍约一定程度上说明A西汉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商业贩运贸易 B商人贩运活动突破了政府法律法规C商人诚信经营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建立D西汉民间商贩合伙经营形式较为成熟7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得人才者,得天下。商鞅在秦国变法,着重选拔、储备的人才是 A能征善战的兵

4、将,从行伍中选拔 B经济发展的能人,能提高耕织技术水平的技术人才C熟读儒家经典,有经邦济世管理国家的人才 D文学之士,能舞文弄墨,制造变法舆论的文士8对于朱熹的“格物致知”的理解,下列说法最正确的是 A在学习研究中探索自然界万物发展变化的道理 B通过实际接触研究认识事物的客观真理 C通过接触事物体认知识、感知理并融会贯通 D通过实践得出真知9. 某学者就楷书在唐代的流行说道:“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中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唐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其A笔画圆匀,便于装饰B变化丰富,奔放跃动C线条流畅,任情纵性D通俗易识,端重庄严10张之洞说:“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

5、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以下史事,与张之洞的观点一脉相承的是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11孙中山曾明确指出:“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下列哪一主张与上述观点相一致A没收大企业扶助农工B节制资本为北伐胜利进军奠基C与时俱进完善民生主义D积累资金以利于驱除鞑虏12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此评价最适合于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新文化运动D辛亥革命13井冈山土地法颁布实施后,拥有边界土地总数60

6、%以上的地主阶级被消灭,而过去没有或者很少占有土地的贫农占有了土地总数的28.26%,中农、贫农所占有的土地总数达到85.34%。由此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A农村生产力获得解放B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C地主土地所有制被彻底消灭D抗日根据地得以巩固14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撰文:“冲决一切现象之网罗,发展其理想之世界,行之以身,著之以书,以真理为归,真理所在,毫不旁顾。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下列有关该资料的说明正确的是A该文章可能发表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B冲决封建网罗成为追求理想世界的根本目标C毛泽东深受维新派的思想熏陶 D中国共产党人的救国之路已日渐清晰15长沙市各行

7、业概况调查一文所载:“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江苏、广东、上海之各种土产。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西洋货竞占于该业市场矣。故该业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为广货铺,复曰洋货铺。”由材料可以得出A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 B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C中国的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D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16下表为我国19571960年间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量:(单位:公斤/年)年份原粮粮食植物油猪肉1957年2032.45.11960年163.51.851.55出现上表变化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左”倾错误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 B.尚未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8、C.1957至1960年我国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 D.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直接影响人民收入17右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它处于 AAB段BBC段CCD段 DDE段18历史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生活细节来反映。能反映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生活细节是A大人先生 B粮票股票C法币人民币 D臣民公民19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中国政府最早事实上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是在A南宋B清朝C民国D新中国20. 梁启超在评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这

9、里的“新”指的是A西方的启蒙思想B西方的“长技”C介绍研究西学D早期维新思想2119世纪末,严复翻译天演论,将进化论引入中国,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冲击力。这是由于进化论的思想适应了哪些社会思潮 “中体西用” 维新变法 救亡图存 民主与科学 A B C D22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A崇洋之风盛行 B有利于服装的西化 C淡化了传统等级 D交际活动增加23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

10、)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时期影响中国社会的“外国作品”其本质意义在于 A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B把人性从礼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C推动民主法制社会制度的建立 D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24“中国革命到了今天,它的意义更加增大了。在今天,是在由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已经一天一天把世界拖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是在中国无产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已经形成了一个伟大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的时候。在今天,我们是处在这种时候,那末,应该不应该估计中国革命的世界意义是更加增大了呢?我想

11、是应该的。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伟大的一部分。”这段论述出自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新民主主义论 C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 D论十大关系25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A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B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C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D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26题31分,27题19分,共计50分。26(3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原哥伦

12、比亚大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会长何柄棣先生在明初以降人口及相关问题一书中论述了玉米和甘薯对明清时期的移民开发和人口增长所产生的影响,他写到:“直到十八世纪初,南岭山脉的大部分丘陵和山岭还覆盖着森林,农业较少开发。东南沿海各省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最终迫使东南的贫苦农民开垦长江流域内地省份的丘陵和山区,这一过程可能一直继续到太平天国时期。结果这两种比较新的作物变成使长江流域高地得到系统开发的主要手段。”垦荒的“棚民”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和福建到处可见,但尤其集中在江西和湖南的山区 。地方志的解释说:“大抵山之阳宜于苞谷(玉米),山之阴宜于番薯可食至次年三月。棚民垦山,深者五六尺,土疏而种植十倍。然大雨时

13、行,溪流湮淤。十余年后,沃土无存,地力亦竭。”这种连续大量种植玉米、甘薯的农业行为,到十九世纪初期已经使许多地方受到报酬递减规律之害。汉水流域的垦荒和农业报酬递减加剧,使何柄棣先生得出了一个别有会心的结论:“这一地区及川北部分地区成为嘉庆元年至九年白莲教叛乱的中心,也许并非偶然的巧合。” 摘编自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材料二 历史上,中国没有遇到同期英国那样的较大规模的移民分流的机会。玉米、甘薯的输入使明清时期的中国移民走向了山岭。他们继续向自然伸手,在土里刨食。当十八世纪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的时候,朝廷和地方官员都把垦荒和推广种植玉米、甘薯作为缓解人口压力的重要途经。据有关统计资料,十八世纪末,中国

14、养活了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但是中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其影响至今犹存。何先生的著作完成于一九五七年,他的观点没有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摘编自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8分) (2)你认为材料中的“棚民”含义是什么?(2分)他们在当时的活动有何消极影响(3分) (3)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关于白莲教起义原因的阐述?请简要分析(4分) (4)同一历史时期,英国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及其原因是什么。(6分) (5)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中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造成这一

15、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何先生的观点没有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8分)27(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康有为)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让满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

16、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材料三 救亡、革新与革命是近代中国三大急迫而突出的课题,救亡与革新曾激扬起历史的波涛,而启蒙之激发理性,启迪民智,反对迷信,反对愚昧,改造几千年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切变革与革命的前提。马洪林戊戌维新的历史思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及其提出的历史背景。钱穆认为康有为的认识不足之处是什么?(10分) (2)材料二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按照这一视角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 (3)从材料三的观点出发,说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4分)高三历史答案(2014-11-3)12345678910111

17、213DCCADDACDDCBA141516171819202122232425AAADBBCBCDBC26(31分)(1)粮食总产量;人口;经济作物与商品化;生态、人口二与社会的不稳定。(每点2分,共8分) (2)破产的自耕农为主,作为垦荒者住在临时搭建的棚屋中。(2分)水土流失,地力枯竭,收成递减。(3分) (3)同意:农民丧失基本生存条件,对清朝强烈不满,遂被白莲教吸引(4分)。不同意:应该还有其他更重要更复杂的原因,如阶级压迫,政治腐败等等。(4分)(如有其他答案,逻辑正确即可给分) (4)流向城市工业。(2分)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4分) (5)环境破坏(2分)。原因:小农经济,统治者的理念和政策。(4分)原因:受意识形态制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局限。(2分)27. (19分)(1) 君主立宪。(2分)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6分)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认识到封建势力的强大。(2分) (2)现代化史观。(2分)触动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3分) (3)促成民族觉醒,救亡图存,起到思想启蒙作用。(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绩效管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