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peixunshi0 文档编号:52799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DOC 页数:88 大小: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四川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四川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四川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四川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四川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5 -目 录第一章 发展环境- 7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就- 7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形势- 11 -第二章 发展要求- 12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2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3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4 -第四节 战略布局- 15 -一、5大区域- 16 -二、10大旅游目的地- 18 -三、10大精品旅游线路- 25 -第三章 发展举措- 25 -第一节 深化旅游业改革- 25 -一、全面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5 -二、重点推进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27 -第二节 实施全域旅游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29 -一、创新推进全域旅游发

2、展- 29 -二、“旅游+第一产业”,推进城乡统筹- 30 -三、“旅游+第二产业”,发展工业旅游与旅游工业- 32 -四、“旅游+第三产业”,构建以旅游为重要支柱的现代服务业- 34 -第三节 推进旅游扶贫与乡村旅游- 37 -一、大力推进旅游扶贫- 37 -二、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行动计划- 40 -第四节 打造重点旅游产品- 43 -一、实施旅游精品工程- 43 -二、打造特色业态产品- 50 -三、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52 -第五节 创新旅游营销- 53 -一、创新旅游宣传营销工作- 53 -二、大力拓展入境旅游市场- 55 -第六节 加快“互联网+旅游”进程- 57 -一、用互联网思

3、维推动现代旅游业发展- 57 -二、夯实旅游信息化基础建设- 58 -三、强化智慧旅游行业监管- 59 -四、提升智慧旅游服务和营销- 59 -第七节 提升基础与服务设施- 61 -一、构建无缝对接的旅游交通体系- 61 -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64 -三、建立旅游安全保障体系- 66 -第八节 扩大开放合作- 68 -一、推进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的国际旅游合作- 68 -二、强化省际旅游区域合作- 69 -三、深化省内旅游协作- 69 -第九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70 -一、壮大市场主体- 70 -二、强化旅游项目支撑- 71 -三、促进产业投资- 72 -四、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

4、创新- 73 -第十节 优化发展环境- 73 -一、深化依法治旅- 73 -二、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 75 -三、实施“绿色四川”旅游行动计划- 77 -四、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78 -第四章 实施保障- 80 -第一节 注重规划衔接- 80 -第二节 纳入年度计划- 81 -第三节 强化政策保障- 81 -一、用地政策- 81 -二、入境旅游奖励政策- 82 -三、创优奖励政策- 83 -第四节 加强监督考评- 83 -一、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83 -二、建立规划评估和调整机制- 84 -附件:1.5大区域主要旅游目标任务分解表2.各市(州)主要旅游目标任务分解表3.旅游厕所建设主要

5、任务分解表4.在建及新建重点景区一览表5.重点培育的特色业态产品一览表- 7 -依据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四川省旅游发展规划(20112025),制定四川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本规划是指导未来5年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第一章 发展环境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就“十二五”时期,全省旅游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一是旅游经济持续高位增长。旅游总收入从2011年的2000亿元到2015年突破6000亿元,旅游总收入从全国第9上升至第5。与2010年相比,2015年旅游业增加值增长了1.5倍,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了2.4个百

6、分点,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提升3.6个百分点。旅游产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的跨越。二是大旅游发展格局凸显。坚持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充分发挥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综合协调作用,建立健全以旅游为统领,部门协作,横向、上下联动的“大旅游”管理机制,在政策扶持、资金保障、联合执法等方面支持旅游业发展。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正式成立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全省有4个市(州)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省政府明确对市(州)主要旅游指标进行目标考核,藏区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排名,把生态旅游作为考核的重点。成都、乐山、资阳等市列入了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市。三是旅游多点多极支撑格局初步形成。全

7、域旅游成为共识,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成效初显,有7个市(州)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30%。大成都、大九寨、大峨眉、大香格里拉、大攀西、大巴山、大川南和雅安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等重点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成功创建1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1个省级旅游强县、16个省级乡村旅游强县、6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43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748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村,60个省级乡村旅游精品村寨,县域旅游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四是旅游综合带动效益显著提升。2015年,旅游业对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15.19%。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旅游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

