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昌平区“十二五”时期太阳能产业发展和开发利用规划(2011年-2015年)昌平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年11月前言1一、昌平区太阳能产业发展概况2(一)资源特点2(二)产业发展及利用特点3二、昌平区发展太阳能优势4(一)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势明显4(二)高校、科研单位云集,人才资源优势充足4(三)太阳能企业初具规模,产业集聚优势较强5(四)区域定位明确,发展潜力优势巨大5(五)政府重视,政策优势突出5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5(一)指导思想5(二)原则6(三)发展目标7四、重点工作任务7(一)打造“一园四中心”的产业体系71、打造太阳能产业园区72、打造太阳能高端企业集聚中心73、打造太
2、阳能高端制造中心84、打造太阳能高端研发中心85、打造太阳能高端信息中心8(二)实施太阳能六大工程91 .大力发展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工程92 .合理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93 .进一步推进阳光校园建设104 .全面建设农村太阳能生活热水工程105 .实施旅游夜景照明工程11(三)建设两个应用示范镇11五、保障措施11(一)建立统筹发展机制,加强统一协调管理11(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政府监管12(三)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技术支撑12(四)加强宣传力度12太阳能是一种清洁安全、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加快推进太阳能产业发展与利用既是发展和利用新能源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实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重要着力点。
3、国务院北京市明确要求加快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昌平区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和开发利用是区委、区政府是落实中央和北京市精神的重要措施,也是落实昌平区功能定位,建设能源科技产业基地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为进一步提升我区太阳能产业的竞争力,加强太阳能开发利用,促进太阳能产业发展升级,特制定北京市昌平区“十二五”时期发展太阳能产业和利用规划。规划依据:本次规划以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北京市昌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昌平区“十二五”时期节能规划等。规划期限:2011-2015年。规划范围:昌平区所辖区域范围内太阳能产业发展领域和利用领域。一、昌平区太阳能产业发展概况(一)资源
4、特点1、光照资源丰富昌平区处在温带季风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2684小时,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属于二类地区,全年空气质量好于二级及二级以上天数达60%以上。昌平地区各月太阳总辐射量(见表1),从1月起,月总辐射开始增加,3-5月增加最快,5、6月为全年的最高值,6月以后开始下降,由于7月是雨季,因此月总辐射量下降较快,9-11月次之,12月为全年最低值。昌平区各月太阳辐射量(单位MJ112)月123456总辐射量284.51334.72502.08552.29665.26652.70月789101112总辐射量548.10518.82481.16393.30267.78251
5、042、有一定的风能资源可与太阳能互补发展在昌平区北部山区有一定的风能资源,可因地制宜适当发展太阳能与风能相结合风光互补光伏发电系统。3、土地面积有限,但屋顶及建筑物资源较大昌平区土地资源相对紧缺,昌平区总面积135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60%,同时,作为首都最重要的卫星城市,民用、工业用建筑物及屋顶资源非常丰富,如果按照20%的屋顶面积可用于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水系统建设,我区发展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潜力非常巨大。(二)产业发展及利用特点1、产业发展环境好为了促进能源科技产业的发展,昌平区政府在招商引资及产业政策方面出台了大量优惠措施,在税收、人才引进和安置、资金扶持等方面根据国家
6、的相关规定给予了企业最大照顾,为相关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发展太阳能产业的环境已经基本具备。2、产业集聚效应明显能源科技产业是昌平区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其中太阳能产业积聚效应明显,区内有一批以北京华业阳光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四季沐歌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昌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海林太阳能设备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高端产业。但并未形成比较完整的区域特色品牌,尚需要进一步整合,统筹协调,发展高端产业,提升产业链级。3、科技研发力量强,产学研结合有待进一步结合昌平区高校、科研单位聚集,具有丰富的智利资源和强大科技研发力量,但目前除清华阳光、四季沐歌等企业外,大部分太阳能企业并
7、没有成为产学研合作的主体。产学研合作机制尚不完善,产学研之间存在脱节,阻碍了技术创新,加大了企业创新的难度。4、太阳能利用形式单一,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昌平区太阳能利用主要是太阳能路灯和户用太阳能热水器,仅有少量与建筑结合的太阳能浴室,利用形式简单,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底共建成太阳浴室50多座,太阳能路灯L2万盏以上,户用太阳能热水器7.85万台左右。二、昌平区发展太阳能优势凭借昌平区特有的政策、区位、人才等优越条件,近年来吸引了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昌平区发展太阳能产业优势明显,太阳能利用潜力大。(一)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势明显昌平地处北京的上风向、上水向,是首都西北部发展带上的重要
