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5096599 上传时间:2020-02-0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昌平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昌平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昌平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昌平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昌平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昌平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昌平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昌平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北京市2010-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昌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昌平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一、发展的基础与环境(一)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十一五”期间,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

2、彻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围绕昌平区统筹城镇发展,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区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圆满完成“奥运会”、“残奥会”、“国庆60周年”等重大活动的各项卫生保障工作。全区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卫生事业得到较快发展。1.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区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9.33岁,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0.97岁;孕产妇死亡率为15.54/10万,比2005年下降了9.88/10万;婴儿死亡率为3.78,比2

3、005年下降了2.5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5.04,比2005年下降了1.96,全区居民健康水平得到不断提高。2.卫生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昌平区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39个,实有床位7147张(含精神专科床位3500张),卫生技术人员7456人,其中医师2927人,护士2861人。2009年每千人平均拥有床位7.01张(综合床位3.87张),执业(助理)医师3.11人,护士数为3.04人。“十一五”期间,全区卫生系统共招收引进硕士生107人、本科生265人,大专生(高职生)208人,中专生436人,医疗卫生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增加和更新了CT、核磁共振、数字X光机、直线加速器等一批较为先进的医

4、疗设备,医疗服务设备水平进一步提高。3.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1)推进重点工程,卫生基础建设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完成了昌平区医院17000平方米的外妇手术楼、昌平区妇幼保健院21020平方米的门诊病房楼以及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设;完成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3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规范化建设;昌平区医院综合病房楼和华一医院门诊综合楼已开工建设;北京市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北大国际医院、清华大学长庚医院、安贞医院分院等三级医院落户昌平,正在加紧建设。(2)坚持预防为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一是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组织机构,有效处置各类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是法定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全区未发生甲类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结核病防治的各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要求。妇幼保健网络基本完善,妇女和儿童保健水平稳步提高;重性精神病人管理和贫困精神病人免费治疗工作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不断规范。三是形成二级医院、社区医疗机构与院前急救机构相结合的公共卫生应急医疗救治体系,传染病病死率和死亡率不断下降。四是强化综合执法,成立了卫生监督所长陵、兴寿、北七家、回龙观、东小口分所,初步形成覆盖全区的监督执法网络。五是成立卫生局信息中心,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建设得到加强。(3)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三

6、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功能不断强化。全面开展了“创建人民满意医院”和“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与人民医院建立了医疗服务共同体,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就医环境进一步改善。 (4)完善“六位一体”功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十一五”期间,建立健全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的工作目标;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和绩效考核,转变服务观念,创新服务模式,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服务的“六位一体”功能得到不断完善;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减轻群众药品负担2985万元。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新型农村

7、合作医疗工作健康发展,“十一五”末,全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达到19.58万人,参合率为98.35%,报销起付线降至200元,报销封顶线提高到18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随诊随报”、“出院即报”工作开始实行。农民“因病反贫、因病致贫”得到了有效缓解。5.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建立中医药组织管理机构,卫生局内设“昌平区中医管理局”。积极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初步形成了以二级医院为主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民营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网络。6.爱国卫生工作取得新成效全面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区卫生环境显著改善,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60.85%,公共场所控烟工作进一步

8、推进。2008年,我区通过了全国爱卫会“国家卫生区”考核评估。“十一五”期间,完成农村改厕3.65万户,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工作任务。(二)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昌平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卫生资源配置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人口快速的机械增长和结构改变,也给卫生资源配置带来新的挑战。结合昌平区卫生事业的现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尽管近年来公共卫生投入和资源配置有了明显增加和改善,但是资源短缺问题仍然严重。一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结核病防治所等公共卫生机构业务用房面积严重不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设备、卫生监督机构车辆及监督执法设备、结核病防治所

9、的设施条件难以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二是按照常住人口配置公共卫生资源,导致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短缺,造成为流动人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资源严重不足。三是优质人力资源短缺,人员学历、年龄、职称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亟待提高。2.医疗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一是现有医疗资源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未来昌平区居民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和综合床位数量存在较大缺口,高精尖技术力量和部分专科力量不足,人员学历、学位和职称偏低,医疗技术水平有待提升;二是医疗资源分布与人口分布及居民医疗需求不相匹配,不能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难以支撑昌平区建设“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的发展战略。三是中医药人员数量较少,中

