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高三模拟试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doc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5088505 上传时间:2020-02-01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太原市高三模拟试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太原市高三模拟试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太原市高三模拟试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太原市高三模拟试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山西省太原市高三模拟试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太原市高三模拟试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太原市高三模拟试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doc(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太原市2015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一)语文试卷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第1卷1至8页,第卷9至10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与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 李泽厚 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

2、近的苏李诗,在对日常人事的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 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这种感喟,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与其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密不可分。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

3、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于是,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也抒发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正由于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

4、学深度。 由人的觉醒意识的出现到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其间正以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 准为中介。 自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度以来,对人的评议不再停留在东汉时代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的品评,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成了重点所在。“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双眸闪闪若岩下电”“若登山临下,幽然深远”无不要求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 “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是毫不偶然了。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而不在外在环境、事件、形状、姿态的如何铺张描述。“以形写神”也是这个意思。顾恺之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即

5、是说,“传神”要靠人的眼睛,而并不靠人的形体或在千什么;眼睛才是灵魂的窗子。这种美学趣味和标准,与前述人物品评一致,它们共同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魏晋风度。 (节选自美的历程,有改动)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魏晋风度”出现的原因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祸不已,原本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经学解体,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兴起。 B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原因,人生短促而多苦难,但一些人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努力思考把握人生的方法,这种探寻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 C当时对人的评议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九品中正制度为代表,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导致那个时代对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

6、。 D“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它与“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等表达出的内在人格,共同体现了魏晋风度。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的觉醒是魏晋时期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本特征,它突出地表现在把握住短促而苦难的人生,活出生命的意义和精彩。 B正因为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死亡枕藉,当时的文人才写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等诗句,表达积极向上的情绪。 C古诗十九首中,人生无常的慨叹与友情、离别、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等结合糅杂在一起形成的感喟,成为从建安直到晋宋时期的典型音调。 D魏晋时期对人的评价实现了从关注人的道德、操守

7、、儒学、气节到关注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的转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可见,他也认为古诗十九首常常表达人生无常的慨叹。 B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要从眼睛去表现一个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等,这与“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的说法异曲同工。 C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交融在一起,正是人生短暂才更想建功立业,正是希望建功立业才更觉人生短暂,二者互为因果。 D魏晋风度的形成源于当时的社会变迁,它不仅表现为人物品评中对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而且表现为其他领域中

8、对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强调。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

9、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

10、,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籍命光按视 按:巡查 B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 报:批

11、复 C又奏赋以风 风:使知道 D不赀之富 赀:计算,估量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

12、,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5分)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

13、不祥之事?(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忆秦娥 刘辰翁 中斋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注释:中斋:邓剡的号。邓剡,和刘辰翁同乡,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不仕。烧灯节:即上元节(俗名元宵节)。梅发:白发。8“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9“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14、分) (1)阿房宫赋中以叙述的方式表现秦人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珍惜的对偶句是: , 。 (2)念奴娇赤壁怀古“ , ”两句中诗人洒酒祭月,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3)曹刿论战中,针对国君将衣食与百姓共享的做法,曹刿的评价是: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叫头 叫头,是剡剧界的行话,也就是起调。一声“妹妹啊”,曲调婉转,情意缠绵,那是李兰

15、芬“李派”的叫头,风靡剡剧界已半个多世纪。 李兰芬台上演的是小生,风流倜傥,台下却是非常内向的人。 早在解放前,就有小报一直关注她。当时有一种说法是,她与搭档杨素娟因为一个男人闹掰了,结果各换了搭档,不再同台演出。 不久解放了,小报记者转行的转行,镇压的镇压,出逃的出逃,这事也就湮没无闻。 文革中她们都被打倒,受尽折磨。也曾有人让她揭发杨素娟,她只字未吐。可是杨素娟还是死了,死得很惨烈,喝药水自杀,煎熬三天,死不了,又从后阳台跳下,才算闭了眼。 文革后,众姐妹纷纷复出。独有李兰芬闭门谢客,不再上台。 她独居一院,莳花弄草,颐养精神。院中有一株梅花,每当最冷之时,幽然开放。尤其是雪夜,暗香浮动,

