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政务资源共享及信用信息系统建议方案书.doc

上传人:yyf 文档编号:5090970 上传时间:2020-02-01 格式:DOC 页数:99 大小:5.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政务资源共享及信用信息系统建议方案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XX政务资源共享及信用信息系统建议方案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XX政务资源共享及信用信息系统建议方案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XX政务资源共享及信用信息系统建议方案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XX政务资源共享及信用信息系统建议方案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政务资源共享及信用信息系统建议方案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政务资源共享及信用信息系统建议方案书.doc(9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XX政务资源共享及信用信息系统XX政务资源共享及信用信息系统建议方案书2009年3月目 录1概述51.1项目背景及现状51.2项目建设指导思想61.3项目建设目标72需求分析92.1社会发展的要求92.1.1电子政务发展现阶段的迫切需求92.1.2国家政策导向92.1.3法律法规、标准与规范不断发展102.2电子政务进一步发展和建设的需要122.2.1解决信息孤岛的有效途径122.2.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经之路122.2.3数据共享机制的建设成为关键任务122.3资源共享交换平台需要解决的问题142.3.1信息为谁服务152.3.2信息如何提供服务152.3.3信息从哪里来152.3.4如

2、何获取信息152.3.5如何存储、管理共享信息162.3.6如何安全共享交换信息162.3.7如何能够长效共享162.4信用信息系统主题应用建设需求162.4.1对资源共享交换基础设施的需求172.4.2系统建设要求172.4.3信息处理功能需求183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总体定位203.1解决互连互通问题203.2协助各部门检索定位所需信息资源213.3提供统一的开发运行环境213.4保障信息安全共享223.5提供统一的管理环境224总体设计234.1系统总体逻辑结构234.2系统总体设计244.2.1系统定位244.2.2系统层次结构254.2.3系统物理部署264.2.4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总体框

3、架设计264.2.5系统功能布局284.2.6共享交换平台和工作对象之间的关系304.2.7共享交换平台的工作边界324.3关键技术路线334.3.1J2EE体系334.3.2中间件技术344.3.3Web服务 (Web Service)344.3.4数据集成技术354.3.5目录服务技术355政务资源库设计365.1政务资源共享库意义365.2数据共享系统方案设计的选择375.2.1集中建设方案375.2.2分散建设方案395.2.3逻辑集中适度分布建设方案415.2.4方案比较及结论435.2.5政务信息共享库总体框架445.3资源布局与数据流程455.3.1资源布局455.3.2数据流程

4、455.4政务资源共享库设计465.4.1共享数据库类型划分465.4.2元数据库475.4.3业务规则库475.4.4业务信息库475.4.5平台日志库475.4.6基础信息库485.4.7主题信息库485.4.8决策信息库485.4.9其它数据库495.4.10政务信息共享库与其他系统的关系495.5前置交换节点的设计495.5.1前置机功能505.5.2前置机管理506资源共享交换平台设计566.1门户的建设566.2数据采集管理576.2.1数据采集系统架构576.2.2数据采集流程586.2.3数据采集功能596.3数据比对管理596.3.1数据比对616.3.2数据比对审核626.

5、3.3数据比对规则管理626.4数据分析管理626.4.1数据分析管理626.4.2不一致数据报告626.4.3信息预警626.5数据交换建设626.5.1实现目标626.5.2系统结构636.5.3系统功能646.5.4软件结构设计666.5.5数据传输设计686.5.6交换适配设计696.6目录与导航服务716.6.1实现目标716.6.2系统结构716.6.3系统功能736.7安全体系建设746.7.1实现目标746.7.2系统结构746.7.3系统功能746.8统一监控与管理756.8.1实现目标756.8.2系统结构756.8.3系统功能766.9应用系统接入776.9.1接入模式7

6、76.9.2接入流程786.9.3数据交换对接模式分析796.9.4对外服务相关接口807信用征信信息系统设计817.1建设思路817.2建设原则817.3总体逻辑结构设计827.3.1软件结构827.3.2信用系统在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上的应用837.4信用信息中心库设计847.5信用信息业务应用系统设计857.5.1总体设计857.5.2数据处理流程887.5.3功能设计888标准规范与制度体系建设908.1自制订标准规范908.2自制订管理制度929系统建设预算9410系统建设与推进策略建议95概述1.1 项目背景及现状信用问题已经阻碍了中国经济发展。2002年10月份,商务部、中国外经贸企

