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赴成都工业园区学习考察报告.doc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5119872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研报告]赴成都工业园区学习考察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调研报告]赴成都工业园区学习考察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调研报告]赴成都工业园区学习考察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调研报告]赴成都工业园区学习考察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调研报告]赴成都工业园区学习考察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调研报告]赴成都工业园区学习考察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研报告]赴成都工业园区学习考察报告.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赴成都工业园区学习考察报告一、学习考察的概况 为加快发展步伐,将区域经济做大、做强,市经委学习考察团一行18人,于10月13日至20日,赴成都等地考察学习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物流、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在成都市经委等有关部门的精心安排下,学习考察取得了圆满成功。成都市区位于成都平原东部,是一座拥有2300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里自然环境优美,人文荟萃,风物繁华,成都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前沿,是中国西部商业活动最成熟和最有力的能量释放口,今年6月国务院又正式批准在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中西部发展,推动

2、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使成都平原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目前成都地区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已发展为初具规模的花园式现代化国际城市。在短短的8天时间里,考察团先后考察了成都高新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参观了成都市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西南航空港工业集中区、成都蛟龙工业港和成都现代工业港,与成都市、乐山市、双流县政府等相关经济管理部门座谈,听取各地产业结构、产权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和政府职能调整,以及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招商引资、现代物流发展等方面的经验介绍。 在学习考察期间

3、,既学习了成都市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特色经济和加强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又学习了政府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的新举措。通过实地考察与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真切感受到了成都发展速度快、发展起点高、发展路子新。通过学习考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差距,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做好工作的责任感,振兴阳泉工业经济的使命感。在总结会上,考察团团长要求全体考察团同志将学到的经验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认真思考,找准差距,抓好落实,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二、学习考察的主要体会和收获 (一)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是加快发展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问题

4、层出不穷,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将无所作为。成都市能快速发展,除了地域优势、政策优势外,关键是当地的干部群众思想上不断有新的解放,实践上不断有新的创造。成都市原有各类工业园区116个。园区太多,不仅规模小,而且产业特色不突出,基础设施不配套,土地利用率也不高。为突出区域特色和产业定位,该市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以规模大、功能较完善的(园)区为主体,整合其他园区资源,规范形成了21个分布于成都市各区(市)县的工业集中发展区。新规划确立的21个重点工业集中发展区包括以IT、制药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汽车、机械制造为主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仍突出了电子信息、机械、医药、食品等该市的四大主导产业。

5、对符合工业布局规划要求,进入工业集中发展区的项目,给予区(市)县和企业包括如何确保土地供应、建立工业用地地价成本补贴机制等在内的多种政策支持。为降低工业用地成本,该市还建立了工业用地地价成本补贴机制和多样化的供地方式,工业区土地收益全部用于工业用地地价成本调节补贴和基础设施建设。市和区(市)县每年从经营性用地土地出让金原收益中,按不少于5%的比例提取工业用地地价成本调节资金,设立专户管理,专项用于调节补贴工业项目用地的地价成本。与此同时,成都市还建立了1亿元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各工业发展区建立土地储备制度。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目前,成都市又抓住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发展

6、机遇,开始了新的探索与创造。 (二)以产业为基础,创造多种经济模式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市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到商品农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现在,成都市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新技术新产业发达的地区,同时又是电子家电、通讯设备、纺织服装、机电、建材、医药保健等行业最集中的地区。一个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以产业为基础、创造多种经济模式才能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这是成都市给我们的启示。它的经济模式虽多,但主要注重发展以下几种:1、注重发展特色经济。 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成都高新区1991年被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

7、指标年均增幅超过70%。开发区紧紧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和精密机械制造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前已有各类企业6000多家,注册资本240亿元,有外商投资企业近500多家,英特尔、摩托罗拉、康宁、住友、阿尔卡特等世界500强投资的企业有24家。同时,还形成了全国最大规模、以8个国家级孵化器为骨干、以企业和社会力量创办的孵化器为主体的孵化器群体,在孵企业760家。成都蛟龙工业港则以自动化设备、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等为主要产业,先后吸引国内外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大,无污染的综合实力强的企业入驻,现已引进企业440多家,与此同时,蛟龙工业港正在筹建全国的连锁园区,如在南昌、太原、合肥、哈尔滨、

