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师大长春附属学校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学科试卷考试时间: 120分钟 满分:120 分 2021年11月15日一、现代文阅读(16分)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藏”孙犁清晨,高粱叶、黑豆叶滴落着夜里凝结的露水,田野看来是安静的。可是就在那高粱地里豆棵下面,掩藏着无数的妇女,睡着无数的孩子。他们的嘴干渴极了,吸着豆叶上的露水。如果是大风天,妇女们就把孩子藏到怀里,仄下身去叫自己的背遮着。风一停,大家相看,都成了土鬼。如果是在雨里,人们就把被子披起来,立在那里,身上流着水,打着冷颤,牙齿得得响,像一阵风声。浅花的肚子
2、越发沉重了,她也得跟着人们奔跑,忍饥挨饿受惊吓。她担心自己的生命,还要处处留神肚里那个小生命。像这样整天逃难,连个炕席的边儿也摸不着,难道就把孩子添在这潮湿的大洼里吗?浅花心里明白,现在她不能去麻烦丈夫新卯,他现在正忙得连自己的命也不顾。只有她一个人知道新卯藏在小菜园里,每天下午情况缓和了,浅花还得偷偷给他送饭去。和丈夫在一块儿的还有一个年轻人,浅花不认识。从浅花眼里看过去,丈夫和这个外路人很亲热。外路人说什么,丈夫很听从。这天,浅花又用布包了一团饭,揣在怀里,在四外没有人走动的时候,跑进了对面的高粱地,从一人来高密密的高粱里钻过去,走到自家的菜园。高粱地里是那样的闷热,一到了井边,她感觉到难
3、得的舒畅和凉快。这小小的菜园,就做了新卯和那个陌生人退守的“山寨”。他们在井台上安好了辘辘,还带了一把锄头,将枪掖在背后的腰里,这样远远看去,他们是两个安分的农夫,大大的良民。虽然村子广大的土地都因为战争荒了,这小小的菜园却拾掇得异常出色。太阳光强烈地照着,园子里散发着黑豆花和泥土潮热的香甜味道。几畦甜瓜快熟了,懒懒地躺在太阳光下面。人还没有露面,这沉重凸胀得大肚子先露了出来。新卯嘴唇动了动,不知道因为是喜爱还是心痛。“那边没事吗?”他问。浅花说:“没有。”新卯和那人吃着饭,浅花坐在一边用褂子襟扇着汗,那个人问:“这几天有人回家去睡觉了?”“家去的不少了,鬼子修了楼,不常出来,人们就不愿再在地
4、里受罪了。”浅花说。“青年人有家去的吗?”那人着急地问。“没有。”新卯说,“我早下了通知。”那个人很快地吃完饭,站起身来,望望浅花的肚子笑着说:“大嫂子,快了吧,还差多少日子?”浅花红了脸,看着丈夫。那人又问新卯,新卯说:“谁闹清了她们那个!”“你这个丈夫!”那个人说,“要关心她们么!我考虑了这个问题,在家里生产不好,就到这洞里来吧,我们搬到上面来睡,保护着你,你说好不好?”浅花笑着说:“那不成了耗子吗?”“都是鬼子闹的么!”那个人忿忿地说。新卯吃完了饭,跑去摘了几个熟透了的大甜瓜,塞到浅花怀里。浅花回到家里,心里犹豫着,她不愿去扰乱丈夫,又在家里睡了。这一晚上,敌人包围了他们。满街红灯火杖,
5、敌人把睡在家里的人都赶到街上去,男男女女哆里哆嗦走到街上,慌张地结着扣子提上鞋。敌人指名要新卯,人们都说他不在家,早跑了。敌人在人群里乱抽乱打,要人们指出新卯家的人,人们说他一家子都跑了。那些女人们,跌坐在地上,身子使劲往下缩,由前面的人把自己压在下面。在灯影里,她们尽量把脸转到暗处,用手摸着地下的泥土涂在脸上。敌人把能找到的东西放在人们的手里,把一张铁犁放在一个老头手里,把一块门扇放在一个老婆手里命令高高举起,不准动摇。他们在周围散步、吸烟、详细观看。浅花托着一个石砘子,肚子里已经很难受,高举着这样沉重的东西,她觉得她的肠子快断了。脊背上流着冷汗,一阵头晕,她栽倒了。敌人用皮鞋踢她,叫她再高
6、举起那东西来。夜深了,就是敌人也有些困乏,可是人们还得挣扎着高举着那些东西。灯光照着人们,照在敌人的刺刀上,也照在浅花的脸上,一点血色都没有,流着冷汗。她知道自己就要死了,眼里冒着金星。在眼前飞,飞,又落下,又飞起来。谁来解救?一群青年人在新卯的小菜园集合了,由那外路人带领,潜入了村庄,趴在房上瞄准敌人脑袋射击。敌人一阵慌乱,撤离了村庄。他们把倒在地下的浅花抬到园子里去。不久,她就在洞里生产了。洞里是阴冷的、潮湿的,那是三丈深的地下,没有一点光,大地上的风也吹不到这里面来。一个女孩子在这里降生了,母亲给她取了个名,叫“藏”。在外面的大地里,风还是吹着,太阳还是照着,豆花谢了结了实,瓜儿熟了落了
7、蒂。人们为了未来的光明,正在田野里进行着斗争。(有删改)文本二:所谓诗化生活,并不是对生活的粉饰和美化。诗化生活是对生活的一种审美过滤,一种融合了作家审美情感的对生活独特的提炼和概括过程。这既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也体现着作家观察和表现生活的一种方式方法。孙犁为文,旨在发现美、表现美和歌颂美,他认为“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他说:“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他明确指出:“文学的职责是反映现实,主要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真的美的善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是这样。”对生活进行诗化的处理,把自己的审美情感自然天成地培铸于方法之中,是
8、孙犁毕其一生矢志不渝的艺术追求。直到晚年,他还一再著文强调“小说属于美学范畴”“小说是美育的一种”。他说“人天生就是喜欢美的”“作家永远是现实生活的真美善的卫道士”。他怀着对人民的深沉的爱,以一颗火热的诗心感受着时代的风云,致力于表现生活的真善美。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出自美和善的愿望”,能给人以情操的净化陶冶和极丰富的美感享受。(摘自钟正平诗化的现实主义)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中新卯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丈夫,但从他“摘了几个熟透了的大甜瓜”塞给浅花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对妻子的关爱。B文章中怀有身孕的浅花,在敌人面前即使“眼里冒着金星”,也没有屈服,体
9、现其强烈的自我觉醒和革命斗争意识。C文章中百姓有家不能回、忍饥挨饿,以及被赶到街上后遭受折磨等情节的描写,暗含作者对战争的憎恶之情。D文章结尾处写“豆花谢了结了实”,与开头部分有关黑豆的描写形成呼应,同时也象征着战争终将取得胜利的结果。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篇对高粱叶和黑豆叶的描写,为故事发展提供了自然背景,田野的“安静”又与后面“藏”的紧张氛围形成反差。B文章记叙小菜园里浅花与丈夫、外路人的对话,使用了很多口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也凸显了人物的身份与品质。C文章综合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了“外路人”这一智勇双全、关心百
