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各区中考物理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数据表格((word版含答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384312 上传时间:2020-04-28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496.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上海各区中考物理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数据表格((word版含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年上海各区中考物理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数据表格((word版含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年上海各区中考物理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数据表格((word版含答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9年上海各区中考物理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数据表格((word版含答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9年上海各区中考物理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数据表格((word版含答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上海各区中考物理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数据表格((word版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上海各区中考物理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数据表格((word版含答案).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2019 年上海中考物理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数据表格 1 (19 嘉定区一模)某班同学在学习“重力”时,根据“用手掂物体”的活动体验和生活经验对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与 哪些因素有关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 1:物体的质量;猜想2:物质的种类。 表一被测物体:大米 表二被测物体:黄豆 实验序号质量(千克)重力(牛) 40.08 0.8 50.20 2.0 60.36 3.6 表三被测物体:陶泥 实验序号质量(千克)重力(牛) 70.05 0.5 80.15 1.5 90 .40 4.0 请你举出一个实例,作为提出猜想1 的依据。 根据上述猜想与假设,他们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利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得质量已

2、知的多份大米、黄豆和陶泥所受的 重力,实验中记录的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 与 3 或 4、5 与 6 或 7、8 与 9 中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 初步结论是:。 同学们在交流时发现根据实验所测数据无法直接比较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质种类的关系,理由是:。 他们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其质量的关系发现:大米、黄豆和陶泥受到的 重力和其质量的比值是个定值,且都相同,这表明猜想2 是否成立? 本实验进行了多次测量,其目的与以下实验多次测量目的不同的是 A测定物质的密度B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关系 C探究物质的

3、质量与体积的关系D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19 青浦区一模)在“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分别用甲、乙两种不同的固态物质做实验。 实验时,分别测出它们的体积和质量,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甲物质(固态) 实验序号质量(千克)重力(牛) 10.10 1.0 20.25 2.5 30.30 3.0 实验序号体积(厘米 3) 质量(克) 110 9 220 18 330 27 2 表二乙物质(固态) 实验序号体积(厘米 3) 质量(克) 410 11 520 22 630 33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 2 与 3(或 4、5 与 6)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4、。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相 同的。 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初步结论是: 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为了进一步研究,他们又通过加热方式使甲、乙物质都变为液态,再分别测出它们的体积和质量,记录数据如表三、 表四所示。 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三(或表二和表四)的数据及实验现象,可初步得出:。 表三甲物质(液态) 表四乙物质(液态) 实验序号体积(厘米 3) 质量(克) 10 10 8 11 20 16 12 30 24

5、 实验序号体积(厘米 3) 质量(克) 710 10 820 20 930 30 3 3 (19 金山区一模)为了探究柱形物体对支持面产生的压力形变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小组同学猜想:可能与柱形物 体的重力、形状、底面积大小有关。他们用底面积相同、重力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 实验(如图( a)所示),接着他们再把若干个相同的长方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实验(如图(b)所示),实验 时他们测量了沙面下陷程度,并将有关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实验序号形状压力(牛)受力面积(厘米 2) 下陷程度(毫米) 1长方体210 2 2正方体310 3 3圆柱体610 5 实

6、验序号形状压力(牛)受力面积(厘米 2) 下陷程度(毫米) 4长方体254 5长方体410 4 6长方体615 4 7/ 4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 和 2 和 3 的数据及观察的现象,得到初步结论:受力面积不同,柱形物体对支持面压力 越大,压力产生的形变效果越显著。理由:。 (2)进一步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 和 5 和 6 数据及观察的现象可得到结论:,柱形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形变 效果相同。 (3)小明同学发现以上6 次实验还不能探究柱形物体对支持面压力的形变效果与形状有无关系,他应该选择其他 物体再次进行实验,请把该物体符合要求的各项数据填写在序号7 中。 (4)从上列表格中数据及观察到的

7、现象,小组同学总结归纳得出:若要比较柱形物体对支持面压力产生的形变效 果显著程度,可以观察比较以及计算所受的压力大小进行判断。 4 (19 黄浦区一模)为了研究柱体浸入水中的过程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情况,某小组同学选用高度H、底面积S 均 不同的柱体A、B,一个盛有水的柱状容器进行实验。他们将柱体A 逐步浸入盛有水的容器中,测量并记录其下表 面到水面的距离及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如图所示。接着仅换用圆柱体B 重新实验。并将全部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实验中容器内水均未溢出)。 表一柱体 A:H0.3 米 表二柱体B:H0.18 米 实验序号S(米 2) H(米)P(帕) 6 0.05 06000

