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手册.doc

上传人:yyf 文档编号:5098256 上传时间:2020-02-01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1.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蚌埠市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手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蚌埠市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手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蚌埠市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手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蚌埠市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手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蚌埠市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手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蚌埠市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手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蚌埠市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手册.doc(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蚌埠市“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蚌埠市商务局安徽财经大学二零一一年三月43蚌埠市商务局安徽财经大学加快皖北振兴是统筹区域发展和加速安徽崛起的一项重大战略,省委省政府把蚌埠定位为“皖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加快蚌埠市城镇化步伐和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十二五”是安徽黄金发展期,是蚌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也是蚌埠市商务经济加快转型、加速发展的关键期。“十二五”期间,根据蚌埠市“3461”行动计划,将继续推进皖北加工、商贸、科技三个中心建设,着力落实市政府“构筑大商贸”的战略构想,以蚌埠市构筑“大商贸”行动纲要为指导,

2、把蚌埠建设成现代化的区域商贸中心城市。为推进蚌埠市商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明确蚌埠市“十二五”期间商务发展思想、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蚌埠市商务局委托安徽财经大学,共同编制蚌埠市“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自2010年6月以来,在蚌埠市商务局协调和指导下,项目组先后两次对规划提纲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对蚌埠市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商业网点等进行实地调研,收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深入了解蚌埠市社会经济和商务经济发展状况,于2010年10月完成了规划初稿。随后,两次专门召开了市发改委、区商务局、规划局、大中型商贸企业等单位领导参加的征求意见讨论会,在吸收相关意见和进一步调

3、研基础上,又经过两次修改,于2010年12月完成规划(送审稿)。2011年2月16日,蚌埠市人民政府(商务局)主持召开规划评审会,市商务局、发改委、农委、住建委、财政局、工商局、土地局、海关、龙子湖区、蚌山区、淮上区、禹会区、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怀远、固镇、五河等部门相关领导参加了会议。规划编制项目组根据评审专家和相关部门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于2011年3月完成了蚌埠市“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蚌埠市“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项目组成人员武云亮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教授 硕士 所长 赵有广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教授 博士 院长 张廷海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副教授 硕士 系主任 蒋

4、云龙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讲师 硕士丁 宁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副教授 博士 系副主任刘 敏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副教授 博士陈建功 蚌埠市商务局 局长张传强 蚌埠市商务局 副局长陈照祥 蚌埠市商务局 副局长周 敏 蚌埠市商务局 科长韦 成 蚌埠市商务局 科长赵毅梅 蚌埠市商务局 科长陶洪明 蚌埠市商务局 科长王文胜 蚌埠市商务局 科长蚌埠市“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评审专家组长:冯德连 铜陵学院 副院长 教授 博士 成员:陈阿兴 安徽财经大学 处长 教授 博士 余 忠 蚌埠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 总工程师 张 莹 安徽财经大学 系主任 副教授 博士 陈俊海 安徽省商务厅 副处

5、长 蚌埠市“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目 录一、规划总则1(一)规划目的1(二)规划范围1(三)编制依据1(四)规划原则2(五)规划期限3二、基础与环境3(一)“十一五”发展成就3(二)存在的主要问题6(三)发展优势和机遇9(四)消费需求现状及潜力14三、战略与目标15(一)发展思路15(二)发展战略16(三)发展目标18四、发展重点19(一)商业中心19(二)批发交易市场24(三)物流集聚区26(四)大中型零售网点30(五)商业街31(六)社区服务32(七)农村商品流通33(八)进出口贸易33(九)利用外资34(十)对外经济技术合作35五、保障措施35(一)加强组织协调,优化商贸服务业发展环境35

