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doc

上传人:有米之炊 文档编号:5275926 上传时间:2020-03-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1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由4篇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组成。课文包括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古诗词三首中的三首诗词写的都是诗人在乡村生活中的所见所感;乡下人家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天窗是文学大师茅盾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表达了孩童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三月桃花水是一篇美文,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春暖花开、大地回春的美丽画卷,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口语交际”的主题是“转述”。“习作”的主题是“我的乐园”。“语文园地”由“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3个栏目组成。学情分析作为马上要步入第三学段的学生,他们经过三年半的学习,已经具

2、备一定的自学生字词的能力。因此,生字词的教学大多应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检查自学情况,但关键字词还是要给予指导。本单元的课文以“美好的乡村生活”为主题,重在引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阅读方法,本单元的教学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淳朴美好,从而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目标导向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积累字词句,掌握字词句的基本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

3、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生活之美。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学习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语句,体会乡村生活之美及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加学生对乡村生活的了解,激发他们对乡村独特风景的热爱。教法与学法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掌握“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带领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与想象中感受乡村生活之美。学生要学会从理解关键字词入手,抓住重点句子进行体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读自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全面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并尝试将阅

4、读中积累的语言和通过关键语句表达情感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用12课时安排教学。(精读课文7课时,略读课文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1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第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徐、篱、疏”等生字,会写“宿、徐、篱”等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3.学习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词语含义并想象画面。4.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重点、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想象古诗词描绘的画面。突破方法(A案)在反复诵读和多媒体画面的直观辅助下理解诗词大意,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B案)1.反复诵读,尝试

5、吟诵,理解诗词大意。2.对比阅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难点理解关键语句的意思并体会其精妙之处。突破方法反复品读,并借助多媒体画面理解诗词大意,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教法与学法教法(A案)情境教学法、讲读教学法。(B案)引导法、探究教学法。 学法(A案)体验法、诵读法。(B案)自读自悟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A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B案)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建议A案3课时,B案2课时。A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会认“徐、篱、疏”等生字,会写“宿、徐”等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宿新市徐公店,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古诗。一、明确单元主题,引入新课1.明确单元主题:学生自读单元导

6、语。师:同学们,城市是热闹、繁华的,对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充满了吸引力。可是,淳朴、自然的乡村在很多文人墨客的笔下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单元,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2.揭题:首先,让我们穿越到宋朝,看看那时诗人笔下的乡村生活吧。(板书课题)3.齐读课题:宿新市徐公店。二、解读诗题,了解诗人1.读诗题,想想意思,并思考该如何读好诗题。(1)新市徐公店: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2)教师指导读诗题:宿/新市/徐公店。2.了解诗人。(1)教师指名介绍。(2)教师补充:杨万里,南宋诗人,我国古代写诗最多的

7、诗人之一,据说一生写诗达两万多首。他的诗以描写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比较有名的两首写荷花的诗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小池。三、反复朗读,理解诗意(一)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识记生字词。2.教师指名朗读古诗,正音。3.学习生字词。重点指导“篱、疏”的写法。篱,“”扁“离”大,注意上下结构的字不要写得太长;疏,左窄右宽,注意左边部分的写法。(二)读出节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三)读懂诗意1.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1)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内先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的意思。(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2.集体交流:(1)齐读第一、二句:第一句诗写了哪几种景

8、物?(篱落、径)有什么特点?(疏疏、深)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翻译时调一下词语的先后顺序,第一句可翻译为: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板书:篱笆、一径“篱落疏疏一径深”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板书:树头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同桌对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指句说齐读这两句(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师: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静态)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了一幅更为活泼生动