16、清冽动人。李兰芬提灯绕行三圈,轻声哼唱妹妹啊! 她在等一个人。 不出半年,这个人果然来了。她不是别人,正是杨素娟的女儿杨小娟。 今年是杨素娟辞世十周年,杨小娟正在筹办一场母亲的纪念演出。她想请李阿姨出山,压轴演出她们的代表作梁祝楼台会)。可是李阿姨已经封箱,她怕不答应,所以特地前来拜访。 李兰芬一口答应。她告诉杨小娟,这一声叫头“妹妹啊”,就来自她的母亲。杨素娟当年有“刘剧西施”之称,李兰芬初入梨园,几次出了差错,都亏得杨素娟及时补台,生活中也是情同姐妹。后来二人搭档出演梁祝,本来只是念两声“妹妹”,而李兰芬偏是入戏极快也极深,情不能自已,脱口而出,添唱了“妹妹啊”这个叫头。从此,成了“李派”

17、的标志性起调。 演出当晚,李兰芬早早来到剧院,在后台“默戏”。搭戏的杨小娟就坐在她旁边,她怔怔地看着,说:你多像你妈!说得杨小娟眼睛一酸。 楼台会的戏很热烈,李兰芬一出场就博得了满堂彩。“妹妹啊”一声叫头,深情款款,让戏迷们过足了瘾。虽然有点老胳膊老腿,但是,演着演着,一夜回到了解放前,李兰芬恍惚觉得是与杨素娟演对手戏。那时候,杨素娟也是这般模样,俊俏可人,惹人喜爱。本来,她们好得像一个人似的,可是一个记者走进了她们的生活。他先是围着自己转,她总是淡淡的,一起出去,也拉上杨素娟。结果,一路上,她没说几句话,全是杨素娟咯咯的笑声。 她对这个油头粉脸的人没好感。可是,她不放心杨素娟,怕她遇人不淑;

18、几次劝说无果,然后就是彼此的害怕见面和见面后的无语 那一年黄昏,她听到了杨素娟惨死的消息,一口血涌了上来。 “金鸡啼破三更梦,狂风吹折千叶莲” 戏已经演到高潮。她已多年没演戏,这会儿越演越烈,感觉浑身发热。杨小娟分明是杨素娟。素娟啊素娟,她眼睛发呆,心痛如绞。 当年给她和杨素娟平反时,她只提了一个要求,冤有头债有主,是谁诬陷杨素娟了?当她知道果然是他时,沉默了。 “只道苍天佑良朋,满怀悲愤无处诉” 她一口血真吐了出来。杨小娟没在意,因为戏演到这时,是有个吐血的动作。台下鸦雀无声,也没在意,反觉得李兰芬作为老艺术家,果然不同凡响,演得跟真的似的。 当嗓子卡住,又吐了两次时,杨小娟意识到出事了。

19、终于,李兰芬软倒在了舞台上,幕布匆匆拉上。 李兰芬被紧急送到了医院。 “李阿姨你没事吧?好些没有?” 李兰芬拉着杨小娟的手,轻轻地说:“小娟,对不起,我演砸了!” “没有,你太投入了,观众都掉泪了!” 实际上,这也是李兰芬的告别演出。从此,她再也没有登上舞台,只能对着院中的那株梅花,默默吟唱。而关于那口真血,一时传遍了全城。 她缠绵病榻,经常梦见杨素娟,是解放前的杨素娟,穿着旗袍,款款向她走来 杨小娟来看她,她屏退左右,喘着气,终于把真相告诉了她出卖她母亲的正是她的生父,也就是那个油头粉脸的记者。 “本来,我想永远烂在肚子里,可这对你妈不公” 临终之时,身边的人看到她的嘴一翕一张,仿佛在唱“妹

20、妹啊” (取自岑燮钧同名小说,有改编)(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兰芬自从与杨素娟分道扬镳后,便低调做人,闭门谢客,不再上台演出,颇有俞伯牙因钟子期死而摔琴不弹的旷寞悲凉,让人读来唏嘘感伤。 B小说中两次写到李兰芬对着梅花低徊吟唱,作者别具匠心地安排这一场景,除暗寓李兰芬的梨园情结外,也幽婉地表达了她对昔日搭档的深切怀念。 C李兰芬一直在等一个人,这暗示着她始终在关心着杨素娟及其后人的情况,而她的等待也是为了能够见到杨素娟的女儿,从而慰藉自己几十年的牵挂。 D当李兰芬求证到诬陷杨素娟的恶人就是那个油头粉脸的记者时,她沉默的原因是为好友的遇人不淑而痛心,也为

