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比头高(珍藏版).html.pdf

上传人:紫竹语嫣 文档编号:5518735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PDF 页数:48 大小:770.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手比头高(珍藏版).html.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手比头高(珍藏版).html.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手比头高(珍藏版).html.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手比头高(珍藏版).html.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手比头高(珍藏版).html.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手比头高(珍藏版).html.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比头高(珍藏版).html.pdf(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手比头高 人的高度不是思想决定的,人的高度是双手决定的。 手比头高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我总是觉得很是吃力,因为无论是中国企业管理实践,还是中国企业管理研究都陷入混乱和困顿之中。近 来我感受的压力来自于中国家电业的困境,在这个最具市场化能力、最具有企业运营能力以及最具有竞争力的行业里,出现了根 本性的困惑:关于核心技术的问题、关于品牌的问题、关于全球化的问题、关于渠道的问题等,似乎每一个问题都可以让中国的 家电企业陷入困境。更困惑的是,经理人感觉痛苦的缘由是不能够思想,认为思想者无法生存,感觉在这个行业里根本没有战略 可言,在这个行业除了打价格战、做销量之外,根本就无品牌而言,难道真的就是这样?

2、无论是经理人还是研究学者的困惑,究其原因是理想和现实的问题,而问题之所以存在,是人们对于理想看得太重,而忽略 了面对现实的能力。 理想固然重要,因为没有理想,人生或者企业就没有了前行的力量。但是理想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魅力,正是因为它可以指引 每一步现实的努力,而完成每一步现实的努力才可以靠近理想,让理想成为现实。因此,面对现实才是我们首要做出的选择。 我们存有这些困惑,是因为我们让理想和现实没有联结的桥梁,我们简单地认为思想和行动之间是一个被动和主动的关系。 就如很多经理人认为战略是老板的事情,他们没有机会为公司的战略做出选择,但是这个理解是极其错误的。战略并不是思想, 而是行动,每个经理人的行

3、动都是战略的选择。也许战略目标是企业家的事情,但是战略本身一定是经理人的行动。 我们存有这些困惑,是因为我们认为个体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这一点并没有错误,但是当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 时候,最重要的不是我们的个体性,而是我们的组织属性。在我讲授“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的时候,我会花很多时间来讲解个 体在组织中的作用和属性,我会非常认真地、明确地告诉所有人:组织是为实现个人生存目标和组织目标而存在的,组织存在的 关键是个人对组织的服务,即对组织的目标有所贡献的行为。巴纳德认为,“组织不过就是合作行为的集合”“当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个人进行合作,即系统地协调彼此间的行为,在我看来就形成了一个组织

4、”“世界上最简单的组织是两个人,甲和乙之间的 商品交换”。组织能否发挥效用,取决于组织本身能否带动组织成员一致性的行为。大多数情况下,组织成员有着不同的目的和 行为选择,如何让这些不同目的和行为的人集合在一起?其关键要素是什么?就是组织目标。组织因目标而存在,同时也因实现 目标而获得组织成员的认同。 因此,如果我们需要解决这些困惑,就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解决人们的角色问题。人作为个体可以是一个充满理想的 人,可以是一个热爱思考的人,也可以是一个不屈从于现实的人,但是当一个人做出生存选择的时候,他只能够承担职业所必须 承担的角色,而这个角色决定了他必须是一个充满理想而又脚踏实地的人,必须是一个

5、热爱思考而又身体力行的人,必须是一个 面对现实解决问题的人。这样的要求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是太过苛刻,但是一旦成为职业人,你所承担的责任就要求你需要如此行 事、如此思考。 在过去的课程中,我曾经很认真地讲授一个专题课程:职业经理人的素养。在这个专题的课程中,我列举了经理人的七项素 养,即具有社会责任感、构建核心团队、形成创新的组织、实事求是的管理之道、承担阐明战略和价值的角色、管理自己的老 板、生产人才的“发动机”。在课程里,经理人需要了解到,当处于职业角色的时候,他们所需要做的就是行动:具有承诺的心 态,对目标承诺,解决为什么做的问题;对措施承诺,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对同事承诺,解决与谁做的问题。

6、就是要做到对于环 境的敏感,愿意脚踏实地地工作,关注于结果,对于不确定问题的公开坦诚。就是要理解并灌输组织价值,以使成员具有行为选 择的标准,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给工作赋予意义,以使成员愿意为之全力付出。我很在意职业经理人的这七项素 养,是想清楚地表达作为一个人来说,其职业的要求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实践者,如果不能够有职业化的心态,不能够面对问题 解决问题,不能够配合企业的要求,不能够带领员工共创业绩的话,那么我们自己的角色定位就会产生误解,因此而产生的痛苦 就可想而知了。 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作营销“手”高过“脑”。其实简单地用一些想法看待市场、行业和企业称不上是思想,只是片断, 我