8、拉动点数由2014年的1.23%上升到2015年的1.55%。2015年从事旅游业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35万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快2个百分点。2015年全省农民从旅游发展中得到人均纯收入786.2元,全省通过发展旅游带动农民致富的行政村已超过5000个、带动1000余万农民直接和间接受益。旅游业已逐渐成为我省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增进民族团结和实现长治久安的和谐产业。五是旅游项目建设硕果累累。“十二五”时期,共投入省级旅游发展资金5.2亿元。设立了首期规模超过30亿元、总规模达100亿元的四川旅游产业创新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全省储备重点旅游项目4157个,总投资28762亿元。全省旅游招

9、商签约4802亿元,年均增长15%,完成旅游投资3371亿元,年均增长19%。成功新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207家,其中5A级景区新增7家,在全国排名上升到第4位。成都市成功创建首批旅游休闲示范城市,九寨沟成功创建全国绿色旅游示范基地,新增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西昌邛海)、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6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4家,成都、泸州、遂宁、乐山四市成功创建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六是旅游营销亮点纷呈。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推出爱,在四川系列微电影。突出主流媒体宣传,中央电视台183集的远方的家北纬30中国行中实现56集宣传四川自然和人文旅游,累计覆盖受众超过60亿人次。策划举办“行摄365画

10、说四川”,“行南丝绸之路游大熊猫家乡欧洲熊猫粉丝四川探亲之旅”大型国际营销活动。出版发行了发现四川:100个最美观景拍摄地稻城亚丁告诉你等10余本旅游图书。创新搭建节会活动平台,成功构建4+4+N旅游节会体系第一个“4”是指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全球旅游网络运营商合作交流会、四川国际自驾游交易博览会;第二个“4”是指四川乡村文化旅游节四季版;“N”是指市州主办的节会,持续扩大了四川旅游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七是智慧旅游引领全国。构建了省市县政府和企业联动的1+3模式智慧旅游体系,建成四川旅游运行监管及安全应急管理联动指挥平台,基于北斗兼容系统的户外应急救援平台和“1+21+

11、N”“1”是指四川旅游咨讯网站(),“21”是指21个市(州)旅游资讯网站,“N”是指多种语言旅游资讯网站的tsichuan多语种旅游资讯和营销平台。打造出13个智慧旅游城市和以智慧九寨为典型的20多个智慧景区,极大地提升了四川旅游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营销水平。整合交通运输、气象、环境保护、测绘、通讯运营商等多领域资源,基本形成旅游大数据体系。2014年四川智慧旅游体系荣获“2014中国智慧旅游创新项目TOP10”,国务院办公厅将“四川旅游工作专题建设”确定为政府内网信息资源共享利用试点。专栏1 “十二五”时期旅游经济主要指标年份旅游总收入(亿元)国内旅游收入(亿元)国内游客(万人次)外汇

12、收入(万美元)入境游客(万人次)20112449.15 2410.57 34977.8 59382.55 164.0 20123280.25 3229.83 43451.8 79814.67 227.3 20133877.40 3830.04 48696.5 76476.08 209.6 20144891.04 4838.34 53549.7 85768.11 240.2 20156210.50 6137.60 58500.6 118087.06273.2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形势从国际旅游发展大环境看,世界旅游业已经进入新的全球化红利期,旅游成为各国创造就业、出口创收以及拉动基础设施的关键

13、驱动力。中国正进入经济大国和旅游大国同步崛起期,中国旅游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强,旅游成为我国外交战略和参与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型载体。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看,“十三五”期间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旅游发展提供重要机遇,旅游业必将成为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产业、精准扶贫攻坚的重要生力军。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系列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措施,也成为激发旅游市场活力、释放旅游政策红利的巨大动力。从国内旅游发展大环境看,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牢固树立,大众旅游时代已经来临。国家已明确将旅游业定位为现代服务

