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的革命.html.pdf

上传人:紫竹语嫣 文档编号:5518983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PDF 页数:159 大小:3.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增长的革命.html.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9页
增长的革命.html.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9页
增长的革命.html.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9页
增长的革命.html.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59页
增长的革命.html.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增长的革命.html.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增长的革命.html.pdf(1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推荐序 创享“人才红利” 面对增长乏力和环境压力,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呼唤和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以迎接、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 业革命。 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的关键正从数量型、速度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投资不再是简单的资本投入,而是要产业升级、技 术创新,新常态带给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窗口期”,是调整结构、技术创新的最佳时机。这恰恰有利于打破旧 有格局,形成新的人才流动机遇。我们要注重产品的质量,也要注重人才质量。社会各界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 和竞争。 创新驱动发展,亟需加快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以及提升人才效能。如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与人力资源数量和素质的提

2、高 相结合,效率是上不去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才资本的提高,要有更广泛有效的思路引进人才,要有创新型的开放模式育才用 才,要有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聚才借才。人才自由竞争下的垂直流动、自由流动,将有利于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将有利于激 发人才创造活力,有利于形成中国品牌和中国动力。 这是深化改革的一个大课题,需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需要开拓新的增长源泉,需要适应和引领新的产业技术革命。 增长的革命一书,尝试着解答这一课题,通过对经济增长相关要素的摸底分析,找到增长方向,获得发展动力,从而使 经济增长成为一个长期的、持续的系统,形成人才要素的增长路线图。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和现实

3、针 对性。 从根本上说,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中国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我们 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既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也是一个 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只要闯过这个关口,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够浴火重生、再创辉煌。 未来经济的出路在哪里?未来的发展源和增长点是什么?中国转型升级的关键点在哪里?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人才引领 着增长,人才创造着经济的价值和产业的流向。 人才中国,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新的发展路径和成长方略。我同意本书作者的观点,希望绿色创新的人才增长策,能够获得 广泛认同,能够成为实践

4、行动,在共建共享“人才红利”的新时期,创造出中国的文化品格和文明生态。 序 人才增长源 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进入换档期,呈现新常态。而知识经济异军突起,文化产业与日俱增,人才资本日 益活跃,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呼之欲出,倡导“一带一路”,布局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掀起了一场“互联网+”创新驱动的 产业革命。 每一次产业变革和工业革命都是世界经济版图的一次重组,创新型、开放型国家获得了弯道超车、超前发展的机遇。英国通 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日不落帝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凭借第二次工业革命称霸全球;美国通过第三次工业革命,获得了 百年以上的持续增长,挟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引领科技产

5、业发展潮流。我们错过了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列车。 如今,中国又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当“新常态”遇上第四次工业革命,世界经济将带来新的改变。习近平同志在 法兰克福汇报上撰文指出,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引发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世界各国要争相调整、适应,抓紧实行必要 改革。 改革,如何改?往哪里改?能否梳理清这个问题直接决定我们能否抓住新的机遇,站到世界经济第一梯队。 本书尝试通过对经济增长相关要素的摸底,找到增长方向,获得发展动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里,一些在战争中遭受巨大损伤的国家,如德国和日本奇迹般地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同时,另 一些资源条件很差的国家和地区,如丹麦、瑞士和亚洲“四

6、小龙”同样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济学家“意外地”发现 在土地、物质资本和劳动之外,人力资本,尤其是掌握特殊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它们不仅能获得收 益,而且能使其他经济要素也获得效益,从而使经济增长成为一个长期的、持续的系统。 本书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出发,通过梳理美国的再工业化之路、德国制造的崛起、日本诺贝尔 奖井喷现象,以及国内以“深圳模式”为代表的经济实践,得出结论,人才是经济增长的第一资源,人才投资的效益增值远远大 于房产、股票等其他物质资本的投入。无论是经济转型,还是创新驱动,都必须依靠人才。 既然找到了方向,该如何走呢? 本书第六