6、(二)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36(三)坚持开放带动,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37(四)坚持开拓创新,提高商贸服务业现代化水平38(五)实施品牌化战略,促进大中型商贸服务企业成长39(六)加快农村市场建设,促进城乡消费需求升级39(七)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保持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40(八)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发展41(九)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商贸人力资源开发工程42一、规划总则(一)规划目的为充分发挥流通产业的先导作用,反映和落实蚌埠市政府“构筑大商贸”的战略构想,提升蚌埠市商贸服务业的区域竞争能力,把蚌埠建设成现代化的区域商贸中心城市,特制定蚌埠市“十二五”商务发展规

7、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将明确蚌埠市“十二五”期间商务发展思想、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是政府指导商贸服务领域发展、审批和核准商贸重大项目、引导商业招商引资和制定商贸服务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有利于形成政府、产业、企业和社会各界对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共识,集中力量,抓住重点,共同努力,推动“十二五”期间蚌埠市商贸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商贸服务业与蚌埠市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二)规划范围1空间范围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区、怀远县、固镇县和五河县。2重点领域批发业、零售业、物流业、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对外经济合作、餐饮业、社区服务业。(三)编制依据

8、1. 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安徽省商务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3蚌埠市商业网点规划(2006-2020年)4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5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8号)6蚌埠市淮上区商贸物流产业园区规划(20052020年)7蚌埠市农字号市场组团发展规划(20102020年)8蚌埠市姜桥物流工业园区及生态廊道控制性详细规划9蚌埠市构筑“大商贸”行动纲要(2010年)10. 蚌埠市高铁创意产业园项目规划11. 蚌埠市“十一五”商贸流通业规划12. 蚌埠市“3461”行动计划13.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皖

9、政办2009 22号)14. 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2009年征求意见稿)15. 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实施意见(蚌政201085号)(四)规划原则1. 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城乡联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服务产业发展和城镇居民生活需要,统筹兼顾,合理布局蚌埠市商贸服务业。抓住影响蚌埠市商贸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和突出矛盾,理清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强调导向性,重视在时间和空间发展上的战略谋划和具体部署,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节的作用,实施向重点领域倾斜政策,引导商贸资源向重点领域集聚,通过重点项目提升蚌埠商贸服务业发展速度。2. 外向带动,产业互

10、动,内外贸协同发展从蚌埠市商务工作全局出发,坚持内外贸并举,“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促进内外贸一体化、融合化和协同化发展。从蚌埠市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出发,树立商贸业服务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意识,坚持商贸服务业发展与蚌埠市工业、农业、旅游、交通、文化等产业互相配合,发挥产业间的相互带动功能,实现产业联动发展,有效扩大蚌埠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空间。3. 抓住机遇,创新超前,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把握社会经济和商贸服务业发展变化趋势,抓住我国扩大内需、安徽省推进国家创新工程示范、加快皖北发展等机遇,坚持扩大商务规模和提升质量效益相统一,转变商贸服务业增长方式,积极开拓创新,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注重前

11、瞻性,在网点布局、业态设置、功能定位等方面适度超前,关注发展动态,强调动态调整,不断开拓新的经营服务领域,培育新的商贸服务增长点。4. 规划引导,科学推进,增强衔接性和可操作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过去,传承经验,立足蚌埠现实,把握蚌埠未来发展,注重规划引导性和科学合理性,发挥规划对蚌埠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引领作用,科学推进规划内容的有效实施和商贸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广泛吸收各个方面的意见,与蚌埠社会经济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重要项目发展相互协调,相互衔接,互为支撑,提高规划的有效衔接性和可操作性。5. 以人为本,便民利民,完善体系,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便民利民,以扩大就业和满足

12、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为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完善商贸服务业服务体系,积极发展高端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社区商业和农村商业,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功能齐全的商贸消费服务体系,满足广大居民的个性化消费和多样化需求,促进蚌埠商贸服务业和谐发展。(五)规划期限规划期限:2011-2015年。展望到2020年。二、基础与环境(一)“十一五”发展成就1商贸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蚌埠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一五”期间,蚌埠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39%,2010年达636.89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75%,2010年达101.4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21%,2010年达26