10、姓的革命领导者形象。D钟正平从孙犁小说审美理想和创作方法的角度分析了孙犁的艺术追求,认为孙犁诗化小说是致力于表现生活的真善美。3.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文本一的题目“藏”是如何统摄全文的。(4分)4.孙犁表现战争主题的小说,大都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请结合文本二对孙犁诗化小说的分析,谈谈文本一“诗化”的具体表现。(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治 学(节选)【魏】徐干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治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
11、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曰:智,仁、圣,义、中、和;教以六行,曰:孝、友、睦、姻、任、恤;教以六艺,曰:礼、乐、射、御、书,数;三教备而人道毕矣。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学之谓也。倦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
12、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是以情性合人,而德音相继也,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谓师人矣。马虽有逸足,而不闲舆,则不为良骏;人虽有美质,而不习道,则不为君子。故学者,求习道也,若有似乎画采,玄黄之色既著,而纯皓之体斯亡,敝而不渝,孰知其素欤?子夏曰:“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故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易曰:“君子以自强不息。”凡学者,
13、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然鄙儒之博学也,务于物名,详于器械,矜于诂训,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以获先王之心,此无异乎女史诵诗,内竖传令也。故使学者劳思虑而不知道,费日月而无成功,故君子必择师焉。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三教备而人道毕矣 备:具备B然后知被褐之陋 陋:粗陋C终身亹亹,没而后已 没:死亡D学者不患才之不赡 赡:供养6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B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
14、非矣C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D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人刚出生是蒙昧无知的,有如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出,太阳的光辉照进去,各种东西就一目了然,而学习就是这太阳。B只有接受过学校的教育,然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一样,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C作者认为,学习是君子能够成德立行的原因。他们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D学习上要以博大要旨为首务
15、不能斤斤计较于诘训名物,寻章摘句,但如果老师选得好,即使致力于诂训名物,也会有很大的成就。8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5分)(2)敝而不渝,孰知其素欤?(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答张十一功曹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注释】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功曹:官名。踯躅:杜鹃花科,花红黄色
16、可供观赏。恩波:皇帝的恩泽。斗:通“陡”。9. “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两句描写景物很有特色,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6分)10.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1.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1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既是运用比喻又是运用典故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 , 。”13.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简笔勾勒出居住条件,显示出诗人生活的简朴。三、选择题组(本题共6小题,18分)14.下列各句中,加点
17、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里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闻名天下,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B持续多日的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山洪暴发,农田被淹,房屋倒塌,灾情扣人心弦,相关部门正全力以赴组织救灾。C两位多年未见的战友在火车上意外相逢,他们一见如故,回忆起一同出生入死的战斗经历,不禁感慨万千。D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当人体免疫力大幅受损的情况下,“超级真菌”会乘虚而入,使病情雪上加霜,加速病人死亡,因此它被贴上了“高致死率”的标签,使
18、人闻之色变。B近年来,战狼流浪地球等一批精良艺术品质和积极价值取向的文艺作品受到观众广泛认可,这充分证明过硬品质是新时代文艺实现文化引领的基本条件。C中国的哲学蕴含于人伦日用之中,中国建筑处处体现着人伦秩序与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正是良渚大量建筑遗址的见证者。D当前,以芬太尼类物质为代表的新型毒品来势凶猛,已在一些国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将芬太尼类物质整类列入管制,是中国政府处理毒品问题的创新性举措。16.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 孔子云:何陋之有?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 不拘于时D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17.下列各句