7、章、第七章、第八章将未来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进行分类讨论,企业家、科研工作者、蓝领都需要通过不断地学 习和创新,主动适应未来工作状态。同时,他们所在的组织(包括企业和国家),也必须创新组织形式,充分盘活人才资产,增 加人才附加值,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何落地的问题。 从根本上说,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我们最大 的资源和优势。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既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充满 希望的升级过程。只要闯过这个关口,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够浴火重生、再创辉煌。 实际上,我国部分地区早就开始了

8、这种人才探路。本书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讲解了云南和贵州两个经济发展“后进 生”的“求才”之路,从-1到1,紧紧把握住时代脉搏,布局大数据战略,出台优厚的人才政策,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它 们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小缩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国“软工业”的未来之路。 美国善于引领科技,德国精于精细工业,日本乐于生活品制造,那中国的增长模式是什么?自信的力量在哪里?参与全球治 理的资本是什么?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将全部的梳理提炼为一个可操作的模式:结合“互联网+”,从制度到政策,从薪酬到 环境,全面构筑全球人才高地。 未来经济的出路在哪里?未来的发展源和增长点是什么?我们可以理性、科学地说,在

9、人才!中国转型升级在哪里?也在人 才!人才引领着增长,人才创造着经济的价值和产业的流向。 前言 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面对中国发展新起点,面向全球增长新蓝图,必须供给侧和需求端协同发力,加快新 旧增长动力转换。提高增长的效能,实现增长的革命,关键在人,尤其是人才。 在人才引领的创新时代,“互联网+”日益渗透,生产呈现“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消费出现“个性化、多样化、定 制化”,竞争表现为“国际化、生态化、差异化”,经济强调“高效率创造、高水平增长、高附加值效益”,发展动力源于知 识、智力、技术和人才等要素。 站在绿色和谐的时代高度,以让生活更美好为尺度,结合人的幅度、城的宽度、

10、市的密度、业的维度,我们思辨可能路径, 考量战略策略。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大量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增长的革命,依靠和依托于人才的开发、开放。经过反复的 利弊分析、对比思考、价值衡量,综合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我们提出了构建创新生态链的人才增长发展模式。 人才引领增长的革命,要树立新的资源观,要突破原有的发展路径,要打造新的开放平台,要完善新的服务环境,要实 现“两个引领”国际引领和智慧引领。以全球化的视野定位产业、资本、科技、服务,通过用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 种资源,实现人才链、产业链、资本链、文化链的深度融合。 开启改革发展创时代,迎接人才的美好春天。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为中国的创新崛起、

11、世界的增长进步提供新的视角,发挥 知识的力量、文化的作用。 由衷感谢支持我们研究、写作、实践的领导和专家。书中有大量案例出自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中国人才科学研究基 金、人才港研究院的调研成果。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等部委相关领导对调研给予了大力支持和积极协调,北京、上海、广 东、浙江、江苏、山东、湖南、湖北、天津、河北、四川、陕西、云南、贵州、宁夏、辽宁、黑龙江等省市或自治区,特别是深 圳、珠海等地的组织、科技等部门,以及中关村、前海、浦东等改革先行区都精心安排了调研,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国家发 改委、工信部、教育部、国资委、银监会、澳门人才发展委员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创投协会、中国

12、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中 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新华网、中国培训、星华智本、广东省创新人才促进会、华大基因、光启研究院、滴滴出行、福田 集团、360集团、湖畔大学、惠普大学、盛世众创、荣盛发展、国美集团、神州长城、北科建集团等单位也启发了本书的创作, 在此一并致谢。 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曹卫洲,以及秘书长庄亮、刘伟一直关心本书的出版,宁夏工商联主席刘金虎为本书的出版 付出了心血,中国人才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金星华及赵晖、李小涛、李涛、胥和平、周久才、王通讯、徐晓林、欧阳进、姚 丽、沈荣华、桂昭明、李国斌、赵海宽、王凤莲、狄娜、谢日荣、王辉耀、罗旭、郭银星等领导和专家从专业视角对书稿提出了

