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匆匆一.doc

上传人:有米之炊 文档编号:5276109 上传时间:2020-03-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0.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匆匆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匆匆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匆匆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匆匆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匆匆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匆匆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匆匆一.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3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是习作单元,由两篇精读课文以及“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组成。精读课文包括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匆匆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可奈何和惋惜。那个星期天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真挚而细腻的情感变化。“交流平台”归纳梳理抒发情感的方法。“初试身手”初步尝试进行片段写作。“习作例文”包括别了,语文课和阳光的两种用法,进一步感知方法。“习作”则是展示单元学习成果,其主题为“让真情自然流露”,要求学生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学情分析对待高年级的学生,教师一方面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使学生有话可说、有

2、话要说,让学生知道写作不光是简单词句的运用,更需要将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浓厚的情感融入其中。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情感,提高对生活的感悟和认知。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如果写作教学根植于生活这片沃土,那么,学生就会用真实的生命去拥抱写作,写作就会成为他们获得快乐的源泉。目标导向知识与技能1. 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 学会把事情写具体,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4. 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写作手法,在写清楚事情的过程中,也写清楚情感的变化。过程与方法1. 在教学中运用“以读促讲,以说代讲”的方式,

3、通过朗读让学生走进教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表达的情感,感知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归纳文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2. 通过对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的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让学生归纳表达情感的方式,并感知运用的表达效果,从而能够更好地感知情感表达在写作中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2. 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并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教法与学法习作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与“习作”的整合,重视“习作例文”“习作”与精读课文、“交流平台”的关联性,有重点有方法地帮助学生突破习作难点。学生在写作中

4、要联系个人的独特感受,充分调动平时的生活积累,在看似普通的情感体验中挖掘出深意。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情感的变化写清楚,从而让学生围绕习作的主题,学会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写作。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用7课时安排教学。(每篇精读课文2课时,“交流平台”“初试身手”1课时,“习作例文”1课时,“习作”1课时)第8课 匆匆教学目标1. 会写“藏、蒸”等生字。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3.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的,感悟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懂得时间流逝的匆匆,从而珍惜时间。4. 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学习作者用修辞表达情感的方法。重点

5、、难点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的基础上研究课文是怎样通过一连串的发问来表达情感的。突破方法 (A案)1. 通过概括段落大意梳理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2. 学生朗读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讨论一连串的问句的使用效果。(B案)1. 学生自主朗读,教师进行段落分析,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2.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善用修辞的方法,发现作者的写作奥秘。难点 仿照第4自然段表达对时间的流逝的感触。突破方法 (A案)采用“以读促讲,以说代讲”的教学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B案)课外拓展,感知作者的写作密码,更好地了解写作需要真情实感。教法与学法教法 (A案)段落分析法、点拨法。

6、(B案)引导法、点拨法。学法 (A案)质疑法、发现法、合作探究法。(B案)品词析句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A案)多媒体课件。(B案)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A案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会写“藏、蒸”等生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的基础上研究课文是怎样通过一连串的发问来表达情感的。一、出示谜语,激趣导入1. 师: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一直在我们身边,可是我们却看不到,摸不着。我们常常忘记它的存在,可它一旦逝去,我们就会追悔莫及。有人说,浪费它就是浪费生命。还有人把它比作海绵里的水,说只要愿意挤,总是会有的。那么,它是什么呢?2. 学生回答,教师揭示谜底:时间。3. 师:同学们,从古到今

7、,我国许多文人都曾因为感慨时间的流逝而创作出经典的文学作品,例如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我国的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也因为时间的流逝发出了自己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专写时间的散文匆匆。二、初读课文,品析词句1. 板书课题,引出主题。师:匆匆,是一种行走的状态,表示急急忙忙的样子。那么,课文中到底是谁在“匆匆”?是作者,还是另有他物?通过预习我们可以知道,题目中“匆匆”的主人公就是时间。想了解时间是如何匆匆而过的,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吧!2. 读课文,找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答案,学生齐读: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