10、医类别的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中医科设置的比例较低,基层医疗机构中医技术水平亟待提高。3、卫生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卫生信息化建设处于初级阶段,信息化基础建设薄弱。缺乏全区统一的卫生信息平台,预防、医疗、监督执法、社区卫生服务、卫生行政管理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之间尚未建立起统一的信息交换机制,信息资源整合能力、综合利用及共享功能还没有形成。网络安全保障工作尚需完善。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体制、机制为导向,以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控制总量和提高质量为重点,以建立健

11、全覆盖城镇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基础,着力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资源质量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满足居民对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优质、便捷和负担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二)规划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医药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以本区域内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为依据,以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为导向,使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总量与结构与居民的需求水平、地域分布和结构相匹配,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2.统筹兼顾的原则立足昌平实际,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结合

12、区域功能和发展定位,卫生事业发展和区域卫生资源配置要符合城市发展规划,在保证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提供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适宜技术和适宜服务的基础上,提升我区医疗卫生资源质量,打造优质服务环境,满足昌平区居民对不同层次医疗服务的需求。3.政府主导的原则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中的责任,坚持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人口发展较快的地区通过提升域内资源、引入域外资源以及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层级医疗机构建设等多种途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4.协调发展的原则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在预防为主的前提下,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效果为目标,各级各类

13、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层次清楚、结构合理、功能到位,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医疗卫生资源在数量、结构和功能上应相互协调,资源和技术共享,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整体功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大中医药投入,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5.公平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保证医疗卫生资源在不同地区间的均衡配置与发展,按照公共服务最大化的原则向全体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和价廉的服务,保证人民群众公平、合理的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同时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三)总体目标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

14、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建设,卫生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更具活力。到2015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具有昌平区特色的、覆盖全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打造与昌平发展相适应的、结构和布局合理、各系统和各层级卫生机构功能协调、运行高效的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队伍。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促进居民健康水平整体提高。(四)主要工作指标1.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市前列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标不断提高,各项指标位居全市前列。2015年昌平区人均期望寿命达79.5岁;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15、控制在7以下,“十二五”期间5年平均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5/10万以下。2.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程度提高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与促进等主要工作的水平。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1)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1400/10万以下;(2)儿童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3)医疗机构疑似肺结核病人报告率、转诊率达95%以上;肺结核病人系统管理率达95%以上;传染性肺结核病治愈率达95%以上;(4)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以上,高危妊娠及产科危重病人及时诊治率超过95%;(5)新生儿疾病筛查率高于98%;(6)

16、重性精神病人管理率达100%;(7)全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3.促进卫生资源适度增长,改善卫生资源质量,提高基本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政府投入: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卫生事业经费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促进卫生事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医疗资源:到2015年,千人综合病床数达到4张以上。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637-3920人,注册护士数达到3637-3920人。规划期内,新建三级综合医院5所,继续提升二级医院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站的建设力度。在控制总量、优化增量的前提下,鼓励优质、高层级、符合昌平需求的社会医疗资源进驻。加强人才队伍

17、建设,积极引进高学位、高职称人员,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和职称水平。 公共卫生资源:逐年增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结核病防治所和精神卫生保健院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员数量,在规划期内卫生技术人员和卫生监督人员增加20%以上。改善以上公共卫生机构的工作条件,增加业务用房面积,提升实验室、卫生监督执法等工作所需的设备水平。社区卫生资源: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提高配置的公平性和可及性,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保持100%。继续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水平,在规划期内,配置全科医生430人、社区护士430人、公共卫生医师215人。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医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的比例提高到40

18、%。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科室设置,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位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三、战略措施与政策保障战略措施与保障措施(一)战略措施1.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1)增加政府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业务经费和公共卫生项目(国家和北京市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经费由政府全额安排,按照规定取得的服务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逐年提高妇幼保健、精神卫生保健人均防治经费。(2)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区域各级医院、专业防治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等为主体的

19、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紧急救援、职业病救治、传染病救治等公共卫生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完善以综合执法和网络建设为重点的卫生监督体系;完善卫生行政、疾病预防、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和医疗机构一体的公共卫生信息体系。进一步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协调机制,建立素质过硬、业务精湛、反应敏捷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队伍,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救治能力。(3)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项目保障机制,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全区得到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范围和内涵不断扩

