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关键技术及系统应用 第2版.pdf

上传人:紫竹语嫣 文档编号:5518901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PDF 页数:261 大小:17.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联网关键技术及系统应用 第2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61页
物联网关键技术及系统应用 第2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61页
物联网关键技术及系统应用 第2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61页
物联网关键技术及系统应用 第2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61页
物联网关键技术及系统应用 第2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联网关键技术及系统应用 第2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联网关键技术及系统应用 第2版.pdf(2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物联网关键技术及系统应用 第 2 版 张鸿涛 徐连明 刘 臻 等编著 机 械 工 业 出 版 社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物联网的概念、 3 层架构、 实现技术及典型应用, 首先讨论了物联网的背景、 特点、 架构、 标准及产业链等; 其次介绍了感 知层技术, 包括 EPC 技术、 RFID 技术、 传感器技术、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 术等; 然后按照汇聚网接入网承载网路线展开阐述了物联网传输层技 术; 接着论述了物联网应用层技术, 包括中间件技术、 智能技术、 大数据、 数据挖掘、 云计算、 联网安全架构及策略等; 最后介绍了物联网的典型行 业应用。 本书是一部紧跟物联网技术前沿研究的专业性著作, 主要

2、适合物联网 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也可以作为通信工程及相关专业的 高年级本科生、 研究生和教师的专业性新技术参考书。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 物联网关键技术及系统应用/ 张鸿涛等编著. 2 版.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 社, 2016. 12 ISBN 9787111551249 . 物 . 张 . 互联网络 - 应用智能技术 - 应用 . TP393. 4TP18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2016) 第 246421 号 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市百万庄大街 22 号 邮政编码 100037) 策划编辑: 朱 林 责任编辑: 朱 林 封面设计: 路恩中 责任校对:

3、 杜雨霏 责任印制: 北京玥实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2017 年 1 月第 2 版第 1 次印刷 184mm 260mm16. 25 印张390 千字 0001 3000册 标准书号: ISBN 9787111551249 定价:49.00元 凡购本书, 如有缺页、 倒页、 脱页, 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电话服务 服务咨询热线: 01088361066 读者购书热线: 01068326294 01088379203 封面无防伪标均为盗版 网络服务 机 工 官 网: www. cmpbook. com 机 工 官 博: weibo. com/ cmp1952 金书网: www. goldenbook.

4、com 教育服务网: www. cmpedu. com 李 飞 第2版前言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物联网技术对于提高生产发展和生活质量起到了 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 物联网的推广将会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驱动器, 为产业开拓潜 在的发展机会。 2010 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支持物联网产 业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 2016 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在 “十三五” 期 间要促进大数据、 云计算、 物联网广泛应用。 数据显示, 2015 年我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 模高达 7500 亿元。 新兴的物联网产业正在逐渐占据我国各地区战略性发展的关键领域。 由于科技

5、发展的日新月异, 物联网在短短几年内也具有长足的发展, 物联网的应用 已经体现在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 这些应用和技术较之几年前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 本书根据物联网近来的热点和发展趋势, 对第 1 版中的一些章节内容进行了增删和 修改, 旨在跟上时代的脚步, 为后续更多研究者提供参考, 并希望能对其有所启发和 帮助。 本书介绍的物联网基本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主要分为 3 层: 感知层、 传输层和应用 层。 感知层处于 3 层架构的最底层, 是物联网的实现基础。 感知层实现对物体的感知, 感知层在物联网中, 如同人的感觉器官对人体系统的作用, 用来感知外界环境的温度、 湿度、 压强、 光照、

6、 气压、 受力情况等信息, 通过采集这些信息来识别物体。 传输层所 要完成的功能是将感知层搜集感知的数据信息传输给应用层, 使得应用层可以方便地对 信息进行分析管理, 从而控制整个系统。 目前, 物联网传输层都是基于现有的通信网和 互联网建立的, 主要实现感知层数据和控制信息的双向传递、 路由和控制。 物联网应用 层主要将物联网技术与行业专业系统相结合, 感知数据处理封装, 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 用户, 实现广泛的物物互联的应用解决方案。 本书分为 5 部分: 第一部分 (第 1 章) 是物联网背景知识介绍, 包括物联网的背 景、 特点、 架构、 标准及产业链等。 第二部分 (第 2 章) 对物