14、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提出树立科学旅游观,为旅游业发展方式从数量规模型到质量效益型转变指明了方向。在旅游消费日趋散客化、移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日益创新的背景下,互联网+旅游革新浪潮助推旅游产业融合与业态创新不断深化,我国旅游业正在从传统服务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升级。从四川省旅游发展大环境看,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旅游是四川最大最突出的优势,也是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三五”四川旅游发展的黄金时期,把握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巨大机遇,依托四川省立体旅游交通格局和多点多极旅游基础,凭借天府新区和成都自贸区创建等创新引擎,依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动力,四川旅游业将

15、在五大理念引领下,建成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第二章 发展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要求,运用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以围绕旅游、共建旅游、主导旅游为导向,突出全域布局、全业支撑、全民参与、全程服务,把旅游业作为促进消费、带动投资、扩大就业及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着力实施旅游扶贫,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在全省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第二节 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创新,依法治旅。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机遇,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脱贫攻坚、改革试点

16、等中寻求旅游改革机遇,不断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改善旅游市场环境,优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全方位推进改革的工作局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将依法治旅、依法兴旅贯彻于全省旅游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全面提升依法治旅水平,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和良好旅游环境。坚持共享发展,富民惠民。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着力发挥旅游业富民、惠民、安民的重要作用,突出旅游业在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促进城乡要素资源有序流动、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引导作用,通过构建文明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国民幸福感和人民生活质量,使旅游业发展成果普惠广大群众。坚持产业融合

17、绿色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强关联、高综合、强拉动特点,通过“旅游+”模式与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商务、会展等行业渗透融合,推动全省旅游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实施绿色崛起,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提升旅游生态文明价值,将生态与旅游、发展与保护相结合,推进旅游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加强绿色理念教育,使尊重自然、崇尚节约、文明旅游蔚然成风。第三节 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产业发达、产品丰富、设施完善、服务优良、安全有序、市场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的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产业实力进

18、一步增强。旅游业发展增速保持在每年15%以上,202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比2015年翻一番,达到1.2万亿元,旅游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产业素质进一步提升。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结构渐趋优化,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大熊猫、大九寨、大峨眉、大香格里拉、大蜀道五大国际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区域发展更加均衡。客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2020年入川游客与本省游客的比例优化为4555;全省接待国内游客中过夜游客人数在总人数占比达48%,比2015年提升2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全省接待入境人均天花费年均增长率比“十二五”提升3个百分点。综合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旅游

19、业对全社会就业带动、促进百姓致富作用更大。到2020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230万人以上,通过发展旅游惠及贫困人口占全省脱贫任务的20%以上。专栏2 “十三五”时期旅游经济主要指标 时期指标2015年2020年“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旅游总收入(亿元)6210.51242015入境旅游人数(万人次)273.24008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11.8117.358国内旅游人数(亿人次)5.857.836国内旅游收入(亿元)6137.61240015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万人)10023018入境游客人均天花费(美元/人.天)2102907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元/人)105115508国内游客中过夜

20、游客人数(亿人次)2.73.767国内游客中外省游客人数(亿人次)2.453.528第四节 战略布局紧扣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围绕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部署,深入实施全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从产业和空间两个维度,构建全省“511”旅游发展新格局。一、5大区域(一)持续打造成都平原核心旅游区(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以建设中国西部最重要入境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抓住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契机,提升大熊猫、古蜀文明、三国历史文化、都市休闲、时尚购物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成都市率先建成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和西部最大的旅游集散中心,构建环成都都市旅游圈和两山两湖及沱江丘区国

21、际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带,辐射带动全省。以成都、乐山、资阳、峨眉山、简阳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为示范,加快建设全省旅游业改革创新先导区。(二)巩固突破川西北旅游区(阿坝、甘孜)。以建设世界级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目的地,民族地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重点瞄准欧美日韩等入境旅游市场,加快大九寨、大贡嘎、大亚丁品牌旅游目的地提质增效,培育民族、民俗文化等旅游品牌,全面启动国道318/317川藏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一批高端的特种山地旅游、特色乡村旅游和民族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积极发展大众自助自驾旅游,推进航空线路与落地自驾游线路无缝对接。促进川滇藏大香格里拉区域合作,加强旅游城镇