21、自己终于没有被骗而暗自庆幸。 E小说以“叫头”为线索,串联起一对舞台姐妹花的爱怨忧欢,梅花、吐血、戏文等细节前后呼应,表现了作者构思的精巧。(2)作品中李兰芬的形象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3)作品是怎样叙述李杨二人的恩怨史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4)有人说,仅仅是一个舞台搭档,李兰芬却倾其一生深情怀念,也未免太过愚拙。如何对待搭档,也成为人们当今工作和生活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话题。请结合小说内容或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搭档”的看法。(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国学守望者 定之 旅居杭城,已有数年了。总喜欢杭

22、州的雅静,就着一方湖水,随意游走,或独处一隅,隐于柳桂之间,发些古思,情浓之时,便在山水悠然处,吟读几行先贤的字句,聊遣幽怀。寄情山水,任意东西,这便无疑是人生的至乐了。然数月之前,自我读完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姜亮夫全集之后,此种逸兴便也尽失,随之而来的,则是沉沉的反思,抑或是在惊服之余,油然而生的一种深深的自问吧。多年以来,言及国学,总觉遥不可及、难以论道,读完姜公的文集,不得不因敬佩之至而顿生惶恐。我所读到的是一位耿直的老人,持真的学人,多才的文人,大写的巨人,而个人所学之鄙陋,因此妄作此传,以示崇敬之意。 姜亮夫(19021995),国学大师、著名的楚辞学家、敦煌学家、语言学家、历史文

23、献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云南昭通人,其概与二十世纪同岁,究其一生,可谓退能独善修身,润物于无声之处,进可兼济一方,导善于众庶之间。于己可为“守身如玉德之花”,于学则是“南北归一学之宗”,堪称一代大师。 姜亮夫在1922年以官费生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姜亮夫毕业,而就在其毕业前夕,因不满军阀横行,便在毕业典礼之上,当面指责军阀头目杨森,措辞入骨,险遭祸害。后游东南,欲北上继续求学,遂由沪入京,却遭逢一役,对其触动颇大。在自订年谱中,他说:“十八日(1926年3月18日)参与执政府请愿,几及于难,踏燕京大学死难女生杨肩,逾垣出,以此伤心国事,折节读书。”而对于姜亮夫来说,后来在北京为学

24、的时日,则更令他毕生不忘。入京后,他先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科,后以“备取生”进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张济之诸公。而王梁陈三公加之后来苏州拜认的章太炎先生对他的影响则是终身的。诸位先生的治学思想、为人操守、处世态度深深地渗入了姜亮夫后来的学术生活各方面。 后来王国维先生自投昆明湖,这对姜亮夫触动极大。在自订年谱中,他言到:“1928年8月,于人世有所了悟,至悲切。初欲自裁不可,然不敢隳而自赎之念起,急去锡,日读离骚。请人为章曰与屈子同年。”先师的无故离去,使他猝不及防,虽时隔一年,但依稀昨日,而世间浮沉,所遇种种,更让他无法自拔,欲有一死,不难想象这对于他该

25、是何等的创伤。而在1927年,他便有意长期从事楚辞研究,欲“以此纪念先师王静安(王国维,字静安)先生,继承先师先生(生前)治学的路子”。此后便寄情屈原沉江,致力于楚辞学研究数十年。28岁时,他便写成屈原赋校注一书。 此外也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在路漫漫兮修远简述我的学术研究道路一文中,姜亮夫说到:“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大多数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个人的出路都感到苦闷和彷徨,我也处在十分困惑之中。加之日军侵华开始,国家处于纷乱危急之中。我想,在我国历代文人中词章彪炳,深得忠爱之情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为此,我走上了治楚辞,研究屈原的路子。” 在楚辞学方面,姜亮夫最重大的学术