7、业协会信用评估部组织专家对全国上万家企业进行了信用调研,结果让人触目惊心:中国企业因信用问题导致损失5855亿元,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此至少减少二个百分点。随着市场的发展,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必然产生并且程度越来越严重,于是对信用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然而我国的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却远远落后于这种要求,因而欺诈、赖帐等失信行为广泛发生。当前,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已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已被明确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牵头单位;诚信已被列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信用教育和培训逐步展开,企业和公民信用意识得到提高;金融机

8、构和企业信用管理开始得到重视;信用中介机构得到初步发展;信用管理行业自律组织已具雏形(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已于2001年12月成立)。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上海、北京、浙江、安徽、武汉等省市先后开始了信用体系的建设。其中上海市企业联合征信系统于2002年3月28日正式建成开通,标志着国内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包括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的区域内社会征信体系框架在上海已基本成型。目前,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正在探索介入租赁业(如个人租赁汽车)、百货业和拍卖等行业,并尝试电子商务和个人提供自己的信用基础资料供社会查询等新业务。相比之下,北京市各类信用中介机构较多,业务活动踊跃,但缺乏政府部门统一协调指导,在

9、深度和广度上都不如上海。而浙江省的信用体系建设起点较高,目前为止浙江省企业信用发布查询中心建设的“企业信用发布查询系统”,其地域查询已经由11个市扩展到全省每个县(市、区);到2002年底,已拥有企业数据43.9万家,系统数据量1800万条,企业信息查询次数17.1万次,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效。比较而言,我省的信用体系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建设成果却非常喜人,2005年12月28日,以“三库一网一平台”为依托的湖南省信用信息系统顺利开通,标志着湖南省政府打造“诚信湖南”的工作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响应省政府的号召,2007年常德市政府依托政务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了财税征收系统,奠定了企业征信系统的雏形

10、;长沙市于2005年开始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为个人和企业建立信用档案,面向社会公开的信用查询系统于2008年7月正式上线运行,为征信长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初,XX被确定为我省首个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县,我县将重点放在搭建信用信息平台上,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开通信用征集系统,由人民银行长沙市中心支行专门在县政务中心设立企业、个人信用征集系统,县公安局负责提供个人基本情况记录,县工商局提供企业基本情况记录,银行、税务、质监、法院、环保等10多个部门根据自己的信息记录,及时向信用征集系统提供重大优良记录和不良记录,由人民银行长沙市中心支行将信息汇总,出具信用报告。但随着数据的不断增加,需要有信息系

11、统方能提供完善的服务,所以建设XX信用征信系统成为当前紧迫的任务。XX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网络已经连通到所有科局单位,且内部都建设了完备的局域网;不少科局都建设了各自业务信息系统,在跨部门数据共享交换建设方面具有迫切要求。随着业务协同需求的提升,跨部门共享交换的需求也逐步增长,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的标准规范,信息源多头采集,重复采集,数据命名、类型、格式差异,数据不能及时同步更新,部门间的数据不一致,技术多样化等现象较严重,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孤岛”,成为XX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往纵深发展的瓶颈。结合XX信用体系建设完备的、统一的、具有基础设施特性和复用能力的县政务共

12、享交换平台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必然。1.2 项目建设指导思想XX政务资源共享体系及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开展企业基础信息交换的通知(国信办200510号)文件精神,按照“应用导向,资源整合,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条块结合、协调推进,制度保障、稳定运行”的原则,以XX政府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为依托,以建设诚信XX为出发点,在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整合人民银行、公安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质监局等相关部门的个人及企业基础信息,分步建立XX政务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信用信息系统,加快建成我县

13、社会信用体系,逐步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以进一步优化我县投资发展环境,提高我县综合竞争力。1.3 项目建设目标XX政务资源共享体系及信用征信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具体运作上应遵循“统一筹划,分步落实,逐步完善”的原则。统一筹划就是要建立信用系统建设的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明确任务。分步落实指要在筹划的指导下,分阶段、分步骤落实信用系统建设任务。逐步完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先易后难,逐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描述如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的建设目标:1. 建设县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以下简称县共享交换平台)各类核心服务,为各类应用提供信息资源共享交

