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14636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5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pdf(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当前教育界议论较多的话题。我以为,我们目前的教育系统是属于“ 遗传型 ” 的, 把知识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与创新教育相距甚远。从遗传型教育向创新型教育的转移必 须涉及教育改革问题。传统的改革思路是关心体制、教材、教法等方面的变革问题,但当前 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一种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动向,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运 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使从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到教学 模式、教育观念及至教育形态的一系列变革。这些变革为创新教育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本文首先考察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向,接着用技术哲学观点考察教育信息化

2、对于教 育文化变革的作用,最后就如何形成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新颖教育文化提供建设性建议。 一、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文化变革 现代化信息技术究竟对教育变革有何作用?它在不同的教育文化背景下是否同样有效,或者 说传统的教育文化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有何影响?本人认为从技术哲学角度来透视这些问 题是适当的, 作者认为从技术哲学视角来考察这种影响是适当的,因为技术哲学关心诸如技 术的本质是什么, 技术对于人的精神、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如何之类的宏观问题, 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这些影响的程度与发展趋向。 毫无疑问, 以网络化、 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无疑会 对教育理论和实践

3、产生巨大影响。只要简单地回顾一下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 现 IT 对于教育影响的若干规律。图 1 从国际上教育技术的发展进程来考察IT 对于教育理论 研究与应用实践的影响。当无线广播和电视技术开始用于教育时,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心是众 体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试验后便进入了实用阶段;当分立计算机(特别是PC 机) 进入教育领域后,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心转向个别化指导;当计算机网络 (主要是局域网)开 始用于教育后,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心变为合作性的小组学习;当Internet 进入教育后,教育 者则转向对 “ 虚拟教育 ” 的研究,并出现了“ 虚拟教室 ” 、“ 虚拟学校 ” 之类的新概念。

4、那么, Internet 之后的主流信息技术将会是什么以及它对教育有何影响?我们可以从生态学的视 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将人与计算机看做一个“ 人机共生 ” 的社会: 当利用分时办法使用大型机 时,人机形成 “ 多 一” 对应关系; PC 机出现后,从经济性上可以做到一个人独用一台机器, 人机形成 “ 一 一” 对应关系;自从出现了网络以后,许多人同时上网操作,共享许多联网计 算机的资源,人机变为“ 多 多” 对应关系;现在还剩下“ 一 多” 对应关系,在不远的将来一个 人可以拥有许多台超微型电脑,通过无线联网,有人称之为“ 泛在网 ” 。我们可以设想,到了 UN 时代,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

5、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真正的信息化社会得以实 现,那时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型社会也将随之到来。 图 1. 信息技术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2 由上述分析我们还看到,各种信息技术,特别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 化信息技术, 可以造就崭新的教育文化。所谓教育文化是指人们惯常的教学行为模式,突出 地表现在教师、 学生、教学内容及学习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方式上。古代社会中人们习惯于 面对面的言传身教模式,近代学校中则以班级化讲授作为惯常的教学模式。自从有了电子化 的教学媒体后, 出现了多种媒体化的教学模式,从视听广播教育到计算机化教育,从众体教 学到个别化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从在校

6、学习到网上虚拟空间中的学习。当基于技术的新颖 教学模式出现并被人们尝试时,人们原有的教育文化主体文化仍然在起作用,于是将 那些由技术促生的教学模式作为教育中的“ 技术文化 ” 或“ 第二文化 ” 。 当随着条件成熟并且 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新模式时,从不习惯到习惯,由习惯变自然, 这种第二文化就变为人们 主体文化的一部分了。 上面我们考察了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教育带来的种种可能性,并将之作为一种新生的文化现象 技术文化来看待。现在的问题是,这种技术文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与教育的主体文化 相融合, 或者反过来说, 主体教育文化对技术文化的接纳有何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 国家教育中的技术文化发展趋向是