7、在文章中用家电做例子,把营销上升为思想者的层面,这也恰恰说明家电做不好的根源。营销是什么?产品、价格、促销、渠 道。回归到营销的基本理论上就没有谈论品牌,没有谈论其他,只是4P而已,没有做好4P又何来的营销呢?虽然菲利普科特勒 已经在研究4P以外的东西,但是任何理论都需要与所处的环境相适应,我们所处的市场环境是一个多变的市场,我们所面对的 竞争也不是理性的竞争,所以如果不把基本面做好,你是不可能做好其他的。还是坚持曾经的观点,营销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做合 适的事情。 中国企业遇到的最大内耗是没有行动力,再好的战略,只有有效的行动后才能够显示出其价值。虽然我们一直在探讨战略的 问题,可是战略层面的探

8、讨也仅仅局限于战略规划、战略分析、战略目标这个层次上进行。形象一点说:中国企业的战略探讨都 是“学院派”的,都是理论和思考层面上的,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是要落实到行动上,是一个包含了目标、思想和行动的方案。所 以我们常常看到,在战略上总是可以找到一些清晰的方向,但是却无法保证战略实施的结果,既然战略方向没有偏差,企业还是 出现竞争力不足或者破产,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行动力差。日本的松下幸之助说:对于产品质量来说,不是100分就是0分。 没有任何的商量!日本企业的质量战略是日本产品走向全球市场的基本战略,质量取胜的战略方向,贯彻在日本企业的现场管理 中,贯彻在日本人“5S”的行动中。 思考重要,但是

9、付诸行动更重要。多年前中国管理界流行“执行力”一词,我认为因其缺少所以流行。也许我这样说有些偏 颇,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行动力的确弱了一些,太多人读了EMBA或者MBA,太多人热衷于战略思考和战略分析,而 没有做出战略选择和行动。对于今天中国的家电企业,我认为有三个制胜的关键因素必须关注速度、创新、全球化。于清 教先生曾经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帮助解释了我所提出的这三个概念,他说:“我所理解的这个速度就是对市场的应变速度、执行力 的效率和水平,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执行力的创新,全球化需要企业的活动围绕着产品与渠道、团队与流程展开,你 的执行力是不是超前于市场和竞争对手,你的执行效率、质

10、量和价值是不是可以掌控和评价,这相当重要。所以说,作为执行层 也一定要站在经营的高度上去创新地执行,而不仅仅是部门个体的执行。当前,中国家电的营销如不将个体思维转化为组织思 维,不将个人能力转化为组织能力,不将个人的理性与激情转化为组织的理性与激情,不将个体的创新转化为组织的创新,那么 在今后的营销道路上,你只能做减值营销,靠拙劣的促销和透支未来资源的方式杀鸡取卵,你只能溃败于个人英雄主义的理想。 因此,提高整个团队的有效运作、注重执行质量和效率,不仅是企业高层思考的事情,更是执行组织中每一个人思考并付诸行动 的关键。”他虽然是从执行力的角度来诠释自己的观点,但是恰恰帮助我们认识了“思考并付诸

11、行动”才是关键。 哲学上有一句名言:“人无异于一根芦草,只是这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草。”这句话给了人类本质的评价并使得人类承担了宇 宙的责任,因为在这个星球上,人之所以能和其他物种区分开来,在于人有思想。但是这仅仅是人与其他物种区别的本质,对于 人类自身来说,在这个世界里,人之所以有优秀与一般之不同,在于优秀者更有实现构想的能力,而不是更有思想,人之优秀正 是他的行动。 大部分企业总是强调自己优越于其他企业的各种原因,但是究其根本一定是:一个优秀的企业一定在与其他企业做着同样的 事情,只是比其他企业做得好。大部分人也在强调自己比别人优越的各种条件,但是究其根本一定是:一个优秀的人能够持续地 完善自

12、己的行为,以比别人更高的标准来行动。企业和人一样需要放弃对自己的过度欣赏,需要打开心胸,接受现实。理想之所 以能够变成现实,是因为有联结理想和现实的行动。 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没有距离,因为这个距离让行动拉近。林肯是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坚信美国是统一的国家,然而正是他 的现实主义色彩,对于李将军的现实主义态度,才使得南北战争取得胜利。邓小平也是“理想主义者”,而正是他基于中国的现 实创造并设计了经济特区的做法,使得理想得以实现。不要用理想主义的口号来掩盖自己对于现实的无比尊重,理想永远是理 想,现实永远是现实,理想不要迁就现实,只有真正面对现实的人,才有机会成就理想,这本身就是战略的含义。 我常常