20、展和深化。相关政策和卫生投入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地区倾斜,向流动人口倾斜,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4)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北京市确定的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建立项目财政保障机制。开展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开展妇女乳腺癌、宫颈癌检查;开展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开展复明手术;实施农村改水改厕;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贴;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疾病防控;实施“镶上牙齿,摘下眼镜,稳定血压,减轻体重”四项健康促进措施,对全区适龄儿童开展龋齿筛查并实施窝沟封闭;在中小学开展视力普查;推行低钠盐,实施高血压患者的干预和规范化用

21、药指导;在社区、学校、机关、企业、乡镇启动眼病、口腔疾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初级保健和慢性病管理工作,为全区慢性病家庭培养家庭保健员,对高危人群开展脑卒中筛查及干预项目;为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和在校中小学生提供流感疫苗免费接种服务。(5)实施健康促进策略,积极打造“健康昌平”。深入开展全民健康行动,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合理膳食行动、控烟行动,全民健身行动、保护视力行动、保护牙齿行动、知己健康行动、恶性肿瘤防治行动、母婴健康行动、传染病控制行动等10项健康促进行动。加强健康管理,抓好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管理工作。加强慢病防治工作。以健康城区为目标,建立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全区慢病综合防制管

22、理体系,将慢病防制工作纳入政府综合目标考核。(6)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提升妇幼保健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以妇幼保健院为龙头,综合医院为支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妇幼保健服务体系,提高全区妇女儿童健康水平。(7)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完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强化重性精神病人管理,健全精神病人肇事肇祸应急处置机制。加强二级综合医院精神专科设置;推进心理咨询专业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普及精神与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人群精神卫生水平。2.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优质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水平(1)构建“一主轴、二中心、三次中心、多节点”的医疗资源空间布局 “一主轴”指在人口分布密集的昌平城中心区

23、及其东扩区-沙河镇-回龙观镇-东小口镇形成医疗资源配置的密集带,成为昌平区医疗资源配置的主轴。轴线上分布着昌平区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沙河医院、精神卫生保健院、华一医院等二级医院和部分高层级区外资源(北大国际医院、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清华大学长庚医院、安贞医院分院、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等)。“二中心”指在主轴两端人口密集的两个地区,即昌平新城和回龙观-天通苑地区,以昌平区医院为区域医疗中心,依托华一医院培育南部医疗中心。医疗中心除提供医疗服务外,还要承担各类公益性工作、政府应急性工作、对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指导、培训工作和技术支撑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工作。“三次中心”指在

24、沙河、北七家和南口地区,统筹现有医疗资源,培育区域医疗次中心。各医疗次中心除提供特色和综合医疗服务外,还要承担各类公益性工作、政府应急性工作、对周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指导、培训工作和技术支撑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工作。沙河地区:通过加强建设、增加投入和引进优质专科医疗资源,使沙河医院达到具有专科特色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的水平并发挥医疗次中心的作用。北七家地区:充分发挥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作用,加强北七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技术力量和服务能力,共同发挥医疗次中心的作用。 南口地区:规划一块符合南口地区未来发展的医疗用地,为整合南口地区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做准备。规划期内

25、,南口医院和南口铁路医院逐步转化为以老年护理和康复医疗为特色的综合医院,共同发挥医疗次中心的作用。 “多节点”指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作为技术节点,连接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和民营医疗机构,形成医疗资源的扁平状布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以为本镇居民提供“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为主,强化和完善基本医疗和院前急救的功能。(2)加大医疗机构建设力度强化区医院软硬件建设,将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和重点学科建设作为发展重点,医、教、研工作达到全市较高水平,重点加强肿瘤科、急诊科、心脏病治疗中心、骨科、微创专业等重点科室和学科建设,有重点学科进入北京市先进行列。在规划期内达到三级综合医院标准

26、,争创三级甲等医院。强化区中医医院区域中医医疗技术中心功能,在规划期内完成迁建工作,在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的基础上,打造中西医结合优势学科,重点加强中医妇科、中医骨伤科、中医内科、中医肛肠科、针灸科等专科建设,。达到三级中医医院标准并通过评审验收。强化区妇幼保健院二级甲等医院功能,加强医院学科建设,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使其成为全区妇幼保健和生殖保健指导中心。强化区精神卫生保健院精神病专科医院功能,打造专科特色,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使其成为全区精神卫生保健指导中心。在规划期内,完成改扩建工作。强化区结核病防治所专科医院功能,打造防治一体的专科特色,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在规划期内,完成迁建工作。在规划期