9、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2)理解第三、四句。(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后两句诗,生齐读)这两句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板书:儿童、黄蝶、菜花)走:跑。急走:快跑。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女生读第四句:飞入菜花无处寻。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教师指名描绘这两句诗所写的画面。师: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走、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动态),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备感亲切、耳目一新。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3.教师指名读全诗,齐读。板书:喜爱4、 尝试背诵、默写古诗教师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10、,并尝试让学生默写古诗。板 书 设 计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静态)(动态)篱笆、一径 儿童、黄蝶树头菜花急走 飞、寻课 时 作 业一、看拼音,写词语。 zh s x n l lu x sh ( 住 宿 ) ( 徐 公 ) ( 篱 落 ) ( 稀 疏 )二、背诵并默写古诗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会写“杂、稀”等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理解诗意。一、复习背诵,导入新课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宿新市徐公店一诗,谁能有感情地背一背?2.师:你们能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吗?3.揭题:这节课,

11、我们学习第二首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板书课题)二、解读诗题,了解诗人1.教师指名读诗题。正音:兴,读第四声。2.师:你们知道诗题是什么意思吗?(教师指名猜一猜)教师补充: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晚年退居家乡养病时写的一组大型田园组诗。组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四时五组,每组12首,共60首。课文选的是“晚春”诗中的一首,描写了农村晚春的景色。3.诗人简介。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朗读古诗,学习字词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2.教师指名朗读。3.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4.学习生字:杂、稀、蜻、蜓。注意“蜓”

12、字右边的写法。四、理解诗意,想象画面1.自读古诗,标画出诗中描写景物的诗句。2.同桌间合作交流,用学过的方法试着理解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3.集体交流,说说自己理解的诗句意思或由相关诗句想象到的画面。教师相机指点: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麦花一片雪白,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4.教师口头描述,学生闭眼边听边想象画面。5.交流:这些看似普通平凡的事物,在诗人的笔下却成了一幅幅独特、和谐的风景画,你们从哪些关键词句中读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6.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然后有感情地诵读全诗。7

13、.学生集体有感情地诵读全诗。五、尝试背诵学生尝试有感情地背诵全诗。板 书 设 计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范成大(景物) 梅子、杏子 麦花、菜花 (色美、静态)篱笆蜻蜓、蛱蝶 (动态)课 时 作 业一、我会背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二、我搜集到了范成大的另一首诗,并抄了下来: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我朗读了()遍,知道它描写的是乡村夏日时候的景色。 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锄、剥”等生字,会写“茅、檐”等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宋词清平乐村居,理解词意。一、复习背诵,导入新课1.集体背诵前面两首诗宿新市徐公店和四时田

14、园杂兴(其二十五)。2.教师指名背诵学过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3.揭题并板书:清平乐村居。二、理解诗题,了解作者1.“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真正的题目。2.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廷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在那时候写的。三、朗读宋词,学习字词1.自读宋词,读准字音。2.教师指名朗读。多音字正音:剥,bo(口语),去掉外面的皮或壳,如“剥花生”“剥皮”;b(书面语),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如“剥落”“剥离”等。亡赖,读作“w li”。3.学写生字词。重点指导

15、:檐,左窄右宽,右边部分不要写错;锄,最后一笔“撇”写长一点,伸展到中间部分下面去,整个字各部分要写紧凑,不可过宽;剥,左宽右窄,左边部分不要写错。四、分组互动,自悟词意1.师:刚才读词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2.师: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展示在大屏幕上)3.师: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4.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们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

16、向老师请教。5.师:你们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6.师:词语都理解了,现在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五、朗读成诵,领会词的情趣1.师:请同学们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们觉得画中、词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你们能有感情地把词中的情趣朗读出来吗?2.师:老师也觉得“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最有情趣,老人会聊些什么呢?请展开想象跟同桌说一说。3.教师指名表演,其他同学补充。(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安逸,难怪辛弃疾对此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朗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六、总结全课,集体背诵 1.师: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