14、换的基础支撑服务,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2. 以县级共享交换平台作为核心中枢,推进县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支撑体系的构建进程。3. 对于应用体系而言,为应用体系提供统一完善的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基础手段和措施,并首先应用于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4. 作为县级资源共享交换,为未来与市交换平台进行集成,并为最终实现省-市-区县多级交换体系建设目标打好基础。5. 通过构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核心支撑体系,以及相关的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推动形成合理的政务信息资源总体布局,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利用的有序流动,构建科学的信息资源全流程管理机制。信用征信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1. 围绕政府、企业、

15、个人三大信用主体的建设,逐步建立以各级政府为主体和电子政务为基础的政务信息公开披露体系、以行业协会为主体和会员单位为基础的自律维权同业信用体系、以企业自身为主体和风险管理为基础的自我内控信用体系、以信用中介为主体和市场运行为基础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等;2. 整合现有数据库和系统资源,建设统一规范的企业、个人信用征信基础信息库,实现全县信用征信基础信息的集中、统一与规范管理,为科学决策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3. 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各政府部门之间准确、完整、规范、清晰、权则结合信用征信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信用征信信息的高度共享和综合应用;4. 基于信用基础信息库为公众和社会提供免费的个人和企业基

16、础信用信息查询服务;5. 基于信用基础信息库及综合应用体系架构建立信用评价模型,建设企业、个人信用体系,开发信用征信产品,为XX经济建设环境质量的改进提供保障。2 需求分析2.1 社会发展的要求2.1.1 电子政务发展现阶段的迫切需求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已日益成为当前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特别是近年来,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由中心管理控制机构转向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机构,各级政府都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系统的辐射深度和宽度也越来越大,各类业务系统数据积累越来越丰富。但总的来看,现有系统中,信息的有效利用率低,政府部门内部以及部门之间信息与业务流程衔接不紧密

17、,各类信息系统相对独立,信息汇总与实时处理能力弱,信息孤岛、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在中办发200217号文件和国办发200125号文件中都被提出,是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应用系统间数据的互联互通问题已经成为瓶颈,许多地区将数据交换共享作为电子政务第一问题来解决。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政府信息化经历了由办公自动化(部门内部办公)、政府上网工程(政府信息公开)、电子政务联合审批(构建基于新时期的综合政府信息系统)这样的过程,每一阶段,国家都制订了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框架,各级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了相关系统的建设。新时期的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不可能完全脱离原有的建设基础,因

18、此,必须建立信息共享、信息交换、政务协同的机制。通过制订一系列应用业务逻辑、数据传输格式和实现技术的相关标准,建设基于分布式应用服务架构为基础的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承接已经建设好的原有系统,满足未来系统的发展需要。2.1.2 国家政策导向1)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中指出,到2010年实现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建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初步建立,重点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初步建立,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标准化体系基本满足业务发展需求。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的电子政务行动计划,也提到了要规范政务

19、基础信息的采集和应用,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整合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的交换体系,全面支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3)国信办发布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6指出,2006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将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深入开展信息资源调查,扩大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原型试点,推动相关标准的应用,探索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的途径和模式,并重点开展相关研究。4)国信办、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四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工作的通知(国信办200510号)明确要求各地要通过交换平台在线实时交换,建立符合中心管理要求的交换

20、与共享模式,要积极推进统一交换平台的建设,建立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和应用的长效机制。5)中办发200434号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政务信息共享。根据法律规定和履行职责的需要,明确相关部门和地区信息共享的内容、方式和责任,制定标准规范,完善信息共享制度。当前,要结合重点政务工作,推动需求迫切、效益明显的跨部门、跨地区信息共享。继续开展人口、企业、地理空间等基础信息共享试点工作,探索有效机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依托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支持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规划和实施电子政务项目,必须考虑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整合,避免重

21、复建设。6)中办发200217号文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指出“十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规划和开发重要政务信息资源。为了满足社会对政务信息资源的迫切需求,国家要组织编制政务信息资源建设专项,设计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2.1.3 法律法规、标准与规范不断发展2003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正式颁布实施。该法规定,政府优先选用国内厂商的产品与方案,这一规定,使整个中国软件产业在国际巨头技术垄断、产品垄断、价格垄断下,有望在操作系统、安全产品、办公软件等方面获得突破。可以预计,大量国产化软件产品将挑起解决我国电子政务安全问题的重担。20