7、从个别化到群体化,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同时这 种技术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对整个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产生重大影响,这就是西方国家教育 信息化对于教育发展影响的主要轨迹。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 距,并且我国的教育文化背景与西方的教育文化存在很大差别。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将如何发 展?我想探讨一下教育的主体文化与技术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主体教育文化的核心是人们的教育哲学和思想观念,主要包括价值观和认识论两个维度。人 们的价值观差别突出地体现在个体主义抑或群体主义取向上,以美国为代表的教育系统是以 个体主义价值取向为特征的,而社会主义国家和大多数东方国家的教育系统则是以群体主义

8、 价值取向为特征的。在认识论维度上,基本上有两种与教育密切相关的认识论:客观主义与 建构主义。 按照乔纳森 (1992)的诠释: 客观主义的根本假定是,世界是实在的和有结构的, 因此存在关于客体的可靠的知识,这种知识不会因人而异。教师的责任是向学生传递这种知 识,学生的责任是接受这种知识。与客观主义比较对立的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 “ 实在 ” 是人们心中之物,是知者建构了实在,或至少是按他的经验解释了实在。因此学生应该是知 识建构的主体,教师不应成为知识的灌输者,而应作为学习的帮促者。由此分析我们知道, 以教师为中心抑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差别有其深刻的认识论基础。 我们可以将价值观与认

9、识论作为考察教育文化差别的两个基本变量。由于每个变量有两个不 同的取值:价值观(个体主义,群体主义)和认识论(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如果将它们 组合,我们可以得到四大类不同的教育文化:(1)个体主义 -客观主义;(2)个体主义 -建构 主义; (3)群体主义 -客观主义;(4)群体主义 -建构主义。但这种分类只能反映几种比较极 端的情况,因为变量取值的两极化造成了对立的分类,而文化系统之间的差别不等于对立。 因此我们将每一变量看做一个连续体,在两极之间还可以有许多不同值的分布,借用平面几 何方法,我们将个体主义-群体主义、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当做描述各种不同教育文化差别的 两个维度, 于是我们得

10、到如图2 所示的关于教育文化的两维分类模型。对于一种具体的教育 文化来说,它可以处在这个平面的某一位置上。 3 图 2. 教育文化的分类框架及CAI 模式的文化取向 我们将如此定义的教育文化作为教育系统的本体文化。对于那些伴随现代化信息技术而来的 学习文化来说, 在其融入本体文化之前,仍然被被作为一种外来文化来看待。现在我们要考 虑的问题是, 这种外来的技术文化与本体文化是否有冲突?或换言之,本体教育文化对信息 技术的教育应用模式有何影响?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以计算机辅 助教学( CAI )为例,在图2 中列举了现有的大多数CAI 模式,并且将它们与一定的教育文 化取向相

11、联系。CAI 在美国一开始就是为个体主义的教育体系服务的,主要属于型文化; 当有人设计了以学生为中心的CAI 系统(属型文化)时,曾遭到教师们的怀疑和抵制, 但经过实践证明有效后,人们慢慢地接受了这种新的教育文化。日本是东方国家中最有条件 大规模开展CAI 的,但其进展并不迅速,因为它的群体主义教育文化(型)与个体主义 的 CAI 模式发生了严重冲突。但日本毕竟是一个很善于吸收和改造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 人设法将计算机用于支持课堂集体化教学过程,研制成功了课堂信息系统,并创造了著名的 学生群体反应数据的S-P 分析方法。 我国在发展计算机教育应用时则同时引进了集体化和个 别化的应用模式,但从目

12、前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个别化模式的应用不太成功,因为我国的教 育文化也是属于群体主义的(型)。可见,新颖技术文化的接纳需要一个磨合期。 二、创新教育与教育文化革新 现在我们利用上面的教育文化模型来考察创新教育。一方面, 现代创新人才应该既有自主意 识又有合作精神,这意味着创新教育既需要个体主义的教育文化也需要群体主义的教育文 化。另一方面, 创新人才应该具备基础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基础性思维依赖 于从课程教学中所接受的知识,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获得的;批判性思维依赖于基础性知识, 能够对知识进行重组;创造性思维需要依靠基础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够为人类社会产生 新的知识。这三类思维的整合

