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文档】场地空间设计导则.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298773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915.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文档】场地空间设计导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优质文档】场地空间设计导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优质文档】场地空间设计导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优质文档】场地空间设计导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优质文档】场地空间设计导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质文档】场地空间设计导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文档】场地空间设计导则.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场地设计通则 (一)场地现状及周边用地情况分析: 1、气候条件对应附录气候带类型与社区、场地、建筑的关系P22-25 我国大部分发达地区属于温带和亚热带,夏季长且气温高、 日照强,这都使得遮阳成为广场设 计中应充分考虑的问题。 2、场地周边现状及规划交通情况分析: 3、场地区位及周边用地情况分析: 4、当地人口、经济、历史、文化等相关资料分析: 5、当地植被及水文、地质资料分析: 6、当地环评或相关土壤、环境资料分析: 7、场地内现状竖向分析: 8、场地内现状植物分析: (二)功能分析: 1、场地本身的功能定位(与类型相关) : 2、场地内各个区域的功能定位: (1)交通 (2)休憩 (3

2、)娱乐(活动)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 37-90 第十一章广场与停车场 第一节城市广场 第 11.1.1 条 城市广场按其性质、用途及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分为公共活动广场、集散广场、交通广场、纪念性广 场与商业广场等五类。有些广场兼有多种功能。 第 11.1.2 条 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性质、功能和用地范围,结合交通特征、地形、自然环境等进行广场设 计,并处理好与毗连道路及主要建筑物出入口的衔接,以及和四周建筑物协调,注意广场的艺术风貌。 广场应按人流、车流分离的原则,布置分隔、导流等设施,并采用交通标志与标线指示行车方向、停车场地、步 行活动区。 第 11.1.3 条 各类广场的功能与设

3、计要求如下: 一、公共活动广场主要供居民文化休息活动。有集会功能时,应按集会的人数计算需用场地,并对大量人流迅速 集散的交通组织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各类车辆停放场地进行合理布置和设计。 二、集散广场应根据高峰时间人流和车辆的多少、公共建筑物主要出入口的位置,结合地形,合理布置车辆与人 群的进出通道、停车场地、步行活动地带等。 飞机场、 港口码头、 铁路车站与长途汽车站等站前广场应与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地下铁道的站点布置统一规划, 组织交通,使人流、客货运车流的通路分开,行人活动区与车辆通行区分开,离站、到站的车流分开。必要时, 设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 大型体育馆(场) 、展览馆、博物馆、公园及大型

4、影(剧)院门前广场应结合周围道路进出口,采取适当措施引 导车辆、行人集散。 三、交通广场包括桥头广场、环形交通广场等,应处理好广场与所衔接道路的交通,合理确定交通组织方式和广 场平面布置,减少不同流向人车的相互干扰,必要时设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 四、纪念性广场应以纪念性建筑物为主体,结合地形布置绿化与供瞻仰、游览活动的铺装场地。为保持环境安静, 应另辟停车场地,避免导入车流。 五、商业广场应以人行活动为主,合理布置商业贸易建筑、人流活动区。广场的人流进出口应与周围公共交通站 协调,合理解决人流与车流的干扰。 (三)设计立意: 1、功能立意 2、空间立意: (四)尺度与容量: 1、视域: (1)

5、在 0.51km 的距离之内,人们根据背景、光照、特别是所观察的人群移动与否等因素, 可以看见和分辨出人群。 (2)在大约 100m远处,在更远距离见到的人影就成了具体的个人。 (3)在 70100m 远处,就可以比较有把握地确认一个人的性别、大概的年龄以及这个人在干 什么。在这样的距离,常常可以根据其服饰和走路的姿势认出很熟悉的人。 (4)在大约 30m远处,面部特征、发型和年纪都能看到,不常见面的人也能认出。 (5)当距离缩小到2025m,大多数人能看清别人的表情与心绪。在这种情况下,见面才开 始变得真正令人感兴趣,并带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6)在 13m 的距离内就能进行一般的交谈,体验

6、到有意义的人际交流所必需的细节。 2、距离 (1)亲密距离 (O45cm)是一种表达温柔、舒适、爱抚以及激愤等强烈感情的距离。 (2)个人距离 (0.451.30m)是亲近朋友或家庭成员之间谈话的距离,家庭餐桌上人们的距离就 是一个例子。 (3)社会距离 (1.303.75m)是朋友、熟人、邻居、同事等之间日常交谈的距离。由咖啡桌和扶 手椅构成的休息空间布局就表现了这种社会距离。 (4)公共距离 (大于 3.75m)是用于单向交流的集会、演讲,或者人们只愿旁观而无意参与这样 一些较拘谨场合的距离。 3、尺度: 广场的尺度应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广场的类型、交通状况以及广场建筑的性质布局等,