13、在不同的场合,要求大家把手举起来,我自己的一句座右铭是“手比头高”。你现在把手举起来,你会非常清晰地知 道:手是比头高的。人的高度不是思想决定的,人的高度是双手决定的。 变化 这两年开始想让自己停下来,但是并没有如愿。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快速发展的企业,让自己充实又面临了挑战,一年中去过 多个城市,每一天都在分析和思考一家又一家企业的情况,同时很大的恐惧占据着我的内心,担心自己准备得不够充分,所以每 一次演讲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其实是我对于企业生存现实的认识,这也是我不敢有丝毫怠慢的原因。 但是即便是这样的满负荷和紧张,我还是觉得付出不够,因为我们需要更加倍的谨慎和努力,才可以不辜负发展的机遇和

14、企 业的信任。现在在去南京的路上,这家企业刚刚开始进入与跨国企业完全合并的征程,我们会从管理变化的角度来要求调整,事 实上每一个人都要接受变化,因为世界从来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然而接受变化的挑战,最根本的要求是什么?这是我最近几年来常常反问自己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30年是一个时间的 过程,同时也是变化的过程,而到了30年这个时间节点上,串联30年的也许并不是时光,而是每一个与环境共振的进步。我才 发现很多东西并不是只用时间做单位来衡量的,还应该用事件、用细节、用心的触动 晨起,一个人去后山爬坡,太阳很好,没有车来往,小路弯弯曲曲,两旁的小树也长高了很多,翠绿的树叶迎风摆动,阳光 斜斜地照射下

15、来,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涌上心头,自己也觉得步履轻松了很多。橙色的光在绿色的树梢上颤动,徐徐的微风吹拂 我的心头,远处低矮的小山幻化成一道深深浅浅的绿背影,一切想说的话都无法说出来,一切感念在这一刻浮现,一条小小的山 路上,夹杂着鸟啼、虫鸣,应和着我内心的震动。 汗水淋漓地回到家中小院,一个人静静地看了一会儿小花和小鱼,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念缓缓地在内心流动。其实我不要什 么,只要早晨可以与家人去小山观绿,归来可以在院子里偷闲看鱼,可以看得到阳光升起,可以看到月光清澈,信步庭院和小 路,在小屋里谈天说地,于喧嚣浮躁之中,寻求一份安然,我心已足矣。 其实,人不必要那么在意其他的东西,不必要给自己太多的

16、压力。我总是觉得我们没有很好地把握发展过程的节奏,没有能 够很好了解自然和规律。一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习惯,太过注重欲望的满足;二是因为世人所谓的“光环”,太过在意外在的评 价。为了欲望、为了外人的评价,我们耗尽了自己的生活,而且把这两点归结为“变化”,但是这并不是变化。 晨练,让我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变化,一天天树不同了,一天天天空不同了,一天天花儿不同了,一天天小草不同了,没有 杂念,不断地和时令、气候以及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一起,没有谁刻意地宣扬自己的变化,没有谁刻意地占有资源,每一个自己的 变化都是为了与周围的一切和谐,都是自然而然的调整。我常常为小区中的植物所感动,时而粉红一片,时而碧绿荡漾,

17、春风秋 雨、盛夏凉冬,它们都展示着多姿的神采,也正因为这样的变化,社区总是在生机盎然地勃发着。 变化不是独自的改变,不是名利的获取,不是刻意主宰和控制什么。变化是主动地迎合环境、与环境互动,变化就是淡然、 自然和融合。没有其他外在的衡量标准,只有内在的和谐和自然,只是需要时间和自由。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融 合于环境,让自己和周遭和谐,就是变化最好的形态。其实我很喜欢目前的行业和工作,可以与创造价值的人打交道,可以与成 功的人交流,并且有自己的思考和可以做的事情,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可以和企业一起接受变化,可以眼见他们的成长 和成功,可以发挥一点点作用,同时也有自己的位置和可以

18、做的事情。每一次和企业管理者有了相同的认知和进步的时候,觉得 那是最最幸福的事情。 如果我们可以领会变化的真实含义,那么变化就会成为我们最适合的生存方式,而对于我们而言,真正地理解变化之后才会 获得真正的自由,不受时间的约束,不受地域的约束。我们唯一需要改变的是:不应该为工作活着,而是为和谐活着。但是敢于 放下欲望的追求而遵从于自然,又有多少人真的可以做到呢? 我发现自己本质上是怕风险的,所以我还是不断地选择没有风险的路径,所以我也和绝大多数人一样,很在意外在的评价以 及生活上的安全,所以我一直没有选择太过冒险的事情,每一件事情都是我可以完全把握的,我才会采取行动,好在我是一 个“手比头高”的

19、人,所以所经历的事情结局都很好。也许其他的人会认为我已经很冒险,不断地进出企业,进出学校,进出不 同的行业,进出不同的研究领域,但是我自己还是清楚结果会到什么程度。然而这样的性格天性上也保护了我,因为这样的安排 反而让我在比较自然的环境中生存,不是用竞争的方式,而是用变化的方式,了解环境需要的要素,让自己融合在环境中。 其实,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变化的载体,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生命本身按照自己的规律在变化着,一呼一吸之间,很多东西 都在变化,没有痕迹,不露声色,但是一切都变了,这就是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活力就在于不断地寻求变化,像溪水一样,自由 地流进、流出。假如我们可以认识生命而不攀附任何其他的东