22、0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该法的实施,无异于中国政府的一场“自我革命”,它对提高政府机构执政水平,改变执政方式,管理方式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同时,将大大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电子政务在这个转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该法也将直接推动我国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自2005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正式施行。这部法律规定,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消费者可用手写签名、公章的“电子版”、秘密代号、密码或指纹、声音、视网膜结构等安全的在网上“付钱”、“交易”及“转账”。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在现阶段,作为

23、我国信息化领域里的第一部法律,电子签名法的标志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下一步,我国在近期内应该陆续推出包括电子政府法、电子交易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远距离医疗法、电子投票法、通讯多媒体法等相关法律,以构筑我国电子政务法律框架。同时,有必要对我国的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进行修改。鉴于电子政务标准的重要性以及电子政务标准所涉及的内容,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2年1月成立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全面启动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总体组已经制定了电子政务标准。电子政务标准共有六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电子政务总体标准,它又可分为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电子政务术语、电子

24、政务中文信息处理和其他电子政务综合标准。 第二部分:电子政务应用业务标准,它又可分为电子政务基础数据、电子政务文件与单证格式和电子政务业务流程;其中电子政务基础数据又包含电子政务数据元和电子政务代码标准。第三部分:电子政务应用支撑标准,它包含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电子政务置标语言、电子政务数据处理和电子政务服务标准。第四部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它包含电子政务建设规范和电子政务网络管理规范。第五部分:信息安全标准,它包含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基础标准、电子政务物理安全标准、电子政务物理环境和保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产品、电子政务系统与网络标准、电子政务应用与工程标准和电子政务管理标准。第六部分:电子政务管理

25、标准,它包含电子政务软件工程、电子政务验收与监理、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系统测试和评估,以及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评价体系。目前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只是建立了一个标准框架,有很多地方还有待完善和补充。标准化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电子政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前提。标准的研究制定将采取开放的方式进行,积极调动各部门尤其是企业的力量,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技术优势和积极性,有效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标准化成果。随着电子政务全面深入到数以千计的区县级政府部门,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电子政务的整体规划与实施就迫在眉睫。电子政务的标准分为应用标准和技术标准两个层面。应用标准将配合政府职能的转变,在

26、流程优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而技术标准直接关系到政府部门之间电子政务体系的互联互通,并涉及到政府信息的保密与安全,是在电子政务规划与建设中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2.2 电子政务进一步发展和建设的需要2.2.1 解决信息孤岛的有效途径而我国政府的信息系统是在不同时期、由不同的公司、利用不同的工具、在不同的开发平台开发出来的,并且运行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和不同的数据库平台之上,由于没有统一的建设框架,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孤岛。要实现跨各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实现异构系统之间、新老系统之间的信息的透明交换是基础性工作。通过建立安全、稳定、高性能、跨平台、跨系统、跨应用、跨地区的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是最重要的软件平台,

27、各行业各部门的系统可以统一通过这一平台进行信息交换,以达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效果。2.2.2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经之路信息资源分为政府性信息资源、公益性信息资源和商业性信息资源;对于政府性信息资源而言,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主要是推动信息公开和跨部门的信息共享。通过建立标准规范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和应用的一体化,不断提高政府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的水平,已成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当务之急。2.2.3 数据共享机制的建设成为关键任务l 建立政务信息采集责任公开机制按照统筹规划、统一组织的原则,由统计局、信息办负责确定法人、人口、空间与

28、自然资源、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基础信息的采集标准和采集部门,明确有关政务信息采集职责。建立政务信息采集目录,并及时以政务信息采集责任公开目录形式公布。建立政务信息采集申请、查询、注册、备案和协调工作机制,规范政务信息采集工作,避免重复采集、多头采集。l 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统筹建设机制各部门、各单位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和履行职责需要,以及全县政务信息采集责任公开目录,在县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指导下,按照业务产生数据、建设与维护同步考虑的原则,建设本部门、本单位政务信息资源库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全县统筹集中建设法人、人口、空间与自然资源、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四类基础信息。建立政务信息数据库备案、注册、