13、诚恳的建议,王宇、肖赞、袁夏岚(暨南大学)、胡元姣(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杭建、王真等同志积极参与了本书 的写作和修订,书中关于日本“诺贝尔现象”的论述参考了孟庆枢教授的观点,郑之杰、徐井宏、孔凡仪、吴伟鹏、耿建明、胡 陆军、马书彦、王广发、刘循序、毛大庆、杨柳、宋晔、朱晓波、陈略、王木辉、李新忠、刘永文、李海棠、胡振林、张静、卢 大波、曹海涛、刘峰、邵英浩等同志也对本书的创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特别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策划编辑马斌女士,是 她出众的才华和严谨的态度促成了本书的顺利出版。对大家的无私奉献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时新事异,碍于有限的学识和感知力,以及未来社会的无限可能性,本

14、书还有诸多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指正。 岳文厚 2017年2月 第一篇 疑惑:钱更难赚了? 第一章 日新月异的大时代 第一节 新经济动了谁的奶酪 2012年以来,中国传统制造业困难重重,破产、倒闭、跑路时有发生,虽然说“倒闭潮”有些夸张,但不得不承认和面对 的是,以劳动密集型、制造加工业为主的传统行业最先受到了新经济的冲击,尤其是传统制造加工业。缺人、缺技术、缺钱、没 市场,旧的、落后的产业式微,必然伴随着新的经济业态的诞生,新经济应运而生。 那么,新经济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又会带来什么机遇? 新经济的覆盖面很广泛,内涵很丰富,它涉及一、二、三产业,不仅仅是指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以及电子商务等新兴

15、服 务业和新业态,也包括工业当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等,还涉及第一产业当中有利于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 场、股份合作社,以及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 新经济可以看作是经济运行方式中的创新因素。新经济“新”就新在同时强调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方面的“新”,而不 只涉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也就是说,不管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都可以借助新技术、新人才,开创新的发展模式。 新经济为传统企业创新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等技术创新,激发传统行业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也使得资源配置更加高效,企业生产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新兴的行业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射出了传统行业

16、的弊病,看似 对传统行业进行“剿杀”,实则是传统行业转型的良机。 当然,新事物要想被大众接受,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有的企业觉得生存更难了,钱更难赚了,认为是新经济抢了它们 的“前途”和“钱途”。但是,另外一大批创业者却认为最坏的时代便是最好的时代,他们利用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在新经济 时代玩得风生水起。 所以,新经济并没有抢走谁的“奶酪”,传统行业“举步维艰”只是市场经济下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和经济转型共同助推的 结果。这种更新换代是伴随着阵痛的,对企业而言,转型就有希望;对人而言,学习新技能、改变陈旧观念才能成为新时代需要 的人才。 新时代 新坐标 第一篇 疑惑:钱更难赚了? 第一章 日新月异

17、的大时代 第一节 新经济动了谁的奶酪 2012年以来,中国传统制造业困难重重,破产、倒闭、跑路时有发生,虽然说“倒闭潮”有些夸张,但不得不承认和面对 的是,以劳动密集型、制造加工业为主的传统行业最先受到了新经济的冲击,尤其是传统制造加工业。缺人、缺技术、缺钱、没 市场,旧的、落后的产业式微,必然伴随着新的经济业态的诞生,新经济应运而生。 那么,新经济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又会带来什么机遇? 新经济的覆盖面很广泛,内涵很丰富,它涉及一、二、三产业,不仅仅是指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以及电子商务等新兴服 务业和新业态,也包括工业当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等,还涉及第一产业当中有利于推进适度规模经