7、联网的感知层技术进行了 介绍, 包括资源寻址、 EPC 技术、 RFID、 传感器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等。 第三部 分 (第 3 5 章) 按照汇聚网接入网承载网路线展开阐述了物联网传输层技术。 其 中第 3 章论述了汇聚网, 即主要采用短距离通信技术 (如 ZigBee、 蓝牙和 UWB 等技 术), 实现小范围感知数据的汇聚, 其中第 2 版中增加了对低功耗蓝牙及 Bluetooth 4. 0 协议的介绍。 第 4 章论述了接入网, 主要采用 6LoWPAN、 M2M 及全 IP 融合架构等实现 感知数据从汇聚网到承载网的接入。 第 5 章论述了承载网的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承载方 式。

8、 第四部分 (第 6 8 章) 论述了物联网应用层技术。 其中第 6 章论述了应用层支撑 技术, 包括中间件技术、 对象名称解析服务、 实体标记语言、 智能技术和云计算等技 术, 第 2 版中加入了物联网中的大数据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第 7 章论述了物联网业 务系统及电信运营商的发展策略。 第 8 章论述了物联网安全架构及策略, 新增了物联网 3 层中关键技术的具体安全策略的实现。 第五部分 (第 9 章) 内容全部进行了更新, 介 绍了近年来物联网行业中新兴的热门应用, 是对前几章物联网技术的实现, 可以帮助读 者更好地理解物联网的内涵。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移动通信网络和物联网研究工作,

9、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 验。 本书主要由北京邮电大学张鸿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1302090 项目负责人)、 徐连 明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刘臻编著, 牛沐楚、 杨梓华、 孟娜等参与了部分编写工作。 全 书由张鸿涛、 徐连明统编定稿。 最后, 还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高效工 作, 使本书能尽早与读者见面。 由于物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 在编写过程中尽管我们力求精益求精, 及时吸纳最新 的物联网研究成果和技术, 但由于作者理论水平和时间所限, 疏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 敬请读者原谅和指正。 作 者 于北京邮电大学 2016 年 8 月 物联网关键技术及系统应用 第 2 版 第1版前言

10、 物联网为我们展示了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变得 “有感觉、 有思想” 的智能图景, 是世界下一次信息技术浪潮和新经济引擎。 在我国, 物联网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并 且初步明确了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 相关部门正在着手制定相关财政、 金融政策和 法规以确保物联网发展体制的有效性。 我国企业正在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 持续提升竞 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对物联网的需求逐步呈现。 企业对信息化方面的认知提高, 经济支 付能力也将增强。 物联网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技术的发展, 技术的发展是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 障。 物联网的整体架构分为 3 层: 感知层、 传输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处于 3 层架构的最

11、底层, 是物联网的实现基础。 感知层实现对物体的感知, 在物联网中, 如同人的感觉器 官对人体系统的作用, 用来感知外界环境的温度、 湿度、 压强、 光照、 气压、 受力情况 等信息, 通过采集这些信息来识别物体。 传输层所要完成的功能是将感知层收集感知的 数据信息传输给应用层, 使得应用层可以方便地对信息进行分析管理, 从而控制整个系 统。 目前, 物联网传输层都是基于现有的通信网和互联网建立的, 主要实现感知层数据 和控制信息的双向传递、 路由和控制。 物联网应用层主要将物联网技术与行业专业系统 相结合, 感知数据处理封装, 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 实现广泛的物物互联的应用解 决方案。

12、本书分为 5 部分: 第一部分 (第 1 章) 是物联网背景知识介绍, 包括物联网背景、 特点、 架构、 标准及产业链等。 第二部分 (第 2 章) 对物联网的感知层技术进行介绍, 包括资源寻址、 EPC 技术、 RFID、 传感器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等。 第三部分 (第 3 5 章) 按照汇聚网接入网承载网路线展开阐述物联网传输层技术, 其中第 3 章论述了汇聚网, 即主要采用短距离通信技术如 ZigBee、 蓝牙和 UWB 等技术, 实现小 范围感知数据的汇聚, 第 4 章论述接入网, 主要采用 6LoWPAN、 M2M 及全 IP 融合架构 等实现感知数据从汇聚网到承载网的接入,