20、西,我们了解到生命只是来来去去而已,明白生命是无常,我们才 真的懂得了生命,也因此拥有了生命。 真是非常庆幸自己可以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认识了变化,认识到变化最核心的精髓就是与周遭和谐。每次讲企业文化课程的 时候,我都会选择在结束课程的时候,把达尔文的一段话送给大家,这也是我现在想表达的意思,我觉得人与变化就是这样的关 系: 自然界生存下来的,既不是四肢最强壮的,也不是头脑最聪明的,而是有能力适应变化的物种。 只管去做 不断地拜访企业,和不同层级的管理者交流成了我的生活一部分。不管到什么样的公司,只要我们开始探讨问题,交换意 见,寻找解决方案,我总是被他们感动,因为无论是遇到任何问题,他们总能找

21、到解决的方法,他们不受环境的限制,不受资源 的限制,不受能力的限制,他们只是认定一个道理只管去做。 我参与了几所大学的EMBA课程的教学,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自己的收获也许更多。在每个课堂,每个案例的讨论分析 中,在每家企业成长的分享中,他们的成功、波折、混乱等问题,很多情况是理论上没有详细探讨到的,但是这些企业的管理者 都很好地解决了,他们用行动推动中国管理领域的发展。相对于西方管理理论而言,中国管理领域显得非常的年轻,然而中国企 业的管理实践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造就了令世人瞩目的中国经济腾飞的奇迹。 在不断与企业管理者在课堂上讨论、分享和研究的过程中,他们的信任让我更觉得自己责任重大,所

22、以不敢有半点含糊,这 也导致我讲课常常竭尽气血、全力以赴,学生回馈给我极高的肯定。但是我知道真正感动学生的是:我不作任何保留并且非常投 入去讲,也许正是我愿意分享和交流,愿意提供思考的角度和方法。认真想来,我其实也没有给予太多,而是学生和企业给了我 更多,无论是信任还是肯定,都让我受用无穷。这让我更深地理解了只管去做,不断付出的工作真谛。 我很愿意这样每一天与企业交流,知道企业愿意和我一起探讨任何面对的挑战和问题,知道学生愿意一直坐在我的面前,给 我欣赏和信任,我好喜欢这样的感觉,完全的释放,完全的信任,完全的交流。即便是还有很多未知,我们也清楚:尽管去做, 始终会找到答案和获得进步。 这一段

23、时间我需要承担一个学院的责任,这是一个年轻的学院,它遭遇了很多未知和问题,在我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我并 不知道自己可以做到什么程度,但是我知道,只管去做,只要愿意付出,必定会解决问题。我和学校出版社沟通,为年轻教师的 双语教材的出版与出版社交流,因为我知道教材的编写可以形成课程的团队,可以给年轻老师一个整理课程和深究素材的机会, 如果可以推动他们撰写的教材出版,就会带动教学本身。我很幸运,出版社给了巨大的帮助。 记得组织学院全体教师党员去北环高速公路公司去做交流。这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而它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获得了全国先 进称号。我想推动学院教师党员发挥带头作用,所以决定让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代表

24、到这里交流和学习。高速公路公司的董军总 经理亲自为大家介绍基层组织建设的经验,我深受感动,因为他们创新性地将企业文化的管理理论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地结合在 一起,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老师也深受启发,了解了理论和实践之间充分融合所产生的效果。 整个学院的老师还做过一次到东莞厚街镇的参观学习活动,我曾经在1992年的时候到这个小镇挂职。那个时候厚街没有什 么太出众的企业,但是到了2006年,这个镇已经是闻名世界的家具制造、展览以及集散的中心,拥有的家具生产厂家和展览场 馆全世界第一。更加令我惊叹的是一个小小的镇竟然拥有三家五星级酒店,而且还常常预订不到房间,其商客的众多和交易的繁 忙由此可见一斑。可

25、是10年前,这个镇还没有一家家具生产厂,就如陈镇长为我们介绍厚街的时候所说的:“我们也不懂家 具,更不懂展览,但是我们决定去做了,坚持做到现在,就有了今天的厚街。”离开厚街的时候,50多位老师带走了当地最著 名的特产“腊肠和蛋卷”,带走了对于这个镇从无到世界第一的发展的认识,也带走了被焕发出的研究激情。 我很想能够为学院做一点点事情,目前需要提升士气和凝聚人心,不是需要他们喜欢我,而是需要他们喜欢学院,并为学生 负责。这个学院最好的地方是学生以学校第三高分数录入,我真是担心会误人子弟。其实学生对我们并没有太多的要求,我们只 是需要营造一个竞争、学习、探讨和研究的氛围就可以了。 做老师真的是需要