18、营的家庭农 场、股份合作社,以及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 新经济可以看作是经济运行方式中的创新因素。新经济“新”就新在同时强调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方面的“新”,而不 只涉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也就是说,不管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都可以借助新技术、新人才,开创新的发展模式。 新经济为传统企业创新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等技术创新,激发传统行业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也使得资源配置更加高效,企业生产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新兴的行业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射出了传统行业的弊病,看似 对传统行业进行“剿杀”,实则是传统行业转型的良机。 当然,新事物要想被大众接受,是需要时间

19、来检验的。有的企业觉得生存更难了,钱更难赚了,认为是新经济抢了它们 的“前途”和“钱途”。但是,另外一大批创业者却认为最坏的时代便是最好的时代,他们利用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在新经济 时代玩得风生水起。 所以,新经济并没有抢走谁的“奶酪”,传统行业“举步维艰”只是市场经济下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和经济转型共同助推的 结果。这种更新换代是伴随着阵痛的,对企业而言,转型就有希望;对人而言,学习新技能、改变陈旧观念才能成为新时代需要 的人才。 新时代 新坐标 第一篇 疑惑:钱更难赚了? 第一章 日新月异的大时代 第一节 新经济动了谁的奶酪 2012年以来,中国传统制造业困难重重,破产、倒闭、跑路时有发生,

20、虽然说“倒闭潮”有些夸张,但不得不承认和面对 的是,以劳动密集型、制造加工业为主的传统行业最先受到了新经济的冲击,尤其是传统制造加工业。缺人、缺技术、缺钱、没 市场,旧的、落后的产业式微,必然伴随着新的经济业态的诞生,新经济应运而生。 那么,新经济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又会带来什么机遇? 新经济的覆盖面很广泛,内涵很丰富,它涉及一、二、三产业,不仅仅是指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以及电子商务等新兴服 务业和新业态,也包括工业当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等,还涉及第一产业当中有利于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 场、股份合作社,以及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 新经济可以看作是经济运行方式中的创新因素。

21、新经济“新”就新在同时强调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方面的“新”,而不 只涉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也就是说,不管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都可以借助新技术、新人才,开创新的发展模式。 新经济为传统企业创新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等技术创新,激发传统行业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也使得资源配置更加高效,企业生产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新兴的行业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射出了传统行业的弊病,看似 对传统行业进行“剿杀”,实则是传统行业转型的良机。 当然,新事物要想被大众接受,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有的企业觉得生存更难了,钱更难赚了,认为是新经济抢了它们 的“前途”和“钱途”。但是,另外一大

22、批创业者却认为最坏的时代便是最好的时代,他们利用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在新经济 时代玩得风生水起。 所以,新经济并没有抢走谁的“奶酪”,传统行业“举步维艰”只是市场经济下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和经济转型共同助推的 结果。这种更新换代是伴随着阵痛的,对企业而言,转型就有希望;对人而言,学习新技能、改变陈旧观念才能成为新时代需要 的人才。 新时代 新坐标 第二节 从有限到无限 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摆脱传统的增长模式,急需寻找新的动力源泉。世界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代表的 新技术、新业态。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了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对生产力与增长的影响报告,提出了iGDP的概念,即互联网

23、经济 占GDP的比重。报告认为,2010年,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只占GDP的3.3%,落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到了2013年,中国的 iGDP指数升至4.4%,已经达到全球领先国家的水平。来自三胜产业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互联网经济规模在 2.3万亿美元左右,到2020年,或将达到10.45万亿美元。20152020年全球互联网行业经济规模预测见图1-1。 图1-1 20152020年全球互联网行业经济规模预测 数据来源:三胜产业研究中心。 另一组更具体的数字也可以说明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据统计,中国互联网企业市值规模迅速扩大,互联网相关上市企业 328家,市值规模达7.85万