13、第 5 章论述承载网的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承 载方式。 第四部分 (第 6 8 章) 论述物联网应用层技术。 其中第 6 章论述应用层支撑 技术包括中间件技术、 对象名称解析服务、 实体标记语言、 智能技术和云计算等技术, 第 7 章论述物联网业务系统及电信运营商的发展策略; 第 8 章论述物联网安全架构及策 略。 第五部分 (第 9 章) 介绍了物联网的典型行业应用。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移动通信网络和物联网研究工作, 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 验。 本书由北京邮电大学张鸿涛、 徐连明、 张一文和宋振峰编著。 全书由张鸿涛、 徐连 明统编定稿。 最后, 还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高效工作

14、, 使本书能尽早与 读者见面。 由于物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 在编撰过程中尽管我们力求精益求精, 及时吸纳最新 的物联网研究成果和技术, 但由于作者理论水平和时间所限, 疏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 敬请读者原谅和指正。 作 者 于北京邮电大学 2011 年 6 月 物联网关键技术及系统应用 第 2 版 目 录 第 2 版前言 第 1 版前言 第 1 章 绪论1 1. 1 物联网的定义2 1. 2 物联网的特点3 1. 3 物联网的背景4 1. 4 物联网的现状5 1. 5 物联网的基本架构7 1. 5. 1 感知层7 1. 5. 2 传输层8 1. 5. 3 应用层8 1. 6 物联网技术8 1.

15、7 物联网标准9 1. 8 物联网产业链10 1. 9 展望12 参考文献13 第 2 章 感知层技术14 2. 1 资源寻址与 EPC 技术14 2. 1. 1 EPC 技术发展背景15 2. 1. 1. 1 国际发展情况15 2. 1. 1. 2 国内发展情况16 2. 1. 2 EPC16 2. 1. 2. 1 EPC 规则16 2. 1. 2. 2 EPC 应用举例18 2. 2 RFID20 2. 2. 1 RFID 简介20 2. 2. 1. 1 RFID 系统分类20 2. 2. 1. 2 RFID 发展状况23 2. 2. 2 RFID 技术标准24 2. 2. 2. 1 RF

16、ID 标准概述24 2. 2. 2. 2 主要技术标准体系24 2. 2. 3 RFID 工作原理及特性26 2. 2. 3. 1 RFID 系统工作原理26 2. 2. 3. 2 RFID 工作特性28 2. 2. 4 RFID 中的关键技术28 2. 2. 4. 1 RFID 中的天线技术28 2. 2. 4. 2 RFID 中的防冲突技术和算法 设计29 2. 2. 5 RFID 的应用标签29 2. 3 传感器技术30 2. 3. 1 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分类31 2. 3. 2 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34 2. 3. 3 传感器的特性35 2. 4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36 2. 4. 1 无

17、线传感器网络的组成37 2. 4. 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协议38 2. 4. 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39 2. 4. 4 无线传感器网络面临的挑战40 2. 4. 5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40 2. 4. 6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41 参考文献42 第 3 章 传输层 汇聚网技术44 3. 1 ZigBee44 3. 1. 1 ZigBee 技术简介44 3. 1. 1. 1 什么是 ZigBee44 3. 1. 1. 2 ZigBee 的产生背景45 3. 1. 1. 3 ZigBee 联盟45 3. 1. 1. 4 ZigBee 性能分析45 3. 1. 1. 5 ZigBee

18、与蓝牙、 IEEE 802. 11b 的区别46 3. 1. 2 ZigBee 网络拓扑结构46 3. 1. 2. 1 星形网络47 3. 1. 2. 2 树状网络47 3. 1. 2. 3 网状网络48 3. 1. 3 ZigBee 的协议栈49 3. 1. 3. 1 物理层50 3. 1. 3. 2 媒体访问控制层52 3. 1. 3. 3 网络层56 3. 1. 3. 4 应用层58 3. 1. 4 ZigBee 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前景59 3. 2 蓝牙60 3. 2. 1 蓝牙概念60 3. 2. 1. 1 蓝牙技术背景介绍60 3. 2. 1. 2 蓝牙技术的应用前景61 3. 2