8、节。区内已经形成了较为发达的交通网络,八达岭高速路、六环高速路、京承高速路、立汤快速路以及城铁、轻轨线路使昌平与北京市区紧密相连,京包、京通、大秦铁路和IlO国道、109国道是北京市连通周边省市的重要通道。(二)高校、科研单位云集,人才资源优势充足昌平区高校、科研单位聚集,其中就包括了中国石油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重点培养能源科技人才的高等学府,以及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等国家重点的能源科技研究机构,这将成为昌平潜在的智力资源库。这为昌平区太阳能科技产业发展储备了充足的人才资源。(三)太阳能企业初具规模,产业集聚优势较强能源科技类企业已经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
9、园的支柱产业之-O在昌平区已经积聚了大量的新能源企业,其中太阳能企业近20家,涌现出一批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太阳能企业,如清华阳光、四季沐歌、昌日新能源和中联阳光等太阳能企业。(四)区域定位明确,发展潜力优势巨大昌平区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把昌平打造成为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开放包容的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这一定位为昌平区发展太阳能产业提供了方向,为进一步发展太阳能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潜力。(五)政府重视,政策优势突出昌平区政府对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的企业,可享受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高新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为企业办理人才引进、项目融资创造便利条件。三
10、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家、北京市太阳能产业政策,因地制宜,逐步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以示范项目建设、政策扶持为手段大力发展太阳能科技产业与利用,聚集产业研发总部,建立太阳能应用与高端研发互促互进机制;实施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工程、太阳能风光互补发电工程等六大工程,建设两个示范镇,打造一个产业园区,不断提升我区太阳能产业综合竞争优势,逐步把我区打造成为国家级太阳能高端产业信息中心、研发中心和高端示范中心。(二)原则1、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调节结合准循经济发展规律,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的关系,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制定规划,推动产业
11、合理发展,大力支持核心企业做强做大,引导和保护企业投资太阳能的积极性,着力培育太阳能企业核心竞争力。2、坚持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并重集中力量做好示范试点,在试点成熟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规模化应用。运用现代技术,重点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高效、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3、坚持太阳能产业与整个新能源产业发展互动以重大项目和重点太阳能企业为依托,加快形成我区太阳能产业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不断提升太阳能开发应用水平,促进太阳能产业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快速发展。4、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突破关键技术,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提升产
12、业链级。(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支持建设引进一批在国内外拥有先进的生产规模、先进的工艺技术的太阳能骨干企业,将昌平区打造成国家级太阳能产业信息中心、研发中心、产业中心和高端示范中心。到205年,太阳能开发利用太阳能集热器面积超过22万平方米,太阳能光伏发电超过IOMW。四、重点工作任务(一)打造“一园四中心”的产业体系1、打造太阳能产业园区按照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专业化发展为总体要求,抓住当前新能源快速发展的机遇,重点发展太阳能高端产业研发和高端制造业,大力推进管理、研发、营销、资本运营等职能环节发展,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信息咨询服务平台、生活配套平台建设。2、打造太阳能高端企业集聚
13、中心对昌平区太阳能企业进行进一步整合,以清华阳光、四季牧歌等重点核心企业为龙头,同时吸引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太阳能企业总部和科研单位落户园区,加强太阳能产业基地公共基础设施和支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品牌战略计划,鼓励企业注册自己的商标,争创国际、国家品牌,努力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将昌平建设成为太阳能高端企业集聚中心。3、打造太阳能高端制造中心积极鼓励骨干企业与国内外研究机构、上下游协作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关键装备制造和技术开发的创新发展体系,定位于技术研发、标准制定、软件生产等高端设备制造上,将昌平建设成为太阳能高端制造中心。4、打造太阳能高端研发中心从土地、研发经费等方面支持
14、太阳能企业及科研院所研发中心建设,吸引国内国际知名太阳能企业研发中部落户园区,加强合作和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引进高端人才,加快太阳能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向商业化应用的转化,并加速国产化进程将昌平打造成为太阳能高端研发中心。5、打造太阳能高端信息中心结合昌平太阳能产业发展和利用情况,积极打造昌平区太阳能产业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设置网络信息平台与局域共享数据库。免费公布太阳能供求信息、开展网上交易、开拓电子结算等服务项目。(二)实施太阳能六大工程1 .大力发展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工程依托我区现有产业园区优势,大力实施一批屋顶及建筑一体化项目。重点在昌平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中关村能源科技产业基地、
