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S和PLC品牌全球竞争力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5117852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CS和PLC品牌全球竞争力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DCS和PLC品牌全球竞争力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DCS和PLC品牌全球竞争力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DCS和PLC品牌全球竞争力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DCS和PLC品牌全球竞争力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CS和PLC品牌全球竞争力研究报告.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对自动化供应商和全球制造商而言,中国正在为其提供前所未有的业务增长机会。从连续过程到离散制造,下面的三大主要行业代表了中国自动化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这三大行业是炼油、制药和汽车制造业。这些行业未来的增长指标将带来中国自动化市场的不断增长,使得中国有望超过当前的日本、德国等主要自动化应用市场,从而成为世界最大的自动化市场之一。a)集散控制系统DCS品牌竞争情况快速的投资增长将给过程自动化与工厂自动化产品和服务带来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今天,过程自动化市场的推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发电行业的巨大消费。中国的DCS市场无疑是所有过程自动化技术中的领军者,据保守估计,包括核心DCS硬件、软件和服务在内的整体D

2、CS市场容量接近7亿美元,而其中大约有1/3的DCS市场份额将由发电行业的DCS应用所占领。根据ARC研究机构关于中国电厂的资本支出的报告,在今后五年中,中国电力行业将每年增加差不多30GW的发电量。单就电力行业而言,对自动化软硬件的支出有望超过60亿美元。尽管未来五年电力的增长将稳步上升,然而增长的前提则仅仅来自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为其他行业(如炼油、化工、纸浆造纸等)提供未来发展的能源。到2010年之前,预计整个电力DCS市场的增长速度将超过15。目前中国DCS市场的主流供应商也是一些全球供应商,包括霍尼韦尔、ABB、西门子、艾默生、英维思,以及横河电机公司。另一方面,本土DCS供应商,包括

3、著名的和利时、浙大中控和新华控制也正在快速提升自身水平,所提供的技术和产品逐渐开始接近与国际供应商同台竞争的水平。经过3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第四代DCS系统已经从最初的以DCS系统为中心的时代,经过了以网络为中心的开放式系统时代,以应用为中心的过程自动化系统(PAS)的使用,发展到以业务为中心的系统,最终致力于帮助过程行业获得卓越的运行效率。其中,最先进的第四代DCS系统的代表性产品主要有:霍尼韦尔公司的ExperionPKS,艾默生公司的PlantWeb工厂管控网,Foxboro公司的A2,横河电机的R3,ABB公司的IndustrialIT,以及和利时公司的HOLLiAS等。近年来国产DC

4、S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技术上开始接近最领先的技术水平,市场份额逐年上升,不过与国外产品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型系统仍然是国外品牌的天下,这种局面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全球范围来看,各大主流DCS供应商排名大致如下图所示。然而,在中国市场又略有不同,主要体现在中国本土厂商排名的上升。例如,和利时凭借在电力和交通行业的强势占有排名应该可以进入前三强。而对于像西门子这样的非传统DCS厂商,由于其行业积累的关系,在中国市场还远远进入不了前五位。不论是全球范围还是中国地区,我们都可以肯定,ABB与霍尼韦尔公司显然继续担当着DCS市场领头羊的角色,ABB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大致都在17%到20左右,

5、显得比较强势。 工业标准IT的采用创造出一种越来越没有形态的DCS物理结构体 主要DCS系统品牌全球排名情况 从最近几年情况来看,DCS市场的品牌竞争有一些值得关注的特点。一是应用行业的发展直接主导了市场份额的变化。由于DCS应用是一种行业特点非常明显的项目过程,而且这类应用对系统稳定可靠性、安全性非常高,要求供应商在某一行业内的丰富经验和深厚积累而不完全取决于产品本身,因此不难发现,这些供应商都有一个到数个具有相对优势的应用行业,而在其他行业难有大的突破。例如,ABB在电力、造纸行业占据领先地位;霍尼韦尔是油气行业的传统强者;横河在化工行业、艾默生在石化、浙大中控在化工、和利时在电力和交通等

6、等。行业本身的不均衡发展直接导致了这些品牌的市场份额变化,例如中国能源方面的快速提升,包括油气和电力行业的大量投资,使得像霍尼韦尔和ABB迅速增长为市场领头羊。b)可编程控制器PLC品牌竞争情况PLC市场情况无疑是整个工厂自动化市场最突出的风向标,当然它也普遍应用于过程行业、混合行业和离散行业中。2003年中国整个PLC市场规模接近4亿美元。同样,中国的PLC市场也是由全球供应商占据了主导地位,包括西门子、三菱、欧姆龙和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20032008年,预计中国PLC市场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7。作为最传统性的产品,PLC市场大致可以按照所控制的IO数量划分为大型PLC(大于1024IO)、