17、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能在宋词中尽情遨游,去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2.集体背诵。 板 书 设 计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翁媪吴音相媚好醉大儿 中儿小儿 亡赖课 时 作 业一、我会背清平乐村居。二、给诗词配画。从本课的三首诗词中任选一首,创作一幅画。教学反思这是本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围绕“美好的乡村生活”这一主题选编了三首宋代诗人的诗词,为我们展现了三幅既有不同又同样和谐、恬静、美好、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生活画卷。要想帮助学生感受这独特的风景,就必须让他们想象出画面中具体的人或景物。因此,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

18、诗词节奏后,引导他们在读中标画出具体的景物,也就是诗词中的关键语句,再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探究理解诗意、词意,我则相机点拨,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还帮助学生初步体会了诗人所表达的热爱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B案 第一课时 环节学案教案设计意图一、自主阅读单元导语1.明确单元主题:美好的乡村生活。2.明确单元学习方法及重要目标: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试用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写自己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二、字词自学情况反馈1.我会认。徐篱 疏 杂 锄剥2.我会读。 徐公篱落稀疏杂兴锄头剥莲蓬一、把握单元主题及目标1.读单元导语第一部分,明确单元主

19、题。2.明确单元学习方法及重要目标。3.揭题,导入新课。二、预习检测,字词过关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生字词,教师指名认读。2.教师正音指导。剥bo口语),去掉外面的皮或壳,如 “剥花生”“剥皮”;剥b(书面语),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如“剥削”“剥夺”“剥落”“生吞活剥”等。明确单元主题和目标不仅是教师教学前应了然于胸的,也是学生进入一个单元学习前应该明确的,这对于他们整体把握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掌握学习方法很有帮助。合作探究三、探究思考题1.相互倾听朗读并正音。2.同桌合作讨论如何读出诗的节奏。四、朗读诗歌并想象画面,体会诗情1.标画出诗中的景物后与同桌合作,理解诗意。2.集体交流汇报。3.

20、从关键语句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欣赏课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5.了解创作背景,尝试背诵。6.总结学习方法。五、学以致用,合作自学第二首诗1.合作自学。2.集体交流。3.集体背诵。三、同桌合作,练习朗读1.同桌间合作朗读两首诗,并相互正音。2.讨论如何读出诗的节奏。3.教师指名朗读,读准节奏。四、合作探究,理解诗意(一)宿新市徐公店1.自读思考,标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2.同桌间合作交流,试着说说诗句中描绘的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3.集体交流:你们读懂了哪句诗的意思?试着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到的画面,并说说你们认为诗中哪些语句写得特别好,能让你们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4.教师点拨。5.学

21、生借助多媒体课件边欣赏图画边有感情地朗读诗文。6.简介诗人及创作背景。7.观看诗歌画面,尝试背诵。8.小结。学习方法:标画景物合作理解找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了解背景背诵。(板书)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是读好诗文的两个层次,按层次的难易度逐步提高。引导学生找出诗中景物,有利于帮助他们理解诗意。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关键语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续表环节学案教案设计意图合作探究五、学以致用,合作自学第二首诗1.合作自学。2.集体交流。3.集体背诵。(二)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1.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用刚才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方法合作学习第二首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2. 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巡视指

22、导。3. 集体汇报交流,教师点拨。4. 交流:你们从诗中哪些关键语句中感受到了诗人写作时的心情?5. 教师简介诗人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文所表达的感情。6. 集体背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然后,运用学到的方法合作自学第二首诗,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实践应用六、随堂练习1.生字书写。2.教师任说诗意,学生说出对应的诗句:(1)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2)枝头上的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3)小朋友们边跑边去抓黄色的蝴蝶,可是,那蝴蝶飞着飞着就进了金黄的

23、菜花地里,孩子们再也找不着了。()3.默写宿新市徐公店。参考答案:1.略。2.(1)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2)树头新绿未成阴。(3)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3. 略。五、课堂基础过关训练1.学生练写生字词,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疏、杂、蜻、蜓”这几个字的书写。2.完成“随堂练习”。3.默写古诗宿新市徐公店。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写字,让学生把刚刚学会的生字加以巩固,加深识字、写字的效果。通过对诗的默写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自我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的问题是:六、课堂小结师:(指着板书)这节课,我们运用“自由朗读 标画景物合作理解 找关键词 有感情地朗读 了解背景 背诵”