26、建树是以楚辞书目五种楚辞学论文集楚辞学今绎讲录)二招校注和以180万字的楚辞通故为代表的一系列楚辞学论著。其力作楚辞通故则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当今研究楚辞最详尽、最有影响的巨著”。这些长期研究的成果及心得,遂奠定了他在楚辞学研究领域的宗师地位。 姜亮夫治学不仅勤恳严整,平日读书也很讲究方法和步骤。他多积资料,自编工具书,且极具系统性,这无疑是他取得学术伟绩的首要方法。就楚辞通故而言,就是他四十年不断抄录各代楚辞学方面的零星资料,整理总结出来的,可谓是煌煌巨著。姜亮夫说自己是个“钝根人”,治学就是用笨办法来做的。但正是这“笨”办法,方足显了他的大智和功底;返璞归真之美,往往便是学术追求的至高境界。

27、 (节选自国学守望者姜亮夫传略)相关链接:1姜先生的说法:“我总觉得世界上不论什么地方的什么事什么理什么物,他的生成,决不单是为那个地方那个事那个理而有;通通都是为全人类而成立。历史总是为全人类而留的血痕”。姜先生以毕生努力为全人类留下了中国文化的一抹血痕,其情其意,可赞可叹。2姜亮夫本来是要到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但去了以后,在巴黎的博物馆、图书馆里看到了我国早年流散到法国的敦煌文物和经卷,痛心疾首之后,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姜亮夫先生曾和学生谈到过自己在巴黎博物馆里抄录、拍摄中国文物的事情。先生本没有多少积蓄,又是自费留学,那段生活过得非常清苦。先生如此亏待自己,却把省吃俭用下来的钱拿

28、去拍照。31979年,年逾古稀的姜亮夫主持杭州大学中文系,事务繁难,却接到了教育部发给他的一个函,委托老先生办一个“楚辞进修班”。姜老激动得几天睡不着觉,他说:“教育部给我这么个重托,经过十年动乱,全国有水平的关于楚辞方面的师资力量更少了,楚辞教育水平下降了,为了国家的文化教育,我活着一天就要做一天的贡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也许是我最大的一次耕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姜亮夫在巴黎看到了我国早年流散的敦煌文物和经卷,痛心疾首,决意抄录、拍摄,而这番辛苦奠定了他在楚辞学研究领域的宗师地位,成为他学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 B先师的无故离去和人世沉浮使

29、姜亮夫悲痛欲绝。为纪念王国维先生,也为继承先师治学道路,同时有感于当时的社会,姜亮夫投入对楚辞的研究。 C文章说姜亮夫是一位耿直的老人,持真的学人,多才的文人,大写的巨人,是因为他终世不倦于学术求索,虽久历坎坷,但建树卓著,治学为师,皆为世人所景仰。 D姜亮夫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前夕,因不满军阀横行,在毕业典礼之上,当面指责军阀头目杨森,措辞入骨,险遭祸害,这正是他“守身如玉德之花”的表现。 E1926年3月18日,姜亮夫曾参与执政府请愿,几乎遇难,后来他越墙脱离险境。这件事对他触动极大,一方面使他忧患国事,另一方面也使他潜心治学,发奋读书。(2)传记首段说“油然而生的一种深深的自问”,作者

30、自问的内容是什么?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3)文中第二段说“(姜亮夫)进可兼济一方”,他的“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4)姜亮夫一生辗转,终成一代国学大师的原因是什么?这对你有什么启示?(8分) 第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小张被提拔为部门领导三个月以来,凡事 ,消瘦了不少。 面对肆虐的大火,消防队长 ,冲进火中去营救被困的人们。 作为班长,你应该 ,不能在这么点小事上也犯错误。 A以身作则 身体力行 身先士卒 B身体力行 以身作则 身先士卒 C以身作则 身先士卒 身体力行 D身体力行 身先士卒