26、“学高德正”的,我在写一篇关于高校教师职责的发言稿的时候,我的确是有感而发。品性和学识是一个 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心胸和视野同样需要教师自己首先熏陶出来,如果不能够如此,事实上无法成为一个好的老师。我需要 更加努力地修炼,才不愧教师的称号。我很喜欢自己能够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这几日一直在与哈尔滨师范大学联系“宁齐堃奖教 金”的设立,有人建议我应该对获奖的学生提出一些要求,比如应该要求获奖的学生将来一定要做些什么来回报。但是我拒绝了 这个想法,因为我从宁老师那里学到了最为重要的一点:只管去做,不要求回报。宁老师在其一生的工作中,什么也没有要求, 她只是尽心尽力地教导学生,她并没有认为学生出息了,

27、她会得到什么。她也没有在意她所付出的是否能够得到成果,她只是坚 持付出和尽力。关于这一点,可能宁老师自己也没有感觉,因为在她看来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而我却从老师的身上体会到 了这一点的重要。我很庆幸自己体会到了,并坚持这样去做,所以我现在有机会表达我的体会。因此,我相信得到这个奖项的学 生也会有人体会到,我不会追求任何的结果,我只是努力去把这件事情做成,付出和尽力,就是我要坚持的。 企业学习 对于所有成功的企业而言,设定标杆企业并全力学习,是其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我们可以举出无数的例子:美国GE公司 的观念革命,要求GE全员“全力以赴”地向日本的丰田公司学习;中国台湾地区的宏碁可以说是在惠

28、普的带动下走出坚实的步 伐;当年韩国的三星以日本的索尼为神,仰视10年之后,索尼说三星是神,需要仰视。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李健熙就已经准确地预测到,中国的制造业将生产出比韩国更廉价的电子产品。于是,他指示三星 要制造高品质、高价位的产品,并将管理团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用槌子把低品质的产品全部打碎,齐声高喊:“除了妻儿,一 切都要变!”10年后的三星,品牌价值的增值率是108.46亿美元,跃升为世界第一,IC半导体、平面电视等18种产品领先全 球。 我一直讲述老鹰的故事: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能活70多岁,在40岁时它要用150天的时间把老的喙、指甲、羽毛 拔掉,然后等它们重新长出来

29、,开始剩下30年的自由飞翔。其实企业的命运也是如此,我们常常把企业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能 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把握机会,以变求生的;第二类则是不知如何变化或者根本不想变化,结果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回看企 业历史,IBM、通用电气、美国西南航空、沃尔玛等我们称之为“管理典范”的公司之所以杰出,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比别的公 司更主动地掌握了变化的机会并能够自己提前变化。这个结论看起来很简单,也是所有管理书籍和理论所反复阐明的道理,然而 真正这样去做的企业并不多见,因为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地超越自己,寻找学习的标杆。 透过任何一个成功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件事,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企业所运用的管理实践并不是什么

30、高深的管理理论和管 理知识。今天大家所熟悉的很多管理概念,在这些公司中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管理方法,今天很多很流行的管理术语,诸如全面 质量管理(TQM)、共同的价值观、持续改善、共同愿景、学习型组织等,在成功企业里转换成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做法和解决 之道,它们正是这样才最终获得现在的成功。这些成功企业也同样经历了金融危机、市场巨变、全球化浪潮、技术革命等一系列 市场急剧变化的考验,它们还能够持续保持增长,是因为它们把所有其他企业成功的要素转化为自己学习实践的行动。 吉姆柯林斯研究美国的企业时,他希望找到伟大的企业发展三部曲,我也努力在做同样的事情,希望可以找到中国的持续 发展的企业案例。我相信随

31、着经济持续发展,随着企业的进步,我一定可以找到属于中国企业的伟大发展历程。 中国企业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企业,它一直处在变革之中。我们承认中国企业由于特殊的背景,企业家在技术之外往往会付 出很大的努力和心血,但是我们不能据此认为中国企业处在复杂的发展环境中,就无法成为像IBM一样的企业。柯林斯曾经说 过: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担任建立杰出企业组织的主角。虽然中国企业离优秀和卓越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只要我们愿意学习,了 解这些成功的经验并非只有“别人”可用,你也可以学习这些成功的经验,像郭士纳、杰克韦尔奇一样:倾注你的财产、名誉 和生命,全力以赴地学习和超越,竭尽全力将企业发展成为世界一流企业。 在今天