7、但最终是由广场的功能即广场的实际需要决定的,如游憩集会广场集会时容纳人数的多少及疏散要 求,人流和车流的组织要求等; 文化广场和纪念性广场所提供的活动项目和服务人数的多少等;交 通集散广场的交通量大小、 车流运行规律和交通组织方式等。除中心广场外, 还可以结合需要设置 小型休闲广场、商业广场等其他不同类型的广场。 (1)规模尺寸: 在满足了基本的功能要求后,一般来说广场尺度的确定还要考虑尺寸、尺度和 比例。人类的五官感受和社交空间划分为以下三种景观规模尺寸。 25m 见方的空间尺寸 :日本学者芦原义信指出,要以20-25m 为模数来设计外部空间,反 映了人的“面对面”的尺度范围。这是因为人们互

8、相观看面部表情的最大距离是25m,在这个范 围内,人们可自由地交流、 沟通,感觉比较亲切。超过这个尺寸辨识对方的表情和说话声音就很困 难。这个尺寸常用在广场中为人们创造进行交流的空间。 110m左右的场所尺寸 :广场尺寸根据对大量欧洲古老广场的调查,一旦超出110m,肉眼 就只能看出大略的人形和动作,这个尺寸就是我们常用的广场尺寸。超过110m以后,空间就会产 生广阔的感觉,使人自觉渺小,不能营造出亲切氛围。 390m 左右的领域尺寸 :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中心广场。大城市户外空间如果要创造一种 宏伟深远的感觉时才会用到这样的尺寸。 (2)空间的尺度感: 尺度感决定于场地的大小、延伸进入邻街建筑

9、物的深度、周围建筑立面的 高度与它们体量的结合。尺度过大有排斥性,过小有压抑感,尺度适中的广场则有较强的吸引力。 在城市设计中,提倡以“人”为尺度来进行设计,由于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要求一种内聚、安全、 亲切的环境。就人与垂直面关系而言,主要有视觉因素决定,如H 代表界面高度, D 代表人与界 面的距离,则有下列的关系: 两实体高度与距离的比值实体高度与观赏距离的比值 D/H=1 时,即垂直视角为45,可看清实体的细部,有一种内聚、安全感; D/H=2 时,即垂直视角为27,可看清实体的整体,内聚向心不致产生排斥离散感; D/H=3 时,即垂直视角为18,可看清实体与背景的关系,空间离散、围合感

10、差; D/H3 时,即垂直视角低于18,建筑物会若隐若现,给人以空旷、迷失、荒漠的感觉。 所以 D/H 值在 1-3 之间是广场视角、视距的最佳值。 广场的比例则有较多的内涵,包括广场的用地形状、各边的长度尺寸及比例、广场的大小与广 场上建筑物的体量之比、 广场上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的比例关系、广场的整个组成内容与周围环 境的相互关系等。 从景观艺术的角度考虑,广场与建筑物的关系决定于其大小。设计成功的广场大都有如下比例 关系: 1D/H2; L/D3; 广场面积小于广场上建筑面积的3 倍。 式中, D 为广场宽度; L 为广场的长度; H 为建筑物的高度。 广场空间的亲和度、可达性、可停留性

11、显得尤为重要。 4、最佳视阈:人的正常静观视场为垂直视角130,水平视角 160,最佳垂直视角小于30, 水平视角小于 45,即人们静观景物的最佳视距为景物高度的2 倍或宽度的 1.2 倍,以此定位设 景则景观效果最佳。但即使在静态空间内,也要允许游人在不同部位赏景。因此,对景物观赏的最 佳视点有三个位置,即垂直视角为18(景物高的 3 倍距离) 、27(景物高的 2 倍距离) 、45 (景物高的 1 倍距离) 。 5、容量 广场的容量估计, 即广场的人流密度和人均面积指标,它涉及总体规划方案、 人流量和交通量 的统计,还涉及广场使用者行为规律。一般来说可按下列指标估算:人流密度以1.01.2

12、 人/m 2 为 宜,广场人均占地面积约为0.71m 2 。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5.3 商业步行区 5.3.1 商业步行区的紧急安全疏散出口间隔距离不得大于160m。区内的道路网密度可采用13-18km/km2 。 5.3.2 商业步行区的道路应满足送货车、清扫车和消防车通行的要求。道路的宽度可采用1015m,共其间可配置 小型广场。 5.3.3 商业步行区内步行道路和广场的面积,可按每平方米容纳0.8-1.0 人计算。 5.3.4 商业步行区距城市次干路的距离不宜大于200m;步行区进出口距公共交通停靠站的距离不宜大于100m。 5.3.5 商业步行区附近应有相

13、应规模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或多层停车库,其距步行区进出口的距离不宜大 于 100m,并不得大于200m。 7.5 城市广场 7.5.1 全市车站、码头的交通集散广场用地总面积,可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0.070.10m2 计算 . 7.5.2 车站、码头的交通集散广场的规模由聚集人流量决定,集散广场的人流密度宜为1.01.4 人/ m2。 7.5.3 车站、码头前的交通广场上供旅客上下车的停车点,距离进出口不宜大于50m;允许车辆短暂停留,但不 得长时间存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车场应设置在集散广场外围。 7.5.4 城市游憩集会广场用地的总面积,可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0.130.40m2 计算