19、. 2 架构及研究现状62 3. 2. 2. 1 底层硬件模块63 3. 2. 2. 2 中间协议层63 3. 2. 2. 3 高层应用框架63 3. 2. 3 蓝牙功能模块63 3. 2. 3. 1 无线单元63 3. 2. 3. 2 链路控制单元64 3. 2. 3. 3 链路管理和软件功能 单元64 3. 2. 4 关键技术点64 3. 3 低功耗蓝牙 (iBeacon) 及蓝牙 4. 0 协议65 3. 3. 1 什么是低功耗蓝牙和 iBeacon65 3. 3. 2 低功耗蓝牙如何工作66 3. 3. 3 低功耗蓝牙协议67 3. 3. 4 iBeacon 功能69 3. 3. 5

20、低功耗蓝牙 (iBeacon) 的优势与 劣势69 3. 3. 6 低功耗蓝牙的未来走向70 3. 4 UWB70 3. 4. 1 UWB 的概念71 3. 4. 1. 1 UWB 技术介绍71 3. 4. 1. 2 UWB 的特点72 3. 4. 1. 3 UWB 的应用前景73 3. 4. 2 UWB 的架构及研究现状74 3. 4. 2. 1 UWB 无线传输系统的基本 模型74 3. 4. 2. 2 UWB 的研究现状74 3. 4. 3 UWB 与物联网结合的关键 技术75 3. 4. 4 UWB 的发展趋势77 3. 4. 4. 1 认知超宽带系统77 3. 4. 4. 2 基于协

21、作模式的 UWB 定位 技术78 参考文献78 第 4 章 传输层 网络接入技术79 4. 1 6LoWPAN79 4. 1. 1 无线嵌入式设备网络对网络协议 的挑战80 4. 1. 2 6LoWPAN 的技术优势80 4. 1. 3 6LoWPAN 的历史和标准81 4. 1. 4 6LoWPAN 架构82 4. 1. 5 6LoWPAN 协议栈84 4. 1. 6 6LoWPAN 链路层85 4. 1. 7 6LoWPAN 寻址86 4. 1. 8 6LoWPAN 适配层87 4. 2 M2M 接入方法88 4. 2. 1 概述90 4. 2. 1. 1 M2M 研究背景90 4. 2.

22、 1. 2 M2M 的概念90 4. 2. 1. 3 M2M 系统在物联网中的 作用90 4. 2. 1. 4 M2M 业务运营碰到的主要 问题91 4. 2. 2 M2M 对蜂窝系统的优化需求91 4. 2. 2. 1 增强网络能力92 4. 2. 2. 2 增强接入能力92 4. 2. 3 M2M 模型及系统架构92 4. 2. 3. 1 中国移动 M2M 模型及系统 架构92 4. 2. 3. 2 ETSI 系统结构图94 4. 2. 4 核心网针对 M2M 的优化96 4. 2. 5 M2M 的通信管道98 4. 2. 5. 1 基于蜂窝移动通信98 4. 2. 5. 2 基于其他无线

23、技术98 4. 2. 6 核心网对 M2M 业务的支持 优化99 4. 2. 6. 1 设备标识资源99 4. 2. 6. 2 核心网负荷99 4. 2. 6. 3 核心网安全99 4. 2. 6. 4 终端管理和计费100 4. 2. 6. 5 其他方面100 4. 2. 7 WMMP 通信协议概述100 4. 2. 8 M2M 技术的发展趋势103 4. 2. 9 M2M 应用前景104 4. 2. 9. 1 视频监控104 4. 2. 9. 2 智能交通106 4. 3 全 IP 融合与 IPv6 以及 IPv9107 参考文献109 第 5 章 传输层 承载网技术110 5. 1 物联