27、内,清华大学长庚医院、北大国际医院、安贞医院分院、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建成投入使用。在区中医医院现址新建昌平区老年病医院。(3)提升人力资源质量二级及以上医院加强知名专家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加强综合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引进的同时,重点加强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和中医药人才培养,打造特色社区卫生服务。(4)打造重点学科根据昌平区群众的健康需求和疾病谱,确定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急诊急救、创伤骨科、儿科、中医等为主的优先发展、重点支持的学科领域,加强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在政策引导、人才培养和引进、财政投入上予以倾斜。在规划期内,每个学科达到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4名

28、,主治医师6名;设备配置标准达到北京市先进水平。 (5)加大基层卫生机构建设力度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完善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的功能建设,根据行政区划的调整,建设延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新建或改建居住区时,按照居住区规划“千人指标”,同步建设和提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实行业务“一体化”管理。(6)民营医疗机构建设在保持医疗资源总量和结构符合规划要求的前提下,鼓励优质、高层级、符合昌平需求的社会医疗资源进驻。3.加快中医药医疗与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中医中药事业,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完善以昌平区中医医院为区域中医医疗技

29、术中心,二级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村卫生室、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我区中医医疗、科研、预防保健的整体水平,形成以区中医医院为龙头,各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为基础,村卫生室、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适应群众需求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二级发挥中医医院的龙头作用,进一步强化中医医院软硬件建设,优化医疗服务环境,提高医疗质量。进一步加快综合医院中医科室的建设,使我区综合二级医院设置中医科室。在区妇幼保健院大力发展中医专科专病的特色治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中医特色诊疗区”。将中医

30、药纳入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积极推广普及中医“治未病”项目。重点支持以中西医并举的心脑血管疾病等为主的学科领域,培养和引进中医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在规划期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充分发挥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的补充作用,适度增加中医类别医疗机构比例,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在基层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优势,将中医药纳入公共卫生服务,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治未病”项目,进行普及推广。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

31、机构,依法规范管理。4.加快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北京市急救中心-区/县急救分中心-急救站”三级120急救网络建设要求,建立布局合理、符合规范、设施配套、装备完善、城镇一体的院前急救服务网络。根据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加强院前急救体系管理的通知精神,按照“北京市急救中心-区/县急救分中心-急救站”三级120急救网络建立健全我区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实现统一管理。区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北京市的总体部署,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落实院前急救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实现院前急救服务体系的统一管理。充分考虑服务半径、人口密度与医疗急救需求增长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急救站点,合理布局,逐步完善我区院前急救服务体系。5积

32、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全面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筹资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保持在100%,参合率保持在98%以上。门诊补偿率提高到50%以上,住院补偿率提高到70%以上。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水平,加强能力建设,全面实现门诊“随诊随报”和住院“出院即报”。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保障新农合资金安全。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整合。6.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规划期内,在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全部实行全市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

33、疗机构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达到国家规定的使用比例。(二)政策保证保障措施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卫生事业发展对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升民众幸福水平的重要作用。把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作为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质量的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通力合作,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积极探索创新,加强舆论宣传,使卫生事业发展更多惠及人民群众。要把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的进展和成效,作为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科学发展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以保证规划各项内容落到实处。2、强化区域卫生

34、规划根据政府主导、控制总量、优化存量、适应需求、体现公益、属地管理的原则,依据北京市医疗资源配置标准、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意见,制定本地区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统筹医疗资源配置。加强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国土利用规划的有机衔接,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以及机构建设、人员、设备等基本配置标准。新增医疗医疗资源必须符合区域卫生发展规划,重点投向农村和社区卫生等薄弱环节。在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基层服务网络的基础上,根据居民居住区的人口规模设置各级综合医院,并视区域实际情况设置若干所特色专科医院。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医疗卫生机构

35、逐步整合,严格控制大型医疗设备配置,鼓励共建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2.政府主导、,多元投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政府卫生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与统筹城镇、区域发展相协调。兼顾供需,保障重点领域。明确政府的卫生投入责任,政府卫生投入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兼顾供给方和需求方,政府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基层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建立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机制、投入考核机制、政府监管机制、机构运行机制,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明确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和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