22、以及沿线旅游厕所、旅游医疗应急救援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三)全力拓展川东北旅游区(广元、南充、广安、达州、巴中)。以建设秦巴山地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山水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国内客源市场为重点,加快建设中国南方(秦岭南麓)滑雪场项目群和嘉陵江流域文化体验休闲旅游项目群,抓住秦巴山区脱贫攻坚机遇,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积极创建大巴山国家旅游产业扶贫试验区。推进蜀道申遗和三国历史文化、民宿旅游品牌培育,大力发展“川陕苏区、伟人故里”红色旅游。(四)加速开发攀西旅游区(攀枝花、凉山)。以建设国际阳光康养旅游度假目的地为目标,积极推动旅游业与阳光康养、生态农业、体育运动、文化创意、影

23、视演艺等融合发展。做好养老、康养市场,重点建设以G5京昆高速攀西段为轴线的攀西阳光康养旅游带,以向家坝、溪洛渡等为主体的金沙江、雅砻江上世界高坝峡谷旅游项目群,以汉源、越西、西昌、德昌、米易、会理、会东、攀枝花为代表的阳光度假城市,以泸沽湖摩梭文化、昭觉为龙头的彝族文化旅游精品产品,将四川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培育成世界性旅游节庆活动。 (五)加快推进川南旅游区(自贡、泸州、内江、宜宾)。以建设南向国际旅游经济走廊为目标,深入推进川南城市群旅游一体化发展,重点服务本地和重庆、云南、贵州游客。结合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和乌蒙山区扶贫攻坚,推进金沙江流域高坝、峡谷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动生态旅游、乡村旅游

24、文化旅游发展。围绕长江黄金水道和四川“四江六港”水运体系开发水上旅游产品,大力培育泸州、宜宾为对外旅游开放口岸。二、10大旅游目的地5大旅游区以突破入川游客规模、优化游客和旅游收入结构为重点,打造10大旅游目的地,构建适应现代旅游发展要求的旅游目的地新体系。(一)大成都国际都市休闲旅游目的地。进一步夯实成都市旅游首位和中心的支撑地位和引领带动作用,率先建成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推进以都江堰万达旅游城、成都太古里等为代表的蓉城休闲、时尚购物、美食体验、商务会展、文化创意等旅游产品建设。打造龙门山、龙泉山、三岔湖、龙泉湖和沱江等环成都山水休闲旅游带。整合推进三星堆、金沙遗址等古蜀文化旅游以及武侯祠

25、宽窄巷子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培育。推动成都加快打造特色世界音乐之都,推出3场以上展示四川浓厚历史人文和秀丽自然山水的大型实景演出或音乐秀场。到2020年,建成国家4A级(含)以上景区(或四川特种特色旅游景区)70家,省级以上度假区10家,新增4星级以上旅游饭店10家,自驾车营地20个,旅游厕所1000座。(二)大峨眉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进一步加快环峨眉山度假旅游产品培育,提升乐山大佛景区品质,积极构建适应国际和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的四川旅游第二极。以三山(峨眉山、瓦屋山、大瓦山)、三城(乐山、雅安、眉山)、两江(岷江、大渡河)为骨架,加快建设岷江东岸、蒙顶山、周公山、七里坪柳江古镇、瓦屋山等旅游区

26、加快峨眉等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构建“聚合观光、动态度假”旅游目的地示范区。推动乐山市创建成为全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到2020年,建成国家4A级(含)以上景区(或四川特种特色旅游景区)30家,省级以上度假区6家,新增4星级以上旅游饭店5家,自驾车营地10个,旅游厕所480座。(三)大九寨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进一步提升九寨沟、黄龙旅游精品的国际化水平,将入境旅游的规模和增幅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建设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深度开发中查沟、白马王朗等新景区,建设雪宝顶高山滑雪场等大型运动度假项目,整合若尔盖县、红原县、阿坝县、壤塘县等大草原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发力松潘古城、达古冰山等旅游热点,推动阿坝州

