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三级心理诊断技能复习概要.doc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5174053 上传时间:2020-02-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三级心理诊断技能复习概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版三级心理诊断技能复习概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版三级心理诊断技能复习概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版三级心理诊断技能复习概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版三级心理诊断技能复习概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版三级心理诊断技能复习概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三级心理诊断技能复习概要.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复习概要三级心理第一章诊断技能复习概要辅导习题共计118题,其中单项选择65题,多项选择53题。第一节 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1)第一单元 如何进行初诊接待(1)一、学习目标:学会按心理咨询原则与求助者进行第一次接触。二、工作程序(一)做好咨询前的准备工作初诊接待中,工作人员应有的仪态是坐姿端正、服饰整洁、表情平和、保持正常社交距离。初诊接待中,工作人员不应有的仪态是:坐姿随意、服饰入时、表情热情、密切注视着求助者;坐姿随意、服饰整洁、表情平和、不停地扫视求助者;坐姿端正、服饰入时、表情热情、视线不离开求助者。(二)礼貌地接待方式和

2、礼貌语言(三)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那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初诊接待时正确的询问方式是“你希望我能帮助您解决什么问题”。初诊接待时不正确的询问方式是:您有什么样问题需要解决,说吧;您能否告诉我到底出了什么事吗;您找我究竞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四)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五)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对保密原则的理解正确的是说明保密原则时亦须说明保密例外。心理咨询中对于保密原则的把握不正确的是:心理咨询员时刻保守求助者的秘密;求助者的所有情况均在保密之列。(六)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初诊接待中向求助者介绍心理咨询时正确的描述是心理咨询不能够解决他的全部问题.初诊接待中向求助者介绍心理咨询时不正

3、确的描述是:没有必要告知对方什么是心理咨询;求助者不必了解心理咨询如何进行;心理咨询按照对方的要求解决问题。(七)说明求助者的权利与义务(参考教材P74的内容)求助者的权利与义务包括:如实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信息;要按共同商订的时间表进行心理咨询。求助者的权利与义务不包括应按时完成作业并协商解决收费问题。(八)与求助者进行协商,确定使用哪种咨询方式(门诊、电话、网络等)三、相关知识(一)社会交往中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二)心理咨询保密原则的重要性(三)危机的处理(四)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分类四、注意事项初诊接待时应该正确把握的内容是:避免紧张情绪;避免使用方言;严守保密原则。(一)避免紧张情绪(

4、二)语言表达初诊接待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是可以适当地使用专业术语。对初诊接待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应禁止使用专业术语。(三)反复说明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心理咨询中对于保密原则的把握正确的是求助者对于泄密有诉诸法律的权利。(四)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对心理测量功能的理解正确的是在咨询范围以内可适当向求助者做出承诺。(五)咨询时的仪态第二单元 摄入性会谈(5)一、学习目标:学会确定摄入性会谈法的目标、会谈内容与范围使用摄入性谈话时不正确的做法是: 避免提问失误,绝对不能扭转对方谈话内容;保持中立性态度,但必要时使用批评性语言。使用摄入性谈话时不正确的做法是:对方自我探索过多;谈话内容过于具体。二、工作程序

5、(一)确定会谈的目标、内容与范围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5确定会谈的内容与范围习题:摄入性谈话时确定谈话内容和范围时,正确的做法是对求助者的许多内容分别进行谈话。摄入性谈话时确定谈话内容和范围时不正确的做法是:依上级咨询师诊断的结果进行谈话;根据临床诊断的结果分析进行谈话;依咨询员主动提出的内容进行谈话。(二)确定提问方式(一般情况下使用开放式提问,不用封闭式提问,特殊情况下使用半开放式提问)确定提问方式时应把握的要点中不正确的是:一般应该使用封闭式提问;绝对不应

6、使用封闭式提问。确定提问方式时应把握的要点中不正确的是绝对不应使用封闭式提问。(三)倾听在摄入性谈话中对倾听的理解正确的是全神贯注地们听,不要随便打断。在摄入性谈话中对倾听的理解正确的是:全神贯注地倾听;不随便打断谈话。在摄入性谈话中对倾听的理解不正确的是自然随意地倾听,给予恰当评论。对释义的理解和运用:对释义的理解正确的是释义能使求助者感到咨询员所提问题很合理。对释义的理解不正确的是:使用释义技巧时没必要先征得求助者的同意;指重复并评价对方话题后顺便提出另一问题;它是控制会谈和转换话题中不大常用的技巧。(四)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P6)控制会谈和转移话题的常用方法:1、 释义“内容反映”:把求