24、网承载网发展阶段111 5. 2 物联网当前的混同承载111 5. 2. 1 物联网业务对承载网的要求111 5. 2. 2 3G + WLAN 是目前承载物联网的 较佳模式112 物联网关键技术及系统应用 第 2 版 5. 2. 3 TDSCDMA 为物联网发展 加速113 5. 3 物联网未来的区别承载113 5. 3. 1 LTE 与物联网113 5. 3. 1. 1 LTE 简介113 5. 3. 1. 2 物联网技术与 LTE 技术的 结合115 5. 3. 1. 3 采用 LTE 技术的物联网体系 结构115 5. 3. 2 LTEA 与物联网116 5. 3. 2. 1 LTEA

25、 简介116 5. 3. 2. 2 LTEA 的演进119 5. 3. 2. 3 LTEA 与物联网的结 合 D2D119 5. 3. 3 物联网与光通信技术122 5. 3. 3. 1 概述122 5. 3. 3. 2 PON 技术123 5. 4 三网融合124 5. 4. 1 三网融合综述125 5. 4. 1. 1 什么是三网融合125 5. 4. 1. 2 三网融合的表现形式126 5. 4. 1. 3 三网融合的优点126 5. 4. 2 三网融合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趋势127 5. 4. 2. 1 国外现状127 5. 4. 2. 2 国内现状127 5. 4. 2. 3 发展趋势

26、128 5. 4. 3 三网融合的网络架构128 5. 4. 4 三网融合的技术条件130 5. 4. 4. 1 数字通信技术130 5. 4. 4. 2 大容量光纤通信技术130 5. 4. 4. 3 IP 技术130 5. 4. 5 电力线通信及四网合一130 5. 4. 5. 1 电力线信道特性分析131 5. 4. 5. 2 IEEE 电力线通信标准132 5. 4. 5. 3 PLC 系统133 5. 4. 5. 4 PLC 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案例: 智能家庭135 5. 5 NGN、 NGB、 NGI 与三网融合135 5. 5. 1 三网的现状、 问题和发展 趋势135 5.

27、 5. 1. 1 电信网135 5. 5. 1. 2 有线电视网136 5. 5. 1. 3 互联网136 5. 5. 2 下一代网络136 5. 5. 2. 1 NGN 的产生136 5. 5. 2. 2 下一代网络的定义137 5. 5. 2. 3 NGN 特点137 5. 5. 2. 4 NGN 的体系结构138 5. 5. 2. 5 支撑 NGN 的关键技术139 5. 5. 3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139 5. 5. 3. 1 NGB 的架构139 5. 5. 3. 2 NGB 的功能特点139 5. 5. 4 下一代互联网140 5. 5. 4. 1 下一代互联网的三个 计划141 5

28、. 5. 4. 2 下一代互联网的目标141 5. 5. 5 三网融合与物联网142 参考文献142 第 6 章 支撑及应用技术143 6. 1 中间件143 6. 1. 1 中间件的概念143 6. 1. 2 中间件的发展现状及分类144 6. 1. 2. 1 国内外中间件的发展 现状144 6. 1. 2. 2 中间件的分类144 6. 1. 3 中间件技术在物联网中的 应用146 6. 1. 3. 1 RFID 中间件147 6. 1. 3. 2 嵌入式中间件154 6. 1. 3. 3 数字电视中间件156 6. 2 对象名称解析服务159 6. 2. 1 ONS 的体系结构159 6

29、. 2. 2 ONS 的工作过程160 6. 2. 3 ONS 的安全分析160 6. 3 实体标记语言161 6. 3. 1 PML 概述161 6. 3. 2 PML 的设计161 6. 3. 3 PML 的应用举例162 6. 4 物联网智能164 6. 5 物联网中的大数据分析165 6. 5. 1 物联网与大数据166 6. 5. 2 海云协同模型166 6. 5. 2. 1 海端实时响应服务请求167 6. 5. 2. 2 云端实时响应服务请求168 6. 5. 2. 3 云端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服务 目 录 请求169 6. 5. 2. 4 海云协同模型的协同机制169 6. 5.