32、,学习已经成为潮流,很多企业也在大张旗鼓地进行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这是好的潮流,也是令人欣喜和兴奋的行 动,但是,如何学习、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却是很多企业没有搞清楚的事情,以我自己粗浅的认识来说,我会认为企业学习最好 的方法是“标杆学习法”,选定一个标杆企业,全面、全力地学习,毫不怀疑地学习,不打折扣地学习,就会看到效果。 我们都很清楚中国企业与世界上一流企业有着非常大的距离,我们也承认无论是在技术上、管理上、品牌上都有很大的差 距,所以就有很多人认为别人的东西我们学不到,更有人会认为,这些差距很难消除,中国企业有中国企业的问题,不能够向一 流企业学习。我想具有这样想法的人,一定是没有好好地了解

33、中国企业30年的变化所依据的元素,中国企业30年的路正是学习 的路。我们学习日本企业的5S管理、精益制造、品质管理,我们学习美国企业对于技术的独特偏好、学习流程重组、如何激发 员工的积极性以及如何让公司的治理结构合理而有效,等等,我们学习一切我们认为有用的东西。 但是,我承认中国企业30年的学习,并不认为中国企业就会学习。我曾经在很多课程里讲过自己的观点,中国企业学习常 常带有自己的浓重色彩,比如,喜欢的部分就学,不喜欢的部分就不学;能够做到的部分就学,做不到的部分就不学;形式上学 习,本质上并没有关心核心的内容;更多的是学习概念和知识,没有学习规律和体系;等等。这样的学习,学到的只是形式而

34、已。 企业的学习是一个运用的过程,它不是为学习而学习,它是为运用而学习的,所以企业的学习需要以实用为导向,学以致 用。2003年的时候,很多中国企业开始做“企业再造”的学习,看到一大批中国企业纷纷在做流程再造,纷纷开始大幅度地调 整系统和软硬件的建设,我感到很是无奈。因为进行流程再造、引进信息系统等全新的管理手段和管理理论,需要企业具备一些 条件,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可以进行这样的改造,结果很多企业得出结论说:ERP不好用。其实不是系统的问题,而是学习过于激 进了,不符合企业的基本情况,所以这样的学习不是以适用为导向,当然得不到运用的效果。 企业的学习是寻求结果的学习,它不是学习理论而是学习方法。

35、企业不同于其他组织的特性就是:企业以绩效说话。一个不 能够盈利的企业,不管它学习做到什么程度都是无意义的。这就像有些企业向“标杆企业”学习管理制度的建立,虽然拥有完整 的管理制度但却没有形成企业自身的运营能力,结果制度设计得很好,企业仍然有一大堆问题。很多时候看到企业不断地建立制 度,甚至照抄先进企业的制度文本,我就很紧张,因为这样做一点意义都没有。企业所需要学习的是这些先进企业所摸索出来的 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海尔的用人机制体现在它的“相马不如赛马”的方法上,GE的事业部制体现在它的计划管理的方法 上,等等。 在观察GE公司快速成长的20年历程的时候,有一个地方让我非常感兴趣,那就是GE

36、公司所倡导的“标杆学习法”。GE公 司要求向其他企业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同事学习,正是这种彻底的学习使得GE公司成为最具竞争力和最具价值的企业。学习 是一个不断寻找优点、不断提升品质的过程,有人提出向失败学习,向挫折学习,我基本上是持相反意见的,我觉得,学习需要 向先进学习,需要向成功学习,需要向优点学习。学习本身是为了提升品质而为的,品质的获得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 己,尤其是参照先进调整自己的标准,参照优秀调整自己的标准,这样才会得到品质的提升。向失败学习,向挫折学习本身没有 什么错误,这些学习固然可以帮助我们少受挫折,减少失败,但是并没有帮助我们了解到成功应该如何。而且我认为失败的

37、原因 有千种千样,成功的规律却是有很多相同之处的,这也是我主张向成功学习的根本原因。 对于中国企业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我是非常欣喜的,但是看到中国企业的学习质量,我又感到非常难过,当我看到很多 企业把学习看作一种形式的时候,我会更加难过。我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因为很多企业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找出学习对象的不 足,会探讨自身做法的依据,甚至学习的取舍标准也是企业自身的主观判断,而没有用客观事实做依据。我多次带领企业管理者 去成功的企业参观,但是每一次的结果是,管理者也学到很多东西,但是也一定找到这家企业的很多不足,甚至为能够发现这些 成功企业的不足感到高兴,因为对比之下,觉得自己还是有一些地方比这

38、些成功企业做得好,内心觉得很安逸。结果,一方面管 理者在学习,另一方面管理者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企业习惯。我不会认为企业自己的习惯就是不好,但是当我们学习的时候,是要 忘记自己的,是要把身心放开,接纳所有。同时我们还需要知道,开放意味着全面吸收,不能够完全吸收的企业事实上是没有开 放的心态,也就不可能真正地学到东西。 企业学习,需要带着问题学,如果只是学习而没有问题作为基本的出发点,这样的学习不是企业的学习。很多人总是强调学 习的是一套,实际运用的是一套,总是把企业的问题放在企业现实里面去思考,不愿意也不会把企业的问题放在学习中去思考, 但是如果不能够了解问题,企业的学习是无效的,所以必须带着问题