8、复返呢?(2)引导思考:他实际上是在问什么?3. 提出问题,明确要求:匆匆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时间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为什么作者却能写得如此感人?文中对时间的哪些描写让你有了感触?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作好批注,向同学说说你的理解。4. 走进课文,感受特点。(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朗读思考: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时间怎样的特点?(板书:一去不复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教师点拨:这句话以排比的句式描绘出生机勃勃的春景,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

9、逝的痕迹。将自然界生命的轮回与我们一去不复返的时间形成对比,正如“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文中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板书:惋惜)配乐读。(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头涔涔,泪潸潸”呢?其中又能感受到时间的什么特点?教师点拨:想到时光无声无息,无影无踪,流逝得飞快,自己还没有什么作为,因而“头涔涔,泪潸潸”。(板书:来去匆匆)朗读指导:无奈,惋惜之情。三、学习字词,规范书写1. 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1)注意“涔涔”“

10、潸潸”的读音。(2)理解“涔涔、潸潸、徘徊”等词语的含义。涔涔:多雨的;泪落不止的;汗流浃背的;形容胀痛烦闷;形容天色阴沉的样子。潸潸:形容泪流不止。徘徊: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或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2. 指导生字的书写。(1)观察: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本课中要求会写的字,学生观察,并交流识字方法。(2)书写:教师重点指导“藏、蒸”的写法。(3)展示评价:组内成员互评并提出中肯的建议。四、课堂小结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匆匆这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朱自清细腻、诗意化的语言中“触摸”了时间这个精灵。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看看作者是怎样用巧妙的表达方式将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11、的。板书设计8匆匆朱自清一去不复返时间 惋惜来去匆匆课时作业一、读一读,写一写。 mng rn pi hui tn x hn j (茫然)(徘徊)(叹息)(痕迹)二、用课文里的词语填空。(轻轻悄悄)地挪移(逃去如飞)的日子(伶伶俐俐)地跨过(游丝样)的痕迹(凝然)的双眼(茫茫然)地旋转三、句式转换。1.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改为陈述句) 我不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 2.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仿写)过去的日子如尘埃,被雨水清洗了,如冰块,被暖风融化了。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内心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的。2. 引导学生

12、运用修辞手法,仿写课文段落,感悟作者将文章写得细腻感人的奥秘。一、复习导入,温习旧知1. 复习生字词。2. 课文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二、品读文句,体会感情1. 师:文中有两处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请你们找一找,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并谈谈这样表达的好处。2. 在小组内交流并说说理由。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小组代表发言。(1)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思考:这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谁能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教师点拨:这句话通过一连串的追问,可以是问你,问我,问所有人,

13、问而不答,其实答案隐含其中,这句话引起人们深思,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也是作者对时光逝去的惋惜和对逝去日子的怀念。指名读,教师指导朗读:在“是有人偷了他们吧”和“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两处,是作者的疑惑,应读出猜测的语气。在问号之前,要拖长音,语气上扬,读出作者的疑问,引导学生读出“惋惜”之感。(2)“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

14、白白走这一遭啊?”引导思考:本段共有几个问句?有何效果?教师点拨:本段共有六个问句,表达作者感慨时光流逝,不愿意虚度自己的青春年华,连续的六个问句起到加强语气、强调感情的作用。朗读指导:从这几个问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时间流逝有着强烈的不甘,但又充满无奈。大家带着这样的情绪,朗读问号处时语气要上扬,其他地方则轻缓朗诵,体会字里行间的丰富情感。3. 师: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写得感人呢?请大家说一说这些句子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有什么好处。(1)“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

15、,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引导思考: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你会怎么朗读这句话?教师点拨:课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流逝的日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时间无声无息,和我们形影不离,却又转瞬即逝。写法上运用了动词 “跨” “飞”“溜”等,写出了时间流逝之快,大家在日常写作中多用动词,能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读动词“飞”“溜”等时应加快语速,读出时间飞快流逝之感。(2)“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引导思考:纵观全文,文章结尾有什么特点?你