24、亿元,相当于中国股市总市值的25.6%。目前,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4家上市公司进入全球互 联网公司10强,华为、蚂蚁金服、小米等非上市公司进入全球前20强。阿里巴巴集团在纽交所上市两周年,便登顶亚洲所有上 市公司市值首位,从核心电商,到支付与金融、大数据、云计算、大文娱、智能物流网络,阿里巴巴在十年间造就了一个“商业 帝国”。 阿里巴巴为中国新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驱动力,马云受联合国邀请出任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青年创业和小企业特别顾 问,这也是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自1964年成立以来,第一次聘请此类顾问。有媒体将此次任命视为“中国新经济的荣耀”。 传统产业,尤其是加工制造业,大多是依靠

25、“人口红利”发展起来的,发展空间非常有限,“人口红利”一旦消失,这些产 业必然最先遭受重创。相反,依托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经济产业,有着无限的发展潜能和机遇,不仅发展迅速,还走 向了世界,成为中国新经济的代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经济时代验证了什么叫“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所以,不管对企业还是对个人,新经济所带来的机会,都是无限的。 第二章 曾被忽略的资源 第一节 “人口红利”摊薄 据统计,近5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累计减少2000万,2016年继续下降,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导致人工成本上升、产业转移和 技术替代劳动成为未来的趋势。20122015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情况见图2-1。

26、 图2-1 20122015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2011年的时候达到峰值9.25亿人,2012年比2011年减少345万,这是劳动年龄人口的首次下 降。2012年开始逐年下降,2013年减少244万,2014年减少371万,2015年减少487万。 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共同完成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预测,未来15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出现供给减少、 劳动参与率下降和年龄结构加速老化的复杂局面。报告称,我国劳动力人口规模从2010年的7.57亿增加到2012年的7.64亿,然 后将持续减少到2030年的6.27亿。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

27、快,城镇劳动力人口规模还将继续增加,而农村劳动力人口规模还将继 续减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人口红利。为了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劳动力 密集型企业发展的政策,这使中国在短期内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为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简单地说,人口红利指的是一个国家在某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 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的经济增长 上的好处可以称为“直接的人口红利”。另外,由于抚养比下降,家庭储蓄可能会上升,社会上能够用于固

28、定资本投资以及教育 投资的钱也可能增加,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的好处可以称为“间接的人口红利”。不过人口红利是 不可持续的: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最终会导致老年人口占比增加,使得抚养比停止下降,转而上升。事实上,中国 在2013年已经到达了抚养比的最低谷,也就是说人口红利已经消失,开始转为所谓的“人口负债”。 那么,人口红利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过去数十年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红利对GDP的贡献量和贡献率均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各种不同的估算认为人口红利对中国20世纪最后 20年中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5%25%。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曾测算,改革开放以来,

29、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中有27%的贡献来自人口红利。但复旦大学教授 王丰与夏威夷大学教授安德鲁梅森的联合研究发现,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在15%左右。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陈友华在其2008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后,中国每年实现的GDP中,人口红利的贡 献份额已超过10%。到2006年时,人口红利因素对当年GDP的贡献量达到28178.61亿元,占当年GDP的比例高达13.36%。 不管学界对数字的争议如何,人口红利减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将是中国接下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中国人口总量为13.67亿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2.2亿

30、人,占总人口的16.1%。015 岁的少儿人口2.4亿人,占比为17.6%。中国虽然仍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是人口结构扭曲,快速老龄化与严重少子化并存,劳动 年龄人口老化,远远算不上一个人口强国。中国老龄化趋势见图2-2。 图2-2 中国老龄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人口红利是有效生产者与有效消费者年增长率之差,它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蔡昉教授分析,20132015年前后为中 国人口红利的转折点,从这时起,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将使人口红利转为人口负债。 众多数据表明,人口红利并非免费的午餐。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加速了中国的人口结构转变,使中国提前进入人口红利阶 段。但是,它来得快去得也快,

31、严格的人口控制使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大大加快,人口红利也因此而加速消失。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不可避免地下滑,这就需要调整相应的政策和策略,寻找新的增长动力。 面对人口新常态,有学者提出了三个新举措来应对。一是迅速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有效增加出生人口,甚至放开对三孩以 上生育的限制。二是通过进一步打通城乡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提升人口对于经济的促动作用,也就是通 过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三是提高劳动参与率和劳动力质量。 从人口红利到人口负债,中国正在经历这一无法逆转的重大转变。与其无奈地叹息人口红利的消逝,不如立即采取行动,通 过相关改革,努力

