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组织工作情况汇报近年来,*县委组织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组织部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不懈抓好新思想理论武装,从严从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管理监督,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做好全方位培养引进人才工作,为加快建设幸福宜居的现代化新*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一、思想政治建设上久久为功,“抓教育”和“强党性”同频共振一是落实党内集中教育长效机制。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5次党内集中学习教育。采取“线上+线下”学习方式,发挥县
2、乡党校主阵地作用,创设“微课题、微学习、微行动”等“微载体”,推动新思想入心入脑。谋划开展“提振精气神、建设新*、争当排头兵”“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等活动,激励党员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二是抓实党员教育管理规范要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十八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传承弘扬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强化党章党规党纪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先进典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重任。三是形成严抓组织生活良好态势。以强化组织功能为目标,抓好“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主题党日等制度落实,深
3、化落实“311”党内组织生活督查工作机制。丰富教育形式,探索“课堂+基地”实训模式,用好用活*县党员政治生活馆等党员教育基地,增强党性教育实效。二、干部队伍建设上守正笃实,“供给侧”和“需求侧”双轮驱动一是选贤任能,做好“要素供给: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加强长远谋划、战略布局,推动各层级各年龄段干部队伍人才济济、接续不断。紧密结合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组建一线干部考核组,发挥一线考核“指挥棒”作用,注重在重大斗争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用人导向。二是教育监督,保障”服务供给:打造多层次、全覆盖、上下联动培训体系。依托各级党校主体班、短期班,组织3000多名干部参训,12000多
4、人次参加新思想、历次全会研讨及各类专题培训学习。把从严监督贯穿选人用人全过程,综合运用考核、审计、信访查核等成果,利用提醒、函询、诫勉和组织处理等手段,提升干部监管实效。三是关心激励,提供“能量需求”。制定*县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十优先”措施,深入实施乡镇“五小”建设,出台关心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七条措施”,激发广大干部主动担当、建功立业。全面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出台加强和规范公检法系统干部管理意见,做好公务员分类改革工作。完善公务员考核、奖励机制,把关心关爱干部落到实处。三、基层组织建设上务实进取,“强基础”和“提质量”齐驱并进一是持续建强战斗堡垒。常态化推进基层党组织达标创星
5、活动和整顿提升专项行动,培育五星级党组织42个,整顿转化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126个,累计新建、修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23个。成立26个“中心村党委”,推行“党建引领+业务指导”强强结合模式,创新集体经济“增收七法”,实现全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稳定在10万元以上。二是持续加强队伍建设。圆满完成四次村级组织换届工作,实施“三级雁阵”行动,梳理58项“小微权力边界清单”。选派县直机关党员干部驻村任职3批次80人、驻村蹲点2批次68人,选派43名乡村党建金融助理,在全市率先创设县级“驻村第一书记联络服务中心”。全面完成农村发展党员排查整顿,打造“汉畲双语党课”“碧海堡垒-海上微党校”“支部书记论坛”等
6、教育新载体,向1443名老党员发放“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三是持续深化基层治理。安排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挂村结对、精准帮扶。创新推行“有事好商量”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模式,打造“1348”无疫小区创建工作特色体系,组建49个小区党支部,成立全省首家基层社区“党群帮扶心愿社”、全市首个“小区微党校”,培育“五单式服务”等13个邻里互动品牌,切实提升城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四是持续强化数字赋能。创新打造全省首个“5G+云VR”党建学习平台,被授予“数字化党建示范基地”称号。融合多重技术,打造“七彩*智慧党建云展厅”。四、人才队伍建设上汇聚合力,“植沃土”和“聚英才”合拍共鸣一是聚焦紧缺急需,拓宽
7、聚才渠道。紧扣产业和民生等紧缺急需人才需求,出台*县高层次教育人才引进和培育实施细则*县服务龙头企业五条措施。启动玉石雕刻大师回归工程,制定*县关于扶持玉石雕刻文化产业发展的六项措施产业政策,投入近2亿元经费,引导97名*籍知名雕刻艺术家回乡创业,打造“中国玉石雕刻艺术之都”。二是坚持实用导向,创新育才载体。建设全省规模最大的中职学校工科类公共实训基地,围绕企业技能人才需求,以“订单式”“委培式”开展校企合作,近3年培养输送港口物流、冶金建材、轻工食品、船舶修造、机械制造五大临港产业技能人才5000余人,其中153人获得国家、省、市技能大赛冠亚季军,为*产业集群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三是保障服务质量,构建留才生态。巩固县领导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定期举办高层次人才交流会,全面落实人才疗养休假、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等相关政策,增强人才归属感。拓宽人才专项资金池,年财政经费预算由100O万元提增至2000万元,给予人才工作充分经费保障,精心推出罗工巧匠技能强县专题宣传片,让人才大展拳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