27、旅游二次创业。加强松潘、川主寺等旅游城镇建设,完善休闲度假服务功能。推动开放九黄机场为国际航空口岸,突破入境游口岸单一瓶颈。到2020年,建成国家4A级(含)以上景区(或四川特种特色旅游景区)15家,省级以上度假区5家,新增4星级以上旅游饭店5家,自驾车营地8个,旅游厕所140座。(四)国道318/317川藏世界旅游目的地。加快藏区优势旅游资源转化,坚持生态优先,低碳、低干扰、低强度旅游开发模式,以突破入境游和自驾自助游市场为重点,打造国道318/317沿线融自然观光、文化体验、山地运动、科普科考与体验度假等为一体的最美景观大道和世界遗产走廊旅游目的地群。重点打造高尔寺山等10个最美景观公路遗

28、址公园、大格聂等6个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区。抓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契机,推进碧峰峡创建5A级景区,加快卧龙、宝兴、四姑娘山等大熊猫家园高端旅游产品和环线建设,树立起四川“熊猫家园乐园”世界旅游品牌形象。加快建设康定等4个机场落地自驾车服务,新都桥等7个综合汽车营地、16个二级汽车营地和24个三级汽车营地。推进康定、马尔康等5个国际旅游城市,德格等26个旅游中心城镇,磨西等36个旅游小镇,康巴汉子村等68个旅游特色村寨建设。培育四川甘孜国际山地旅游节、康定国际情歌节等6个国际主题节会活动。到2020年,建设国家4A级(含)以上景区(或四川特种特色旅游景区)10家,省级以上度假区4家,新增3星级以上旅

29、游饭店5家。(五)大香格里拉环贡嘎世界高山生态和文化旅游目的地。推进海螺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已完成)和贡嘎山度假旅游区,加快开发燕子沟、雅加埂、贡嘎西坡、丹巴藏寨、亚拉雪山(中谷台站沟)等系列优势旅游资源,建设以国际市场和自驾自助游为主的,满足入境游客需求的,融观光、度假、科考和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国际生态和文化旅游目的地。推进康定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精品旅游城市建设,加强磨西、新都桥等旅游城镇建设,推出蜀山之王环贡嘎和情歌故乡康定城两大核心品牌。完善康定、甘孜机场旅游接待设施,加密国内直飞航线和包机航线,渐次开放国际口岸机场,推进直升机救援和特种旅游服务体系,建设3个以上直升机停机坪(场)。

30、到2020年,建设国家4A级(含)以上景区(或四川特种特色旅游景区)6家,省级以上度假区2家,自驾车营地3个,旅游厕所40座。(六)大香格里拉环亚丁世界山地旅游目的地。抓住国家建设香格里拉民族文化旅游区契机,加快稻城亚丁创建国家级5A景区,夯实“北有九寨黄龙、南有稻城亚丁”的藏区旅游发展格局。以亚丁机场为中心,整合乡城、理塘、得荣的优势旅游资源,大力推进藏区特种山地旅游和藏乡田园特色A级景区建设,加快稻城亚丁(含海子山)、木里洛克九百里等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积极培育新的国际和国内旅游产品品牌,推动开放亚丁机场为国际口岸,开通东南亚、日韩和港澳台航班,提升入境旅游市场规模。推进直升机救援和特

31、种旅游服务体系,建设2个以上直升机停机坪(场)。到2020年,建设国家4A级(含)以上景区(或四川特种特色旅游景区)6家,省级以上度假区2家,自驾车营地2个,旅游厕所30座。(七)秦巴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抓住国家建设秦巴山区生态文化旅游区契机,加快以秦岭南麓(广元、巴中、达州)为核心的中国南方山地滑雪休闲度假圣地建设,发力国内旅游市场,构建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滑雪的四季旅游产品体系。加快巴山大峡谷、光雾山创建国家5A级景区,推出曾家山、八台山等10个南方滑雪场度假旅游区。做强川陕苏区红色旅游品牌,加快恩阳红色古镇、洋烈度假小镇等特色旅游小镇开发建设。深度实施旅游扶贫工程,推出200个特色