7、助者说的内容中重要的部分反馈给求助者。2、 中断:非语言技术,用行为来中断3、 情感反射:有意识刺激求助者,是会谈转向某类问题。慎用!4、 引导:由原来话题引申出新话题。习题:控制谈话方向应把握的要点是涉及问题时要有计划性和目的性。控制谈话方向应把握的要点中不正确的是: 应该按照求助者的意愿来进行; 运用技巧随心所欲地转换话题;控制会谈内容对咨询员最重要。关于中断:对中断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强迫对方停止谈话;直接建议转换话题。而建议变换地方再谈,时间有限下次再谈,暂时休止然后再谈都是正确的。对中断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强迫对方停止谈话。关于引导:对引导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把目前话题转向另一话题。

8、对引导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咨询师通过暗示转换话题;咨询师直接建议转换话题;经由中介转换出新的话题。(五)对会谈内容归类(会谈之后必须对问题进行归类)谈话中不正确的操作是即使对方同意也不可做录像。谈话中应把握的要点是:征得求助者同意后可做笔录;谈话信息依靠临场记忆整理;交谈中一般不做笔录和录音。(六)结束会谈(结束会谈时必须申明和承诺的话)三、相关知识(会谈法简介)1会谈中听比说更重要2态度(心理咨询师在会谈中只能持一种非评判性态度)对谈话法的理解正确的是:一旦开始进入会谈就应该将谈话维持下去; 只有持非评判性态度才能使对方无所顾忌。对谈话法的理解正确的是只有持非评判性态度才能使对方无所顾忌。

9、对中立性态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对其情绪和行为效应采取肯定态度; 对其情绪和行为后果采取保留态度;对其情绪和行为的规律性给予保留。对中立性态度的理解正确的是会谈中不应该明确表明自已的态度。3区别(对求助者的会谈内容进行区分和鉴别十分重要)4会谈法的种类(摄入性会谈、鉴别性会谈、治疗性会谈、咨询性会谈、危机性会谈)对谈话法的种类描述正确的是: 通过交谈和观察确定测验的种类的谈话是鉴别性谈话; 通过谈话了解病史和其他状况的谈话是摄入性谈话; 针对精神变态和行为异常的谈话是治疗性谈话;内容涉及健康人某些问题的谈话是咨询性谈话。对谈话法的种类描述正确的是内容涉及健康人某些问题的谈话是咨询性谈话。最常使

10、用的“摄入法”是病史采集法。经常选用桑德伯格制定的一个17项提纲;马隆和沃德总结出了结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的12个题目。5怎样提问题谈话中不恰当提问的表现形式是解释性询问。谈话时提问过多的原因可能是: 咨询师对求助者心理障碍缺乏理解; 咨询师对求助者心理障碍缺乏理解;咨询师不善于掌握语言交流的技巧。谈话时提问过多的原因可能是咨询师对求助者心理障碍缺乏理解。不恰当提问所带来的消极作用: 造成依赖(不问不说话); 责任转移; 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 产生不准确的信息; 求助者因处在被“审问”地位而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提问过多会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不恰当提问的消极作用可减少对方自我探索

11、的主动性。对不恰当提问带来的消极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可减少双方共同探索的主动性;可产生不准确信息而延误确诊。谈话中不恰当提问的表现形式不包括:间接性询问;开放式询问(包括“修饰性反问”和“解释性询问”)凯利将临床交谈提问的性质做了6条归类:“为什么”的问题;多重选择性问题;多重问题;修饰性反问;责备性问题;解释性问题。修饰性反问引起的后果是对求助者毫无益处。修饰性反问引起的不良后果是对求助者毫无益处。6会谈内容的选择(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 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咨询师选择谈话内容的原则是符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和兴趣。选择谈话内容的原则中正确的是符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和兴趣。 对求

12、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 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 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 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有助于改善求助者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 会谈法的有效性选择谈话内容的原则中不正确的是:可把思维障碍的症状加以讨论;能够改变求助者的个性和态度。对会谈法临床价值的评价是不能够用来预测学习成绩。四、注意事项1态度必须保持中性2提问中避免失误3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之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使用摄入性谈话时,正确的做法是除了进行咨询性谈话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5在摄入性会谈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6