14、。 7.5.5 城市游憩集会广场不宜太大。市级广场每处宜为4 万10 万 m2;区级广场每处宜为1 万3 万 m2。 (五)微气候: P27/29,P30 1、阳光: (1)在周围环境允许的情况下, 广场的选址应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太阳的季节性变动和现状 及拟建构筑物都必须加以考虑,这样广场才能接受最多的夏季和冬季日照。 (2)对那些夏季很炎热的地区,广场中至少需要有部分夏季遮阴,这可通过种植、遮阳篷、花 架或邻近建筑的遮蔽实现。 (3)可考虑“借用”阳光,即通过邻近钢、玻璃或大理石建筑的反射,照亮且温暖很少有阳光 直射的广场空间。 (4)控制建筑的高度和体量以保持并增加到达公共空间的光照量。

15、 2、气温: (1)当气温高于 12.7时,城市购物中心和广场上的散步、站立及闲坐的人的数量会有相当大 的增加。 (2)当预测公众喜爱的午间休息区 (座位区) 的位置时,平均午间气温达到12.7以上的月份 应当考虑到这种阳光 -阴影之间的规律。 (3)在夏季气温极为炎热的地方(对于有些人来说是24,有些人也许会更高一些 ),应该提供 一些遮阴区域。老年人尤其需要避免太阳的直射和刺眼的眩光。 (4)广场在午间时的温度在一年中应至少有三个月超过12.7,如果没有,应该考虑增添户内 公共开放空间。 3、眩光:广场主要是硬质铺装且通常被表面高反射率的建筑所围绕,晴天眩光会是很严重的问 题。 4、风:

16、(1)高层建筑向下反折风,风力会被增强,从而使得向风一侧的步行或闲坐活动产生问题。 (2)街角旋流、 下沉气流和尾流是最强烈也是最成问题的风力效应,最有效的缓解措施包括重 新设计建筑外形,调整受影响区域建筑的尺寸和形状之间的关系。 表 1 风对于行人的影响 风速行人不舒服的程度 小于 1.78m/s 没有明显的感觉 1.783.57 m/s 脸上感到有风吹过 3.755.81 m/s 风吹动了头发、 撩起了衣服, 展开了旗杆上 的旗帜 5.818.49 m/s 风扬起了灰尘、干土和纸张,吹乱了头发 8.4911.62 m/s 身体能够感觉到风的力度 11.6215.20 m/s 撑伞困难; 头

17、发被吹直了; 且行人无法走稳 (3)在环境温度满足户外休闲或许多户外区域缺乏日照的天气下,风的负面影响尤为显著。 即 使广场并不太冷, 过多的风夸大了广场使用者的感受。当衣服和头发被吹乱、 阅读材料几乎要被吹 走或食物包装需要用手压住时,户外体验的享受就大打折扣了。 (4)户外活动场的设置应根据当地不同季节的主导风向,并有意识地通过建筑、植物、景观设 计来疏导自然气流。 5、总体舒适性: (1)禁止新建那些在公共开放空间 “日出后一小时至日落前一小时投下大片新的阴影”的建构 物。 (2)应控制建筑体量与高度以确保阳光在全年之内从上午11 点到下午 2 点之间 (白天 12 点至 下午 3 点)

18、能够进入公共开放空间。 (3)新建筑和现有建筑的扩建部分应该有形体上的要求,或者采取其他挡风的措施, 这样开发 就不会造成地表气流超过当时风速的10。一年之中从上午七点到下午六点时间段内,在主要供 步行的区域内,舒适的风速是11 英里小时,公共休息区域是7 英里小时。 (4)一个不舒适的广场将是一个低使用率或没人光顾的广场,任何建筑或广场的设计师应认真 考虑日照和风的效应。绿化,尽管有用,但不如调整建筑有效。由于各联系要素的复杂性,建议设 计师同风专家一起合作。 (5)想要在现有建筑的前提下创造有用的广场,设计师必须事先进行场地的日照分析,以决定 哪个区域将有阳光以及什么时候有。这一信息将反过

19、来帮助设计决定在哪里设置不同,以及建议一 些方法来提高可接收的日照量(例如,通过“借用”阳光 )以及缓解不利效应。 (六)空间布局及边界形式: 1、空间形式: (1)平面型广场 规则型广场是指广场平面以完整的方形、圆形、半圆形及由其发展演变而来的对称多边形、 复合型等几何形态构成, 这些规则的广场平面多为经过有意识的理性设计而来,因其容易表达庄严、 肃穆的效果,市政广场和纪念性广场多属于此类型。 不规则型广场即由不规则多边形、曲线型等形态构成,这种不规则的形状往往是顺应街 道、建筑布局而自然形成的。 (2)空间型广场 与平面型广场相比较, 上升、下沉和地面层相互穿插组合的立体广场,更富有层次性