13、9.87亿元,其中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年均增长19.44%和11.18%,2010年分别为236.90亿元和32.97亿元;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91%,2010年达到5435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1.75%,2010年达到31058万美元。商贸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相对稳定。20062009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与餐饮企业从业人数分别为7663人、6599人、8958人和7279人,限额以上批发业和零售业法人企业数年均增长42.1%和22.2%。2009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三次产业的30.4%。商贸服务业是吸纳下岗职工、社会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与再就业的主渠道,已成为蚌埠

14、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促进蚌埠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着积极作用。2商贸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流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新的商贸中心不断落成,商贸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商贸服务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宝龙城市广场主体工程完工,合肥百大购物中心、家乐福、沃尔玛、乐购和莱雅百货等相继开业,沿东海大道两侧的品牌汽车4S店初具规模,再加上原有的合肥百大集团、天洋集团、华运集团、丰原大药房、绿十字医药、苏宁电器、红星美凯龙和光彩大市场等商贸流通企业,已形成蚌埠市最具现代化气息的商贸流通体系。同时,商贸服务业运用电子收银系统(POS)、电子订货系统(BOS)、信息管理系统(MIS)和电

15、子数据交换系统(EDI)等企业营运与管理系统,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大力推进流通企业的技术创新。“无线数字蚌埠”建设启动,为蚌埠市数字商贸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商贸服务业在发展新型流通方式、管理模式和流通业对外开放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3商贸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型业态快速兴起“十一五”期间,商贸服务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淮河路商业街、宝龙城市广场、光彩大市场、大明沟蔬菜批发市场、淮上区商贸物流区、张公山商业中心、秦集物流园区和禹通物流等为代表的商业区(批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日用百货、服装、建材、农资、蔬菜、水果、水产等品类丰富、分工细化和产业标志明确的商业市场,配合社

16、区杂货店、便利店、小型集贸市场等,商贸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原有集贸批零的商业业态逐渐摆脱旧的经营模式,专卖、连锁、超级市场、配送中心、便利店、折扣店和直销等新型商贸业态发展态势良好,并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超级市场成为零售市场的主力军。城乡一体化的商贸模式逐步完善。4商贸服务业体制改革卓有成效,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商贸服务业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实现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并存发展,形成四通八达的商品流通网络,各种类型商品市场快速发展。农村现代商贸流通网络初步建立,农村流通主体、流通方式、流通政策手段和流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体系、农产品

17、国内销售体系、农产品出口体系和农村市场运行监测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十一五”期间,蚌埠市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累计引进内资达千亿元,2010年实际引进内资384.64亿元,同比增长54.4%,其中省外资金327.74亿元,增长57.7%;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1.1亿美元,为“十五”的3倍,2010年实际到位外资金额达31058万美元。截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41家,主要来自港澳台、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美国、加拿大、英国、乌拉圭、阿根廷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继肯德基(KFC)、麦当劳(McDonalds)等外资商贸服务企业进驻以后,“十一五”期间,家乐

18、福(Carrefour)、乐购(Tesco)、莱雅百货(Laiya)、沃尔玛(Wal-Mart)等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也相继建成开业,进一步提高了蚌埠市商贸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实现商贸服务业多元化、外向型的市场竞争机制。5蚌埠口岸建设加快,进出口贸易稳步发展,贸易规模逆势上扬蚌埠口岸是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铁路二类口岸,主要通过铁路、公路、铁海联运等将蚌埠口岸进出口货物直运海外。“十一五”期间,对南货场“海关监管场所”进行改造,国际箱堆场总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配备了运输专用线、40吨门吊、欧式防护栏,可受理20英尺、40英尺国际集装箱。建设了面积约300多平方米“公路转关监管点”,口岸公路进出口