13、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作结束话,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第三单元 正确使用心理测验(14)一、学习目标:学会正确使用心理测验使用心理测验时不正确的做法是: 不必说明进行测验和选择某测量手段的原因;必要时不必征得上级咨询师的同意即可施测。使用心理测验时把握不正确的是:为深入了解对方应尽量多做心理测验;使用心理测验的目的不一定只为诊断;特殊情况下可打破操作规定实施测验;有时依据心理测验结果可以给出诊断。二、工作程序(一)向求助者说明选用量表对确诊的意义并征得求助者同意(二)依据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项目(三)测量结果如果与临床观察、会谈法的结论相左,不可轻信任何一方。必

14、须重新会谈,再行评测。三、相关知识(依据求助者的心理问题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项目)1选择测评量表,应有指向性。2为了确定非情景性症状的性质,应启用人格问卷,以便探索症状的人格因素。3为寻找早期原因,可选用病因探索性量表(如SCL-90)4为排除疾病而使用量表。若怀疑有精神疾病可使用MMPI;若觉得智力有问题可用智力量表;若怀疑是神经系统疾病时,可选用神经心理学测评手段。心理测验的正确使用要求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来选择恰当的测验项目。四、注意事项(一)不得乱用心理测验使用心理测验时把握正确的是任何情况下都应按操作规定实施测验。(二)不得使用“地毯式轰炸”方式实施心理测验第四单元 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

15、评估(15)一、学习目标:学会对临床资料的整理对求助者问题进行归类的目的是为最终诊断提供确切依据。二、工作程序整理归纳临床资料时应考虑的因素是:求助者生物、心理和自我意识的情况;求助者人际、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条件;他人对求助者印象和治疗情况的评价;首先考虑与处置方案密切关联的资料。(一)按提纲整理归纳一般资料(可列表填写)人口学资料;生活状况;婚姻家庭;工作记录;社会交往;娱乐活动;自我描述;个人内在世界的重要特点;其他资料。一般资料的整理包括求助者的:娱乐活动;自我描述;工作记录(不包括“身体状态”); 生活状况。一般资料的整理包括求助者的生活状况对求助者一般资料的整理不包括家庭教养方式。(二

16、)按提纲整理个人成长史资料(可列表填写)婴幼儿期;童年生活;少年期生活;青年期;个人成长中的重大转化及对它的评价。个人成长史资料的整理包括围产期母亲身体状况;家庭教养的方式如何;婚姻是否受到过挫折;目前对既往事件的评价。个人成长史资料的整理包括对成长中事件的评价。对求助者个人成长史资料的整理不包括情绪体验的描述。(三)按提纲整理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精神状态(知、情、意和人格);身体状态;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整理归纳临床资料时应考虑的因素是求助者生物、心理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对求助者目前状态的整理不包括职业和法律意识。求助者目前状态的整理不包括:生活方式和经济状况;家庭情况

17、和婚姻状况。求助者目前状态的整理包括躯体感觉和体检报告。(四)对资料来源的可靠性予以说明(五)按资料的性质进行分类整理三、相关知识(一)对临床资料的归类、解释与验证(二)不管从哪方面入手去归纳和解释资料,都有一个先决条件资料的可靠性验证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时采用的方法一般是:补充提问;测验资料;亲友资料。验证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时采用的方法一般是测验资料。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临床资料赋予意义时采用的方法不包括控制决策。当我们赋予某种资料以具体意义时,一般采用三种方法或三个思路:就事论事;寻找相关;迹象分析。(三)影响资料可靠性的可能因素影响资料可靠性的因素可能是: 过分随意的交谈可能形成暗示; 咨询师

18、的倾向性可能形成暗示; 收集资料者也是后来的决策者; 不能依情况灵活做出交谈计划。影响资料可靠性的因素不包括能够依情况灵活做出交谈计划。(四)职业倾向对理解资料的影响不同职业对资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生物学者从生长环境失去平衡的角度看问题。应为生态学者。不同职业对资料的理解正确的是:临床医生从来访者是否有病的角度看问题;行为主义者从学习和认知障碍的角度看问题;生态学者从生长环境失去平衡的角度看问题;非专业观察者常从自然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生物学者从人的发展生长角度上看问题。四、注意事项(一)一定要仔细、严格和按技术要求去搜集和评价各类资料的内容(二)咨询师给出的评估有错误或把握不大时,应进行集体讨论