20、和戏剧性 的特点。 2、空间围合与划分: (1)围合形式: 空间围合是决定广场特点和空间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宜、有效的围合可以较好地塑造广场 空间的形体,使人产生对该空间的归属感,从而创造安定的环境。广场的围合从严格的意义上说, 应该是上、下、左、右及前、后6 个方向界面之间的关系,但由于广场的顶面多强调透空,故通常 的讨论多在二维层面上。 四面围合的广场这种广场封闭性极强,具有强烈的内聚力和向心力性,尤其当这种广场 的规模较小时。 三面围合的广场这种广场的围合感较强,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向心性。 二面围合的广场空间限定较弱,常常位于大型建筑之间或道路转角处,空间具有一定流 动性,可起到城市空

21、间的延伸和枢纽作用。 一面围合的广场封闭性很差,规模较大时可以考虑组织二次空间,如局部上升或下沉。 (2)空间划分: 空间划分有围合、限定、等多种方式,主要可分为实体划分和非实体划分两种。 实体划分:实体包括建筑小品、植物、道路、自然山水等,其中以建筑物对人的影响很大, 最易为人们所感受。这些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高度、质感及开口等对广场空间有很大影响,高度 越高,开口越小,空间的封闭感越强;反之,空间的封闭感较弱。对于广场空间而言,实体尤其是 建筑物应在功能、体量、色彩、风格、形象等方面与广场保持一致性。 (a) (b) (c) (d) 非实体划分:非实体要素的围合则可通过地面高差、地面铺装、

22、广场开口位置、视廊等设 计手法来实现。同时,还要注意在入口处向广场内看的视线设计问题。 3、空间组织: 广场的空间组织必须按广场的各项具体功能进行安排,人在广场中的活动是多样化的, 这就要 求广场的功能也是多样化的, 因而直接导致了广场空间的多样化。广场的功能要求按照实现步骤的 不同,大致可以分成两类: 整体性的功能和局部性的功能。整体性的功能目标确定属于广场创作的 立意范畴,局部性的功能则是为了实现广场的“使用”目的,它的实现则必须通过空间的组织来完 成。 (1)空间组织的整体性: 广场的空间要与大环境新旧协调、整体优化、有机共生,特别是在旧建筑群中创造的新空 间环境,它与大环境的关系应该是

23、“镶嵌”而不是破坏,整体统一是空间创造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之 一; 广场的空间环境本身也应该是格局清晰,严谨中求变化, 整体有序是产生美感的重要因素。 由于环境设计手段十分丰富, 因而设计者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从某个好的设计中所得到的启发,要用 在自己的设计中,有时甚至几个好的想法全部拥挤在一个设计中,造成彼此矛盾,内容庞杂零乱。 因此,设计者特别要学会取舍, 重视安排空间秩序, 在整体统一的大前提下, 善于运用均衡、 韵律、 比例、尺度、对比等基本构图规律,处理空间环境。 (2)空间组织的层次性: 广场多数为居民提供集会活动及休闲娱乐场所的综合型广场,尤其应注重空间的人性特征。 广场由于不同性别、

24、不同年龄、不同阶层和不同个性人群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差异,空间的组织结 构必须满足多元化的需要,包括公共性、半公共性、半私密性、私密性的要求,这决定了广场的空 间构成方式是复合的。 整体广场空间在设计时,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分为许多局部空间即亚空间,以便于使用。 每个亚空间完成广场一个或两个功能,成为广场各项功能的载体, 多个亚空间组织在一起实现广场 的综合性, 这种多层次的广场空间提升了空间品质,为人们提供了停留的空间, 更多地顺应了人们 的心理和行为。 层次的划分可以通过地面高程变化、植物、构筑物、座椅设施的变化来实现。领域的划分 应该清楚并且微妙, 否则人们会觉着自己被分隔到一个特殊的空间。

25、整个广场或亚空间不能小到使 人们觉着自己宛如进入了一个私人房间,侵犯了已在那里的人的隐私, 也不应大到几个人坐着时都 感到疏远。 (3)空间组织的具体手法: 发挥硬质景观在环境中的作用 硬质景观是相对于以植物和水体为主的软质景观而言,主要指以混凝土、石料、砖、金属等硬 质材料形成的景观。 铺地材料的选择应注重人性化,大面积使用磨光花岗岩,导致雨、雪天气时地面又湿又滑, 给 广场的行人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 广场铺地比较适宜的是广场砖或凿毛的石材等有一定摩擦系数的 建筑铺装材料。 建筑小品指坐凳、路灯、果皮箱等设施。多数小品是具有一定功能的,可以称为功能性小品。 广场空间环境中的环境小品,如雕塑、