19、物流通关环境得到改善。“十一五”期间,蚌埠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年均增长为6.2%,2010年蚌埠口岸实现进出口货运量70153吨,其中出口货运量为66435吨,占口岸进出口货运总量的94.7%;集装箱量为3582个标箱;口岸实现进出口货值7620万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14%。“十一五”期间,蚌埠市进出口贸易稳步发展,呈现出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外贸主体不断壮大、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和出口市场不断拓展等主要特征。全市拥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已超过500家,其中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150家左右,进出口过亿美元企业1家,进出口过千万美元13家,形成了以丰原生化、丰原集团、华光集团、八一化工、昊方机电等企业

20、为骨干,众多中小企业为补充的出口企业队伍。“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进出口19.17亿美元,比“十五”增长91%。其中,累计出口16.89亿美元,比“十五”翻了一番,累计进口2.26亿美元,是“十五”的1.32倍。受2008年末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蚌埠市实现外贸进出口生产总额3.847亿美元,同比下降2.43%(全省下降22.54%,全国下降13.9%),其中出口同比下降6.65%,进口同比增长38.76%。2010年,受全球经济形势总体回升的影响,蚌埠市外贸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5.44亿美元,同比增长41.5%。6. 对外投资快速发展,“走出去”工作成效显著“十一五”

21、期间,蚌埠市累计核批境外企业(机构)15家,外经企业累计达到23家,其中:对外投资16家、对外工程承包6家,对外劳务合作企业1家。五年实际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20423万美元,对外投资额4845万美元,外派劳务人员1823人。2010年对外实际投资3387.0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00%,位居全省第二。“十一五”期间,蚌埠市对外投资主体趋于多元化,主要依靠安徽水利、蚌埠国合公司及玻璃设计研究院等大型企业的对外承包工程发展迅猛,同时,富达物资、利胜化工、安徽中旭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宏发滤清器等一批中小型民营企业积极“走出去”投资兴业。对外投资地区和领域逐步扩大,已经扩展到亚洲、非洲、北美洲、欧洲

22、等全球13个国家(地区),包括贸易、对外工程承包、钢铁生产、矿产开采、化工产品生产、木材采伐加工、电子产品生产、农副产品加工、轧钢、木材、矿产资源开发等行业领域。7商贸流通企业实力和商业品牌竞争力增强,新型商业文化逐步形成“十一五”期间,以合肥百大集团、家乐福、沃尔玛、天洋集团和华运集团等为代表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实力增强,商业竞争力水平不断提高;以宝龙城市广场、光彩大市场、淮河路商业街、大明沟蔬菜批发市场、淮上区商贸物流区、张公山商业中心、红星美凯龙和秦集物流园区等为代表的商业区不断兴起,初步形成多种产业集群,集聚效应显著增强,商业区品牌形象不断确立。同时,新型商业制度文化和商业营销文化悄然兴

23、起。商业管理制度、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不断更新完善,市场开发、广告宣传及环境美化等营销文化既继承发扬了中国商业营销的优良传统,又借鉴吸收了西方商业营销的长处和管理经验,推动了新型商业文化在蚌埠市的传播。8. 商贸服务业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市场秩序更加规范有序“十一五”期间,蚌埠市商贸流通领域在流通规模、流通主体、经营业态、流通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商贸服务业规模由小到大,流通主体从单一到多元,新型业态快速兴起,现代流通方式不断推广,流通设施和技术不断升级,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以市场化为标志的现代商品流通体系日益完善。城乡商贸服务业市场整顿力度不断加强,农村商贸流通网络不

24、断建立并初具规模,流通市场惩罚机制不断完善,消费环境得到优化,市场秩序更加规范有序。(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商贸服务业组织化程度偏低,对外开放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从整体上看,蚌埠市商贸服务业组织化程度偏低,缺少有影响力、辐射功能强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限额以上的批发、零售、餐饮和住宿企业数量较少,而且呈现下降趋势。2008年,我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连锁门店总数为165个,2009年则减少到75个;限上零售业法人企业个数也由2008年的30个减少为29个。目前,蚌埠市仅有蚌埠百大、蚌埠华运等少数影响力较大的本土商贸企业,其他绝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规模偏小,经营方式相对落后,本土企业经营服务能力有待进