16、们读后有何体会?教师点拨:文章在第1自然段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这句话在结构上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保持文章完整性;在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起到一种回旋的效果。读完后,我们能感受到时光飞快流逝却又无声无息,令人无奈又惋惜,启示我们要珍惜时间。三、小组合作,运用写法1.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小组交流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教师点拨: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了时间的流逝,抓住生活中普通的小事,比如“吃饭”“洗手”“睡觉”“叹息”,体现了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2. 仿照作者的句式,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的感悟。用多媒体

17、课件出示:“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3. 各小组交流讨论,然后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4. 老师在听学生交流时对语句进行适当的引导和修改。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些对时间的感悟走向课外更广阔的语文天地生活舞台吧!课后请同学们搜集并积累有关珍惜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警句或名人故事。板书设计8匆匆比喻时光匆匆反问表达情感拟人排比课时作业一、下列各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将序号写在括号里。比喻 拟人 排比 设问 反问1.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

18、了。( )3. 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 )4.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二、根据例句的特点仿写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过去的日子如 积雪 ,被 阳光融化了 ,如 雨水 ,被 泥土吸收了 。教学反思1.匆匆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文笔凝练,作为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作者细腻刻画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合作探究法,“以读促讲,以说代讲”,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自己独特的阅历和经验,对句子进行创新性地仿

19、造,从而达到提高写作技能的目的。课堂上学生无拘无束地交流,自主学习效果明显增强。由于学生仿造的句子与原文结构相同,节奏相似,只需改变部分词语,成功感较容易获得,因此学生也乐于仿造,乐于创新。2. 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更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完本文之后,对时光的匆匆流逝,会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更深层次地与作者沟通,更宽层面地与同学交流,我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延伸想象,以仿写课文第3自然段的形式,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直接触摸感受文本,使个人的情感熏陶得以升华,既延伸了文本的内涵,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写作

20、水平乃至综合学习能力。在课后,我鼓励学生积累关于“惜时”的名言警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B案第一课时环节学案教案设计意图独立学习一、探究新知1. 我会写。(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藏 挪 徘 徊 蒸 裸2. 我会读。头涔涔汗潸潸空虚匆匆旋转叹息一、提问导入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凭直觉,你认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让学生大胆猜想)师:估算一下,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这些日子里你们留下了什么?通过计算,你们有什么感受?二、组织学生自主识字1. 学生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圈出课后要求会认读的生字。2. 同桌

21、间互读、互查、互教生字读音。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的生字认读情况。3.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学生集体认读生字。(1)教师示范书写。(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在第一课时,一方面是识字、写字教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是计算过去和将来的日子,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对时间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时光匆匆,为下面学习文章打下基础。合作探究二、探究思考题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1)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2)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3)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参考答案:(1)比喻(2)拟人(3)反问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成果(一)合作探究1.

22、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2. 学生分组朗读,反复练习,将课文读正确、流利,并思考这篇课文是围绕哪个问题来写的。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答案,学生齐读: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3. 教师指导问号的读法。教师范读,学生练习。(二)默读课文,合作探究1. 默读课文,读懂文中的每一个自然段,说说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能看出时光匆匆流逝。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讨论结果。2.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并总结。把握课文内容,从主要问题出发,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同时,这篇文章中的问句比较多,教师在这里引导学生读好一个问句,为后面读一连串的问句做好铺垫。实践应用三、随堂练习1. 读拼音,写词语。 nu y zh wn

23、()() zhng rng hn j()()2. 按照课文内容填空。()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枯了,有再青的时候;()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参考答案:1. 挪移遮挽蒸融痕迹2. 燕子杨柳桃花四、课堂基础过关训练完成“随堂练习”。五、 拓展延伸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简介,加深学生的朗读感受。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写作,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万字。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