26、壁画等传统艺术品,新兴的波普艺术品及动态艺术品,其布 局和创作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环境质量。在设计时应注意使用新技术、 新材料,增加环境的时代气氛, 如彩色钢板雕塑、铝合金、玻璃幕、不锈钢等。而地方材料、传统材料的使用可使广场更具有地域 感,从而增加识别性。另外,在广场空间环境中使用环境小品,特别要注意整体和谐关系,同是一 把椅子,摆在什么位置面向什么景观就决定着人们的视线和心情。 重视水景在环境中的作用 水景是重要的软质景观,也是环境中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水景的表达方式很多,诸如喷泉、 水池、瀑布、叠水等,使用得当能使环境生动有灵气。 广场水景的设计要注重人们的参与性、可及性,以适应人们的亲水情

27、结。同时,也还应注意北 方和南方的气候差别,北方冬季气候寒冷,水易结冰,故北方广场的水面面积不宜太大,喷泉最好 设计成旱地喷泉,不喷水时也可作为活动场地。 发挥植物绿化的作用 植物绿化不仅有生态作用, 还起到分隔或联系空间的双重作用,是广场空间环境的重要内容之 一。由于植物生长速度缓慢, 要特别注意对场地中原有树木的保留。还可采用垂直绿化的方式,充 分利用建筑与小品的墙面、平台、平台栏板等做好绿化处理。 光影与夜景照明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光影的使用是创造丰富环境效果的方法之一,应充分利用光影, 增强造型效果,提高环境质量。 (4)风景界面与空间感: 局部空间与大环境的交界面就是风景界面,风景界

28、面是由天地及四周 景物构成的。 以平地 (或水面 )和天空构成的空间,有旷达感,所谓心旷神怡。 以峭壁或高树夹持,其高宽比大约6:1 8:1 的空间有峡谷或夹景感。 由六面山石围合的空间,则有洞府感。 以树丛和草坪构成的比例1: 3 的空间,有明亮亲切感。 以大片高乔木和矮地被组成的空间,给人以荫浓景深的感觉。 一个山环水绕、泉瀑直下的围合空间则给人清凉世界之感。 一组山环树抱、庙宇林立的复合空间,给人以人间仙境的神秘感。 一处四面环山、中部低凹的山林空间,给人以深奥幽静感。 以烟云水域为主体的洲岛空间,给人以仙山琼阁的联想。 中国古典景园的咫尺山林,给人以小中见大的空间感。 大环境中的园中,

29、给人以大中见小 (巧)的感受。 4、亚空间 (1)如广场面积很大,可分成若干亚空间来给使用者提供不同感受的环境。 (2)可利用高差变化、多样性的种植和座椅布置来创造亚空间。 (3)亚空间应彼此隔离, 空间的划分应清楚并且微妙, 同时又不会让使用者在空间中产生孤独 感,或觉得自己被分隔到一个特殊的空间。 (4)设计亚空间的尺度时, 应使使用者感觉到即使进入有他人存在的空间也不会觉得自己侵犯 了他人;也不会使人们在独坐或周围仅有几个人时觉得恐惧或疏远。 5、边界形式 (1)无边界:临街广场 (2)硬质边界: (3)软质边界: (4)边界相关要点: 人们普遍喜欢坐在空间的边缘而不是中间,因此,广场的

30、边缘或边界应该 在适当位置设计休息和观光的空间。一个笔直的边界与许多凹凸变化的边界相比,所能满足的用途 相对较少。 (七)人的行为及需要: 1、人的知觉: (1)向前和水平的知觉器官: 人类自然的运动主要限于水平方向上的行走,其速度大约是每小时5km。人类的知觉器官很 好地适应了这一条件,它们基本上都是面向前方的,其中发展得最完善,也是最有用的是视觉,它 显然是水平向的。水平视域比竖向视域要宽广得多。如果一个人向前看,可以观察到两侧各自近 90水平范围内正在发生的事情。 向下的视域比水平视域要窄得多,向上的视域也很有限,而且还会减少得更多一些。为了看 清行走路线,人们行走时的视轴线向下偏了10

31、左右。人们在街上行走时,实际上只看见建筑物 的底层、路面以及街道空间本身当时发生的事情。 (2)嗅觉 嗅觉只能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感知到不同的气味。只有在小于1m 的距离以内,才能闻到从 别人头发、皮肤和衣服上散发出来的较弱的气味。香水或者别的较浓的气味可以在23m 远处感 觉到。超过这一距离,人就只能嗅出很浓烈的气味。 应引进芬香类植物,排斥散发异味、臭味和引起过敏、感冒的植物。 (3)听觉和视觉见“观看”和“聆听” 。 2、驻足停留: 站立活动体现了公共空间中大量静态活动的一些重要行为模式特征,当然,能 在公共空间中驻足是重要的,但关键词是停留。 (1)暂停必要性活动:如遇到障碍,停下来与人