7、中型PLC(2561024IO)和小型PLC(小于256IO)。而各个IO段的竞争格局又有所不同。目前来看,小型PLC在所有PLC中所占份额是最大(占90%以上),应用最广泛的,几乎已经应用在了中国的各个行业,无论是离散生产还是过程行业。而最近一两年,整个PLC市场的增长驱动力却来自大中型PLC的增长。总体来讲,下图所示的全球PLC市场竞争品牌情况与其在中国市场的排名并无太大差别,西门子、三菱与欧姆龙牢牢占据了前三甲的位置,大致有60左右的用户用到了这些品牌的PLC产品,这说明这三个品牌具有最大的市场基础。其原因在于,这三个品牌产品覆盖范围很广,有最丰富的产品系列,而且没有偏重,用户很容易得到

8、恰当的产品,其他品牌如富士电机、台达、LG则以小型和微型产品为主,GE和Schneider以中大型产品为主。产品价格范围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虽然罗克韦尔的AB品牌拥有出色的技术和全面的产品系列,但是高价格的形象却使得部分用户却步。此外,这三大品牌都是在中国市场上传统的供应商,在很多领域占了先机,相对应的GE、施耐德和LG这些后来者虽然市场快速增长,但是距离先行者仍有一定的差距。相对于DCS市场来说,国产PLC品牌在市场上还差距很远,95%以上的市场都是国外品牌的天下,另一方面也说明PLC与DCS的行业性不同,并无特别大的行业相关性,而更多地取决于市场定位和产品本身。 主要PLC品牌排名情况 在

9、三类PLC市场中,小型PLC除了西门子凭借其著名的S7-200产品(如今已经进入本地化生产即S7-200CN)名列前茅外,排名靠前的几乎都是日本PLC厂商的天下,包括三菱、欧姆龙、Koyo、日立、松下电工等等,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来自台湾的品牌台达电子最近两年异军突起,在中国大陆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开始全面与日系品牌相抗衡。在大中型PLC市场,则完全成了欧美品牌的天下,例如西门子、罗克韦尔自动化、施耐德电气、GEFanuc等。来自这些供应商的产品,如西门子的S7-300/400、罗克韦尔的ControlLogix、施耐德电气的Premium/Quamtum系列,已经成了电力、冶金、汽车等一些行业内

10、大型PLC应用的代名词,而且发展比小型PLC更迅速。例如,2004年大型PLC增长在55%,中型在46%,而小型仅在17%。从行业来看,应用大中型PLC较多的电力、冶金、汽车、市政增长率都超过了35%的平均水平,而小型PLC的主要市场OEM行业,譬如纺织、食品饮料(主要为包装机械),增长率则多在20%左右,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从供应商来看,西门子S7400销量几乎增长一倍;三菱的Q系列销量也有大幅度上升;施耐德的Quantum、罗克韦尔的ControlLogix增速也在40%以上。当然,在这一领域我们的国产品牌同样也开始了自己的创新发展之路。2006年11月1日,在上海亚洲国际工厂自动化技术与设

11、备展览会开幕当天,和利时公司隆重发布了和利时公司自主研发的新产品LK大型PLC正式面世的重大消息。据称,和利时在研究国际著名PLC的基础上,采用这些PLC性能指标的上限作为LK的标准,采用尺寸的下限作为LKPLC的设计目标。也就是说,LK产品在追求性能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希望减小大型PLC的尺寸,这无疑对产品的低功耗、安装设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性也会超过其他同类产品。LK国产PLC的三大亮点应该是:灵活的通讯能力、最新的IO技术以及人性化的设计。从国产PLC的发展历程看,国产小型PLC正在崛起,而大型PLC则以和利时此款新品的推出为标志刚刚才崭露头角。从小型PLC到大中型PLC的产品推出,

12、标志着国产PLC技术和产品的逐渐成熟。小型PLC的市场巨大,占据市场总额的64,而且由于小型PLC的CPU成本不断下降、通信能力要求不高、硬件模块门槛降低等原因,国产小型PLC市场逐步成熟起来,国内外的小型PLC差距正在缩小。目前国内PLC生产厂家有近30余家,绝大多数都生产小型PLC产品。单从技术角度来看,如无锡信捷、兰州全志等公司生产的微型PLC已经比较成熟,其可靠性在许多低端应用中得到了验证;有些国产PLC,如和利时的G3系列小型一体化PLC,包括3个类型7款CPU模块和10余款DI/O、6款采集各类模拟信号的AI/O及DP从站通讯、以太网通讯等扩展模块,拥有符合IEC标准的编程软件,布尔指令执行速度优于0.5s/步,支持现场总线技术如Profibus等。大型PLC无论从技术还是应用规模上,都远远超过了小型PLC的门槛,也是国际PLC巨头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所以说,只有国产大型PLC产品的推出和应用,才能更加体现自主创新的水平和高度,才是国产PLC迈向国际舞台的关键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管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