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节目心得体会:法之思.docx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515643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治中国》节目心得体会:法之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法治中国》节目心得体会:法之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法治中国》节目心得体会:法之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治中国》节目心得体会:法之思.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法治中国节目心得体会:法之思 特征码 WbTKHcJzaBjWcYYiEScN * 法治中国节目心得体会:法之思 一、法在中国,源远流长 法律是阶级社会的产物,中国的阶级社会大约开始于六千年前。 距今四千年前,伴随着禹的儿子启通过武力手段击败竞争对手 伯益,继承了父亲的王位,中国的阶级社会在家天下的父子相 承中正式开始了。三代之初没有成文法,完全以习惯法和首领 的意志为依据由是,当时的国家一直无法摆脱部落联盟的 形式。至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礼乐制度形成了文书藏在 官府,成为了贵族阶级之间遵守的行为准则。春秋时,郑国的 子产作刑鼎,中国历史上法律第一次被普通百姓所知晓。战国 时,

2、诸侯列国纷纷变法,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调动 了各个阶层的积极性,故而秦强七世,最终一统天下。秦之后, 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最著名的法律体系有三个。第一个是直接 继承秦法而损益之的汉律西汉由是迎来了文景之治的灿烂 辉煌;第二个是始于贞观律 ,成的唐律疏议唐律大 唐因之而有了贞观的雄风与开元的巅峰;第三个是创于明而承 第 2 页 于清的明律,明朝由此而有了洪永宣盛世,清朝亦迎来了康乾 盛世的霞光。由此可见,大凡在中国的强盛时代,总是有其代 表性的法律。 但是,中国古代虽有法治,但从无法制。这其实就是黄炎培先 生提出的兴亡周期律的原因。法律没有形成一种制度,一个统 治者有一个统治者的法律,甚至

3、于统治者本身就是法律,这样 的法律只能成为统治者压迫人民的工具。只有从新中国成立以 来,人民掌握了国家政权,掌握了法律,才再也没有人能凌驾 于法律之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制渐渐巩固,依法治国 才最终有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事实证明,在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的时期,国家的发展也势必会被严重迟滞;而在法制昌明的时 代,中国乘上了改革开放的东风,有了一日千里的发展。 二、法分善恶,人自有评 法律是社会上人人都应奉行的底线、准则。因此,合理应该是 法律的基本属性。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用五个 字揭示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直接导火索“失期,法皆斩。 ” 近年来,有的史学家根据睡虎地秦简中关于误期仅处微刑的

4、记 载,认为这个“失期,法皆斩”是太史公的附会,但我认为 李斯列传里有“二世使李斯更为法令”的记载,陈胜起义 在二世时,其法或已不同于睡虎地(始皇时) 。因此,我们可以 说,秦之兴起,由于它能利用适当的法律有效地激励人们的积 极性;秦之衰亡,由于它滥施恶法,朝令夕改。 第 3 页 那么,我们现在的问题自然是:怎样杜绝这种足以危害国家生 存的恶法出现呢?只有让人民都起来监督,而且应该不只是监 督,而是把立法权还给人民。只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能保证 法律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的意志。换句话说,只有在立法阶段就 充分尊重人民的意志,才能避免在行法过程中,由于法律违反 人民的意志而造成人民与法律的冲突造成社

5、会的动荡、国家的 衰亡。 三、法律尊严,法大于政 一直以来,领导干部以言代法的恶劣现象屡禁不止,行政干预 司法现象所在皆有,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中国自古以来都没有 理清行政与司法的关系。我认为,行政干预司法的现象屡屡出 现,其根源在于皇帝们的金口玉言。皇帝乃至各级官吏一贯把 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常常以特例为由改变司法判决结果,这 其实就是行政干预司法的直接表现。 现在,我们有许多领导干部、公职人员依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 置,以致行政权力屡屡践踏司法公正政府自己制发的红头 文件被一些公职人员视作神圣不可侵犯的真理,丝毫不顾及一 些文件内容甚至直接与现行法律相抵触的事实;领导干部的批 示就是“圣旨”

6、,不需要任何法律依据。 我们怎样才能杜绝这些行政干预司法的乱象呢?只有牢牢地树 立起法大于政的观念。近年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行政应诉 率渐渐升高,行政行为被判违法的概率也渐渐升高,这证明人 第 4 页 民的法律已经开始慢慢找回自己的尊严,行政权力被关进了由 法律织成的、越来越牢固的制度笼子里。 四、善持钧衡,行法如一 再先进、再完善的法律,最终要靠人来执行,法律的执行者手 中的权力就叫司法权。从古到今,司法腐败史不绝书“衙 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道尽了司法腐败之下黎民百 姓的颠连无告。古往今来,大办金钱案、人情案者比比皆是。 神圣的司法权成为了一些人照顾亲友、攫取利益的工具。 因

7、此,为了保证司法的公正,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司法者的素质, 所有的司法机关工作人员都应该树立这样一个原则决定判 决结果的只能是法律与事实,绝不能是金钱与人情。只有持钧 掌衡者公正无私,才能真正用好法律这个社会的秤砣,使整个 社会充满公平与公正。 五、春风化雨,法信人遵 两千三百年前,秦国国都栎阳的城门,徙木立信的故事就发生 在那里。我们有理由相信,当那个搬木头的人从商君手里接过 五十两金子的时候,整个秦国看到的是冉冉升起的希望。 事实证明,当法律用自己的诚信赢得了人们的信服,整个社会 就会洋溢着一股守法奉法的正气。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法律 也同样需要得到人们的认可,这认可来自法律的公平,这认可 来

8、自社会的繁荣,这认可来自十四亿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中国 光明前途的高度自信。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渐渐完善, 第 5 页 中间虽然经过了十年文革的冲击,但是健康力量终于扳正了社 会主义中国这艘大船的航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中国,不 再有人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从而使法律的尊严有了可靠的保障, 法律再也不会朝令夕改,一个完善周密,体现了人民意志的法 律体系渐渐成型,人民有理由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充满 信心。于是,今天,形成全民守法良好社会风气的时机到来了。 全民守法的社会风气,可以让整个社会充满和谐,可以更好的 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共谋国家的发展,可以让违法者受到整个社 会的抵制与谴责。总而言之,全民守法,法护全民,当全体中 国人民都真正从内心拥护我们的法律,拥护社会主义法制,那 真就人人都能做到孔夫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全民守法, 从每个人做起,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六、结束语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只有守住法律,才有提升道德的可能。法 律之于个人,是立身行事的准则;法律之于社会,是有序运行 的保障;法律之于国家,是富强民主的基石。只有制定良法、 严格执行,并对之充满信心,个人、社会、国家才能永远得到 法律的保护,拥有美好的未来。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