29、运行、更新、注销管理制度,对全县政务信息数据库实现动态管理。l 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查询机制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加强政务信息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各部门、各单位新建政务信息数据库或需要共享政务信息时,通过查询政务信息采集责任公开目录,判断要新建或需共享政务信息数据库是否已经存在;通过查询政务信息共享目录,判断能否提取可以利用的政务信息,避免重复采集和建设。l 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协商机制按照谁产生谁负责,谁建设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谁共享谁负责原则,由政务信息需求单位向政务信息提供单位提出申请。政务信息共享和交换的内容、范围、用途和方式以供、需双方协商为主,信息需求申请与协商结果报县信

30、息办备案。除依法确定不能共享的信息外,信息提供单位提供共享政务信息应当免费、及时和全面。政务信息提供单位不予提供或不能按已商定协议提供共享政务信息的,必须将有关情况、理由报县信息办。县信息办依据其职责商有关部门和单位研究解决,重大事项提请领导小组会议决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后,共享各方应将相关政务信息资源提供情况和使用情况报县信息办备案。使用部门和单位应将共享效果向提供部门和单位反馈。l 建立信息安全保密协议机制各部门、各单位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应当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统筹考虑信息安全,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健全政务信息安全监管机制,妥善保管政务信息资源,确保共享信息资源的安全保密。涉及保密要

31、求的,信息需求方和提供方要签订政务信息共享安全保密协议,并报县保密局备案。通过共享取得的政务信息资源,只能用于共享安全保密协议指定的用途和范围,未经允许不得向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l 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资金保障机制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信息办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基础设施、重点信息资源建设和维护年度计划。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中信息化资产的维护经费纳入本部门、本单位信息化运行维护费,业务数据采集、共享、维护的经费由部门、单位相应的工作经费列支。对因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而单独建立数据库系统的部门、单位,由财政局、信息办依据数据库运行、更新和维护的实际情况给予资金保障。l 建立政务信息共享激励与约束机制

32、监察局、人事局、信息办等部门负责对全县政务信息共享情况进行考评。县监察局等部门对在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共享工作中不履行职责,造成严重后果和重大不良影响的部门、单位及有关人员追究责任。因违反保密法规,致使共享信息资源泄露,造成危害后果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2.3 资源共享交换平台需要解决的问题电子政务建设本质上就是政府的信息化建设,而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点就是信息,即各种各样的数据。因此,信息系统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信息(数据)这个核心来展开,构建XX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以下简称“交换平台”)之前需要重点分析信息共享交换面临的如下关键问题: l 信息为谁服务?l 信息如何提供服务?l 信息从

33、哪里来?l 如何获取信息?l 如何存储、管理共享信息?l 如何安全共享交换信息?l 如何能够长效共享?2.3.1 信息为谁服务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对信息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需要适应不同用户的岗位特征需求,只有明确了信息为谁服务,才能够进一步明确需要提供哪些服务,以及需要哪些信息等,项目建设也才好开展。例如领导更关注的是数据的统计结果,通过对底层数据形象的加工展现从而提供决策支持;而其他公务员更关注办公的便捷高效,希望信息能够共享交换,通过系统获取所需各类办公信息,执行各种办公操作,提高工作效率,高效为公众服务。2.3.2 信息如何提供服务明确了信息

34、为谁服务,我们就需要进一步调研分析需求,明确信息提供哪些服务,如何提供这些服务的问题。尽管信息系统能够提供的服务越多越方便越好,但是,这相应的也就需要充足的资金、人力、物力和时间作为保障。所以,具体需要信息提供哪些服务,如何提供服务,我们一定要根据XX的资金投入、时间要求等进行系统的规划。一般情况下,基于B/S结构进行简单的数据传输没有问题,但是一旦涉及到大数据量或涉密业务信息的可靠、安全、实时传输上就不如通过成熟的中间件产品更为稳定了。2.3.3 信息从哪里来信息资源如同一个浩瀚的大海,工作人员在使用应用系统进行业务处理时为了获取所需信息,首先需要知道从哪里获取,明确数据供应链的源头。领导希