15、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户外休闲产业区、咨询产业园七大产业园区建设的工业厂房、宾馆饭店、写字楼等大型建筑推广与建筑结合的太阳能光电、光热利用示范工程,解决部分用热水、用电问题。2 .合理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1)示范试点太阳能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建设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站。重点建设5MWp太阳能并网发电示范项目,拟全部采用国产180Wp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配置5套IMW国产大型逆变器,年发电量可达到730万KWh。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摸索出发展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模式。(2)适度发展风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利用我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在北部
16、山区适当发展太阳能风光互补发电项目,风光互补发电是指风力发电机和光伏阵列发出的电经逆变器向交流负载供电,同时经控制器和控制镇流一体器向蓄电池充电。重点建设鳌山分布式风光互补发电示范系统,装机总规模为864kW,其中光伏装机量为459kWp,风力装机量为405kWp,系统年发电量达到166万kWh;在部分有条件的乡村示范试点建设一批风光互补型太阳能路灯。(3)鼓励发展用户侧并网光伏发电项目鼓励发展用户侧并网光伏发电项目,用户侧并网发电指的是户用型并网发电光伏系统,所发电量原则上自发自用,富余电量按国家核定的当地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上网。重点建设800KWp用户侧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同时探索用户
17、侧并网光伏发电建设模式。3 .进一步推进阳光校园建设目前,昌平区中小学校60%没有建设教职员工及学生的洗浴设施,建有洗浴设施的多数使用燃煤锅炉或燃气锅炉供水,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较少,只有回龙观中学、昌平一中、昌平三中、南口职业学校、南口铁道北中学等5所学校。规划到2012年,在昌平区所有寄宿制中小学建成太阳能集中浴室,解决师生员工洗浴问题,同时安装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指示牌以及太阳能展示系统,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建设小型太阳能独立光伏发电系统。4,全面建设农村太阳能生活热水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全区全面推动太阳能生活热水工程,到2015年建设太阳能集中浴室超过100座,发展户用太阳能热水器超过5万
18、台,基本解决农村居民生活洗浴问题。5.实施旅游夜景照明工程在全区有条件的公园、旅游景点实施夜景照明工程。规划重点是在十三陵体育休闲产业集聚区内的十三陵水库周边安装太阳能照明设施,使集聚区“亮起来”,以满足市民夜间户外休闲运动、休闲的需要。尤其是防洪大坝作为十三陵水库标志性建筑,拟通过夜景照明工程,使其成为公众纳凉休闲场所。此外,为保护水环境及公众安全,拟将库区周边设置围栏并布设太阳能广告牌,同时安装太阳能照明设施达到实用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效果旅游景区安装夜间景观路灯。(三)建设两个应用示范镇“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的发展重点将逐步向郊区转移,郊区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农村对生态环境和能源消费的
19、质量的要求都将随之提高,由此,根据北京市的城市特点、产业特点和未来的发展重点,结合后奥运重点镇建设,选择北京市重点镇阳坊镇以及马池口镇作为太阳能示范应用示范镇,整体规划,集中示范,建设一批太阳能浴室、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工程、太阳能光电建筑示范工程。五、保障措施(一)建立统筹发展机制,加强统一协调管理加强统筹,建立统筹发展机制。成立区太阳能产业发展与利用推进协调小组,统一各相关部门的认识,加强对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工作指导,研究确定全区太阳能发展重大战略问题和主要任务,办公室设在区发展改革委,由区发展改革委具体承担协调小组日常工作。(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政府监管抓住近期国家及北京市对太阳能等
20、新能源产业加大投入力度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市政府太阳能产业和利用建设项目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昌平区太阳能产业发展和开发利用,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投资机制,保障太阳能产业的资金投入。严格执行项目公开招标制度、代建制度和项目验收工作,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推行项目后评价制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三)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技术支撑高度重视加强新技术培训、新知识传播、新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昌平区科教资源,加强实践与科研的联合协作,从系统研发、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及运营管理等方面建立人才培养和引进体系和激励机制,在实践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为太阳能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四)加强宣传力度结合昌平区的实际情况,加强宣传,提高认识,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大力宣传太阳能,普及太阳能知识,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关注、支持太阳能产业发展,促进我区太阳能产业有序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