13、形成复合思维过程,具备较大的创造潜能(图3) 。客观主义 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基础性思维方面证明是比较有效的,而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在培养创造性 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方面有独到之处。由此可见, 创新教育既需要客观主义的教育文化也需要 建构主义的教育文化。 4 图 3. 创新人才的思维能力结构 我们刚才的分析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创新教育应该是包容多种教育文化的教育。于是我 们面临两个新的问题:一是如何促使多文化的形成,二是传统的主体文化如何与其他文化整 合。现在人们在广泛地讨论教育改革,我以为其本质的问题是教育文化的更新。文化系统具 有很大的惯性, 不能用革命的办法使之短时发生变革。一种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在

14、适当的政策 配合下,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于教学过程,创造各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和技术文化,利用技术 文化推动本体教育文化的变革。正如前面的分析所表明的,教学模式是教育系统的文化敏感 因素。 而新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只要是真正有效的,还是比较容易被教育者所接受,正如看 电视、 上网之类的技术文化很快被人们接受一样。实际上,个别化教学、建构主义学习之类 的教育实践是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紧密相关的。历史证明, 技术进步是对社会文化变革 的强大推动力,而现代化信息技术则是最适合于推动教育文化变革的技术力量。 美国教育部于1993 年组织十多位专家就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改革的作用进行专题研究,研究 报告首先指出

15、学生自主的、合作型的文化是教学革新的关键因素。研究报告列举了教学革新 的七大特征(表1) ,并与传统教学模式加以对比。更进一步,该研究报告还就如何利用各 种信息技术支持革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概括性建议(表2) 。 表 1.传统教学模式与革新教学模式之比较 传统的教学革新的教学 教师导向学生探索 说教型讲授交互型指导 单学科、脱离情境的小模块多学科、带真实情境的扩展模块 个体化作业合作型作业 教师作为知识分配者教师作为学习帮促者 按教学活动分组按学生异质分组 事实知识与离散技能的评估基于绩效的评估 5 表 2.教学革新的支持技术(表示具有支持作用) 综观世界各国的教育文化,无论东方和西方, 传统的

16、教育文化都是带客观主义倾向的。例如, 美国的传统教育文化本质上属于型文化(个体主义 -客观主义倾向) ,而现在开始朝型和 型迁移;日本的传统教育文化本质上属于型文化(群体主义-客观主义倾向) ,而现在开 始出现了朝型和型发展的呼声;我国的传统教育文化也是本质上属于型文化的,但现 在出现了教育形式与实质严重脱离的问题,即形式上的群体主义和实质上的个体主义,这是 值得注意的。 三、总结 本文在介绍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动态的基础上,用技术哲学观点考察教育信息化对于 教育文化变革的作用,并且将创新教育置于教育文化的大框架中加以分析,提出了发展创新 教育的新思路。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观

17、点。 (1)教育信息化可以将世界上丰富多彩的教育文化带到同一虚拟空间,并且可以创造许多 新颖的技术文化。 (2)任何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文化必然是多元文化,而任何现有的传统教育文化都不具有这 一特性,因此为了实现创新教育而进行教育文化革新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 (3)教育文化革新的总方向是从客观主义向建构主义转移,因为建构主义教学特别有利于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同时,在个体主义和群体主义两极之间会产生互补发 展的趋向。 (4)利用信息技术促成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教育文化革新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在具体 的教育文化背景下,认清教育文化变革的方向,改变教育观念, 并采取适当的激励性政策来 保障教育改革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样是十分必要的。 支持技术 教学革新的特征 多媒体 工具 网络应用双向视听电视录象CD-ROM 智 能 写 作 工具 学生探索 交互型指导 多学科、真实性 合作型作业 教师作为学习帮促者 按学生异质分组 基于绩效的评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