39、去学习。 我是一个从事管理教育的教师,最感到可怕的是,每一次为企业的管理者讲课,他们都很高兴地告诉我说:“我知道如何跟 大家讲解这个概念了。”我更为担心的是管理者都已经变成“教授级别”的,人人都很会讲,PPT文件的水平越来越高,对于管 理概念非常的热衷,可以说是管理概念层出不穷,让下属应接不暇,甚至根本无法搞得懂这些概念最基本的含义。很多经理人热 衷于学习管理知识,更多的经理人已经得到MBA、EMBA或者类似课程的系统知识的培训,但是更多的学习过系统知识的经理 人反而不知道该如何做事。更加可怕的是,学习这些管理知识之后的经理人除了会寻找企业的问题之外,没有人会解决问题,最 终企业会认为这些管理

40、学院教出来的学生不好用。概念和知识固然重要,但是知识和概念只是管理所需要能力的一部分基础,而 且这部分基础所发挥的作用取决于管理者自身对于知识和概念的应用。换个角度说,如果管理者自己没有能力发挥知识和概念的 作用,知识和概念是没有用的。因此,我坚持企业学习的内容是学习规律,不是知识和概念,只有掌握规律才能够带领企业走向 成功。对于规律的把握也是衡量一个管理者能力的标准,当拥有了把握规律的管理能力,也就能够运用知识和概念了。 热情与责任 2007年4月29日的晚上,参加女儿学校的“第二届年级之星”的颁奖会。女儿得到嘉奖的原因是:拥有热情和责任。看着为 女儿拍摄的短片,看到女儿对于老师、学校和母亲

41、的致谢,内心油生自豪与感慨,广州外校和张老师带给女儿的不仅仅是荣誉, 更是让她一生享用的财富:热情与责任。 5月1日因为需要参加一位自己喜爱的长者女儿的婚礼,决定坐9点多的航班赶往青岛。一早从家里出发去机场,8点到了机 场,换取登机牌的时候得知航班延误到11点左右,到了10点半,又被告知飞机在11点半才会到白云机场,起飞时间再一次推 迟。工作人员抱歉的通知,我看着她们无奈的表情,只有愤怒,虽然最后工作人员答应为我们替换到另外一个航空公司的11点 半的航班,但是这时我的内心已经充满悲哀! 我是一个做管理研究的人,也是一个以飞机为主要交通工具的人,总是不断地飞行,以期望能够传播更多的管理知识使中国

42、 企业能够进步,但是我开始怀疑自己所做的努力是否有效,如果一家企业对于自己起码的责任都没有认识,拥有知识又有什么用 呢? 一家企业起码的责任就是对顾客负起责任,我和航空公司之间的这张客票就是顾客与航空公司之间的约定,航空公司应该尽 自己最大努力来实现这个给予顾客的承诺,如果承诺9点起飞,这就是它尽力要做的。一年当中,因为飞机的延误我可以写出一 本散文集,但是更可以想见航空公司的延误和不负责任,我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五一”的第一个航班竟然是延误的,而且航班 延误在航空公司是如此的理所当然、如此的平常,以至于大家会认为航班正点反而是不正常的。 近来,我总是想起一个事情,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

43、学家小宫隆太郎来到中国考察后宣布一个令人吃惊的观点:中国 没有企业。一开始我非常的气愤,怎么能够这样评价中国的企业?但是经过了20年的企业发展研究,我甚至开始怀疑他的观点 可能是对的,一个没有基本责任的企业怎么能够称之为企业?一个连产品(服务)都不肯表达自己对于顾客承诺的企业又怎能称 之为企业?对于企业而言,产品(服务)既是企业进入市场的前提条件,又是企业存活于市场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产品,企业 就没有了与顾客交流的平台,没有产品,企业也就没有了在市场中存在的理由。我们回答企业能够生存的理由的时候,排在第一 位的理由就是:企业能够提供产品(服务)。 松下幸之助在刚刚创业的时候,发生了一个“理发

44、师”的故事。有一次松下幸之助到理发店理发,当理发师知道这位年轻人 正在创办一个全新的企业,他就建议年轻人一定要到东京最好的理发店找最好的理发师理发。理发师告诉年轻人:您的形象就是 企业的形象,所以您一定要以最好的形象展示。松下幸之助接受了理发师的忠告,知道产品一定要做到最好,因为产品正是企业 的形象,所以松下电器总是以产品的最佳状态上市,使得松下电器虽然在技术上没有索尼那么前沿,但是却一直保有有效的市场 地位。秉承为小朋友提供快乐的理念和责任,麦当劳的产品关注质量和恒定的品质,关注产品的时间效应,关注赋予小朋友附加 值的礼物,所以看到麦当劳金黄色的拱门,小朋友就会快乐和微笑。在技术同质化的今天