19、,以保证意见的正确性第五单元 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的资料(20)一、学习目标:学会从求助者以往的咨询(或治疗)过程中寻找有价值的资料以利于形成正确的诊断。二、工作程序(一)询问求助者以往是否去过医疗机构,详细阅读就诊的病历和有关资料。(二)询问求助者以往是否去过其他心理咨询机构,其咨询(或治疗)过程如何。了解求助者既往史的内容应该包括: 医疗机构的诊断和治疗以及疗效情况; 到医院就诊的原因是躯体的还是心理的;对以往心理咨询的效果进行正确评价。了解求助者既往史的内容不应该包括目前的心理诊断及咨询过程是否正确。三、相关知识(一)了解当时咨询师的诊断以及进行过何种治疗,疗效如何。(二)分析

20、当时去医院就诊的原因哪些是躯体方面的,那些是心理方面的,以及二者的关系如何。(三)求助者过去曾经历过心理咨询,很可能由于咨询(或治疗)效果不好而来。(四)有的原来确实患有精神病,但这次的问题不是原来的问题,而是另外的问题,要仔细区分。(五)有的求助者经过以往的心理咨询之后,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加重。四、注意事项(一)对那些曾经有过咨询经历的求助者要说明详细了解既往史的重要性(二)在咨询(或治疗)过程中,失误是难免的,不可对以往的失误进行挑剔和嘲讽。第二节 初步诊断(22)第一单元 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22)一、学习目标:学习将临床资料相互对照印证和比较,确定其真实可靠性;学

21、会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抽象概括出牵动各种因素的关键点。二、工作程序(一)按表分类填写收集到的全部临床资料(二)按先后次序,列出临床表现,再列出收集到的各类有关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三)找到引起心理问题的关键点。确定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原则是资料分析时既要可靠真实又要符合客观逻辑。确定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原则不包括: 求助者家属提供的资料最有可靠性和真实性; 咨询师凭借经验可以对初期资料做定性分析;求助者提供的资料不能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内涵是该因素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对心理与行为问题关键点的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该因素随着形式的改变,其

22、本身性质也改变;它是个别临床表现的原因或与表现有联系。三、相关知识对临床诊断来说,找关键点或关键因素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技能。案例四、注意事项(一)未经验证的资料不能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二)资料的分析不能有主观随意性,要符合客观逻辑。第二单元 对求助者形成初步印象,对一般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分析(24)一、学习目标:依据观察、会谈和心理测验结果,对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形成临床初步印象。二、工作程序(一)使用“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的十项指标”,对求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衡量。评估求助者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的手段是逐个使用“心理健康水平评估十项指标”进行衡量。(二)选择有效的测评工具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量化

23、的系统评估。(三)再对某些含混的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初步区分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三、相关知识(一)关于“第一印象”问题(参见教材社会心理学知识中的相关部分)对初步印象不正确的理解是,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病因种类形成大致判断。对初步印象不正确的理解是,对求助者: 心理问题的病因种类形成大致判断;行为问题的病因种类形成大致判断。形成初步印象的正确操作是: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评估;对目前一般心理健康水平予以评估;对某些含混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二)关于心理诊断(心理诊断的内涵和外延,广义的心理诊断和狭义的心理诊断)对心理诊断的理解正确的是能确切说明治疗前的决策过程

24、。(三)心理诊断的科学性判断心理诊断是否具有科学性的依据是: 任何单项测定均应该有可以比较的常模;诊断是对多项测定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判断心理诊断是否具有科学性的依据是诊断是对多项测定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1任何单项测定均应有可比较的常模。2各单项测定之间必须有内在逻辑性,同时测定结果与临床症状应有相对一致性。3心理诊断的提出和方法设计都应以各基础学科的规律和操作原则为依据。4心理诊断应接受临床实践的检验。(四)心理诊断的目标(心理诊断是以个体为目标,探求某一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对心理诊断目标的理解正确的是确定个体的行为与常模偏离的程度和距离。对心理诊断目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与一般心理学研究的目

25、标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寻求人类总体或某一群体的共同心理规律。(五)心理诊断在临床心理学中的重要性对心理诊断适用范围的理解不正确的是不适合于心理疾病边缘状态。与心理诊断概念不符合的是:内延方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应限制在临床心理学范围内。四、注意事项(一)心理诊断中,避免“贴标签”。应以现实的临床表现为依据。(二)对难以确定诊断的案例,力争通过会诊解决问题。第三单元 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25)一、学习目标:学会判断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工作范围的原则。二、工作程序(一)掌握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对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的理解正确的是背离一条原则