31、 以身作则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莫言的小说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控诉,以及对有尊严的、轰轰烈烈的生活的憧憬,这两个主题也是我们阅读莫言小说、走进他的文学世界的钥匙。 B中国传统民居由正房、东厢、西厢、倒座和中间天井构成,无论是北方四合院、南方厅堂和上海石库门,都是这种适于合家聚居的结构。 C针对“三农”问题,全国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与全国13个产粮大省的政协联合调研,提出了拉动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粮食生产的建议。 D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丽斯,芒罗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还比较陌生,但其实她早已蜚声国际,被誉为“短篇小说女王”。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32、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2014年4月,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报告指出,思科、D-Link等多家路由器产品存在后门漏洞。 , , , , , ,账号和密码被盗取后,会直接造成用户的财产损失。所以,我们在使用互联网的各种产品时一定要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 打开的可能是一个钓鱼网站 如果路由器DSN被篡改,用户输入网银官方网址 这会威胁整个家庭中所有的上网设备 黑客入侵后,可以监控连接路由器的设备的上网数据 窃取浏览记录、帐号密码等隐私信息 手机、电脑、智能电视盒子将无一幸免 A B C D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3、6分) 面塑往往以吉祥物为造型,从而 。山西面塑的一个独特造型“蛤蟆背兔”, 。刘海戏金蟾的传说中,刘海用一枚金钱引出了井里的金蟾,最终得到幸福。蟾蜍又叫蛤蟆,于是, 。另一个是兔子的传说。在民间,兔子有着长寿、生育等寓意。这个造型正应了“蛤蟆背兔,越背越富”的期盼。17 欣赏下面的漫画,按要求答题。(5分) (1)用简洁的语言说明这幅漫画的内容,不超过45个字。(3分) (2)用一句话说明漫画给你的启示,不超过15个字。(2分)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作家到一个酿酒的葡萄园参观。 “1994年的葡萄最好,”园主说,“因为那一年

34、的夏天天气干燥,生长的葡萄特别甜。” “葡萄不怕干死吗?”作家不解地问。 “新藤怕,老藤不怕。因为老藤的根扎得深,能吸到泥土深处的水分。”园主说,“还有,经过好好修剪的新藤也不怕,放任它生长的怕。” “为什么?”作家问。 “因为叶子长得愈多,藤蔓攀得愈远,需要的水分愈多。所以一干,就受不了了。”园主慢慢地说。 作家陷入了沉思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太原市2015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D (“气韵生动”“以形写神”“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等是魏晋风度的体现,不是原因

35、。)2B (当时的文人能在“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诗句中表达积极向上的情绪的原因是由于人的觉醒。)3A (钟嵘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着眼于艺术,推导不出钟嵘认为古诗十九首常常表达人生无常的慨叹的结论。)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C (风:讽谏。)5C (“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6B (“设譬引喻”错;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他的意见”。)7(10分) (1)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 (“制”“籴”“纾”各1分,大意2分,共5分。) (2)我先前所说,心想立即就

36、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 (“向”“春秋鼎盛”“遽”各1分,大意2分,共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5分) 示例:这句诗描绘了一幅风雪载途、朝京人绝的景象,(1分)渲染了悲凉的氛围,(1分)与昔 日元宵节的繁盛景象形成对比,(1分)烘托了词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故国的眷恋之情,(1分)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1分)9(6分) 示例:“当时月”表达了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兴亡之痛;(2分)“烛泪”表达了一位孤臣义士内心的亡国之悲和对故国的忠心;(2分)词人借“梅发”表达了容颜渐老、年华已逝的悲苦,也表达了凛然不移的节操。(

37、2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6分) (1)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2)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3)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每空1分,共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1)(5分)E 3分;B 2分;C1分 (A“闭门谢客,不再上台”是“文革后”;C“等一个人”还在于向杨素娟的后人说明事实真相;D“暗自庆幸”错。)(2)(6分) 倾心艺术,能够创新。她演出时投入感情,而且自创一调。 知恩知德,情笃意深。她对搭档心怀感念,而且一生都视如己命。 眼光敏锐,善于识人。她早就发觉记者内心卑鄙,而且几十年后得到了印证。 内向敏感,意气刚烈。她意识到好友对记者的好感,隐忧在心,在无法劝说的情

38、况下, 两人决裂,几十年后坚持追问,了解了真相。 (每点2分,三点即可。)(3)(6分) 以“叫头”串连,使叙事更加集中。 层层设悬,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顺叙与插叙相结合,使文章时空交错,充满情致。 人物自叙与作者旁述相结合,使叙述更加灵活。 幻觉与现实交映,更利于情节的发展。 (每点2分,三点即可。)(4)(8分) 看法一:搭档不仅是事业伙伴,也是人生知己,与自己股肱相依,自当一生珍惜。(2分)李兰芬初登舞台,多蒙杨素娟照顾,彼此的信任与关照是成为搭档的前提;李兰芬在与搭档的合作中,自创一调,深入人心,完美的搭档也是工作愉快和事业创新的契机和动力;李兰芬深怕好友误信小人,在无法劝阻的情况下,