32、释放人口作为消费和生产主体的潜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第二章 曾被忽略的资源 第一节 “人口红利”摊薄 据统计,近5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累计减少2000万,2016年继续下降,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导致人工成本上升、产业转移和 技术替代劳动成为未来的趋势。20122015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情况见图2-1。 图2-1 20122015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2011年的时候达到峰值9.25亿人,2012年比2011年减少345万,这是劳动年龄人口的首次下 降。2012年开始逐年下降,2013年减少244万,2014年减少371万,201

33、5年减少487万。 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共同完成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预测,未来15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出现供给减少、 劳动参与率下降和年龄结构加速老化的复杂局面。报告称,我国劳动力人口规模从2010年的7.57亿增加到2012年的7.64亿,然 后将持续减少到2030年的6.27亿。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劳动力人口规模还将继续增加,而农村劳动力人口规模还将继 续减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人口红利。为了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劳动力 密集型企业发展的政策,这使中国在短期内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为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简单地说

34、,人口红利指的是一个国家在某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 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的经济增长 上的好处可以称为“直接的人口红利”。另外,由于抚养比下降,家庭储蓄可能会上升,社会上能够用于固定资本投资以及教育 投资的钱也可能增加,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的好处可以称为“间接的人口红利”。不过人口红利是 不可持续的: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最终会导致老年人口占比增加,使得抚养比停止下降,转而上升。事实上,中国 在2013年已经到达了抚养比的最低谷,也就

35、是说人口红利已经消失,开始转为所谓的“人口负债”。 那么,人口红利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过去数十年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红利对GDP的贡献量和贡献率均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各种不同的估算认为人口红利对中国20世纪最后 20年中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5%25%。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曾测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中有27%的贡献来自人口红利。但复旦大学教授 王丰与夏威夷大学教授安德鲁梅森的联合研究发现,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在15%左右。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陈友华在其2008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后,中国每年实现的GDP中,人口红利的贡 献份额已超过10%。到

36、2006年时,人口红利因素对当年GDP的贡献量达到28178.61亿元,占当年GDP的比例高达13.36%。 不管学界对数字的争议如何,人口红利减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将是中国接下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中国人口总量为13.67亿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015 岁的少儿人口2.4亿人,占比为17.6%。中国虽然仍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是人口结构扭曲,快速老龄化与严重少子化并存,劳动 年龄人口老化,远远算不上一个人口强国。中国老龄化趋势见图2-2。 图2-2 中国老龄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人口红利是有效生

37、产者与有效消费者年增长率之差,它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蔡昉教授分析,20132015年前后为中 国人口红利的转折点,从这时起,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将使人口红利转为人口负债。 众多数据表明,人口红利并非免费的午餐。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加速了中国的人口结构转变,使中国提前进入人口红利阶 段。但是,它来得快去得也快,严格的人口控制使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大大加快,人口红利也因此而加速消失。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不可避免地下滑,这就需要调整相应的政策和策略,寻找新的增长动力。 面对人口新常态,有学者提出了三个新举措来应对。一是迅速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有效增加出生人口,甚至放开对三孩以

38、 上生育的限制。二是通过进一步打通城乡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提升人口对于经济的促动作用,也就是通 过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三是提高劳动参与率和劳动力质量。 从人口红利到人口负债,中国正在经历这一无法逆转的重大转变。与其无奈地叹息人口红利的消逝,不如立即采取行动,通 过相关改革,努力释放人口作为消费和生产主体的潜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第二节 人才增长的牵引力 一、人才红利 “人口红利”渐行渐远,劳动力人口大规模缩减和结构老化正在影响中国经济转型。但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主要从人口数量 角度考察人口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忽视了素质、结构与分布等人口构成要素的变