35、望看到的是各级汇总后的统计数据,以方便进行决策,信息更多的是从各直属单位和下级部门获取。而业务人员更多的是为了进行业务处理,数据的交互方式就会较为复杂,可以从各处获取所需的数据。2.3.4 如何获取信息信息如何获取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从管理和制度上,明确需要哪些信息,以及从哪里来获取。制定一套机制,保障数据及时、有效的更新、获取,这需要领导和管理上的保障。二是从技术上,明确需要获取哪些信息,以及如何获取。对于具体采取主动获取、被动接收,同步还是异步交换,则需要根据具体应用系统的交换需求分别对待,充分考虑如何保障信息的鲜活性。根据相关部门业务系统状况,选择不同的数据交换共享方式,使用目录系统进

36、行数据展示,并提供相关服务。2.3.5 如何存储、管理共享信息获取到信息后,就必须考虑信息如何存储等问题。数据信息的存放通常需要一个系统的规划考虑,使数据信息条理化、有序化,确保在其他应用系统需要时能够及时准确的定位并获得所需数据信息。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和总结,我们国家制定了很多电子政务政策法规和信息化标准,这为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数据存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我们可以结合实际需要进行规划,采取集中分布式相结合的方式。2.3.6 如何安全共享交换信息信息只有在不同单位(部门)、不同应用系统之间(在允许和可控的范围内)根据需要安全可靠地交换共享,才能真正发挥其实际作用和价值。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交换是个

37、涉及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不同业务系统、不同数据库和操作系统平台的非常复杂的问题,所以,做好共享交换平台建设,确保各类信息最大限度、安全可靠地共享交换是电子政务系统建设非常重要的一环。2.3.7 如何能够长效共享建议从实际应用出发,以应该来推动,通过示范性应用服务建设,充分利用共享交换平台、共享数据库等已有资源,实现业务协同。再以试点为基础,优化平台服务,积累共享交换资源,扩大应用范围,将业务协同机制、共享交换模式运用到所有的管理和服务中。但共享交换平台仅在技术层面为各部门应用系统提供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机制,要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还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信息共享工作机制从政务层面予以保障,政务、技

38、术两方面协调促进,共同发展,才能逐步形成完善的XX电子政务目录体系与共享交换体系。2.4 信用信息系统主题应用建设需求根据县政府领导关于XX信用征信系统建设的相关批示精神,XX提出了建设县综合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和相关要求。提出建设“企业与重点人群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的要求,统筹考虑建好XX信用征信系统。县政府金融证券办、县征信办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扎实推进XX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力争建设完善的XX信用体系。2.4.1 对资源共享交换基础设施的需求XX统一的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是实现信用数据归集和使用的基础平台。信用信息系统是统一的县级政务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上的一个主题应用系统。通过县资源共享交换平台

39、,提供信用信息系统的数据资源与其他相关业务系统的数据资源、各相关部门的信息资源和各子系统之间数据交换支撑手段。通过灵活的适配器实现数据灵活采集和交换,以及对整个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有效的管理。2.4.2 系统建设要求围绕企业和个人信用主体建设,逐步建立以电子政务为基础的信用信息公开披露体系、以企业自身为主体和风险管理为基础的自我内控信用体系、以信用中介为主体和市场运行为基础的社会信用评估服务体系等。信用征信系统将以政府信用为先导、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规范信用行为,健全信用法制,培育信用需求,完善信用监管,逐步创立我县良好的信用环境。建立起覆盖全县各个行业的信用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40、,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部门间的信用信息交换机制,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该系统建设,要求达到以下要求:1、在技术上运用我县现有网络和数据库,按照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的要求,通过整合公安、劳动、工商、税务、质量技术监督、人民银行等部门的企业信用记录,能够对数据进行归集,逐步建立体系完整、数据权威性高、更新及时、覆盖我县的区域性基础信用信息数据库。2、根据信用信息归集目录,规范各部门和行业的信用信息的表述、编码,便于数据的融合。3、建成区域内较为完备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采集汇总、发布查询、信用报告、信用评估等的企业信用信息发布查询体系,实现企业信用信息的社会共享。4、通过信用征信系统的建设,建立企

41、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建立企业信用评估模型,对外提供企业信用报告、企业信用预警、企业信用评级等信用产品;建立个人信用评分体系理论方法及评分模型,提供个人信用报告、个人信用预警、个人信用评分、个人信用调查等信用产品。5、加快培育征信产品市场,在政府采购、公积金贷款、政府投融资项目的招投标、公务员录用和考核、企业和个人评级评优、企业资质认定、行政审批等工作中,推广使用征信产品,达到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优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提高我县整体竞争力的目的。2.4.3 信息处理功能需求XX信用信息系统总体框架大致从三个层次来搭建:信息采集、信息存储及处理、信息应用。l 信用信息采集信用信息系统