39、愤而决裂,也是源于保护和珍惜;李兰芬一生为此痛心,却更加深切地怀念友人,这正是中华民族重情义的美德体现。(以上理由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看法二:搭档只是工作和事业中的一个合作者,为此而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则未免有些自作多情。(2分)事业伙伴和心灵知己毕竟是两回事,李兰芬因为对方的感情生活而意气用事,两人不再搭档,也阻碍了事业上的进一步发展;李兰芬对杨素娟的遇人不淑满怀担心,但最终也无法帮助友人走出灾难,足见搭档与心灵的知己仍有一定的距离;世事变幻和人生无常的不确定性,也要求人们只能把搭档看作是某段路途中的同伴,或许向前一转弯,有更好的搭档在等着你,而只钟情于一人,也太过幼稚和荒唐。(

40、以上理由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1)(5分)B 3分;置2分;C1分 (A姜亮夫在巴黎的所作所为与他在楚辞上的宗师地位无必然联系;C还因为其人格高尚;D“守身如玉德之花”错。)(2)(6分) 示例:自问实则是自责。一方面自责于自己寄情山水,任意东西,逍遥人生,并以此为乐。(1分)另一方面自责于对国学研究不深入。(1分)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引出传主,(1分)概括总领全文,(1分)以自己的不足反衬姜亮夫的深厚的国学功底与高尚的人格,(1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3)(6分) 示例: 治学高远:认为一切事理都是为全人类而成立,精研楚辞,以毕生努力为全人

41、类留下了中国文化。 倾心教育:姜亮夫倾心教育,古稀之年接受重托,为培养楚辞方面的师资而欣喜不已。 忠诚祖国:关心国事,揭露军阀,积极参加爱国运动;面对国家于水火之中而折节读书,研究屈原楚辞;在巴黎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而抄录、拍摄中国文物。 (每点2分,共6分。) (4)(8分) 示例:姜亮夫执着探求,深得学术真谛,爱国明理,笃守为人之道,是他终成一代国学大师的原因。国学大师的影响。王国维、梁启超等诸位先生的治学思想、为人操守、处世态度对姜亮夫学术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勤恳踏实的精神。他勤于笔记,潜心学术,执着严谨的品质奠定了他的国学功底。爱国明理的品质。在巴黎抛弃学位抄录拍摄中国文物是出于拳

42、拳爱国之心,他从事屈原研究是因为他认为屈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他认为一切事理都是为全人类而成立,这种精神使他能够触摸到治学的真谛。(每点2分,共6分。) 启示:应该围绕为人与为学相辅相成的核心,适当联系现实进行阐释。(2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D (“以身作则”着重于自身作出榜样;“身体力行”着重于亲自实践,努力去做;“身先士卒”原指作战时将帅冲在士兵前面,多引申为职位高的人首先干在前面,带头去做。)14A (B项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改为“无论还是”或“无论或”;C项语序不当,应改为“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消费”;D项主客颠倒,应改为“大多数中国读者对于艾丽斯芒罗这个

43、名字”。)15B16(6分) 示例:传达出美好的寓意就承载了两个美丽的传说蛤蟆成了富贵与幸福的象征 (大意对即可,每点2分,共6分。)17(5分) (1)示例:天空中飘着白云,一只风筝线绳完好,高高地飞在空中,一只风筝线绳已断,正在向下坠落。(内容完整,语言简洁即可得3分。) (2)必要的约束也是一种保护。(追求绝对的自由只会使人堕落。)(大意对即可得2分,有其他启示,言之有理也可。)六、写作(60分)18(60分) 参考立意角度:脚踏实地,生命力才能长久;适当的约束,有利于成才。 (其他立意,在此范围内,言之成理亦可。立意是评分标准中的重要指标,但并不是唯一指标,应关注考生的综合写作素养。其

44、他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判官。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 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绩效管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