30、2. 5 海端计算系统169 6. 5. 2. 6 云端物联网大数据管理 系统170 6. 6 云计算172 6. 6. 1 云计算概述173 6. 6. 2 云计算的特点174 6. 6. 3 云计算的分类175 6. 6. 4 云计算体系结构及其技术175 6. 6. 4. 1 云计算体系结构175 6. 6. 4. 2 云计算的关键技术177 6. 7 物联网中的数据挖掘179 6. 7. 1 物联网与数据挖掘179 6. 7. 1. 1 数据挖掘技术简介179 6. 7. 1. 2 物联网中的大数据应用180 6. 7. 2 物联网数据挖掘的关键问题181 6. 7. 2. 1 物联网

31、系统中数据的特点181 6. 7. 2. 2 物联网对数据挖掘的要求182 6. 7. 2. 3 物联网环境数据挖掘存在的 挑战182 6. 7. 3 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数据挖掘 模型182 6. 7. 3. 1 结构层次183 6. 7. 3. 2 功能模块184 参考文献184 第 7 章 物联网业务支撑平台186 7. 1 物联网业务186 7. 1. 1 物联网的业务介绍186 7. 1. 2 物联网的业务分类187 7. 1. 2. 1 身份相关业务187 7. 1. 2. 2 信息汇聚型业务187 7. 1. 2. 3 协同感知型业务188 7. 1. 2. 4 泛在服务188 7

32、. 2 物联网业务系统架构189 7. 2. 1 基于 RFID 的应用架构189 7. 2. 2 基于传感网络的应用架构190 7. 2. 3 基于 M2M 的应用架构191 7. 3 物联网业务支撑参考平台191 7. 3. 1 业务平台需求分析191 7. 3. 2 物联网业务运营支撑平台方案 举例193 7. 3. 2. 1 平台框架193 7. 3. 2. 2 对外接口设计194 7. 3. 2. 3 关键模块194 7. 4 电信运营商在物联网业务发展中的 策略195 7. 4. 1 广泛开展产业合作, 积极整合 产业链资源195 7. 4. 2 选取具体行业进行重点突破196 7

33、. 4. 3 开展有针对性的部署和差异化 应用服务197 7. 4. 4 M2M 市场发展策略建议198 参考文献198 第 8 章 安全与管理199 8. 1 物联网的安全体系结构199 8. 2 感知层安全需求和安全策略201 8. 2. 1 感知层的安全挑战和安全 需求201 8. 2. 2 感知层的安全策略203 8. 2. 3 具体案例: RFID 安全问题及 策略203 8. 2. 3. 1 RFID 系统面临的安全 攻击203 8. 2. 3. 2 主要解决策略204 8. 3 传输层的安全需求和安全策略206 8. 3. 1 传输层的安全挑战和安全 需求206 8. 3. 2

34、传输层的安全策略207 8. 3. 3 M2M 安全问题及策略207 8. 3. 3. 1 M2M 系统安全问题分析207 8. 3. 3. 2 M2M 系统安全措施208 8. 4 应用层的安全需求和安全策略209 8. 4. 1 应用层的安全挑战和安全 需求210 8. 4. 2 应用层的安全策略211 8. 4. 3 云计算安全问题211 8. 4. 3. 1 云计算安全问题概述211 8. 4. 3. 2 云计算应用中存在的安全 问题212 8. 4. 3. 3 云计算安全模型介绍213 8. 4. 3. 4 云计算中的关键安全技术214 8. 4. 3. 5 云计算安全的解决方案21

35、6 参考文献216 第 9 章 物联网典型行业应用217 9. 1 物联网应用的背景及发展趋势217 物联网关键技术及系统应用 第 2 版 9. 1. 1 应用背景217 9. 1. 2 发展趋势217 9. 2 O2O 室内商场应用218 9. 2. 1 概述219 9. 2. 2 室内位置服务典型应用219 9. 2. 2. 1 WiFi 室内定位系统219 9. 2. 2. 2 iBeacon 室内定位系统220 9. 2. 2. 3 O2O 商场位置服务220 9. 2. 3 室内位置服务平台222 9. 2. 4 室内定位技术223 9. 2. 4. 1 WiFi 定位223 9.