42、的数据主要来自政府各相关部门。各部门根据相关规定及数据接口规范,从本单位信息系统中提取数据,通过接口程序,按照数据报送要求,向XX信用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处理平台发送,为XX信用信息系统提供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各部门数据报送的内容和报送频率按照县政府的要求执行。l 信息存储及处理各部门上报的数据,通过接口程序进入到数据交换处理平台后,首先在平台的数据接收库中进行备份存储,然后进行数据处理,按照相关数据需求,分解为企业与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公民基本信息数据库三个数据库需要的数据信息,利用数据转发管理程序分别转发、存储到相应数据库中,三个数据库对接收的信息数据再按照数据规范,分

43、别进行存储、整理,归类。l 信息应用首先为了政府部门监管的需要,此系统可为政府部门提供数据共享、综合查询服务;其次,根据对企业及个人授权,可以提供相关信用信息综合查询服务;再次,经被征信企业或个人授权后,向社会提供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为企业和个人开展信用交易提供信息服务;再就是向具有一定资质的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提供数据服务。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重点归集企业登记和政府部门、执法部门形成的监管信息。其功能定位:一是利用湖南企业信用网为政府部门提供批量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身份比对以及核查;二是为政府部门强化企业监管提供信用信息综合查询服务;三是通过湖南企业信用网向社会提供基本信息、良好信息、提示信息

44、和警示信息的查询,并发布企业监管信息;四是向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企业信用信息数据服务。公民基本信息数据库:重点归集个人基本信息和司法机关形成的个人信息。其功能定位:1. 为政府部门建立个人信息管理系统提供批量的个人身份比对;2. 为政府部门依法行政过程中提供个人身份核查;3. 为社会提供个人身份核查。3 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总体定位共享交换平台是支撑各部门通过应用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的基础设施,在整个电子政务技术框架中具有非常关键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公共目录管理与服务中心、基础数据汇集与服务中心、决策信息汇集与服务中心、信息交换基础支撑中心、通用功能组件服务中心等职能。利用平台提供的各类适配

45、器组件整合各类应用系统,可对已建应用系统进行最小程度改造,打破信息孤岛,避免重复建设,缩短信息化建设周期,有效保护既往投资。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将电子政务的基本需求、安全平台提供的安全机制、数据存储层与应用层的有效隔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电子政务的应用与其底层的数据结构和存储方式无关。各应用系统与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相连,通过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来实现数据共享和路由。这种连接方式实现了数据的无缝交换和共享访问,保证了各业务系统的有效协同,同时又能保证各应用系统的相互独立性和低耦合性,从整体上提高了系统运作效率和安全性,形成基于共享的新的应用体系。3.1 解决互连互通问题共享交换平台可以有效地解决电子政务不

46、同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问题。XX大部分部门都有信息共享的需求。传统的集成的方式是用手工编程,对每一个单位都要开发一个接口,接口标准是因连线两端的系统而异的。而采用共享交换平台,则可以为不同的应用系统制定统一的接口标准。数据以XML格式在各部门节点应用系统之间交换,节点具有数据路由的功能,数据路由可根据数据内容自动分发,包括委办局地址信息、审批业务信息等;数据路由也可按业务规则进行流转,而且支持动态灵活地连接和构建新的业务系统;提供各种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包括XML与XML之间、文本文件与XML之间、XML到SMTP、XML到SMS短信、数据库与XML之间的转换,并提供多种转换函数;支持与多种数据库(Oracle、Sybase、MS SQLServer、DB2等)无缝对接,可重用的接口适配器支持配置管理;支持多种通讯传输方式如HTTPs、异步可靠事件方式(JMS、WEB服务等)。3.2 协助各部门检索定位所需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管理着各种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分布在不同的服务器,具有不同的访问协议,具有不同的定位方式。通过平台的目录服务,集中管理各种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访问所有信息资源的单一入口,方便用户访问,提高信息的共享水平。平台目录系统分为数据目录、应用目录、用户目录多种,以达到为应用系统提供全面支撑的能力。各个应用系统如果要使用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绩效管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