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文档】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二.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304413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47.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文档】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优质文档】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优质文档】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优质文档】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二.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优质文档】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二.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质文档】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文档】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二.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二) 表现手法 抒情类 表现手法描写类 修辞类 其他类 表现手法是一首诗在整体上采用的抒怀言志方式,即诗人是借助什么来把自己的感 情表达出来的。 题型二:赏析手法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点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 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学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 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的。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答题范式 明手法 (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 (结合诗句阐释说 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 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叙析评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抒情手法:(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咏史言志、借人物言 志、用典抒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即事感怀等) 手法解析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诗人在其诗作中袒 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

3、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 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 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析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 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 而人之渺小, 不禁 “独怆然而涕下” 。 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问:最后两句采用的

4、是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 的思 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牙 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的修辞方法。 答案: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 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二、间接抒情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情景 交融、托物言志。 1 、借景抒情 (前景后情、后景前情、情景交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一切景语皆情语”,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 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忆江

5、南 中诗人白居易 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 不忘。 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念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 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答:“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 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2 、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 描摹刻画抒发感情, 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

6、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 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 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 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 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 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 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 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

7、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 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 绝句二首(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 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 3、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也叫咏物抒怀,常常借助于所咏事物的一些特性,来寄托、传达作者的 志向、抱负和操守等。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 洁的人, 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

8、远播, 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 高度自信。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 、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台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 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 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5 、用典抒情: 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修 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用典的作用: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用

9、典可以拓展意境, 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 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是 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 例: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贾谊、梁鸿,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6 、叙事抒情: 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如杜甫兵车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 区别几组概念: 一、“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 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

10、色彩。 “触景生情” 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寓情于景” 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 苦闷、 彷徨等), 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 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 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

11、“情”不见“景”:“寓 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 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如: 1 、20XX年高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 端居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叙)。诗人借助对 “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析)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 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

12、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评) 2、滁洲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 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析)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 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评) 3 、题菊 花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司春之神。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答: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

13、(叙)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 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 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析)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评) 二、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1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 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 “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例如: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14、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 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小试牛刀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闽中秋思(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后人评价极高。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 试作简析。( 4 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答: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

15、界。本诗的抒情方面即有此 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 分) 答: 答:( 1)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 现,极富情趣: “丛丛”与“叶叶”二词用叠字,增添了音乐性,琅琅上口,余味无穷。(4 分) (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六,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无北 国秋天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则构成心绪的对比。作者客居福建,他乡虽美,但只 堪图画,不能慰解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思乡之情却表现的淋漓尽致。(4 分)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

16、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清明的哪两种景象?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答:( 1)一是就自然节气而言的初春之景,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一派生机; 作者以一“笑”字既写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春之情;一是,清明是扫 墓时节, 野田荒垅引发生死之悲,有感于人生价值问题。(评分标准: “初春之景”、 “笑” 的情感、清明扫墓时节、“愁”的情感各 1 分。) (2)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借用“齐人有一

17、妻一妾”(齐人“乞祭余” 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介之推(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两典故对比,在对 比中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评分标准:对比手法、用典手法2 分,分析 2 分) 3、阅读下面二首唐诗,完成相应试题。(4 分)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 徂:消逝,流逝。 (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2 分) 答: (2)诗歌是从哪两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2 分) 答: 答案:( 1)前六句是借景

18、抒情(或间接抒情) ,后两句是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 (每小点1 分,共 2 分) (2)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每 小点 1 分,共 2 分) 4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6 分) 忆昔 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 :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 无忌: 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乐府诗莫 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石城即今南

19、京。 (1)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五、六两句)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做 简要分析。( 3 分) 答: (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分) 答: 答案 ( 1)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糜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历史 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身上,这是用典; 诗人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 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也是用典。 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 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的名字“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2)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唐王朝颓势难挽,行将覆灭的悲伤。(从作者个 人角度回答,抒发了身世沧桑之感,亦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