36、2. 4. 2 iBeacon 定位223 9. 3 iBeacon 应用 智能图书馆223 9. 3. 1 智能图书馆系统架构223 9. 3. 2 定位传感网224 9. 3. 3 图书馆 LSB 位置服务225 9. 4 可穿戴设备226 9. 4. 1 可穿戴设备定义226 9. 4. 2 可穿戴设备分类226 9. 4. 2. 1 按照物理形态分类227 9. 4. 2. 2 按照应用类型分类227 9. 4. 2. 3 按照通信类型分类227 9. 4. 3 可穿戴技术关键技术228 9. 4. 3. 1 传感器技术228 9. 4. 3. 2 可穿戴计算技术229 9. 4. 4

37、 已发布智能可穿戴设备230 9. 4. 5 可穿戴设备存在的问题及发展 方向230 9. 5 智能硬件231 9. 5. 1 物联网在智能硬件中的应用231 9. 5. 2 智能硬件的典型应用232 9. 5. 2. 1 智能手表简介232 9. 5. 2. 2 智能电视简介232 9. 5. 2. 3 智能路由器简介232 9. 6 车联网233 9. 6. 1 车联网概述233 9. 6. 1. 1 车联网基本概念233 9. 6. 1. 2 车联网与物联网的联系234 9. 6. 2 自动驾驶与车联网234 9. 6. 3 车联网关键技术235 9. 7 自动驾驶236 9. 7. 1

38、 自动驾驶简介236 9. 7. 2 自动驾驶的应用场景237 9. 7. 3 Google 自动驾驶汽车原理238 9. 7. 4 自动驾驶存在的问题238 9. 8 物联网在医疗保健中的应用239 9. 8. 1 医疗保健物联网应用概述239 9. 8. 2 医疗保健物联网应用方案240 9. 8. 2. 1 应用模式241 9. 8. 2. 2 应用前景242 9. 8. 2. 3 主要参数指标243 9. 9 库存管理243 9. 9. 1 大数据时代云会计对库存管理的 影响244 9. 9. 2 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库存管 理框架模型构建245 参考文献247 目 录 第 1 章

39、绪 论 太阳渐渐升起来了, 温度也开始升高了, 房屋里的光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感受到世界微 妙的变化; 7 点钟你房间的窗帘自动拉开, 天花板上显示着今天的天气情况和衣着建议。 床 头的电子提示器告诉你昨晚的睡眠质量和目前各项身体指标并将这些身体信息发送给你的私 人医生。 衣柜前的显示屏已经根据今天的天气情况给出了 3 套服装搭配方案, 你选择自己最喜欢 的一种。 在你穿衣服的时候, 洗漱室的水已经调整到你设定的温度, 你出门锻炼时, 选择了 离开模式, 家门自动运行到 “主人离家状态”。 带有智能传感器的手表一路跟踪显示你运动 消耗的热量、 跑步速度、 呼吸频率、 脉搏等信息。 30min 之

40、后, 自动提示你运动任务已完 成。 你回到家中依靠指纹识别系统开门, 灯光自动打开。 打开冰箱, 按照智能冰箱提供的健康绿色的食谱做好早饭。 吃完早饭, 开车去公司上 班。 走到车库门口, 车库自动感应到主人, 库门、 车门也自动开启, 在确认了你的目的地之 后, 汽车提供了一套参考行车路线, 行车过程中不断与道路对话, 感知拥堵并不断更换最佳 行车路线; 汽车同时通过与其他车进行对话, 感知车距以避免事故。 你在车内听着当日新 闻, 并且通过手机查看了办公室的状态, 发送了自己将要到达的信息。 当你到达公司大厅的时候, 今天的工作日程早已发送到了你的手机中, 你走进办公室, 秘书送来了温度适

41、宜的咖啡。 美好的一天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这一切看似像科幻小说中才有的场景, 在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时代都将变成 现实。 今天, 物联网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各界关注研究的热点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借助网 络, 人与人之间已经能够完成跨越空间的交流互通, 物联网所要做的是将我们身边的每一件 物体也连入网中, 实现物与物之间的交互。 “物联网” 是继计算机、 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 后的第三次信息浪潮, 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的又一次创举。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物联 网技术。 物联网顾名思义, 就是 “物物相连的网络”。 实现物物相连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目前存 在的各种各样的网络, 包括互联网、 通信网等, 物联网是在现有各种网络基础上进行延伸和 扩展形成的功能更加强大的网络; 网络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