32、交谈等 (2)逗留边界效应: 受欢迎的逗留区域一般是沿建筑立面的地区和一个空间与另一空间的过渡区,在那里同时可 以看到两个空间。 边界区域之所以受到青睐,显然是因为处于空间的边缘为观察空间提供了最佳的条件。处于 森林的边缘或背靠建筑物的立面有助于个人或团体与他人保持距离。 逗留区域局部隐蔽 人们可以在一半遮掩中部分地隐蔽起来,同时又能很好地观察空间。如树林边缘深浅不同的背 景以及繁茂的树冠,城市空间中沿街的柱廊、雨篷和遮阳棚。 站立的位置支持物 在逗留区域中,人们选择在凹处、转角、人口,或者靠近柱子、树木、街灯之类可依靠物体的 地方驻足,它们在小尺度上限定了休息场所。 3、小坐:详见休憩设施

33、4、观看: (1)距离: 观看活动的最大距离 (70100m) 就看清面部表惰的最大距离(2025m) 25m左右的空间尺度是在社会环境中最舒适和得当的尺度。 超过 110m的空间尺度在良好的城市空间中是罕见的。 (2)视野:良好的视野和视线不受干扰, 可参考在剧院及电影院中阶梯状观众席和讲堂中抬高 的讲台。 5、聆听: (1)噪声对交谈的影响:当背景噪声超过60dB 左右,就几乎不可能进行正常的交谈,而在混 合交通的街道上,噪声的水平通常正是这个数值。 (2)聆听人声与音乐:能听到音乐、歌唱、呼喊和讲演,使步行变得情趣盎然。 (3)听觉的工作范围。 在 7m 以内,耳朵是非常灵敏的,在这一距

34、离进行交谈没有什么困难。 大约在 30m的距离,仍可以听清楚演讲,比如建立起一种问答式的关系,但己不可能进行 实际的交谈。 超过 35m 倾听别人的能力就大大降低了。有可能听见人的大声叫喊,但很难听清他在喊些什 么。 距离达 1km 或者更远,就只可能听见大炮声或者高空的喷气飞机这样极强的噪音。 6、交谈“交谈景观” : (1)与同伴交谈:除了较低水平的背景噪声水平而外,对于地点、场合似乎没有特殊的要求。 一边散步,一边交谈,是公共空间中为常见的交谈类型。 (2)与路遇的熟人交谈: 这种交谈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地点与场合无关,人们在相遇处停下 来交谈。主要取决于在户外随意逗留的条件如何。 (3

35、)与陌生人的交谈:这类交谈始于参与者处于较松状态之时,尤其是当他们专注于同一事 情,如并排站着、坐着,或者一起从事相同的活动。 共同的活动与经历,以及没预料到的或者非同寻常的活动能引发交谈。 小坐和驻足地点的设计以及它们的相对位置,对于交谈的机会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座椅 背靠背布置,或者座椅之间有很大空间,就会有碍于交谈甚至使交谈不可能进行。 7、人的行为需要: (1)舒适: 生理上的舒适,也就是说广场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小气候环境,比如在北方,人们喜爱在 向阳背风的环境中进行户外活动,风大或背阴的广场少有人光顾; 心理上的舒适,这表现为人对环境的一种安全放松的精神状态,它往往不是广场上某一具

36、 体设施的舒适度所涉及的问题,而是广场环境的综合品质, 比如广场的尺度与围合的感觉、广场环 境的庇护程度、广场主题色彩给人带来的影响等。 (2)归属: 广场环境的归属品质由广场活动的多样性和人们对活动的参与性两方面组成,人的行为活 动有着极强的时间与空间的相关性。当广场的设计者面对复杂的需求时,最简便而明智的做法是注 重对广场使用者各种活动需求最质朴的关心,如划分私密、半公共半私密、公共等不同空间层次, 避免过多的单一的用途空间, 应尽量关注公共性的东西, 对广场各层次空间不宜限制得过细、过死, 这样才能使多样化的活动在广场上自由展开。 参与是人的本能需要,人们通过参与活动才能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37、并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找 到归属感。 现代广场的设计十分注重调动人们多感官的积极参与,鼓励人充当活动的主角, 而不仅 仅以旁观者的身份进入广场, 多方面的感知参与可以使人从可攀爬的雕塑、可使用的室外体育器械、 可进入的草坪中发掘出比仅是视觉愉悦更多的乐趣。 (3)认同: 广场往往是当地的象征和标志,其内涵往往包含了当地的历史、文脉、精神与情感的内容, 既能体现出一种人们对环境的认同感。每个广场都有自己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等地方特色, 广场 应在有机融入当地居民活动的前提下对这些特色有所体现。把握自然特征,使广场的景观风貌化(如 当地形态结构、地理特征、植物特色等) ;其次是挖掘人文景观特色,充分