25、一步提高。近年来,家乐福、沃尔玛、乐购等国际零售巨头相继进入蚌埠市,他们带来了先进管理方式、技术和经验,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蚌埠市商贸服务业的市场结构和企业所有制结构,也促进蚌埠市零售业进入竞争发展的新阶段。但从整体上看,蚌埠市商业对外开放程度仍然不高,有待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和发展外向型商业体系。2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相对滞后,商贸专业人才短缺蚌埠市流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现有的流通规模与总量不相适应。商业网点规划、批零市场布局有待调整,现代化营业设施、物流配送设施、仓储运输设施、市场信息化管理设施相对缺乏,市场监管力度不足,无证商贩占道经营、挤压市场空间现象依然存在。直达公交班车线路

26、规划不合理、车次不足,如新城区的家乐福、乐购等;商业区泊车区域普遍较小,导致乱停乱靠严重等。商业基础设施项目改造进度缓慢,影响商贸流通企业的正常运营。另外,校企合作的不充分、商贸企业对专业人才认识的不足等导致行业内了解现代流通方式、熟悉现代流通管理的专门人才短缺,影响了蚌埠市流通现代化水平和发展进程。3商贸流通创新不足,传统业态不能适应现代消费需求受历史因素影响和商业地域本身的限制,蚌埠市大中型商业网点过分密集于淮河路商圈、光彩大市场等地,形成同业模仿普遍、业态趋同和恶性竞争的局面,创新意识不足。商贸企业多以单店经营的传统商业模式为主,很难适应快节奏、便利化的现代消费需求。专卖店、连锁店、超级

27、市场、配送中心、便利店、折扣店和直销店等新型商贸业态发育不充分,联合力度不够。4进出口贸易规模偏小,外贸经营主体有待进一步壮大“十一五”期间,蚌埠市经济的外向度不到6%,远低于全国和全省的水平。2010年,我市进出口总量居全省第八位,仅处于中游水平,与蚌埠市加快发展、加速崛起的要求不相称。进出口贸易过分依赖少数大企业,到2010年底,进出口过亿美元仅1家,过千万美元以上12家,这13家企业占全市150家进出口企业的比重不到9%,年度进出口额在全市的占比却高达70%以上。尽管进出口生产企业、外贸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像丰原生化、丰原集团、昊方机电、八一化工等具有影响力的企业不

28、多,中小进出口企业队伍亟待孵化,外贸经营主体有待进一步壮大。同时,加工贸易出口总量不大,县域外贸发展规模和水平依然较低。5. 利用外资总量规模不大,“走出去”企业总体数量偏少“十一五”期间全市利用外资11.1亿美元,仅占全省的5%左右。其中2010年利用外资3.1亿美元,不到合肥市四分之一,也不到马鞍山市、芜湖市的二分之一,处于明显落后态势。全市外资项目储备不多,引资项目停留在低水平上,能够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新批外资项目少,高端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领域招商引资亟待突破。目前已有5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我省设立了65家企业,投资总额近30亿美元,但是蚌埠还没有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工业项目落户。

29、蚌埠市“走出去”企业总体数量偏少,境外投资的规模不大,开发境外资源、开展跨国并购的项目不多,投资合作领域、项目层次、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还有待提升。6农村流通渠道不够畅通,农村市场开拓有待进一步加强尽管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蚌埠市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的农村流通体系格局,但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消费购买能力小而散,物流配送运营成本高等因素,全市农村市场仍然存在着流通网络拓展不够、商品流通渠道不畅,有规模、有实力、着力参与农村流通的龙头企业不多的现象,农村消费不安全、不方便、不经济依然存在,农村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比较薄弱,农村市场监管难度较大,假冒伪劣商品在