32、乡村旅游景区,建设9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到2020年,建设国家4A级(含)以上景区(或四川特种特色旅游景区)40家,省级以上度假区6家,新增4星级(含)以上旅游饭店5家,自驾车营地5个,旅游厕所600座。(八)嘉陵江流域文化体验休闲旅游目的地。加快阆中古城、昭化古城、相如故城等特色古镇,小平故里、朱德故里、嘉陵桑梓等人文田园、乡愁体验系列休闲项目建设,打造以国内旅游市场为主体的嘉陵江流域文化生态精品旅游带。加大嘉陵江山、龙女湖、白龙湖、升钟湖等亲水、戏水、玩水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全国最大的“内河黄金海岸、欢乐水世界”旅游度假项目群,构建中国内河湖泊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新典范。推进明月峡、凌云山、皇

33、泽寺等沿江国家4A级景区的上档升级,建设阆中、华蓥山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到2020年,建设国家4A级(含)以上景区(或四川特种特色旅游景区)36家,省级以上度假区6家,自驾车营地5个,旅游厕所400座。(九)攀西阳光度假旅游目的地。深度开发阳光康养、探秘彝区、度假攀西系列旅游产品。推进泸沽湖、螺髻山等创建国家5A级景区,完善提升邛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攀枝花建设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西昌创建全国国民旅游休闲示范城市,打造安宁河流域阳光休闲度假旅游带。依托国道108,打造天路旅游景观大道和特色乡村旅游通道。推进美姑毕摩文化园等大凉山文化旅游项目落地,建设一批彝族文化村寨,大力开发彝族漆器等旅游

34、商品。到2020年,建设国家4A级(含)以上景区(或四川特种特色旅游景区)20家,省级以上度假区6家,新增4星级(含)以上旅游饭店5家,自驾车营地10个,旅游厕所354座。(十)川南长江流域度假旅游目的地。抓住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战略和建设成渝城市群机遇,将旅游发展融入川南城市群建设,积极发展适应国内旅游市场的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加快完善自贡、内江、宜宾、泸州4个中心城市的旅游集散和服务功能,提升沿江立体交通运输等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构建一体化的川南1小时旅游经济圈和川南四城旅游环线。加快兴文石海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蜀南竹海、黄荆老林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深度挖掘长江文化、“中国白酒金三

35、角”、竹文化、盐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建设金沙江高坝峡谷旅游项目群、中国酒镇酒庄群、自贡航空旅游区、盐都文化度假区、内江范长江文化旅游园区、李庄古镇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到2020年,建设国家4A级(含)以上景区(或四川特种特色旅游景区)40家,省级以上度假区6家,新增4星级(含)以上旅游饭店5家,自驾车营地6个,旅游厕所1030座。三、10大精品旅游线路按照国际一流标准,构建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线、九环世界遗产线、成乐文化生态度假环线、国道318/317川藏最美景观旅游线、香格里拉文化与生态旅游线、蜀道三国文化旅游线、嘉陵江山水人文旅游线、秦巴南国冰雪游线、攀西阳光康养旅游线、长征丰碑红色旅游

36、线10大精品旅游线路,以及沿精品线形成的系列支线、次线和小环线网络体系,串联5大区域、10大旅游目的地。第三章 发展举措紧紧围绕旅游产业过万亿和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两大目标,推进十大重点任务,实施31项举措。第一节 深化旅游业改革一、全面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以旅游理论和制度供给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完善“聚合观光、动态度假”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探索跨行政区域旅游资源和旅游要素整合,以住宿体系目的地化为突破口,探索围绕旅游要素打造目的地。完善旅游产业引导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价格政策等协调配合的政策体系,建立综合性旅游协调机制,创新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构建统一开放、竞