36、重。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主要通过政府筹资解决,基本医疗服务费用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3.完善规章和制度、,严格监督不断完善规章和制度,切实提高政府依法管理卫生事业的能力。强化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监管,完善质量评价体系,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健全质量监测网络。全面加强卫生监督机构的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健全和完善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覆盖城镇、功能完善、信息畅通、反应迅速和办事高效的卫生监督体系。4.建设高素质的卫生人才队伍人才引领,政策倾斜牢固树立人力

37、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政府相关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将卫生人力资源发展工作作为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推动人才建设。按照 “十二五”的目标制定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具体规划。探索“人才+团队+平台”的人才发展模式,促进学科、人才、项目的三位一体联动发展。在编制管理、工资待遇、培训等方面,积极制定吸引人才到基层工作优惠政策,鼓励本科以上医学专业毕业生和大专以上护理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卫生机构工作。制订公共卫生人才开发的倾斜政策,合理增加与调整公共卫生的人员编制,加强岗位管理,严格人员准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院前急救、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公共卫生队伍业务水平。

38、四、重点项目(一)“医疗服务优质化工程”配套建设项目1.引进域外先进医疗资源项目(1)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项目:规划目标为一所非营利性三级综合医院,占地面积3.23万平方米,建筑规模6.85万平方米,床位数为500张,总投资5.1亿元。预计2011年投入使用。 北大国际医院项目:该项目目前在建,规划目标为一所非营利性三级综合医院,占地面积19.8万平方米(约300亩),建筑规模31.26万平方米,床位数为1800张,总投资32亿元。计划2013年投入使用。(2) 清华大学天通苑医院项目清华大学长庚医院项目:规划目标为一所非营利性三级综合医院,该项目一期投资8亿元,拟建一所非营利性三级综合医院,

39、占地面积10.14万平方米,建筑规模22.5万平方米,床位数为1500张。其中一期14.7万平方米,投资8亿元。预计2013年投入使用。二期7.8万平方米,床位数为1500张,二期投资尚在规划中,计划2013年投入使用。(3) 安贞医院昌平分院项目:规划目标为该项目拟建一所营利性三级专科医院,占地面积6.33万平方米,建筑规模8万平方米,床位数为500张,总投资6.18亿元。预计计划2011年投入使用。(4)北大国际医院项目:规划目标为一所非营利性三级综合医院,占地面积19.8万平方米,建筑规模31.26万平方米,床位数为1800张,总投资32亿元。预计2013年投入使用。积水潭医院回龙观(5

40、)未来科技城国际医院项目:根据未来科技城整体规划要求,建设一家高层级医疗机构,提供适宜的优质专科服务和健康保健服务,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建筑规模5万平方米,计划2013年投入使用。沙河高教园区配套医院项目:根据沙河高教园区及周边人口入住情况,结合沙河医院服务定位,论证和建设适宜的较高层级的医疗机构。(6)未来科技城国际医院项目:根据未来科技城整体规划要求,建设一家高层级医疗机构,提供适宜的优质专科服务和健康保健服务,医疗用地3.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计划2013年竣工。沙河高教园区配套医院项目:根据沙河高教园区及周边人口入住情况,结合沙河医院服务定位,论证和建设适宜的较高层级的

41、医疗机构。顺序(7)西城安置房配套医院项目:为满足西城外迁居民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在回龙观镇回龙观村建设一家三级医院。规划期内投入使用。2.提升本地医疗资源水平和质量(1)昌平区医院急诊、急救医技综合病房楼项目:规划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投资额2.4亿,规划期内完成。(2)昌平区医院综合病房楼项目: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总投资1.25亿元。计划2011年竣工投入使用。(3)华一医院门诊综合楼项目:建筑面积1.91万平方米,总投资1.09亿元,其中市政府投资3260万元。计划2011年投入使用竣工。(4)南口铁路医院改扩建项目:建设规模为1.23万平方米,预计投资9310万元,计划2010年内完

42、成项目建议书上报工作。(5)区中医院迁址新建项目:选址为新城东区规划卫生用地内,医院占地面积6.69万平方米(约100亩),规划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分两期完成,第一期7.4万平方米,第二期2.6万平方米。预计投资约6亿元。(6)沙河医院迁址新建项目: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床位数为500张,预计投资2.5亿元,计划2010年完成选址,2011年开工,2012年启动新址医院。(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公共卫生大厦(昌平区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药检所)建设项目:选址在南邵镇辛庄村,建筑面积3.12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2.32亿元,其中建设投资1.77亿元,征地拆迁费5451.8万元。计划2011年开