24、影绿等。学生通过读简介,了解到朱自清一生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为第二课时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和感受做铺垫。自我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的问题是:六、课堂小结师:本节课我们走进匆匆,学习了生字词,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了段落大意。那么,作者是如何把抽象的时间的流逝写得如此感人的呢?咱们下节课再来品读课文。第二课时环节学案教案设计意图独立学习一、复习旧知我会读。(教师用多媒体课件随机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学生开火车读)一、复习导入1. 复习生字词,教师抽读生字。 2. 师:在上节课的学习中你们学到了什么?二、感悟写法1. 学生默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时间写得如此

25、细腻感人的。2. 学生带着问题去读,理解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内容。(1)句式的运用:“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2)运用比喻的好处:“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3. 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感悟的能力,学习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的方法。通过默读,学生初步感受作者语言运用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感知课文表达的情感。合作探究二、探究思考题选字填空。着了过啊吧呢 (1)太阳他有脚(),轻轻悄悄

26、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旋转。(2)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3)去的尽管去(),来的尽管来(),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参考答案:(1)啊着(2)呢(3)了着呢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成果文中有两处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找一找,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并谈谈这样表达的好处。(1)“但是,聪明的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教师点拨:这句话通过一连串的追问,引起人们深思,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也是作者对时光逝去的惋惜和对逝去日子的怀念。“偷走了吧”和“逃走了吧”两处,是作者的疑惑,应读出猜测的语气。在问号之前,要拖长音,语气上扬,读出作者

27、的疑问,读出“惋惜”之感。(2)“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教师点拨:本段共有六个问句,表达作者感慨时光流逝,不愿意虚度自己的青春年华,连续的六个问句起到加强语气、强调感情的作用。从这几个问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时间流逝有着强烈的不甘,但又充满无奈。大家带着这样的情绪,朗读问号处时语气要上扬,其他地方则轻缓朗诵,体会字里行间的丰富情感。四、个性解读,朗读交流1.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名家对朱自清文章的评价。2.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朱自清本人对写文章的感受:“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谈描写“于每事每物,必要剥开来看,拆穿来看”,“这样可以辨出许多

28、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的秘密”,只有这样“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的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3.学生 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大声朗读。出示作者本人对文章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写作的本质是浓厚的情感和细致的观察,而不光是词句的运用,使学生对写文章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实践应用三、随堂练习找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这句话的意思为“我不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这句话写出了“我”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惋惜与无奈,以问句的形式能加强感情,引起读者共鸣。五、课堂基础过关训练完成“随堂练习”。六、拓展延伸师:通过交流、讨论,大家对

29、时间的流逝也有了自己的感受。请大家仿照课文的第4自然段,写出自己现在最想说的话。拓展延伸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运用语言,用情感支配语言,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文章的本质。自我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的问题是:七、课堂小结匆匆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品词析句,深层研读,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从不同的角度讨论,最后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应该珍惜时间。资料链接评论朱自清的资料摘录朱自清虽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

30、札记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决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辞藻。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珍惜时间的古诗名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世成蹉跎。明日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

31、:“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学反思1. 以读促悟,把握感情。在教学中我采用“以读促悟”的教学方法,从听读录音到朗读课文,从静心默读到个性品读,这些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读,读是学习语文的金钥匙。为了让学生了解文章是如何表达情感的,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主感悟为本,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他们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学生进而联想到自己小学时光的匆匆

32、流逝,更能深切地体会到朱自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惋惜与无奈,进而反复朗读悟情。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教学环节螺旋上升,教学效果良好。2. 读写结合,融会贯通。“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我首先引导学生归纳写作手法。这篇文章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表达对日子飞逝无痕的感叹。整句和散句的结合,让语言生动又具有美感。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时间变得具体,形象而又真实。之后,我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让学生选择并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了有效的仿写,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