30、农村还不同程度存在,从而影响蚌埠市城乡协调发展的进程和“大商贸”战略的推进。7. 社区商业发展相对滞后,城市菜市场亟待改造提升社区商业渗透到居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便利店、连锁超市、餐饮店、服装店、药店、洗衣店、图书音像店、维修店、回收站、鲜花店、面包房、美容美发、健身房等多种形式,服务范围相当宽泛。蚌埠市社区商业整体发展滞后,很难与现代生活相匹配。城市菜市场、农村集贸市场均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但都普遍存在商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市场监管不力、脏乱差现象严重等普遍问题,亟待进行整容、改造和重建提升。(三)发展优势和机遇1. 发展优势(1)交通区位优势蚌埠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沿淮通海,具有独特的交

31、通区位优势,是安徽省重要的公路、铁路、水路交通枢纽,是承接东部沿海省市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辐射的重要区域。铁路交通京沪线、皖赣线、淮北线在此交汇,直达国内20个省会城市、3个直辖市和10多个沿海城市,日接发能力320列;拥有华东地区一流的大型货运编组站及最大的集装箱货场。建设中的京沪高铁、京福高铁在蚌埠市设立一级站,占地20000平方米;高铁蚌埠站周边地区将建成金融、贸易、居住等功能齐全、综合配套的现代化新城区,为蚌埠市发展高铁经济和提高城市竞争力创造了良好契机。公路交通四通八达,高标准的城市出入口道路已与国道、省道联结。蚌埠港为淮河第一大港,可四季通航苏、沪、浙、赣等省市,还可借助已开放港口

32、通达海外。“东进、西联、南拓、北跨、中优”的市区空间拓展战略扎实推进,市区建成区面积提前一年超过100平方公里。大庆路桥的开通将与规划中的长淮卫淮河公路大桥、沿凤阳地界的城市南环线、高铁新站区等共同构成蚌埠市公路快速外环线,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总之,京沪高铁、京福高铁的规划建设,合徐、蚌宁、界-阜-蚌高速公路、4C级标准新机场建成以及蚌埠新港二期工程、市区二环线的规划建设等都将更加彰显蚌埠市的交通区位优势。(2)产业和资源优势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业资源优势明显,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逐年提高。蚌埠市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和商品粮生产基地,拥有优质稻米、花生、烟叶、蔬菜、花卉、石榴、肉禽、肉牛、

33、生猪和名特优水产品等十项农村主导产业。淡水珍珠、贡品石榴、王庄花生和沱湖螃蟹等享有盛名。“十一五”期间,蚌埠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1.00%,2009年和201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分别为169.79亿元和196.21亿元。2006年2009年农业总产值、农业总播种面积和耕地面积分别平均增长6.6%、0.9%和0.5%;主要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其中粮食、棉花、油料和园林水果分别平均增长8.7%、3.7%、4.5%和5.3%,四年肉类平均增长7.9%,其中猪肉、牛肉和羊肉分别增长1.3%、0.3%和1.6%,肉猪出栏平均增长2.0%,水产品平均增长5.3%。2009年粮食总产量2

34、64.40万吨,棉花和油料生产分别为2.93万吨和29.78万吨。综合性工业结构逐步建立,行业分布较为广泛。蚌埠市在提升食品、纺织、烟草、饮料制造等传统加工部门的同时,进一步壮大以精细化工、玻璃加工和机械制造业为主的工业部门,着力培养以医药制造、电子制造为主的高科技产业。目前,蚌埠市拥有机械、化工、电子、医药、建材、纺织、烟草、酿造等34个行业和200多个门类,已形成精细化工及农产品深加工、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专用机械及汽车零部件三大优势支柱产业。“十一五”前四年,工业总产值和工业企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6.4%和25.5%,中小企业个数平均增长为6.9%和35.7%,主要工业品产量大幅增长,其中小

35、麦粉、卷烟、平板玻璃、气体压缩机和改装汽车分别平均增长44.8%、5.3%、4.5%、6.0%和17.1%,发电量平均增长59.2%。2009年蚌埠市工业增加值20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89.81亿元,增长22.8%;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761家,完成工业总产值770.1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247.04亿元。优势资源优化重组,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十一五”以来,蚌埠市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步伐加快,实现了丰原与中粮、华光与中建材、振冲安利与柳工、华皖碳纤维与首钢的战略合作以及蚌埠烟厂与中烟的二次重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光伏产