39、化对它的影响。 我们提出了“人才红利”的概念。 传统的“人口红利”,是人口数量红利。“人才红利”是新型的“人口红利”,是人口质量红利。从基础教育的普及到高等 教育的扩大,带来人口质量红利的兴起。受教育人口数量突飞猛进,劳动人口中大学生占比逐年上升。比较中美两国的平均受教 育年限发现,中国人的受教育水平加速追赶美国。历史上成功的追赶案例中,经济增长的追赶均以人力资本的追赶为先导。 借鉴美国经验对比发现,在过去的中国,无论是高科技产业还是整体的科技发展,都缺乏重要的自主创新,主要原因就是缺 乏专业的科研人员。中国近五年科研人员年平均增长率为20%,人口质量红利愈加明显。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人

40、才全球化流动配置趋势进一步增强,人才国际化问题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吸引人 才,引领产业发展趋向,使人才竞争日益激烈。 人才还是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引领力量。经济发展对人才总量的弹性系数为12.8,即人才总量每增长1%,拉动经济发 展128%。世界银行通过对全球192个国家和地区的分类测算,提出了“国民财富新标准”。新标准指出,全世界人力资本、土 地资本和货币资本三者的构成比例约为642016,也就是人才资本是全球国民财富中最大的财富。1992年,诺贝尔奖获得 者、美国经济学和社会学教授贝克尔提出,发达国家的资本75%以上是人才资本,而不是实物资本。 将能够创造效益的知识、技能、经验

41、等人才资源,经过精心的开发和筹划,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形成主要推动力,是经济社 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将人的作用从“人力”上升到“人才资源”“人才强国”战略高度,是人们认识上的一种飞跃,它不仅解释 了一些物质资源匮乏的国家,如物质资源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日本、德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原因,而且表明了“人才资 源是最重要的资源”。 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就是创造新型人口红利,人才红利是支撑未来数十年经济增长的关键。 二、以人才引领增长 经过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经济正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正在由“价格竞争”转向“价 值竞争”,因而主要由人口质量决定的科技创新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

42、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人口红利拐点的出现,也说明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支撑条件发生了变化,今后更加要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技创新来提 高劳动生产率,以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劳动力短缺、工资成本上升最先冲击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产业结构升级最迫切的是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 型转变,从依靠人力投入转向依靠创新,创造新型人口红利,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较于传统的人口红利,新型人口红利强调的是人的“质量”。说到人力资源的“质量”,则绕不开教育。 进入新世纪,我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农村教育得到加强,教育公 平迈出重大步伐。可以说,无论是对教育的

43、重视程度,还是受教育人口的数量和比重,都是空前的。 经过十几年的大力推进,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开始产生效应。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我国正在实现从人口大 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2001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见图2-3。 数据表明,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1年的114万,涨至2015年的749万,15年间上涨了557%。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 天,大学生不再是稀缺资源。 教育水平提高带来的人力资本提升,将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高素质的动力源。人才引领增长,是一种绵延不断的经济增 长方式,通过开发这一增长方式,足以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图2-3 200

44、1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 第二篇 颠覆:投资于人 第三章 大国增长的秘密 第一节 美国:超级大国的“再工业化”之路 美国占据经济霸主地位已超过140年,不但总量第一,而且质量优良,引领着时代的发展趋向。美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增长 基础,以金融资本为增长动力,控制着世界重要资源的产出和流向,掌握着世界经济的游戏规则,制定着高科技的发展标准。 一、确保下一场制造业革命会在美国爆发 2012年,在美国重要的汽车及运输设备产地俄亥俄州一个废弃仓库里,美国第一家聚焦制造业创新和研究的科研机构诞 生,专攻3D打印技术。很多人相信,3D打印技术的发展将会在制造业内形成一场革命。随后,奥巴马又宣布将再建造