43、工,20134年建成投入使用。2.区老年病医院、结核病防治所和精神卫生保健院项目:(1) 区中医医院迁址东区后,现址改建为区老年病医院,满足老年患者的就医需求。规划建筑面积改建面积1.69万平方米,投资额3376万元, 计划2015年之前开工建设。(2) 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迁址东区后,现址改建为区结核病防治所。规划建筑面积改建面积6000平方米,投资额1200万元, 计划2015年之前竣工年投入使用。(3) 精神卫生保健院改扩建项目,规划建筑面积2.023万平方米,投资额1.215亿万元,做好前期论证,积极推进项目进展,力争规划期内完成项目建设计划。(三)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项目1.社区卫生

44、服务中心(镇卫生院)项目按照镇域规划,对南邵、崔村、小汤山、沙河、南口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步进行新、改、扩建;根据延寿镇政府选址设置,对延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建设,以满足当地患者的就医需求。2.社区卫生服务站项目社区卫生服务站中27个租赁业务用房问题,无法通过小区配套解决提供的,由政府逐步购买解决。新建住宅区旧城、旧村改造项目,按照规划“千人指标”同步规划建设配套社区卫生服务站。3.医学教育昌平卫校继教中心教学实训楼建设项目完成“昌平卫校继教中心教学实训楼建设项目”,满足教学需求。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拟投资5400万元。(四)“卫生优秀人才引进培养计划”配套项目健全医护人员引进、培养、

45、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实施名医住房优惠政策,大力引进优质医疗人才。全面落实北京市继续医学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职学历教育等政策,提高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采取开展在职研究生教育、送出进修、短期培训等方式培养业务骨干,在此基础上,建立境外培训机制,培养学科带头人。实施社区卫生、公共卫生、临床重点学科人才引进培养“四个工程”:1. 优质医疗人才引进“双50”工程引进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急诊急救、创伤骨科、儿科、中医等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50人。引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结核病控制、精神卫生保健、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优质人才50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项目2. 社区卫生服务

46、人才培养“十、百、千”工程落实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十、百、千”工程,我区培养1名社区卫生专家,16名社区卫生学科带头人,80名社区卫生业务骨干。“十二五”期间增加社区全科医师、社区护士以及社区公共卫生医师180人、250人和172人,增加率分别为41.9%、58.1%和76.2%。卫生技术人员和卫生监督人员至少增加20以上。医师中大专以下学历的比例降低至少1/2。卫生监督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90,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60。与医学院校合作开展研究生教育。充分发挥公共卫生科研、实践和相关医疗、教育机构的人才和科技资源的合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病原微生物、营养与食品卫生、卫

47、生监督等领域的公共卫生基础及应用研究,为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提供技术支持。43. 公共卫生人才培养“835”工程全科医师培训项目加强在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和岗位培训,对全科医师培养给予适当补助。实施社区公共卫生医师、社区护士岗位培训计划,“十二五”前期(2011年-2013年)培训覆盖率达到30,到2015年培训覆盖率达到50%。3、公共卫生科研人才培养项目与昌平区内和域外医疗资源的进行合作,在医学院校中设置若干公共卫生专业在职研究生培养基地,培养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结核病控制、精神卫生保健等领域的公共卫生学科带头人8名;培养公共卫生业务骨干35名,规划期内,业务水平达到全

48、市领先水平。4. 临床重点学科人才培养骨科、二级医院“625”工程培养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急诊急救、创伤骨科、儿科、中医等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6名,业务骨干25名,规划期内,业务水平达到全市先进水平。(五)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紧密结合医改对信息化提出的要求,按照国家卫生部“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加快区域卫生信息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实现区域范围内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卫生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建设我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整合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资源,通过实现业务协作和信息联动,完善区域卫生信息资源的统一、规范,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卫生信息的交换、集中管理与资源共享。在“十二五”期间按照基础建设、全面建设和完善提高三个阶段,完成卫生数据中心和资源目录与共享交换平台、公共卫生服务平台、协同工作平台、GIS平台建设,重点推进公共卫生资源管理系统、数据报送系统、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应用系统建设。五、昌平区“十二五”卫生事业基本建设项目库(2011-2015)序号项目名称建筑面积(m2)投资额(万元)开工 时间竣工 时间可行性分析1北大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绩效管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