36、业、生物产业初具规模,丰原集团、普乐新能源、应天新能源等企业部分技术水平居全国甚至国际领先地位。一批牵动能力较强的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十一五”期间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其中前四年共滚动实施420个重大项目,国电蚌埠电厂一期、柳工汽车起重机、华润雪花10万吨啤酒扩建、国瑞特重型数控机床、中航三鑫超白太阳能玻璃、蚌埠水运振兴工程、五河凯迪生物质发电一期、北泰汽配工业园制动器、丰原玉米芯综合加工等180个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此外,首钢国际碳纤维复合材料项目、香港新威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手机触摸屏项目、深圳海吉星农产品加工物流园项目、丰原纤维素综合加工基地项目等一批大项目正在积极谋划之中。(3)商业基础

37、与集聚优势商业集聚是现代商业发展的典型特征,是扩大城市商业规模的有效途径。蚌埠市商贸流通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在建商贸流通类大项目22个,总投资118亿元,正在形成“淮河北岸商贸区淮河路商业街区新城商业区姜桥物流园区”的南北市场呼应、空间布局合理的梯次结构。除已有的合肥百大集团、天洋集团、华运集团、丰原大药房、绿十字医药、苏宁电器和光彩大市场等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外,宝龙城市广场、光彩大市场二期工程即将建成,家乐福、沃尔玛、乐购、莱雅百货、宝龙数码港和商之都等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相继入驻,使蚌埠市城市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商业基础,商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城乡消费市场平稳运行,住宿和餐饮消费稳定增长。县域

38、市场销售快速增长,县域经济集群化趋势明显。商贸服务业态更趋多元化。各类连锁企业、专卖店、品牌专卖店有力地提升了蚌埠市城市品位。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新型流通方式、业态和先进的管理技术已得到较快推广。现代物流快速发展。全市拥有物流运输企业200多家,其中民营企业98家。淮上区、姜桥等物流园区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大物流框架已见雏形。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功能得到加强,第三方物流得到迅速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势头强劲,农字号市场组团发展初步形成集聚优势。2. 发展机遇(1)宏观环境变化与国家发展战略从国际国内宏观环境来看,未来五年是世界经济复苏期,世界经济格局出现

39、明显变革,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加速推进,以自贸区为代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将逐步高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随着总体实力提升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将逐步增强。“十二五”是中国经济的关键时期,也是安徽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作为皖北中心城市的蚌埠市,既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市场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同时也面临着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从国家发展战略来看,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国家“十二五”时期一条最突出的主线。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已经从概念框架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三基地、一枢纽”的建设目标,有利于蚌埠市积极争取中央政府和安徽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国家

40、加强了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并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建设的投入力度,有利于蚌埠市汽车及其零部件、电子信息产业、卷烟、酿酒、纺织等产业进一步扩大市场,有利于夯实蚌埠市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国家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大产业结构优化、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促进蚌埠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升级,有利于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蚌埠市加快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培育和发展光伏、生物、装备制造及零部件等六大创新产业。国家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有利于蚌埠市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2)承接与融入长三角、

41、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随着发达国家国际产业转移进程的加快,长三角、珠三角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也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有利于蚌埠市发挥综合优势,合理布局,积极承接国际和国内产业的梯度转移,为蚌埠市开展招商引资提供难得机遇。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拓展,福州、厦门、泉州和莆田等海西地区招商引资项目的不断引进,淮河水运能力的日益提高,蚌埠铁路交通枢纽地位的不断确立,尤其是京沪高铁、京福高铁的全面投入建设等,对蚌埠市进入经济发达区域的强辐射范围,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加速融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起着重要作用。(3)安徽省区域发展战略及皖北商贸中心建设“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将迎来国内外产