24、的方法学习了两首古诗,从关键词句中体会到诗人对和谐、美好的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第二课时 环节学案教案设计意图独立学习一、复习回顾1.背诵上节课学习的两首古诗。2.回顾学习方法。参考答案:1.略。2.自由朗读 标画景物 合作理解 找关键词 有感情地朗读 了解背景 背诵。一、回顾导入1.教师指名或集体背诵前面两首诗。2.认读生字词。3.师:昨天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是怎样的?4.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宋词清平乐村居。(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注意“乐”读yu)5.简介:清平乐(yu):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所以,“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温故而知新。合作探究二、合作

25、自学1.自由朗读诗词。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清平乐村居。3.集体汇报交流。4.找关键语句,谈个人理解,体会诗人感情。5.集体背诵三、探究对比,学习吟诵1.自读思考三首诗词的共同点。2.集体交流,再次体会诗词的情感。3.在学习吟诵中进一步体会乡村生活的恬静、和谐与美好。二、学习清平乐村居1.学生自由朗读宋词,读准字音。2.教师指名朗读,正音:亡赖,“亡”读w;剥莲蓬,“剥”读b。3.集体朗读。4.学生用昨天学习两首诗的方法自学这首词:标画景物 合作理解 找关键词 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巡视。5.集体汇报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词意的,想象到了哪些画面。6.师:你们最喜欢词中的哪一句或哪个词?

26、从中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7.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8.集体背诵。三、对比三首诗词,进一步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1.学生自由朗读三首诗词,想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都是宋朝诗人写的;诗词中都有具体的景物、动物或人物;所描写的乡村生活都是很自然、恬静的;都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3.学习吟诵,掌握基本方法:平长仄短韵脚拖(一、二句声音稍长,三、四句声音较短,韵脚字音再加长)。边诵读边想象画面。4.学生用这个方法尝试吟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词。(教师也可以现场为学生吟诵某一首诗词)5.教师指名展示吟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合作探究能力,巩固学习方法。要落实单元训练目

27、标,但教师不能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都要予以肯定。对比学习,使三首诗词产生联系,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实践应用四、随堂练习 1.宿新市徐公店一诗的作者是( ),诗中描绘的景物有( )、 ( )、( )、( )、( )、 ( )等。 2.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一 诗的作者是( ),诗中描绘的景物 有( )、( )、( )、( )、 ( )、( )、( )等。 3.清平乐村居一词的作者是 (),我最喜欢词中的( )句, 从这句词中我仿佛看到了(), 觉得()。 参考答案: 略。四、课堂基础过关训练 完成“随堂

28、练习”。 五、课堂延伸(二选一) 1.从三首诗词中任选一首创作一幅诗配画。2.摘抄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 三十一),理解诗意,创作一幅诗配画。 “课堂延伸”栏目的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阅读,扩大知识面,丰富积累。自我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的问题是:六、课堂小结师:我们跟随杨万里、范成大和辛弃疾三位诗人穿越到宋代,通过读诗词想象画面看到了那时乡村生活的恬静与美好,通过抓住关键语句进一步体会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赞美。资料链接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要求加强作战准备,激励士气,以恢

29、复中原。他所提建议,均未被采纳,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诗词作品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教学反思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已经有了三年半的学习经历,也学习了不少古诗词,理应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且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此,在本课的教学方式上:第一首古诗我采用“扶”的方法,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总结学习方法,后面两首则主要采用“放”的方法,让学生合作自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节约了教学时间。我带领学生将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学习,引导学生找共同点,帮助他们建立诗与词的联系,既能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又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了“美好的乡村生活”这一单元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