45、,产品本身需要更多地体现企业的理 念,也更需要产品具有企业领袖的价值取向。我一直很喜欢农夫山泉,因为这个产品背后包含着企业领导者负责的价值观,我也 很喜欢中国香港的星光集团,这个印刷企业的领导者坚持“八不印”,看星光集团的产品你一定可以感受到企业领导人的社会责 任感。因为企业的理念在产品上的体现,你可以区分不同的产品,同样是产品,人们会接受一些品牌而放弃另外一些品牌,原因 是选择的品牌代表着可靠。 也许航空公司有着充足的理由告诉顾客航班延误,虽然顾客还必须乘坐飞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航空公司自己能够原谅自 己,反而应该以更大的勇气承担自己的责任,尽可能减少给顾客带来的损失。 “五一”是国际劳动节

46、,本来我应该为在这个劳动者的节日中还需要工作的劳动者致敬,但是没有想到因为责任的缺失,企 业让所有的劳动者的价值受到伤害。我不知道早在4月30日就知道5月1日的这个航班就会延误的管理者如何想,我也不知道真实 的责任到底在哪里,但是我还是很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沃尔玛的理念。第一条:顾客永远是对的;第二条,当顾客不对的时候,请 回到第一条。沃尔玛之所以成为全球第一的企业,正是因为它有着负责任的企业精神在支撑。没有这样的承担责任的勇气和努 力,没有这样的对于顾客的体认,没有这样的对于自己产品的维护,就不可能成就企业。如果用这个角度看我们的企业,能够称 之为企业的到底有多少呢? 人们一再关心如何跳出竞争的

47、僵局,近来我与杂志配合开始撰写专栏文章,探讨离开竞争的方式和办法,但是深入研究的结 果却发现离开竞争还不是关键,关键是我们根本就没有立足的着力点,所有的竞争仅仅是在最低层面上挣扎而已。为什么三星不 需要与中国家电企业竞争而成为全球电子最强?为什么诺基亚不需要与中国手机竞争而成为手机全球最强?所有这些问题,难道 仅仅是因为它们本身的强大?不是的,它们也曾经是行业里最小的企业,它们也曾经处在竞争的格局中,但是它们快速地成长 了,因为它们牢牢地把握自己的责任:关注产品、关注顾客。 曾喜欢韩国电视剧大长今,我感慨于主人公毫不气馁的毅力的同时,却被其中一个环节所深深感动,当大长今考医女的 时候,老师没有

48、给她及格,原因是她太过自信,敢于为任何人做疾病诊治。当时,大长今觉得委屈,我也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当 老师把真实的原因告诉大长今的时候,我也被震惊了。老师说:“一个医生必须要怀有恐惧之心,要对生命具有恐惧感,这样他 才不会被自己的医术蒙蔽。而长今你太自信,没有恐惧之心,所以你不具备做医生的资格。”医生为病人诊治不是基于医术,而 是基于对生命的恐惧,那么管理者做经营也应该是这样的道理,我们不是基于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而是基于对变化和生命的恐 惧,才具备做管理者的资格。如果丧失了对产品的专注,丧失了对顾客的敬畏,企业真的会失去存活的依据。 迷失 忙乱中一天又过去了。那天应胡教授之约到汕头,看汕头的企

49、业。当与汕头的企业讲解管理和经营的问题时,发现理论很容 易打动大家,事实上它们自己已经做得很好,像在场的恺撒服装、拉芳护肤品、金味麦片等,都是品牌与销量都很有成就的公 司。只是面对它们时我自己还是很清楚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确做得非常辛苦,我们做理论和研究的能够前瞻性地给予指导的能力 不够,所以只能靠企业自身的摸索,要像摸着石头过河,可是现在的竞争强度、变化速度已经不给我们这个时间和运气。不知为 什么,现在每每站在讲台上,看到下面企业家和管理者专注的眼神,自己总是诚惶诚恐,生怕一句不到位的话,一个不成熟的观 点,一个偏颇的意见可能会是无法挽回的损失。近来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再做一个管理学的教授。不满 意自己这几年的状态,甚至有些迷失方向,我到底往下应该怎么走呢? 做到“心定”真的不容易。这么多年的研究和咨询,让自己知道我个人的局限在哪里,也知道自己的擅长在何处。其实我们 能为企业做的,也只是分析,开阔视野,整理流程,督促和培养一个不断反省和慎思的习惯。我曾经很认真地说:我是一个说得 比做得好的人,因为教授的习惯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而经营和管理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刚好是一个相反的思维及做事的 习惯。我反复地问自己我可以做得到吗?其实我无法回答,所以也就无法真正地下决心去操作一家企业。接受赢周刊专访的 时候,我这样说:“一个人处在什么角色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