42、业转移加速和结构调整,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加强的良好外部环境。蚌埠市集安徽省建设皖北中心城市、加快皖北发展、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和推进城镇化等多重机遇于一身。从安徽省区域发展战略来看,建设皖江开发区、推进合芜蚌试验区建设和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是安徽省区域发展的三大战略任务。其中,皖江开发区建设有利于蚌埠市挖掘潜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配套产业。推进合芜蚌试验区建设,有利于蚌埠市在科技、产业、人才和资金等方面得到重点支持,增强创新能力和扩大消费需求,实现消费市场结构的合理化与不断升级。2008年,蚌埠市被纳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2009年又成功晋升国家级,自主创新发展迎来新机遇。全面加快皖北地区振兴步

43、伐,有利于蚌埠市强化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提速增量。同时,省委、省政府把蚌埠定位为“皖北区域性中心城市”,有利于蚌埠市加快城镇化步伐和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也为建设“皖北商贸中心城市”提供了良好契机。(4)蚌埠市城市大建设经过多年积累,蚌埠市已进入城市大建设的蓬勃发展期。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集聚,区位、交通、产业、科教和劳动力等方面的组合优势进一步显现,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集聚效应持续增强,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进一步凸显,发展潜能进一步释放,加速崛起、跨越发展的势头日趋强劲。“十一五”期间,蚌埠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39%,2010年达636.89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18.

44、8:47.3:33.9,实现财政总收入101.49亿元。高铁基础设施项目、蚌西路建设工程、蚌埠闸和胜利路改造项目、大庆路桥工程、滨河西片区工程、湖滨新区工程等大建设重点项目正在有序开展,这些大项目建设为商贸服务业带来强大的市场需求。同时,在蚌埠市大建设发展中,姜桥工业物流园区、淮上区商贸物流园区、淮河路商业街整体开发等一批商贸服务业大项目建设,加快蚌埠市了“构筑大商贸战略”的有效实施和商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5)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商贸服务业变革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城市功能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而蚌埠市现代服务业水平相对落后,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预计“十二五”前期(2012年),蚌埠市人均

45、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相互促进、加速发展的工业化中期阶段。随着蚌埠市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物流、金融、研发、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增强生产服务功能。同时,需要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水平,优化升级商贸服务业结构,积极拓展便民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和旅游业,有序发展房地产业,为提升蚌埠市居民生活服务质量提供保障。蚌埠市商贸服务业的变革悄然兴起,主要表现为:以超市等为代表的新型业态将逐渐成为城市商业的主力业态之一;外资大型零售终端不断引入,标志着蚌埠商贸零售服务业将进入到组织化和整合化竞争发展的新时期;以“万村千乡”等工程引导的农村流通网络正在形成,标志着蚌埠商贸流通

46、进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以蚌埠市商业网点规划、蚌埠市淮上区商贸物流产业园区规划、蚌埠市农字号市场组团发展规划等为代表的相关商贸服务业规划,标志蚌埠商贸服务业已经进入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聚化发展的新时期,等等。这些方面的变革,为蚌埠市“十二五”商贸服务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四)消费需求现状及潜力1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规模平稳增长“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62%,2010年分别达到1537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90%,2010年达到5565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13.12%,2010年达到386.80亿

47、元。蚌埠市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对消费具有明显带动作用。“十一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21%,从2005年的116.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69.87亿元,其中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年均增长19.44%和11.18%,2010年分别为236.90亿元和32.97亿元。可见,蚌埠市城乡居民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实现平稳增长。2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时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11.88%,2010年达到11242元。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说明蚌埠市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具有显著提高,消费结构逐渐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蚌埠城市居民在汽车、住房、旅游、通讯等重点消费领域有较大发展潜力。在“万村千乡”、“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扩内需、促消费的经济政策作用下,农村消费潜能得到有效释放,县域市场消费增长迅速。2009年,全市县域和市区市场分别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43亿元和140.5亿元,同比增长21%和16.9%,县域增幅高于市区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绩效管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