37、争有序的旅游市场体系。整合各方面智力资源,加强旅游基础研究,探索成立四川旅游智库。着力互联网时代现行政策不适应游客消费行为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关键点和制约旅游目的地发展的难点等旅游基础理论、政策和重点、热点问题研究,开展顶层设计,有效发挥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二)以旅游服务要素供给补齐旅游公共服务短板。结合“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新型城镇化、脱贫攻坚,加快实现旅游交通无缝对接,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加大旅游城镇、村寨步行道、停车场、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应急救援、信息网络、标志标识系统等设施的建设。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高旅游购物和娱乐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三)以旅游产

38、品和线路供给调整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优化旅游产品结构,积极开发综合性、复合型、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满足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促进旅游+互联网、新农村建设、大众创业、文化、休闲、研学、健康养老、房车自驾、运动、购物、交通、金融等一批旅游业态、组织模式、商业形态、服务流程等创新发展,鼓励发展精品酒店、主题酒店、乡村民宿,引导旅游消费。二、重点推进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一)推进政府简政放权。进一步简政放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除规定不能下放的外,其他省级旅游行政审批事项全部下放市(州),除法律明令禁止的领域外,各类旅游要素和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加快推进旅游领域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支持旅

39、游企业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项目。(二)健全旅游市场规则。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积极引入外资旅游企业。放宽在线度假租赁、旅游租车等“互联网+”新业态的准入和经营许可。优化旅游客运车辆结构,落实省内异地运营政策,提升现有30座及以上车型利用率,增加小型旅游客车市场供给。全面落实宾馆饭店、餐饮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用水、用电、用气价格,降低企业成本。积极争取在国家生态补偿机制中,将生态补偿与支持旅游产业发展衔接,为生态保护区居民提供旅游创业就业的机会。(三)改革行业协会。以旅游公共管理服务的参与者、旅游行业利益的代表者、独立运作的社会中介组织为改革目标,加强行业自律自治

40、打造协会品牌,拓展协会造血渠道,增强生存能力。积极反映企业的呼声,强化企业与政府的沟通,进一步发挥协会的桥梁作用。探索协会运行新模式,主动反映和体现新业态需求,组建新的组织机构,服务于广大的旅游企业,服务于旅游产业发展。 (四)改革旅游管理机构。积极推动旅游资源富集地区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强化产业促进、资源统筹、发展协调和服务监管四项重点工作。将旅游业确定为先导产业和主导产业,制定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五)健全旅游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旅游产业发展协调领导机构的统筹协调作用,形成地方主要领导牵头、部门有效联动、社会协同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工作机制。

41、建立全省旅游信息共享、旅游违法行为查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城市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全方位、立体式旅游信息收集、管理、发布机制。(六)深化改革创新试点。大力支持乐山、资阳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工作,全面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工作。探索在国家5A级景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所在区域设立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支持都江堰、西昌邛海安宁河谷、青川青竹江、绵阳仙海、开江宝石桥等国家水利风景区开展河湖公园试点,助推我省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七)改革旅游规划。改革旅游规划管理,重构旅游规划工作流程,建立“四划、三图、三权、四方”(“四划”:谋划、策划、规划和计划

42、三图”:规划图、设计图、施工图。“三权”:编制权、实施权、监督权。“四方”:甲方、乙方、咨询方、管理方。)的工作机制,通过“编制权+实施权+监督权”三权结合运行实现规划有效落地。各级政府编制城乡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村规划等)要加强与旅游发展规划的衔接,强化旅游发展规划的篇章和内容。推动5A级旅游景区所在城镇,按照旅游目的地体系要求进行相关规划修编。稳妥推进“多规合一”工作。第二节 实施全域旅游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一、创新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推动全省旅游发展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按照“围绕旅游、共建旅游、主导旅游”三个导向和“全域布局、全业支撑、全民参与、全程服务”,全面规划和