8、70.12 6400 80.15 6500 90.18 6600 10 0.20 6600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3、4 或 7、 8,9 数据中的p 和 h 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在同一个盛 水容器中浸入同一柱体,。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5 或 9、10 数据中的p 和 h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在同一个盛水容器 实验序号S(米 2) h(米)P(帕) 1 0.03 06000 20.1 6200 30.2 6400 40.3 6600 50.4 6600 5 中浸入同一柱体,。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3、 7 或 4、 9 中的实验现象、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在同一个盛水容器中p 相等。

9、 5 (19 闵行区一模) 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比较物体浸入液体前后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变化量p液和容器对地面压强变 化 量 p 地之间的大小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相关实验。实验中,他们在一柱形容器内装入适量某液体,然后将不同密度、 不同体积的物体浸入液体中,待物体静止后,利用仪器测出了p 液和 p 地,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于如表。 ( 1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 或 2 的数据,可以得出初步结论: 将物体放入装有液体的柱形容器中,当物体处于状 态时, p 液等于 p 地。 ( 2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3、4、5、 6 或 7 的数据,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将物体放入装有液体的柱形容器中,当物体 沉底时, p 液

10、p 地。 ( 3 )该小组同学计算了不同物体沉底时p 地与 p 液的差值,又有新的发现: (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3、6 和 7 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3、4 和 5 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6(19 普陀区一模)甲、乙、丙三个小组同学发现如图(a)所示的驳船底部设计得比较宽大。于是,他们想“探究驳船 的底部到液面的深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时,他们用圆柱体来模拟驳船,并选取了密度不同的三种液体来模拟不同 密度的水域,将质量和底面积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分别放入液体中,每次都使圆柱体漂浮在液面上,如图(b)所示。实验 过程中,他们测量了所用圆柱体的质量m、底面积S 和它的底部到

11、液面的深度h,所有数据均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序号1234567 实验情形 物 (千克 /米 3) 700 800 1200 1200 1200 2400 3600 V 物(米 3) 110 3 110 3 110 3 2 10 3 3 10 3 110 3 110 3 p 液(帕) 700 800 1000 2000 3000 1000 1000 p 地(帕) 700 800 1200 2400 3600 2400 3600 序号小组容器中液体的密度 ( 103 千克 /米 3) 圆柱体的质量 m (千克) 圆柱体的底面积 S(10 2 米 2) 深度 h (米) 1甲0.8 0. 06 0.

12、05 0.15 20.8 0.12 0.06 0.25 30.8 0.12 0.05 0.30 6 4乙1.0 0.12 0.06 0 .20 51.0 0.25 0.10 0.25 61.0 0.30 0.10 0.30 7丙1.2 0.12 0.10 0.10 81.2 0.12 0.05 0.20 91.2 0.30 0.10 0.25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 与 3(或 5 与 6 或 7 与 9)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他们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漂浮在液 面上的圆柱体,圆柱体底面积S 和液体密度 相同时,。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 与 3(或 7 与 8)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他们归纳得出的初

13、步结论是:漂浮在液面上的圆 柱体,。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他们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漂浮在液面上的圆柱体,圆柱 体的质量m 和底面积S 相同,液体密度 越大,圆柱体的底部到液面的深度h 越小。 三个小组的同学对表格中的数据计算之后,进一步综合归纳结论, a.分析比较实验数据2、5 与 9 或 3 与 6 或 4 与 8 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漂浮在液面上的圆柱体,圆柱体 的底 部到液面的深度h 相同。 b.分析比较实验数据2、5 与 9 和 3 与 6 和 4 与 8 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漂浮在液面上的圆柱体,。 通过上述研究的过程,同学们明白了驳船载重小并且底部设计比较宽大,

14、主要是为了减少,避免搁浅的 发生。 7 (19 虹口区一模)小张和小王做“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他们用干电池作电源,通过改变串联的干电 池节数改变电压。 图(a) 、 (b)分别是小张、 小王设计的实验电路图。他们交流后认为应按图(a)进行实验, 请分析原因:。 他们选用导体A、B 进行实验,将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导体A 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 11.2 0.12 22.4 0.24 33.6 0.36 7 表二:导体B 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 41.2 0.08 52.4 0.16 63.6 0.24 表三:导体A 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 71.5