38、体现广场的场所定义, 在广场空间中创造适合当地民俗活动的特殊场所空间。 8、休闲活动(健身、跳舞、唱歌等) (1)健身健身器材位置摆放 (2)跳舞 (3)唱歌 9、步行:详见交通 (八)交通: 1、场地与外部交通: (1)停车场 地面停车场地应平整、坚实、防滑、并满足排水要求,应有遮阳树木并宜以植草砖铺设(或 其他生态停车场方式) 。 停车场宜设置在行车方便、不影响景观环境的地段。 停车场具体规范要求见 (2)入口 (3)与人行道的关系: 广场的设计应注重分析场地周围是否与人行道系统相连通。有条件时,广场最好和人行道、 商 业步行街联系以增加广场对人的吸引力。研究表明,只要广场与人行道相连,

39、那么就会有 30%60% 的行人穿越或使用它; 当广场越大或是位于街角时, 使用率越高; 而当广场狭窄或广场与人行道之 间存在障碍时,使用率就会下降。 2、场地内交通:以步行为主 (1)步行空间及尺度:使人们不受阻碍和推搡、不太费神地自由行走是基本的要求。 在拥挤程度可以自由确定的情况下, 双向步行交通的街道和人行道上可通行密度的上限大约是 每米街宽每分钟通行1015个人,相当于在10m 宽的步行街上每分钟通行约100 人左右的人流。 (2)铺装材料与路面条件 步行交通对于路面铺装材料是相当敏感的。卵石、砂子、碎石以及凹凸不平的地面在大多数 情况下都是不合适的,对于那些行走困难的人更是如此。

40、一般地说,恶劣的路况对于步行交通也有不利的影响。人们总是尽可能绕开潮湿、滑溜的路 面,避免踩到雨水、积雪和泥泞。 步行交通流的引导:行人能注意到空间上的阻碍物和质地的强烈变化。如果有意引导行人走 向一特定方向,这些信息必须清楚地在空间形式上表达出来,可利用墙、种植台、广告牌等的布置 或是质地、高差的变化来实现( 行人常会避开卵石、砾石以及通风管等物) 。 (3)步行距离实际距离与感觉距离 从体力上来说,步行也是有条件的。大多数人能够或者乐意行走的距离是很有限的。对大多数 人而言,在日常情况下步行400500m 的距离是可以接受的。对儿童、老人和残疾人来说,合适 的步行距离通常要短得多。 在特定

41、条件下,确定适当距离的关键不仅是实际的自然距离,更重要的是感觉距离。看上去平 直、单调,而且毫无防护的一段500m 小道会使人觉得很长、很枯燥。但是,如果这段路程能给人 各种不同的感受,同样的长度就会使人觉得很短。 合适的步行距离不仅与街道的长度有关,而且与道路的质量有关,包括道路的防护情况以及道 路给人的感觉。 (4)步行的线路 人们在步行时都爱抄近道。只有在遇到危险的交通、难以逾越的障碍等很大困难时,才可能 改变这种情况。 步行距离与步行线路 当去远处目的地的路程一览无遗时,步行就会索然无味;但是,如果看得见目的地而又不得不 绕行,则更令人扫兴和不悦。 联系到实际的规划,就要求仔细地设计好

42、步行线路。线路设计不要让 步行者看到远处的目标, 但又要保持大方向朝着目的地。此外,在看得见目的地时,应该遵从短捷 的原则,选择最直接的线路。 开敞空间中的步行线路 经过大空间时,横穿开阔的空地或走进空间的中心一般都不太自在,而沿空间的边缘行走既可 以体验到大空间的尺度,又能欣赏到街道或空间边界的细微末节,令人赏心悦目。 (5)不同的高差 高差的变化会给步行者带来很大麻烦。上下大起大落是很费力气的,并打乱了步行的韵律。 在户外空间最好完全避免高差,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要处理好高差之间的联系,使其尽可能便捷, 使人乐于使用。 竖向联系重要的是应使人觉得轻松自如,避免造成额外的困难。短而平缓的上下坡

43、就比长而 陡的坡道要好走一些; 一段长而陡的台阶使人望而生畏,而由休息平台联系的一系列短小梯段就象 有小广场的街道一样,使人在心理上觉得轻松一些。 在步行交通必须上下起伏时,相对平坦的坡道一般比台阶要好。坡道也便于人们更方便地使 用婴儿车和轮椅。 3、无障碍设计: 婴儿车、轮椅、购物小车等“带轮的”步行交通对空间有特殊的要求。考虑到这种类型的交通, 需要比通常情况更宽敞的尺度。 在有高程变化的坡道必须总是平行于梯道,或是两者结合。整个广场必须同样能够被残疾人、 老年人、推儿童车的父母以及推小车的小贩使用。坡度(不大于 1:12),最小宽度 (4 或 5 英尺(约 1.21.5m),取决于人流量