19、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吾从而师之 其贤不及孔子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古之学者必有师 小学而大遗 今之众人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A B. C. D.18.下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不耻相师 则群聚而笑之 圣益圣,愚益愚 孔子师郯子 小学而大遗 吾师道也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吾从而师之A./ B./ C./ D./1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B“谥”,带有评价作用的称号。表扬的如“宣”,批评的如“厉”,同情的如“哀”。C“
20、父忧”,对父亲去世的婉辞。“丁忧”是指遭父母之丧,官员一般辞官回家守丧。D“秩满”,指古代官吏任期届满。一般十年为一秩,故官员任期也是十年。四、写作(50分)2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当今时代,我们总是鼓励年轻人要追求卓越,拒绝平庸,而有人却说“我的孩子,我只要她(他)健康快乐就好”。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20212022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答案1.B B项“强烈的自我觉醒和革命斗争意识”错误,根据原文可知,是敌人逼迫她,不能体现强烈的自我觉醒和革命斗争意识。2.C C项“文章综合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错误,没有心理描写
21、3.“藏”是特定历史时期百姓生存及斗争的一种方式,文章写百姓躲藏在豆棵下、丈夫及陌生人掩藏在菜园里、百姓掩护浅花、女人们在人群中极力隐藏自己、浅花躲藏起来生孩子等情节,都与“藏”有关。文章最后浅花给孩子取名“藏”,呼应标题,表达人们为了未来的光明继续潜藏斗争的决心,也表明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战斗力,深化了主题。4.景物描写富有诗情画意,文中有关田野、菜园中等景物的描写,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整体构思富含诗情,小说的题材虽然写战争,但淡化正面描写,寥寥几笔快速结束战斗,使小说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表现出了一种清新的诗风。语言充满诗意,文中“风还是吹着,太阳还是照着,豆花谢了结了实,瓜儿熟了落了蒂”“
22、在眼前飞,飞,又落下,又飞起来”等整齐、重复的语言,具有诗歌对称和韵律之美。表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文中对浅花及百姓战时生活的真切描写,展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及人性之美。阅读此文,能给人以情操的净化和陶冶。5D6A(根据句式对称和虚词的用法特点,可知“如登山焉”和“如寤寐焉”、“动而益高”和“久而愈足”是对称句式,且“焉”字是虚词,放在句末,因此“高”“足”“焉”后应断开。这样可排除C、D两项;而后面“则”要放在句首,“然”字是形容词词尾,“杳然”不能断开,这样就排除了B项,故答案为A)7D(该项后一分句内容错误,致力于训诂名物,只会徒劳无功,没有成就。这个跟选项没有关系)8(1)器物不加修饰
23、就不可能做得美观好看,人们不学习,也就难以具备美好的品德。【5分,“饰”“懿德”“无以”句式各占1分,句意2分】(2)它直到破烂而黄黑色不变,有谁知道它原来的纯白颜色呢?【5分,“渝”“素”和反问句式各占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形体死亡而名不朽灭,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学习。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蒙昧无知,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出,太阳的光辉一照进去,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
24、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具备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寄给神祇祖先。聆听了黄钟的声音,然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然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然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来由,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认识错误,而且行为完全不对了。倚物伫立而想着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定能抵达,举仰着头而想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实现,孤身独处而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定能达到目的。所以,君子的心
25、灵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定要广泛听取。君子对于学习,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就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死而后已。因此,尽管有资质,而无志向,也不能够建立他的功业。志向是学习的主要,资质是学习的次要。求学的人不担心才学不富足,而怕志向没有确立。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学习的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君子一定要确立他的志向。9.答案:本诗运用了衬托、拟人修辞手法(2分):“哀猿啼处两三家”,以声衬静,用猿的哀鸣之声打破山村的安静,衬托出山村的宁静(或以竹的勃勃生长和花的色彩艳丽之乐景衬托出