15、0.12 83.0 0.2 4 94.5 0.36 (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 与 3 或 4、5 与 6 的数据可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 与 4 或 2 与 5 或 3 与 6 的数据可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c)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的数据,可归纳得出:。 小王又用导体A 按照图( b)进行了实验,将数据记录在表三中。通过计算表三中的数据可知,电压与电流的比 值也是定值,但是比较表三与表一的数据可以发现:通过同一导体的电流相同时,记录的电压不同,分析其原因主 要是:。 8 (19 上海一模)以下是小红“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部分实验过程。 (

16、1)按图的电路图连接实物时,电键应(选填“断开”或“闭合”) 。 (2)实验开始时,应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至(选填“左端” 、 “中间”或“右端” )处。 (3)实验中,小红分别把5 、 10 、 20 的电阻接入电路做三次实验,每次闭合电键后, 调节滑动变阻器, 使保 持不变,记录电流表示数,如表格。 (4)分析表格数据得出结论:。 试验次数电阻R/电流I/A 150.48 210 0.24 320 0.12 8 9 (19 长宁区一模) 某校初三同学完成“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实验后,想继续“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甲、乙两 组同学利用若干定值电阻、干电池等实验器材,按照如图的电路进

17、行了多次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分析比较每次实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为 了实现多次测量实验数据的目的,甲组的方法是:;乙组的方法是:。 甲、乙两组同学分析比较表1、表 2 中第二列、第三列与第四列的数据发现:串联导体两端的电压有时相等、有 时不相等。你认为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10 (19 宝山区一模) 为了研究导体的某种性质,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电路,分别将导体甲、乙两端接入电路的M、 N 两端进行研究。采用调节电源电压的办法改变导体两端电压,进行了两组实验,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导体甲 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 120.2 240.4 3

18、60.6 表二导体乙 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 420.4 540.8 661.2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 与 3(或 4、5 与 6)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加在同一导体两端的 电压越大,通过该导体的电流。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电压相同时,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不相 同。 (3)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初步结论是: (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b)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4)为了进一步研究,他们又通过热传导方式使甲、乙的温度从室温升高至1

19、00,再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 表 1(甲组)表 2(乙组) 实验 序号 电流I (安) 电压 U1 (伏) 电压 U2 (伏) 电压 U (伏) 实验 序号 电流I (安) 电压 U1 (伏) 电压 U2 (伏) 电压 U (伏) 10.10 1.0 0.5 1.5 40.20 4.0 2.0 6.0 20.20 2.0 1.0 3.0 50.30 3.0 3.0 6.0 30.30 3.0 1.5 4.5 60.30 4.5 1.5 6.0 9 加在它们两端的电压和和通过的电流,记录数据如表三、表四所示。 10 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三(或表二和表四)的数据及实验现象,可初步得出:。

20、 表三导体甲 表四导体乙 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 10 20.38 11 40.76 12 61.14 11 (19 浦东新区一模)在研究串联电路的特点时,小张观察到如图的现象,于是提出“在串联电路中,通过各用电、 器的电流大小不一样”的猜想,他提出这个猜想的依据可能是。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他将三个电流表 接入图中A、B、C 三点,若测得A、B、C 三点的电流IA、IB、IC大小关系为 时,可证明他的猜想是正确 的。 为了使研究更具普遍性,他们分别用不同规格的电阻R1和 R2代替小灯L1和 L2进行实验,并把实验数据汇总在 表一中。 表二 实验者UAB/伏 UBC/伏UAC/伏 小吴0

21、.7 1.4 2.1 小张2.1 0.7 2.8 小王1.2 1.8 3.0 小明1.6 0.8 2.4 分析比较表一中的大小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小张的猜想是错误的; 他们继续用原有器材各自进行实验,把电压表分别并联在AB 、BC、AC 两点,测得的数据汇总在表二中,分析 这些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 720.18 840.36 960.54 表一 实验者R1/欧 R2/欧IA/安IB/安IC/安 小吴510 0.14 0.14 0.14 小张15 50.14 0.14 0.14 小王10 15 0.12 0.12 0.12 小明20 10 0.08 0.08

22、 0.08 11 随后,他们又均用R 甲 10 欧、R 乙15 欧、 R 丙 20 欧、R 丁30 欧的四个电阻分别代替 R1、R2接入原电路中, 12 分别测得通过甲、乙、丙、丁四个电阻的电流,实验结果记录在表三中。综合分析表一与表三的数据,可以发现: 串联电路中的几个电阻可以由一个电阻来等效替代。他们四人中没有找到等效电阻的是,根据现有数据可 推理得出,其等效电阻应该介于欧与欧之间。 12 (19 徐汇区一模) 小汇同学在欣赏节日小彩灯时发现,各小彩灯的连接方式虽然为串联,但是当其中一只灯丝熔断,其 它彩灯却仍能发光,如图(a) ,这是为什么呢?他仔细观察灯泡的构造,如图(b) ,灯丝和导