44、 )、停留点、扶手以及方向变化、踏面和阶高排水以及台阶的标识性条纹。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 37-90 第十一章广场与停车场 第一节城市广场 第 11.1.4 条 在广场通道与道路衔接的出入口处,应满足行车视距要求。 公园设计规范 CJJ 4892 第二章一般规定 第四节常规设施 第 2.4.5 条 停车场和自行车存车处的位置应设于各游人出入口附近,不得占用出入口内外广场,其用地面积应根 据公园性质和游人使用的交通工具确定。 (九)竖向地形变化: 1、功能: (1)休息空间(座位区)和交通空间(道路交通)能够借助微地形变化加以分隔; (2)上部还可作为一个临时的演讲或表演用的舞台; (3)

45、很大的广场能通过地形变化分成几个人性尺度的“户外空间”亚空间。 2、心理需要: 景观中的高度相当于特权; 深度则意味着亲密; 而且根据人们不同的心理需要,具有地形变化 的广场为人们的这两种情绪都提供了对应场所。 3、竖向设计要点: (1)下沉广场和人行道之间的明显高程变化(无论是向上还是向下)应该尽可能避免,高程剧 烈变化会造成广场使用率低。 (2)广场不得不设计得低于地面,就需要有引人注目的东西能将行人吸引进来;广场越低,吸 引力必须越大。不过,一旦将人们吸引过来,就必须有合适的场所可以坐下来,并欣赏周围环境。 (3)从街道望过去,抬升广场在视觉上很显著(透过树木 ),如果没有太多的上行踏步

46、,坐在抬 升广场上将会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如果广场必须抬高许多, 应利用绿化种植来表现广场的存在并吸 引人们登至上面。 4、各种场地设计坡度 场地名称适用坡度(%)最大坡度( %)备注 密实性地面和广场0.3 3.0 3.0 广场可根据其形状、大小、地形,设计成 单面坡、双面坡或多面坡。 一般平坦地区, 广场最大坡度 1%,最小坡度 0.3% 停车场0.250.5 1.02.0一般坡度为 0.5% 室外场地: 儿童游戏场 运动场 杂用场地 一般场地 0.3 2.5 0.2 0.5 0.3 3.0 0.2 绿地0.55.010.0 湿陷性黄土地面0.77.08.0 5、坡道设计 坡道是交通和绿化系

47、统中重要的设计元素之一,直接影响到使用和感观效果。 居住区道路最大 纵坡不应大于8;园路不应大于4;自行车专用道路最大纵坡控制在5以内;轮椅坡道一般 为 6;最大不超过 8.5,并采用防滑路面;人行道纵坡不宜大于2.5。 6、坡度的视觉感受与适用场所 7、道路及绿地坡度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 37-90 第十一章广场与停车场 第一节城市广场 第 11.1.5 条 广场竖向设计应根据平面布置、地形、土方工程、地下管线、广场上主要建筑物标高、周围道路标 高与排水要求等进行,并考虑广场整体布置的美观。 广场排水应考虑广场地形的坡向、面积大小、相连接道路的排水设施,采用单向或多向排水。 广场设计坡

48、度,平原地区应小于或等于1,最小为0.3;丘陵和山区应小于或等于3。地形困难时,可 建成阶梯式广场。与广场相连接的道路纵坡度以0.52为宜。 困难时最大纵坡度不应大于,积雪及寒冷地 区不应大于6,但在出入口处应设置纵坡度小于或等于2的缓坡段。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 83-99 6 竖向与城市景观 6.0.1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应有明确的景观规划设想,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保留城市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制高点、俯瞰点和有明显特征的地形、地物; 2 保持和维护城市绿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有价值的自然风景和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点、区段和设施; 3 保护和强化城市有特色的、自然和规划的边界线; 4

49、构筑美好的城市天际轮廓线。 6.0.2 城市用地分类应重视景观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城市用地作分类处理时,挡土墙、护坡的尺度和线型应与环境协调;有条件时宜少采用挡土墙; 2 城市公共活动区宜将挡土墙、护坡、踏步和梯道等室外设施与建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规划; 3 地形复杂的山区城市,挡土墙、护坡、梯道等室外设施较多,其形式和尺度宜有韵律感; 4 公共活动区内挡土墙高于1.5m、生活生产区内挡土墙高于2m 时,宜作艺术处理或以绿化遮蔽。 6.0.3 城市滨水地区的竖向规划应规划和利用好近水空间。 7 竖向与道路广场 7.0.4 广场竖向规划除满足自身功能要求外,尚应与相邻道路和建筑物相衔接。广场的最小坡度为0.3%;最大坡 度平原地区应为1%,丘陵和山区应为3%。 7.0.5 山区城市竖向规划应满足建设完善的步行系统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人行梯道按其功能和规模可分为三级:一级梯道为交通枢纽地段的梯道和城市景观性梯道;二级梯道为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