26、者就可定为可疑精神性问题。对判断病与非病的原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背离一条原则者不能定为可疑精神病症状;背离两条原则者才可定为可疑精神病症状;背离三条原则者才可定为可疑精神病症状。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对统一性原则的理解正确的是: 人的行为只要在量与质方面和外部刺激保持一致,则必然正常; 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必与客观环境一致;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统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对统一性原则的理解正确的是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统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自知力”是精神病学临床上是否有精神病的一项指标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知情意协调一致性)心理过程

27、的内在协调一致是区分: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的标准之一;正常人群与异常人群的标准之一。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对个性相对稳定性原则的理解正确的是: 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不易改变;在存在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可能发生改变。对个性相对稳定性原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在存在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不易改变。(二)对求助者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些特异行为表现进行定性1、从求助者的“求医行为”来判断其为神经症或精神病性问题患有“神经症”的求助者常常表现为强烈的求治愿望而主动求医,而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求助者很少主动求医。对求医行为的理解正确的是:神经症者常常有强烈的求治愿望;神经症儿童反复向家长诉说痛苦;精

28、神病性问题的患者很少主动求医。对求医行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由家属陪同者求治的愿望不强烈。2、从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程度来分析患有“神经症”的求助者对自己的症状是有“自知力”的;相反精神病性问题的人对自己的症状没有“自知力”。案例对症状自知力的理解正确的是求助者能找出问题原因及与症状的关系,说明自知为完整。对症状自知力的理解不正确的是:求助者出现某些思维障碍和行为的异常,说明自知力丧失;求助者能认识自己异常但不能做出解释,说明自知力完整;求助者能认识问题存在但不能分析原因,说明自知力完整。(三)确定工作范围1、明确自己的胜任力2、主要对象正常范围内的一般和严重心理问题,部分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29、可疑神经症)3、对精神病性问题,有条件的辅助性工作4、慎重对待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和确诊神经症习题:对心理咨询范围的理解正确的是心理咨询对某些问题不一定能起到作用。对心理咨询范围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心理咨询师应给予对方承诺以求得信任;咨询师不包揽一切,但可提出指导性意见;与心理有关系的问题都应该妥善的解决。 (四)不属于心理咨询范围的问题的处理 明确和转接第四单元 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35)1、 学习目标:通过案例分析,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方法,二、工作程序(一)把握主导症状,分析求助者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二)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和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三)分析求助

30、者内心冲突类型,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四)分析求助者情绪是否泛化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五)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时间,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影响程度 一般心理问题的特点:时间:近期发生到2个月内。情绪泛化:未泛化。反应程度:强度不太强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无明显异常来访者要被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必须满足如下的条件: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不良情绪持续一个月或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局限于最初事件(不泛化)。对一般心理问题的理解正确的是反应强度不剧烈并未严重影响思维逻辑性。对一般心理问题的理解正确的是:问题内

31、容尚未泛化;咨询效果一般较好;反应强度不太剧烈;人格没有明显异常。(6) 形成初步诊断 诊断依据或过程见三级技能P36案例1-17分析三、注意事项(一)采集资料是初学者的基本功,必须严格按要求操作,不能怕麻烦。(二)在收集资料操作中应主动地体会各类资料间的逻辑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第五单元 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39)一、学习目标:学会对严重心理问题做出诊断。二、工作程序 (一)把握主导症状,分析求助者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判断严重心理问题时应该考虑到求助者是否存在着器质性的病变基础。(二)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和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三)分析求助者内心冲突类型,与

32、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 内心冲突是否属于道德性质或现实意义(四)分析求助者情绪是否泛化,与一般心理问题相鉴别(五)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时间,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影响程度定义:“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符合“严重心理问题”的界定的表述是: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反应对象被泛华。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关键是与神经症相区别。关于“严重心理问题”,不正确的说法是持续时间可在一年以上,两年以下。 (六)形成初步诊断三、相关知识

33、(通过案例学习)四、注意事项(一)健康心理咨询的心理诊断,力求与典型的神经衰弱、神经症相鉴别。(二)心理冲突的性质,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三)对青年人来说,关系到个人发展前途的事件,通常都属于高强度刺激。(四)分析情绪是否泛化,注意泛化和心境对人影响区别。见P45第六单元 提出心理评估报告(45)一、学习目标:综合初诊材料,对求助者的问题性质、程度及可能的原因做出评估。二、工作程序(一)临床资料的核实(使用调查法)(二)评估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三)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的分析(四)综合上述三项,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及产生的原因,写出分析评估报告。三、相关知识(通过案例学习)熟读教材中的案例11第 页 共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项目管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