45、3个同类 型的研发基地,且要求国会和白宫一道,努力在全美建造包含15个研发基地的研发网络,以“确保下一场制造业革命在美国爆 发”。 3D打印是美国政府“再工业化”战略的其中一环。20世纪后期,美国金融业突飞猛进,制造业大量外迁。次贷危机爆发彻 底暴露了这种模式的弊端:资本市场为主体的虚拟经济占主导,重要制造业日趋空心化,经济系统稳定性受到严重威胁。2010 年,美国政府正式启动“再工业化”,瞄准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机遇,在新能源、信息、生物、航天、新材料、3D打 印等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领域进行前沿技术创新的扶持,进行“互联网+工业”的新科技革命,其重点是大数据与云计算。 再工业化成效初

46、现。 据统计,自2010年2月以来,制造业已为美国人创造了53万个就业岗位,实现连续31个月增长,创过去近25年以来最佳表 现,其中多为高新尖端技术就业机会。美国总统自豪地宣布:“卡特彼勒公司正在把工作机会从日本迁回美国,福特正在把就业 机会从墨西哥转回美国,苹果也将在美国本土重新开始生产Mac电脑。” 哈佛大学一项关于美国制造业的研究表明,1950年美国制造业占其GDP的比例为27%,为美国总就业做出31%的贡献。到 2010年,这两个比例已分别下降至12%和9%。今天,制造业的比例已回升至15%,未来制造业就业机会将会随着大企业回迁而 前景更加明朗。 二、持续两个世纪的人才战略 任何革命化

47、的技术突破,都需要数以万计的人才支撑。19世纪初还是殖民地和农业国的美国,通过棉纺织业的大发展,通 过北方铁路修建、重工业的起飞,到1880年,工业产值超过英、德两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相 当于整个欧洲工业产值的一半。至今,美国仍在持续增长,其霸主地位无人能撼动。一个仅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何以有如此 能耐? 美国的持续增长、创新增长,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索洛分析了19091949年30年间美国经济增长数据,得出如下 结论:劳动增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7.9%,资本增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1.1%,其余51%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库尔分析了世界上

48、主要工业化国家近100年的经济发展数据,其结果表明,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7%。舒尔茨则 认为应有40%来自于人力资本的作用。丹尼森通过研究19291959年美国科技政策所带来的经济绩效,认为美国经济增长的 22.9%来自这一阶段美国教育发展的推动。莱迪亚通过对19891999年欧洲经济数据的研究,发现在充分的知识源支撑条件 下,科技政策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卓有成效的。理查德和山姆通过研究19911999年美国部分地区的数据发现,工程师与科技 人才数量、地区精英劳动力指数和专利技术产出率、完整的社会结构层次划分呈现正相关这近乎持续100年的研究有一个共 同点,他们都认为科技和人才是美

49、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原因。 (一)全球人才的高地 据统计,1999年,在美国工业界工作的1/3的科学与工程博士是外国出生的,外国出生的计算机科学家的比率达50%,工程 师的比率超过50%。自1901年诺贝尔奖诞生起至今的800多名获奖者中,来自美国的有300多位,占了近40%。据2014年的统计 数据显示,硅谷约300万人口中,亚裔人数超过60万。其中,近60%成年人的学历超过白人和美籍西班牙人等,拥有大学以上的 高学历。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统计,约25%的外国留学生学成后定居美国,被纳入美国国家人才库;在美国科学院的院士中, 外来人士约占1/5;在美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1/3出生在国外。美国一直以开放的移民体系和包容的多元文化吸引世界优秀 人才。 1.利用战争机遇引进创新型人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了敞开大门迎接欧洲技术人才移民的政策,其中接收了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航天工业专家 冯卡门、核物理学家费米等科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精心部署并执行“阿尔索斯”计划,派出数千名随军技术人员 前往德国物色人才。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和日本又趁机挖走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9万多名科技专家。 2.通过移民政策吸引创新型人才 1952年的移民法是战后美国第一个吸引技术移民的重要法律。1965年,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