8、郑州、西安、重庆等都在积极考察之中。 2、注重发展园区经济。 园区经济是经济科技中心,是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新载体,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龙头。成都市非常重视园区经济的发展,在我们参观的成都高新区,就实行一区多园管理体制,拥有起步工业园、新加坡工业园、火车南站加工贸易区工业园、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等。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和机构,开发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有英特尔风险投资公司等10余家国内外知名风险投资公司落户,资金规模超过14亿元,为企业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共有各类人才14万多人,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才9000多人,留学人员600多人,博士2000多人,它以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发

9、机构为主,大力发展科技密集型企业。3、注重发展龙头经济。 充分发挥知名企业的优势,以筑巢引凤的诚意,带来百鸟和鸣的效应,促进经济发展,这是成都市的又一个典型经济模式。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是199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重点开发区,是西部唯一集航空、铁路、公路、航运为一体的开发区,规划面积60Km2,随着德国拜耳、美国太科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和成都华神科技制药、希望变频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入园,迄今共引进企业248家,协议总投资356亿元,到位资金220亿元,建成投产企业145家,已初步形成了以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西南化工研究

10、院、核工业部西南物理研究院等为龙头的教育、科研产业基地;以德国拜耳动物保健、华神科技制药、四川太极制药、康弘制药、广松制药等为龙头的医药产业;以东方光盘、希望变频、长江通信、科维电子、海力电子仪表等为龙头的光电产业;以KTM球阀、阿尔法麦克斯驱动装置、西梅卡气体分离、四川客车厂、珠峰摩托等为龙头的机械产业;以西航食品、川航汉莎食品、嘉里粮油为龙头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三)改造城市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是加快发展的基础。成都市十分重视城市建设,逐步形成了陆空交通顺畅,通讯联系便捷,水电供应充裕,生活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先后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

11、力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城和台商投资“极力推荐城市”,使成都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最适宜创业、居住的城市。在城市建设中,成都市的“三不”政策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即城市规划不惜工本,城市建设不遗余力,城市管理不择“手段”,通过全力建设和打造城市,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充分发挥了城市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 (四)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加快发展的保障。 政府职能部门服务的质量,政府工作人员的态度和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发展。成都市政府提出“服务多一些,管理少一点”,专门为大型企业开辟办理手续的“绿色通道”,还建立了特大型企业领导联系制度。政府周到、细致的服务,很好地促进了成都经济的发展

12、。 三、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一)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强化加快发展的意识。近年来,我市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社会事业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地区、发展快的地区横向比,我们的发展速度不是快了,而是慢了;与发达地区的距离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因此,必须对照先进找差距,防止和克服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倾向,始终保持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强化机遇意识,防止和克服被动等待、消极无为的现象。破除居功自傲的思想,树立谦虚谨慎精神;破除贪图安乐思想,树立艰苦奋斗精神;破除安于现状思想,树立开拓进取精神。 (二)把产业经济作为发展支撑。先进地区快速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城市的发展必须以产业的发展为依托,其

13、规模的扩张必须以经济的繁荣为前提。因此,我们必须紧扣发展这个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立足本地资源、区位、交通、人文等方面的优势,选准和培育主导产业,形成我市发展的经济支撑体系。应把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壮大产业规模作为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突破口来抓。(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发展民营经济。要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和手段。一是依托现有的产业链,以商引商,吸引大企业和国际性企业和现有企业的上下游产业;二是结合大规模、高标准的工业园区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企

14、业以及科技含量高、投资密度大的项目。三是以民营经济为重点,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参与农业、新兴服务业和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的投资和经营。(四)改善发展环境,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和效率。我市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但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创造优惠的经济政策环境和较完善的政府服务环境,创造较强的法制建设环境和较宽松的企业发展环境,增强综合竞争力和投资吸引力。一是要增强全区公务员的公仆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树立“每一个公务员都代表政府形象,每一个工作部门都是投资环境” 、“环境也是生产力”的观念,切实提高政府的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更好地为我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二是创新管理方式,强化服务意识。凡是能够在网上办理的审批、年检事项,都要逐步实现网上办理,探索研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优化发展环境需要的新的电子政务,提高工作效率。健全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制度,规范运行机制,切实为各类企业和纳税人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的有效方式。三是坚持依法行政,推进从严治政。对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公务员的服务态度、工作效率、工作作风、工作质量进行检查监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管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