26、诗人的悲哀之情)(2分);“筼筜竞长”拟人手法,赋予“筼筜”人格化,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2分)。10.答案:遗憾未报君恩,叹息无辜被贬,不愿虚度年华。(一点2分,二点4分,三点5)】【译文】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以见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羊踯躅清闲自得,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皇帝深恩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吟读张署来诗后,叹看双鬓,顿时觉得鬓发白了一半。【注释】功曹:官名。两三:几个。表示少量。筼筜:一种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竹子。踯躅:杜鹃花的别名。恩波:谓帝王的恩泽。死所:死的地方。炎瘴:南方湿热致病的
27、瘴气。霜毛:白发。【创作背景】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功曹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803年)春天作的。【作品鉴赏】诗的前半部分写景。“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淡淡几笔,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接下来是两组近景镜头,“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筼筜是一种粗大的竹子。踯躅,植物名,即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生在山谷间,二月花发时,耀眼如火,月余不歇。这一联,可以说是作者为前面一联的冷落景象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增添了些许春天的生气。上句的“竞”字同下句的“闲”字,不但对仗工稳,而且传神
28、生动。“竞”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托写出来。这四句诗,先写远景,后写近景,层次分明。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与作者此时的处境与心情紧密相连的。它体现了这样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闲。静从空旷少人烟而生,作者从繁华嘈杂、人事纷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僻远荒冷的山区,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这种闲,由他的处境遭遇而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然而不免使人触景生情。身虽居闲地,心
29、却一刻也没能摆脱朝廷的束缚,常常被“未报恩波”所烦扰,不能得闲,故而分外感慨。作者虽然写的是景,而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隐情,正如王夫之唐诗评选所说:“寄悲正在比兴处。”诗的下半段叙事抒情,“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
30、境中,尚还想“未报恩波”,这表现出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有了这一联的铺垫,下一联就容易理解。“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斗”同“陡”,是顿时的意思。“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这一联写得委婉曲折,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似乎来诗是愁的原因,这就把全诗惟一正面表现愁怨的地方掩盖住了。并且写愁不说愁,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诗意婉转,韵味醇厚。诗写僻境,以画意出之,写忧愤,以曲笔出之。诗人似乎尽力想把他那种激愤的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但是又自觉不自觉地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人感受到那股被压抑着的感情潜流,读来为之
31、感动,令人回味,形成了这首诗含蓄深沉的特点。【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11.问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12.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13.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
32、九间14.D A项,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使用对象错误。B项,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用错对象。C项,一见如故:初次见面就很投缘,像老朋友一样。望文生义。D项,空中楼阁: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15.D A项,句式杂糅,“当情况下”可改为“在情况下”或“当时”。B项,成分残缺,缺少谓语,应在“精良艺术品质”前加“具有”,或改为“一批艺术品质精良和价值取向积极的文艺作品”。C项,不合逻辑,“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正是良渚大量建筑遗址的见证者”可改为“良渚大量的建筑遗址正是五千年前中华文明的见证者”。16.A A项,和例句均为宾语前置。B项,判断句。C项,被动句。D项,一般句式。17.B “从而”古义是两个词,动词“从”(跟随)和连词“而”。今义是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学者”古义指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小学”古义指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读)学习,今义指小学学校教育。“众人”古义指一般人,今义指大家,许多人。“不必”古义指不一定,今义指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18.C 分别为意动/名作状/形作名/名作动19.D “故官员任期也是十年”表述错误。古代地方官一任三年,任内每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根据考课决定升迁或降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