43、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城镇(乡村)体系,积极推进多规融合,探索推进多规合一;变“旅游+”为各行业“+旅游”,创新机制体制,将政策、项目、资金和人力资源向旅游倾斜;因地制宜,规划和打造旅游产品、线路,提升旅游要素服务水平,建设一批区域旅游目的地和国际旅游目的地,逐步推动旅游管理从单一旅游行业部门行为向统筹协调管理转变,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按照旅游对当地经济、就业的贡献率以及旅游综合管理和综合执法模式、旅游厕所建设、旅游数据中心建设等创建标准,重点推进乐山、阿坝、甘孜等8个市(州)和都江堰、剑阁等20个县(市、区)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专栏3 重点培育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重

44、点推进乐山市、阿坝州、甘孜州、攀枝花市、广元市、雅安市、凉山州、巴中市,成都市都江堰市、温江区、邛崃市、锦江区、蒲江县、新津县、崇州市,广元市剑阁县、青川县,雅安市宝兴县、石棉县,绵阳市北川县、安州区、平武县,泸州市纳溪区,德阳市绵竹市,宜宾市长宁县、兴文县,达州市宣汉县,广安市华蓥市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培育广安市、成都市简阳市、南充市高坪区、宜宾市屏山县、眉山市洪雅县创建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区。二、“旅游+第一产业”,推进城乡统筹(一)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科技、生态的有机融合,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提升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农耕文

45、化浓郁的农业主题公园、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等休闲农业景区,打造一批精品景点和精品线路。实施休闲农业品牌培育工程,争创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培育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和省级示范休闲农庄,引领休闲农业提升发展。结合农业产业扶贫,加快发展壮大一批集聚发展、特色鲜明、村美人和的休闲农业专业村。(二)大力发展林业生态旅游。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和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形成的园区景观资源,大力发展以森林体验旅游、湿地体验旅游、森林康养旅游、野生动植物观赏及生态教育旅游等产品为主的林业生态旅游产业。打造四川花卉(果类)、红叶、大熊猫和森林文化四大生态旅游系列节会品牌。(三)引导发展水利旅游。以

46、水域(水体)、水利风景区和水利设施为依托,鼓励各地积极开放和营销亲水旅游产品,引导具备条件的水域、水体和国家水利风景区推出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养生等旅游产品和规范开展科学、文化、教育等活动。积极开展河湖公园试点建设,打造品牌型、精品型水利风景区。创建一批水利科普展览馆、水文化主题公园、水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等示范项目,形成水利风景区、河湖公园、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水文化主题公园等水利旅游体系。(四)培育品牌特色农林旅游商品。结合乡村旅游后备箱行动,以农林土特产品旅游化为突破口促进农林产品精深加工,鼓励中小微企业参与,通过农林旅专业合作社、生鲜电商线上线下等新型平台,重点扶持一批年营业收入超过500

47、万元的农林旅特色商品示范企业,构建 “美丽四川”农林土特旅游商品体系。三、“旅游+第二产业”,发展工业旅游与旅游工业(一)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编制全省工业旅游发展规划,全面普查全省工业旅游资源,确定工业旅游重点企业与重点项目,设计工业旅游精品线路。打造航天工业(西昌)、飞机设计(成飞集团)、科技工业(绵阳)、机械重工(德阳)、白酒工业(成都、德阳、宜宾、泸州)、钒钛工业(攀枝花)、国防工业(绵阳、攀枝花、达州等)、军民融合(简阳)、水电工业(甘孜、阿坝、凉山州地区与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沿线)、天然气石化工业(达州)、石材加工业(雅安)等一批工业旅游重点区域与重点项目,形成十大工业旅游品牌。(二)做精工业科技与工业遗产旅游。利用现代工厂区景观、废弃矿区、工业遗产、工业科技基地等开发工业文化旅游产品,开放攀枝花资源型城市转型、绵阳(两弹城与九院科技馆)和西昌航天发射基地等国防和工业基地,全兴(水井坊)、宜宾五粮液与泸州老窖等历史文化挖掘,全省“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德阳汉旺401信箱工业遗址与汉旺地震遗址、自贡大安盐厂工业遗址的开发建设等,与旅游业发展统筹结合,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工业遗产博物馆等为支撑,以研学旅行、老年旅游、红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