23、电的支架相连,金属丝 和玻璃珠并列连接在支架上,玻璃珠仅起固定支架的作用。为了弄清彩灯的内部构造,小汇取一只完好的彩灯,按图( c) 电路进行实验,实验所用电源电压为7.5V,实验数据及现象记录如表: 实验序号123456 电压 /V 0.3 12467.5 电流 /A 0.06 0.10 0.16 0.20 0 彩灯亮度不发红弱光较亮亮很亮灯丝烧断 请依据上述信息完成以下问题: (1)连接好电路,电键闭合前,滑动变阻器滑片应滑到处(选填“ a”或“ b” ) 。 表三 实验者I 甲/安I 乙/安I 丙/安I 丁/安 小吴0.22 0.14 0.10 0.08 小张0.28 0.18 0.14

24、 0.10 小王0.30 0.20 0.16 0.10 小明 0.24 0.16 0.12 0.08 13 (2)第 3 次实验电流表示数如图(d) ,其读数为安。 14 (3)分析比较表中实验序号15 的实验数据发现,每一次实验中彩灯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彩灯的电流比值不同,由 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彩灯灯丝的电阻;其原因可能是。 (4)小明依据彩灯结构及实验现象,推测灯丝支架与金属丝之间有绝缘物质,依据是。 (5)依据彩灯结构及实验现象,彩灯串接入实际电路中如图(a) ,当其中一只灯的灯丝熔断后其它彩灯却仍能发光 ,而彩灯内的玻璃珠仅起固定支架的作用,可以推测彩灯灯丝熔断后彩灯内的金属丝与支架之间是

25、的(选 填“绝缘”或“导通” ) 。 15 参考答案 1. 小铁钉与大铁锁相比,小铁钉质量小,重力也小,大铁锁质量大,重力也大; 同种物质,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没有控制物体的质量相同; 否; A。 2. 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1 与 4;2 与 5;3 与 6; 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同种物质状态变化,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变化。 3.(1)不能;理由:柱形物体的形状不同,未控制变量; (2)形状相同的柱形物体,当其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相同时; (3)如上表所示; (4)下陷程度;单位受力面积。 4. 当 hH 时, p 随 h 的增大而增

26、大; 当 hH 时, P 不随h 而变化; 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时。 5.(1)漂浮;(2)小于; (3) (a)将物体放入装有液体的柱形容器中,物体沉底时,如果V 物相同,则( p地 p液)随 物增大而增大。 (b)将物体放入装有液体的柱形容器中,物体沉底时,如果物相同,则(p 地 p 液)与V 物成正比。 6. 圆柱体底面积相同,质量m 越大,圆柱体底部到液面的深度h 越大; 圆柱体质量m 和液体密度 相同时,圆柱体的底面积S 越小,圆柱体底部到液面的深度h 越大 2 与 4(或3 与 8 或 6 与 9) ; a圆柱体质量m 与圆柱体底面积S 和液体密度 乘积的比值相同; b圆柱体质量m

27、与圆柱体底面积S 和液体密度 乘积的比值越大,圆柱体的底部到液面的深度h 越大 驳船底部到液面的深度。 7. 图( b)中没有电压表,不能测量导体两端的电压; (a)同一导体,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b)不同导体,导体两端的电压相同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不同; (c)同一导体电压与电流的比值相同,不同导体电压与电流的比值不同; 表三中记录的电压是电源电压,不是导体两端的电压。 16 8.(1)断开;(2)右端;(3)电压表示数; 17 (4)导体两端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9. 在串联电路中,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串联导体两端电压之和; 保持串联导体不变,改变电源的干

28、电池 节数;保持串联电路两端电压不变,换用不同阻值的电阻; 两导体电阻阻值相等时,两端电压相等,当串联的两电 阻大小不相等时,两端电压也不相等; 10.( 1)越大;(2)2 与 5 或 3 与 6; (3) (a)同一导体的电压与电流之比为一定值;(b)不同导体的电压与电流之 比不同; (4)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 11.电流先经过L1再经过L2,灯的亮度变暗; IAIBIC; 通过R1、R2的电流; 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 小于; 20;30。 12.( 1)b; (2)0.18; (3)不是定值;彩灯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4)第 6 次实验时灯丝两端电压等于电源电压; (5)导通。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